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29 17:28
鄌郚总编

坊茨小镇的百年沧桑

  坊茨小镇的百年沧桑
  时间的脚步匆匆向前,城市日新月异,坊茨小镇却仍然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这里的166处德日建筑形成于1898年至1945年德日殖民时期,分布在胶济铁路坊子火车站周围,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设施之完善、功能之齐全、风格之鲜明在全国少见。
  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恢弘大气或精巧别致,充满了异域风情。坊茨小镇是依靠铁路和煤炭发展起来的工矿业小镇,是一段百年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见证,也是坊子人民反抗侵略的见证,具有无可取代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近年来,坊茨小镇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引起广泛关注,当地政府在加以保护修缮的同时,对其进行开发,着力建设集创意、创业、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创意文化园。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坊茨小镇重新焕发出了光彩,正以别致的风姿出现在世人面前。
  本期撰稿:周晓晴 刘燕
  --
  名字背后蕴含殖民历史
  坊茨小镇不是一个行政区划,也不是一处地名,它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是一段百年历史的缩影。百年前,它伴随着德日帝国主义的扩张而痛苦裂变、迅速发展,后又因新区的建设而归于沉寂。如今,它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展现出迷人的风采。
  -
  “坊子”名称由来 流传多种说法
  追溯坊茨小镇的历史,必然要从坊子的由来谈起。“坊子”一词在中国地图上出现只有百余年,对于“坊子”的由来,民间说法莫衷一是。
  一说清朝末期,坊子仅有前后张路院、前后宁家沟、东西王家庄等几个零星的村落,而前宁家沟村正是出潍县城去往安丘的官道必经之地,过往客商络绎不绝。村内一位颇有点经济头脑的村民刘氏看到其中商机,便在官道旁开了一家店,供旅客食宿,因其靠近一块名叫“坊子石”的大石头被称为“坊子店”。因刘氏买卖诚信,“坊子店”名声大扬。后来,德国在“坊子店”附近投建坊子炭矿第一口竖井“坊子竖坑”,即借用了“坊子”名称。建设火车站之后命名为坊子火车站,“坊子”这一名称便固定了下来。
  另有说法称,因当地盛产煤炭,在进行煤炭交易时往往按堆摆放以“方”计量,由此出现“方子”,谐音转化而成“坊子”。
  《坊子地名考证》中记载,“坊子”之名与官道驿站有着密切关系。清朝时,在全国基本确定了距离中心县城十里为一亭、二十里为一堡、三十里为一坊的基本路域管理模式,而潍县城去往安丘的官道至前宁家沟村时恰为三十里,所以设置坊子驿站,随着商户、居民靠近驿站落户,形成了生活区域,便有了“坊子”的俗称,这也是全国众多带“亭”“坊”地名的由来。
  -
  德日先后侵占 商业逐渐繁荣
  作为当时胶济铁路沿线四大车站之一的坊子火车站,为坊子聚拢了人气,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饭店、旅馆等的兴起,煤矿工人、铁路工人、小商贩等在车站、铁路周围居住和生活。坊子之前只有一条街,名叫“茂林街”(即一马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街道规模的不断扩大,马路也随之增多,有了二、三、四马路,镇区面积近8平方公里。从1898年开始,德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在此经营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坊子人民在其殖民统治下艰难求生,同时也造就了坊子工商业的繁荣。
  坊子是一个杂居区,基本上没有本地人,镇上的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全镇有刘、李、张、卢、陈、辛、徐、杨等58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
  1904年,清政府在坊子设立行政管理机构,辟为商埠,称为坊子镇。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发起潍县战役,坊子解放。潍坊特别市成立,市名即是由“潍县”“坊子”组合而来,坊子成为潍坊特别市的一个区。之所以将坊子纳入潍坊特别市名称之中,正是因为中共中央华东局看中了坊子的特殊地位:坊子距离潍县县城只有15公里,是胶济铁路上一个重要车站,而且煤炭资源丰富,有煤炭公司、发电厂、烟草公司等,潍县、坊子两地组合即具有大城市的框架。
  -
  小镇名“坊茨” 源自德语发音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胶济铁路截弯取直不再绕行坊子,坊子火车站成为坊子支线的终点站,此后客运业务逐渐取消,货运业务也日渐减少。1996年起,坊子政治中心北移,从老城区迁至凤凰山下,加之老城区因煤炭开采地下被采空,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从而使得历经百年沧桑的小镇风貌得以保存,从整体格局至建筑面貌、景观文物、居民生活状态等,皆未有太大的变化。
  坊子老城区近8平方公里范围内,103处德式建筑、63处日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宛若一个功能齐备的“袖珍国”。坊子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时称华东野战军西线后卫第三医院)迁至三马路,即是利用原有德日建筑并新建礼堂、锅炉房等,划分为9个院区,分布于胶济铁路南北和煤矿铁路东西两侧。1998年医院迁址至潍城区后,德日建筑群一直闲置,且有不同程度破损。
  进入新世纪,德日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上日程。坊子区委、区政府聘请以发掘保护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周庄古镇而闻名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和德国著名规划设计师西格斯博士,编制完成了坊子德日建筑群整体控制性规划;同时聘请了深圳世联地产和易兰(亚洲)建筑规划公司,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以百年德日建筑为项目文化轴心,以胶济铁路坊子段为历史轴心,以修缮这些即将荒废的历史文物为动因之一,以为坊子老城区居民提升生活品质为目标之一,以传承发扬潍坊的工业历史文化为责任之一,修复开发坊子老区,定名为坊茨小镇,“坊茨”即德语坊子的发音“Fangtze”音译而来。
  依托于百年德日建筑群的坊茨小镇项目从2008年开始开发建设,其核心区主要留存了四大核心资源:一是166处德日建筑,整体格局、街巷肌理、景观风物保存完好;二是2060处民国建筑,主要是以万和楼、协成利绸布庄等为代表的民居;三是以德建火车站、胶济铁路和机车转盘等组成的潍坊铁路工业廊道;四是以德建矿井、采煤巷道等为代表的炭矿遗址。如今,坊茨小镇以其浑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再次展现出迷人的风采。
  --
  德国侵占坊子开挖煤炭
  1902年4月,胶济铁路自青岛修至坊子后张路院村西侧,一趟趟承载着德意志帝国殖民野心的列车,奔腾在坊子与青岛之间,将一车车煤炭运往海外。这些煤炭中饱蘸了中国人民的汗水与鲜血。这座车站见证了百年来坊子的荣辱与沉浮,也记录下了坊子人民的苦难。
  -
  德国地质专家 考察坊子煤层
  坊子老区一马路的尽头,坊子火车站静静伫立,在蓝天映衬之下,黄墙红瓦的站房显得分外耀眼,历经百年,这座车站依然在运转着。站房北侧,长长的铁轨向无尽的远处延伸,段长办公室、机车维修车间等正在修缮,斑驳的墙壁、缺失的门窗,记录着它的年轮,很快它将迎来新生。
  坊子煤田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便闻名遐迩。到清朝末年,一些初具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式煤窑开始在坊子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当数量的煤炭采掘队伍。坊子煤田也与同时期的枣庄煤矿、淄川煤矿并称为山东三大煤矿。
  19世纪末期,野心勃勃的德皇威廉二世觊觎山东已久,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1868年起,李希霍芬曾多次到中国考察,期间发现坊子、博山一带煤矿储量巨大,推断坊子煤矿会有更优质矿层。李希霍芬向德国提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以使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更为方便地为德国所用。李希霍芬详密考察山东,成为激发德国在远东攫取资源、扩张势力最重要的参考。
  1897年11月1日,曹州府巨野县磨盘张庄的天主教堂遭到当地大刀会数人的抢劫,两名教堂内的德国神甫被杀,前两日亦有该府寿张县德国教堂被劫。11月6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出兵山东,于11月14日强行占领胶州湾(今青岛)。
  1898年3月6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在山东取得了胶州湾99年的使用权。从此,山东变成了德国在东亚的第一个殖民地,这也是中国矿山主权丧失的开端。
  -
  开挖坊子竖坑 修建胶济铁路
  《胶澳租借条约》实现了德国人霸占山东的愿望,德国人凭借这一不平等条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派探矿队在坊子一带钻探。他们用当时高科技的仪器探得地下160米-192米处有数层煤层分布,总储量约为300万至350万吨,且煤的质量全属工业用的优质煤。这么肥的肉德国人自然趋之若鹜,遂很快决定在坊子建矿采煤。
  1901年,德国在“坊子店”附近开挖第一口煤井,借“坊子店”之名取名“坊子竖井”。该矿井采用蒸汽凿岩机凿岩,井筒直径4米,石灰石砌壁。凿井至175米深处发现4米厚的优质煤层,于1902年10月开始采煤。矿井工程设备和机器,全部由德国进口。
  德国政府为了尽快侵占山东的土地、掠夺资源,迅速成立了德华山东铁路公司,注册资本5400万马克,由德华银行、德意志银行、德意志国民银行和柏林商业银行等14家银行共同出资。德国政府发布《特许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建筑铁路及营业条款》16条,计划五年内全部建成胶澳(青岛)至济南的铁路。
  1899年9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在青岛主持了开工典礼,胶济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德国政府同时筹资1200万马克成立了德华山东矿务公司,从事胶济铁路沿线矿产开采,其中潍县煤田所开掘炭矿统一称为坊子炭矿。
  德华山东矿务公司组建后,德国便接二连三对坊子煤炭储量进行勘探,探明了许多有开采价值的煤层,让德国人十分欣喜,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在此建设一座欧式的现代化大煤矿。
  -
  擅自扩大矿区 封闭民办煤窑
  1902年4月,胶济铁路自青岛修至坊子后张路院村西侧,翌年建成坊子火车站,车站名称即是借用坊子竖坑名称。
  观察胶济铁路的线路走向,在潍县向东南绕了一个大弯,在约20公里处设置了坊子站,从筑路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合理又不经济的,但对于掠夺资源的德国人来说,将铁路绕到已开建的坊子炭矿驻地是最合适不过的。
  彼时,山东半岛设济南、张店、坊子、青岛四大机务段。坊子机务段辖高密、岞山、虾蟆屯、坊子、二十里堡、潍县、大于河、谭家坊、昌乐、益都等火车站,机务段设备齐全,站内设有机车维修车间、调转方向的转盘等,火车可在此加水、加煤、检修等,足见其位置之重要。1902年10月30日,坊子竖坑产出的煤炭装载首列运煤火车拖挂10节车厢,每节车厢各装载15吨煤,从坊子驶抵青岛,德国驻青岛总督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从1901年至1905年,德国人在坊子先后开凿了坊子竖坑、安妮竖坑和敏娜竖坑三口炭井。1906年,矿井大型生产设备和地面基建全部安装完毕,坊子炭矿由土法生产时期进入大规模机器生产时期,以前民窑遍布的开采情形不见了,代之出现的是德国三大立井。
  铁路的建设为德国人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此后德国更是变本加厉扩大掠夺,不断擅自扩大矿区边界,强令民办小煤窑全部封闭,并规定“沿铁路两侧7.5公里以内不准中国人开矿,15公里以内不准中国人机械采煤”。至1911年,坊子煤矿的矿区总面积已经扩大到528平方公里,成为当时全国煤田面积最大的矿区之一。资料显示,1898年到1914年德国侵占开采坊子炭矿,共产煤199万吨。
  --
  日军接管掠夺更加疯狂
  1914年,日本全面接管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自此开始了对坊子的掠夺。与德国的侵占、掠夺相比,日本在坊子行使的强权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执行的是法西斯掠夺式开采方针,实行“以人换煤”政策,煤矿井下生产条件急剧恶化,矿工生命无法保障。
  -
  监工皮鞭威逼 矿工生活悲惨
  德国人所开煤矿,机械化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但井下采掘仍没有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全部依靠手工开采。
  煤矿雇用的中国工人,最多时达4000多人。阴暗潮湿的环境,超负荷的劳动,令矿工们患上一身病,许多人手脚腐烂变形。
  在这里的每一处矿井,都有持枪的德国人监工,他们对待工人如同看押囚犯。在枪械、皮鞭威逼下,矿工们一天劳动超过10个小时,上井后仍遭严密监视。
  “该公司建一巨室,紧接煤矿井口,屋外复用铁网护绕。工人休息,只准在其屋内,室内另有人严密巡查,以防工人私自逃跑。”1906年4月2日出版的《青岛时报》这样报道。“这里的中国工人过着极度悲惨的生活,工人的住所被圈围起来;只要劳动合同未满期,工人们即使业余时间也不准离开矿井,劳动时间长达12个小时。”
  “东矿,深70米,工作条件十分简陋,没有任何安全设备。我在那里时,甚至连铃都不响。井底的全部积水,仅靠一台蒸汽抽水泵,而且只能连续工作。井内有两条主巷道铺设了道轨,矿车靠人推,其他巷道的煤靠筐子拖运……没任何实际上的通风设备,有些手摇的圆型木制风扇,带有长长的帆布筒,用来更新工作面的空气,但我只看到有一台在使用。井下到处空气很坏,常发生晕倒事故。”这是当时一名英国人到坊子煤矿调查的记录。
  对德国殖民者的压榨、虐待,矿工们恨之入骨。1907年,有一名外号叫“小铁牛”的德国监工,其臂力过人,一手能提起矿车。此人蛮横凶暴,时常打骂矿工。几名矿工受尽欺压,忍无可忍联手将其砸毙井下。
  日军强行接管 撤销部分车站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8月,早已垂涎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日本对德宣战,但它不是派兵去欧洲,而是于9月3日出兵3万,从龙口登陆,分三路进攻胶东半岛,抢占胶济铁路。9月26日,日军占据坊子火车站,9月28日,日本铁道联队以没收德国资产为名,占领了坊子及其炭矿。由于德国撤退匆忙,坊子炭矿的矿山设备基本完好。日本帝国主义对坊子炭矿的占有,完全是战争掠夺的结果,并未耗费一分一文建设投资。
  1915年3月24日,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宣布其占领之铁道、矿山全部归日本所有,并派出日军铁道守备队驻扎胶济铁路沿线,其中坊子所驻日军达一个联队,另外还有日军宪兵及其管辖的日军特务、中国巡捕等。此外在各大站建立法西斯性质的“在乡军人会”,包括坊子在内,在乡军人会人数达数千人。
  日本强占胶济线后,撤销了部分车站,不过坊子站仍是胶济线上的主要大站,还增修了股道设立调车场、小型发电机。在坊子,日本人创办了山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坊子分公司、坊子山东煤矿产销公司,借以开采、销售煤炭。
  -
  井下条件恶化 重大事故频发
  1915年,日军放弃了德国时期所建主要矿井,新开和恢复了许多小矿井,进行掠夺式开采。
  因为坊子煤矿开采颇难,不易大规模直接经营,日军以租借包采的方式,将矿区分为东、西、南、北及中央五个矿区,分别租给日本商人,订立合同进行采掘和销售。
  1914年—1923年间,日对坊子煤矿在内的淄川、金岭镇三矿经营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获取高额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满足军事的需要,主要供给驻华日军和胶济铁路的使用。其余大多运往日本国内,剩余的粉煤才运销于山东内地。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坊子炭矿时期,执行的是法西斯掠夺式开采方针,实行“以人换煤”政策,煤矿井下生产条件急剧恶化,矿工生命无法保障,工作环境更加恶劣,死亡事故连连发生:1923年3月28日,西松林子井发生重大透水事故,井下83名矿工全部遇难;1924年3月16日,二号井发生重大透水事故,导致75名矿工丧生……
  在1924年3月的矿难发生后,日本资本家不按《抚恤章程》兑现抚恤金,仅付给每个伤亡矿工家属半吨煤钱(6元)。而当时死一匹马(骡),偿价要100元,矿工的数条性命还抵不过一匹马。
  日军沿胶济铁路不仅运输大量的煤炭资源(因其路矿属于同一部门因此不需运费),而且运输大量的工业品。他们大肆开采森林资源,并对胶济线进行了一定的技术改造,但在运价及管理上,仍沿用德国时期的政策。山东成为日本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包括大量的纱、布、肥皂等日用品,另一方面又劫走大量的工业原料,包括棉、烟叶、生丝、木材、食盐、牲畜等,经日本加工后又销售给中国。
  --
  侨民涌入渐成繁华商埠
  德日侵占期间,在坊子建设学校、银行、旅馆等,机构设置几乎囊括了外交、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殖民统治体系。日本侨民、侨商更是纷纷涌入,在坊子居住的日本人有1600多名。至上世纪20-30年代,坊子已成为胶济铁路沿线最为活跃的商埠之一。
  -
  建医院办学校 教会扩大影响
  为实现对坊子的长期统治,德日军方不仅在坊子建设学校、银行、旅馆等,他们的到来还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在德占期间,天主教在坊子迅速传播。1905年,坊子天主教堂在三马路西段路北开始建设,1910年完工。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519.24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座教堂,有房屋34间,设有天主教堂(东教堂)、神父住宅(西教堂)、修女楼、仁慈堂(孤儿院、济贫院)、绣花房(服装组)、学校、医院、墓地(解放后辟为烈士陵园)及农田、果园、菜园、花园、树木和部分养殖副业,当时人们统称这里为教堂。现仅存修女楼和神父住宅。
  这座教堂是坊子一带最大的天主教堂。其中,东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呈“十”字形,屋顶下边缘镶嵌有五颜六色的玻璃窗。教堂大门上有高耸的单尖钟楼,楼内悬吊合金铜钟一口。教堂正中是木制大祭台,台上供有高1.5米的耶稣圣心立体像,祭祀颂主时,由修女弹琴,配合女孩们合唱。东西教堂隔街相对,教堂后有教友墓地。坊子天主教堂属烟台教区管辖,主教是一个被称为罗主教的外籍人。
  修女院随教堂建立,始由玛利方济格修女管辖。之后白格拉、路基亚等法籍院长先后接管。20世纪初,修女院共有修女40余人。修女院下设学校、医院、仁慈堂、绣花房等。其中,崇光女子小学设一至四年级,学生有200余人。医院设有病房数间,床位近30个,主治医生均由法籍修女担任,主要为周围村落穷人看病,以扩大教会影响。仁慈堂设养老院和孤儿院,曾收养老人30余人、孤儿60余人,抗战爆发前最多收养达300余人,后因经济困难,逐步减少。绣花房从街道和农村中招收女工,有打花边的,有绣花的,成品出口,工资计件。教会会规甚严,一般不随便外出或与外人接触。
  日本侵华进入坊子后,路基亚院长及外籍修女相继离开坊子回国。
  -
  日本商人涌入 店铺布满街道
  伴随着日军部队进入坊子的,还有大批的日本侨民、侨商。他们依靠日方的强权、特权,纷纷开店经商,这批日本侨民在坊子生活长达30多年之久。据有关资料统计,坊子附属地内外的日本居民有399户,1600多人。在胶济铁路沿线的城镇中,除了青岛,坊子居住的日本人是最多的。在这1600人中,以家族式居住的占大多数,单身居住的官吏、教员以及普通职员200多人。
  以家族而居的日本人,多数经商开店。调查显示,列入职业的多达50多种,诸如杂货店、饮食店、药材店、服装店、烟草店、书屋、照相馆、水果店、牛肉店、肉鸡店、豆腐店、洋酒店、煤炭公司、钟表修理店、理发店、浴池、按摩店、牙科、鱼鲜大烟馆、风月妓院等等。坊子主要街道上,日本的店铺比比皆是,经营项目无所不包,这里形成了“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繁华场景。同时,几家本土的商号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比较著名的是孙家楼、协成利、德兴成、义同号四大商号。
  至上世纪20-30年代,坊子已成为胶济铁路沿线最为活跃的商埠之一。
  -
  ◎相关链接
  中方赎回路矿主权 仍为日方实际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19年1月举行巴黎和会,北洋政府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会议。会上,中国代表要求取消德国在华特权,废除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收回被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全部权益,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为了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22年2月,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举行华盛顿太平洋会议,山东问题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在中美英三方的压力下,经美英斡旋,中日几经谈判,日本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中日双方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以解决胶济铁路及坊子、淄川、金岭镇矿藏的主权问题,解决方案为中国以支付日本国库券的方式15年后赎回主权,坊子等三矿改为中日合办。
  1922年8月,中日合办的鲁大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原国务总理靳云鹏担任“鲁大公司”总经理,负责接收坊子炭矿,坊子炭矿经营进入中日合资阶段。然而,由于中方资金不足、对“鲁大公司”的投资额远远少于日方,日本政府通过在满洲设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鲁大公司”进行资本上的操控。靳云鹏等对日方言听计从,将“鲁大公司”的一切事务交于日方,因此“鲁大公司”实际上是一个日本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1923年1月1日,中方接收胶济铁路全线。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规定,胶济铁路的车务长与会计长在赎回前需由日方担任,使得在此阶段日方仍然掌握着胶济铁路运输、管理、经营、财政的大权与命脉,胶济铁路实质上继续由日本人管理与经营。
  由此来看,表面上中国通过《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了胶济铁路、坊子火车站、坊子煤矿的主权,但实际上,它们仍然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
  发动罢工燃起革命之火
  1925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到来,影响了坊子一批进步青年。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特别是在日伪统治时期,在我党的领导下,炭矿工人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为以后的抗日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掀起爱国热潮 点燃革命之火
  在日军的压迫下,坊子煤矿和铁路工人的生活尤其苦不堪言,坊子人民的反日斗争也在不断进行中。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山东的反应强烈而迅速,潍坊各地也掀起了反帝爱国热潮。  1919年5月20日,坊子模范小学以及潍县县立中学、文华中学、文美中学等公私学校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宣布罢课,开展反帝宣传、查缉日货,并以学生联合会为核心,联合煤矿、铁路工人等各界成立“国货维持会”,抵制日货,有力地开展反帝斗争。在这场运动中,大大锻炼了坊子煤矿、铁路工人队伍,反帝斗争达到了新的高潮。
  坊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坊子地方共产党组织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1925年1月,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王尽美,以孙中山特派国民会议宣传员的身份来到坊子进行革命宣传活动。随着坊子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坊子建立党组织的条件也在逐步成熟。1925年8月,中共山东省各地支部代表会议在二十里堡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为书记的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会后邓恩铭同志不断到坊子、曹庄一带活动,进一步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5年秋,山东省执委又派邹光忠到胶济铁路坊子机务段开展工作,建立了坊子铁路工会,发展会员20余人。为开展工人运动,开辟党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26年3月,中共山东省执委会派傅书堂到坊子机务段工作,他很快建立了中共坊子铁路支部。这个支部以铁路为依托,担负了我党从济南至青岛的文件传递任务,成为我党重要的交通站,也是潍县唯一的一个工人支部。同时,在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同志的帮助下,1926年7月建立了坊子区第一个农村支部——曹庄支部。不久,将曹庄支部分为东、西曹庄两个支部。两个支部的建立,为随后轰轰烈烈的坊子农民运动创造了条件。
  -
  组织矿工罢工 要回拖欠工资
  1931年11月,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秘密转移到坊子,以煤矿工人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与共产党员陈铭新、高松溪一起,研究成立了“坊子炭矿工人罢工委员会”,组织领导炭矿工人的斗争。
  1932年2月5日,坊子东炭矿(衙役局井)日伪资本家拖欠工人6个月工资,时值年关,生活穷困的工人怨声载道。刘良才看到罢工时机成熟,和其他党员一起发动了井底罢工。600多名矿工到炭矿经理办公楼前,一边高呼口号痛斥资本家,一边扔石块砸楼门窗,还包围了日伪资本家调来的10多名持枪伪军。日伪资本家被愤怒的工人吓破了胆,被迫答应了工人代表提出的三个条件:发还拖欠的工资,工资必须是现钱,不准开除工人。
  这次罢工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的斗争热情,为以后的抗日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浪潮。深受日本人祸害之苦的坊子人民更是遏制不住怒火,他们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游行示威。同时,广大民众自发组织在一起,开展一些军事训练,为抗战做准备。
  1937年11月18日夜,在省政府及潍县政府官员的策划下,一批青壮年每人提着一桶煤油,拿着棍棒,直奔日本驻坊子的领事机构——“青岛日本领事馆坊子出张所”而去。这原是德国人建的一座小洋楼,据其外形特征人们起名为“公鸡楼”。多年的殖民压迫和迫害,使坊子人民对充满特权的“公鸡楼”充满了仇恨和怒火。他们对其进行打砸后,浇上煤油,瓦片随着越烧越旺的火而四处飞扬,随后他们又去砸了周边的建筑物。
  -
  日军再次统治 实行军事管控
  1938年1月山东沦陷,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全线,坊子站被日军军事占领,再次回归日本统治。
  此后,胶济铁路全线改为青岛至坊子、坊子至张店、张店至济南3个列车作业区段的布局,设青岛、张店、坊子3个机务段。坊子站与坊子镇作为胶济线重要站点和城镇受到日军严格军事管制。至1940年,胶济全线有日本人1830人,平均每四个铁路员工中就有一个日本人。从铁路局长到最低级别的“主务”等大小头目都由日本人担任,对中国员工进行监视、统治、奴役。
  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地带,日本通过铁路警务段和“爱护村”运动两大军事活动实施军事管制。其中,铁路警务段是1939年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其具有司法权、逮捕权、治安警察权,以及在铁路范围外“执行职务的特权”。“爱护村”运动是日本在无法防御抗日武装对铁道线破袭的情况下,强迫沿线居民“保护”铁路的残酷手段,规定凡在铁路公路两旁20公里以内的村为“爱护村”,由各铁路局、各地区的“铁道爱护会”管理,对“爱护村”居民进行奴化教育,强迫爱护村居民组成“爱护组织”,沿线一公里范围内不准种植高杆作物。
  胶济沿线的煤矿包括坊子煤矿由日本的山东矿业株式会社负责管理,后设立了山东煤矿产销公司,管理山东煤矿销售业与生产公司,主要官员均由日本人担任,这些煤矿的生产、销售、经营权全被日本控制。
  据统计,1914年至1945年,日本从坊子总计掠夺煤炭422.7万吨。
  -
  历经沧桑屈辱  终回人民手中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夺胜利果实,急于修通被战争破坏了的胶济铁路。坊青工委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带领工人趁上夜班时,将白天干好的活破坏掉。修铁路、筑大桥时,他们也处处想办法设置障碍,使敌人的抢修计划不能如期完成。
  潍县战役开始后,总指挥部和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坊青工委作出了保护好车站一切设施的重要指示。坊青工委组织了以党员、老工人为主的护路队,日夜守护在机车房和铁路线上,保护机车及其设备,直至1948年4月11日坊子解放。坊子站的所有设备设施都移交给了潍坊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12日,军管会进驻正式接管坊子炭矿。坊子炭矿更名为坊子煤矿公司。至此,历经沧桑屈辱的坊子炭矿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后,坊子火车站除了担负铁路自身的运输任务以外,还负责过往军队的饮食供应。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30多年,直到1984年7月,胶济铁路线改道而终止。坊子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寂静下来。
  --
  创意开发小镇再绽芳华
  分布在胶济铁路坊子段支线两侧的德日建筑群,既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又有无可取代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坊子区于2008年起探索开发坊茨小镇核心片区,两年之后,这里成为集展览、餐饮、艺术创作、青年旅馆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和创意园区,并对外免费开放。
  -
  建筑错落分布 风格各具特色
  自北海路沿三马路一路向东,城市的喧嚣逐渐远去,耳边偶尔响起火车的鸣笛声和叽啾的鸟鸣。道路两侧,红瓦黄墙的德式建筑错落分布,掩映在高低不一的树丛之后。脚下的土地,德日共霸占坊子长达47年,留下了用于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等各具特色的一系列建筑群落。行走其间,既能感受到它历经百年风雨的沧桑,又能感受到它散发的独特魅力。
  站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5号院门口向北望去,德军医院、日军医院、军官官邸、解放军宿舍散落其中,每一栋都诉说着小镇每个阶段不同的历史。“这是当年的德军医院。”记者在坊子区博物馆副馆长陈其发的带领下,走近这些充满故事的建筑。
  眼前的德军医院为二层砖木结构,外墙为黄色,屋顶覆盖红色的牛舌瓦片,二层有一处月台,西侧有一处五角建筑相连,门窗等采用青灰色石块垒砌,色彩对比强烈。进入室内,各个房屋布局合理、依次有通道相连,深红色地板和绿色的楼梯扶手古朴而又庄重,墙上还有供暖的欧式壁炉。
  一路走来,不论是德军医院、德军司令部还是德军官邸、德建火车站,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浪漫主义色彩。陈其发介绍,德建建筑为德国建筑师设计,具有显著的德意志民族的西洋风格,其特点是建筑屋顶为坡顶,多为盟莎顶,瓦件多为牛舌瓦,下脚均有石勒脚,个别建筑单体如德军营等为木泥本色。由于经历日占时期,部分建筑局部被改制。
  与德国建筑不同,日式建筑层高较低,多采用四坡顶,屋顶多为机平瓦,外表面多用红色面砖,门窗等多采用简单的木质框。而民国建筑多为一层,层高较低、坡顶,外表面为青砖,山墙上部有简单几何花纹装饰,檐口有砖砌的几何图案。
  -
  见证殖民统治 堪称世界遗产
  德国的司令部、北大营、医院,日本的领事馆、国民学校、农场、正金洋行、横田旅馆等,风格各异的建筑组合出一个异域风情浓厚的百年小镇。
  这些保存完好的德日建筑不仅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见证。这166处德日建筑具有其无可取代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这样评价坊茨小镇的德日建筑群:“每一座建筑都是宝贝,它们具备作为世界遗产的三个特征,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
  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复合在看完坊子的德日式建筑后,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各种功能的建筑几乎应有尽有,这样的德日式建筑群在我国独一无二……此类建筑我在世界各地只看到过两处,一处在德国的汉堡,再就是这里,值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开发核心片区 对外免费开放
  “坊子区于2008年起探索开发坊茨小镇核心片区,由潍坊市、坊子区联合成立了山东三维华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相关工作,先后打造了‘1898啤酒联合国’、正金银行、横田驿馆等项目。”坊子区德日建筑保护办公室副主任王明义告诉记者,坊茨小镇保存了大量功能性建筑,包括领事馆、司令部、礼堂、水厂、火车站、银行、煤矿等等,涉及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010年,坊茨小镇三、四号院提升修复完成,打造了坊茨美术馆、国际青年旅社等项目,成为集展览、餐饮、艺术创作、青年旅馆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和创意园区,并对外免费开放。
  走进位于坊子老区三马路以南的坊茨小镇核心片区,穿过石柱撑起的拱形门廊,以中间的连廊为分界线,左边是德国建设的教会学校,右边是日本建设的侨民学校。如今,这里已经被开发为“1898啤酒联合国”,线条简约的门窗、古色古香的留声机、充满浪漫风情的油画,坐在这里聆听着音乐,品上一杯德国原装啤酒,看着窗外静静伫立的百年德国建筑,历史的亲历感扑面而来。
  独具欧式风情的酒吧深受年轻人喜欢,盛夏之夜,他们聚集在这里,喝咖啡或红酒、啤酒,听着时尚的音乐,度过一段属于他们的浪漫时光。继续前行,一排排的德日式建筑映入眼帘,每排房屋四周都有一圈齐膝的木制栅栏,栅栏内是嫩绿如毯的草坪,草坪上还种植着树木和花草,让小镇平添了许多田园风情。
  一栋1904年兴建的德国军官别墅经过打造,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的艺术工作室。每年中国油画院的师生都要来此生活一段时间,进行写生和创作。像杨飞云一样,许多艺术家青睐坊茨小镇独特的异域风情和沧桑的历史遗迹,他们陆续将工作室搬到这里,逐渐聚集成一片艺术创作基地。
  由一处旧食堂改造而来的坊茨美术馆于2010年4月18日正式开馆,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油画。自2010年以来,高规格、大规模的油画文化活动相继在坊茨美术馆举办,靳尚谊、闻立鹏、杨飞云、王仲等诸多油画名家齐聚坊茨小镇,成为潍坊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
  --
  打造国际文化艺术小镇
  近年来,坊茨小镇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引起关注。2013年,坊子德日建筑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底,坊茨小镇获批山东省省级特色小镇。
  经过精心规划,坊子区充分挖掘德日建筑群蕴含的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修缮和文化植入,打造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欧式风情小镇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多个片区陆续修缮 整旧如旧加强保护
  正是因为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2013年,坊子德日建筑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坊子区文物局陆续申请开展了多个片区的文物修缮工程。
  据介绍,坊子竖坑片区作为坊子德日建筑群第一期修缮工程的一部分,于2014年率先获得省文物局批复,于2015年4月开工修缮,当年11月底竣工。此后,包括德军医院、德军司令部、德建天主教堂神父住宅、日建铁路工人宿舍等在内,三马路片区共15栋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方案于2015年4月获省文物局批复,2016年5月开展施工,项目于2017年7月竣工。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坊子德日建筑群第一期修缮工程二阶段。德日军医院、修女楼等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德建铁路机务段片区、车站给水所片区正在紧张进行中。“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要‘整旧如旧’,留住历史和岁月的痕迹,不但体现‘工匠精神’,更要体现‘铜锈精神’,让建筑回归本体使用的特点。”北京市文物局王玉伟教授的这句话正是德日建筑修复时坚持的原则。为了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多次赴青岛、济南、天津等地考察学习,在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实施的同时,还多次邀请北京、济南等地的专家前来,适时召开专家论证会。
  -
  获批省级特色小镇 在国内外名头渐响
  经过修缮之后,曾经沉寂、破败的德日建筑逐渐焕发出了往日的光彩,当地政府部门也正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对这些建筑进行再利用。
  坊子竖坑片区修缮完成后,已作为坊子炭矿遗址文化园的一部分开放运营。在坊茨小镇1.9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德军司令部已经打造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展示中心。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影视剧组看中了坊子德日建筑群的独特历史风貌,特意来此进行影视拍摄,像电影《终极胜利》、电视剧《烟雨潍水》《屋脊上的青春》《芳华》等均出现过坊茨小镇的场景。
  2016年底,坊茨小镇获批山东省省级特色小镇。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坊子区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的思路,走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小镇发展之路,其先后成为中国油画院山东创作教学实习写生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十大影视拍摄基地、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等,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
  “目前我们已成功打造了坊茨小镇样板区、炭矿遗址文化园、德乐堡梦幻水世界等项目,提升小镇人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通过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和文化植入,坊茨小镇已初具规模,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王明义介绍说。其中,坊子炭矿遗址文化园主要依托百年德日工业厂房和煤矿矿井,集科普教育、矿井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业贸易等功能于一体,以炭矿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文化旅游园区,规划建设了炭矿博物馆、井下体验区、餐饮娱乐休闲区、文化创意区、德乐堡温泉·水城等项目,炭矿博物馆还入选了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坊茨小镇还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中心的平台作用,先后举办了首届国际水彩峰会、坊茨论坛、中国雕塑展等文化艺术活动近20场,有效增强了小镇人文气息,同时还推出了《坊茨》和《坊茨记忆》系列图书杂志,讲好小镇故事,努力打造坊茨文化品牌。
  -
  完善顶层设计 打造艺术中心
  2017年,坊子区把坊茨小镇开发作为“一号工程”,以获批山东省特色小镇为契机,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文物修缮等工作,着力建设集创意、创业、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创意文化园,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品牌——1898坊茨小镇。坊子区政府投资5.7亿元对北海路以东、胶济铁路沿线以南(东延到虞河边)、安丘街以西、四马路以北作为坊茨小镇核心保护区列入棚改计划,对2800户居民进行安置搬迁,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利用奠定了基础。坊子区通过棚改与小镇联动开发,引进大企业、大资本,实现空间、产业等新旧动能转换,也为棚改项目区产城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关于未来坊茨小镇的定位,潍坊市及坊子区政府正在谋划更加全面、现代的顶层设计。王明义介绍,根据茨小镇现状及特点,2019年成都当代美术馆群策划团队已完成了坊茨国际文化艺术小镇的项目策划。在此基础上,中央美院及华诚博远规划设计团队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初步完成《中国潍坊(坊茨)国际艺术小镇概念规划暨城市设计》的制定。
  据了解,在坊茨小镇的开发规划中,还计划引入国际艺术双年展、国际艺术学校、世界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等业态,把坊茨小镇打造成潍坊市的文化艺术中心、国际知名的文化艺术小镇和5A级景区,带动盘活全市文旅资源。同时继续与铁路部门对接,对铁路利用情况及下步开发进行调查和规划设计。
  参考资料:《坊茨记忆》《穿越流年的守望》等,部分资料由方石提供。
  本期图片由本报记者巩建国提供(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