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4 21:04
鄌郚总编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国民党军队衰败原因初探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国民党军队衰败原因初探
    曹东亚

    抗日战争初期,山东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约17万人,1941年后逐渐萎缩,至抗战结束时,下降为3万左右,与山东八路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到抗战结束时发展为27万人的情形成显明对比.笔者认为,山东国民党军队衰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伪军的军事打击
    抗战时期,山东国民党军队在与日伪军的军事斗争中,遭到严重损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国民党军队投降,巩固华北占领区,在对国民党实施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军事打击力度.从1942年春开始,日伪军轮番"扫荡"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军占领区,使山东国民党军队普遍遭到攻击.1942年至1943年上半年,仅国民党正规军于学忠部就先后遭到日伪军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伤亡惨重,损失兵力数千.
    日伪军的军事打击造成山东国民党军兵力锐减.1941年,山东国民党军队为17万人,1942年底下降为10万,1943年上半年又减少2万,一年半内减员50%以上(包括投敌).
    二、叛国投敌
    抗战期间,山东国民党军队中投敌现象十分严重.尤其1942年至1943年,国民党军队中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一度高涨的速胜论遭到打击,民族失败主义抬头,投敌者接连不断.仅1942年夏至1943年夏1年多时间内,山东国民党军队投敌改编为伪军者即达4万左右.其中,大股的有鲁中的吴化文,滨海的厉文礼、张步云,胶东的秦玉堂,清河的周胜芳,冀鲁边的曹振东,湖西的孙良诚等.甚至在1943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日益好转的情况下,仍不断有大股国民党部队投敌.据统计,1944年山东国民党军投敌者仍高达2万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国民党内民族失败主义、投降主义和"曲线救国"理论的影响,日军的政治诱降和"军事打击",国民党军队抗日意志薄弱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国民党上层的默许和纵容有关.国民党中央及山东党政机关对公开投敌部队不仅连一纸通辑令也没有,并且通过各种渠道继续与其保持人员往来和电台联系,以图将来"借尸还魂",与中共争夺山东.
    三、顽固派实行限共反共政策
    193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制定"防共、限共、反共"方针,企图扼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1939年3月30日,山东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所属王尚志部在博山县太河镇伏击八路军部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惨案发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对肇事者不但不给予制裁,反而采取鼓励和纵容态度,致使山东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气焰更为嚣张,提出了"宁伪化、不赤化"、"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动口号,在全省各地连续制造反共军事"磨擦".据统计,仅1939年下半年,山东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向八路军山东纵队进攻达90余次,杀害、扣押八路军指战员2000余人.
    在此情况下,山东八路军进行坚决自卫,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仅1940年,山东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在与八路磨擦作战中被歼灭1万余人.到1942年,山东八路军在整体实力上还不及国民党军队,但已超过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抗战结束前,山东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大部分被八路军歼灭或击败.
    四、严重的内部矛盾和冲突
    山东国民党军队分散于全省各地,由于利益不同,他们各自为政,明争暗斗,甚至彼此攻击,以求兼并对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正规军与地方政权和地方军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938年6月,石友三率国民党第69军入鲁,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不和,形成军政对立.1939年初,于学忠率第51、57军接替石友三进驻山东后,又与沈鸿烈不和.1941年春韩予嘉行刺于学忠案发后,沈鸿烈因不能解脱,被迫于同年秋辞职离鲁.与此有关,于学忠部与国民党地方部队吴化文、张步云等矛盾很深,曾多次交战,彼此损失十分严重.
    其次,是国民党地方军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国民党地方军队普遍消极抗日,但为了争夺地盘,争权夺利,却党同伐异,经常内讧,甚至爆发大规模内战.如胶东的赵保原与王尚志之间,清河的张景月与王尚志之间,滨北的孙焕彩、张里元与张步云之间,厉文礼与张步云之间都曾多次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伤亡惨重.1940年秋和1943年春,赵保原的国民党暂编第12师与王尚志的国民党苏鲁战区游击第4纵队之间的两次大战,双方损失兵力近万人.
    第三,是国民党正规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1943年初,李仙洲奉命率第28集团军进入山东,接替于学忠.在此前后,李仙洲为了扩大势力,对山东地方部队进行改编.而于学忠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即以省政府名义将地方部队统编为县、专区的保安部队,与李仙洲对抗.同时,对已投靠李仙洲的张步云部则以不听指挥为名,进行军事讨伐.
    山东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复杂矛盾,导致部队彼此孤立,不能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常常被个个击破.甚至导致部分部队投敌伪化.这些问题虽然十分明显,但国民党方面却始终不能解决.
    五、"以李代于"计划失败
    于学忠统帅东北军入鲁几年中,在日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分化下,遭受重大损失,士气低落,加上与沈鸿烈系统之间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处境越来越艰难.1943年春,蒋介石下令将鲁苏战区同鲁苏皖战区合并为第十战区,调于学忠部出鲁整训,派第28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率部入鲁接替于学忠部.于学忠非蒋嫡系,长期以来不被蒋介石信任.蒋介石企图通过"以李代于",加强国民党在山东的军事、政治基础和反共力量,扼制山东共产党的发展,以迎接战略反攻,控制整个山东.
    对于入鲁的李仙洲部,中共山东分局决定采取疏通团结,共同抗战的政策.但是,李部进入山东后,对中共及八路军的友好姿态不予应有的回应,反而联合地方顽固派军队大举进攻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制造军事磨擦.面对这种情况,中共山东分局和北方局决定对于学忠部"礼送出境",对李仙洲部进行坚决反击,阻止其进入山东.八路军鲁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部队随即对李部展开反击作战,将其阻滞于湖西地区.于学忠不待李仙洲部接防,于7月初率军与国民党省政府一起撤出山东,主动放弃了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李仙洲部遭到八路军打击,兵员和弹药消耗严重,士气低落,最后被迫放弃入鲁计划,于8月间撤回皖北."以李代于"计划失败,使国民党正规军全部撤离山东,进一步削弱了山东国民党军队的力量,也使国民党地方军队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六、军民关系恶化,士气低落
    大部分山东国民党军队的根据地建设很差.他们不发动群众抗战,政治不民主,不改善人民生活,抗战威信不高,纪律败坏,扰民掠民无度.因此,军民关系逐渐恶化,从而使山东国民党军队失去发展甚至是生存的基础,促使其走向衰败.
    此外,各种因素造成的部队土气低落,土兵逃亡和战斗力下降,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山东国民党军队的力量.
    参考书目:《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山东党史资料》、《山东文献》
    发表于《山东档案》1997第1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