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4 21:04
鄌郚总编

再谈对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认识

    再谈对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认识
    曹东亚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时指出在改造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缺点和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党史研究的深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也在深化.本文试就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及有关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
    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过急过粗,而在于过早.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放弃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政策,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模式,使中国的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个伟大的创造.如果按照中国共产党原来的设想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稳定地发展一个阶段,中国的情况会好得多.
    考察和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建国50多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21年,即1957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远不如1949年至1956年新民主主义时期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尤为明显.1949年至1956年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1952年职工工资比1949年提高70%左右,195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又由1952年的446元增加到610元,提高近37%;1952年农民收入比1949年增加30%左右,1956年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为78元,比1952年的62元又增加近26%.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1957年至1978年21年问,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名义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但就实际工资而盲,1978年仅为1957年的85.2%,21年间减少了14.8%;这21年间,农民家庭平均年纯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年均仅增加2.9%;居民消费水平21年间共提高47.5%,若就实际消费量而言,全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主要消费品,1978年与1957年相比,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公斤,食用植物油由2.42公斤降为1.60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到0.75公斤,家禽由0.50公斤降到0.44公斤,水产品由4.34公斤降到3,42公斤;城乡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有所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52年的4.5平方米下降为1978年的3.6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57年的11.30乎方米降为1978年的10.17平方米.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改过去长期低缓增长甚至停滞倒退的局面,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态势.
    当然,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造成我国20年经济发展缓慢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它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偏的一个起点.因为,社会主义改造所确立的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不符合中国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消极后果十分严重.这就是,一方面排斥了市场经济,限制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不能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禁锢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另方面,从长期看,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效率低下,妨碍了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地发展.有些遗留问题至今没有解决.除此之外,它还束缚了人民个人的自主、自由和创造性,延缓了社会进步.
    二
    社会主义改造最大的失误,即过早地在全社会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造成这个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有偏差.这是最根本的原因.5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其基础就是单一的公有制;商品经济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的东西.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全部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都纳入直接的计划经济轨道.对社会主义经济作这样的理解,是因为当时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陌生的问题,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能参考的只有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榜样——苏联模式和马克思主义书本里具有设想性的、并非针对中国实际问题的一些论述,从中得到的正是前面所说的,在当时看来不容置疑,现在看却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化的一些认识.因此,中国共产党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即消灭私有制,建立严格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民粹主义的影响.认为中国可以从农业国跳过资本主义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看法,一般被称作"民粹主义".民主革命时期,因为中国共产党内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所以民粹主义长期在党内存在影响,成为"左"倾错误产生的重要根源.与此相关,在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很长一个时期没有处理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因此受到损失,教训是深刻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毛泽东对民粹主义保持着警惕,有许多论述,认为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之后,应特别注意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决不能急于过渡;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应当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有益无害.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1952年,就在全面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刻,毛泽东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将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实现.不久,他便放弃了新民主主义,急于搞社会主义改造,让"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①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以为一旦如此,落后的生产力就会大发展,实现大的飞跃.当然,他并非不重视大工业,但却自信地认为,搞工业不会比打仗难,认为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办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超常规地建成,创造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不成问题的.很明显,造成社会主义改造过早过急的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要"跳过资本主义",通过"不断革命"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用革命的方式解决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这里,民粹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国家政治民主化滞后.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比较重视国家的民主建设,但随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突出,民主建设被忽视了.在党内,缺乏强有力的民主制度,不同意见往往做不到畅所欲言,做不到充分发扬民主.在建国初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对于要不要坚持既定的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认识上的分歧,这一分歧的实质在于:是继续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近代经济结构和民主政治进一步发育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还是打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和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基础上,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然而,党内的不同认识之间没有真正展开争论.毛泽东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别的国家领导人一般都采取跟进的姿态,与毛泽东存有分歧的意见往往会遭到严厉批评.1955年7月,毛泽东严厉批判了主张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指责他反对加速合作化的意见是"右倾机会主义",是"路线错误".这种用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打击党内不同意见的做法,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在党外,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推进的.尤其是对农业的改造,存在严重违背自愿原则和强迫命令的问题.甚至有的地方村头摆一张桌子,一边是资本主义,一边是社会主义,强迫农民当场做出抉择,不自愿也得"自愿".
    三
    尽管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严重问题,没有达到决策者预期的效果,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毕竟已经建立起来.新的社会制度既然诞生,就不可能再退回它的母体.它的缺陷和不足只能靠后天的改革加以弥补和修正.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20多年,共和国的航船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终于又驶入了正确的航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认真分析现实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理论总结,逐渐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地解答了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疑难问题,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关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十分重要.其含义是"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不发达阶段,这是一个至少100年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所有制方面,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于,凡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经济成分都应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得到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必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完整体系;不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一定要向公有制经济转化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又展开了从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的过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指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回顾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得到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决不能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提高,所有制的选择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否则这种提高就不是真正的提高,只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阻碍作用.二是"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僵化,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抱残守缺、囿于成见,只能葬送社会主义.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防止民粹主义倾向,防止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而不知道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倾向.四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否则就会因为认识的局限性,难以准确地评价是非.五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
    今天,研究和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目的并非要否定历史,更不是想指责某个人.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存在严重问题,但它毕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国家迅速摆脱贫困、走上富强而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其中确有值得肯定的东西.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再重蹈历史上过早中断本不该中断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覆辙.
    注释:
    ①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人民出版社(1977).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发表于《山东档案》2000年第1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