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5 11:41
鄌郚总编

那片牛舌瓦与红墙砖交织的往事

    那片牛舌瓦与红墙砖交织的往事
    牛舌瓦是德国建筑的标志性代表,炎炎夏日,走在坊茨小镇的道路上,红色牛舌瓦、橘黄色外墙、茂密的松柏树,处处皆是岁月的痕迹以及历史的遗迹。在坊茨,不用处理就是一张黑白老照片的感觉。这里166栋具有莱茵风情的古老建筑,述说着历史的凝重、岁月的沧桑。

    一座幽静沉浮城镇
    去坊茨小镇,刚好碰上了村子里赶集的日子。悠长窄小的小路上,道路两边都是解放时期信用社用的老房子。赶集的小贩把摊直接摆在路上。穿着朴素的大妈,在一个桃子地摊上挑选刚刚上市的新鲜桃子。坐在竹子小推车上的男孩,任老人推着小车,打量着来来往往赶集的人们。
    拐出拥挤的赶集小巷,来到挨近坊茨小镇的路上,曲折幽微,全保留了旧时的风貌。当行走其间,只能放轻自己的脚步,怕惊扰了那古旧的沧桑,惊扰了坊茨人那份内心的宁静。
    大街上,少有奔驰的车辆,更没有人群的喧闹和吵嚷。来游玩的人,一个个地走着,从容而闲雅,一派静和美好的样子。老屋深院中,一棵棵的松柏屹立在庭院中,道路两边翠绿的竹子影印出了欣欣向荣的生气;墙角处,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婆娑在那儿,风起处,一片片银杏叶蝶飞而下。一位老人,持一把扫帚,正缓缓地扫着。看我们到来,抬抬头,报以微笑,透着一份恬适的喜悦。从老人的脸上,看到了小镇的容颜——沧桑中,铅华洗尽的淡然和闲静。这,情不自禁地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境:“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小镇里的各色建筑,形态不一。星罗棋布的老洋房,或恢弘大气,或精巧华贵,或厚重古朴,集各类建筑流派之大成。这里的建筑,全是德日殖民时代遗存下的,堪称“德日建筑博览园”。房屋,一律是黄墙红瓦,还有枣红色的门窗、木柱。由于时光的冲洗,大部分房屋已变得斑驳破败,灰黑色的厚砖,裸露出它本来的面目。徜徉其间,一处一处地看着,色彩构成的暖意中,却分明感觉到这里流淌着一种历史沧桑下的沉重。
    行走于百年古风小镇,古老的车站,旁边是小小的铁路仓库。再过去,就是低矮灌木环绕的红瓦屋顶的家。庭院里面有柿子树,鸡群正在啄食饲料。檐廊上的草篓中,皆是摆满的四季时鲜。附近风雨斑驳的铁桥下,虞河无声无息的流淌,夏季里萤火虫到处飞舞。周围枝繁叶茂的田地里,春天有紫云英,秋天果实累累。一边欣赏这样的风景,一边走过平凡静谧的小镇即将涅槃重生的坊茨小镇。殊不知,在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座一度繁华的城镇。

    一座因煤而成的小镇
    坊子,是一个因煤矿而产生的小镇。十九世纪中叶前,坊子并不存在,1898年随着《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德国取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沿线15公里范围的矿藏开采权。坊子,从此开始了一段复杂又不能自主的历史,也因此拥有了诸多德国原乡建筑。
    同年4月,德国在“前后张路院”和“南北宁家沟“之间开凿煤矿,即坊子煤矿。随着德国再次开煤矿、修铁路、建车站、盖教堂、开医院等,各地劳工和侨民再次聚集定居,该区域日渐兴隆。在当时,通过丈量的方法进行煤炭交易,煤炭相当于“土”,丈量的方式相当于“方”,由此“坊子”也就成名。
    1914年,日本以战胜国的身份强行接管了德国在坊子的一切权利,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此设领事馆、建电厂、开洋行、办学堂、辟农场、贩鸦片、购烟草等,坊子迅速形成了以日本掠夺性经济为主,民族工商业为辅,“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远近闻名的商业市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11月,国民政府接管坊子煤矿和坊子镇。
    重建工作尚未启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坊子大量工厂停办,商铺关门,农田荒芜。在矿区与铁路建设方面,国民党统治者没有积极的作为,仅是利用既有设备继续运转,坊子整体结构未发生较大变动。
    随着红色的旗帜插遍大地,坊子开始跟着新中国的鼓点大踏步向前。
    煤矿恢复生产,煤炭又开始一车一车往外运。德日式建筑一部分划给了一家部队医院,一部分归了铁路系统,大部分则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民居。住这样的房子倒也舒服,房间各种功能一应俱全,省的琢磨哪里当卧室、哪里做储藏间了。
    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解放初期仍然存在的洋房,大概有300多座。据说在这里最有名的,就是这里的一座修女楼。
    修女最多时曾达40名,还收养了60多名孤儿。有位德国修女一直生活在这里,90岁高龄时才静静逝去,使修女楼充满了传奇色彩。
    终于,煤矿采空了,铁路改线了。330多座德日式建筑跨越长长的岁月后,只遗存下166座。曾经出没的军官、商人、修女、教父,已于日出日暮中,陨落在滚滚红尘里。
    一片因铁路而成的繁华
    坊茨小镇所有的记忆都是循着煤炭和铁路来的。如果没有铁路,也就不会出现那么些沉重的繁华。煤炭和铁路承载了太多的辛酸,也制造了那个时期畸形的兴盛。“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小小坊子,上演着一出出闹剧。
    坊子火车站是19世纪末德、日帝国主义侵占山东半岛时留下的,是目前国家唯一的一处百年老站。随着胶济铁路的改道,运输业务锐减,但其独有的人文历史遗存,不仅是德、日帝国主义的侵华见证,同时也见证了百年坊茨小镇的发展历程,所以计划利用德日铁路设施和 胶济铁路沿线独特厚重的人文历史品牌,在原坊子火车站筹建“胶济铁路博物馆”。
    山东潍坊坊子火车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火车站。1897年的时候,德国占领青岛。到了1897年6月,德国在柏林设立山东铁路公司。
    为了满足青岛殖民需要,1897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动工,1902年铁路建到坊子。1898年3月,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以后,德国从而霸占坊子达17年。1941年9月德日开战,到德军战败投降,日本帝国主义便夺取了坊子的占领权,到1945年日军投降,德日帝国主义共霸占坊子长达48年。坊子站现在是一个孤独的三级火车站。这是最早的德国建筑,后来日本鬼子修改,把屋山墙顶改为半圆形。虽然车站停用了,但是建筑依然坚挺,这就是德意志品质的体现,1902年的建筑,100多年前的技术,100多年前的品质。
    很长一段时间,坊子的颜色除了红色就是黑色了——红色的旗帜、黑色的煤炭。日子就是在这两种颜色的交织中,在火车的长鸣和军人嘹亮的起床号角声中更迭。人们自豪地工作着,生活着,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间,无论掀起什么样的运动,无论墙上变换怎样的标语,生活的主色调始终不曾变化过。人们已经熟悉了富有节奏、铿锵悦耳的滚滚车轮声。每天叮叮当当提示着火车要来的铃声,替人们计算着有多少车皮的煤要运往远方……
    慢慢的,德日时期遗留下的车站,以及当年为了掠夺资源特建的铁路弯道,已不再适应火车高速安全运行的需要了。
    随着胶济铁路复线开工,不管小镇居民如何不舍,1984年7月3日,最后一趟客车驶离小镇。

    一座因建筑而成的人文小镇
    在坊茨小镇里,德国酒吧是一特有的风景。“1898啤酒联合国”是一个精致的酒吧,从敞开的大门走进去,可以一直穿过酒吧走到小镇院内。长长的走廊不断走过冒雨前来参观的中外友人。穿到小镇院内后,眼前一排排的德日式建筑映入眼帘,每排房屋四周都有一圈齐膝的木制栅栏,栅栏内是嫩绿如毯的草坪,草坪上还种植着树木和花草,让小镇平添了许多欧洲田园风情。
    “坊茨小镇的定位就是打造成一个具有欧洲风情的人文小镇。”坊子区旅游局的于平告诉记者,德日建筑群对现在的坊子老城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十几年前,坊子区政治重心北移到现在的坊子新区,在客观上使得老城区德日时期的建筑遗存得以保存。
    “坊茨是坊子德语发音的汉语再音译。”坊子区旅游局副局长于平说,一提起坊子老区,大家的印象都是煤、脏、乱等这些不好的方面,改名是为了给坊子老区塑造一个新形象。新名字是经过专家学者斟酌研究的,把正在再生的坊子德日式建筑群定名为“坊茨小镇”。
    在德日占据坊子长达近半个世纪内,留下了一系列建筑群落,包括德军司令部、德军北大营、德军医院等,现共保存166处,总建筑面积45246平米,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坊子老城区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构成了一座具有异域风情的百年小镇。
    虽然这些建筑大多保存较好,“目前整修完成的是以前的八九医院这一片区域内的建筑。”坊子区旅游局王晓娜说,现存的166处德日式建筑在百年中都不同程度的有损坏,像以前的德军司令部、德军官别墅区、德军医院等等,如果再不进行维护维修的话,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夷为平地。

    一群因小镇而生的人们
    德国在坊子的17年里,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几乎囊括了外交、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德国制度下在外的“袖珍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坊子也不例外。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一段过去,还会留下现实的证据,就像166栋德日建筑。
    76岁的赵菊梅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当时日本人建造的。1958年她跟随父亲来到坊子。她是满族人,属镶黄旗,原来的姓名已经不记得了。“这是当时给日本人的中层领导住的地方。”赵菊梅说。她的家包括一间客厅、一间卧室、一厨房、一个厕所、还有一个小院落,这么多的部分组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显得拥挤。
    “除了后来因为有火灾隐患改了改烟囱,其它的都没动过。”赵菊梅指了指脚底的水泥地,她叫“洋灰地”,都60多年了,用拖把好好的擦一下还是锃亮。
    “除了屋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外,其它的很结实。”王晓娜说,目前坊茨小镇的改造主要是对建筑屋顶的整修,墙壁基本没有问题,当时德国人建房子的时候都是按照能够让人住200年的标准来建造的。
    坊子老城区的一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距离并不远,这是当时的主要道路,后来又有了现在的六马路。走在坊子老城区,来来往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鲜见年轻人,常住人口里又有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年轻人都去城里了。”李慧兰说,自从胶济铁路改线不经过坊子之后,整个坊子就安静了下来。现在火车站那边只走几趟货车,拉煤、拉圆葱,现在坊子煤矿的煤储量也逐年减少,年轻人都出去找活干,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