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8-23 22:08
鄌郚总编

明朝移民大事年表(详)

  明朝移民大事年表(详)
  (摘自中国移民大事年表,全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1357年至正十七年
  泉州(今属福建)的回回移民及后裔以武力割据,并一度攻占 邻近的兴化路。
  徐寿辉农民军将领明玉珍率兵1万余入四川。此后,又将约
  20万名军人调入四川。与家属合计,明氏移民的数量大约为40 万。移民主要迁自湖广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和德安府(治今 湖北安陆市)。
  1358年[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
  十二月,朱元璋迁宁越七县(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应天府(治 今南京市)。
  1365年[宋]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
  五月,朱元璋允许原籍濠泗(今安徽凤阳一带)、安丰(治今安 徽寿县)、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两淮等地的老兵,退伍后于应天府 附近居住。
  十月,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 129 A于湖广潭州(治今 湖南长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卫所。
  1366年[宋]龙凤十二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
  三月,朱元璋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 212人于湖广沔阳州(治 今湖北仙桃市)和辰州卫所。
  1367年 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十月,朱元璋迁苏州富民于濠州耕种。
  十二月,朱元璋迁浙江方国珍部属官于濠州卫所。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
  一月,朱元璋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城为京师。来自各地的官吏及其家属约2万人迁入京师。
  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率部分臣子逃往上都,大都城中
  的人口外逃。迁北平(今北京)元故官于京师卫所。
  九月,迁北平城元降兵降民入河南汴梁卫所。
  1369年洪武二年
  四月,迁河北口外(今河北、北京长城以北)地区的元降民于南 方卫所。迁湖北均州(今湖北均县)、北平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区) 元降民70人于浙江温州和明州(今宁波市)卫所。迁甘肃固原元 降民7 000人于河南汴梁卫所。至洪武后期,开封府地驻扎的卫 所军人及家属大约有8.5万人。除故元军队的降卒外,其他多来 自山西。
  九月,迁湖广黄州民于和州(今安徽和县)。
  十二月,迁河北口外元降民于山东东昌(今山东聊城市)、临清 (今山东临清市)。
  设绥德卫(治今陕西绥德县),兵员多达2.2万,与家属合计约 为6.6万人口,其中外来军人及家属约为3.3万。
  1370年洪武三年
  三月,迁永平(治今河北卢龙县)一带元屯田兵1 660人于北 平燕山卫(治今北京市)。
  四月,迁边塞蒙古降军于四川卫所。除了调入的蒙古降军外, 四川军卫的战士多由元末迁入的明氏降军充任,外地迁入的军人 及其家属大约为10万人。
  六月,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民之无田产者4 000户于临濠耕种。
  十二月,迁松江钱鹤皋余党154人于兰州。迁塞外元降将家 属3 000余人于京师卫所。
  1371年 洪武四年
  三月,迁山后顺宁州(治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宜兴州(今 河北滦平县)等地元降民17 274户,93 878 口于北平州县。
  闰三月,迁北平、山东二省元汉军46 705人于北平诸卫。至 洪武后期,北平府共接纳各地迁入的军人及家属约22万。
  五月,明军从山东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县)渡海进入辽东。至洪武后期,辽东军卫士卒合计近13万,与家属合计约为40万人, 其中汉族军人及家属约为20万。汉族军人中的大多数为内地迁 人的军籍人口以及谪罪充军者。
  六月,迁北平山后蒙古降民35 800户,197 027 口于北平地区 诸卫、府。又迁山后“沙漠遗民”32 864户于北平府各县:其中大 兴县5 745户,宛平县6 166户,良乡县2 881户,固安县4 851 户,通州916户,三河县2 831户,沸州(治今北京市通县东南郭县 镇)1 155户,武清县2 031户,蓟州(今北京市蓟县)1 093户,昌平 县3 811户,顺义县1 370户,编254屯垦种。
  驻扎于京师城内及城郊的军卫共达42卫,合计有军士 20.78 万人。至洪武后期工所定编后,军卫士卒合计应有23.5万。他们 基本都由外地迁入并长期定居。
  设河州卫(治今甘肃临夏市)。是时,陕西都司所辖洪州(治今 甘肃临潭县东新城)、泯州(治今甘肃泯县)、河州三卫中外来军人 约占半数,有军人及其家属约2.5万。外来军人多来自凤阳一带。
  1372年洪武五年
  一月,迁各地犯罪当谪两广者于临濠,编入军卫系统管辖。
  六月,迁广东何真旧部3 560人于山东青州(治今山东青州 市)卫所。至洪武后期,青州卫所共有士卒及家属约3.7万人。他 们多由外地迁入。
  七月,迁塞北蒙古降官、将士 1 840余人于京师卫所。迁山后 妫川、宜兴、兴、云四州州民于北平附近州县耕种。至洪武后期,迁 入北平府的民籍移民约为30万。
  十月,迁湖北武昌新军5 400人于京师卫所。
  十一月,迁福建福州元遗兵5 000人于京师卫所。
  1373年 洪武六年
  三月,迁河南元遗兵将2 940人于京师卫所。
  五月,迁四川明升降将士 4 756人于京师卫所。
  六月,迁湖广郴州(治今湖南郴州市)故元将校537人于京师 卫所。
  八月,迁山西朔州(今山西朔县)边民于内地。
  九月,迁山西弘州(今山西阳高、天镇地)、蔚州(今河北蔚县)、 定安(今蔚县地)、武朔(今山西神池、朔县地)、天城(今天镇)、白登 (今阳高)、东胜(今内蒙托克托)、云内(今内蒙呼和浩特市)等州边 民8 238户,39 349 口于中立府(今凤阳)淮河以北地方。
  十一月,迁陕西绥德、庆阳边民于内地。迁山西大同边民(寡 妇及遗弃人口)61户于京师。
  迁辽东瑞州(今绥中县北)大约3万边民于河北滦州等地。
  1374年洪武七年
  一月,迁浙江杭州、金华、衢州、绍兴四地精兵7 500人于凤阳 卫所。至洪武后期,凤阳府境军卫将士及其家属共有人口约18.8 万人,其中大多数是从外地迁入的。迁山东青州、莱州(治今山东 掖县)军人11 394人于辽东定辽都司。迁大宁(今内蒙宁城)、锦 川县故元官民3 030余人于京师卫所。迁会宁、朔州故元官民200人于京师卫所。
  四月,迁河曲府(治今山西河曲县)故元军民2 092户,5 988 人于塞内。迁塞北故元官属1 323人于京师卫所。迁塞外“夷民” 于内地。
  迁江南民人14万于凤阳耕种。
  1375年洪武八年
  一月,迁太行山蒙古之民10 400人于京师卫所。
  二月,迁山西太原故元官属24人于海南卫所。
  1376年洪武九年
  二月,迁扬州军士 1 000人于山东登州卫所。
  十一月,迁山西及河北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县)民无产业者约 5 000人于凤阳府淮河以北地方耕种。
  据推测,同时还迁8.5万山东兖州府(治今山东兖州县)东南 部农民于凤阳府西部颖州地区。江西饶州府(治今江西波阳县)、 九江府(治今江西九江市)等府人民约0.5万人口迁往凤阳府西南 部地区。
  迁陕西宁夏府边民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立宁夏等5卫。 此5卫共有军籍人口约8万,其中部分来自陕西,部分来自外地。
  1377年洪武十年
  一月,迁福建军士 3 000人于广东雷州(治今广东雷州市)诸 卫。
  十月,迁山后降民530户,2 100 A于北平?永平两府。永平 府地方驻扎2个军卫,合计有外来军人及家属约3.4万。
  1378年洪武十一年
  二月,迁西北边区故元降官降民1 985人于陕西平凉(治今陕 西平凉市)卫所。
  四月,迁浙西民户无田粮屯田凤阳者于黄州卫。
  1379年洪武十二年
  四月,迁杭州诸府民1 347人于京师充力士。
  八月,迁凤阳屯田夫于薪州(治今湖北薪春县西南)卫。
  1381年 洪武十四年
  七月,迁塞北“沙漠遗民”177户于北平。
  1382年 洪武十五年
  九月,迁天下各地逃军于云南卫所。
  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故元降民24 400余人于泗州卫。
  1383年 洪武十六年
  五月,迁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四地方国珍水夫27 018人于 京师卫所。
  七月,迁广州何真旧部20 777人及家属于京师卫所。
  八月,迁广东清远县?瑶贼”1 307人于泗州卫。
  1384年 洪武十七年
  五月,迁陕西岷州卫“番寇”241人于昌国卫(今浙江象山县 地)of-
  闰十月,迁广东何真旧部2 423人于京师卫所。迁云南士官 犯罪者于北平卫所。
  十一月,迁陕西私茶犯140人于昌国卫。
  1385年洪武十八年
  五月,迁湖广大庸(治今湖南张家界市广洞蛮”103人于辽东 卫所。迁天下各地“民丁充力士者‘14 200人及其家属于京师。
  六月,迁各地罪人于凉州卫所。
  九月,迁辽东故元将校2 000人于北平卫所。
  迁山西太原等处人民于山东兖州府西部诸县。至洪武末年, 大约有31万来自山西的移民、3.8万来自今河北、江苏、河南及山 东东部的移民迁入此区。另有大约2.6万来自山西和0.4万来自 江苏北部的移民迁入兖州府东部诸县。
  1386年洪武十九年
  八月,迁应天诸府富民子弟1 460人于京师充当吏员。迁河 南、山东校卒10 328人于沈阳中、左两卫(治今辽宁沈阳市)。
  1387年洪武二十年
  三月,迁各地迁谪之人于四川成都卫所。
  六月,迁山东沂州(治今山东临沂市)“土贼”70余人于云南金 齿卫(治今云南保山市)。
  八月,迁各地军卫将士有罪者于大宁卫。迁四川卫所将士25 000人于云南品甸(今云南祥云县)卫所。
  九月,迁辽东元纳哈出部将校1 400余人往云南、广东、广西 和福建卫所。
  十月,令湖广常德(治今湖南常德市)、辰州两府人民每户三丁 以上者出一丁,编入军卫,屯云南。
  十一月,迁福州女轿户200余户于京师。
  令绍兴等府人民每户四丁以上者出一丁,共58 750人,编入
  军卫,调往宁海临山滨海之地,寻与福建卫所士卒互调。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
  一月,迁塞北“船军”于济南、济宁卫所。至洪武后期,济南军 卫士卒及家属共约5万人口,济宁卫所士卒及家属共约1.2万人。 他们大多由外地迁入。
  三月,迁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潮州市)“乱民”于大宁卫所。
  五月,迁辽东纳哈出部将校934人于京师卫所。
  八月,迁山西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市)、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市) 等地人民于河南彰德(治今河南安阳市)、归德(治今河南商丘市)、 太康(今河南太康县)、河北真定、山东临清屯种。
  十月,迁陕西西安卫所官军15 220人于四川泸州、赤水(今四 川叙永县南)等地。至洪武后期,迁入四川的民籍移民约为80万 人。移民多来自湖北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
  在黄州府人民外迁四川的同时,大量江西移民也在向黄州府 迁入。约至此时,.迁入湖北黄州府的江西移民氏族约占当时当地 氏族总数的70%,迁入的民籍人口约为30万人。迁入武昌府(治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2.2万人。迁入德安 府(治今湖北安陆市)的民籍移民约为9.1万人。迁入汉阳、沔阳 等地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0.7万人。迁入荆州府(治今湖北荆州 市江陵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6万人。迁入襄阳府(治今湖北 襄樊市)的民籍移民约为1万人。
  1389年 洪武二十二年
  四月,迁杭、湖、温、台、苏、松诸府民无田者于淮河以南滁州 (今安徽滁县市)、和州等处。估计洪武年间迁入和州、滁州地区的民籍移民约1.7万。
  至此时,迁入安庆府(治今安徽安庆市)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 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籍移民约2万,从全国 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另外,迁往池州府(治今安徽贵池 县)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6.5万,徽州府移民籍约0.3 万。迁往庐州府(治今安徽合肥市)的江西饶州等府籍移民约6.4 万,徽州府籍的移民数量大致相同,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市)和应 天府籍的移民各约4万,另有5万左右的移民从北方迁入。
  又迁山东流民于京师。
  九月,迁山西贫民于北平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广平 (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两府及山东东昌府。
  十一月,迁山西沁州(治今山西沁县)居民116户于河南彰德、 卫辉(治今河南卫辉市)、归德和山东临清、东昌。
  迁袖粗军士于荆州左护卫并黄州、常德、岳州、沅州■薪州、武 昌诸卫。每卫各造营房30间以安置魅鞍军士。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一月,迁福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卫余丁于京师。
  四月,迁各地卫所军官调京卫者之家属于京师。
  七月,迁由京师调云南大理等地之军人妻子前往云南,随军居 住。
  迁天下各地富民5 300户于京师。
  十一月,迁云南船军在各地之妻子于云南,随军居住。是时, 云南卫所的士卒及其家属合计有36万人。除一部分由戍守云南 的蒙元降卒转入外,军籍人口的大多数从外省迁入。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2 700户于长江北岸之通州(治今江
  苏南通市)地区。
  至此,今江苏南部及附近区域农民约23万、江西饶州府徽州 府农民及商人约23万迁于扬州府各县。今苏南及附近区域农民 约10万及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10万迁于淮安府(治 今江苏淮安市)各县。山西农民约3.6万人迁于徐州府(治今江苏 徐州市)。
  扬州、淮安、徐州三地卫所的军人及家属约10万人多由外地 迁入。
  迁山东登州、莱州两府贫民无恒产者5 635户于山东东昌府。 十二月,已迁山西人民约65 780户共598屯于河南彰德府、 卫辉府、开封府、怀庆府(治今河南沁阳市)、北平广平府、大名府、 山东东昌府。
  至此,河间府(治今河北河间市)接纳的移民约18万。保定府 (治今河北保定市)接纳移民约7万。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
  山西行都司(治今山西大同市)设立宣府左卫、定边卫等,军卫 设置基本完成。军卫战士除部分由当地土著充当外,大约有半数为外来移民。估计外来的军人及其家属合计为27万左右。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
  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500余户于昆山县。
  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今四川西昌市),领5卫8所。 所领卫所大多于洪武二十一年至洪武二十六年间建立,其士卒半 数为土著,其余外来军人及其家属约为9.3万。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
  二月,迁山东青州、兖州、济南、登州、莱州五府每户五丁以上 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及小民 无田者1051户,4 666 口于东昌府。同时,大约有9万山西移民、 6万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移民、2万河北枣强移民以及来 自其他地区的3万移民迁入山东青州府南部地区。大约有18.5 万枣强移民、2万山西移民以及0.6万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迁入 青州府北部地区。大约有30.6万山西移民、15.3万河北移民及 5.1万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迁入济南府。大约有6万山西移民、 1.8万河北移民以及1万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迁入莱州府。大约 有15.8万山西移民及2.8万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迁入登州府。
  十一月,迁苏州等17府及浙江等六布政司人民共2万户于京 师充仓脚夫。至此,已迁全国各地约5 000户工匠于京师。
  至此时,东昌府接纳由山西及山东东三府等地迁入的民籍移 民约为14.5万人。广平府、大名府接纳的山西移民合计数与此相 同。彰德府接纳的山西移民约为2.5万。卫辉府接纳的山西移民 约4.2万。怀庆府接纳的山西移民大约有9万。开封府辖境最 大,接纳的移民最多,达54.9万。河南府大约接纳7万山西移民。南阳府(治今河南南阳市)接纳大约14万山西移民。汝宁府(治今 河南汝南县)接纳的山西移民约1.8万。
  迁入河南地区的军人及其家属大约有25.5万人。
  1396年 洪武二十九年
  二月,迁安东、沈阳两卫恩军3 600余人于甘肃。是时,陕西 行都司(治今甘肃张掖市)大约有军人及家属共约10.4万人6他 们多来自甘肃以外的其他省区。
  1397年洪武三十年
  三月,迁江西丁多人民及无产者于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含 长沙府属县),至此时,估计迁入长沙府的民籍移民大约21.9万。 迁入常德府的民籍移民大约2.6万。
  至此,从江西迁入岳州府的氏族大约占当时该区氏族总数的 35%,移民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约为L1万人。迁入郴州 及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市)、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两府的江西籍 移民人口占18.3%,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2万人。迁入宝庆 府(治今湖南邵阳市)的移民氏族占当地汉族氏族总数的近60%,估计迁入的民籍移民人口约为9.4万人。迁入靖州(治今湖南靖 县)和辰州两地的江西籍移民氏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25%, 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4万。
  设立锦屏卫,至此贵州都司24卫2所全部设置完毕。贵州都 司军人及家属合计约为42万人,大都来自东部各省。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在山东莱州、登州二府地设灵山、大嵩、威海、靖海、成山五卫 及一个千户所。至此,登、莱地区卫所已基本设置完毕,达9卫3 所。新设卫所军人的家属多于洪武以后迁入。估计该地军籍移民 约为10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军人是从云南、四川等地调入的。 永乐年间迁入的军人家属大约有6万人口。
  1402年明惠帝建文四年
  九月,迁各地罪囚及家属于北平。迁山西太原、平阳(治今山西临汾市)、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市)、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市)、辽州 (治今山西左权县)、沁州(治今山西沁县)、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县) 等地丁多田少或无田之家于北平各地。迁山西8卫军人及家属于 北平各地。
  十月,迁兴州“靖难之役”中弃职州县官员219人于北平各地。
  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
  三月,洪武时期迁入的山西移民落籍裕州(今河南方城县)。
  五月,迁各地有罪官吏家属于边地。
  八月,迁各地罪囚及其家属于顺天府、永平府。迁京师、苏州 等地殷实大户3 800户于北京。
  迁南方民户于永平府丰润等地。将北方边外大宁都司的部分军卫内撤。其中大宁中卫、大宁前卫、会州卫、富裕卫、安吉卫和宽河卫迁入北京城中。营州左、右、中、前、后五个屯卫和兴州左、中、前、后四个屯卫共九卫撤入顺天府(即洪武时期的北平府)境。大宁都司治所迁于保定,并新设四卫,估计由原大宁都司卫所重组而 成。
  另有山西行都司的镇朔卫、定边卫、东胜右卫和河南都司的宁 国、宁山和潼关共六卫迁入顺天府境。
  1404年 永乐二年
  七月,迁各地废黜吏462人于北平。
  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民户1 万户于北京州县。迁山西洪洞民约500余户于顺德府(治今河北 邢台市)巨鹿县、广宗县,是年迁入顺德府诸县的山西移民大约为 6万人。迁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等县民约550户于真定府 柏乡县。迁山西高平、长子诸县民户400余户于真定府南宫县。 迁山西洪洞民户车、武二大姓,陈、张、翟、郭、穆等蒙元后裔及宋、 白、苏、安、梅、杨等姓入真定府新河县。迁山西洪洞等县民户于真 定府晋县。迁山西洪洞、襄垣、黎城民户于大名府诸县。大名、广 平两府的山西移民大多是洪武移民在“靖难之役”中逃回原籍后的
  再迁入。
  十月,迁蒙古哈喇秃男妇500余人于甘州、赤州蒙古千户所。
  迁江淮地区及山东民户2 860户于滦州,990户于乐亭。迁 入永平府的移民大约有4万人,调入的军卫战士及家属约7-8万 人。迁山西、山东及南方等地移民20万左右入河间府各县。调8.5万军人及家属于河间府地军卫。迁山西夏县民330户于保定 府博野县。是年迁入保定府属县的山西移民大约为9万人。从北 部边外迁入的大宁都司的军人及家属约6.7万人。迁枣强等地民 户于济南府齐河县。迁大宁、营州中屯卫民户于于顺天府定兴、雄 县,平谷和香河等县。迁山西洪洞民户于山东莱州府潍县(今山东 潍坊市)。
  1405年 永乐三年
  七月,迁塔滩励鞍蒙古人5 000人于甘肃。
  九月,迁山西民1万户于北京州县。
  十一月,迁江西各地有丁无田及丁多田少之家3 700余户于 九江、南康(治今江西星子县)两地,一年后逃亡。江西给事中朱肇 昌因浮夸移民人数而受到惩处°事后,政府组织移民迁入,估计不 足1万人。
  1406年永乐四年
  一月,迁湖广、山西、山东等地州县吏214人于北京。
  二月,迁各地有罪当戍边者于保定府地开平卫。
  1407年永乐五年
  五月,迁山西平阳、潞州、山东登州,莱州等府州民户约5 000 户于北京上林苑(南至武清,北至居庸关,东至白河,西至西山)。
  九月,迁交fiH今越南地)工匠7 700人于京师。
  十月,迁交趾各种人才9 000人于京师。迁发戍南边之免死 囚犯于北京属县。
  1408年 永乐六年
  四月,迁辽东边外来降女真人于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市北老 城镇)。迁兀者右卫等地女真人于辽东三万卫(治开原)。迁考郎兀等卫女真人于开原。
  “09年永乐七年
  四月,迁札肥河等卫女真人于辽东三万卫、快活城°
  闰四月,迁各地有罪僧徒5 600人于清苑茂山。
  六月,迁山东青州安丘等县民之无业者800户于真定府枣强 县。
  九月,迁甘肃励鞍蒙古人于北京。
  十一月,迁蒙古靴鞍人14名于京师。
  “10年永乐八年
  七月,迁甫儿河卫、兀者卫女真人于辽东自在州(今辽宁辽阳 市)。
  九月,迁古路庆之地女真人于辽东东宁卫。
  十月,迁东北野人女真于辽东安乐州(今辽宁开原市北)。
  十一月,迁蒙古驱鞍人170人(户)于京师。
  “”年永乐八年
  十二月,迁各地罪囚于福建邵武补充当地疫死之1.2万户。
  1411年 永乐九年
  五月,迁建州女真于辽东开原自在州
  六月,迁卜鲁兀等卫女真于辽东安乐州。迁青州、登州、莱州等府逃民于东昌、兖州等府。
  九月,迁建州卫女真于辽东快活城。迁蒙古噂人于京师。 十一月,迁蒙古帖程8人于京师。
  1412年永乐十年
  一月,迁山东青州、登州、莱州等府民户丁多者于兖州、东昌等 府,估计迁入东昌府的移民大约为2.5万人,迁入兖州府西部地区 的移民大约为6.5万人。又迁各地罪囚及其妻子于北京良乡、涿 州、昌平、武清、卢龙、山海关、永平府、小兴州。
  四月,迁蒙古袱鞍人于北京。迁建州卫女真于辽东自在州、安乐州。
  十一月,迁肥河卫、阿剌山卫女真人于辽东自在州、安乐州。迁考郎兀卫女真人于北京。
  1413年永乐十一?年
  二月,迁建州卫女真于安乐州。
  1414年永乐十二年
  三月,迁各地罪囚当迁谪者不超过1 647户,8 148 口于隆庆 州(治今北京市延庆县)。
  1415年永乐十三年
  一月,迁各地罪囚当迁谪者770户于保安州(治今河北怀来县 西北)。
  1416年 永乐十四年
  十一月,迁山东、山西、湖广民约2 300余户于保安州和隆庆 州。
  十二月,迁长沙护卫官军往辽东3 000户,往宣府2 000户, 往保安2 000户,往山东人数不详。
  1417年 永乐十五年
  五月,迁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贫民于北京广 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地。
  至此,迁入真定府的山西民籍移民大约14万人,迁入的军卫 将士及家属约1.7万人。
  八月,来自菲律宾苏禄国的东王、西王及其家属300余人访问 中国,返国时东王死于山东德州(今山东德州市)。同来的2个王 子、王妃及仆从定居德州为东王守墓。
  1418年永乐十六年
  八月,调沈阳右卫及河南三护卫军人于保安、宣府、永宁(治今 北京市延庆东北)、美峪。
  1419年永乐十七年
  四月,调凉州卫军74人及家属于北京。
  1420年永乐十八年
  一月,迁蒙古靴粗人于京师。
  1421年永乐十九年
  一月,迁都北京。原京师改称南京。至少有2万名官员及家 属从南京迁入北京。有2.7万户南京民和工匠迁入北京。
  此前或后,原驻南京的35卫1所迁入北京,合计人口约59 万。
  五月,迁开封护卫军于北京。
  六月,迁辽东安乐、自在两州官军、勤超、女真、高丽5 000人 于北京。
  1422年永乐二十年
  顺天府通州编移民9屯,共990户。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
  迁安东中卫屯官军1 000人于怀仁县。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
  三月,迁建州女真于辽东。
  1426年一 1435年 明宣宗宣德元年一十年
  原居今新疆且末一带的阿端卫部众(撒里畏兀儿人)辗转东迁 至甘肃肃州。
  1428年宣德三年
  河南南阳一带聚集的流民不下10余万口。这所谓的“流民” 实际上是洪武年间自发迁入而未在当地入籍的山西移民。
  交趾镇夷卫土官武孝先等95人归附在北京居住。交趾宣化 府土官陶季容等归附在云南居住。
  1433年宣德八年
  建州女真在长达数十年的迁徙之后,定居于今辽宁省新宾县 的烟突山。
  1434年宣德九年
  交趾土官阮世宁、阮公庭各率家属及部下300余人避难迁入 广西,后迁入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州市)。
  1435年宣德十年
  至此,北京城中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有1.5万人。
  1436年一 1449年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十四年
  原居住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黄河故道上的20余万 流民,因河溢横流,多转徙于荆襄地区。
  河南、山西、山东、四川等省的流民约10余万人流入陕南汉中 地区。
  交趾人阮粤等挈家归顺,安置于随州。
  1436年正统元年
  河南南阳府及湖广均州、光化等县存在大量“流民”,系洪武及 永乐年间迁入而未在当地入籍者。户部准予“验丁入籍”。
  四川布政司奏重庆府武隆县民多逃徙死亡,乞补编户。朝廷同意以四川、湖广罪囚应徙流迁者,连家室迁往为民。
  徙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市)、凉州寄居回回共436户,1 749人 于江南各卫。
  朝廷优恤交耻归附官民,命广西布政司拨田给交耻谅山府土 官知州闭玄成等投附者500余人。
  1438年 正统三年
  蒙古降民及女真人投附者定居于北京。至此,至少有45批来 自北方的蒙古人及女真人在此前13年间定居于北京。
  1440年 正统五年
  建州左卫女真结束长期的迁徙,定居于苏子河流域与建州卫 同住。二年后分建州左卫设建州右卫。
  1442年 正统七年
  七月,北方蒙古降民来投附者,送南方沿海卫所安插。
  1444年正统九年
  原居于嘉裕关外安西地方的沙州卫众(蒙古族)迁入甘州。
  1445年正统十年
  陕西西安、凤翔(治陕西凤翔县)、扶风、咸阳、临潼等府州县旱 灾,灾民流向湖广、河南交界处的即阳山区。
  1446年正统十一年
  河间府静海县招集逃民附籍者700户于本县居住。
  1449年正统十四年
  蒙古兀良哈三卫自是年后开始从大宁以北地方迁入大宁游 牧。
  1465年一 1487年明宪宗成化元年一二十三年
  原居于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曲先卫部众(撒里畏兀儿人)辗转 迁入甘肃肃州南山今甘肃裕固族自治县地。原居于嘉裕关以西200多里的赤斤卫众(藏族、蒙古族)亦内迁肃州南山。
  1465年成化元年
  荆襄地区的流民数万人起义,朝廷派白圭率军镇压。
  1466年成化二年
  朝廷对荆襄流民实施安抚。愿附籍者听便,愿回乡者发遣。
  1471年成化七年
  流民复乱。朝廷派项忠率兵镇压。流民被遣回原籍者94万, 自行奔走出山者51万。
  1476年成化十二年
  流民重新聚集。原杰奉命对流民进行招抚和安置,将近年来 迁入的流民约1.6万余户,4.6万丁口全部驱逐,而将其他,本分营 生”流民共9.7万户、39.3万人口分别安置于湖广襄阳府、陕西汉 中府(治今陕西汉中市)和河南南部一带。并由湖广襄阳府析置耶 阳府。
  1482年成化十八年
  河南、陕西、山西、北直隶流民大批流入湖广员K阳、襄阳、荆州 三府。朝廷命令流民原籍的地方官,差人招回本籍流民。
  1488年一1505年明孝宗弘治元年一十八年
  洪钟、金泽等奉命安辑福建武平、上杭、清流、永定,江西安远、
  龙南,广东程乡(今广东梅州市)等地流民。
  福建汀州、广东程乡及江西吉安、泰和一带的流民向赣南地区 迁移。
  1489年 弘治二年七月
  招回荆襄流民未成,朝廷允许流民在新地入籍。入籍者6万 余户,回原籍者1.5万余户。
  1499年 弘治十二年
  至是年,估计在云南的江西流民总数约25万,其中有抚州籍 移民约15万。
  1506年一 1520年 明武宗正德元年-十六年
  闽、粤、赣三省毗邻地区流民起义。王守仁率军镇压。事后于赣南南安府设崇义县安置流民。
  1506年正德元年
  三月,清查出荆州、襄阳、南阳、汉中等地流民23.6万户,73.9 万人。愿附籍者,收入版籍。
  十月,续清出荆州、襄阳、即阳、南阳、汉中、西安、商洛等府州 县流民11.9万户,其中9.2万户编入当地户籍。
  1509年正德四年
  原居于河套地区的勤粗蒙古部落迁入青海湖一带。船粗蒙古的土默特部迁入河套。
  1512年正德七年
  原居于今新疆若羌一带的原安定卫部众(撒里畏兀儿人)辗转 迁入甘肃肃州八字墩草原。
  1513年正德八年
  哈密卫众(回回、畏兀儿和蒙古族)迁入肃州。
  1516年正德十一年
  成化15年从罕东卫中分立罕东左卫。正德11年迁入肃州塞 内。
  1517年正德十二年
  葡萄牙人在广州“招诱亡命,诱买子女”。两年后葡萄牙人又 在广东屯门“掠买良民,筑室立寨二同年,葡萄牙人在海上公开掳 掠华工到荷属东印度的果阿充当苦力。
  1522年一 1566年明世宗嘉靖元年一四十五年
  原居于内蒙古中部,包括今锡林勒盟的大部分和克什克腾旗 的船IS蒙古察哈尔部落东迁,居住于今辽河河套地方。
  1528年嘉靖七年
  原居于嘉峪关外今酒泉、安西、玉门一带的罕东卫众(蒙古人) 迁于甘肃甘州。
  1547年 嘉靖二十六年
  交眦人莫文明等率家属百余人奔钦州避难,安置于广东韶州. 肇庆等地。
  1573年一 1620年明穆宗万历元年-四十八年
  福建流民迁入浙江常山、开化等县开垦种植。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
  传教士利玛窦和庞迪我至北京传教。此后,在中国传教的耶 稣会士经常维持在20人左右,不少人终老于中国。
  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
  颜思齐和郑芝龙率部众到达台湾,在北港一带结寨自保,屯田 垦殖。时漳、泉一带人口多来投奔,前后达数千人,皆安排垦殖。
  荷兰殖民者掳掠华工去巴达维亚垦殖。
  1621年一 1627年明熹宗天启元年一七年
  明廷分处入关辽人1.3万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四府。
  1621年 后金努尔哈赤天命六年
  六月,后金政权将辽东半岛东海岸的汉人内迁60里,自旅顺 至金州的居民尽收入城堡,接着又将金州(治今辽宁大连市金州 区)、复州(治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居民迁至海州(治今辽宁海城 市)。
  九月,大约1万女真军丁被迁入辽东,安置在东起鞍山(今辽 宁鞍山市南)、西至海州、牛庄(今辽宁海城市西北)一线的各城堡 中。次年,驻防点分布于辽河东岸各地,也包括辽南地方。
  十一月至十二月,后金政权强迁鸭绿江下流西岸凤凰城(今辽 宁凤城市)、镇江(今辽宁丹东市北)等十几个城堡的汉人至萨尔浒 (今辽宁抚顺市东)、清河(今抚顺市南)以北三岔儿(今抚顺市北) 以南和威远堡(今抚顺市北)、奉集堡(今沈阳市东南)等女真人居
  住的地区。
  1622年 天命七年
  努尔哈赤将辽河以西兵力尽撤河东。并将河西广宁五卫、义州二卫、锦州二卫的几万汉人强迁至河东的金、复、盖(治今辽宁盖 县)各州和沈阳、威宁营(今辽宁开原东北)、奉集堡以及岫岩(今辽 宁岫岩县)、析木城(今辽宁海城县东南)、甜水站(今辽阳市东南) 等地安置。
  1623年 天命八年
  后金将辽南各地的剩余的汉人迁往耀州(今辽宁营口市北)、 海州、牛庄、鞍山、穆家堡以西,授田安置。原先住在此地的女真人则北迁至辽河东岸沿边驻防或农耕。
  1628年一1644年明毅宗崇祯元年一十七年
  大批来自福建汀州的种靛客民在浙江遂昌县山区活动。
  1631年崇祯四年
  迁入江西上犹县的福建、广东移民“叛乱”。崇祯十七年复乱。
  1632年 后金皇太极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
  四月,皇太极率兵攻察哈尔,兼掠山西边境州县,俘获大量人 口北归。
  迁入江西龙泉县(今遂川县、井冈山市)的广东移民“叛乱”。崇祯十七年复叛。
  1635年天聪九年
  四月,多尔衮率兵进入山西州县,俘获人口北归。
  1636年后金(清)崇德元年
  清军直入长城,进入河北境内,沿途攻克定兴、房山等十几县, 俘获大量人口北归。
  1638年后金崇德三年 明崇祯十一年
  清军攻明,于北京南部各县往来扫荡,又南下山东,攻下济南, 大肆屠杀后,经天津卫东归。这次战役共俘获人口 462 303人。
  万历年间开始迁入的福建汀州移民在浙江汤溪县(今金华市 地)起义。
  1642年崇德七年
  清兵攻明,攻克山东兖州、直隶顺德和河间三府,大获全胜,奏 称俘获人民36.9万人。
  1643年崇祯十七年
  至此时,约有几十万来自福建汀州一带的流民聚集于江西宜 春、分宜、萍乡北部及万载县的丘陵山区租山种麻。
  吴三桂率部50万众南迁入山海关。
  广宁失守后,辽人大批转徙入关,其数量多达100余万。迁入 朝鲜的估计多达几十万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历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