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9-09 10:18
鄌郚总编

《鲁南时报》编辑张冠伍

    《鲁南时报》编辑张冠伍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许多省级媒体刊发了鲁南人民的抗战故事,其中有不少文章中都提到了张冠伍——薛城区沙沟镇黎墟村走出的抗日老战士。2015年,张冠伍的儿子同爱人、孩子曾回到过老家黎墟村,在叔伯兄弟张健(枣庄市国学研究会理事)的陪同下,对父亲张冠伍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进行了寻访。
    张冠伍原名张立峰。1914年12月24日出生在一个亦商亦农的家庭,年幼时就读于临城三育小学(今北临城小学),后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1934年春毕业,回到家乡在茶棚抗日小学当教员、校长。1937年参加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任直属营一连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八路军115师抵达鲁南,张冠伍所在部队编入115师鲁南支队,转战在滕县、峄县、兰陵、白彦、费县一带。1940年10月,调入鲁南区党委任机要秘书。
    1940年7月1日,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在抱犊崮山下的徐庄创刊,115师政委罗荣桓为报纸题名。因条件简陋,先用油印、后用石印,八开四版,不定期出版,每期印发约200份,主要在抗日武装组织间传阅,这份报纸在当时对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南时报》初创时,林乎加任鲁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兼社长,张冠伍任责任编辑。报上发表的社论、时评等重要稿件,区领导罗荣桓、肖华、赵镈、王鹿水都亲自执笔。特别是张冠伍在编发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微湖大队、文峰游击队、独立大队和115师战况等文稿见报前,这些领导也会逐篇审核。张冠伍生前曾回忆说:“那年年底,在罗书记(当时罗荣桓兼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住处葫芦套村,召开关于进一步办好《鲁南时报》工作座谈会,《大众日报》记者匡亚明到会讲课使我们受益匪浅。会上罗书记讲,报纸传播文化是人的灵魂,《鲁南时报》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办报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是保卫人民对革命精神的响应,也是对抗战的无私奉献。”张冠伍负责编辑工农干部的文章,发现有错字错句时,在括号里加上正确的字句,从而提高写作者的水平,增强大家的投稿信心,深受读者的欢迎,而这一做法受到了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李竹如的称赞。
    护送少奇过微山湖
    1941年10月3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希望他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此时,刘少奇离开延安已两年,他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他的“发展华中”的任务。1942年7月下旬,在山东检查工作结束后,由山东分局驻地临沭县朱樊村返回延安,途经鲁南过微山湖,时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张雨帆,组织部长魏思文带领张冠伍和十多名安保人员赶到分局接受任务,组织上制定了两个护送方案:一是派主力部队一个营护送;二是由地方派武工队员化装护送,刘少奇选择了后者。时任教导二旅旅长的曾国华负责随同安全工作,张冠伍和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负责探路和后勤保障工作。当时微山湖周围都是敌占区,由于事先做好了沿途各据点伪军的工作,从而顺利通过了数道封锁线、跨过津浦铁路、抵达微山湖边的郗山码头。负责接应的微湖大队,用船只将刘少奇一行护送到大捐岛,在湖面行驶中,微山岛上沟北村陈东林、墓前村姚永祜(系张冠伍的四舅父)为船员提供了饭食。
    来到大捐岛上,正遇湖西大扫荡,一时过不去,就在此暂住。其间,刘少奇先后接见了鲁南铁道大队政委杜季伟、大队长刘金山、副大队长王志胜,沛滕边县县委书记张庆林,微湖大队大队长张新华和临沙工委情报站站长杨家顺等人。在听取各方汇报后,刘少奇就当时的工作作了五条指示,张冠伍作了笔录。7月底,鲁西南区党委派员护送刘少奇继续西行。刘少奇在大捐岛上作的五条指示,现存在山东省档案馆。
    见证日寇在沙沟受降
    1945年12月1日,一千余名日军在沙沟火车站西侧一片开阔地里,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张冠伍身为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情报站站长(负责鲁南区党委下辖一百多个情报点的工作),见证了这一时刻。张冠伍曾回忆,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在浴血奋战七年后,终使日寇在沙沟低头。1945年12月3日,《大众日报》在重要位置以《在我军事压力政治攻势下鲁南千余日军向我缴械》为题作了报道。
    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为迫敌就地缴械投降,命令鲁南铁道大队、运河支队、工人支队等人民抗日武装,立即破坏铁路,阻止敌人逃窜。与此同时,枣庄抗日军民还奉命破袭了许多重要公路和敌人的通信设施,使鲁南之敌变成“瞎子”和“聋子”。在此期间,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军队向被包围的日军发出通牒,限期投降,对拒不投降之敌,坚决予以歼灭。其间,鲁南军区决定派铁道大队大队长刘金山与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队长太田谈判。在我军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日军缴出了武器,举起了双手、低下了头。
    为国家解放一生无悔
    张冠伍参加淮海战役结束,回到鲁南区机关继续担任军属管理委员会生产委员(系党委班子成员)。1949年7月24日,从山东分局党校出发,跟随邓小平、刘伯承南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副团长。在途中,解放了安徽凤阳县城、四川秀山(今属重庆)县城,为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献上了一份厚礼。张冠伍的名字同参与南下的众多齐鲁儿女的英勇业绩一起被川、皖人民铭记。入川后,张冠伍任川东剿匪工委副主任兼巴县县委书记,后任江津地委常委兼工业交通部部长。
    1964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65年初,毛泽东指示“全面重点抓好三线建设”。4月20日,一千多名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员工,离开家乡来到四川支援内地建设。根据中央要“靠山、隐蔽”的战略部署,厂址选在永川县双路镇山谷中,建厂时张冠伍到会讲话,当工人们知道讲话的领导是山东老乡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后来的工作上,张冠伍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1967年7月1日,红岩牌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诞生,张冠伍作为地委领导同家乡人一起举杯同贺。
    张冠伍的大儿子张鲁渝1968年高中毕业,张冠伍带头遵照毛主席指示,给儿子张鲁渝报名回山东老家插队务农,跟着爷爷、奶奶、婶母学种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中,时常受到公社书记杨学聚、大队支书褚思章的表扬,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鲁渝把亲身经历的往事写成《回乡插队在黎墟》,在媒体上发表,后收编进《薛城文史》一书出版。
    1979年3月,张冠伍的二弟张立昆时任薛城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张立昆和薛城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曹广修到渝出差,完成公务后,张冠伍带他们一行五人重点参观了永川地区的农副业。就家乡来人咨询茶树种植,张冠伍安排地区农口的专家、教授给予讲课。1986年秋,张冠伍回山东探望祖父母时,听说南常公社在山坡上植茶成功特别高兴。
    树冠摩天,不忘根深。张冠伍虽然离开山东,但依然挚爱着这片热土,给子女们取名鲁渝、鲁南、鲁玲。两个儿子很小时就被送回老家读书,接受齐鲁文化思想。张冠伍一生立党为公,1954年,张冠伍的妹妹张立英从老家来四川,希望哥哥给她安排工作。张立英在哥哥张冠伍家住了三个月,张冠伍不断做妹妹的思想工作,希望她回到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妹妹返回山东,嫁到滕州姜屯镇仇官庄村,后当了村委干部。
    2000年元旦,重庆市委领导前来慰问病重在床的张冠伍,问:“张老,你还有什么要求吗?”张冠伍回答:“党和政府对我照顾得很好,没有别的要求。但有一点,我死后不搞仪式、不开追悼会,不通知老家亲人。”
    2000年1月17日张冠伍去世,1月19日,中共重庆市委在《重庆日报》一版刊发张冠伍生平,评价:“张冠伍同志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光辉的一生。”
    “古村黎墟走出家,鲁南大地跃战马。南下执政再冲锋, 为国为民把敌杀。”这是抗日老战士张冠伍一生的真实写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