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9-20 13:49
鄌郚总编

陈介祺与潍坊金石文化

    陈介祺与潍坊金石文化
    -
    藏古传古引领金石界
    陈介祺是清代着名的金石学家,被公推为19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他一生以集古、藏古、释古、传古为己任,研究风格自成一家,其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和收藏理念,促进了清代以来金石学的繁荣发展,至今仍具有深刻意义。
    -
    广泛涉猎文化典籍 对金石学情有独钟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伯潜,自号“簠斋”,潍县人。陈介祺自幼笃爱文史,13岁时以一首《白莲花诗》受到阮元(金石家)的赞赏。陈介祺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23岁乡试时被主考官誉为“不易得”的人才;29岁考取内阁中书,委署试读本衙门撰文,办理诰敕房事务,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33岁会考中进士,钦取第十名,授翰林院编修。
    陈介祺自年轻时,就对金石情有独钟。“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器、秦汉印即好之。”他19岁时就开始爱好并收藏金石。在京期间,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收藏了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130多件,包括稀世珍宝毛公鼎和商周古钟11件,以及古玺印2000余方和其他文物多种。历代刻石、各种古钱,陶、瓷、砖瓦、碑碣、造像、古籍、书画等精品悉数收藏,这是他金石学的起步阶段。
    在京期间,陈介祺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从而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判断力、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为他的金石人生打下了坚实雄厚的基础。他还广泛结识金石友人,经常和吴式芬、李章煜、刘喜海、许瀚、佐贤、叶志诜、徐同柏、鲍康、吴云、何绍基、翟云升、王懿荣等许多着名的学者、金石学家、书法篆刻家等,就金石学、古文字学研究交流信息,并和一些人成为一生的挚友。
    -
    辞官归乡专注收藏 多方考释着书立说
    陈介祺为官期间,目睹朝廷的腐败,官场上尔虞我诈的勾当,“代父认捐”的亲身经历,伤透了他一心为国的赤胆忠心。他变卖家产,多方筹措,如数交上四万两黄金。1854年辞官回到潍县之后,他终于摆脱了繁冗的公务,一心投入金石学研究之中,在这里他潜心研究金石,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据《潍县志稿》载,清咸丰十年(1860)陈介祺的新居建成,新居建筑约一万平方米,位于城里西南隅,北至西门大街,南至增福堂街,东至罗家巷(现芙蓉街)。在建新宅时,他专门在不起眼的地方设计了储藏之处。
    陈介祺收藏颇丰,有商周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7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片、泉镜镞各式范1000件。他有藏印7000余方,后又得亲家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近万方。至此,陈介祺才有了一方“万印楼主”的印章。
    陈介祺的收藏理念是“传古”,而传古的核心是传古文字。所以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无所不收,经年累月达两万多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从60岁至72岁的12年中,是陈介祺金石学生涯中最为鼎盛的时期,他终日沉湎于古器物的征询鉴别、考证批注、教拓监拓中。
    陈介祺一生留下的大量书札、考释、专着、拓本等,对金石学、古文字学和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不少精到的论述,影响深远。他先后撰写多方面着作目录75种,均考据精到,阐释深刻,为后人进行历史、文化艺术及古文字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陈介祺还是我国陶文发现、鉴定、考释第一人,故有“陶文之父”之称。其所着《簠斋陶释》成为我国陶文研究的最重要文献。
    -
    创新墨拓技法 拓片收藏者众
    在金石学史上,以传古为己任并付诸实践的,陈介祺为第一人。
    陈介祺认为:“古器出世,即有终毁之期,不可不早传其文字。”为了使自己丰富的藏品传之后人,并与金石同道交流,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陈介祺把注意力投向了民间的墨拓技艺。他物色拓墨高手,与他们不断探讨反复研究,掌握了拓古器物形状与铭文的绝活。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陈介祺创造了墨色淡如罗纱的“蝉翼拓”和类似摄影的“立体拓”(亦称“形拓”)。这两种拓法适用于各种器物的传拓。所拓铭文浓淡适宜,连器物全貌、形制、花纹都神韵毕俱,维妙维肖,被称为“古今拓法第一”。他把拓片寄给金石界好友交流切磋,陈氏拓本很快传遍全国,为天下收藏者所珍爱。他还把这种独特的墨拓技术写成专着《传古别录》,把古器铭文拓片整理成册,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文物资料,拓墨法得以大力推广介绍。
    陈介祺作为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同时也是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在研究铭文的过程中,他从“三代金文”的意趣窥见古人用笔之法,拓宽了他的书法视野,提出“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从而创造出既有楷书的法度,又有隶书的笔意和钟鼎文的神韵,端庄典雅,凝重洒脱的“金石书体”,在书法界自成一大家。清代着名书法家何绍基称赞他的字“古逸绝伦”。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于晚清金石学这样写道:“道咸以后益盛,名家者有刘喜海、吴式芬、陈介祺、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澂、罗振玉,可以说在诸位名家之中,陈介祺的地位是最为特殊和全方位的。”
    -
    为国之重器验明正身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器,是我国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稀世珍宝,在陈介祺及其后人手中收藏了半个多世纪。陈介祺是第一个对毛公鼎铭文做系统考释的人,并撰写了《毛公鼎考释》,初步确定了毛公鼎的身份和价值。
    -
    花费千两俸银购鼎 回乡一直深锁密藏
    陈介祺后半生在金石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首推毛公鼎释文的拓制。中国典籍素称汗牛充栋,但历经传承多有讹误,毛公鼎掩藏于地下近三千年,文字清晰,自无乖舛,明确记载西周王朝册命、《典》《诰》形式以及名物制度,故其意义被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部《尚书》,所以被奉之为国之重宝、世上瑞器。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深埋地下数千年的毛公鼎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被挖掘出来,后辗转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陈介祺以三年俸银千两,从苏亿年手中购得。
    陈介祺辞官回到潍县后,数年居住在城郊,正是因为他将收藏的毛公鼎秘密带回了老家。
    陈介祺对其毕生收藏都乐于公诸于众,印成目录并昭示天下,唯独对毛公鼎深锁密藏,秘不示人。其好友吴大澂也曾询问:“闻此鼎在贵斋,如是事实,请贻我一拓本。”对于吴大澂,陈介祺所藏无不奉送,唯独对此要求缄默不言。
    直到陈介祺于光绪十年(1884)病逝,毛公鼎仍藏在陈家,至此,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上安安静静地度过了30年。
    -
    考释出毛公鼎铭文 陈介祺有开创之功
    回潍之前,陈介祺就克服了重重困难,将毛公鼎的铭文拓制成功。他所拓制的毛公鼎全形拓珍贵难得,这是毛公鼎铭文的最早考释。但他仍不满足,回潍后又根据金石好友徐同柏、许瀚、吴式芬三人的意见,五易其稿,做出完整的释文,从而确定了毛公鼎的价值。
    毛公鼎全形拓的问世,让世人第一次直观地见到了毛公鼎铭文,对于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是陈介祺作出的重大贡献。现在看来,他的释文已经把铭文中的大多数字释出,这是毛公鼎的第一篇释文,陈介祺有开创之功。陈介祺对毛公鼎及其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毛公鼎考释》,初步确定了毛公鼎的身份和价值。举世闻名的毛公鼎,正是在陈介祺的手上被首先“验明正身”,一举成为中国古文物重器之一。
    鼎从夏代就有,是国家兴旺、礼乐制度的象征。商朝早期,人们开始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至商晚期也仅有简单几十字来记录。毛公鼎通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敞口,双立耳,三蹄足。口沿上有厚实高大的双耳,颈部的两道凸弦纹之间饰以精美的重环纹。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造型浑厚朴实。内壁铸铭文32行,497字,是我国现存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不仅如此,这些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清末大书法家李瑞清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因此,毛公鼎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和文物价值。
    毛公鼎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上镌刻的整篇册命,全面反映了西周晚期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况,是一部反映西周晚期社会政治经济史,更是一部文化学史。
    -
    重重转售险些流出国门 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落到陈家以后,两江总督的端方一直惦记着。陈介祺病逝后,所藏古文物分给三个儿子,其中次子陈厚滋分得毛公鼎诸器。陈厚滋一直牢记父亲“宁失性命,不失宝鼎”的教诲,安心于读书守业的平静生活。
    陈介祺从京城回归故里后曾为其子孙立下三条规矩:一不许做官,二不许经商,三不许念佛信教,希望后辈能安分守己做学问。可到了陈厚滋的次子陈孝笙时,陈家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陈孝笙在主掌家业后,不顾陈介祺生前的规诫,先后开办了一个钱庄、一个药铺。他不时向外人炫耀自己家里的收藏,泄露了自家藏有毛公鼎的秘密。宣统二年(1910),陈孝笙不顾家人尤其是母亲的强烈反对,以2万两白银的价格,把毛公鼎转售给了端方。
    自此之后,毛公鼎辗转多位藏家,还险些流出国门。端方后人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期间,英国记者辛浦森出5万美金向端家购买,端家嫌出价太低,再加上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将毛公鼎藏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嘱咐其侄叶公超有机会将鼎献给国家。期间,毛公鼎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拼死保护,誓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才得以被释放。此后,叶公超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把国宝完好无损地交于叔父叶恭绰。不久香港也被日寇侵占,叶恭绰于1942年10月又逃回上海,同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带回上海。叶恭绰回沪后坚拒出任伪职,闭门谢客,不久身染重病,家庭经济发生危机,只得将毛公鼎质押于银行,后由沪上巨商陈永仁出资赎出,终于没被日寇抢掠而去。
    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国民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珍贵文物运至台北,毛公鼎是其中重要器物之一。
    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万印楼”成金石圣地
    陈介祺在金石学界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被海内外学术界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其一手缔造的“万印楼”也被视为金石圣地。在这里,陈介祺用了十多年时间,整理、分类,编纂《十钟山房印举》,成为印谱史上的巨着。
    -
    用十多年整理印玺 汇辑成册堪称巨着
    晚清时期的潍县是天下金石学中心之一,同时也是青铜器及各种文物作伪最盛的地方之一,这给陈介祺的收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陈介祺提高鉴伪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传古首在别伪”,陈介祺通过大量真伪古器的对比和分析,通过博学广闻,详研古文字结体、笔划、义理、章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学养,通过对古器物冶铸工艺和材质配比的研究,逐步积累了一整套鉴伪经验。同时,他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使自己的辨伪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保证了自己所藏的大量古文物,没有一件是假的。《清史稿》称陈介祺:“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陈介祺的近万方藏印集中存放于东楼,陈介祺命名为万印楼,并自书一楹联“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万印楼藏印之丰,除了陈介祺专业精深、识见超凡、具备雄厚的财力外,也与他广交金石益友、关注古印出土与藏弆信息,全力搜集有关。
    光绪九年(1883),经过十多年漫长的整理、分类,陈介祺将收集到的印玺以古玺、官印、玉印、套印、两面印等分类,汇辑成古玺印谱录《十钟山房印举》194册本,其集各家藏玺印成谱之先河,集印之丰,册数之多,成为印谱史上不可有二的巅峰巨作,至今仍然是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学习研究篆刻的必读书。
    -
    故居陈列馆开放 百年“万印楼”保存至今
    潍坊市第三中学东侧,喧嚣热闹的芙蓉街旁,一座古朴的院落遗世独立。青色的砖墙有些斑驳,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摇曳的树枝轻轻拍打着飞翘的屋檐,两扇暗红色大门庄严而肃穆。门楣之上,悬挂着国画大师刘海粟题写的“万印楼”匾额。推门而入,白色的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书法大师启功题写的“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几个字。
    现存的几幢小楼仅仅是陈介祺故居的一部分,解放后,陈介祺故居由其后人出售给私立新华中学作为校舍。1952年,潍坊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潍坊市第三中学。1982年,潍坊三中改建教学楼时,拟将故居全部拆除,经有关部门研究和陈氏后裔呼吁,万印楼和主屋及花厅得以保留。1992年,潍城区拨专款依照陈介祺故居原貌对现有房屋进行了基本恢复,“万印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陈介祺故居又曾进行数次维修。1993年,陈介祺故居陈列馆正式开馆供游人观赏。
    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长陈进介绍,陈列馆现存古建筑三座,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77平方米,院内临街而立、坐东朝西的一栋二层小楼,就是汇集陈介祺晚年收藏、名扬海内外的“万印楼”。除“万印楼”外,另一处北屋为“十钟山房”。
    据了解,目前万印楼主要陈列和介绍了陈介祺的收藏情况、学术成果,包括他收藏的青铜器、石刻、玺印及其拓片、书籍等。展厅系统展示陈介祺从事古文物的搜集、整理、收藏、研究,并以拓本、考释、专着、书札等形式把成果传播到全国金石学界。
    -
    ◎相关链接
    修复整理收藏品 带动手工艺发展
    《潍县志稿》记载:“姚学乾,南寺巷人,性灵敏,出新意,制造器具精妙绝伦。”陈介祺家中除了毛公鼎等商周名器,仅青铜器就多达200多件。为修复、整理收藏的青铜器文物,他聘请了姚学乾等技艺高超的多位匠师进陈府工作。陈介祺经常和姚学乾一起切磋研究提高嵌银漆器的技艺。在陈介祺的启发引导下,姚学乾有了创新灵感。他根据各种文物的色泽和造型,用红木制作嵌银底座和撑架,其制式风格与古文物珠联璧合,衬托出文物的精美与珍贵,达到了美仑美奂的审美效果,成为潍县早期嵌银工艺品的代表作。陈介祺对嵌银制品从选材、制作、镶嵌到上漆磨光等许多方面都具体指导,作为开创潍县红木嵌银这一特殊技艺的先贤,陈介祺功不可没。
    铸铜印是中国独有的一门金属篆刻艺术,是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潍县铸印始创者为城南胥家庄胥伦。胥伦喜爱文物,对篆刻颇有研究,取法汉印,用满白体,朱文小篆,工整秀丽,字体、章法均属上乘。在陈介祺精心指导下,胥伦成了一位能写、会刻、善铸的全才。他制作铜印,往往由陈介祺亲自篆写印文,王石经操刀刻模,胥伦则翻砂铸造。其所铸之印,颇具秦汉古印玺之风范。
    胥伦晚年经陈介祺介绍赴北京铸印,得识着名金石家王懿荣、盛昱等人。王、盛等对胥伦所铸铜印极为赞赏。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诞。当时胥伦正铸成六十甲子铜印一套,这套铜印以天干地支相配合,60年周而复始,上刻钟鼎文字,古意盎然,为胥伦得意之作。某大臣得知,以高价购得,更镀以金,宝光焕然。慈禧一见极为高兴,对这套古印的制作大加赞誉,从此胥伦名满京城。
    -
    推动潍坊成金石重镇
    潍坊的金石收藏文化渊源深厚,金石学自宋代发端,又复兴于清代,历史上有名的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夫妇、苏轼、周亮工等都与潍坊有交集。陈介祺是清代最负盛名的收藏家之一,他被称为19世纪以来的金石学宗师。自清代金石学复兴之后,潍坊更是成为金石学重镇。
    -
    历代众多金石学者 与潍坊有较深渊源
    历史上众多金石学者与潍坊有交集。金石学的开创者欧阳修曾在青州任职,他的《集古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之一,他在《六一居士传》中自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寓居青州,十余年间,二人携手游青山访古寺,阅古籍赏金石,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赵明诚在青州撰写了代表金石学发端的着作《金石录》,赵明诚去世后,由李清照陆续补订完成。
    北宋文豪苏轼是宋代知名收藏家,嗜藏砚石,在诸城居官三年,留下众多诗词名篇。
    明清之交的着名文人、金石学家、收藏家周亮工在潍坊境内两度为官,曾任潍县县令、青州海防道。周亮工诗书画印皆为时人叹服,精擅金石、印学,引领一时之风气。任青州海防道期间,他游历各地,拜访诸城李澄中、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等知名文人,汇聚文士在青州讲学。周亮工才高学厚,注重奖掖后人,对潍坊境内金石、印学、收藏、诗词、文学、书画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
    清代以来金石学家 陈介祺居山斗地位
    陈介祺作为清末着名的金石学家,在金石学界处于“山斗”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学术上的杰出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超前的智慧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陈介祺是天才,天才加勤奋,成就了一位难得的金石大师。历史学家陈振濂在《陈介祺学术思想及成就研讨会论文》中说:“但凡伟大的历史人物,通常是处在社会历史的新旧交替转型之时,能稳坐在扎实的‘旧学’根基之上,又能够面向新的未来。陈介祺在金石学领域里,兼有两端。”
    进入清代,山东金石学发展到极致,形成以潍县陈介祺为首的金石学家群体。潍县金石学家非常多,一是受地方文化传承影响,二是得益于陈介祺的推动。陈介祺生长在当时着名的“潍县文化圈”。该圈以潍县为中心,东至平度、莱阳,西至青州、淄博,北至渤海地区的地域。这里历史文化沉淀丰厚,文化名人层出不穷。陈介祺一生嗜好古物,目光如炬,治学严谨,成就斐然,他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誉为“南潘北陈”。金石收藏家吴云论陈介祺“海内学者封为山斗,咸谓灵光岿然”。
    陈介祺之所以能在金石收藏的热潮中聚珍敛宝,独占鳌头,成为名闻海内外的大收藏家、鉴赏家,一是缘于他个人的酷爱、博学多识,和他对金石文字的诚笃之心和传古之志;再是他具有非凡的鉴古之识和辨伪能力,能先人一筹。陶文的发现和收藏,封泥、秦权量诏版的搜集以及毛公鼎重器的独得皆因此。陈介祺有较好的家境,父亲陈官俊是高官重臣,一品大员,家财殷富。陈介祺身居要职也有丰厚的俸禄,家庭经济条件极其优裕,所以才能倾千两俸银购买毛公鼎,又斥资购买其他贵重的青铜器大量文物。他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同京中及各地金石界主要人物都有结交,在他周围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金石爱好者,身边集结了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其做助手,帮助他完成巨大的历史使命。
    -
    潍坊历史积淀深厚 金石藏家层出不穷
    得益于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与出土器物汇集的地缘优势,自清代金石学复兴之后,潍坊成为金石学重镇。
    从清中期直至上世纪初,潍坊金石荟萃,学者云集,安丘有张贞、张在辛、赵录绩等,诸城有李璋煜、李仁煜、刘喜海、王锡棨、王绪祖、郑时、孟昭鸿等,潍县有陈介祺、高庆龄、高鸿裁、郭麐、王石经、宋书升等,青州有李文藻、段松苓、孙文楷、傅洪等。其中张贞、张在辛、李文藻、陈介祺、刘喜海、李璋煜、高庆龄、高鸿裁等人闻名于世。
    李璋煜曾在京城主持校勘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鼎力于古文研究,倡导金石文化,影响并培育了众多金石学者。同邑王玮庆、王锡棨、王绪祖、王维朴祖孙四代家学深厚,致力于金石收藏,集藏丰富,名噪一时。
    高庆龄、高鸿裁父子以古玺印及古砖瓦研究着称海内。高庆龄的《齐鲁古印捃》为史上第一部地域性古印谱,对研究山东地区战国至汉魏官制、舆地、文字以及印信沿革有重要价值;高鸿裁以四十年之精力,集藏秦汉砖瓦刻石,文字、纹饰类别繁复,蔚为大观,汇成《上陶室砖瓦文捃》,被学者王献唐誉为国内古砖瓦收藏研究第一人。
    陈介祺与刘喜海皆治学严谨,富藏精鉴,令后人难望其项背。他们在金石收藏、史学、古文字、书法、印学等诸方面的理念、认识及观点,不仅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日仍指导着后世学人。特别是陈介祺被海内外学术界公推为19世纪以来的金石学宗师,是清代最负盛名的收藏家之一,清代以来研究金石的学者对其鉴藏成就无不叹服。
    -
    节会重塑“万印楼”地位
    近年来,我市围绕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重塑“万印楼”印学地位,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为首届陈介祺艺术节的开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6年首届陈介祺艺术节成功举办,在国内外金石篆刻艺术界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
    各项活动精彩绽放 “万印楼”再现生机
    金石学自宋代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众多金石学者在潍坊驻足,播下了金石收藏的种子。自清中期开始,潍坊涌现出众多金石学者,形成金石收藏群体,为世人瞩目。他们的艺术鉴赏品位、学术研究高度、学术思想深度,都是潍坊历史文化中的精华。
    改革开放后,潍坊民间收藏活动愈加活跃,发展迅速,现已拥有庞大的收藏爱好者队伍和较为完善的交易市场,收藏作为一项新生产业不断成长壮大。我市一系列旨在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精神的艺术交流活动不断精彩绽放,吸引世界各地的金石学者、书法篆刻精英纷至沓来,让潍坊再次成为海内外金石书法界关注的焦点。百余年来在风雨中摇曳的“万印楼”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
    2013年以来,我市相继组织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陈介祺金石文化活动,举办纪念陈介祺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承办全国篆刻年会等。潍城区还拨专款重新修缮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和“万印楼”;成立了海内外第一家研究陈介祺的机构——陈介祺研究会;集中名家和民间智慧,深入挖掘研究陈介祺金石思想,为打造“金石之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014年10月26日,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暨篆刻名家邀请展在郭味蕖美术馆开幕,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篆刻名家参展。名家邀请展自2014年2月启动,历时8个多月,共收到国内外篆刻作者投稿1200余件,其中印章原石800余方。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权威专家评审,共从中评出“陈介祺奖”两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9名、入展175名。此外,名家邀请展共收到国内外篆刻名家印章原石62方,特邀国内部分篆刻家印章原石25方,山东印社全体社员印章原石100余方。
    2015年7月13日,当代国际篆刻名家邀请展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展出了来自国内外的175位名家的篆刻精品,从印文的取材、印章的构思,到边框的设计、印屏的制作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体现了“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风貌。展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首届“陈介祺金石思想与当代篆刻走向”高峰论坛、中国书法、篆刻艺术高端讲座等活动。此次当代国际篆刻名家邀请展,不仅是继陈介祺之后百余年来第二次遍及海内外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篆刻精品征集收藏活动,也是中国篆刻史上又一次以“万印楼”为主题的国际篆刻艺术交流盛事。
    -
    首届艺术节展品丰富 陈介祺遗留精品亮相
    我市成功举办的“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走进万印楼”当代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为首届陈介祺艺术节的开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9月2日,首届陈介祺艺术节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名家以及日本、韩国等金石书法篆刻名家和爱好者1500余人来潍,相聚一堂,共赏佳作。本届艺术节共展出金石艺术文献资料、实物、藏品以及名家篆刻作品2000余件。许多珍贵的藏品资料和作品首次公开亮相,其中陈介祺的《砖拓四条屏》《哀启》等上乘精品,引得观者咋舌称赞,充分体现了节会的包容性、开放性、专业性。
    本届艺术节以“继承金石文化传统,推动文化艺术繁荣”为主题,共有首届陈介祺金石书法藏品展、首届海峡两岸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日本当代篆刻名家作品中国展、潍城区篆刻艺术进课堂成果汇报展、首届金石文化用品博览会、陈介祺艺术节京剧专场晚会等十项活动。同时,举办了“传承与弘扬”——中日韩篆刻国际高峰论坛暨十钟山房与当代篆刻创作学术研讨会、“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书法篆刻艺术进课堂高端学术讲座等研讨活动。
    首届陈介祺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对推动金石篆刻学术研究、繁荣书法篆刻艺术,增进我市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艺术家朋友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评价说:“这是中国金石篆刻艺术界的一场盛会,在国际金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潍坊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兴金石艺术,打造‘金石之都’文化品牌的一项重大举措。”
    -
    “金石之都”成潍坊名片
    陈介祺与潍坊金石文化
    2017年,以毛公鼎为原型铜铸的“金石之都”宝鼎正式亮相。宝鼎的落成为潍坊打造金石文化传承基地,加快文化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昭示着潍坊再添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
    “金石之都”宝鼎落成
    雕塑原型是毛公鼎
    在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向阳路牌坊南侧,有一座青铜色的巨大宝鼎,宝鼎下方还有“金石之都”四个大字。因为毛公鼎和陈介祺的特殊关系,“金石之都”宝鼎选择以毛公鼎为原型放大铜铸,百分百地还原了毛公鼎的艺术特点和细节。整个作品高4.05米,其中宝鼎高3.2米、直径2.8米。“金石之都”四个字由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题写。“金石之都”宝鼎是在2017陈介祺金石文化周时落成的。
    “金石之都”宝鼎是这次文化周一大亮点。宝鼎的落成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雕塑,还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力量,使“金石之都”这块金字招牌永驻潍坊。这也是继风筝会、中国画节、文展会之后,“金石之都”成为潍坊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
    篆刻大展投稿踊跃 入展作品永久收藏
    作为2017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的重头戏,第二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在海内外金石篆刻界和全社会反响强烈,投稿空前踊跃,共收到海内外投稿1680件,其中符合征稿要求(必须投寄一方原石)的有效投稿1293件。国内的岭南印社、青岛印社、沧海印社、台湾篆刻学会,以及日本篆刻家协会、韩国篆刻家协会分别集体组织为大展投稿。
    经过严格评审,共评出“陈介祺奖”5名、优秀奖44名、入展作品284件。文化周期间,对入展、获奖和特邀名家作品300余件集中展出,所有入展和获奖的印章原石、印屏全部入“万印楼”永久收藏陈列。
    文化周还组织了一系列金石文化大展。比如“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年会、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以及珍品捐赠、名家聘请、艺术传承展示等活动。如此众多的展览同时开幕,参展大师们以及展品的数量之多,展会的档次水平之高,都堪称全国之最,使前来瞻仰欣赏的人们大开眼界,真正品尝到了金石文化的饕餮大餐。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王丹说:“陈介祺在篆刻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收藏、着作和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包括日本和韩国篆刻界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陈介祺不仅是潍坊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所以潍坊打造‘金石之都’的举措是非常有意义的。”
    -
    系列活动反响强烈 “金石之都”影响扩大
    2018年9月2日,我市举办了第二届陈介祺艺术节。本届陈介祺艺术节以“打造千百年‘金石之都’品牌,推动新时代‘文化名市’建设”为主题,开展了高端展览、学术研讨、博览会、珍品捐赠等7大系列19项活动,包括走进“金石之都”——当代百名篆刻名家同刻“金石之都”“文化名市”精品大展、“两岸情·金石缘”——中国台湾当代篆刻名家精品展、金石永年——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展、“斯篆千秋”——潍坊万印楼印社社员书法印章临创展、“问道万印楼”——日本当代金石篆刻名家尾崎苍石书法篆刻精品展、打造“金石之都”主题对话、中国书法篆刻进课堂高端学术讲座、当代“学生版万印楼”揭幕等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我市除了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扩大“金石之都”的影响力外,在重拾历史记忆、金石文化普及传承方面也做足文章。
    近几年潍坊三中以“篆刻艺术进课堂”为契机,系统梳理了学校的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陈介祺金石文化、于希宁国画文化、郭味蕖美术文化、国学明珠楹联文化、十笏园历史文化和魅力潍城地域文化、方寸世界集邮文化等板块内容,更依托万印楼等资源,以篆刻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文素养。学校将篆刻纳入课程,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推进课程落实,同时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篆刻教师队伍。此外,学校成立了一支百人篆刻社团,让喜欢篆刻的学生定期到万印楼等地参观,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如今,学校篆刻社团不断壮大,已经培养出200多名小篆刻家,创作作品数千方。他们多次携篆刻技艺走进全国文展会,受到高度赞扬。
    -
    “万印楼”即将名副其实
    陈介祺与潍坊金石文化
    近年来,潍坊市把打造“金石之都”作为一项亮点工作来做,组织和开展了以陈介祺艺术节和陈介祺金石文化周为龙头的多项金石文化活动。经过多年发展,陈介祺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已经成为海内外金石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和旗帜。
    -
    今年艺术节精品多 线上线下同时开展
    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将于2020年9月5日至9月11日举办,主会场设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和潍坊市美术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设立7个分会场。今年的开幕式首次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海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金石篆刻艺术机构将线上同步直播观看。潍城区融媒体中心将全方位直播开幕式全过程。
    考虑到疫情的原因,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与往届相比进行了大“瘦身”,本着高点定位、紧贴实际、规模适度、务实节俭;突出金石、突出学术、突出精品、突出捐赠的原则,主要举办6项高端展览、1项学术交流、8项精品捐赠及第五届金石文化用品博览会等活动。其中,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大汉气象——秦汉古玺印、古铜镜精品展重点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和精品捐赠是今年的重头戏。本次大展由9个国家和地区合力打造,170位当代篆刻名家倾情助阵,300名海内外篆刻精英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评价这个展览“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国文化艺术界唯一一个做成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这也是继2019年千人千印大展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高品质篆刻艺术大展示。今年突出了精品捐赠,数量多、质量高,预计总数达900余件。
    “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护,我们专门购买了紫外线消毒设备,每天收到几十、上百件投稿,在稿件收到第一时间,全部进行紫外线消毒,然后登记造册。”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介祺研究会会长陈新说,今年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的方式,让不能亲自到场的世界各地的参展者都能看到展览。
    -
    五年征集成果丰硕 已有藏品七千余件
    近年来,一系列金石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潍坊市成为海内外金石文化的聚集高地和交流中心,成为了海内外金石爱好者心中向往的圣地。而潍坊市也通过向海内外当代名家征集、设立“陈介祺奖”举办国际范围的篆刻大赛、开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向全社会发出捐赠倡议等活动,汇集天下篆刻精英精品力作。
    从2015年开始,潍坊面向海内外开展了“万印楼”当代篆刻精英收藏工程(2015至2019年)五年收藏计划,这是一项引起金石篆刻界高度关注的宏大工程。经过权威评审机构的严格评审,五年共从5500余件投稿中评选出1479件印屏和1479方印章入“万印楼”收藏。另外,还有海内外广大金石篆刻机构和金石篆刻家、收藏家也纷纷向“万印楼”捐赠作品和藏品。目前,“万印楼”已由“无印楼”到新增一流金石篆刻藏品7000余件,精英收藏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年是第二个五年(2020至2024年)计划的开始,为“万印楼”焕发新的容颜,把陈介祺金石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我市专门成立了陈介祺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和当代金石篆刻泰斗韩天衡亲自出任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刚田、童衍方、王丹、骆芃芃等当代金石篆刻名家出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还聘请了海内外20位金石篆刻界的专家学者出任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入“万印楼”收藏的每一方印章、印屏和每一件文物,都要经过专家委员会审定,确保收藏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
    继续挖掘加强交流 再造一座“万印楼”
    “万印楼”是金石的圣地,百余年来辉光熠熠。再造一座当代“万印楼”,重振“万印楼”雄风,不仅仅是潍坊市的责任,更是全国所有金石篆刻家和金石篆刻爱好者共同的愿望和责任。今年以来,我市按照打造千百年“金石之都”品牌,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主题,加大城市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和扩大潍坊在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争取早日实现再造一座“万印楼”的愿景目标。
    据陈新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挖掘陈介祺金石文化精神,举办陈介祺艺术节、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等活动,从而吸引更多的篆刻爱好者、篆刻艺术家来潍坊交流和学习。
    2023年是陈介祺诞辰210周年,也是潍坊筹备打造“金石之都”10周年。我市高度重视“金石之都”这一重点工程,决定因地制宜将潍坊三中东面紧邻“万印楼”的2000多平方米的楼房改造成陈介祺金石博物馆,届时将收藏在“万印楼”的上万件作品全部进行展览。同时,提高陈介祺金石文化学术研究高度,借210周年契机,举办陈介祺金石思想国际研讨会。另外,我市还将把金石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期资料及部分图片(署名除外)由中共潍城区委宣传部和陈介祺研究会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