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04 06:07
鄌郚总编

潍县王家寨子王氏后人王献唐家世考

    潍县王家寨子王氏后人王献唐家世考
    北宋年间,苏轼当时离开密州赴任,逢除夕大雪天留潍州,并因之有诗作传世,这是目前所知潍州二字与文化名人最近距离的接触。宋亡元替,至朱明推翻蒙元不久降州为县,遂改名潍县。自此以后,潍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脉勃兴,雄起于山左。乾隆潍县令板桥先生都认可南有苏州,北则为潍县,诗中称赞“潍县原是小苏州”。县域不大,世家大族众多,城里称“陈刘丁郭张”,东关称“谭韩杜李王”,居乡则有“张氏王、南流郎”之谓,繁衍析居他乡而出名者亦多,远者如我郭氏之郭琇侨寓即墨,官至湖广总督、兵部尚书;近者如居台湾之东关李家街李氏后人李敖、潍县南流郎氏后人郎咸平。如以学问之渊博而论,当推一代学者日照海曲王氏——献唐先生。
    王献唐,名凤琯,字献唐,以字行,自称海曲王氏。日照为海曲故地,历史悠久。王献唐先生的王氏家族明代系由潍县迁居日照,原迁出地即今高新区清池街办的王家寨子。据《坊子区地名志》载:王家寨子,古称道清寨。在镇政府驻地(西清池)东北2.2公里,东浞河东岸。相传,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当地民众架设木栅为寨,以防兵乱,因近清池,称道清寨。《潍县志稿·民社志》载,王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更名王家寨子。120户,540口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035亩,以农为主。
    民国33年,王氏十三世王廷橒、十四世王凤维4修《王氏族谱·潍照合谱》记载,其始祖有号清源者,明朝末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首次迁居到山东莱州府平度州潍县。《王氏族谱·潍照合谱旧叙》曰:
    余始祖讳清源,于前明末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潍,住邑东刘阮社道清社庄。二世则析为两支。二支至四世祖思本,由潍迁照,子姓繁衍。虽隶籍两邑,而耕读嗣业,忠厚传家,继继绳绳,历十余世。
    “刘阮社”属潍县崇道乡,又写作“流延社”。其四世祖墓碑上刻有“潍县崇道乡流延社六甲人氏”。“清寨社”,民国时更名为“王家寨子”。1934年5月,为再修《王氏族谱·潍照合谱》,王献唐曾随伯父王廷橒等人到此庄寻根。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4年5月6日对此行有比较详细记载:
    六时起,旋与伯父、祥五、雨宸乘车赴城东王家寨子,车甚颠簸,十一时至。族中人皆闻讯至集,时大村六伯及夔扬已先来。检阅《族谱》,先后凡修三次,此为第四次矣。旋至村东老林扫墓,凡二处,一时归回。饭后三时,与详五先回。族人皆安分守业,人亦忠诚,与吾邑正有天渊别也。
    日照始祖王思本,在潍县为四世祖,率一支由潍县迁往日照碑郭,继迁大洼庄,葬莒州之埃沟庄西南。子二:体有、体宏。
    体宏,思本次子,字宽宇。生年不详,卒于顺治十年(1653)。娶阎氏,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卒年失考,早岁孀居,养老抚孤,竭尽心力。邑侯佟公匾其门曰“节挺霜筠”,敕旌节孝,入节烈祠。合葬流崮庄河南。子一:广生。
    广生,字坤元,奉祀生,生于顺治九年(1652),卒年失考。住大洼庄,娶徐氏,墓在柳古庄南林,未合葬,各有碑记。有子二:锦、锡。锦为嫡出,锡为侧出。
    锦,字绣臣,生年不详,卒于康熙42年(1703)。原配失记,继室费氏。子一:开先。
    开先,字启后,监生。生于康熙42年(1703),卒于乾隆51年(1786)。享年83岁。娶吕氏。子六:璇、琛、珍、琮、琳、璞。
    璞,开先六子,字蕴玉,监生。生于乾隆14年(1749),卒于乾隆38年(1773),卒年25岁。无子,以五兄琳次子奎英为嗣。
    奎英,献唐高祖,字卓千,号镇东,监生。例封武略骑尉。生于乾隆30年(1765),卒于道光15年(1835),卒年65岁。子三:寀、宸、宪(殿鳌)。
    殿鳌,献唐曾祖,原名宪,字冠山,武生。无子,以佩清三子鸿基为嗣。其它行迹不详。
    鸿基,献唐祖父,字钧若,庠生。子二:廷橒、廷霖。
    廷霖,献唐生父。子一:献唐。女一,早殁。
    日照王氏,从四世祖王思本自潍县迁日照,至王献唐时,已传至第十一代。若从明朝末年自山西迁潍县算起,则为第十四代。世系如下:
    清源——①宏②俭
    俭——仲良——①思本②失讳
    思本——①体有②体宏
    体宏——广生——①锦②锡
    锦——开先——①璇②琛③珍④琮⑤琳⑥璞
    璞----(琳次子入嗣)奎英——①寀②宸③宪(殿鳌)
    宪(殿鳌)----(佩清三子入嗣)鸿基——①廷橒②廷霖
    廷霖——献唐——①振华②裕华③国华④文华
    日照王氏家族为耕读世家,王献唐曾祖殿鳌为武生,祖父鸿基为庠生,父亲廷霖(1876——1919),字希泽,承乡贤遗风,喜治金石、小学。自幼好读古书,嗜金石成癖,不喜仕途。究心音韵、训诂,由小学治经,旁及天算。40岁以后,尽弃所学,肆力医术。喜着述,撰《泉货图释》、《说文札记》、《说文系传校勘记》、《批本说文》,并《医案》数册、《杂文》一卷等。欲遨游四方,以竟金石之好,因无旅资,边行医边探访,不幸于1919年客死吉林,年仅44岁。
    王献唐生母丁氏(1875——1914),乃廷霖原配正室,日照丁家楼丁鸿彬女。继母安氏(1884——1949),日照安家村安怀紫女,卒葬济南千佛山下。无子。
    献唐妻丁润久(1896——1974),日照苗家村丁汝鹏女,为丁惟汾族妹。1974年9月1日卒,1993年与王献唐合葬青岛浮山前。
    献唐先生子四:
    长子振华(1917——1949),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重庆白公馆大屠杀。青岛礼贤书院肄业。
    次子裕华(1919——1944),华西医科大学毕业,1944年2月22日病逝,葬四川万县。
    三子国华(1927——1983),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肄业,1983年2月5日病逝。自小留日照老家,未受足够中高等教育,限于自学。生子:福来。
    四子文华(1932——2010),2010年11月20日去世。南京林业学院毕业,留校任教,直至去世。生子二:大鸣(鸣来)、君来。
    王献唐先生师生友朋交往中,潍县人占有一定的数量,今存之书信中有致进士陈蜚声、乡贤丁锡田者,以丁锡田书札为多,盖因潍县丁氏富甲一方,锡田先贤藏书又多,山东县志全藏之第一人,山左无出其右者。另外,潍县丁与日照丁氏同宗,献唐先生生母与妻子皆为日照丁氏,同出海州丁氏,所以同姓一家亲也会影响二人的交往。再者,潍县晚清、民国乃山左金石重镇,献唐先生更具此好。其它方面,因为献唐先生山东图书馆馆长的原因,金石以外,特别是古籍善本,经他的努力,潍县丁氏和我潍县郭氏的藏书大部分得以入藏省图,避免了文革浩劫,今日能安然无恙,王献唐先生当推首功。恐怕这也是作为潍县王家寨子后人王献唐先生的潍县情节吧!
    谨以此怀念我们的潍县乡亲、大儒通才王献唐先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