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11 20:46
鄌郚总编

秦汶民丨《传统节日》好教材

    秦汶民丨《传统节日》好教材
    秦汶民主编的,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传统节日》《校园金曲》《钢笔书法》是一套难得的校本好教材。《传统节日》则是一部乡风民俗的百科大全
    《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按照年份顺序,一一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人胜节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节以及其他的传统节日。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读下去,每一个节日仿佛就在眼前。读完一部书,走过了一个年。秦汶民把传统的文化播洒在学生中间,也播洒在民众之间。
    秦汶民是昌乐一中校长,第五届全国优秀校长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模范班主任“山东省园丁奖”获得者潍坊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潍坊市劳动模范潍坊市优秀知识分子潍坊市十佳校长潍坊市人民政府特约督学“昌乐人民勋章”获得者昌乐县十佳公仆;被教育部聘请为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享受国家教育拔尖人才津贴。他精业务善管理德才兼备,是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名师,一位管有主见办有特色的校长。在秦汶民的带领下,学校以“校风好学风正教风严质量高”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先后荣获山东省重点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百家特色学校山东省综治创安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科研型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多种全国省市荣誉称号,荣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受到县委县政府通报嘉奖并荣记集体三等功。先后主持“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创新发展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省级实验课题;《与学生一起成长》《“自主探究”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二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他的办学经验和先进事迹。
    秦汶民还在工作繁忙之余,从教书育人根本点出发,编着了《昌乐一中校志》以及各类校本教材等大量的书稿。我以为,这本《传统节日》比其他校本教材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更容易被学生或是社会上的人所能够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生活轨迹中走着,一年一年,年复一年。每一个节日,都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每一个节日,不只是形式上的娱乐,更有着文明古国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些节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历史的长河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10-12 21:55
鄌郚总编
  秦汶民:《传统节日》好教材
  秦汶民,男,1954年生,鄌郚镇中辛庄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特级教师,昌乐一中校长。他精业务,善管理,德才兼备,是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名师,一位管有主见,办有特色的校长。主编并出版专着多部。
  参加在昌乐一中举办的2011年山东省诗意校园“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启动仪式,不仅被春的盎然所感染,更被诗的意境所感动。这所有着七十多年建校历史的全省重点高级中学,浓浓的诗意裹挟着春天的气息,悠扬的歌声、诗歌朗诵声飘荡在校园的上空,随风传向四面八方。我在感动之余,还有了更大的收获,这就是得到了学校赠送的一套校本教材--《传统节日》、《校园金曲》、《钢笔书法》,主编秦汶民。
  回到家中,急忙翻阅《传统节日》,不禁拍案叫好,真是难得的一部校本好教材。也可以说是一部乡风民俗的百科大全。窥此一斑,足可看出这位来自汶阳的秦汶民是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饱学之士。
  《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按照年份顺序,一一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人胜节、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节以及其他的传统节日。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读下去,每一个节日仿佛就在眼前。读完一部书,走过了一个年。而且很多传统的节日,不只是文字的记载,我认为很多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在我们汶河岸边,这些节日的风俗几乎都是这样,只不过是被作者归纳了,完善了,理性了。真得感谢秦汶民,把传统的文化播洒在学生中间,也播洒在民众之间。
  秦汶民是昌乐一中校长,第五届全国优秀校长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模范班主任、“山东省园丁奖”获得者、潍坊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潍坊市劳动模范、潍坊市优秀知识分子、潍坊市十佳校长、潍坊市人民政府特约督学、“昌乐人民勋章”获得者、昌乐县十佳公仆;被教育部聘请为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享受国家教育拔尖人才津贴。他精业务、善管理、德才兼备,是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名师,一位管有主见、办有特色的校长。在秦汶民的带领下,学校以“校风好、学风正、教风严、质量高”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先后荣获山东省重点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百家特色学校、山东省综治创安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科研型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多种全国、省、市荣誉称号,荣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受到县委县政府通报嘉奖并荣记集体三等功。先后主持“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创新发展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省级实验课题;《与学生一起成长》、《“自主探究”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二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他的办学经验和先进事迹。
  秦汶民1972年毕业于昌乐高崖中学。他是学校的拔尖生,像所有的青年人一样,曾经无数次地憧憬高远的飞翔,然而,赶上“文革”岁月,现实的选择只有一种:留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两个月后,秦汶民当上了一名联中民办教师。
  毫无疑问,在乡亲们眼里,读了十几年书的秦汶民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让有学问的人教孩子们吧”。乡亲们的话让他感到温暖,因未能上大学而有些失衡的心境略感安慰。他永远忘不了自己平生第一次以老师身份站上讲台的感觉,面对学生们澄澈、渴望的目光,他的内心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初为人师的惊喜和责任。从那时起,教书育人便成了秦汶民一生的精神寄托和事业追求。
  1974年,秦汶民被推荐到昌乐师范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昌乐第十五中学任语文教师。在教育不被重视的那些日子里,他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我,没有为社会环境而消沉,而是专心教课,认真学习,心无旁鹜。“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要教好书,首先要读好书。多少个夜晚他抱书而眠,多少次晨曦冲淡了摇曳的烛光。
  1978年,教育的春天来了,秦汶民的人生也出现重要转折。就在这一年,始建于1938年的昌乐一中被省教育厅确立为山东省重点中学,着手在全县范围选调优秀教师,充实教学力量。县里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深入各学校座谈、听课,考察人选。在考察组听课时,秦汶民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讲课效果给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被调入昌乐一中。
  进入昌乐一中教学,秦汶民更加勤勉努力,深入钻研业务,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用心指导每一个学生。他教的第一个班是78级2班,这个班在1980年高考中语文成绩全县第一。1981年,秦汶民所教的79级1班毕业,依然表现抢眼。1982年,秦汶民指导高考,居然押中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凭这一点,他教的班成绩比其他班级平均分高出10分以上,以明显优势处在全校的领先位置。
  三年上三个台阶,秦汶民的突出表现震惊了昌乐一中。198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次年获得了山东省园丁奖。1984年10月,年仅30岁的秦汶民被任命为副校长。虽然当了校领导,但他坚持不离开教学一线,依旧兼任班主任,依旧上语文课。他感到教学是一种享受,与学生在一起是快乐的。1989年,他率先实践“领导包级方案”,通过三年的辛勤努力,这一级学生高考本科上线136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成为昌乐一中高考史上新的里程碑。
  在教学一线,秦汶民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他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顾学生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为此,他创立了分层次教学法。针对“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弊端,他实行了“精讲、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格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人格去完善人格,用精神去塑造精神。”他践行着自己的信念,非常注重德育,在教学中实现了德育的具体化、序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辛勤耕耘,培育桃李满天下。多年来,他教过的学生到底有多少,秦汶民自己也难以数清。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在祖国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事创业、贡献着力量。
  1994年10月,昌乐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时任昌乐一中副校长的秦汶民调往昌乐二中。这对县委、县政府来说,可谓知人善任。对秦汶民来说,实在是受命于危难之间。当时的二中,基础差、底子薄、问题多,是昌乐教育的老大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秦汶民从管理入手,大力实施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的“三名”工程。学校由乱到治,五年五大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昌乐高考五连冠,使昌乐二中迅速跨入了潍坊市名校行列。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二中读书成为众多家长的首选。他总结的”管有主见、办有特色”的校长工作思路,被作为一种主流经验推广借鉴。
  1997年7月,秦汶民被任命为中共昌乐县教委党委书记兼二中党委书记、校长。不久,昌乐县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授予秦汶民“昌乐人民勋章”---在昌乐建政史上,这是第一次设立的崇高荣誉,秦汶民是享有这一荣誉的两人之一。
  让秦汶民没有想到的是,1999年7月,他由昌乐二中校长调回昌乐一中担任校长。这一次,又是临危受命。此时的一中与他当年调往二中时的境况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所曾经辉煌多年的齐鲁名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投入不足,设施滞后,骨干教师外流,教学成绩大幅下滑......有人甚至断言,再继续下去,待到一中人气尽失,局面就非人的力量所能控制了。得知秦校长重回一中,一中的老师们奔走相告,给予他出乎意料的热情欢迎。组织的信任、老同事们的期待,让秦汶民感到了心头的凝重与肩头的压力。怎么办?他夙兴夜寐,反复思考着。
  凭着自己多年来对教育的切身理解,秦汶民为昌乐一中制定了走出困境、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质量立校、依法治校、改革兴校、名师强校,大力实施“一二三四”工程:高举一面旗帜--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两全方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创三名--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实现四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围绕这一总体思路,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股份制改革、加强教职工团队建设、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推进管理创新……
  早晨5点半,秦汶民总是准时起床,开始新的一天。他给自己定的作息时间要求是,早上起在师生前头,晚上睡在师生后头。每天他都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靠两操、抓三餐、查两睡。
  仅仅过去三年时间,昌乐一中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一所崭新的现代化中学矗立在世人面前。2001年以本科上线509人的成绩夺得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2年本科上线601人,2003年达到802人,2004年突破千人大关……人们惊叹。“他像一位杏坛高手,书写着昌乐教育界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他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神奇力量,走到哪里,就把辉煌带到哪里。”
  从2007年末开始,山东省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拼分数转向全面育人,改革不仅在执行力度上前所未有,更在教育观念上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一位中学校长,秦汶民对素质教育一直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他看来,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把各个教育环节一一复位,遵循教育规律,回归到全面育人上来。他提出了“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科学管理,宽松环境,解放老师,解放学生,不违反规定,不降低质量”的实施方针,严格规范课程安排,规范作息时间,规范学生自主学习,向课堂要效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既快乐学习,又健康发展。他以“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12项教改实验,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学生的学业水平合格率、体育达标率、高考升学率均居潍坊市前列,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省市体育竞赛中都获得了骄人成绩。
  这就是秦汶民的教育生涯。他在工作繁忙之余,编着了大量的书稿,《昌乐一中70年》、《昌乐一中校志》以及各类校本教材。我以为,这本《传统节日》比其他校本教材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更容易被学生或是社会上的人所能够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生活轨迹中走着,一年一年,年复一年。每一个节日,都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每一个节日,不只是形式上的娱乐,更有着文明古国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些节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如编着者在前言中所说的:“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5000年中华文明的精神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断了文化根基的民族不可能有自己的凝聚力,也不可能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必然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断了民族文化之根,将不打自垮。”
  我想,这是作者在编着此书时的沉重思考。历史的长河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传统节日》前言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明确指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把文化部申报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正式纳入民俗类非物质遗产保护范围,根据2007年12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大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并将春节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但是在这个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改变,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些传统节日的核心功能--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逐渐被淡化、弱化。与此同时,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洋节习俗(像圣诞节、情人节)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洋节形式上的欢乐并不能取代人们过中国传统节日所带来的那份内心的感动。我们传统的世代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温情的东西使我们向往和回味。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感悟到传统大年(春节)时迎新纳福、张灯结彩的喜庆,除夕守岁、祝福团圆的祈盼;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狂欢;清明节慎终追远、珍爱生活、缅怀先人的敬意和孝思;七夕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绵绵情深;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情思;重阳节的尊老孝亲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时,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在今天更显其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传统节日存续下来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其实,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5000年中华文明的精神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断了文化根基的民族不可能有自己的凝聚力,也不可能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必然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断了民族文化之根,将不打自垮。
  总之,一个民族要进步,要昌盛,不应该用其他民族的东西来代替我们自己特有的东西,而应该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把自己的个性张扬出来。我们只有弘扬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被历史所铭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节日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是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这其中,将传统节日以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节日,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便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这也是本书编写的初衷,希望这份努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天鹏《汶阳作者素描》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