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27 15:37
鄌郚总编

寒亭区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建国前)

  寒亭区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建国前)
  在唐代以前,中国儒释道三教并行。这其中,儒教形成最早,为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倡导者信奉孔孟之道;东汉明帝时,佛法自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国内开始出现释教;东汉桓帝时,沛国丰邑人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信奉老子李聃,是为道教之肇始。到了唐贞观年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其后各朝或抑或扬,使其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分化、壮大。
  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且涵盖了原潍县大部分疆域,因此在论及区内宗教发展时,不能与原潍县割裂开来。历史地看,我国虽在很长时间内儒释道三教并存,但实际上信奉释、道二教者人数并不多,且教徒皆居于寺庙庵观之中,成为士农工商之外的一个特殊阶层;儒教的信奉者大多是一些士绅及儒生,他们对儒教的领略程度也是深浅不一,其他平民百姓与儒教的关系更是若有若无。几千年来,全国如此,本区(县)亦概莫能外。唯基督教传入本区(县)较晚,时在晚清光绪年间,然发展颇为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多种派系。
  儒释道三教
  儒教  儒教在境内流传久远,然该教并没有专门的教会组织和奉行的固定仪式,只是崇尚孔丘、孟轲的主张与学说。旧社会的读书人,课程皆以儒家著述为主。其精义在于追求现世人类之幸福,实际也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儒教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仁为道德政治之最高原则,并教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教名称多样。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长时间推行儒教,故被称为王教;按儒教的宗旨和纲领称之,则又被叫做仁教或礼教;相对于其他各教派而言,儒教亦被称为正教;因儒教将孔丘尊为至圣先师,所以也叫做孔教。
  在封建社会,学塾书院皆挂孔子像或立“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牌位,进塾须先拜祭,但真正信奉与否,并不受严格限制,所以全区(县)历代究竟有多少儒教信徒,实则无法统计。民国期间,崇儒之风日渐式微,新学兴起后,不再供奉孔子像。个别村虽仍有书塾倡读“四书五经”,也是以教人求知为主,并非为了奉教。建国后,公开提倡儒教者绝迹。
  释教  释教现多称之为佛教,系由古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信奉释迦牟尼,但传入本(区)县年代不详。男性佛教徒谓之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佛教徒谓之比丘尼,俗称尼姑。信徒皆不结婚,不留发。佛教徒有必须遵守的信条,谓之十戒,即不杀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发好香涂身、不观听歌舞娼妓、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贪金银宝物。
  佛教进入中国后,在发展中形成诸多派别,本(区)县佛教徒属于临济宗与曹洞宗。《潍县志稿》完稿于“七七事变”前,后因日军入侵而延至1941年才出版。从该志记载看,至完稿时(1936年),全县有佛教徒30余人。建国后,教徒尽皆还俗。
  道教  境内人民对信奉道教者称为道士,信徒供奉老子李聃,并对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后裔称为天师,迷信其有驱鬼捉妖的本领。原信奉者多为谋求长生不老之术,以炼丹修行为本。
  道教在发展中亦分化为诸多派别,尤以元代道教传人之一咸阳人王哲(号重阳子)所创立的全真教为最盛,其弟子丘处机等七人被世人称为七真人。王哲在潍县以东的福山、登州和莱州相继建立了三教三光会、三教五华会、三教平等会,主张合儒释道为一体,不再言求长生不老、服食丹药,而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旨。道徒生活基本上是自食其力,或靠化缘,或扎纸草,或为丧家作道场、诵经祈祷等增加收入。
  县内教徒属随山派和华山派,人数虽然不多,但分布面较广,据传清代凡较大村镇,多有道士。至1936年时,全县尚有道士20余人。建国后,道士们陆续还俗。
  基督教
  一、寒亭区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
  十九世纪末,美国北长老会牧师狄乐播受美国北长老会派遣,来中国传播基督教。长老会属于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因实行以长老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而名。
  狄乐播来华后,先去烟台,又去登州(今蓬莱)。清光绪八年(1882年),他携妻子阿撒拉氏并邀在烟台经商的潍县人李始元来潍。经过仔细考察,狄认为潍县地处鲁中,为山东交通枢纽,于是选中潍县作为开拓基督教活动的基地,并在潍县城东南李家庄购地5亩5分。次年,狄亲自监工,在所购土地上建起了集教会、学校、医院三位于一体的“慈善事业”,命名为“乐道院”。县内基督教由此而始。
  不数年,狄妻阿撒拉氏便因病辞世。乐道院建起之后,狄自任文华男子中学校长及教会职务,狄继室丁珍珠任文美女子中学校长及医院医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9日,乐道院遭县人陈锡庆(双辰)等焚毁,事后清廷惧怕洋人,赔款5万两银子,乐道院用这笔赔款增购土地200余亩并进行改扩建,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传教中心基地。
  乐道院建立之初,即在潍县城乡传教布道,发展教徒,并逐渐成为美国北方教会在潍县传教的中心基地。此后在狄乐播主张下,山东建立了基督教总会,名曰“区会”,区会会址即设于乐道院。区会下设支会,散布的区域有潍县、寿光、昌乐、昌邑、安丘、广饶、博兴、桓台、高密、益都、临朐等10余县。每到年终乐道院召集区会一次,各支会派2至3名代表参加,汇报新收教徒数目及活动情况,并在区会上决定更换或任命教牧人员。
  今天的寒亭区是潍县基督教在农村传播的重要区域。潍县北乡(寒亭区)最早入教的是南寨里村的张重泰,南、北寨里也由此成为寒亭区基督教最早的发源地。此后陆续入教的有大常疃村的张连元、张冠道、张道清,高里村崔栋、崔怀玉,戈翟村管奉礼等。随着教徒的增加,上述人员都先后被奉立为长老。1886年,设立了南寨支会,区会派于廷恩任牧师。该支会受到乐道院区会资助,对生活困难的教徒施以恩惠,救济衣物,家庭困难的教徒得病后到乐道院医院就医可以减少药费。从1883年到1896年,发展教徒约百余人,到1905年,潍县北乡已有教徒500余人。为便于开拓和管理,1906年,狄乐播决定将南寨支会以白浪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支会。东支会仍设南寨里村,有教堂3间,牧师为于廷恩,由长老张重泰、张冠道主持教务,后由大常疃村张范五长老主持教务。东支会辖区东到昌邑县西部的双台、兴福、肖家埠村一带。西支会设在戈翟村,有教堂4间,由长老崔怀玉、管奉礼主持教务,牧师于廷恩。后由崔怀玉次子崔洪顺长老继任教务,崔洪顺长老管理教务30余年。西支会的辖区,西到寿光县慈伦、南到昌乐都昌一带。西支会于1920年迁到高里村,有教堂3间,戈翟仍设宗教活动点。于廷恩1915年回乐道院任牧师,高里支会由李振帮(博兴县幸福镇人)任牧师。
  1906年到1920年间,乐道院区会还先后在尚庄设立潍南支会(下设小沼、穆村、邓村、眉村、巡栈5个聚会点),在寒亭镇设立潍东支会,在曹家设立曹家支会。到1936年时,县内基督教徒达8786人,以潍县北乡(大部属今寒亭区)居多。
  1921年,狄乐播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乐道院。后乐道院院长几经更换,医院陆续有了华人大夫。1941年12月,美日战争爆发,乐道院被日本人控制,并成为关押在华外国人的集中营,此时丁珍珠亦已回国。1945年日本投降后,多数在押外国侨民陆续回国,该院的教会、学校、医院的主要职务渐由美国人转为中国人担任。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美国的教牧人员和医师也都陆续回国。新中国成立后,乐道院故址改建为潍坊第二中学和潍坊市人民医院。
  二、潍县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潍县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成立于1920年,创始人有滕虎忱、张儒臣、陈西之、郎寿臣、谭述铭、王洪升、张执甫等人。他们原是美国差会教徒,因不满外国传教士对教会事务的独揽和不平等状况,联名向美国差会提出中华基督教会自立和不受外国差会支配的要求,并发出“告中国各教会‘中华基督教’自立倡仪书”, 经与美国差会艰难交涉,美差会被迫承认了“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自立会赎回潍县城南门里田宝街(今向阳路)与东关猪市口子街两所教堂归自立会所有。农村各支会也逐步响应,最终走上了中国人自己办会的路子。各支会归潍县中华基督教自立会领导,并将“某某支会”更名为“某某堂会”。
  自立会的领导机构为“长老制”,由教徒民主推选德高望重、熟悉教义的人担任长老,经管财务及传教事务。自立会聘请牧师讲解圣经及礼拜天领会,春秋两季协同长老考收入教教徒,并推选执事若干人,协理教会事务。
  自立会的教义基本上沿用了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规定。教徒必须信主,饭前默祷,星期日到教堂坐礼拜,由牧师或长老讲圣经、唱诗、祈祷。每年过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宗教节日。新教徒入会由牧师为其“施礼”,教徒结婚由牧师或长老主持仪式,教牧人员去世,由牧师或长老念经文、祈祷、祝福安息,并安慰家属。
  滕虎忱、张儒臣等创立潍县中华基督教会后,潍县东支会于1923年改为渤南堂会,由长老张重泰、张连元、张冠道等主持教务,牧师为张继洪。1940年由张继洲任长老,张范五长老主持教务。西支会改为高里堂会,由长老崔怀玉、管奉礼等主持教务。1940年由崔洪顺长老主持教务,牧师为李振邦。1940年,渤南堂会设大湾口聚会点,有教堂4间,由长老李蒙召、李恩言、胡进玉主持教务,教徒约300余人。同年在东里疃设聚会点,长老孙宝善主持教务,后由其子孙荣之长老主持教务,教徒百余人。1935年,高里堂会在西官亭设聚会点,牧师为李振邦,奉立程砚堂为长老。1940年程砚堂脱离基督教长老会,破产在西官亭村办起耶稣家庭。1936年,由高里堂会主持,在潘家村办起一所学道院,主要培训教徒学习圣经。该学道院由潘文贞的母亲主办,请来一位自称曾留学日本的神学教授张约翰授课。张约翰欲自树派系,他曲解圣经,办事也不符教义,不到一年,便受到教徒反对,于是潜逃去了东北,潘家村学道院也随之结束。约在1934年,庞家村设立聚会点,由长老庞浦主持教务,教徒有40余人,该聚会点在1948年解放后自行结束。这期间,县内其他堂会还有设于小沼的潍东堂会,设于曹家的兴南堂会等。从1930年到1945年,潍县农村聚会点发展到30余处,尤以潍县北乡(大部属今寒亭区)居多。到1948年潍县解放时,全县农村教徒约有2000余人。
  三、基督教其他派系
  从上世纪初开始,基督教其他派系亦陆续传入县境,主要有:
  1、天主教  天主教又名罗马公教,系基督教三大教派(东正、天主、新教)之一,于1904年传入潍县。1904年,德国神甫在潍城南关东市场大街路北建天主教堂,占地36亩,并建有圣母抱耶稣像、大祭台、小祭台、音乐楼、钟楼、荷花池、饭厅等建筑物近70间。至抗战前夕,县内先后有德、法、卢等国的神甫主持教务,有教徒710余人。
  2、真耶稣教会  1917年,由魏保罗在北京创立,曾印发过许多所谓“灵命”的传单。该会于1918年传到潍县,起初,由潍县长老会执事张灵生去魏保罗处求经引进,后由于张灵生偏重于异端邪说,不久即被淘汰。1930年由岳雅各、王来祥等人重建,名“潍县真耶稣教会”。
  3、潍县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该会始于1923年,系由济南“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派牧师沈建磐来潍组建,信徒人数不详。
  4、耶稣教灵恩会  1930年,该会由杨玉林牧师创建于费县。1932年,潍县于廷恩等4人引入并创建。教义认为:尽管一个人有罪恶,但只要进到会内痛哭认罪,悔改前非,“灵理”便进到他心中,能看到“异象”并做“异梦”,可心情愉快地渡过终生。至1936年,信徒有340余人。
  5、耶稣教神召会  该会建立于1936年,总会设于潍县城内,王光大任牧师,杜子健、冯义为任长老。有南关、东关、夏庄、杭埠、华瞳、龙爪树6处分会,信徒80余人。
  6、潍县基督教徒聚会处  又名小群会。由丁成方、李延文等人于1939年倡立,会址设于增福堂街,系为烟台的李长寿与青岛张子洁来潍布道而建。起初有信徒20余人,后增至150余人。
  7、潍县耶稣家庭  耶稣家庭起源于泰安马庄,由敬奠赢创建,其教义与其他基督教会无异。耶稣家庭本着自立自养自传的将神,不受外国教会支配,凡自愿参加的人,均以耶稣家庭为家。基督教徒在参加耶稣家庭之前,男的须破除私有财产,女的须破除自己的嫁妆,将变卖家产之钱奉献于家庭,粮食衣物之类救济当地贫困户,然后赤手入家。由于泰安马庄系耶稣家庭的发源地,故被称为“老家”,其他均名曰“小家”。耶稣家庭的组织机构有正、副家长及秘书;家务委员;劳工部长或组长。耶稣家庭内部不管人员多少,事务繁简,均能按各人情况明确分工,做到一切事务井然有序。
  寒亭区内的耶稣家庭最初由西官亭村的同族兄弟程砚堂、程修堂创建。二人原是基督徒,1939年到临朐县瞿家圈参加耶稣家庭大聚会受到启发,回来后决定在当地创建耶稣家庭。1940年,程砚堂首先卖掉自己的药橱、中药,得现大洋1300元,这笔钱全部奉献给了瞿家圈家庭。然后又卖掉6间住宅、1头骡子、4大亩地、半辆铁瓦大车、1个场院和1大分菜园地。现钱建家庭用,粮食衣物分给了本村穷人。程修堂献出离西官亭东南约二华里的3大亩地,当年盖起7间草房,建立了官亭“小家”,程砚堂任家长。此后有高里的崔德友、寿光的于存信、刘一清(女)、昌乐乔官的冯志坚等破产入“家”。
  官亭耶稣家庭的信徒们生活清苦,他们种着3大亩薄地,养奶羊2头,没有大牲畜,全靠人力耕种。全年基本上吃粗粮喝菜糊粥,炒盐粒,分咸菜水下饭,生活异常困难。1943年春,瞿家圈家庭派程砚堂去寿光东里耶稣家庭负责,官亭家庭由程修堂任家长。1943年12月24日,秦三匪队洗劫了官亭家庭遭,打死程修堂,并放火焚烧了7间草房,经营了3年多的官亭家庭就此结束。信徒们迁到东北孙孙修收家栖身,1944年又迁至高里崔德友家,当年在高里村西北买了3大亩地,信徒们挖井盖房建立了耶稣高里家庭。以后又置买了6大亩地种粮、种菜。瞿家圈家庭派回程砚堂任高里家庭家长,高里的崔秀英任女家长。1945年临朐家庭派赵丙昌夫妇来高里家庭任家长,时全家近20人。同年,王春平破产入家庭,在瞿家圈家庭粉房干活,1947年派回高里家庭。
  1948年潍县解放后,高里家庭派杨大耀、冯献真夫妇去官亭家庭旧址盖起两间土屋住在那里,目的是供养周围的信徒,开拓官亭家庭,属高里家庭的小家。1948年临朐家庭又派张鹏三来任家长。
  从1940年建家到1948年潍县解放,官亭、高里耶稣家庭先后被兵匪劫掠过13次,焚烧过1次。8年中教徒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情绪稳定,不叫苦,无怨言,他们精神上希望“主”将来能赐给幸福。
  注:以上文章参考并引用了民国《潍县志稿》、《寒亭区志》、《乐道院的兴盛与美国狄氏兄弟的贡献》(马道远)《寒亭基督教的由来与传播》(陈崇诚)、《潍县耶稣家庭的产生经过》(王春平 程锡朋),以及寒亭区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等。在此一并致谢!
  2012.7.10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