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2-09 19:09
鄌郚总编

诸城刘家庄村

  诸城刘家庄村
  刘家庄村现属诸城市石桥子镇刘家庄社区,位于诸城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周围临西臧家庄、史家官庄、荆山后村、黄吉埠、妫家庄村等。村东、南有朱龙河环绕,向西距222省道不到三公里,向东距206国道二十余公里,三面环山,北邻平原,交通通达,地理位置很重要。
  刘氏家族原系北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懒鞭村人,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始迁于昌乐县城北二里居住。四世祖子宽公于1468年迁居昌乐县鄌郚街小东庄,六世祖玉林公于1526年携家人来到前朱家庄居住,后嗣繁生盛旺,朱氏家族衰败,刘氏家族取代了前者,遂命名刘家庄。后有江氏由城东朱解迁来,再有王氏、张氏、孙氏、陈氏等家族陆续迁入定居。后有:十世刘氏梁派迁往五连县中至镇万牛湖村;十八世刘氏惓、恩、勤兄弟三人迁往安丘县临悟镇辛庄村等外迁。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英宗十三年由昌乐唐悟东山迁至诸邑西北乡之荆山东坡………先后朱氏在焉……。”朱氏亡,刘氏兴,故名刘家庄,沿用至今。
  另传说该村原名“朱家庄”,朱氏是大富户,刘氏落脚后,夫妻给朱氏扎觅汉当佣人。这朱氏为富不仁,对刘氏百般虐待。最可恶的是,朱氏为了使儿子逃避兵役,竟要刘氏的两个儿子去顶替,讲好负担赡养刘氏老夫妻,并妥善抚养他们的幼子,结果撵出家门去住场园屋子,什么都不管。刘氏二子随军走南闯北,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学了武艺,回来看到家人的悲惨遭遇,气就不打一处来。这时他们的小弟也长大成人,弟兄三人发誓要向朱氏讨回公道。朱氏还想仗势欺人,刘氏又据理力争,后来发展到械斗。朱氏自觉理亏,又慑于刘氏三兄弟身强力壮武艺高强,便迁到外地去了。村里没了朱姓,刘氏又发展成大家族,其住户成为村里的绝大多数,这才改称了“刘家庄”。
  对刘氏斗争的胜利,使村民们加深了如何抵御外侮的认识,就是既要齐心协力,又要有真功夫实本事。从此,练身习武,成为村人的传统,到日伪时期,几乎家家都有火枪、土炮,他们的枪法,打个飞禽走兽什么的,命中率都很高,远近都知道刘家庄人不好欺负,连土匪乱军都不敢进犯。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摆脱日寇汉奸的残酷蹂躏,他们派人去30里外的解放区取得联系和支持,利用周围环绕山岭的地势,加固了村庄的围墙,集中了大台杆子枪40支,土炮、鸟枪100多支,成立了护村队和自卫团。他们不但免受了日伪的摊、派、抢、砸之苦,还主动出击敌人的驻点。周围十几个村庄也效仿他们的做法,奋起自卫。敌人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1945年3月17日,以大炮、机枪武装起来的200多日寇和1500余名汉奸,疯狂地向着这个只有百来户人家400口人的小村庄扑过来。他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用手中的土武器展开殊死的斗争,浴血奋战达八小时,打死鬼子38人,汉奸102人,终因寡不敌众,解放区的救援队伍又受阻,遭受了敌人的血洗,86名村民牺牲和遇难。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在中共荆山区委的领导下,刘家庄发展了部分党员,李瑞兰是第一批加入党组织的人,并担任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她冒着腥风血雨,组织刘家庄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特务进行坚决斗争,几次险遭特务暗杀,幸免于难。之后在以李瑞兰为党支部书记的领导下,积极支持解放战争,动员子弟参军,为前线送军粮,抬伤员,直到取得解放战中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刘家庄村民英勇抗敌的壮烈事迹震惊了全省,省武委会、滨海军区发了慰电,滨海专署、诸莒县委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对全面开展抗敌斗争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刘家庄这个名字,也随之传到全省各地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庄人民在李瑞兰为首的党支部的领导下紧跟共产党走,由互助组到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全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迈向幸福美满的崭新生活。由于她工作业绩突出,自1954年起至1984年退休,被评为“山东红嫂”、“山东省三八红旗手”、诸城县模范共产党员、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诸城县党代表。
  1959年建立了人民公社,刘家庄村隶属石桥子人民公社。
  1975年,李瑞兰老书记退居二线担任刘家庄村党支部荣誉书记,由刘世好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主持工作。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