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2-02 23:50
昌乐 刘文安

济南逛书记(陈正宽)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2 16:22
鄌郚总编
  济南逛书记(散文)
  陈正宽
  济南是泉城,也是文城。泉城文化,文化泉城嘛!说到“文城”之“文”的含义,可谓大矣。包括“文化”之“文”的“文”,“文艺”之“文”的“文”,“文化书籍”之“文”的“文”。就中,在“书籍文化”的“文”的传播上,济南天生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在新世纪初的今天,这种优势,依然得天独厚,自不必言。而沿了时光隧道上溯到五十年前,言及“逛书”,至齐至鲁,也非到济南莫办。逛书,向来被视为知识群体之雅事。古谚有“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说辞。从逛书角度言,是否也可以说“三日不逛书,面目可憎”呐?早在五十年前,我头一遭离家上省城求学,也便早在青少年时代,发现了泉城济南,不仅适宜于“逛泉”,也适宜于“逛书”。有谁若睁开了“发现”的眼睛,逛书逛在历山下,那真是天大的福分。
  先说“逛书店”。这里专指国营新华书店。那,其“山东总分店”,在经九路胜利大街;而新华书店济南分店、支店,则不几步可见。我逛书店,喜捷径,好顺路,因之频有光顾者,一是三大马路纬三路的济南市新华书店,座北朝南,宽敞安闲,书多类多,任君品享。那时开架售书,天经地义。先读再买,欢迎;光读不买,也不嫌弃。总之是,听便。二是经二路纬二路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是一座二层小楼,座南朝北,和职工剧院对过,这好像是后来的三联书店吧。由于处在济南闹市之区,读者较比“新华”多得多。一进门,立满书架,汗牛充栋。在门西一溜架口上,全是外国名着,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包了圆儿。开架观书,任君随意。我立在书架下,望着傅雷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全帙兴叹。百部巨着,一字长蛇,浩浩荡荡。也是出自傅雷大手笔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长篇大着四大部。以自已当时穷学生的囊中羞涩,巨着既然买不起,“读”总“读得起”吧,这得感谢人家书店“让读”。每到礼拜,我拿出半天,前往书店架下捧读。费了半年工夫,叫我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书店服务员,非但不厌烦,反因此成为相识。每当我进店,那服务员总笑着打招呼:“来了?”“来了!”“吃点?”“吃点!”“吃得好么?”“吃得好哩!”小小对话一段,见出书谊一片。
  逛书摊儿,和逛书店,味道又则不同。五十年前,济南所有商场,包括大观园,新市场,人民商场,国货商场,场内皆有旧书铺子和摊子。记得进大观园南门往西,有一间大商厦,其中全是卖书籍文具的。卖书也全是旧书铺子,自成格局:前头有平台设书摊儿,后头立架口列书货。旧书的“旧”,妙就妙在,即使破成烂狗肉,也一样整旧如新;很像旧呢料西服翻缝,比新的更具魅力。我在这里购买的线装书《郑板桥全集》,乃民国初年,由上海四马路扫叶山房宣纸石印的,蓝布套,骨竹签,印制精美,定价仅仅一元。五十年代的一元,也许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元三十元吧,若论实际价值,又岂止是今天二十元三十元买得了的。我特中意旧书摊儿“逛书”,以为较比“逛新华”更来劲儿,贱钱可以买好货,当是原因之一。我藏书中有部线装的《温飞卿诗集》,九成新,只花了八毛钱。还有一套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戊种本《辞源》,包括上、下、续编,一共三本,定价两块五,真是又贱又凉快。诸如此类,从济南旧书摊上逛购的书,在我总藏书比例中,约占百分之五。而这百分之五,全是时下颇难购得的珍本和善本。另在人民商场旧书摊上,我购得一套三十年代上海儿童书局出版之《儿童活叶文选》合订本,印刷之清丽,插图之可爱,保存之洁净,价位之低廉,叫人想起来就笑。由此我生联想,时下书价太贵,穷学生“望书兴叹”,不是好事。实际上,文化的贵族化,进象牙之塔,险矣哉。于此情形之下,作为一种补救,倡行办旧书店,薄利多销,嘉惠学子,善莫大焉。
  十年一觉历下梦。我这梦境的一半,当是逛书给的。说到逛书,我要特别感谢天桥早市,自已藏书中的好几种珍本,是在天桥邂逅的。一年中除了大热、大寒、大雨的春秋时节,天桥早集,是济南脍炙人口的集市品牌。第一,凡串街走巷收破烂的,他的“百宝囊”,往往要到这里出手。第二,天桥乃人流钻拥之地,南来北往,五行八作,市井百姓,闲来逛街,天桥必至。所以老济南,而不知天桥、不逛天桥,太老陡了。反正,以本人论,我天桥逛书,得的实惠不小。某年早春,我赶天桥集,在摊筐中见一大纸捆,便蹲下把拉,不把拉倒也罢了,这一把拉,宝贝出来了——一部崭新的《文木山房集》。这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别集。三十年代初,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之撰序,仿宋铅排,宣纸线装,印制精美。卖破烂的不懂行,当废品论斤卖。当看着我拣出书来不撒手时,奇货可居了,拿糖刚价。这也只攀到“六毛钱”。又有一次,逛大明湖,闲散而行,且行且顾,有一搭无一搭。不意在行到湖滨路口,逢到一位卖破烂老汉,筐中有废纸捆。我的大脑立马条件反射。由于《文木山房集》,是在废纸捆中抖擞出来的,所以往后凡遇到纸捆一类,皆不轻易放过。这回当然没空手,觅得一本周作人的《雨天的书》,上海北新版,八成新,五毛钱。
  我第一次上省城,逛泉逛书,一住十年。十载后,我请调回乡。回乡最累差的,就是济南十年逛书的所有积累,铺盖一小卷,藏书几大箱。倘不是雇人帮运,那真直了脖。即今,茶馀饭罢,风晨雨夕,徜徉于自已小书斋里,排书架下,一边摩索拂拭,一边闻旧书特有的气味,一边忆着当初逛书得书时,一个又一个的幸运故事。好像一汪被搅了清波的方塘,荡过复又沉静,滤在纸上,淡出一个小小的标题,字迹掩映着峥嵘的岁月:
  济南逛书记……
  (2005年2月28日。此稿已刊《济南日报》2005年4月20日)
  (散文)
  陈正宽
  济南是泉城,也是文城。泉城文化,文化泉城嘛!说到“文城”之“文”的含义,可谓大矣。包括“文化”之“文”的“文”,“文艺”之“文”的“文”,“文化书籍”之“文”的“文”。就中,在“书籍文化”的“文”的传播上,济南天生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在新世纪初的今天,这种优势,依然得天独厚,自不必言。而沿了时光隧道上溯到五十年前,言及“逛书”,至齐至鲁,也非到济南莫办。逛书,向来被视为知识群体之雅事。古谚有“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说辞。从逛书角度言,是否也可以说“三日不逛书,面目可憎”呐?早在五十年前,我头一遭离家上省城求学,也便早在青少年时代,发现了泉城济南,不仅适宜于“逛泉”,也适宜于“逛书”。有谁若睁开了“发现”的眼睛,逛书逛在历山下,那真是天大的福分。
  先说“逛书店”。这里专指国营新华书店。那,其“山东总分店”,在经九路胜利大街;而新华书店济南分店、支店,则不几步可见。我逛书店,喜捷径,好顺路,因之频有光顾者,一是三大马路纬三路的济南市新华书店,座北朝南,宽敞安闲,书多类多,任君品享。那时开架售书,天经地义。先读再买,欢迎;光读不买,也不嫌弃。总之是,听便。二是经二路纬二路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是一座二层小楼,座南朝北,和职工剧院对过,这好像是后来的三联书店吧。由于处在济南闹市之区,读者较比“新华”多得多。一进门,立满书架,汗牛充栋。在门西一溜架口上,全是外国名着,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包了圆儿。开架观书,任君随意。我立在书架下,望着傅雷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全帙兴叹。百部巨着,一字长蛇,浩浩荡荡。也是出自傅雷大手笔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长篇大着四大部。以自已当时穷学生的囊中羞涩,巨着既然买不起,“读”总“读得起”吧,这得感谢人家书店“让读”。每到礼拜,我拿出半天,前往书店架下捧读。费了半年工夫,叫我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书店服务员,非但不厌烦,反因此成为相识。每当我进店,那服务员总笑着打招呼:“来了?”“来了!”“吃点?”“吃点!”“吃得好么?”“吃得好哩!”小小对话一段,见出书谊一片。
  逛书摊儿,和逛书店,味道又则不同。五十年前,济南所有商场,包括大观园,新市场,人民商场,国货商场,场内皆有旧书铺子和摊子。记得进大观园南门往西,有一间大商厦,其中全是卖书籍文具的。卖书也全是旧书铺子,自成格局:前头有平台设书摊儿,后头立架口列书货。旧书的“旧”,妙就妙在,即使破成烂狗肉,也一样整旧如新;很像旧呢料西服翻缝,比新的更具魅力。我在这里购买的线装书《郑板桥全集》,乃民国初年,由上海四马路扫叶山房宣纸石印的,蓝布套,骨竹签,印制精美,定价仅仅一元。五十年代的一元,也许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元三十元吧,若论实际价值,又岂止是今天二十元三十元买得了的。我特中意旧书摊儿“逛书”,以为较比“逛新华”更来劲儿,贱钱可以买好货,当是原因之一。我藏书中有部线装的《温飞卿诗集》,九成新,只花了八毛钱。还有一套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戊种本《辞源》,包括上、下、续编,一共三本,定价两块五,真是又贱又凉快。诸如此类,从济南旧书摊上逛购的书,在我总藏书比例中,约占百分之五。而这百分之五,全是时下颇难购得的珍本和善本。另在人民商场旧书摊上,我购得一套三十年代上海儿童书局出版之《儿童活叶文选》合订本,印刷之清丽,插图之可爱,保存之洁净,价位之低廉,叫人想起来就笑。由此我生联想,时下书价太贵,穷学生“望书兴叹”,不是好事。实际上,文化的贵族化,进象牙之塔,险矣哉。于此情形之下,作为一种补救,倡行办旧书店,薄利多销,嘉惠学子,善莫大焉。
  十年一觉历下梦。我这梦境的一半,当是逛书给的。说到逛书,我要特别感谢天桥早市,自已藏书中的好几种珍本,是在天桥邂逅的。一年中除了大热、大寒、大雨的春秋时节,天桥早集,是济南脍炙人口的集市品牌。第一,凡串街走巷收破烂的,他的“百宝囊”,往往要到这里出手。第二,天桥乃人流钻拥之地,南来北往,五行八作,市井百姓,闲来逛街,天桥必至。所以老济南,而不知天桥、不逛天桥,太老陡了。反正,以本人论,我天桥逛书,得的实惠不小。某年早春,我赶天桥集,在摊筐中见一大纸捆,便蹲下把拉,不把拉倒也罢了,这一把拉,宝贝出来了——一部崭新的《文木山房集》。这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别集。三十年代初,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之撰序,仿宋铅排,宣纸线装,印制精美。卖破烂的不懂行,当废品论斤卖。当看着我拣出书来不撒手时,奇货可居了,拿糖刚价。这也只攀到“六毛钱”。又有一次,逛大明湖,闲散而行,且行且顾,有一搭无一搭。不意在行到湖滨路口,逢到一位卖破烂老汉,筐中有废纸捆。我的大脑立马条件反射。由于《文木山房集》,是在废纸捆中抖擞出来的,所以往后凡遇到纸捆一类,皆不轻易放过。这回当然没空手,觅得一本周作人的《雨天的书》,上海北新版,八成新,五毛钱。
  我第一次上省城,逛泉逛书,一住十年。十载后,我请调回乡。回乡最累差的,就是济南十年逛书的所有积累,铺盖一小卷,藏书几大箱。倘不是雇人帮运,那真直了脖。即今,茶馀饭罢,风晨雨夕,徜徉于自已小书斋里,排书架下,一边摩索拂拭,一边闻旧书特有的气味,一边忆着当初逛书得书时,一个又一个的幸运故事。好像一汪被搅了清波的方塘,荡过复又沉静,滤在纸上,淡出一个小小的标题,字迹掩映着峥嵘的岁月:
  济南逛书记……
  (2005年2月28日。此稿已刊《济南日报》2005年4月20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