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1 18:27
鄌郚总编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
  陈显荣1938年出生于昌邑,在昌邑县林业局工作时,即在诗坛崭露头角。他因一首歌词而被重视,1964年被借调到昌潍地区,参与了地区的文化活动。陈显荣亲历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前前后后昌潍文坛的大事件:从筹备节目参加全省歌舞会演,到创作《前进路上》参加全省文艺创作调演;从创作大型歌剧《沧海巨变》,到编印昌潍地区《文学作品选》;从连续十年举办诗歌创作学习班,到编印昌潍地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诗选;从创办《昌潍文艺》,到编印激励诗坛新秀的《起步集》。从1964年到1984年,他在昌潍文坛心耕笔织20个春秋,以拓荒牛的足迹尽力于昌潍文学艺术事业,他的诗歌创作也获得全国最高奖励。本文通过陈显荣的回忆,再现了昔日昌潍文坛的春华秋实。
  ---
  豆腐歌从潍坊唱到上海
  1964年,山东省群众歌舞会演,昌潍代表队在山东剧院大合唱。
  陈显荣(左一)、石歌(左二)与省艺术馆的音乐家合影。
  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歌曲选》发表《为咱社员做豆腐》。
  上世纪60年代初,陈显荣从省城回到家乡昌邑,在多家报刊发表乡土诗,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应昌邑县文化馆馆长翟弃疾之邀,写了一首带有乡土气息的歌词《卖豆腐》,拉近了他同舞台的距离。《卖豆腐》一炮打响,被选拔为参加省歌舞会演的节目,后来改名《为咱社员做豆腐》,参加了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并灌制唱片传唱全国。
  --
  参加地区歌舞会演 《卖豆腐》一炮打响
  在中华诗歌长河中,诗与音乐曾有过亲密结合的风景线。宋词、元曲,当初都是伴曲而唱的音乐文学,后来逐渐脱离声谱演变成案头文学。新诗诞生之后,随着歌曲的兴起,歌词应该说是新诗的一个分支,是与曲谱联姻的,音乐给诗插上翅膀让诗飞得更远。我在寻诗的道路上,走过一段管弦相伴的历程。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山东省林业厅调到昌邑县林业局工作,在诗坛崭露头角。从省城回到阔别的故乡,感到乡音乡情特别亲切,潍河畔的田园村庄充满诗情画意,一草一木都那么可爱。“抓把湿泥像握住亲人的手,怎按捺住心中的激情。我的歌也关不住了,像只布谷鸟要飞出喉咙。”在创作冲动中灵感不断闪现,仿佛有写不完的乡土诗,以《故乡散歌》为组诗题目,在《山东文学》《大众日报》《昌潍大众》等报刊发表诗歌,这在小县城小有影响。
  1963年秋天,一位举止文雅的美男子慕名来访,自称文化馆的翟弃疾,后来方知是昌邑县文化馆馆长。他说:“看了你的诗很高兴,我们昌邑也有诗人啦。地区要搞歌舞汇演,我来请你写个歌词。”我说没写过歌词,他说歌词就是能唱的诗。盛情难却,我答应写写试试。遂试写了一首带乡土气息的歌词《卖豆腐》交差。孰知一首歌词,竟然拉近了我同舞台的距离。
  《卖豆腐》由昌邑吕剧团业务团长尹进章谱曲,尹进章是昌邑从平度引进的人才,擅长音乐,精通戏曲,非常熟悉舞台艺术,他将《卖豆腐》打造成生动风趣的女声表演唱,并亲自导演排练。1964年春节前,《卖豆腐》参加昌潍地区群众歌舞会演,演唱效果颇佳,为昌邑争来荣誉。
  会演时恰巧我到益都县林业局出差,归途路过潍坊,到专署第二招待所找到昌邑代表队的领队王炬,晚上他安排我在地区大礼堂观看了歌舞会演最后的一场汇报演出。《卖豆腐》由孙桂霞等8个女演员演唱,合唱独唱交替,优美独特的旋律风趣横生,满堂喝彩的掌声令人激动,《卖豆腐》一炮打响,选拔为参加省歌舞会演的节目。
  --
  临时调人组建班子 筹备赴省会演节目
  没想到一首歌词引起昌潍专署文教局对我的重视。春节刚过,地区拟组团参加全省群众歌舞会演,一纸调令把我调到昌潍地区参与筹备赴省会演节目,历时两个多月。
  当时省里有群众艺术馆,县里有文化馆,唯独地区这一级没有相应的文化事业单位,每当地区有大型文艺活动便临时调人组班子。据说专署文教局早就有建地区艺术馆的考虑,从五莲调来音乐人才石歌,还有部队文工团转业擅长舞蹈的李立,乃首批人选,上世纪60年代初将二位暂时安排在潍坊市文化馆。这次筹备赴省会演,专署文教局责成石歌牵头组织。业务分工:石歌负责音乐,李立负责舞蹈,我负责歌词,修改与创作歌词提升歌舞质量。从各县市区选拔优秀男女演员、乐队演奏员,入选节目的原创编导:潍坊市文化馆的李志男、平度县文化馆的袁延书、诸城县文化馆的韩春霄和胶县文化馆的胡志蕴、寿光文化馆的孙效仁等,共三十多人在专署第一招待所安营扎寨,开始了紧张欢快的节目排练。
  排练节目期间,省艺术馆音乐科科长金西和舞蹈专家张老师亲临指导。金西很欣赏女声表演唱《卖豆腐》,对演唱中“梆儿崩的崩儿梆的”卖豆腐梆子声,做了更巧妙的音乐处理,突出了梆子伴奏更具乡土气息的艺术风格。
  昌潍代表队准备了两小时的歌舞节目,赴省会演准备演出一台晚会。金西审查了全部节目后,认为独唱、表演唱、舞蹈都不错,节目富有生活气息,但从整台演出看缺少雄壮有力的时代强音。在他的提议下,金西、石歌、袁延书和我,连夜集体创作了基调昂扬的大合唱《永做革命人》,作为这台歌舞晚会的开场节目。为了壮大开场的声势,全体人员都参加大合唱,五音不全的本人也只好粉墨登场。
  节目排练好之后,赴省前在地区大礼堂向专署领导作汇报演出,又到二十里堡飞机场等部队演出了几场,既代表地方慰问,亦是“实战演习”。
  赴省会演代表团住南郊宾馆,演出地点在山东剧院,往返有大轿车接送。省里通知各县市区文化馆派一人前往观摩,记得寿光的李树高、昌乐的韩恩荣、五莲的于赞武等参与观摩。昌潍代表团的演出,以《永做革命人》大合唱开始,以胶州大秧歌结束,中间穿插的歌舞节目精彩呈现,高潮不断,大获好评,载誉而归。那是不兴评奖的年代,昌潍地区代表团的男声独唱《老羊倌》、女声独唱《大铁牛》、表演唱《卖豆腐》和舞蹈《送茶》等获得好评。
  我作词、尹进章谱曲的女声表演唱《卖豆腐》被省里选中,改名《为咱社员做豆腐》,由省歌舞团演唱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灌制唱片传唱全国,上海文化出版社编入《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歌曲集》出版。《山东文学》发表了《为咱社员做豆腐》的歌词。
  --
  到黄岛体验生活 创作《沧海巨变》
  1965年春天,专署文教局又调我来潍,创作加工文艺节目,准备参加山东省职工文艺会演,住在潍坊市招待所。还是与石歌搭档,合作得很愉快,握别时,石歌满怀憧憬地对我说:“地区艺术馆成立时得把你调来!”
  1966年,未调进艺术馆我却进了“牛棚”。浩劫幸存,发誓不搞文学创作了。孰料1969年秋天,地区举办文艺调演后要编集子,我又接到调令。当时我刚调到昌邑县文化馆,工作还没有完全理顺,正在考虑推辞的时候,石歌兄来信催促要我务必相助。面对朋友的呼唤,我又三进潍坊。工作地点借用“最高展览馆”的房间,在石歌统领下加工文艺作品,直至集子付梓。
  之后专署又第四次借调我。1971年开春与牛进、牟家明、苏方铭一起到黄岛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创作反映拦海造田的大型歌剧《沧海巨变》。
  黄岛属胶南县,当时归昌潍地区。原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岛西是一条与陆地相望的狭窄海峡。黄岛人民筑起两条三里多长的拦海大坝,斩断海峡锁住汹涌的潮水,造出数千亩良田,大坝上铺设了直通胶南陆地的道路。为将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搬上舞台,我们专程到黄岛采访,在农民家里住了半月,走访参加修筑拦海大坝的干部和乡民。
  搜集素材后,创作组住进专署第一招待所开始创作。集体研究剧本提纲,由牟家明执笔,我协助写唱词。山东省艺术馆张军等专家莅临指导,对剧情发展、悬念释放、人物塑造以及唱段设计,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推敲和指导。9月份写好七场歌剧《沧海巨变》,牟家明、陈显荣、苏方铭编剧,石歌谱曲,尹进章导演,潍坊市文工团排演:李恕堂、柴振铎、杨玲主演,周加昌、郭瑞荣、贾瑞芳、陈玉华、孙延华等三十多名演员参加演出。10月赴济参加山东省新创作剧目会演,因突发“林彪事件”,《沧海巨变》在山东剧院只演出一场。
  --
  酝酿十多年艺术馆成立
  1972年,山东省文艺创作调演,昌潍代表队合影。
  昌潍地区编印的《文学作品选》
  陈显荣1972年正式调入昌潍地区创作组。他创作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被选拔为优秀节目参加汇报演出,受到好评。在昌潍代表队参加山东省文艺创作调演时,还特意安排《前进路上》在八一礼堂慰问演出。在创作组期间,陈显荣还编辑了展示昌潍地区文学创作成果的《文学作品选》。1973年3月2日,昌潍地区艺术馆正式成立。
  昌潍地区成立创作组 参与组织文化活动
  1972年7月,昌潍地区创作组成立,设在昌潍地革委文教处,直属文教处领导,我正式办手续调入。
  创作组实际在半年前的筹备阶段就开始运转,我是春节后调来的,这次在文教处北面的宿舍楼给我安排了一间宿舍,牟家明也住此楼,石歌家在三中。石歌分管音乐,牟家明分管戏剧,我分管文学。而后鲁鸿恩从上海调来,分管美术,我们四人被戏称为潍坊的“四条汉子”。创作组在地革委西院的红楼住宿兼办公,后来又陆续调进几位同志,指定张丰亭为临时负责人。创作组在筹备阶段,参与组织了几项大的文化活动。
  1972年2月,文教处在地委大礼堂举办昌潍区业余文艺会演,有各县市区的18个代表队700多人参加。会演之后,石歌、牟家明和我挑选会演的优秀节目汇编了《文艺演唱材料》。内容有:临朐业余文艺创作组创作的《誓把山河重安排》等歌曲5首、本人创作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苏方铭创作的小吕剧《同心协力》、临朐县业余创作组创作的数来宝剧《半边天》、李向明创作的茂腔《立新风》、辛显令创作的曲艺表演《五个鸡蛋》、王佩柯创作的山东快书《小山村看上了革命样板戏》等。《文艺演唱材料》由文教处和政治部审稿,封面标明“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落款“山东省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编”,1972年5月付梓,印数3000册,发放至各县市区文化馆和市直单位。
  --
  《前进路上》获得好评 参加省文艺创作调演
  我创作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表现人民子弟兵在执行任务的路上爱护庄稼,感动了上学路上的姐弟俩,是一曲载歌载舞的军民鱼水情赞歌。石歌谱曲,李立编舞兼导演,昌邑代表队排演。徐建国主演,孙建军、郝希美、张新明参演,乐队由昌邑文化馆组建。《前进路上》参加昌潍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获得满堂掌声,选拔为优秀节目参加汇报演出,受到地区领导和军代表的好评。
  从全区业余文艺会演中选拔优秀节目,1972年5月组建了50多人的昌潍代表队,参加山东省文艺创作调演。昌潍代表队由文教处的军代表胡干事领队,具体组织工作由石歌和我负责。节目主要有昌邑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临朐的数来宝剧《半边天》,胶县的舞蹈《胶州湾畔插秧忙》、高密的表演唱《送猪》等。赴省文艺创作调演在济南市中心的工人剧场演出,昌潍代表队的晚会声情并茂、大获好评。由于小歌舞剧《前进路上》体现军民鱼水情,特意安排昌潍代表队参加八一礼堂的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受到济南军区首长杨得志和袁升平的接见。
  小歌舞剧《前进路上》和其他优秀节目,应邀到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省电台多次播放。
  调演载誉而归,省里又电话通知我赴省修改剧本,一起去的还有郝湘臻。我俩住在山东省群众艺术馆,根据专家的意见他修改数来宝剧《半边天》,我修改小歌舞剧《前进路上》,有十几天的同室之谊。虽初次谋面,却早有所闻,临朐的郝湘臻和昌邑的陆安庭是新中国成立后昌潍地区最早发表小说的作者,上世纪50年代便有作品问世。郝湘臻比陆安庭名气大,受到的委屈也多。郝湘臻不愿提往事,我也不问,敬佩他为人诚恳,爱憎分明,看问题善于揭示本质,多少年忍辱负重从不放弃文学追求。数来宝剧《半边天》是他创作的,会演时却隐姓埋名。有人说郝湘臻发明了“半边天”这个词,此乃误传,“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20世纪60年代初已广泛流行,郝湘臻70年代的数来宝剧生动地阐述了这句名言。
  时值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在“文革”中停刊的《山东文学》复刊,首期称《山东文艺》试刊号,发表了我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和临朐县业余创作组的数来宝剧《半边天》。同时,山东人民出版社将《前进路上》编入《工农兵演唱》出版发行。
  在修改剧本期间,《山东文艺》的诗歌编辑马恒祥,拿着安丘县京剧团上山下乡的照片来找我,要我为照片配诗。当时全国文艺团体响应号召学习乌兰牧骑,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安丘县京剧团是我省的先进典型。我写了《赞安丘京剧团》:“十四辆小推车,装下剧团的家当。遍走东西南北,不离一个方向。”“公社打谷场上,映出阳澄湖的霞光;贫下中农的心里,盏盏红灯点亮。”“杨子荣打虎的枪声,与开山炮声一起回响;龙江大队的风格水,在社社队队流淌……”诗与照片以诗画配的形式,在《山东文艺》试刊号的封二发表。
  --
  选出全区优秀作品 编印《文学作品选》
  在创作组期间,我还编辑了展示全区文学创作成果的《文学作品选》。前言说明:“我们从1972年全区文学创作中,选出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编印成册,以推动全区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这些作品,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这次编选时,个别稿子又作了某些修改。
  《文学作品选》经文教处安健处长审阅后,呈送政治部审查,1973年2月由地革委政治部主任周政终审签发,落款“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编”。鲁鸿恩设计封面,高密印刷厂印刷,印数3000册,内部发行至各县市区。此乃昌潍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编印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在这本集子里崭露头角后来在文学领域大显身手的作家有辛显令、韩钟亮、郭建华、栾桢、刘锡宏、陈作诗、张冠钦、孙瑞、赵伟等。
  这本集子在编选前,征稿通知下达到各县市区文化馆,要求推荐作品,选择面还是比较广的。昌潍师专的教师崔奎生闻讯,拿着一些学生的作品来找我要求选用,以便鼓励校园的文学创作。我择优选用了王丰德的诗《千锤万锤不走样》、傅忠慧的诗《雪夜锤声》。这两名学生毕业后都受到重用:王丰德分配到地委党校,傅忠慧分配到地革委组织部。
  --
  借用乐道院北小洋楼  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
  1973年3月2日,在临时借用潍坊二中原乐道院的北小楼上,昌潍地革委文教处安健处长宣布:撤销昌潍地区创作组,成立昌潍地区艺术馆,任命张丰亭为馆长。行政机构设办公室,业务机构设文学组和音乐美术组。我任文学组组长,赵修道任音乐美术组组长。
  从最初酝酿成立艺术馆,到艺术馆正式成立,走过了十多年的漫长历程。其间我被地区多次借调,实际是在地区艺术馆成立之前做了艺术馆的工作。从接二连三地借调,到终于成为艺术馆成员,深感艺术馆成立之艰难,鄙人亦来之不易。
  文学组的职责定位于组织辅导全区的文学创作,我分管诗歌,刘锡宏分管小说,赵连起分管评论。赵连起调走后新来的王普之分管评论,并参与艺术馆基建。音乐美术组有石歌、牟家明、鲁鸿恩。之后,牛进调到艺术馆任副馆长,韩钟亮调来分管曲艺,徐鹏志调来分管考古博物,李乃洪调来分管摄影。1976年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艺术馆的内部机构调整为:文学组、文艺组、美术摄影组、图博组和行政组。
  1977年6月,昌潍地区艺术馆由二中的小洋楼迁至行政街西段新馆办公。新馆由文教处筹建,前楼三层为办公楼,后楼三层为宿舍楼,两栋楼一分为二,西侧归艺术馆使用,东侧归教研室和招生办公室使用。迁新址后艺术馆的人员也有所增加,周建群调来负责舞蹈,周晓光调来充实美术组,孙敬明、曹元启毕业分配到艺术馆分管考古博物。
  1981年7月昌潍地区艺术馆改称潍坊地区艺术馆,1982年牛进任馆长。艺术馆的领导和蔼可亲,同仁关系融洽,事业心强,业务一直开展得红红火火。到1984年我离开艺术馆,在艺术馆工作12年,恰是岁数之一旬。此一旬风华正茂,是我为文学事业奋力开拓的珍贵年华,可谓“黄金一旬”。
  --
  持之以恒办创作学习班
  1979年,临朐诗歌学习班沂山采风,前排左起:马恒祥、栾桢。中排右一:陈显荣。
  1974年,小说学习班合影,前排左起:刘锡宏、陈显荣、郭建华。后排左起:孙瑞、刘天剑、王维民、孙兆颖。
  1978年,歌曲学习班留影,前排左起:张胜利、石歌。后排左起:陈显荣、王汝滨。
  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后,昌潍地区的文学创作开始活跃起来,陈显荣主持举办了首届诗歌创作学习班。在以后连续十年的时间里,艺术馆不间断地举办诗歌学习班、座谈会或改稿会,不少作者成为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化人才。
  --
  首次举办诗歌学习班 17名爱好者终生受益
  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前,全区的文学创作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业余作者各自为战,缺少交流,难以提高。艺术馆成立后,通过办创作学习班、出刊物、编集子、接待作者访谈、书信辅导以及向报刊杂志推荐优秀作品等形式,做了大量组织辅导工作,群众性文学创作逐渐活跃。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建馆后为提高诗歌创作的质量,我想举办创作学习班,向张丰亭馆长请示后取得支持。昌潍地区首届诗歌创作学习班1974年岁首在安丘举办,招待所院子里的腊梅在寒风中含苞待放,疏枝争俏,淡香怡人,为谈诗论艺增添了生机盎然的诗情画意。来自各县区的17名诗歌爱者,研讨如何提高诗意表达的能力。
  学习班由我主持,邀请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牛明通莅临指导。我与牛明通首先进行诗歌创作讲座,从立意到艺术手法做一些理论阐述和创作启发。事前已通知作者准备几首诗稿,并打印人手一份,研讨会上当众朗诵。然后各抒己见,逐句推敲。最后由我作总结发言,针对每首诗提出修改意见。接下来安排时间改稿,改了再讨论,直到满意为止。
  安丘的薛炳章是东道主,益都的张冠钦年长我几岁,早有乡土诗饮誉齐鲁诗坛,二位辅佐我成功办好诗歌学习班。每次研讨作品张冠钦总是首先发言,口直心快,妙语连珠。事隔四十多年,当时讨论的诗稿都淡忘了,但张冠钦幽默的发言记忆犹新。他说诗是形象思维,多用比喻易凸现形象,但比喻一定要运用恰当。有位作者写了首诗:“麦浪滚滚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跑到近前仔细看,原来一个也没有。”这比喻有象无意,构不成意境,不可取,诗要有好的立意。经过学习班的一番锤炼,不仅是给作者改好一两首习作,更重要的是改掉了一挥而就的草率成章,养成在千锤百炼中精益求精的良好创作习惯,对写出好诗终生受益。
  首次学习班历时10天,讨论了五十多首诗作,赵伟的《风华正茂》、刘竹坚的《买年画》等一批诗作,推荐省报刊发表后获得好评。
  --
  连续十年举办学习班 切磋诗艺扶持人才
  万事开头难,有了首次办诗歌学习班的经验,接下来便轻车熟路了,此后艺术馆连年举办诗歌学习班、座谈会或改稿会。
  1975年秋天,我在平度县招待所主持诗歌创作学习班,时间10天,参加学习的作者25人,邀请山东人民出版社诗歌编辑牛明通讲课指导,共修改和创作诗歌七十多首。
  1976年9月,我在寿光县招待所主持诗歌创作学习班,时间10天,参加学习的作者14人。这次学习班主要是为编辑昌潍地区工农兵诗选《潍水新歌》修改诗稿,邀请山东人民出版社牛明通辅导,并到牛头镇和巨淀湖采风。
  1978年5月,我在胶南县招待所主持诗歌改稿会,时间10天,16人参加。邀请《山东文学》主编孔林和诗歌编辑马恒祥到会指导和审稿,会后在《山东文学》发表了一批诗作。
  1979年在临朐县招待所召开诗歌创作座谈会,13人参加,时间6天,我与新调进艺术馆的王德安共同主持。邀请《山东文学》编辑张岐、马恒祥到会指导。会议主要座谈诗歌创作中出现的新形势,以及如何适应形势,繁荣诗歌创作。本年度又两次举办诗歌改稿会,共11人参加。
  1980年,在平度县招待所召开诗歌改稿会,时间8天,参加改稿的17人,修改诗作五十余首,被各家刊物采用20余首。8月在诸城文化馆召开诗歌创作座谈会,时间5天,参加座谈会的21人,主要讨论了诗歌创作中的倾向性问题。
  1981年11月,在临朐县七贤饭店召开了诗歌创作座谈会,时间10天,参加座谈会的作者19人。潍坊地区文化局曹伦甫副局长到会讲话,济南市《泉城》诗歌编辑郭廓莅临辅导。
  1982年8月,在安丘县招待所召开诗歌改稿会,时间8天,10人参加,邀请《诗刊》编辑雷霆讲课指导。12月在临朐县招待所召开诗歌改稿会,时间8天,14人参加。邀请《星星》编辑陈犀、余以建和《河北文学》编辑尧山壁讲课指导。
  1983年5月,在益都县招待所召开诗歌创作座谈会,时间7天,参加会议的12人。邀请《诗刊》副主编王燕生指导。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开拓新诗创作题材,提高新诗的艺术质量。王燕生作了关于如何繁荣新诗创作的辅导报告。
  从1974年到1983年,艺术馆在十年中连续举办诗歌创作辅导活动,留下了许多谈诗论艺的美好记忆。据统计,十年全市在各级报刊(含内部编印)发表诗歌2650首,有8首(组)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令人欣慰的是,参加诗歌学习班的作者,后来不少成为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化人才,如:张冠钦、栾桢、孙瑞、赵伟、孔德平、李曙光、张中海、李晓梅、于振海、王炬、胡学武、薛炳章、王安贵、袁敏、崔树勋等。
  1973年我编《文学作品选》时,昌乐的郭建华和青州的孙瑞还是农民,连续多年参加小说和诗歌学习班,取得创作成果后都调进文化馆。之后郭建华成为文化局副局长,小说写作硕果累累;孙瑞成为有影响的诗人,选为青州作家协会主席。
  --
  多次协助好友石歌 举办歌曲学习班
  除了办诗歌学习班和改稿会,我还应邀给诗歌爱好者讲座,曾在工人文化宫、潍城文化馆、华丰机器厂等给文学青年谈诗歌创作。听过讲座的一些作者以写诗为乐,王爱红等成为着名诗人。此外,对外地的初学者通过书信交流,给予写作引导和鼓励,只言片语激发的进步,常常给我想不到的惊喜。
  文学组每年举办小说创作学习班,由刘锡宏主持。我参与了在潍坊第二招待所举办的小说学习班,至今还珍藏着与文友的合影。因小说字数多,阅读和修改比较费事,参加学习班的人数通常比诗歌学习班少。刘锡宏经常阅稿改稿到深夜,在学习班的推动下,我区中短篇小说一度活跃于山东文坛。
  我还多次协助石歌举办歌曲学习班。
  1973年9月,在胶南县招待所举办全区第一期歌曲创作学习班,石歌主持研究曲谱,我主持讨论歌词。参加学习的词曲作者20人,创作歌曲30首。
  1974年9月,在诸城县招待所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词曲作者30人,邀请省艺术馆乔建中、张纪中莅临辅导,创作歌曲40首。
  印象最深的是根据上级指示,1977年1月在昌潍地区第三招待所举办“新国歌”创作研讨会,调集重点词曲作者8人,时间10天,创作12首“新国歌”,上报5首。虽然上报的“新国歌”无下文,但词曲作者都有提高。
  1978年7月,在昌潍地区第三招待所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时间15天,词曲作者20人,加工修改与创作歌曲30首。
  1982年在第二招待所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词曲作者16人,时间20天。创作歌曲30首,选拔6首参加全省“泉城之秋”音乐会。
  我视辅导作者为文学使命,举办创作学习班和改稿会持之以恒,这对自己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邀请着名诗人和编辑谈诗,受益匪浅;众诗友研讨作品的见解,不无启迪。文学路上,以诗会友,携手并进,乃平生乐事。
  --
  创办刊物文坛百花齐放
  《潍水》1981年1期刊登了着名诗人臧克家的照片。
  1977年,为了让本地作者有发表作品的园地,艺术馆经请示创办内部刊物《昌潍文艺》。从第2期开始,该刊物由陈显荣负责编辑。昌潍地区文艺创作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先后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1981年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昌潍文艺》更名《潍水》。
  --
  昌潍创办文学刊物 开辟作品发表园地
  昌潍地区艺术馆1973年成立时,全区没有任何报刊,文学作品的发表园地都在省级以上。为争取发表作品的园地,文学组积极向领导建议创办文学刊物。艺术馆领导审时度势同意办刊物,经请示昌潍地区文化局决定编印《昌潍文艺》。
  《昌潍文艺》1977年创刊,由昌潍地区艺术馆编印,为内部交流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前3期32开本,第4期开始改为16开本。1981年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昌潍文艺》更名《潍水》。历时5年共出版16期,含一期《春节文艺》增刊。铅印骑马装订,前3期在高密印刷厂和寿光印刷厂印刷,其余均在昌邑印刷厂印刷。印数大都2000册,最多3000册。发放范围:大宗成包发往县市区文化馆,零散寄送有关领导、部门、重点作者以及与外地文化单位交流。
  《昌潍文艺》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曲艺、歌曲、小剧本和文艺评论,兼发美术摄影作品。这一新开辟的百花园,是展示艺术馆业务成果的窗口,是业余作者步入文学艺术殿堂的台阶。国家恢复稿酬制度后,为鼓励作者创作,《昌潍文艺》也发放稿酬,虽然为数不多,但发挥了激励作用。《昌潍文艺》的编辑任务由文学组承担,当时没有任命主编和责编,我们只当一项繁荣创作的使命来完成。第1期刘锡宏负责编辑,从第2期开始一直由我负责编辑。刘锡宏提供小说,陈作诗提供部分诗歌,牟家明、韩钟亮、石歌提供小剧本、曲艺和歌曲,鲁鸿恩设计封面。我汇总稿件后统编,送艺术馆和文化局领导审阅。
  《昌潍文艺》以培养本地区作者为宗旨,以发表本地区原创作品为主,兼顾原籍昌潍现在外地的作者和外地作者写昌潍的作品。本地区文坛宿将陈炳熙、陈正宽、修世榕、刘保富等都在《昌潍文艺》发表过作品。省直及外地名家苗得雨、孔孚、于希宁、莫西芬、孔小划、张志鹏、张升明、桑恒昌、王兆山、夏雨常、丁庆友等都在《昌潍文艺》发表过新旧体诗。
  本地区重点推出栾桢的组诗《新春进行曲》、刘竹坚的组诗《矿山春潮》、孙瑞的抒情诗《望着老师那双手》等,各占两个页码。张冠钦、陈作诗、冯恩昌、孔德平、魏金永、张中海、赵伟、陈传恩、邓华等都在《昌潍文艺》发表过诗歌。
  短篇小说发表郭建华的《听房》、王良瑛的《打墙记》、李淑苓的《黑嫂子》、李万信的《三访胡成》、王一恒的《桐林夜雨》等,徐敏宗、王懵、陈传瑜、刘天剑、孙兆颖、谢维衡、刘岩等发表过小说或散文。
  演唱作品方面,发表牟家明的小戏曲《逢集》,韩钟亮的山东快书《高速度》,李凤琪的对口快板《喜相逢》,庄悦广、刘俊德的天津快板《只争朝夕》等,田玉朋、李长明、李坤元、冯蜂鸣、尹文良、葛树伟、冯益汉、马同秀、殷法孔等发表剧本和曲艺作品。范作军、吴凡、张良杰、于赞武、李树高、王相春、袁延书等发表过歌曲。
  刘献彪、刘焕勤、刘保富、李锡赓、牛进、王普之、马鸣棠、苏方铭、王凤鸣等发表过文艺评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许多作者的处女作是在《昌潍文艺》发表的,他们以此为台阶走向文学艺术殿堂,在文坛艺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刊发全区获奖篇目 文艺创作渐趋繁荣
  我区文艺创作亦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先后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平度文化馆辛显令编剧、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电影《喜盈门》,在全国上映大获好评。1981年第1期《潍水》刊发了艺术馆牛进馆长的评论《喜看〈喜盈门〉》,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充分肯定这一重要的艺术成果。
  同期《潍水》刊发了近几年全区文艺作品获奖篇目:《喜盈门》(电影剧本),编剧辛显令,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获文化部电影特别奖。《辣椒歌》(组诗),作者陈显荣,原载《诗刊》,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台阶上的孩子》(短篇小说),作者明连君,原载《山东文学》,获1979年全国儿童文学三等奖。《穿小鞋的人》(短篇小说),作者肖云龙,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一等奖。《小年之夜》(短篇小说),作者黄一海,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二等奖。《鸿沟》(短篇小说),作者王懵,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三等奖。《人之初》(短篇小说),作者郝湘臻,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三等奖。《煮不烂换虾酱》(短篇小说),作者郝湘臻,获《海鸥》1980年优秀小说奖。《月儿圆时》(短篇小说),作者王良瑛,获《海鸥》1980年优秀小说奖。《三升官》(戏曲),编剧李思洲、牟家明,原载《戏剧丛刊》,获1980年全省戏剧创作二等奖。《逢集》(小戏曲),编剧牟家明,原载《群众艺术》,获1980年全省戏剧创作二等奖。《元霄迷》(戏曲),李观行改编,获1980年全省戏剧创作三等奖。同期《潍水》还发表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昌潍地区音乐、舞蹈、曲艺比赛授奖名单。这些获奖篇目反映了全区文艺创作的新收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
  去济南学画版 到青岛制锌板
  《昌潍文艺》从我经手开始,克服困难增加插图和发表美术摄影作品,提高刊物水平。1978年我专程到济南《山东文学》编辑部向马恒祥学习画版,印制了《昌潍文艺》画版纸。当时是铅印,图片需要照相制锌板,承印刊物的县印刷厂不能制版。我骑自行车到潍坊新华印刷厂制版,厂方说他们是省出版局的书刊印刷厂,只接出版局的任务不接零活。我经朋友刘成湘介绍,找到青岛日报社的高平,解决了图片制版问题。每期我都要请画家画好插图,制好锌板,亲自送到印刷厂排字车间去拼版。
  常给《昌潍文艺》画插图的有赵修道、鲁鸿恩、周晓光、刘成湘、卢如来、焦岩峰、陈明、张宝元、于新生、傅佩泽、冀学闻、王德、胡曰祥、郭智勤、王志隆等,都是全区美术界的佼佼者。在封二、封三和封底发表美术摄影作品,代表性作品有:鲁鸿恩的年画《绣金匾》、杨明智的潍县木版年画《马下双驹》、傅佩泽的年画《口唱山歌运秧忙》、刘成湘的木刻《雨夜》、张廷干的国画《万紫千红尽是春》、陈光宗的剪纸《十二生肖》、李乃洪的摄影《舞台剪影》、郭子宣的篆刻《江山如画》等。
  1981年1期《潍水》封二,刊载我在北京领奖后拜访诗坛泰斗臧克家时,央视记者魏连三拍摄的《着名诗人臧克家近照》。刊物寄给臧老后,他来信说照片气质好,很喜欢,想要底片。
  《昌潍文艺》1980年2期发表的李乃洪梨花摄影《春意》,三十多年后家乡诗友凌德霖见面还能背诵我的配诗:“不悲切横遭砍折造成的伤痕,把严冬的冷酷留在记忆的年轮。顽强地迸发蓬勃向上的枝条,以生命的花朵笑迎明媚的新春。”他说:“我在困境中看到梨花摄影和您的诗,增添了生活的勇气,此照此诗刻骨铭心。”
  我分管编辑《昌潍文艺》,从组稿编稿到送审,从联系印刷到校对清样乃至发放刊物,整整忙活了5年,编务冗杂,竭心尽力。我是经过“文革”触及灵魂的,深知白纸黑字的分量。编刊物责任重大,不能不度德量力,安辞定句,字字慎重。1982年初《潍水》奉命停刊,我收拾起手头正在编辑中的稿子,忍痛割爱。
  --
  《辣椒歌》获盛名晋京领奖
  全国中青年诗人新诗评奖获奖作者及评委合影。
  陈显荣在工作之余,不忘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发表在多家刊物上,其中讽刺诗《辣椒歌》被读者评选为1979年全国报刊发表的诗歌中最受欢迎的十首(组)诗作之一。《辣椒歌》获奖后,他陆续推出的《辣椒歌》讽刺诗系列相继发表。
  业余时间笔耕不辍 作品《辣椒歌》引起反响
  在艺术馆工作期间,我除了忙于辅导作者办学习班编刊物,还要适当兼顾个人的文学创作。倘若自身没有作品问世,组织文学创作便缺少发言的底气,自身作品的高度决定其感召力。在鼓励别人努力写作的同时,暗自鞭策,我经常是白天伏案工作,夜晚秉灯笔耕。热爱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信奉两只眼睛看世界、两副笔墨写生活的文学信条,坚持抒情诗、讽刺诗双轨制写作。
  抒情诗方面,《山东文学》发表的主要篇目有《南茶北歌》《沂山诗情》《看准啊,法律》《北山》《坐火车看到的不是华山》等,山东大型文学刊物《柳泉》发表长诗《共产党员的手》《通往储蓄所的路》,《星星》诗刊发表《傍晚》《诗的声誉》《他有了立体的名字》《海堤》等,《解放军文艺》发表《战士栽下的树林》,《大众日报》发表《明镜》《松韵》,《文汇报》发表《问嫁》,《人民日报》发表《他和春风一起回还》等。
  讽刺诗方面,1979年6月号《诗刊》发表组诗《辣椒歌》,引起反响。《诗刊》11期发表姜清河的评论《泥土里长出的辣椒棵》,称《辣椒歌》“言简意深,切中时弊,呼出了人民的心声”,“简洁、凝炼、富有民歌味和音乐美”。1980年《鸭绿江》编辑部举办的新诗民意测验,选票随刊物发给读者,《辣椒歌》被读者评选为1979年全国报刊发表的诗歌中最受欢迎的十首(组)诗作之一,按得票数排名第八位,《文艺报》转发了新诗民意测验结果。
  《文朋诗友》1981年1期发表《最好的梯子》:“改革者说,最好的梯子是奋斗。宿命论者说,最好的梯子是忍受。阿谀奉承者说,最好的梯子是舌头。还有一种人说,最好的梯子是人头。”此诗收入《中国新诗大辞典》和《中国现代诗精品集》。
  --
  《辣椒歌》荣获新诗奖 晋京参加颁奖大会
  1981年,《辣椒歌》荣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这次评奖是在《诗刊》读者投票的基础上,由艾青、臧克家、严辰等评委主持评定的。我应邀晋京参加在京西宾馆举行的发奖大会,见到仰慕已久的艾青、丁玲、臧克家、贺敬之、张光年、邹狄帆、李瑛等文学大家和敬爱的邓颖超副委员长。
  5月25日上午,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选发奖大会,在京西宾馆礼堂举行,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发奖大会。大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主持,首先宣读了中国作协代主席巴金的书面发言。随后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光年致开幕词,他说:“这次三项文学评选共计80篇作品获奖,在这里联合举行发奖大会,标志着三中全会以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开始形成,这是我国文艺界的大喜事!”接下来宣布获奖名单,在音乐声中举行颁奖仪式。
  会后全体获奖的作家和诗人到室外拍发奖大会合影,以后的几天里,安排学习、座谈、听报告和参观。30日晚上,在灯火辉煌的民族宫举行茶会,丁玲陪同邓颖超副委员长出席,一同出席的国家领导人还有王震、杨静仁以及中国作协的领导同志。茶会开始,丁玲致词,获奖作者代表发言,然后是敬爱的邓颖超同志讲话,她满怀深情地说:“你们都是作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希望你们在这些家面前,再加一个革命家,争取写出更多的成功作品献给各族人民!”邓颖超微笑着说:“我虽然老了,但不感到老。”说到这里,她朗颂了一首诗,把茶会推向高潮,掌声经久不息。在王震、杨静仁讲话后,邓颖超同志与获奖作家和诗人们合影留念。
  《辣椒歌》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集》(1976-1982),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80年诗选》等多种诗集选本,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农家历《东方红》亦选发《辣椒歌》。作为新时期讽刺诗的代表作之一,《辣椒歌》写进文学史,也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山东师专当代文学校际组编的《当代文学简史》,在新时期诗歌概述中写道:“也有富有锐气的诗人勇敢地干预现实的斗争之歌,如刘征的《春风燕语》、陈显荣的《辣椒歌》……立意巧妙,语言幽默,切中时弊,受到人们的欢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1979年编的《读写辅导》,收入《辣椒歌》及有关评论。诗友庞立臣和姜清河,不约而同地将他们在大学学过的《当代文学简史》和《读写辅导》送给我珍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诗评家杨四平在其专着《中国现代讽刺诗研究》里,辟专章研讨《陈显荣的讽刺诗》,评论说:“《辣椒歌》是中国诗坛上独一无二的诗歌品牌,是中国新诗史上一张光彩夺目的诗歌名片。”
  --
  推出讽刺诗系列 青岛笔会收获颇丰
  《辣椒歌》获奖后,我应约写了谈创作体会的文章《辣椒之根》,收入丁国成编的《获奖诗人谈获奖作品》一书,并在《诗刊》发表。陆续推出的《辣椒歌》讽刺诗系列,相继在《诗刊》《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新观察》《中国青年报》《山东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其中《三打祝家庄》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诗选》,《打庙》《左先生的牛马经》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诗选》。《山东文学》1981年11期发表《辣椒歌》5首,其中《大哥醉酒》原题《书记醉酒》,王希坚主编审稿时改为《大哥醉酒》,深感老前辈考虑得更深远,此诗后来获山东省文学奖。
  在全国各地相继问世的讽刺诗,大都以与着名漫画家合作诗画配的形式发表,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读者喜闻乐见。我自小崇拜的一些顶级漫画大家:华君武、方成、缪印堂、丁聪、苗地、江帆、沈同衡、王乐天等在《诗刊》《文汇月刊》《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过合作的诗画配。配画的漫画家还有徐进、白水、明德、詹同、赵振琬、玮平等。绝大多数是编辑部向漫画家约画,我也曾寄诗请华君武等配过漫画。
  1981年7月,我参加山东省作协举办的青岛笔会,历时十天。笔会由省作协领导刘知侠、苗得雨等主持,应邀前来的山东籍在外地工作的作家和诗人有峻青、曲波、杜鹏程、臧云远、雁翼、严阵、吕剑、石英等名家,还邀请了文学报刊和出版社编辑以及本省的一些作家诗人。多次举办报告会和座谈会,由着名作家介绍了创作经验,与会者交流了创作体会。时任山东省作协主席刘知侠,在介绍山东的文学创作情况时,说山东的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活底子深厚,与人民联系密切,写作路子正而坚实。在列举近几年有影响的作品时,提到《喜盈门》《卖蟹》《山菊花》以及“《辣椒歌》这样有特点的诗的得奖”。
  聆听名家的精彩发言,启迪诗心文胆,收获颇丰。苗得雨老师让我担任会议记录,发言记录要请发言的作家审阅,这样我就有与名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读过《林海雪原》,对曲波非常崇拜,初识的印象是为人朴实,待人热情。谈到诗,颇多共识,没想到我们的诗观如此一致,他给我留言鼓励:“人民的心音,大众的憎爱,普遍的共鸣,是诗歌之魂。”峻青在发言时把昌邑称为第二故乡,闲聊时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的家在《黎明的河边》。”峻青笑了,笑得很亲切,他给我留言:“万古奔流的潍河水,千里沃野的昌潍大地,哺育着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也开放着绚丽多彩的文艺花朵。扎根在这片沃土上的文艺战士,是幸福的。我衷心祝愿显荣同志,永远扎根这片亲爱的故乡土壤之中,写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
  《看浪花》被选入多版课本
  陈显荣创作和改编的文学脚本出版的连环画。
  西师大版教材《看浪花》课文
  诗是陈显荣的主攻方向,他还兼写儿童文学,在《山东文学》发表近万字的《电脑惊梦》,后来编写了连环画文学脚本,改名《枪声惊梦》出版发行。他的儿童诗《看浪花》发表后,又被选入小学课本。1984年,潍坊市艺术馆撤销文学组,陈显荣在艺术馆的文学使命画上句号。
  --
  兼写儿童小说 《电脑惊梦》改编成连环画
  我的文学创作以诗为主,抒情诗与讽刺诗是主攻方向,由于童心未泯,亦兼写儿童文学。
  1980年我在6月号的《山东文学》,发表近万字的儿童小说《电脑惊梦》,责任编辑李光鼐。小说塑造了一个不爱学习的男孩“旦旦”。他在梦中得到一个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机器人。机器人六亲不认,只认主人的手令,主人想要什么只要写个命令,立刻心想事成。由于旦旦老写错字,一再对机器人下达错误指令,闹了不少笑话和乱子。最后,机器人竟然按照旦旦的指令开枪打“死”了他,旦旦被枪声惊醒,吓出一头冷汗。枪声惊梦教育了旦旦,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他决心学好文化科学知识。
  《电脑惊梦》是为孩子写的,虽然在六一儿童节的月份发表,但能看到《山东文学》的孩子毕竟不多。为使更多的孩子认识旦旦并接受他的教训,我产生了将小说《电脑惊梦》改编成连环画的想法。选题得到山东人民出版社孙忠晓先生的肯定,我编写了连环画文学脚本,改名《枪声惊梦》,由好友刘成湘绘图,在小说《电脑惊梦》发表一年后,连环画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26万册。
  在《枪声惊梦》画稿竣工时,刘成湘在他郭宅街的小四合院里,设家宴邀我举杯庆贺。他当时住在北堂屋的东耳房里,套间内除去床铺只剩两平方米,勉强安下一张一头沉的写字桌,临时成为请客的餐桌,这也是他日常创作的画案,《枪声惊梦》的连环画稿就诞生在这两平方米之中。刘成湘经常在8小时之外挑灯夜战,在简陋的斗室中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仅连环画就一千多幅。二十年如一日埋头作画,他座椅的金属腿将砖地磨出四个六七厘米深的小坑……望着这感人的四个小坑,敬佩成湘兄刻苦作画的敬业精神和水滴石穿的恒心。
  继而我又改编了连环画文学脚本《一路同行》和《谁是四脚蛇》,皆由刘成湘绘图出版。《谁是四脚蛇》是谍战题材,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公安人员与敌特机关暗藏的潜伏组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印数90万册。之后我又将《聊斋志异》中的《贾儿》篇改编为《讨狐记》,由丁宁原绘画出版。我还改编《小表姐》,由刘成湘绘图,丁宁原的夫人孙爱华绘封面。三位着名画家是山东艺专的校友,丁宁原与孙爱华在诸城县文化馆工作时有一面之缘,后来双双成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丁宁原升任美术系主任,有缘合作小人书乃此生幸事。
  发表儿童诗《看浪花》 有“三个没想到”
  儿童诗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在《大众日报》发表《小布条》,在《星星》诗刊发表《蚂蚁搬家》《稻草人》,在《小朋友》发表《剪指甲》,在《儿童文学》月刊发表《采莲歌》,在《布谷鸟》发表《布谷鸟和孩子》等。
  在艺术馆期间,1982年是我儿童诗创作的丰收年。
  这一年,我与朱晋杰、姜澍川等六人合着儿童诗集《麦笛儿》,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入我的作品《看彩云》《布谷鸟和孩子》等20首。
  这一年,在《中国儿童》月刊发表《玩泥巴》,在《布谷鸟》发表《小树请原谅》,在《羊城晚报》发表《月儿告诉我》,在《小朋友》月刊发表《小金鱼》等。《小金鱼》后来收入《绘图中国儿歌百首》,再后来入选同心出版社《幼儿听读游戏识字》,该识字课本为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子课题研究项目”,全国各地幼儿园使用过该教材。
  这一年在《海燕》月刊2期发表《看浪花》:“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麦穗,绿浪滚滚连天涯。‘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穿潜水服装戏黑鲨。’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彩绸,大海乐得扭秧歌。三个孩子看浪花,说说笑笑忘回家。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看浪花》发表后收入《农村儿童诗选》出版。诗作在报刊发表后收入集子出版是常事,后来《看浪花》的社会效益却有三个没想到:
  12年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看浪花》编入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继而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先后编入四种小学课本。原作中的诗句“大海乐得扭秧歌”,意象太过浪漫,编入课本时改为“万里海疆披彩霞”。
  22年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看浪花》编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有所压缩。
  23年后,山东教育出版社将《看浪花》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
  --
  写专题片脚本 成为收山之作
  1984年地改市之后,潍坊文坛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一年潍坊日报社、潍坊电视台、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继成立,我自觉不自觉地面临与这些单位的缘分和选择。
  这年春天,刚上任潍坊日报社社长的刘保富先生,来到我在艺术馆的宿舍楼,想调我到潍坊日报社主持文体部。对他的重用我深表感谢,告诉他我志在文学创作不想涉足新闻单位,向其推荐高密的栾桢。
  这年夏天,负责潍坊电视台筹备工作的赵林溪先生,亲临艺术馆要求我帮助筹拍潍坊电视台第一部专题片《潍坊新貌》,反映潍坊建设成就。考虑到建台伊始,首创首播,关系重大,不能不体谅筹办者之所急,遂以大局为重参与创作。《潍坊新貌》电视专题片拟拍四集,时间急迫,与代云等分工合作,连夜赶写文学脚本。在搜集掌握素材后,我写了第一集《城乡建设展新容》的脚本和解说词。当时潍坊电视台的设备尚未到位,拍摄后录制的素材无法编辑,我一直跟到山东省电视台,协助专题片的编辑合成,保证在国庆节潍坊电视台成立日按时播放。《潍坊新貌》专题片是潍坊电视台的开山之作,我写的文学脚本却是我在潍坊艺术馆的收山之作。信息时代电视事业方兴未艾前途广阔,但我只想留在文学领域从吾所好。
  这年秋天,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同时潍坊市艺术馆作出撤销文学组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在艺术馆的文学使命画上句号。市委宣传部魏增芳副部长和韩钟亮负责筹建文联,9月份我到潍坊市文联报到,安排我主持文学创作室,我的文学追求开始了新的里程。
  离别艺术馆的心情是沉重的,从专署文教处借调我的1964年,到我离开艺术馆的1984年,20年间亲历了昌潍文坛若干大事件:从参加省歌舞会演,到准备省新创作剧目会演;从地区创作组成立,到地区艺术馆成立;从举办诗歌创作办学习班,到编辑文学刊物和文学集子,20个春夏秋冬的忙忙碌碌,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留下无愧此生的文学足迹。
  潍坊市艺术馆在我离开后更名潍坊市群众艺术馆,再以后改名潍坊市文化馆。每逢过年我都要回到那条小街,去给老馆长拜年。现在老馆长张丰亭已经作古,牛进馆长和石歌、牟家明、鲁鸿恩、刘锡宏、王普之、李浩夫、陈作诗等老同事也不在了,只留下深深的缅怀。
  斗转星移,多历年稔,“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当我写这篇回忆录时,坐落在行政街的这座文化机构正经历拆迁,原艺术馆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已经拆掉,此处连同市府老院即将崛起摩天大楼。拆不掉的是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前前后后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那些在事业上心耕笔织的珍贵年华。
  本期图片均由陈显荣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