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1 19:08
鄌郚总编

潍县山水画家孙德庭

  潍县山水画家孙德庭
  孙德庭(1907年-1977年),生于潍县水巷子,是潍县“同志画社”成员,受教于丁东斋与丁叔言两位画家,毕业于名扬海外的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得到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名师的亲授与指导。尤擅半工半写的青绿山水,笔墨传统,功底深厚,深得古人笔意。他受聘于青岛崇德中学,成为青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1957年错划右派,1977年因病逝世,1979年平反。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潍坊两地美术史界,开始介绍青岛美术教员和“同志画社”“潍县八怪”等,出现孙德庭的名字。近年,他的画作不断亮相,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9年9月,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联、文化旅游局主办“青岛百年美术大展”,作品《深谷叠瀑》《烟外渔歌》等参展,并被收入《青岛美术百年中国画卷(已故画家卷)》。
  本期撰稿:孙基亮
  --
  父为古董商 发家成传奇
  潍县县志局全体委员合影,前排左五为孙海屏,右三为丁叔言,后排左一为丁锡田。
  孙德庭代表作《深谷叠瀑》
  孙德庭生于文化气息浓厚的潍县南门里水巷子,父亲孙海屏为潍县首富丁善长的清客。孙海屏凭着在丁家的文化滋养,成为上世纪初潍县古玩界第一高眼,他经营古董文玩,鉴赏古画,在家庭中创造了一种文化艺术氛围,给孙德庭的艺术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
  潍县南门里水巷子是城里西南隅东起向阳路、西至芙蓉街的一条街道,长174米,宽4米,因雨水分流经此巷而得名。这里都是住户,没有店铺,虽然只有区区十个门牌,但多为社会名流、着名画家、中小学教师、经商有产者、基督教信徒等,是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街道。水巷子东头路北是丁六宅的南院墙,西头路北十号即为孙德庭家。
  孙凝宗,字德庭,号钟羽,别号二松堂主,以字行,1907年生于潍县水巷子。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山水画家,在潍县曾任东南镇文昌阁小学负责人,潍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后去青岛任中学美术教师。水巷子十号黑漆门,长过道,白粉墙,穿过过道,一道屏风,半遮庭院风光,青砖铺院,花坛透绿,浓荫瓦屋,透墙映出石榴花,火红碧绿……孙德庭在此生活了40年。
  孙德庭的父亲孙海屏,字毓藩,年少时在戏班唱戏,走南闯北,因扮相魁梧英俊,受到潍县首富丁善长赏识,收留在丁六宅,身份当在家人和清客之间。孙海屏年轻力壮,既能干活,又能唱戏,给丁家带来不少欢乐。
  丁善长是清末太学生,刑部郎中,一级军功,四品封典,擅长诗文,能写会画,收藏古董。
  那时潍县着名画家丁东斋也在丁六宅,孙海屏比他大两岁,因而成为挚友、兄弟,关系密切。在丁六宅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孙海屏学会了看字画、赏古董,后来,在丁家帮助下做起了古董生意,二十世纪20年代在大十字口经营“邃古斋”古玩店。他成家后搬出丁宅,在离丁六宅百米的水巷子西头安家。
  凭着在丁家的文化滋养,加之思维灵敏,砥砺拼搏,处事爽快,成年以后,孙海屏已成为古董商店“邃古斋”投资人、潍县有名的古董商人兼买卖经纪人。他精于鉴赏和鉴定,被称为上世纪初潍县古玩界第一高眼。
  《潍县掌故》有一则“三彩瓷”:三彩在瓷器中是稀有的珍品,有康熙三彩及明三彩,只有黄、绿、紫三色的为素三彩,外加黑地上有黄、绿、紫三色的为黑地三彩。民国初年,潍县古玩商人孙海屏、张次祥、刘子中三人,见青州庙宇中供着满身铁锯子的三个瓷人,近前审视,认为是明三彩瓷的福、禄、寿三星。福星是紫袍,袍上开窗是紫色和绿色团花;禄星是绿袍,袍上开窗是紫色和黄色团花;寿星是黄袍,袍上开窗是紫色和绿色团花。三人四百吊钱买下,卖给上海古玩商人,卖了三万元。
  这就是孙家明三彩发家的故事,在潍县流传已久,孙海屏也由此跻于乡绅之列。
  家中艺术氛围浓厚 自幼跟随名家习画
  孙海屏和丁锡田、丁叔言均为“潍县县志局委员”。据《丁稼民先生年谱初稿》记载:“1938年,潍上兵燹,潍县县志积存之影片,几遭散失,谱主冒烽火惨零中,捡拾成箱,寄存孙海屏处。”孙海屏把《潍县志稿》藏在家里阁楼四年之久,直到1941年拿出,才有了后来的《潍县志稿》,他对保护县志做出了巨大贡献。
  阁楼离地面很高,登阁楼需长梯,长梯备放,常人不知,位置隐蔽,保存安全。
  陈秉忱曾给陈继揆写过一篇简短的《潍县修补和仿造古铜器行业1917至1937年的概况》,谈到“邃古斋”翻制古铜器,雇佣工匠潘成林,首创用原器翻制古铜器,翻造陈介祺收藏的“簠”和“四耳?”,“从这两件假造有名的古董,卖给上海古董商人项福临,潍县的造假古董即出名了”。信中提到的拓印毛公鼎一半铭文的台霁五,是孙海屏邃古斋的人,后来去了济南山东博物馆任职,经常和孙德庭通信。
  《王献唐书信集》所收1931年-1938年的信,多处提到孙海屏。
  1934年5月5日王献唐信中写道:“至胶州站,蹬车开行,抵潍县。下车后赴稼民(丁锡田)处,途中遇伯父、祥五、雨宸,偕至稼民家,天微雨。晚饭后,与祥五等至海屏处,看永和石羊,甚高大,前为馆中以千三百元购得者也……”看信可得知,孙海屏在临沂石羊镇发现的“永和石羊”虽已被山东图书馆收购,但仍放在孙家,王献唐特意到水巷子十号孙家观赏。石羊刻有铭文“永和五年……孙仲乔所作羊”。“永和”即东汉顺帝刘保年号,“五年”即140年,距今已有1881年的历史,此石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在中国陵墓雕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34年5月6日王献唐信中写:“五时回城,仍寓丁家,稼民赴平,叔言等来陪,饭后海屏等来,并送古物来看,东斋来,赠画一幅甚佳。”短短38个字,同时出现丁锡田、丁叔言、丁东斋、孙海屏四人,说明他们关系密切,随时相见,并均和王献唐有文物交往。
  除了经营古物,孙海屏也精字画收藏。他经营古董文玩,鉴赏古画,从而在家庭中创造了一种文化艺术氛围,给孙德庭的艺术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
  孙海屏一生认丁善长为长辈恩人,始终来往,经常拜望,虽非血亲,胜似亲人。孙德庭髫年即在丁家,画画写写,稍长,跟丁东斋、丁叔言两位先辈习画,后来丁东斋、丁叔言成立“同志画社”,孙德庭自然是画社成员。
  --
  去上海求学 游名山大川
  孙德庭(前排右二)、黄炎培(前排右一)一行在浙江温州能仁寺大镬内合照,摄影师为龚叔贤,此照刊登于上海《申报》。
  孙德庭画作《烟外渔歌》
  孙德庭中学毕业后,在潍县丁氏小学教书。1933年,他结束了近十年的教书生涯,和于希宁结伴去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学。在这里,他跟随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名师习画,并成为俞剑华最贴心的学生。
  赴上海新华艺专学习 与于希宁住阁楼三年
  丁东斋和丁叔言是孙德庭书画艺术的启蒙者、引领者,孙德庭始终把他们二位视为终身的良师益友。他们不单是优秀画家,且品格高尚,思想进步,无论在画艺,还是人品、道德上,都对孙德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潍县画家陈寿荣收藏了一幅丁东斋的画作《二湘图》,此画题字者有于希宁、马洁泉、赫保真、陈寿荣、孙德庭。孙德庭题字:“嗟我东斋师,谢世三十年,今日睹此帧,依稀立案前。”说明孙德庭对恩师的怀念和当年学画的情景。
  孙德庭曾写过《潍县画人名录》,后逸散不知去踪。“名录”的第一位,就是丁东斋。
  通过大量临摹画谱、字帖,同志画社的老师指导和学员之间的互相切磋,孙德庭学会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打下扎实的笔墨功底。皴擦晕染,墨色浓淡,随形敷彩,章法布局等,都已熟练;山林松涛,层峦叠嶂,飞瀑流泉,农舍田园,无不临帖描摹,付诸笔端。
  1933年,孙德庭结伴于希宁,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学。于希宁进中国画系,孙德庭进艺术教育系,学校在上海金神父路打浦桥。俩人租住亭子间,一起生活了三年,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还是“同志画社”社友,他们的情谊历久弥新。
  亭子间即阁楼,在楼顶,租金便宜,可是,夏热冬寒。俩人在亭子间练画痴迷,疏忽收拾,因废画太多,堆积如山,久而久之,致使开门受阻。他们从北方城镇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不仅生活不太适应,就连穿衣打扮也跟不上潮流,因穿潍县靛蓝布袍,不及上海时装时髦,有一次,到商店买东西,出现被上海小姐嗤笑的尴尬事。
  学校名师荟萃声名远扬
  学习各种技法受益终身
  入学那年,新华艺专刚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师生群情大振,处于发展高峰期。校长徐朗西,教务长汪亚尘,校董于右任、蒋百里、徐悲鸿等人,均为社会名流。校方广揽名师,前后有黄宾虹、潘天寿、颜文梁、张善孖、诸乐三、贺天健、弘一法师、吴湖帆、倪贻德、俞剑华等。艺术教育系通学西画、国画、工艺,国画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先生。新华艺专在近代美术教育史上是所着名的高等学府,影响远及海外。
  多年来,孙德庭画画,笔洗里的水不太清,黑浑浑的,他就用这浑水,一层层地烘染山石,画出来的意境,厚重深邃,这种方法,就是当年跟黄宾虹老师学的,他养成习惯,毕生沿用。他画松,树干先画圈圈,再层层皴擦,葱葱郁郁,老气勃然,此乃鱼鳞皴法,是跟俞剑华先生学的,特别是松针,淡墨浓墨,互相叠压,似小竹叶,又像雏菊,韵味别致,也是俞剑华的教导。
  艺术教育系不单学中西绘画,也学音乐、图案、工艺等。孙德庭跟刘质平先生学音乐,家里有笙、箫、笛、琴等乐器,风清月明之时,临窗执箫,一曲《秋水伊人》,哀怨思念;双手捧笙,一首《渔光曲》,晚霞波光;那意境,那画面,永驻脑际。家中保存有《图案法(程尚仁编油印本)》《日本图案大系》《日本招贴画》《图案资料(俞剑华)》《怎样画图案(傅抱石)》《果实玩具制作》《纸扎工艺》等。
  上海求学期间,孙德庭多次旅行写生,浙江雁荡山、无锡太湖、宜兴善卷洞、庚桑洞、苏州狮子林、舟山普陀山、浙江莫干山都留下他的足迹。
  赴浙江考察旅游路线 雁荡山写生搜尽奇峰
  1934年2月18日,上海《申报》以《大有来头》为题介绍东南交通周览会。当时,为宣传东南交通成绩,提倡国人旅游兴趣,促进农村复兴,浙江省建设厅举办浙、闽、赣、皖、苏五省交通周览会,选择公路各线名胜,浙江的雁荡山、安徽的黄山、苏州的虎丘等,设为游览地。邀请文艺名家——画家、摄影家、作家等分赴各地游览考察,并实地写生摄影,撰述游记绘画,进行宣传。除特约名家由浙江省延揽外,另悬赏征求,凡应征者,需交若干作品,由黄宾虹、叶恭绰、汪亚尘、俞剑华等人审查及格者,方可参加。
  名家自主认定游览地,前往雁荡山的有:王季迁、赵尊岳、陈子清、彭恭甫、潘博山、吴辟疆、徐锡骥、蒋叔南、管锄非、邓方羽、汪友俊、胡友葛、王维屏、孙德庭、洪深等,他们或为博雅之士,或为青年才俊。
  因是各自选择路线,名家多半和相互熟悉之友结伴,人数不定,时间亦有先后。孙德庭在王季迁那组,4月6日由浙西北转道温州,乘专轮直去雁荡,宿泽前。翌日,出泽前,经白溪,过净名,游灵岩,宿能仁,涉锦溪、历筋竹涧、观龙湫、登观音洞、越谢公岭、探双合。黄炎培一组9日渡蒲溪、登石梁洞,当晚与孙德庭所在的组会于北斗洞。乐清县长招待宴饮,席间三弦演奏《秋江夜泊》《思颜操》各一阕助兴。之后,两组同游龙鼻水、天窗洞,入屏霞庐,观能仁寺元佑大镬(即大锅)、龙湫瀑布。能仁寺内的大镬高1.38米,直径2.4米,重1万多公斤,为北宋元佑七年所铸,烹调器皿,还有说是刑具的。12日至四十九盘,达芙蓉村,而出雁荡。
  孙德庭按照老师提倡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收获了许多写生稿,这些成为之后的作画素材。他的作品《雁荡龙湫》《石梁飞瀑》《二郎山》《大龙湫》等画作,就是依据这次旅行写生创作的。
  毕业时,孙德庭曾获黄宾虹先生署名的山水画,还有汪声远等先生的画作,可惜“文革”中被毁。毕业后,俞剑华常寄画作,收到老师的画作,他必仔细研究,详加揣摩,诸如《黄山迎客松》《雪山初探》《云山泼墨》《八十山水》等。一次他寄来一幅变法山水,皴法奇特,一反常态,戏称“丝瓜瓤子皴”,题款道:“天下之山水变化无穷,画亦变化无穷;古今之画家无穷,法亦变化无穷。画不能变便是印板,法不能变便非活法。”他强调山水画不要墨守成规,要积极变法,才能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孙德庭模仿俞师的皴法,画过“丝瓜瓤子皴”的画。他是俞剑华最贴心的学生,俞剑华是他最崇拜的老师。对俞剑华老师的画,他反复临摹,可谓是亦步亦趋。
  俞剑华先生的原配夫人钱秀真,是博山人,俞剑华岳父钱汝英在济南开设古玩铺,做古董生意,与孙德庭之父孙海屏相识相熟,晚辈间自然有份亲近感,所以,孙德庭称俞夫人为钱大姐,正如他说的:“余客居上海时,常客业师俞剑华家。”当面亲受于俞先生,获益良多。
  --
  回乡当老师 画友常聚会
  以上四幅分别为郭味蕖、陈寿荣、于希宁、赫保真送给孙德庭的画作。
  孙德庭的作品
  孙德庭毕业后,在淄川煤矿所办黉山小学当教务主任,后来辞职去了德州省立师范,母亲去世后,回潍任教。在家乡,他参加了“民先队”宣传抗日,演出的街头剧轰动潍县城。父亲去世后,在潍县没了牵挂,他和弟弟两家迁往青岛。
  返乡执教生活很艰难 为贴补家用到处教书
  《丁锡田文集》里,几次提到孙海屏和孙德庭父子。《王献唐师友书札》中载:“十二月,(丁锡田)致书王献唐,请其帮助孙海屏之子孙德庭谋求新职,俾尽所长。1936年12月27日丁锡田致函王献唐。”信写道:“现弟之学生德庭系海屏之子,前在新华艺专,今在黉山小学担任教务,然伊系图画专门,教务非其所学,且困于外人所办之学校,亦非所愿,并不足以展其所学,以发扬国光于万一,特托弟函介绍,晋谒台端,面聆雅教,倘有地方,代为推举,俾尽所长,则不至于久困于彼校矣。务希推爱,为一谋之,容日后面谢。”
  孙德庭毕业后,在淄川煤矿所办黉山小学,谋得教务主任一职。大学毕业做了小学教员,教务事杂,且非专长。不长时间,他便辞职去了德州省立师范。德州的工作是不是丁锡田信的作用,尚未知。
  母亲去世后,孙德庭回到潍县处理丧事。当时潍县正被日本人占领,潍县当局在城里原丁氏益群小学旧址设省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回乡的孙德庭担任训育主任,兼教美术。为吸引学生,当局规定,学生免缴学杂费,且每月发五十斤粮食,教师待遇也比其他学校优厚,不过,这也解决不了家里的生活窘境。
  孙海屏的二夫人从临沂搬到潍县水巷子后,人口增多,生活更加困难。即便卖掉芙蓉街的房子,也难以度日,处在生活重压之下,为贴补家用,孙德庭到处教书。
  参加民先队宣传抗日 父亲去世举家迁青岛
  孙德庭和陈立先是老朋友,从潍县一直交往到青岛。“七七事变”后,陈立先组织“抗敌剧团”,孙德庭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宣传抗日,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的老汉,丁秀菱演女儿。这部剧轰动了潍县城。
  丁秀菱是丁东斋之女,比孙德庭小两岁,他们是幼年玩伴,丁秀菱是家里的宝贝,孙德庭描述:“丁秀菱聪明俊俏,思想新潮,自然脚。有年暑假,她从济南师范回潍,还没进院,门口一站,门房就喊,丁秀菱回来啦,全家老少都跑过来,把她让进家。”
  水巷子孙家西屋是孙德庭的画室,“同志画社”老社员常在此聚会,陈介祺的小儿子也经常光顾,这里实为南门里的“文人俱乐部”。画社成员经常互赠作品,这一习惯在几十年后仍然持续着。孙德庭家中影集有一张写有《潍县同志画社同仁留念一九四二年冬》的照片,就是在西屋“俱乐部”门口照的,大约十几人,有穿袍子的、带帽的、戴眼镜的,有郭味蕖、徐培基、于希宁等人,可惜,这一珍贵历史资料连同影集在“文革”时被焚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消息传来,孙德庭满怀兴奋,立即买来白布,画画庆祝抗战胜利。画毕,和儿子孙基信用竹竿挑着,走到东门朝阳门,挂到城门楼,引得人们驻足观瞻。此举足以说明同志画社的爱国传统和正义情怀。
  2014年1月18日,潍坊“新同志画社”成立,同时展出新老社员画作,有一本册页,封面写有“北海拾零 山左布衣”的题签,这是1944年八位画家给“馨吾”画的册页,画幅小巧,寥寥几笔,足见精神。画家有徐培基、于希宁、孙德庭、郭味蕖、陈春甫、郭基孮、王建昌、畅一,多半为“同志画社”主要成员。丢失的《潍县同志画社同仁留念》照片的拍摄和《馨吾册页》的创作时间相近,都在1942-1945年间,估计都是在水巷子西屋完成的。
  孙海屏1945年秋病逝于水巷子,孙德庭的老师也相继去世,潍县已无可留恋,很多乡人举家迁往青岛,多位画家也早居青岛。1946年,孙德庭和弟弟孙凝宾离开潍县水巷子,偕全家赴青岛。
  --
  青岛办画展 “潍县帮”亮相
  孙德庭(3排左1)在青岛崇德中学任教时的合影。
  1946年青岛文化运动委员会举办画展的会场,亦称迎宾馆。
  青岛《民众画报》在同一版面刊载孙德庭的画《雁荡龙湫》和于希宁的诗及治印、照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举办画展,这次画展很为当时青岛人所瞩目,《民众画报》出版专刊,图文并茂地予以介绍。这也是孙德庭到青岛之后首次参展,他和于希宁的作品发表在同一版面上。
  抗战后青岛首办画展 孙德庭受邀展出作品
  经过艺专学习,孙德庭的山水画逐渐形成自己的半工半写青绿山水的独特风格。
  陈寿荣有一幅画作《潍县八怪》长卷,画了四位花鸟画家: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赫保真;二位山水画家:徐培基、孙德庭;两位人物画家:郭兰村、马长清。
  陈寿荣提出的“潍县八怪”,虽不似扬州八怪之个性尖锐,只不过他们年龄相仿,师从相同,经历相似,发轫于一城。在“潍县八怪”之中,只有孙德庭和徐培基专攻山水画,其余六位专攻花鸟和人物,在潍县基本以花卉为主群体的画坛,山水联袂曾繁荣了潍县的山水画坛。并且,俩人多年书信来往,性格相似,淡泊名利,文人修为,纯真耿直。他俩也多有合作,李果先生收藏了1934年徐培基和孙德庭共同创作的折扇。山水题款是:“步壑风吹雨,看松露满身。甲戊夏日以应纯浓先生之嘱,孙德庭。”书法上款:“纯浓先生雅政”,下款:“甲戊秌初,徐培基节临摹封龙山颂”,正文:“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元双。”
  1946年8月24日,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举办画展。此次画展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的首次画展,也是孙德庭到青岛之后首次参展,特别是场地设在迎宾馆,很为当时青岛人所瞩目。
  书画展召集人是李华萱;编辑人是葛焕斗;招待人是梁净行;宣传人是孙占群;陈列人是霍奉六;总务人是于希宁。参展的书画家有于希宁、赫保真、孙德庭、徐礼达、谭鎡、葛焕斗、孙占群、霍奉六、姜哦石、酆济英、王杏东、张叔愚、冯寄禅、梁净行、刘尚铭、马洁泉、宋建昌、王德民、孙玉兰、牟贡夫、邓济荣、张履贤、朱庆才等人。
  此次展览在信号山麓的迎宾馆(德占时期总督官邸旧址)举行,这是青岛最好的房子,刚从日本人手中接回,为抗战胜利后首次公用。市里大力支持,开放这座优秀建筑做展场,有春风化雨、使民众沐戴之意。皇宫般的大厅,内高9米,富丽堂皇,大厅开美展,在青岛画展史上,实属空前绝后。这是相隔十五年,反映青岛书画界动向的盛会,引发岛人瞩目,《民众画报》同时出版《美展专刊》,图文并茂地予以介绍。
  和于希宁作品同时发表 特殊方式纪念两人重逢
  青岛画家群,以山东省各县人才组成。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少海书画社的潍县人,原有丁麟年、李耿烟、赫保真,到1946年前又增加于希宁、葛焕斗、孙德庭、谭鎡、马洁泉等人,大批潍县书画人士齐聚青岛,青岛书画人称“潍县帮”。青岛画坛,潍县帮势力最大,此次美展,自是不可缺少的力量。这是孙德庭和于希宁首次一起参加画展。展毕后,青岛《民众画报》又发专刊介绍孙德庭的画作《雁荡龙湫》,此画在济南趵突泉俞剑华、于希宁、孙德庭师生画展上展出,后留济南,1966年被焚。
  这期《民众画报》在同一版面发表孙德庭和于希宁的作品,这种安排,也是有意纪念两人十年后的重逢。1936年上海毕业后,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后来先后到青岛,于希宁比孙德庭早几年,在山东大学标本室画植物标本。孙德庭在崇德中学教书。辗转十年,两人又相会了。
  在青岛,孙德庭和画友们互相帮助。他的同乡兼校友王乐轩在青岛举行个人画展,孙德庭在《青岛时报》上发表画评为他宣传。文中说:“乐轩先生的《卖花女》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迪:我们每一个画家都是这画中的卖花姑娘,把美丽得像鲜花般的画幅,献给赏画者。学习乐轩先生精益求精的卖花女精神,让中国画发扬光大。”他特别指出,《卖花女》画出了卖花姑娘的凄美。
  1940年5月5日,《青岛新民报》载,王乐轩先生在青岛馆陶路日本取引所举办个展,展出《桃花源》《五柳先生》《虎》《猫》等,皆超逸精妙,《桃花源》章幅八尺,尤令人注目。
  青岛冬季赈灾书画义卖的《书画目录》中,有不少潍县书画界人士参展。其中,于希宁花卉14幅,孙德庭山水11幅,马洁泉仕女5幅,高小岩书法7幅,赫保真花卉12幅,刘宗枚山水3幅,张郇丞花卉1幅,郭兰村骏马1幅,郭味蕖花卉2幅,徐培基山水1幅,王乐轩猫1幅,郭志先花卉1幅,郭景仁虫草1幅,孙占群人物花卉17幅,鄷洗元书法12幅等等。这本展览目录册,仅刊出目录,没有作品,且保存残缺,年代不详,估计是1947-1948年间,在青岛举办的赈灾义卖展览会期间。
  --
  黄山归来遭遇不公晚年钟情传统山水画
  解放后,孙德庭热情高涨,开展学生美术小组活动,参加了青岛市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研究会,参与制定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还参加国画研究会,成为青岛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被划为右派,放弃教学,参加劳动改造,因为体力不支而身患重病。形势逐渐转好后,孙德庭又开始悄悄作画。晚年,孙德庭对古代传统的山水画情有独钟,除大量临摹古代名画外,还搞创作。
  参与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成为美术教育中坚力量
  青岛作家臧杰在《青岛美术笔记》中谈到,青岛是移民城市,书画界的主力,均来自山东各县或外省,从乡籍力量上看,潍县书画家势力最大,从少海书画社的画家群体,到后来陈寿荣总结的“潍县八怪”,多和青岛有不可割舍的关系,他特别提到:“于希宁的同乡、潍县同志画社成员孙凝宗,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在师承上,也与于希宁一样,均得于俞剑华。来青岛后,任教于崇德中学,接替的是离青北上问师齐白石的陈大羽。”“潍县八怪”境遇不同,造诣不同,有的鼎鼎大名,有的寂寂无闻,但他们至今对潍坊、青岛等地的书画艺术,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孙德庭从潍坊来青岛,接替陈大羽任崇德中学美术教员,崇德与文德、礼贤、圣功中学合称四大名校,均为历史悠久的教会学校。
  1949年解放,新中国新气象,过去那种物价飞涨,朝不保夕的日子,一去不返。崇德中学改为“青岛市第十一中学”,孙德庭热情高涨,为配合学校工作,建立鼓乐队,上街游行,开展学生美术小组活动,做学校发展规划的沙土模型,领导教师们活动,被选为工会主席。在1950年暑假间,他参加了青岛市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研究会,参与制定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教研会有赵仲玉、张铎、任光庭、郭士奇、吴效安、孙德庭、陈其惠、赫保真、孙德育、李丹忱、陈寿荣等,都是青岛画界的重要成员。
  青岛着名画家、评论家邱振亮这样评价:“孙德庭先生,受聘于崇德中学,任美术教员,成为青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也是那时由科班出身在中学任美术教师的少数代表人物之一。”
  岛城文艺出现繁荣景象
  崂山写生画作参加展出
  1954年青岛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美术方面组织了两个研究会,青岛市西画研究会和青岛市国画研究会。孙德庭参加国画研究会,在信号山路,会员佩戴研究会长条白底金字的徽章。一时间,岛城的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研究会曾组织崂山写生,孙德庭参加过几次,画过骆驼头的削壁峻岩,北九水的翠峦叠嶂,靛缸湾的山涧飞瀑等。研究会在第三公园的青岛工人文化宫举办画展,这次展览,是解放后青岛的大型展览,楼下楼上,展厅挂满作品,观众踊跃,盛况空前。
  孙德庭的崂山写生《骆驼峰远眺》参展。崂山三水之上,一座突兀山峰,拔地而起,剑指青天,峰顶叠石,险峻昂扬,颇似骆驼,故称“骆驼头”,画的就是这里。
  孙德庭性格耿直,当年曾在《青岛日报》发表画评,其中有段评论叶艺先生的画作《老鹰抓小鸡》,说老鹰画得太凶,似有弱肉强食之嫌。叶艺先生是江苏武进人,青岛市着名美术设计家,他的花鸟画属张书旗画派,在染色宣纸上,用白粉蘸色点染,画风清新明丽,独标一格。
  1955年,孙德庭在青岛干部培训学校任教。培训学校主要是提高入城干部的文化程度的,孙德庭在此待了两年。
  写生归来形势大变 水库劳改积劳成疾
  1956年底,孙德庭调往青岛第十九中学,改任地理教员。1957年暑假,他独自一人去了黄山、九华山写生。多年来凡是经济条件允许,他就找机会外出写生,莫干山、雁荡山、普陀山、天目山,泰山、崂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次的黄山之旅历时一个月,遇见画家陈维信、黎雄才,他们结伴同行,不顾疲劳,画速写,集素材,遍游黄山,在黄山宾馆住宿时,互相切磋,交换画作,家中曾悬挂黎雄才的《黄山松》,陈维信也有《黄山群峰》相赠。那些速写画稿,成为以后创作的素材,诸如迎客松、云海、始信峰、狮子峰、梦笔生花、鲫鱼背、玉屏楼、清凉台等,尽收笔底,深印脑中。后来尽管速写逸散,仍然全凭记忆,画了许多以黄山为主题的画。
  孙德庭在外写生,浑然不知学校发生的变化,当他回青岛准备大干一场,以释多年未能定心画画之憾时,接到的却是被划为右派的消息,非但不能作画,还降职降薪。他先是被发配到公园伐树,不久又去崂山水库劳动改造。原来,去黄山前,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当时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他在会上作了发言后,高高兴兴去了黄山,结果回来即遭不公,从此不能参加美术活动,艺术之路严重受阻。
  崂山水库是青岛最大的水库,也叫月子口水库。1958年9月水库开工,青岛教育界“右派劳动大军”的知识分子被发配到此,和一帮劳改犯修建水库,在乱石山坡上安营,干着挖土、搬石头的重体力活。包括着名物理学家束星北(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青岛市教育局局长王桂浑、青岛市文联副主席石可等都在此列。作家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月子口没有尊严”一章,对当时情况有所披露,描写束星北抬石头割裂脚板,饿急了吃带泥花生皮的景象。
  孙德庭在水库从事重体力劳动,睡地铺、吃窝窝头、喝南瓜汤,营养跟不上,初冬就病倒了。被接回家治疗,医生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病情极为严重,小便困难,肚子鼓胀,不能扎腰带,医生说不能救了。求医将近一年,生命岌岌可危,幸遇名医陈鸿雪,捡回了一条命。陈鸿雪当时给开了狠方,说吃了这药,若能小便就有救,否则也没办法。侥天之幸,孙德庭服药后有了小便,才渐渐转危为安。
  1960年,孙德庭病愈,回到第十九中学,但不能教学,被贬到总务处,还要接受改造批判会,深挖思想根源。平时学校的口号、标语、办公室挂牌、宣传画等,都推给孙德庭。期间,他也曾组织美术组,指导学生绘画。
  老师画友齐聚家中 合照成为历史见证
  1962年8月,山东省文联和青岛市文联邀请外地及山东画家,来青岛避暑消夏。孙德庭的老师和好友俞剑华、郭味蕖、于希宁、陈大羽、亚明、孙雪泥、关友声、王天池、陈维信、赫保真、冯凭、马龙青等,汇聚一堂。徐培基期望会见暌违多年的老师、画友,也从潍坊赶来,住在孙德庭家。22日,两人到画家们下榻的福山路2号,拜望老师俞剑华等人。
  青岛福山路2号是座别墅楼,要通过半空走廊,才能到房门,只见屋里坐满了各地画家,热闹非凡。相隔25年,师生重逢,思念之情难以言表。郭味蕖、于希宁等几位老乡自不必说,孙德庭和陈大羽在崇德中学相识,也有15年未晤面。孙德庭邀请俞剑华、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大后天去家中欢聚,畅叙友情,并相约饭后去照相馆拍照留念。
  1962年8月25日,是“二松堂”最热闹的一天。“二松堂”取自孙德庭龙江路家门前两棵不老松,树干干枯而苍劲,多年不变。俞剑华、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四位大家围坐一张桌前畅谈。当时正处在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生活相当困难,孙德庭的妻子炒了辣椒、土豆、海带,配着馒头、绿豆小米粥,粗茶淡饭,招待远方贵客,师生、同乡情谊为重,并不在意饮馔。
  饭后,俞剑华以左手挥毫,迅捷洒脱地在菱形纸上,写下以“德庭”为藏头的十个大字:德以有容大,庭为无争安。这副嵌字楹联,堪称佳对,足以垂范文苑、画坛。
  之后,他们沿着林中的龙江路,绕过迎宾馆,去中山路和众人会齐,拍照。十三位画家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此次照相,由孙德庭发起,纪念多年未见的恩师和同乡。凡是研究青岛美术史甚或山东美术史的,都离不开这张照片作为历史见证。2019年,青岛百年美术大展叙述青岛百年美术变迁,也选用了这张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岛李村路上有家裱画铺,是潍县人陈艺圃开办的,裱画技艺在青岛很有名。那时,裱画铺还不是很多,孙德庭的画都找陈艺圃裱。孙德庭将俞剑华写的楹联大字,找陈艺圃装裱后,悬挂家中。这幅楹联,在家挂了四年,1966年被焚。六年之后,孙德庭又请高小岩先生重写,以资永久纪念。
  悄悄作画兼带学生 大量临摹古代名画
  形势逐渐转好后,孙德庭又开始悄悄作画,并将此作为精神寄托,有人也开始找他学画。
  他的学生刘树庆说:“孙老师画画,蘸淡墨浓墨后,喜欢用嘴吸吮笔尖,唾液含胶质,能表现山石、松针的滋润厚重,皴擦山石时,用牙将笔锋咬扁,层层皴之,数遍烘染,突出受光部分。”
  这段时间,孙德庭大量临摹古代名画,重新回到山水画的传统,画了许多吴镇、石涛、文征明、龚半千、梅清、四王、吴历、吴石仙、王翚等画家风格的画。他还写了心得:“溪阁临流,仿文征明;烟断匡庐,仿石涛;风云壮丽,仿宋旭;西溪图,拟改七芗;秋山萧寺,仿石涛;秋山水阁,仿顾昉;茅屋云深,仿王时敏;燕归南浦,耿少卿稿;给学生张云画的仿胡佩衡;用大痴意,仿龚半千……”从这些片段记录可以看出,孙德庭对传统山水画的确情有独钟。
  1968年,孙德庭办理退休,除非偶尔有事,不去学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青岛外贸特种工艺进出口公司为创外汇,向欧美画商外销古典山水画,通过陈艺圃收画、装裱,带到广交会订货。孙德庭应邀参与,仿清初四王、金陵八家等,他的四尺整幅的仿王石谷的绢画,细腻的皴法,精巧的点苔,崇山峻岭,苍劲秀润,古木盘虬,瀑布流水,追求古意,几可乱真,被外商选中,下了大批订单。虽然复制枯燥,但他很乐意,既可消磨时光舒心画画,又有经济收入。
  除了画外贸出口画,孙德庭还陆陆续续有一些自己的创作,如《黄山鲫鱼背》《黄山清凉台》《黄山云海》《泰山迎客松》《泰山日出》《一泻千里》《巨峰托天》《黄山横坑桥》《黄山始信峰》《黄山风云亭奇》等。对于孙德庭来说,这段时光,较为舒心。
  收集大量风筝资料
  书稿未印成为憾事
  2015年5月,青岛嘉木美术馆举办孙德庭画展,展名《久违的纪念》。张铁基先生一早从城阳赶来,他曾在第十九中学画,当年跟孙德庭学线描,画人物,孙德庭还给他看潍坊风筝,件件精致,让张铁基大开眼界。
  张铁基说:“孙老师画艺、人格,都为上品,我们为莫逆交,所以,改革开放后,从内蒙古回到青岛,首先打听孙老师下落。这次看到《青岛晚报》上孙老师画展的消息,所以早早赶来了。”
  张铁基回忆说,那时孙老师正在撰写《纸扎工艺——风筝》,到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请徐培基帮忙,搜集了大量资料,找来好多风筝模型,并拍了照片。
  孙德庭和徐培基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俩性格相似,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书稿写完,孙德庭通过徐培基,把书稿存放到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那个时代,这样闲情逸致的书籍是不可能出版的,后来书稿不知去踪。书稿未能刊印成册,亦成为孙德庭的一大遗憾。
  --
  家乡发邀请 画作寄深情
  孙德庭参加潍坊市美展的画作《黄山雨后》。
  孙德庭晚年开始和老朋友通信,看望回乡的郭味蕖。1972年,于希宁介绍孙德庭到博山美术陶瓷厂指导设计人员山水画。孙德庭开始了新的探寻,学着画瓷,他画的高大型山水画瓶大受欢迎。1977年,在受到家乡邀请参加画展后,因意外患脑溢血,不久便病逝。
  退休后与老友再通信 和俞剑华师生情谊重
  孙德庭退休后几年,形势宽松多了,开始和老朋友通信,他本来就很重乡情乡谊。他做的信插,前后挡板,雕刻透花,经常插满。若是徐培基来信,他总说“gou ga xiang”(苟家巷)来信了——还是一口潍县话。
  孙德庭开始和青岛画友来往,马洁泉、赫保真、张郇丞、陈寿荣、高小岩、陈立先等,外地的于希宁、徐培基、张绥之、台霁五、呼盉斋、张景倩等,也互通信息。
  1971年春,听说郭味蕖先生疏散回老家,孙德庭专程去探望,在那间小屋里,九年未见的老友,促膝谈心。郭味蕖以松、梅、杜鹃、山茶、荷花、芭蕉为题画赠孙德庭,《松》题写“懒龙睡起才伸爪,抓破青天一片云”;《山茶》题写“一枝以先破春寒”。五十年后,李果先生将画重新装裱,请书法家孟庆泰撰跋题签,纪念两位老友的真挚情谊。
  1972年春,于希宁来信说,他得到群众谅解,解放了,可以外出写生,但右肩肩周炎,每每作画,疼痛难忍,几乎不能提笔,经过治疗康复后,开始到“相隔几十年”的无锡梅园探梅、观梅、画梅。此后多次南下,遍访梅乡,“相思未了有奇缘”,开启了艺术生命的新攀登。那段时间,他曾给孙德庭寄来墨梅、红梅、白梅等画作。《红梅》是1972年寄来的,梅花娇艳,香雪满枝,虬干如盘龙之势,点点红梅傲霜斗雪,不惧悬崖冰寒料峭,春意盎然之态跃然纸上。这应该是于希宁先生画梅的早期作品,红梅左侧、百丈冰的悬崖之下,只留下一枚小小的钤印“希宁之玺”。从此,梅花成为于希宁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他本人也攀登上艺术高峰,被誉为“梅痴”“画梅大师”“中国画梅第一人”。
  于希宁成为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而孙德庭依然是落魄的。虽然境遇不同,可两人仍然交往甚深,于希宁不避讳孙德庭的政治处境,总是真心相待。孙德庭的子女都在胶济沿线,他和夫人每年都要沿胶济铁路从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转一圈,探亲访友,做一次省际旅行。每到济南,必定去于希宁家,谈艺术、拉家常、叙旧情、讲逸闻。只要于希宁公事来青,也必到孙家探望老同学。
  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的四十年里,孙德庭和俞剑华常有书信来往。俞剑华每隔十年,定给孙德庭寄画,60岁、70岁、80岁,都曾寄来佳作。只要俞剑华来山东,孙德庭必要去拜会。俞老暮年,白内障严重,去济南做手术。他听说后,立即乘火车赶往济南,看望慰问,陪侍左右。俞剑华寄来的画,孙德庭非常珍视,当做范本,反复揣摩,多次临摹,吸收其特点。这种师生关系,淳朴纯粹。
  于希宁举荐赴博山 培训陶瓷设计学员
  于希宁经常代表山东轻工业厅到各地视察工艺美术产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的评奖或展览,认为有必要提高全省陶瓷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1972年,他介绍孙德庭到博山美术陶瓷厂,指导设计人员山水画。
  孙德庭在博山美陶厂开办国画山水画学习班,带了十几位学员。
  瓷器装饰,山水为主要题材,提高技能为当务之急,毕竟,平展的宣纸和弧形的瓷瓶,是不同质地,不同材料,需要因地制宜。陶瓷画对孙德庭是新课题,他开始了新的探寻,学着画瓷。
  1974年,青岛市中山路工艺美术服务部,淄博联合青岛二轻局举办“淄博陶瓷艺术展览会”,展出淄博多家陶瓷厂的大型陶瓷艺术作品,孙德庭画的高大型山水画瓶参展,受到欢迎。这种高大型瓷瓶,那时还是初开发,后来才得到普及。
  有一天,孙德庭捡到个废瓷瓶,翻口有残,他请磨砂工人把翻口磨掉,变成直口,画上山水,作打油诗,请李星华老师傅写字,留作纪念。此残缺的瓷瓶,成了一件工艺品,也成为孙家的传家宝。
  在陶瓷厂工作期间,孙德庭单人住,常思亲念友,《国庆节有感》就是他寂寞时写的诗:佳节欢腾日,惟笔者独凄怆。儿女皆星散,老妻又他往。谁怜孤寂苦,无人问短长。渐渐窗外雨,伴笔者返睡乡。
  受邀参加家乡画展 意外受伤终告不治
  及早嗅出文艺春天气息的潍坊市博物馆,于1977年4月22日派韩金正到青岛,邀请潍籍画家参加博物馆8月庆祝建军节的“书法、篆刻和带有新意的山水花鸟国画展览”。
  孙德庭定居青岛,二十年来从未被家乡邀请过,这回是破天荒第一次,原来乡人并未忘记漂泊异乡的零落人。
  孙德庭立即画了《黄山雨后》和《黄山烟云》两幅作品,送交潍坊市博物馆参展,其中《黄山雨后》题:黄山雨后处处飞泉,松涛泉韵相映成趣,回忆其景诸多模糊,信手拈来,不知何地何景矣。祖国河山到处娇艳,惜我墨拙笔涩,不能描绘其万一也。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再次登上黄山,描绘祖国大好河山。
  画是1977年5月画的,展览会定于8月1日开幕。
  8月的一天早晨,孙德庭出门到大学路买早点。那时,马路被“开膛”,挖沟埋水管,去时他顺利迈过了沟,回来却没迈过,跌到沟内,致脑溢血,从此病倒。
  那时,刚打倒四人帮,医院秩序尚未恢复,孙德庭的病久治未愈,终于不起。潍坊的展览十月份结束,陈艺圃把画送还孙家。不久,在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孙德庭谢世,走完了遗憾的一生。
  1977年10月17日,于希宁曾来青看望孙德庭,未唔,留下纸条:“因省委领导叫来青岛看看全国工艺美展的产品,就此来看您,知病已去外地,甚念!明早就要走,以后有机会,再来看您。望多保重。希宁。”之后二十天,孙德庭仙逝,两位老友未能见到最后一面。这个纸条是两位挚友友谊的最后见证。
  1977年是难忘的一年,是孙德庭屈辱和希望交织的一年,也是他和老友通信联系较多的一年。虽然他的问题还没解决,但文艺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孙德庭多么希望饱蘸画笔,再次拥抱祖国大好河山,描绘山川峻岭的激情,预备迎接繁华的一年。
  孙德庭有个印章,刻的是“一生疏懒无成就”,他也曾这样题词:“少小同师学绘画,老大各因境遇分。君以勤奋享盛誉,我则疏懒淡桑闻。”客观地说,这是他谦虚和自我要求过高,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淡泊襟怀使然。
  纵观孙德庭一生,他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直言不讳、谦恭和悦,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德君子。他的一生,憋屈比欢乐多,压抑比愉悦多,诚如邱振亮先生所说:“在画家最佳创作年龄,他却在精神摧残和生活窘困中走完人生。”
  1979年平反时,孙德庭已含冤去世二年。
  本期图片为孙基亮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