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1 21:21
鄌郚总编

山东首位女党员王辩

  山东首位女党员王辩
  王辩,字惠琴,又名黄秀珍,化名宫琦,诸城人。随父王翔千到济南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1928年被捕入狱,出狱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山东。新中国成立后,调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她是山东首位女党员,离休后撰写了20余万字的回忆录,为中共党史、妇运史、青运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本期撰稿:宋兆梅
  -
  随父去济南不再裹小脚
  王翔千夫妇
  王翔千与几个子女的合影
  王家在诸城相州是名门望族,王辩的父亲王翔千毕业于北京译学馆,先是在济南《大东日报》和《齐鲁民报》任编辑,后又回乡办学,传播新思想。他办的新学触怒了当地劣绅,被迫离乡赴济,发愤探求革命道路。王辩跟着父亲去了济南,并在济南放了脚。到济南读书,是她走上新生道路的开始。
  -
  生于相州名门 母亲勤劳贤惠
  1917年济南趵突泉市坊,走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和两个女孩。大点儿的女孩11岁,一绺头发从刘海上面分出,扎成小拗辫,编入中间的大辫子,用红头绳扎成一节圆棍。大辫子从头顶垂下来,红头绳拖在辫梢上。她穿着黑印花水红西纺绸褂子,把夏天穿的洋纱当成一年四季的大礼服。脚下是一双贴着绫花的尖头绿布鞋,鞋尖系着一撮线缨。这就是王辩。
  王家是诸城相州的名门望族,家族堂号为吉星堂。王辩7岁时,被祖母、母亲和照顾她的老孙妈缠了脚。父亲王翔千坚决反对,从北京回来命令放脚,还亲自用夹板夹了底子,给她做成小靴子。可他一走,王辩的脚又被老太太们缠上。老太太们还一唱一和:“这时候叫她放了脚,到后来要受她的埋怨呀!”“放了脚就得到远处找主,让人看不起呀!”“巴山的姑娘不怕,人家常年住在省城里呀!”
  王辩的母亲是个勤劳贤惠的传统妇女,针线活好,插花描云样样精通,被称为“王家第一好媳妇”。她从19岁嫁到王家,大姑子、丈夫、小叔子,还有两个小姑子的全部穿戴都是她做。她还为大姑姐办了一个大嫁妆,省了不少裁缝钱。她每天跑上跑下,忙到午夜,还要为从外面回来的公爹准备夜宵。白天她要给公爹梳头,按婆母的指示给女工发放每顿要做的饭菜。女工和好擀饼的面,揪成一个个面团,她查清数目报告给婆母。她去米面贮存屋里开锁,看着女工取出要用的数量。她有时到厨房监工,看着女工下饺子、下面条或是往大盆里盛小豆腐。到过年过节她要看着,把蒸的干粮查实数目存放起来。女工做饭的每一道工序,都由她在旁边监管着。她从不对女工吹毛求疵,总是和和气气的,女工们都尊重她。
  -
  随父到济南自此放脚 进女师附小插班学习
  在王家,女孩生来就比男孩低一等,家族里的老人开口闭口叫女孩“闺妮子家”。比王辩大一岁的哥哥,从小就被祖父母抱去抚养,宠爱有加。一次,哥哥打秋千不慎掉下来摔伤,祖父偏信一个谄谀的内科医生,越治越坏。哥哥背后腰间长出一个碗大的脓包,老不收口,十岁时死去。
  王辩母亲生下的第二个男孩,又被祖父母抱去抚养。弟弟任性,离不开母亲,整夜哭喊。王辩四妹出生还没出满月,三岁多的弟弟就得白喉去世。王辩和母亲在屋里偷偷地哭。
  母亲出嫁前没有过多的衣物,出嫁后也没有娘家补充,日常穿衣都作难。每生一个孩子,她就把两家给做尿片的土布,挤出来做成褂子穿。她唯一的积蓄就是用磕头钱买了一头小牛,寄养在别人家,生小牛后卖了两家分,攒的四十吊钱存在账房那里,王翔千办学没钱拿去用了。母亲对生活不抱怨什么,但两个儿子的死,让她开始埋怨……
  1911年,王翔千从北京译学馆毕业,在济南《大东日报》任编辑。1912年,任《齐鲁民报》编辑。一年后,王翔千辞去工作,回家乡办学,自任校长兼教员,传播新思想,培养出一批新一代知识分子。王辩在父亲的国民学校里读了两年书。
  王翔千办的新学,触怒了当地劣绅。1916年,迫于家族压力,他离乡赴济,发愤探求革命道路。他先在法政专门学校当校监,后改作文案。学校给他分了一处院落,他回相州接家眷。王辩的祖父火了,跑到二闺女家不回来。王翔千只好自己先回去,托人圆说,才达成协议,祖父只允许王辩和她的二妹去济南。
  王辩来到济南,进女师附小四年级插班学习。她放了脚,剪了头发,是山东最早放脚、剪发的女子。到济南读书,是她走上新生道路的开始。王翔千教的那批相州学生,后来大都到济南,成为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新青年。
  王辩暑假回相州,弟弟希坚出生,比王辩四妹只小一岁。他们嘀咕着说王辩命毒,身上脚下都没立住哥哥、弟弟,三天不让王辩和希坚见面,王辩气得直哭。
  -
  祖父喜欢花草虫鱼 执意养菊花赔个精光
  王辩的祖父是捐取的廪生,人称“四秀才”。他喜欢花草虫鱼,有十多个大鱼缸和荷花缸。小天井里到处都是花,有两个牡丹台子,还有枣树、石榴树、黄杨树、松树、青梅和竹子。花架上爬着凌霄花、藤萝、金银花,地上有天竺、百日红、玉兰、腊梅、迎春花等。大饭屋后窗下栽着玫瑰,小饭屋前栽着一年只开一季花的大月季。院里凡是不走人的地方都支着大石条,放着各种盆景:茉莉花、月季花、柳叶桃和桂花等,草本花有芍药和扁竹,还有荷花、牡丹、洋粉莲、玉簪花、石竹花等。普通花草数不胜数,往往被佣人当野草拔了丢出去。秋天时,各种菊花开放,祖父在大厅摆成花山。那十几盆桔子、佛手、金枣,是他最稀罕的。
  王辩祖父去了一趟济南,突发奇想要去济南种菊花卖。王辩去济南读书的第二年,祖父就把王翔千在济南住的大院,变成了养花卖花的地方。一排六个大院,都是两个院子十多间屋,王翔千家是北头第一个大门,大门外两头是街门,北边有两间小屋,还有一口井,有一个校工住着。最北边是两座有天桥相通的大桥,校长、教务长住着。前面是二三亩地大的空场,连着校园,园内有花木亭台。祖父挑中西边的一亩多地作了花圃,他从相州运来花秧和竹子等,还砌了一个池子沤臭水施肥,蚕沙也是从老家运来的。
  帮着祖父干活的是王翔千的跟学常顺,还有来济南准备考学住在王翔千家的相州学生。菊花长大后,祖父买了花盆,把菊花移进去。他让常顺出面,领取了许可证,到公园门外出售。
  菊花并没卖出去几盆,祖父在堂屋里摆成花山,不但没赚到钱,还赔得王翔千没法支持王辩上学了。来年,王翔千打算让王辩留在相州,他自己在济南还债。
  -
  考入女师接触新潮思想
  《泺源新刊》
  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旧址
  王辩在济南参加了五四运动,跟着同学罢课、上街游行。在父亲的指引下,她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成了新思潮的拥护者。她还在父亲的鼓励下,写了篇稿子发表在《民治报》上,引起女师一阵波澜。
  -
  借住王芹生家 参加五四运动
  春节后,王翔千把王辩留在家里,自己回了济南。后来,他听人说缺课一学期要降班,毕不了业,才又把王辩接去,让她住在趵突泉工业专门学校教国文的王芹生家。王辩叫王芹生大爷。
  王辩在芹生大爷家住了70天,没旷一天课。这年是1919年,王辩参加了五四运动,跟着同学罢课、上街游行。她还跟父亲回到家乡,组织发动抵制日货运动,和教员们合作,在大学堂(相州私立小学)召开群众会进行宣传。济南来了学生代表,诸城早期革命者隋焕东(王辩表姑)也来参加演说。大会进行了捐款活动,王辩捐了父亲给的零用钱和芹生大娘给攒出来的两块钱,还捐了一幅山水画,是参观一师纪念会买的。
  夏天,王翔千把王辩接回济南。秋季开学时,学潮才平息下去。刚满13周岁的王辩忽然产生厌世思想,觉得活着没意思。她对父亲说了,王翔千只说了一句:“懒的!”不久,王翔千买来一些新书报,自己也改名劬髯,满口讲的是新思潮。他一开始就尊重劳动,站在劳动人民这一边。王辩拿起父亲买来的这些书报硬啃,眼前的天地广阔了,觉着世界是可以改造成光明的,她不知不觉成了新思潮的拥护者。
  王辩母亲来了,在正觉寺街租的民房,三间北屋,一大间西屋和东边一个厦子。王翔千打发常顺回了一趟老家,借了190吊钱的高利贷。
  王辩高小毕业,她整理出几本书想带回家复习,准备来年投考女师。可父亲不让带,回一趟家要花好多钱,除了每人三元一角的火车费,从高密雇车走40公里也得不少钱,还要给家里买点礼物。从家中带出的那些洗染的旧衣料,都要先垫出钱来。上次回家借的高利贷,剩下的就做这次回家的盘缠。
  这是王辩最后一次回老家过旧历年,老家过年的那些事:烧纸、烧香、摆供、拜天、拜地以及守岁、拜年,在她脑海里留下了纷繁热闹的影子。
  -
  报考女师高中榜首 住校期间慢慢成长
  1920年,王辩投考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考了第一。投考时,她住在山东的地方派省议员王乐平家里。录取后搬到山水沟一处大房子的宿舍,后又搬到学校宿舍里。王辩的隔壁住着表姑隋灵璧。
  王辩完全上的旧学制,小学四年,高小三年,师范预科一年,本科四年。预科功课是复习性质,负担不重。四年本科是官费,每年发十个月的膳费,每月八块五角。学校给她们班两个女工,秋天和本科一样开伙食。头一学期,她们几个住校的同学,是附在本科搭伙食的。
  王辩的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孩,叫王成。王辩想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务,就给弟妹们做了一大包鞋。她不会做针线活,崩断了好几根针,纳鞋底时断了麻绳,把眼都拍痛了。她自己剪的那些鞋样什么也不像,就买来布夹子刻。大些的鞋底她叫女工拿出去找人纳,十个小铜板一双,如果找铺里给纳,每双六个铜板。王辩暑假回老家,母亲夸奖她。从那以后,她穿的鞋袜都是自己做,不再麻烦母亲。
  原来在学校时,王辩不洗衣裳,四个小铜板一件,有个姓吴的老太太收去给洗,连袜子也是用一两个铜板找人洗,现在所有的衣裳都是她自己洗。济南人兴天天梳头,父亲王翔千只在晚上给王辩梳梳辫子,隔上一两天再梳一次。王辩刚考入女师时,还得麻烦表姑隋灵璧给她梳头,后来才慢慢自己梳了。
  学校办了个小卖部,叫“贞德商行”,对学生信件拆开检查,来人接见由舍监陪同。校长逐渐吸收了一批北师大毕业的老师担任理化、英语、国文、历史和国画等课,后来还来了一个青年教务主任,也是北师大毕业的,还有音乐教师也是个青年,是一师的高材生。这些受过五四洗礼的青年教师,带来了新气氛,如国文讲义开始采用白话文,作文也可以自由用白话写,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可那时还有人嫌他们新得不够,王辩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仍然找那些新出版物,有时和同学去买。后来,齐鲁通讯社改名为齐鲁书社,搬到大布政司街去了,王乐平也搬了家,搬家以后王辩没去过他家,也记不清他新搬的地方。
  王翔千在育英代着两班国语课,夏天演新戏,王辩帮他们定了剧名,叫作《先驱血》。
  -
  所写稿子登上报纸 女师校园引起波澜
  1921年9月,山东最早的共产党人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发起建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曾发展到五六十人,为中共山东党组织培养了一批干部。11月,王尽美、王志坚、李祚周、王象午、邓恩铭、王克捷、赵震寰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21日,励新学会在济南商埠公园大厅召开成立大会。12月15日,《励新》半月刊创刊号出版。
  《励新》刊物和《泺源新刊》及《民治报》有了新文化专栏,一些学生开始投稿。从这些印刷品中,王辩记住了几个名字,王尽美就是其中一个。
  王辩住校,学校每星期只让出去两个钟头,还得向校监请假,出入门口要翻名牌。星期六回家,星期天下午回校。家长要在印好的条子上盖章证明的确是回家住宿。王翔千订了两个本子,叫作“家庭通讯”,不时给她送一个进学校去,把她手里的另一个换出来。王翔千为此还给了门房一元钱,这样王辩和家里比别人联系得能勤一些。
  新潮流冲击的势头秋季后并没减退,济南那些传播新文化的报刊也很活跃。父亲叫王辩写了一篇稿子,题为《女学生的特性》,父亲给修改后登在王乐平主办的《民治报》上,署名WP,引起女师一阵波澜。本来不大热闹的阅报室那几天人多起来,都猜这篇稿子的作者是王辩。
  -
  家人陆续来济生活窘困
  济南后营坊街旧貌
  王辩的母亲和两个妹妹也来了济南,家中人口越来越多,父亲有点难以应对。三妹苦夏,犯病时医治不当去世,令王辩伤心难过。这期间,女师闹学潮,学校要换新校长,但学生和家长不太喜欢其作风,王辩让父亲帮忙写了一个呈文挽留老校长李阑斋。
  --
  生活入不敷出 父亲借钱维持
  王辩在父亲王翔千与王尽美的影响下,于1922年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一天,王辩跟父亲去育英中学参加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大会,是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名义召开的。
  父亲写信给祖父,请求批准让王辩的两个妹妹出来上学,祖父同意了,让王辩母亲也去济南,只是王辩四妹和希坚留在家里,由杨妈照看着。王翔千把家搬到徐家花园,两个妹妹上了蚕桑学校,王辩祖父也到济南玩了几天。一下来这么多人,王翔千的经济再次陷入艰难。
  一天晚上,没封好煤球炉子,王辩母亲煤气中毒,好在被给学生批改作业的王翔千发现,才有惊无险。在徐家花园住了两个月,王翔千又把家搬到趵突泉后面的后营坊街,在后院租了三间北屋和厨房,在前院租了三间西屋。前院北屋房东住着,往西有一个小院,一间很漂亮的大北屋由房东的保姆住着。北屋西面有一个大水池,隔着一道花墙和外面麟祥门外的河道通着,池子里水很深,房东就是因为儿子曾失足落水,才搬到前院去住的。王辩的四妹也曾落水,幸亏常顺把她捞上来。
  春节时,王辩两个姑姑和常顺回了相州,王翔千借了20元钱买了猪肉,还买了一匹土黄色线呢,全家都做了棉衣。
  年后王翔千穿了新棉袍去上课,学生们都笑起来,因为他平时穿得总是破破烂烂的,忽然穿了新棉袍让人觉得新鲜。
  一天晚上,王辩从后面到前面去,迎面有一人往里走。她连问是谁,来人没应声。她跟过去,父亲从北屋出来问她吵吵什么,她才认清来人是王尽美。王尽美走后,父亲告诉王辩,王尽美等人去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才回来不久。
  端午节后,王尽美又到王翔千家,王翔千把过节剩下的红烧肉和一节鲅鱼,端到西小院招待他。
  因为家里太乱,王翔千让王辩住校。王辩的八叔王振千从青州过来,还带来王懋坚。王振千不愿意在青州十中教书了,想在济南找事做。又过些日子,家中闹土匪,连王辩的祖父母、四妹及照顾四妹的杨妈,都来了济南,只有姑奶奶坚持不肯离家。母亲、五妹和保姆陈妈只好搬到法政专校马路对面租的两间北屋住着,不久母亲就生了王辩七妹。母亲没有奶,孩子吃小米面加奶粉,发育不良。以王辩为主,帮着缝全家的棉衣,晒了一绳子,大小共17件。
  --
  三妹病故葬于义地 王辩伤心作诗哀悼
  三妹从小就不壮实,年年苦夏,幸亏母亲关心,没出大乱子。现在三妹和祖父母、姑姑们一起住,年轻人彻夜打牌,三妹就围着桌子看热闹,还得出去给他们买夜宵,根本休息不好。三妹早上上学,在家吃不饱,带几个钱在外边吃午饭,又买零嘴吃了,回家又不让吃干粮,哪怕是吃剩的冷煎饼也不行。每天只有一顿晚饭可以多吃点,往往八九点钟才开饭。三妹犯了苦夏病,也没人关心。
  祖父给王辩最小的妹妹取名“全”孩,王翔千当笑话说:“盗不过五女之门。”“平权”(简称“权”)这个名字,是王翔千以后才给改的。
  王辩的三妹病情严重,有点昏迷。八叔王振千开方给她吃了中药,可芦苇根用过了量,把人凉坏了。恰逢王辩表祖父来济南,又给开了药,灌下去也没停止泄肚子,到下半夜三妹就死了。
  天刚明,八叔就跑出去借钱,快晌午才回来,买了一口小白棺材和一身棉衣。不知谁给王辩三妹把头发梳成一个抓髻,又改成一条辫子。常顺熬了些里灰刷了棺材,三妹就永远离开了一家人。
  三日去圆坟,王翔千领王辩到千佛山下的义地,一抷新土,在一块石头上刻着“东武王琴埋骨处”。王辩为哀悼三妹写了一首诗:“露冷风凄秋气悲,桥头南望泪沾衣。遥知草碧磷青处,正是孤魂泣夜时。”
  王翔千除了四时八节给三女儿上坟以外,有什么时鲜东西下来,他也买来做好,自己提了篮子去上坟。
  三妹死后,王辩一家都搬到母亲住的杆石桥那里,原来那家姓周的房客被房东辞了。租金提到每月十元,占了一个小独院。
  --
  求父帮忙代拟呈文 挽留老校长李阑斋
  在这期间,女师闹学潮,原来的校长李阑斋老腔古板,还教育学生要做幽娴贞静的淑女,又说不能指望毕业后人人得到工作,要有做贤妻良母的思想准备等。但由于他没有更突出的劣迹,和学生倒还相安无事。新校长刘次箫似乎更激进些,但学生和家长不太喜欢他的作风。事情一触即发,那天早上,王辩和同学议论新校长的事,她们都不欢迎刘次箫。几个人要求王辩回家向父亲请求,让他写一个呈文挽留李阑斋。王翔千真的代拟了呈文,还在遇见刘次箫的时候对他说:“女师学生叫我写呈文拒绝你呢!”
  倒霉的事一个接一个,因为法专换校长,王翔千失业,失去每月50块大洋的工资。老常跟着失业回了家,杨妈也不愿在济南,也回了老家。
  王辩姑奶奶又从相州来了济南,带着她那个白吃饭没有工钱的小丫头,因此家中也不经常雇女工了。王翔千和王振千达成对调教学的协议,王翔千去青州十中替王振千代课,王振千在育英替王翔千教那两个班,直到放寒假。
  王翔千在青州学生中发展了几个团员,如刘子久和李耘生等,后来都去了济南,青州的团支部和党的工作大概就是在这前后开展起来的。
  临近春节,王辩的祖父不能回老家,但要王翔千兄弟两个回家给祖先摆供,说这是老规矩。王翔千临走时给王辩留下一封信,叫她到女师领取他辞职前剩余的工资,信中有“倚马匆忙,不尽欲言”等话。王辩领出来21元钱。
  --
  投身革命开展群众运动
  1922年春,王尽美在济南育英中学东楼上领导并主持成立了山东社会主义青年团。
  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
  女师的革命基础,基本是王翔千打下的。王辩经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山东第一批女团员,1924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女师毕业后,王辩到济南县西巷竞进女校当了助教员,经常深入鲁丰纱厂开展工运和妇运工作。1925年,王辩登上了一艘苏联货轮,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
  王尽美介绍入团 第二年转成党员
  1923年初春,王翔千回到济南,在育英教两个班,又在一中代了一个班的课。
  王辩在学校,连文具也买不全,去信问八叔要彩笔,结果给寄来一大盒用过的。王辩父亲向祖父公布了他的收支和所借高利贷,祖父决定卖粮食换钱。
  后来,王翔千去《晨钟报》当了主编,三天一期,发行五六百份。他和王尽美等人一起支持着这个小报,办成党对外公开的机关报。《晨钟报》前后办了两三年,有过不小影响。
  女师进步的同学和王辩经常接近,和王翔千也经常联系。女师的革命基础,基本是王翔千打下的。1923年11月,在商埠魏家庄的里弄,经王尽美、王翔千介绍,王辩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山东第一批女团员。随后,王辩担任女师团支部宣传委员,成为女师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有一天,同学忽然对她说:“你回家看看,听说老伯不在济南了。”因为一名党员被捕,党的活动更加困难,王翔千不得不到外地躲避。王辩认为干革命就要担风险,觉得这算不了什么。
  1924年初,王尽美参加了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王翔千也回来了。侯志、于佩贞和朱岫容经王翔千介绍加入了青年团。不久,侯志又介绍了十二班的牛淑琴入团。王辩四人常常半夜起来,到理化教室开团小组会。
  到秋季开学,又吸收了几个团员,团工作紧张起来,首先吸收了一大批青年国民党员入团。
  王辩向王尽美说:“形势太好了,紧跟都跟不上!”
  王辩在革命活动中得到锻炼,思想日趋成熟,经过山东党组织审查,1924年,王辩光荣地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党员。
  根据中共“三大”决议精神,王辩在济南加入国民党,成为跨党党员,参加了国民党济南市党部的领导工作,还担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候补执行委员,为促进山东的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辩是山东青年团组织和妇女团体早期领导人之一。她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学生委员、“消寒社”和“山东济南妇女协进会”负责人、“山东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执行委员、青年团济南地委书记等职。她积极参加并领导组织大规模的群众集会、示威游行,贴标语、喊口号、上街头演讲,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激昂慷慨的群众运动。
  --
  在竞进女校当助教 开展工运妇运工作
  王翔千的失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王辩女师毕业后,到济南县西巷竞进女校当了助教员。一个月14块钱,同事十多个,附设一班幼儿师范。学校除了七个班的完小班级以外,加上幼儿师范班,也有好几百人。王辩教平民学校班,学生老少都有,读平民千字课。她乐于为这些失学的大人和小孩服务,得到校长高度表扬。
  沸腾的政治生活让王辩快速成熟起来。这时期,青年团由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王尽美在胶济路东线建立了好几个国民会议促成会,回济南过春节时,又在趵突泉药王庙戏台上大战基督教宣传队。
  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各界在商埠召开哀悼大会,印刷了好多宣传品,包括《向导》上的文章。蔡和森同志有一篇文章特别好,印得很多。他们分派党员和国民党员到各个演讲点,趁机进行了一次扩大宣传,影响是深远的。王辩他们另行组织了济南妇女学术协进会,作为青年妇女活动的中心,参加的有五六十人。
  王尽美因疲劳过度生病,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回老家治疗。王辩给他去了一封信说:“为什么不叫我们替你害病,好让你工作呢!”王尽美回信,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王辩回信,手颤得很厉害,字写得不多。
  王辩经常深入鲁丰纱厂开展工运和妇运工作。“五卅”惨案后,她积极发动团员、青年,开展募捐、集会、游行等后援活动。
  国民党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组织与国民党达成协议,决定王辩作为山东妇女代表出席这次大会。
  北洋军阀张宗昌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王翔千和王辩都上了抓捕名单。王翔千只好由济南去青州王振千处暂避,王辩也提前到了上海,等候去广州开会。
  在沪期间,王辩跟随向警予同志到上海市郊各工人区做女工工作,还在共青团中央和上海市委工作过一段时间,见到过任弼时、恽代英、贺昌等革命前辈。关向应也在上海团市委工作,秋后,关向应被派到山东,化名郑勤,先后担任共青团山东地委书记和青岛地委书记等职务。当时的山东,党团组织不断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组织很不健全。关向应到山东后经过多方工作,在济南和青岛地区恢复和建立了一大批党、团组织,发展了党、团员。
  --
  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和左权是同班同学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再延期,党组织决定让王辩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王辩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与王懋坚、王甡林、王仲裕、王哲、刘子班、夏云沛、庄东晓等十多名山东学员在上海汇合(女的只有她和庄东晓二人)。
  1925年11月初,他们秘密登上一艘苏联货轮,风浪颠簸,一周后到达海参崴。同去的100余人,有蔡和森夫妇、李立三夫妇,他们是去参加国际会议的;学员中有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夫妇、王稼祥和傅学文等。时值初冬,大雪纷飞,火车上没有暖气,走了半个月才到莫斯科。
  莫斯科中山大学座落在莫斯科河西岸的沃尔洪卡大街上,是一座四层楼房。在校学生有300人左右,后来发展到500多人。王辩他们是第二期学生,他们中有张闻天、刘伯坚、左权、朱瑞、屈武、李培之等。一些国民党的要人也把子女、亲朋和秘书送来学习,如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于右任的女儿于楞,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女儿冯弗能,邵力子的儿子邵志刚,还有汪精卫的亲戚陈春圃等。黄埔同学会的青年军人李秉中、康泽、邓文仪等也来到这里。后来,一些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如傅钟、邓小平、任卓宣等也从法国前来。
  1926年暑假,学校把几个有病的学生送到南俄黑海之滨去疗养,其余学生全部安排到莫斯科郊外的休养所去避暑。休养期间,学生党支部进行改组整顿,把不安心学习和反共的同学送回国内,重新调整班次。王辩分到二年级七班,和傅钟、左权等一起,直到1927年夏季毕业。
  --
  辗转回国随丈夫赴安东
  因国共两党分裂,正常的交通渠道阻断,回国路曲折,王辩和同学辗转多地,到达上海。不久,王辩被派到安徽任省委宣传干事。1928年,在交通站被国民党逮捕,押解到安庆,后来在党组织的营救下于1930年夏出狱。1930年,王辩与赵志刚结婚,跟随丈夫去安东开展工作。
  --
  回国之路曲折多舛 遭受两年牢狱之苦
  1927年6月初,王辩他们学业结束,启程回国。当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两党分裂,正常的交通渠道阻断,他们只好绕道经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辖地,先抵武汉。
  第一批回国的学生沿西伯利亚大铁路,乘火车到贝加尔湖畔的乌兰乌德,越过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恰克图和买卖城,然后同后两批学生在乌兰巴托会齐,由马骏同志带领,匆匆准备一些日用物品,雇了两辆汽车,沿着大沙漠中一条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道出发。
  他们坐了一段路的汽车,又骑了八天骆驼,才来到沙漠南边沿一个叫“夏拉寨”的地方。绕着贺兰山走了四天,到达宁夏银川宋哲元司令部。宋哲元是冯玉祥的部下,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我一定把你们送交总司令,但你们不要自由行动,以免引起不便。”过了几天,王辩他们乘车离开宁夏,向西安前进。
  在西安,冯玉祥招待了他们。一天,一个副官把他们送上火车,说:“长官交待我送你们到武汉。”
  到武汉那天,正好10月10日。王辩他们分了小组,指定了组长,一下火车就避进了租界。王辩和马骏分在一个小组。马骏出去与中央取得联系,接头的人来到旅馆,竟是邓小平。
  为安全起见,他们化整为零,分成几帮。王辩历经曲折,在上海见到了周恩来。不久,中央派遣她到安徽任省委宣传干事。1928年1月28日,王辩在交通站被国民党逮捕,被押解到安庆,经特种法庭判处两年半徒刑。狱中王辩经受住了考验。1930年夏,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出狱。
  王辩是被中央交通员从上海带到沈阳的。中共满州省委分配王辩先到文书处工作,为省委召集的全省会议服务几天。会议结束,王辩才来到省委文书处,以“表姐”身份参加了这个家庭。她算是新添加的一个生力军,对文书工作全力以赴。
  1930年五一节前后,王辩和赵志刚结婚。很快,王辩怀孕了,孕期反应厉害,半年才稍好一些。
  文书处是极秘密的机关之一,只有秘书长一人进出,中共满洲省委的重要机关都在这一带,省委宣传部长据说就在后街。
  后来秘书处出了问题,省委正在开会,都被抓捕。白天,丈夫赵志刚回来走一趟,晚上到印刷处歇宿。
  --
  和丈夫去安东工作 做小买卖艰难度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就有中共满洲省委要迁哈尔滨的传闻,而且中央也通知,要把机关建立在群众中,以便掩护。现在省委要迁到哈尔滨,赵志刚被派到安东市开辟工作,王辩一同前去。党还派了一个刚从抚顺监狱出来的来自山东的煤矿工人老曾一同去。
  到了安东,老曾把他们领到租好的房子里,这是一个大院,东、西、北三面全是一间连着一间的房子,靠街一边的房子有一间铺面。这一带统称沙河子街,从大坝上顺坡下来的这条街叫“后潮沟”,不远就是魏家店,老曾住在魏家店。
  老曾从魏家店借来一口锅,赵志刚到街上买了破铁炉子,安了家,他们一同吃饭。省委只发了35元的开办费,只能吃玉米面贴饼子。王辩自小也没有把玉米面当主食,小米便是粗粮。偏偏那一年不收白菜,像“炊帚疙瘩”那样的白菜也贵得不敢买,只好熬萝卜条吃。
  他们必须找个挣钱的买卖,王辩决定卖年糕。她去问邻居邱大娘,蒸点年糕卖行不行?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她和赵志刚、老曾商议,他们也赞成试一试,不行就自己吃了。邱大娘让赵志刚去买来一斗大黄米,帮着用热水“粉”起来。碾子和用具也是她帮忙解决的。王辩把米碾好,用一个木头斗子抬回家来,怕冻了,就放在炕里边,单等过几天临近祭灶,蒸了去卖。他们住的炕,住人嫌凉,放年糕粉子却嫌热。这种湿粉子堆在斗子里,即使是空屋,也会发热,除非一碾下来就蒸,或是上锅炒炒,把水分蒸发掉。有一天王辩发现粉子有点发热,借个大盆来一倒,里边冒出一阵烟雾,最底层的粉子热得烫手。她慌忙去找了邱大娘来看,又煎了一点尝尝,味道没有变苦,只是颜色旧了,不那么鲜黄。于是决定“蒸”吧,还是邱大娘给找了高粱秸秆串的密箅子,帮助和了块黑面擀成饼,切开贴在锅边上,把和好的粉子放在正中蒸。蒸好,邱大娘沾着凉水给摊开,撒上红枣。王辩盛了一碗糕给邱大娘,又把贴在锅边的那些黑面也给了她。
  第二天,赵志刚挑出去卖,卖了两天,才卖完,没赔也没赚。卖了一斗大黄米的年糕,离年更近了,赵志刚买了红纸在家写起春联来。写半天,拿出去一会就卖完了,回家再写。
  忙到年除夕,他们买了一袋白面,两棵大白菜,其他几乎什么也没买。王辩发面蒸馒头。
  --
  穆棱宣传抗日有惊无险
  穆棱泉眼河抗联小分队纪念碑
  接到省委通知后,王辩和赵志刚从安东去了沈阳,将租来的房子改成小百货店,作为中央和省委交通中转站,赵志刚任道外区委书记。因出现叛徒,他们被迫去了穆棱。赵志刚编印抗日小报被鬼子抓去,因未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很快被释放。他联系党组织,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
  为避叛徒来到穆棱县 向铁路工人解说教材
  在沈阳,赵志刚把租来的房屋糊了纸隔成里外两间,在纸壁前边钉了几个平面木架,摆上些针线小百货。他还在外屋用色纸做了些花串串,横竖扯了几道,小百货店正式开张。这里成为中央和省委交通中转站,交通员是个老头,和他们住在一起,赵志刚叫他“大哥”。
  王辩又怀孕了,赵志刚去上海汇报工作并取活动经费,她只好到一个同志家里暂住。赵志刚回来后,一家三口按照组织指示坐火车去了哈尔滨。
  赵志刚整日忙得不着家,儿子拉肚子,他抱着去药房,拿了药面,吃了好些。之后,他们搬到偏脸子安国街去住,儿子的上胯长了白点点,赵志刚抽空抱孩子去附近药房看了看,吃下药,反倒烂得更厉害了。儿子的两胯骨上起了红斑,连翻身都不能了。原来是医生不在家,伙计给错了药。第二天,孩子就开始抽搐,死了。
  月底,他们又搬了一次家。赵志刚原先在道外做区委书记。从道外区调到道里区去,仍然做区委书记。王辩挺个大肚子行动不便,组织开会时,她就在外屋洗衣裳,放哨、站岗……
  因中共满洲省委出现叛徒,为了安全起见,组织上又让王辩夫妇去东线。
  他们第二天下午到达穆棱。穆棱县团委书记小王,领他们到租的房子里。房内一盘大炕,炕中间放一张小饭桌,王辩和赵志刚睡桌子这边,小王睡桌子那边。
  1931年11月起,赵志刚先后担任中共辽宁安东县委书记、中央交通局满洲分局负责人、吉东局委员兼穆棱中心县委书记等职。王辩从不打听他的事,只是看到他藏过“义勇军联络员”的红袖条,给义勇军送过粮食,还听他常提到去下城子不远叫“八面通”的车站工作。
  王辩生下二胎,是个胖女孩。孩子出生刚7天,赵志刚和县委委员小金就去了饶河。小王搬出去,家里只剩王辩和孩子两人。
  吉东局叫王辩和领他们来的中央交通员李发在山顶站后山建立个收藏文件的秘密机关,李发就把王辩带到十站(磨刀石)一个孙姓党员家里,对外就说是夫妇关系。
  秘密机关没有成立,王辩在磨刀石住了不少日子。她向铁路工人解说了秘密工作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划分小组,各组新发展的党员不叫外组知道。她又编了几份简单的教材供小组开会学习,每份三句五句,至多不过十句八句,好记好背。
  吉东局来十站开会,王辩负责整理材料。会后,王辩就被组织派往宁安县区。
  --
  刚把文件和钢板藏好 敌人就进门搜查
  小金先从饶河回来,赵志刚留在远东养伤,他的大腿被子弹穿透,医治不及时溃烂了。
  赵志刚回来后,受命去九站组织印刷机关。他背来一部油印机,运来纸张,编印了一期抗日小报分发了出去。刚过一星期,鬼子来捕去两人,山顶站遭到破坏。这次破坏,是团省委遭到破坏引起的。
  九站租的房屋,是从房东的两间北屋中分出来的一间,一边用木头板和房东的后屋隔开,一边是隔院的一伙跑腿的住着。赵志刚说自己是个卖菜的,每天挑了筐到菜市场批发点菜溜达着卖点,剩下的挑回来自己吃。吉东局遭到破坏,省委的关系又没打通,他们经济上成了问题,端午节时,王辩包了粽子出去卖。
  过了些时候,赵志刚又印了一期小报。王辩随手拿了张看了看,忙着做饭就交给他,谁知道赵志刚随手放到炕席底下。
  王辩向赵志刚提了个建议,先组织临时穆棱县委,整顿好内部,等候省委来人或指示。赵志刚在南山坡上租了房子开会,开始建立机关。他早上去发点蔬菜,挑着转悠一圈,就到南山坡上,直到中午才回家。
  为有备无患,王辩收拾了一遍屋子。她从赵志刚常取文件的顶棚裂缝抓出一大把油印文件,又拿走赵志刚写油印的钢板,埋在窗下靠墙的地方。刚伪装好,就听到敲门声。打开门,是一个大胖子巡长和两个青年警察,还有前院那个姓刘的跑腿的。
  一个警察直奔破缝的顶棚,什么也没找到。趁他们不注意,王辩把在地上的灯放到窗台木板和窗玻璃之间,赵志刚放在炕席底下的小报被他们翻了出来。两个警察又在藤编手提箱里发现了两个图章,一个是王源威印,一个是王茂财印,这是赵志刚当时的化名和表字。王辩趁机站到埋文件的地方,胖巡长在纸上写着:“搜出图章两个,传单一张。”他又问王辩知道什么,王辩回答:“我和孩子整天在家里烧火做饭,又不出门,不知道掌柜的卖菜以外还做些什么。”
  --
  在南山被抓捕 身份未泄露出狱
  警察从南山抓了赵志刚和小金,还把王辩也抓去,押在赵志刚的外间屋,两天一宿才放回来。
  过了些日子,房东对王辩说:“王茂财(指赵志刚)那个同案子的,已经让鬼子活活打死了,现在只有王茂财一个人在押了,大概没有事了。”房东所说的被打死的就是小金。
  王辩半夜从地下刨出文件和钢板,提着出了前门。刚向南走,房东从窗户问:“你做什么呀?”王辩急忙说上茅楼,紧走几步,把手里的东西塞到东墙下的黄豆地里,直奔茅楼,回屋关门上炕。
  她坐着等到天快亮,从黄豆地里取出文件钢板,压进茅坑里。
  赵志刚因身份未暴露,很快获释。出狱后,第二天又拾起菜挑子。他把文件钢板和大粪一起挑到河边,藏到草深的地方。一想不妥,又找个清早带把斧子去剁开,放在菜挑子上,投到远些的一个井里。
  赵志刚向二哥借了钱,准备回老家河北,他们要赶快联系上党组织,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共同经济眼看维持不了了,他们就把剩下的几元钱分开,各人自谋生路。老曾卖了几天糖葫芦,把老本也折了,和住店一个青年人一同去当“满洲国兵”去了。
  --
  儿子出生经济愈难 父亲两次寄钱帮扶
  老曾走了,王辩和赵志刚更加举目无亲。赵志刚买木片做了两个长方形托盘,买了扁担,批发些糖块等儿童用品,还买了十斤炒花生,挑到街上去卖。孩子们围上来起哄,卖不出多少钱来,净惹闲气,以后就不出去卖了。
  儿子是在夜晚出生的,王辩到第八天才有奶。因为屋子冷,不敢脱下孩子的衣裳,后来脱衣裳时竟然把孩子腋下的皮脱掉一块。月子里买了五十斤大米,每天吃一个鸡蛋,主食仍然是棒子面饼子,因在早春,几乎没吃过什么蔬菜。
  孩子出满月后,逐渐胖起来。王辩的父亲王翔千给寄来50元钱,吃饭问题暂时不用担心了。
  住在北屋西间的邱老头,忽然大发善心,要教赵志刚学做小买卖,两人合伙经营坝上那个小摊,条件是赵志刚垫本钱,付全劳力。早上邱老头领赵志刚到六道口发货,由赵志刚挑回来,除了吃饭就守在坝顶那个小摊上,有时还得去戏院附近市场上给邱老头卖粽子。
  因邱老头不仗义,赵志刚与他和平散伙,只找回来七块钱,房租到月头也没付上。后来,赵志刚卖过冰水,和几个相识的穷人到远处挑香瓜,第一趟很晚才回来,赚了一块来钱。第二趟回来得更晚,肩头磨出血来,把背心都粘住了。王辩用剪子从两边给剪下来,没动粘住的背心。过了几天,血迹干了后,那一块背心自己掉下来,结了薄薄一层脓痂。
  赵志刚没法挑瓜,又去卖鱼。家里只剩下一块二角多,王辩留下五分钱买棒子面,赵志刚用这一块二角钱做本钱贩鱼卖。
  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他们家都没买过蔬菜,连咸菜也没买过,天天就拿卖剩的小干鱼渣渣就饼子吃。一起贩鱼的张姓朋友有一次卖豇豆剩了两把给了赵志刚,算是几个月来第一次吃到的蔬菜。有一天,王辩看见坝后长出两棵黄弱的野苋菜,采回来,买了五分钱粗面下给赵志刚吃。
  不久,王辩写信又向父亲要来50元钱,付清了房钱。王辩除了做饭照顾孩子,有时还替换赵志刚回家吃饭,看着卖鱼摊。赵志刚后来把卖鱼摊从大坝挪到大桥头马路对过的人行道树底下,加以扩大。
  儿子十个月了,长得健壮白俊。
  转眼到了过年,他们只买了二斤“白条子”猪肉。刚过了年不久,接到省委通知,要王辩和赵志刚从安东去沈阳,有新任务。
  ---
  离开相州奔赴沂蒙抗战
  -
  七七事变后,王辩夫妇被组织派至诸城相州。在父亲帮助下,王辩与赵志刚、董昆一在相州成立了“中共诸城临时特别支部”,赵志刚任书记,她任支部成员。1940年初,王辩离开诸城,到沂蒙根据地参加抗战工作,投身到抗战的前沿阵地。
  --
  在诸城建立党组织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冬,王辩夫妇由河北赵志刚的老家到了北京。七七事变后,王辩与赵志刚、董昆一两家被组织派至山东诸城相州老家。他们按照北平党组织交代的关系,先经青岛通过“平津学生流亡分会”负责人邹鲁风与山东党组织接上关系,然后以安置家属避难为名回到诸城县相州镇。
  在王翔千的支持、帮助下,王辩与赵志刚、董昆一在相州成立“中共诸城临时特别支部”,赵志刚任书记,王辩任支部成员。经向中共山东省委请示,省委决定让他们留在诸城一带开辟和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当时的诸城已经全境沦陷,在敌占区开展党的工作十分危险,每逢相州集,他们都到大街上演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大讲亡国奴悲惨的下场,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临时特支成立后,首先在相州发展王希坚(王辩之弟)、王满(现名王绩,王辩之妹)、王成(王辩之妹)等人入党,并成立相州支部,王辩任支部书记。在大北杏村,介绍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入党,随后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并经临时特支批准,成立了北杏支部,王乃征任书记。1937年12月,在赵志刚等人领导下,成立诸城府前小学党支部。其后,王辩的弟弟、妹妹与亲戚,都外出积极参加抗日队伍,转战疆场,为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初,王辩带着孩子离开诸城,到沂蒙根据地参加抗战工作,投身到抗战的前沿阵地。不久,进党校学习。
  党校有许多老八路,王辩第一次见到参加过长征的老八路,其中就有肖华同志。
  --
  分散应对反扫荡 赴蒙阴做通讯工作
  临近毕业,王辩要生孩子,被派送到地方,安置在净埠子村一个老大娘的家中。王辩在这里经历了“夏荒”。麦收后不久没吃的了,老百姓把花生皮和糠在石碓里捣细,一把把往嘴里填。王辩吃豆面略加白薯面的窝头,每顿饭吃一大勺子黄豆芽。一次,吃纯黄豆面的窝头,她真咽不下去,第二顿切成片用嫩菠菜下了,也没吃下去。
  王辩的孩子国柳就是在这种营养不良的状况下出生的,可她健康、秀气。月子里王辩一点糖也没吃,每天早上用热水冲两个鸡蛋,其余跟一般病号吃。正逢蔬菜淡季,有时用大葱炒咸菜,有时就凑凑合合。她的奶刚够国柳吃的,部队有一个女同志刚生了孩子没有奶,经常抱孩子找王辩吃奶。
  孩子略大些,王辩被分配到大众日报社工作,见到了小妹平权,才知道小妹初中毕业就出来了。
  1941年的大“扫荡”,是日本鬼子对沂蒙山区空前大规模的一次进犯。整个机关都分散下去反扫荡,王辩和两个孩子,还有帮着看孩子的11岁的小王,安插到一户农民家里。两个多月中,王辩这些拖男带女的非战斗人员受尽磨难,没有广大群众的掩护,他们一天也难活下去。
  大众日报社要去滨海,王辩要求留下照顾孩子,住在小崔家庄的编辑部工作。根据有关部门要求,王辩把大孩子国桥转到东辛庄,寄养在老乡家。1942年秋季扫荡,王辩才把国桥带走。
  “扫荡”过后,二地委分配王辩到蒙阴县委宣传部去做干事,主要做组织通讯工作。春节在蒙阴过的,杀了猪,吃了饺子。工作了两三个月,地委又把王辩派到沂中县委宣传部。
  --
  请求调到沂南工作 抗战胜利夫妻团聚
  1943年,沂蒙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文化运动”,就是建政的工作。关于召集群众解释什么是公民权,是很费力的。每月王辩到沂南看一次孩子,要走五六十里山路。她请求地委把她调到沂南去,得到批准。调到沂南后,王辩在沂蒙导报继续做通讯工作。王辩多半时间住在群众家里,对沂蒙山区的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艰苦的生活和善良的愿望,有深刻的了解和无限同情。
  鲁中联合会召开劳模大会,王介福批准王辩去参加。大会开幕之前,王辩给劳模写小传。
  不久,在界湖召开成立县抗联代表大会,王辩参加了筹备工作。大会选举时,王介福同志指示对人选不布置,不保证,让群众挑选自己中意的人。王辩被选为宣传委员兼县妇联委员。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王辩心中乐不可支,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
  紧跟抗战胜利而来的,是大批往新区输送干部。在“解放大城市”的欢呼声中,又一次大规模的参军高潮掀起。
  有一天,王辩接到调令回临沂。她给孩子们收拾东西,到汶河两岸的村庄取回自己的衣物,并向老乡告别。她又回到县机关,办完应有手续。村干部给预备了二人推拉的小车,推着两个孩子。在路上走了好几天,终于到了临沂,找到邮局部门。和赵志刚分离几年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
  1949年春,王辩到山东图书馆工作,1952年调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期间,王辩因为懂俄文,一直在俄文资料室,担任苏联图书室主任。
  1978年,王辩先是退休到街道,后又收回到机关离休。离休后,她仍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党史工作,抱病撰写了20余万字的回忆录,同时为中共党史、妇运史、青运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解决了建党初期许多有争论的历史问题。直到去世前两天,她还亲自写信回答有关单位提出的问题。
  1987年4月11日,王辩病逝于北京。
  部分资料来源:《王辩》(王瑞华编着)
  本期图片由宋兆梅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