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1 21:26
鄌郚总编

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向明

  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向明
  向明,临朐人,1909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向明任中共青岛市沧口区委宣传委员、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豫鄂边区、豫皖苏区,苏中、苏北等根据地担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向明回到山东,先后在鲁中区、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第二书记、代理书记等职务。1954年后,被错误地批判并受到处分。“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康生、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错误路线残酷迫害,于1969年12月18日含冤病逝。1981年,中共河北省委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向明举行隆重追悼会,予以平反昭雪,对其一生作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
  本期撰稿:徐传国 张凤双
  --
  青岛教书 投身革命
  临朐县北博崖村村碑
  大枣园小学旧址
  向明生于临朐北博崖村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求学的艰难和人间的冷暖使他少年时期就萌发了改变黑暗现实的想法。向明在青岛市大枣园小学任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读书会”,自发办起“民众夜校”,向工人、农民揭露地主、资本家榨取劳动人民血汗的罪行,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1931年,向明成为中共党员。
  --
  学费难凑报到逾期 深造无门青岛谋生
  向明,原名巨同璞,字景山,又名巨任吾,化名王仲和。1909年3月出生于临朐县北博崖村(今属辛寨街道)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据《临朐姓氏考》记载,博崖巨氏为临朐古代土着姓氏之一,元末明初的巨士元为博崖巨氏的第一世祖。巨士元第十九世孙巨庆祥生有四子:同琛、同珊(巨同珊,又名巨佩之)、同璜、同璞(向明)。全家12口人,种着3亩薄地,虽然终年劳动,但因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加上连年天灾,生活仍无保障。
  向明9岁时跟着任私塾先生的父亲在乡间小学免费读书。初小毕业后,父亲看他有志气,便节衣缩食凑学费,供他到临朐县城高等小学读书。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多是富家子弟,向明因买不起课本,总是使用二哥用过的。当一门课换新版本时,他只好借同学的书看,因此常受到富人子弟的嘲讽:“穷小子,连书都买不起,上不起学就别上。”这些令人难受的侮辱深深地刺痛了向明幼小的心灵。在生活上,他无钱在学校入伙,只好每两个星期回家拿一次糠煎饼。遇阴雨连绵的热天,煎饼发霉,也只好凑合着吃,不然就要挨饿。求学的艰难和人间的冷暖使向明少年时期就萌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924年,16岁的向明高小毕业后,到父亲的学生那里借了一些钱,去青州投考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报考人数近2000人,只录取80人,向明被录取了。但因这年省立四师学生由官费改为自费,因拿不起学费,家里不想让他再去上学了。向明多次请求,家人才勉强同意,卖了粮食,为他凑齐学费。可向明赶到青州去学校报到时,已经逾期,校方将他拒之门外。向明只好返乡帮助大哥种地。向明在务农期间非常苦闷,一天,他在自家墙壁上抄诗言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落款“向明”,意思是决心摆脱黑暗,向往光明。
  1925年春节后,向明只身去青岛谋生。当时,青岛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张宗昌所控制,一个农村孩子,想找工作,谈何容易。他本想凭借自己年轻力壮,找个职业赚点钱,将来再去上学,可是不久这一希望也破灭了。为了生活,他拉过大车,做过苦力,当过肩挑小贩,后又同逃荒到青岛的三哥巨同璜一起,烙烧饼、蒸包子沿街叫卖。几年的颠沛流离,不仅使他饱尝当牛做马的苦难,而且还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官僚的飞扬跋扈、穷凶极恶以及劳苦大众的艰难困苦。阶级仇和民族恨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产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
  考取小学教员 找到革命道路
  向明在青岛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好回到家乡。不久,他得知有个高小同学在青岛做事,便重返青岛,经他介绍到市教育局登记并参加了小学教员的考试。1929年春,向明被青岛市教育局录取并分配到青岛市大枣园小学任教员。
  在大枣园小学,向明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如《国家与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及高尔基、鲁迅的作品等,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并知道了中国也有共产党,便一心寻找共产党的组织。在讲授高年级正课外,向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读书会”,辅导学生学习时事,有时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为帮助和启发学生提高政治觉悟,他还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纸张、油墨,编印一些辅导教材,包括《我们为什么穷?》《扑灯蛾》等,发给学生阅读。由于他讲课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又讲得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欢迎。
  为唤起民众觉悟,向明克服种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在大枣园小学自发办起“民众夜校(实际是工人夜校)”。没有教员,经费困难,向明主动承担,义务任教,不取任何报酬。他身兼校长、教员,动员沧口区日本纱厂的工人及当地少数农民参加学习。向明经常到夜校讲课,向工人、农民揭露地主、资本家榨取劳动人民血汗的罪行,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夜校中涌现出一批骨干。他们分头到富士纱厂、宝丰纱厂、四方机厂、隆兴纱厂发动工人,向国民党特务、黄色工会开展斗争,向厂方提出改善工人待遇的要求。
  当时,大枣园小学附近有一所市立宋哥庄小学,校长张静源系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在校内任党支部书记,并负责宋哥庄、仙家寨、李村、沧口等地下党的工作。张静源了解到向明的一些进步活动后,多次到大枣园小学找他谈话,向他宣传革命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了解他的家庭和个人经历。在张静源的启发帮助下,向明的思想豁然开朗,觉得终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理想,非常高兴。从此,他积极主动接近党团组织,更加自觉地在师生中进行宣传活动。
  1931年4月,张静源介绍向明加入中国共青团,并安排他担任大枣园小学团支部书记。此后,向明在日本纱厂的工人中,积极发展团员,很快帮助纱厂建立起团支部。同年8月,向明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
  身陷囹圄 坚持斗争
  向明(前排中)和曾经同狱的难友合影
  1932年11月,向明调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因叛徒出卖,省委机关几经破坏,1933年,向明和省委书记任作民等29人被捕。他们在狱中也没停止斗争,为了援救同狱难友、抗议狱中暴行,进行了多次绝食。1937年,国民党当局迫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舆论声势,释放向明与其他被捕同志。
  --
  担任区委宣传委员 发动纱厂工人罢工
  1932年2月,济南市委书记李春亭调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在市委的领导下,青岛市的党团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中共四方区委、沧口区委相继建立。中共沧口区委书记由工人党员刘一贵担任,于世瑞任组织委员,向明被委任中共沧口区委宣传委员。当时,市委交给沧口区委三项任务:在其他纱厂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在富士纱厂和其他纱厂中发展赤色工会会员,在黄色工会中建立反对派——赤色工会小组;在富士纱厂和其他纱厂发动工人斗争。向明和区委其他同志共同努力,在执行上述任务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5月5日,沧口区委组织发动富士纱厂工人罢工,反对该厂厂主对工人的残酷压榨。罢工开始前,区委和纱厂党支部明确提出了罢工斗争的六项要求:星期日不打点;反对解雇工人;增加工资二成;迟到五分钟反对扣赏钱;恢复上午下午各休息15分钟的待遇;恢复失业工人的工作。同时,将赤色工会会员发展到100余人,共产党员由7人发展到27人,并散发传单2000多份。5月18日,全厂实行罢工。5月22日,国民党青岛市警察局派警察抓捕工人200多名,其侦缉队还到枣园、宋哥庄、十梅庵等小学搜捕参加发动领导罢工斗争的教员。为营救被捕工人,向明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工人进行怠工斗争,并决定在营救无效时再次组织罢工。
  5月下旬的一天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沧口进行大逮捕。向明刚从工人夜校上完课回到宿舍,正与区委的几个同志研究再次罢工的事,突然听到警车的喇叭声,预料到军警特务前来捕人,他们几个立即逃跑脱险。敌人的阴谋未得逞,只去学校逮捕了另外两个教员,接着就对向明下了通缉令。
  向明由四方党支部的党员王良栋、武嘉树掩护,暂时隐蔽在铁路职工宿舍邢国英家中。数日后,向明与市委书记李春亭接上关系。李春亭指示他带领已暴露的工人党员,去中央在上海举办的党训班学习,并约好次日在第三公园领取介绍信和路费。但就在这天夜里,市委机关遭敌人破坏,李春亭等同志被捕。向明在青岛失去与上级的联系,又被敌人“画影图形”到处通缉抓捕。
  8月,向明辗转至济南,找到山东省委书记武平,不久被省委任命为济南市委书记。
  --
  紧急报信遭遇抓捕 受尽酷刑毫不动摇
  1932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遭敌破坏,党中央派任作民到山东任省委书记。11月,向明调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由于叛徒出卖,1933年2月,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陈衡舟被敌人逮捕并叛变,省委机关又一次遭到破坏。
  1933年2月27日上午,向明正在住处看《大公报》,忽然从房东口中得到“连升街11号逮捕了共产党”的消息,他立即警觉到连升街是办训练班的地方,自己的同志遭到不测。他赶忙去通知张北华(1933年任中共山东临时省委书记),到达东关小仓街14号时,被隐藏在这里的暗探抓捕。这次与向明被捕的还有省委书记任作民、共青团山东省委代理书记孙善师及省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学员等29人。
  向明被捕后,先押到山东省国民党省党部的临时拘留室内。在那里三次受到审讯,主审是叛徒、捕共队队长王天生。向明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不仅毫不动摇,而且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不管王天生怎样审问,向明始终沉着地回答:“我叫王仲和,山东昌邑人,在大连做生意,因父亲被土匪绑架无钱赎回,是来济南找朋友借钱的。”后来,向明被叛徒指认,遭到了压杠子的酷刑。第三次受审时,叛徒沈君奎跳出来证明他是共产党,但他坚定如初,仍一口否认。审讯结束后,向明等被押到省警察厅拘留所。
  一个星期左右,敌人又将他押解到济南地方法院看守所,由山东高等法院进行审讯。在那里,又连续被审讯了三次。国民党反动当局依照所谓《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处向明7年刑罚。
  --
  抗议狱中暴行 多次带头绝食
  1934年上半年,为援救同狱难友,在任作民的组织下,进行了两次绝食斗争。第一次是2月6日(农历1933年腊月廿三),因为所方干涉政治犯而引起冲突,个别人愤极谩骂把一个主任吓跑了。当天晚上20个武装保安队员前来镇压,将向明和刘庆珊、李殿龙等11人拖到院子里毒打。为抗议敌人的暴行,向明等人领导开展了绝食斗争。绝食第一天夜里正是旧历小年,远处鞭炮声声,大家咬着牙坚持斗争。头两天,所方还坚硬,以送军法处、送省党部来威吓。到第四天,国民党高等法院便来人劝食,表示条件可以商量。到第五天,便正式答复了部分条件,他们才开始复食。被打的11人提出了刑事诉讼,检察官去验了伤。结果,敌保安队长受了处分,看守所长被撤了职,斗争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绝食斗争是在6月初,因新任的看守所长经常进行恐吓,而且伙食一天比一天差,于是他们又决定绝食。看守所长于次日早晨带来打手,毒打了刘庆珊、向明。检察官来假惺惺地劝,大家不理他那一套,坚决要求对所长依法治罪,改善伙食,打开脚镣等。直至第三天,检察官正式答复条件。这次绝食又取得了胜利。
  1934年11月,向明被关进山东第一“模范监狱”。第一监狱,从典狱长到主任、看守人员都是一班老狱卒,残酷成性。一入监狱,向明等人就继续在任作民的领导下,作着反抗斗争的准备。1935年4月,新来的“政治犯”袁哲生因小事的争论被处罚带双镣关进“禁闭室”,后手脚反捆吊在梁上。向明等人商定,公开提出抗议,大力声援袁哲生。
  他们利用放风的机会,通过跑号员将救援难友的决心和绝食斗争的安排,设法告诉了全监的难友。向明在“良”字2号监房20人首先宣布绝食,次日发展到70多人,第三天到140多人,最后连普通犯都深受感动,全监狱700多人都参加绝食斗争。向明作为代表之一,面对典狱长,慷慨陈词,据理抗争,典狱长被搞得狼狈不堪,便找看守把向明、彭瑞林等人押到另室看押。这时,他们已绝食3天,身体很虚弱。监方千方百计诱骗他们复食,并给服药、打针等,但他们并不为此心动,表示如不答复条件,坚决绝食到底。一直到第七天下午难友们来看望他们,说狱方答复了条件,斗争取得了胜利,大家把他俩抬回原来的监房。不久,向明又被押到设于济南的山东省第三监狱,在狱中向明又一次组织了绝食斗争。
  1936年12月,向明又从第三监狱被押回济南地方法院看守所。1937年2月19日,他与任作民等19人被押解到武昌湖北反省院等处。武昌反省院惯用“攻心战”的伎俩,向明等一入院,院方每人发给一张《反省人入院调审表》和十多张写“自述”的格纸。根据任作民的意见,向明、刘少陵便秘密商定了三条:一是决不暴露共产党的政治面目;二是决不有任何丧失党的立场的言行;三是决不接受、附和敌人的反共宣传,以此抵制敌人的反省政策。在反省院内,向明和刘少陵、黄成章、汪墨卿、郭以进等都团结在任作民的周围,发动全院反省人员要求上前线杀敌并无条件释放政治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舆论声势和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浪潮,释放向明与其他被捕同志。向明出狱后,与王佃卿等4人去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向明等人经党组织审查,恢复了组织关系并分配工作。
  --
  转战豫苏 勇挑重担
  向明摄于1941年
  向明(中)与季方(左)、秦钟民的合影
  向明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期间,帮助豫东特委说服和动员豫东西华县地方武装的领导人胡晓初等人,将部队拉过黄泛区以东,接受新四军六支队领导。向明担任苏北区党委委员期间,深入危区淮安,发动各方面力量打击敌人,逐步缩小沦陷区,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开创了积极有利的局面。
  --
  说服豫东地方武装 东进根据地接受领导
  1938年10月,日军进占广州、武汉。我方西华抗日根据地及西华抗日部队处于国民党重兵包围之中,形势相当危急。
  1939年3月,向明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8月,调任豫东特委中原局及豫鄂边区党代表。当月,向明来到西华召集豫东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分析当前形势,并叮嘱各县随时做好斗争准备。同时,帮助豫东特委说服和动员豫东西华县地方武装的领导人胡晓初、屈申庭、侯秀山等人,拒绝国民党第一战区调部队到舞阳整训的命令,将部队拉过黄泛区以东,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接受新四军六支队领导。
  11月,向明在周口主持召开中共豫东特委重要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研究部署部队东进问题。会后,在向明等带领下,部队从周口出发,经过9天日夜急行军,强渡颍河、黄泛区,粉碎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行程700余里,胜利达到豫皖苏边区,与司令员彭雪峰部队会师。不久,即编为新四军游击第六支队第二总队,胡晓初任总队长,向明任政委,辖2个团,约2500人左右。此后,这支部队长期战斗在豫皖苏区。
  1940年6月,向明任中共豫皖苏区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长。次年1月任苏中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苏中是连接苏南、苏北、淮南、淮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侵华日军、伪军重兵麇集于苏中主要城镇,对我军进行残酷“扫荡”“清剿”“清乡”,妄图歼灭新四军主力,彻底摧毁苏中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则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寻衅摩擦,企图驱逐消灭共产党和新四军。当时向明只有三十多岁,面对如此异常艰苦的斗争,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带领苏中四军分区军民与敌人展开无数次殊死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残酷“扫荡”“清剿”“清乡”,为巩固和扩大苏中根据地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正如陈丕显在《苏中抗日斗争》一书序言中所说“向明为苏中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黄桥决战后,1941年3月正式成立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区司令部,季方任司令员,向明任政委,梅嘉生任参谋长,陈同生任政治部主任。
  --
  深入危区盐阜淮安 改变对敌斗争局面
  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局决定将苏北盐阜区党委和淮海区党委合并,成立苏北区党委,由黄克诚任书记,向明任党委委员。苏北区党委成立后,盐阜、淮海两区均改为地委。
  1943年3月,盐阜区刚刚取得了反日伪军大“扫荡”的胜利,军民斗争情绪高涨,但由于日伪“扫荡”刚结束,我根据地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经历了这次严峻的斗争,有些地方的组织受到了一些损失,干群思想也比较混乱。敌伪大部队虽然撤离了我根据地,但在一些县城及交通要道,又安了新据点,经常有小股敌人从这里出来骚扰。在这种情况下,向明和地委领导们,除了部署各县委抓紧恢复整顿工作,进行思想教育,调整和健全各级组织外,向明自己还重点抓对敌斗争工作,特别重视淮安县的对敌斗争。
  淮安是盐阜区的西部边区,处于淮安、淮阴、涟水三个敌伪占领县城的三角地带,斗争条件特别艰苦,但与淮北、淮南、淮海三个地区相邻,是苏北根据地、华中局同山东根据地联系的重要通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个县的西部有一条废黄河和盐河之间夹滩地带,过去这是一大股土匪武装盘踞的地带,其南部涧河以南的大片地方,是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反共顽固派韩德勤重兵盘踞地区。淮安县抗日根据地的形势特别复杂,斗争十分尖锐,战事极为频繁。向明去淮安之前,向在淮安工作三年的区委书记了解淮安的自然情况、敌我态势,在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工作。
  向明到淮安后,由县委书记陪同深入该县的钦工区、马厂区、季桥区,除了向许多区乡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向坚持在斗争第一线的乡村干部和民兵、联防队员等了解情况,总结对敌斗争经验,与他们一道研究开展对敌斗争的策略、方法;提出发动群众、团结各方面力量,积极进攻主动打击敌人。同时要求寻找各种关系,利用矛盾,开展敌伪军工作,配合我方的对敌斗争,以积极向前推进,逐步缩小沦陷区扩大解放区,迎接对敌大反攻形势的到来。向明的这些指示,县区委都积极赞成,也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上下齐心、团结一致的好局面,淮安县边区的对敌斗争形势迅速改观,迫使小股敌人不敢轻易离开据点出来骚扰,而我方却逐步向敌伪据点的边沿推进,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沦陷区扩大了根据地。虽然敌我斗争仍很尖锐,但敌我之间的总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更多地掌握了主动权,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开创了积极有利的局面。
  --
  壮大人民武装 与日伪顽斗争
  1943年6月,向明任中共盐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盐阜区辖盐城、盐东、阜宁、阜东、建阳、射阳、淮安、涟水、滨海9个县,是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当时苏北的形势是,周围敌伪据点80多处,敌伪2万多人,不断从涟水、淮阳、淮安等地出动对盐阜区进行报复性“扫荡”。
  1943年10月,党中央为坚持抗战,建设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迎接反攻做好准备,提出了十大基本政策。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向明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一面与日、伪、顽进行斗争,一面为巩固盐阜抗日根据地开展大量工作:一、加强政权建设;二、发动参军,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三、实行减租减息;四、扶持生产赈济灾荒;五、开展大生产运动;六、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七、继续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八、锄奸工作;九、做好文化教育工作;十、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1943年秋后到1945年秋,盐阜区在对敌斗争、政权建设、拥政爱民、发展生产、动员参军等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全区三次“动参”中有2万人参加部队;减租减息进一步扩大范围;工、青、妇、儿童、学生等各种群众组织蓬勃发展;80%的干部参加了整党整风学习。向明在盐阜区工作仅两年多时间,他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善于总结经验,加强具体指导,出色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为以后抗日胜利迎接全面反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5年10月,日军投降后,向明随新四军三师开赴东北路过山东临沂时,华东局将他留在山东。11月,向明任中共鲁中区委书记兼鲁中军区政委,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斗争,战斗在沂蒙山区。
  1946年春,华东局、新四军及山东军区在临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关于重庆谈判后的形势和任务、执行“双十协定”、我军整编等问题的指示精神,会议特别强调要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争取实现和平民主,一方面警惕蒋介石挑起内战,要用革命的两手来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会后,鲁中区党委在博山召开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会议,向明在会议上传达了临沂会议精神,同时,他针对鲁中区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着重进行了备战教育,提出反对和平麻痹思想,强调要像抗战时期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不懈地准备战斗,把备战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应对国民党反动派内战阴谋。
  区党委健全了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在部队开展百日练兵活动,增强部队战斗力,为粉碎国民党进犯解放区作好战斗准备。
  --
  纵横齐鲁 建设胶东
  朱德同志(右)与向明合影
  华东野战军成立,向明兼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王建安任司令员,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参加了多个战役。1948年2月,向明调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带领全区人民不仅开展生产自救运动,还全力支援山东兵团内线作战和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外线作战,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
  --
  兼任华野八纵政委 浴血征战沙场歼敌
  1946年6月,蒋军集中4个整编师及“还乡团”分子近2万人,向鲁中解放区大举进攻。向明与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分工在前方率部队阻击敌人,取得保卫鲁中解放区的胜利。9月,山东解放区按照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实行战略转移,而国民党反动派正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形势紧张。向明以丰富的政治阅历,审时度势,抓住主要问题,兼顾地方和军队的工作。在政治工作、巩固发展新区、土地改革、动参支前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成立,向明兼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王建安任司令员。在陈毅、粟裕指挥下,第八纵队在鲁南枣庄、峄县一带歼灭国民党整编二十六师、整编五十一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共5.3万人。向明和王建安率鲁中主力九师、四师十团及炮兵团参加了鲁南战役,先后攻克太子堂、青山、石城崮等据点及峄县县城,歼敌8000余人,俘敌整编二十六师中将师长马励武。
  2月中旬,莱芜战役打响,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果断迅速地包围了进犯至莱芜地区的国军李仙洲集团7个师,从20日至23日,全歼国民党军队5.6万人,俘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将级军官21人,获空前大捷。其中,向明、王建安率八纵歼敌1.3万人并活捉李仙洲。莱芜大战告捷,粉碎了敌人两面夹击的计划,收复13座城市。
  4月,解放军发起泰蒙战役,向明和王建安率八纵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全歼泰安守敌2000余人,收复泰安、肥城、宁阳等县城。
  5月,敌人纠集3个兵团共17个整编师,分三路再次向鲁中地区进犯,企图与解放军决战,向明、王建安率八纵参加孟良崮战役,经过4天激战获得全胜,歼敌3.2万人,击毙敌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
  6月底,在沂蒙山区,向明、王建安率部实施机动防御,消耗敌人,掩护主力集结,共歼敌3000余人。8月,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向明、王建安奉命率八纵沿陇海路进入豫皖苏边区,支援刘邓大军跨越中原挺进大别山。9月,向明、王建安奉命进入鲁西南,率八纵与三纵、六纵一起发起沙土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七师,活捉师长段茂林。
  10月,向明奉命率八纵挺进豫鄂皖苏地区,一边担任歼敌战斗任务,一边发动群众开展新区工作。历时一个多月,横扫方圆数百里敌占区,为重建豫鄂皖苏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2月初,向明在鲁豫边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
  动员胶东生产自救 搞活流通保障供给
  1948年2月,向明调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这年春夏之交,胶东区自然灾害严重,加之国民党重点进攻和“还乡团”的残酷屠杀、掠夺和破坏,胶东区人民生活陷入极大困境。胶东区党委为领导全区人民战胜灾荒,成立了生产自救委员会。向明以惊人的魄力,和区党委其他领导同志一道,一方面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纠正了1947年“土地复查”运动中出现侵犯中农利益的“左”倾错误;另一方面,向明响应华东局“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动员全区人民开展以查荒灭荒、抢种补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自救运动,提出“为消灭十万亩荒地而奋斗”的目标。
  为确保政令畅通,向明号召区、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与贫雇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上下一心医治战争创伤。在生产救灾中,向明还大力推广各地创造的帮工组、变工组和集资办供销社等经验,积极提倡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保障供给。从1948年4月至8月,胶东区发放生产自救的各种贷款13.27亿元北海币、粮食4500余万公斤,助农劳动92.5万人次。这年,通过生产救灾运动,没有饿死一个人,秋季还获得大丰收。不仅使人民群众渡过了难关,还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
  -
  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支援前线兵团作战
  向明任职胶东区之时,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向全国胜利大进军时期。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分东西两线兵团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驻守胶东的华野东线兵团粉碎了国民党9个整编师向解放区的进攻,取得了潍县等战役的重大胜利,使胶东与渤海、鲁中解放区连成一片,山东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作为山东兵团重要后方之一的胶东,面临兵灾、天灾后的重重困难。向明从大局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解放战争”,要求胶东各级领导和全体军民宁肯自己节食省用,也必须全力支援山东全境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真正做到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物出物,全力支援山东兵团内线作战和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外线作战,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
  人力支援方面,1948年,在区党委“反蒋保田保家乡”的号召下,全区参加人民解放军的青年有5.8万多人;动员民工41.6万余人,其中,赴外区执行任务的达11.88万人。像参加淮海战役的子弟兵团2400余人,民工3.8万人,担架5000副,挑子5000担,马车800辆。当时,参战人员多,战线长、运输距离远,前线军需品的供应,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按照区党委的要求,各路支前队伍由各级领导带领,冒着枪林弹雨,浩浩荡荡,随军作战。
  物力、财力方面。胶东军区有9个兵工厂,有职工上万名。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工厂职工克服制造枪炮子弹所需的钢铁、弹药等原料极其紧缺的困难,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争分夺秒开展劳动竞赛,所制造的枪炮弹药有力地支援了华东战场。向明在胶东工作期间,当时的莱阳、莱东、平东、平西等县遍布他的足迹。
  --
  精心谋划动员部署 抽调干部接收新区
  1948年冬,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向全国胜利发展,根据党中央和华东局的指示,抽调部分干部南下接收新区。胶东区又一次面临干部的大流动、大调整。
  干部的选拔、配备和进出,不仅关系到胶东,还关系到从组织上支援新区、保证全国胜利的大问题,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对此,向明精心谋划,在区地县党政领导干部会议上进行动员部署,与区党委的领导同志逐地检查落实,对干部进行认真的考核、选拔,迅速抽调3650名干部,分别组成1套区党委级、6套地委级、36套县级领导班子,南下接收新区,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为接管和建设新解放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外地调进充实胶东区的干部,向明给予妥善安排;对因干部外调出现的空缺,向明坚持用人唯贤、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原则,搞“五湖四海”,从胶东区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好干部调配工作,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干部路线。
  --
  接管青岛 殚精竭虑
  庆祝青岛解放的游行彩车在行进中
  向明和夫人方俊合影
  为顺利接管青岛,防止敌人南逃前疯狂破坏,向明派人潜入青岛市内,在上层人士中宣传党的解放、接管政策,保护工厂设备。接管伊始,百废待兴,作为山东分局第二副书记兼青岛市军管会主任的向明统揽全局,迅速稳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解决交通运输难题,发放救济粮款,帮助群众顺利渡过春季灾荒。
  --
  摸清敌情防止破坏 保证顺利接管青岛
  1948年冬,向明代表胶东区党委派出情报人员潜入青岛市内,任务是摸清敌人军政当局的各种动向,防止敌人南逃前的疯狂破坏,在上层人士中宣传党的解放、接管政策,保护工厂设备,迎接青岛解放。为做好上述工作,向明亲自召开会议,布置任务,听取汇报,作出具体安排。区党委曾连续编印了《青岛调查》资料4辑,对青岛解放后的接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5月24日,山东分局决定成立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向明以山东分局第二副书记兼青岛市军管会主任的身份接管青岛市全面工作。当月,成立中共青岛市委。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政府当日成立。6月8日,青岛市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向明到会讲话。6月11日,青岛市军管会召开各业职工座谈会,向明在会上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三项任务。
  6月28日,青岛市委召开地下党员会议,向明在报告中充分肯定青岛市党的地下组织、党员和进步群众配合解放青岛的功绩,要求大家再接再厉,为建设新青岛作出贡献。
  8月1日,在青岛汇泉体育场举行近万人盛大集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2周年。向明在会上讲话,并与青岛警备区司令谭希林、政委彭林、副司令张涌等领导,主持青岛警备部队军旗授旗仪式及功臣授奖活动。
  8月22日,青岛市委召开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向明在会上作《建设新青岛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
  9月28日,向明在青岛各界人民代表会上致开幕词,动员青岛各界人民群众和民众团体同心协力,为建设新青岛贡献力量。
  10月底,青岛市结束军管。1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决定青岛市军管会和青岛市委合并成立临时市委,向明任书记。
  11月2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成立新一届青岛市委,向明任书记。
  --
  组织力量护厂护校 救济群众稳定秩序
  接管工作伊始,国民党在青岛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城市工业生产、文教卫生、交通通讯的恢复;社会治安的管理和稳定;旧职人员及其家属的安置处理,国民党的散兵游勇的遣散,大批灾民及无业人员的安置、救济,国民党大批潜伏特务需要侦破;团结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战线工作;涉外问题的处理;奴化思想和资产阶级不良生活方式的腐蚀之消除等等。这些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迫,纷繁复杂。
  面对这种处境,向明统揽全局,沉着坚定,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与军管会其他成员一道分工合作,动员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以和平方式对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有力、有理、有节的斗争;秘密组织骨干力量,实行武力护厂、护校;团结一切有正义感的上层人士,利用他们的社会威望,动员他们和反动势力巧妙周旋,对阴谋掠夺破坏的诡计,能拒则拒,能防则防,能拖则拖,直到解放大军压境,使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黑手不斩自断。
  有序接收各行各业。加强对党中央政策的宣传,有系统地向各行业派驻军代表,以加强领导,迅速恢复生产和工作。在各工厂建立工会组织,保护职工利益。
  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先后发放救济粮200多万斤、救济盐8万多斤,救济款18.6亿元(旧币),有8.8万多人接受救济,帮助群众顺利地渡过春季灾荒,稳定了青岛的社会生活秩序。
  迅速解决了交通运输难题。他亲自抓胶济铁路青(岛)潍(坊)段通车工作,很快恢复并通车,公路和海上航运也相继恢复,城市生产、市民生活所需的煤炭、粮食等物资源源而来。
  清查反动党团分子,取缔反革命组织,坚决地恢复社会秩序。当时的青岛除特务活动猖獗外,还有从各县逃到青岛的10万余地主恶霸,其中不少人造谣生事,暗偷明抢,扰乱社会秩序,群众恨之入骨。向明采取果断措施,一一登记造册后通知各县,将这些地主恶霸遣散原籍,由当地政府进行教育管理。
  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并常设委员会,团结了社会各界人士,如张公制、范登川等知名人士,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很大作用。加强党、政及社会组织建设。到1949年底,仅半年时间,全市各个工厂、学校都普遍建立起党支部(总支部)和工会、青年团、学联、妇联等群众组织。到1950年6月,全市发展党员2548人、团员1万多人、工会会员87845人、妇联会员61872人,1.2万多名大中学生加入了学联。
  南竹泉同志在《深切怀念向明同志》一文中写道:“在向明同志的领导下,胜利地完成了保护和接管青岛任务,一座完整的、国民党反动派没有来得及大肆破坏的工业城市,投入到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怀抱。这一胜利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青岛市无产阶级和各界进步人士,也归功于组织、领导接管青岛的向明同志。”李富春到确定视察工作时曾说:“青岛是华北最后解放的城市,也是进行接管工作最完整、最系统的城市。”
  --
  主政山东 成绩斐然
  1950年,向明先后任山东分局第二书记、代理书记、山东军区副政委等职。在土改工作中,他亲自带队深入基层,采用典型试验推动全面的方法,对土改工作分类指导。他领导全省人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改善了财政经济状况,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另外,增建学校,扩召学生,建立医院等,到1952年,全省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巨大成就。
  --
  带队深入基层 指导土改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7月,向明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作,并由政务院提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向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8月,中共中央决定,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傅秋涛调往中央军委工作,因分局书记康生自1950年开始长期“养病”,山东分局工作由向明主持。向明任第二书记,后任代理书记、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为贯彻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向明领导山东分局,依靠全省人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三反”“五反”运动,贯彻执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等做了大量工作。其间,向明依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负责、不怕困难、埋头苦干的无私无畏精神。
  在土改过程中,山东情况相当复杂,有收复区、新解放区及城市郊区。
  1950年9月,山东分局发出完成和结束土改指示。指示指出,山东为老解放区,大部地区已经进行了土改,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只占9%左右,应按照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实行土地改革。为加强对完成和结束土改工作的领导,山东分局10月成立山东省土改委员会,省政府公布《山东省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分别对老区、恢复区、新区的土地改革提出不同的要求、方法和步骤,规定了对各阶级、阶层和个人的不同政策。为了搞好土地改革,全省层层培训了4.6万干部和积极分子,省直机关抽调300名干部和学生组成工作队,分赴昌潍、滕县等地。向明亲自带领工作队深入基层,采用典型试验推动全面的方法,对土改工作分类指导。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的偏向,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28日,山东分局召开扩大会议进行传达贯彻。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此运动中,向明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并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当运动进入“打虎”(即检举揭发重大贪污犯罪分子)阶段后,向明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以山东分局名义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实事求是,改变清查方式,严禁逼供。在他的领导下,这场运动既起到了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教育作用,又避免了运动中的过火行为。
  --
  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文化教育发展良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在财政经济方面面临巨大困难,恢复山东经济成为当时首要任务。为此,向明坚决贯彻党的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1952年,向明主持开山东分局会议,确定了精简上层、充实下层、加强工矿、财贸等工作的原则,抽调大批干部充实基层和企业单位。同时组织贷款,发放生产补助粮,动员灾区人民生产自救。通过积极工作,到1952年10月,山东省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8.9%。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7.5%提高到33.3%,工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长278%。全省人民的平均购买力较1949年增长195%。改善了财政经济状况,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为山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到1952年,全省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巨大成就。教育方面,全省小学数量增加178%,小学学生增加222%,入学儿童达到学龄儿童的54%;中等学校增加128%,中学学生增加217%;新建大专院校3所,学生增加120%;常年民校和职工业余学校6.6万所,学员达390余万人;冬学6.67万所,学员达700余万人。文化事业方面,全省有宣传队1.12万个,电影放映队69个,读报组5.1万个;全省主要报刊每期平均发行49万份左右;广播收音站1570处。卫生事业方面,地方医院由1949年的76所增加到189所,卫生学校增加了近一倍,在校生增加6.3倍,全省接种牛痘者达34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
  在领导全省党政军民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全省积极出兵(参军)、出人(医疗人员等)、出财、出物,做出了很大贡献。1950年冬和1952年冬,全省有12.36万人应征入伍,共捐款2957.9亿元,可购买197架战斗机,超额51%完成任务。
  为推进民主改革运动,向明深入工厂,联系群众,教育工人和技术人员要加强团结,同心协力,搞好生产。他还亲自抓机关自身建设,强调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经常深人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一定要实事求是,讲求工作效率。
  1952年12月,中央决定,向明任山东分局第二书记并代理书记。
  1953年2月4日,向明主持召开了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大会,指出了机关工作存在的“七多”“四少”的问题,即各种委员会和办公室多,会议多,表格文件多,干部调训多,变动多,兼职多;调查研究少,具体指导少,深入检查工作少,总结经验教训少。这年春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斗争(即新三反)。向明在部署和指导工作中,还教了抓好典型的工作方法。
  1953年4月,他到胶州地委,先在地委简单了解情况后,立即轻车简从到诸城县,分别同县委的同志、昌城区的同志以及几个乡的干部进行了细致的座谈,而后又顺便与五莲、胶河县委的书记谈了话。返回胶州地委后,又听取了文登、莱阳、昌潍三个地委的书记作的工作汇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指导总结了胶州地委结合各项工作开展“新三反”斗争的经验,还派人搜集了诸城县昌城区、胶河县桃源区桃园乡党总支副书记王桂仁贯彻群众路线的事迹材料,分别整理报告,向明并附信一件,同时报告山东分局。
  不久,山东分局、中共中央、华东局先后分别转发了胶州地委和诸城县委的经验。
  --
  沉冤昭雪 风范长存
  1981年4月2日,中共河北省委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向明举行隆重追悼会。
  1954年,向明被错误地认定参加“高饶反党联盟”,被撤销一切职务,行政降三级。1955年,被调到河北省工作,在保定市隔离审查长达7年之久。“文革”开始后,向明又遭林彪、康生、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诬陷为“反党分子”“走资派”“叛徒”,无休止的批斗令其身心遭受极大摧残。1969年,向明被送到河北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于12月18日含冤病逝,终年60岁。直到1980年12月,他的名誉和党籍才被恢复。
  --
  工作踏实任劳任怨 冷静沉着处事果断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向明一贯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朴素本色。
  向明对待任何工作有着踏实深入的作风。他在盐阜地区工作时,身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和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政委,但他很少坐机关,而到下面跑的时间居多,每天工作常常达16个小时。他凡事冷静沉着,注重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在原则问题上,处事果断,但不盛气凌人。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为改变“经济日益繁荣,税收相对下降”的局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行税制改革,对原有税收政策诸方面予以调整,以完成1953年的税收任务。但是,改革不仅引发了经济上的物价波动和市场混乱,而且引发了政治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鉴于此,为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向明经过认真思考,通过组织渠道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事关全局的重要意见,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视。随后,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派出若干个小组分赴各大中城市调查,并每天与各主要城市通话联系,解决发生的问题。经过努力,执行新税制所发生的较大问题,通过采取补救措施得到妥善解决。
  据向明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全国经济恢复时期,各种物资相当匮缺。其中,面对办公用具简陋紧缺的状况,分局工作人员写了申请报告,上报分局领导审批。向明看了报告后,虽对办公设备紧缺情况表示理解,但还是把报告退了回去。办公人员不足也是分局机关当时一个突出问题。1952年,分局机关连工勤人员只有90人。随着事业发展,各部委都要求增加人员,相应地就要增加经费。行政处在编制下年经费预算时,在征求各部委负责人、办公室主任意见后反复核算,最低要求增加到120个名额。向明在审核预算并详细听取该预算形成情况的汇报后,将预算中增加的30个编制压缩至10个,对遏制当时各单位普遍要求增人增经费的现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生活俭朴不搞特殊 吃住方面从不计较
  在青岛工作期间,向明要求各位分管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其他可能的人;要学会管理城市,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要时刻提高高度警惕,对敌人的一切阴谋活动予以坚决镇压;要坚决唾弃那些腐化与蜕化倾向,继续保持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完成改造和建设青岛的任务而奋斗。
  向明在个人生活上也是从严要求。他生活俭朴,从不讲究吃穿,不搞特殊,不谋私利,这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所共知的。抗日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异常艰苦,部队规定每年以旧换发新衣。为节省开支,向明每年带头不换新衣服,身上的衣服常常是又旧又破,打着补丁。进城以后,他曾穿着带补丁的军装,一件蓝色的旧夹克上衣穿了多年。他在住房、饮食方面从不计较,担任山东分局主要领导后,分局机关伙房师傅不时征求领导同志对生活的意见,当问及向明时,他或是说“已经很好了”,或是说“没意见”,从不挑剔。分局机关规定,对晚上工作到12点的人员,由伙房供应夜餐。向明经常工作到深夜,但他从不让伙房给他加夜餐,反而让公务员早休息。对一些合理的应享受的待遇,向明也常常能省则省,能免则免。1952年夏,中央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考虑到各省市一些负责同志因工作需要出席一些礼仪场合和接待活动,统一规定给每个负责人做一套毛料中山装、一双皮鞋。行政处派人去给他量衣服、鞋的尺码时,向明既不让量又不给尺码。行政处长专门跑去对他说明不是单独给他做,但他始终没让给做。
  --
  蒙冤二十余年 身心痛苦不堪
  在建国初期的三四年里,无论是恢复山东经济,还是进行社会改革工作,向明同大家一道,依靠群众做出了很大成绩。正当全国掀起经济建设高潮,向明能够更好地发挥才智之时,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揭露了高岗、饶漱石分裂中央和篡党夺权的罪行。4月,中央派陈毅等同志来山东主持调查向明问题。联系到七届四中全会上,向明对饶漱石态度沉闷,没有揭发出问题,又联系到中央准备成立计划委员会时,饶漱石想让高岗任主任、向明任副主任等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把向明错误地认定为参加“高饶反党联盟”。向明在党内蒙受这样沉重打击,心情极为沉重,但他宁愿将冤屈憋在心里,也不作违心检讨。是年4月至6月,山东分局召开扩大会议,揭发所谓向明“参加高饶反党联盟”。7月,中央做出撤销向明一切职务,行政降三级处分。1955年5月,向明被调到河北省,安排到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未明确职务)。他顾全大局,对组织的决定仍坚决服从,不计较职位高低、工作轻重,只要能为党继续工作就感到高兴。同月,山东省委以肃清向明影响为由,继续开展揭发批判向明的活动,又认定为“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层层检查,无限上纲,凡与向明关系稍微密切的同志都要检查过关,致使有的被逼自杀,有些受到错误的处分。9月,山东省委给毛泽东主席写报告请求中央开除向明党籍;10月10日报告得到中央同意(未向本人宣布)。自此,向明在河北省保定市被隔离审查长达7年之久。其间,向明精神上痛苦不堪,平日除坦白反省自己的问题外,多是以读书、看报消磨时间。
  1962年8月,山东省委决定重新审查“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问题,解除对向明的隔离审查,向明得以与家人团聚。因长期隔离审查,向明身患多种疾病。1963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向中央和华东局做出撤销1955年向中央所作的认定“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的结论报告,并决定恢复向明的党的生活,同时将报告转送河北省委。1964年2月,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同意山东省委关于“向明案件”的甄别处理意见。1966年5月,河北省委分配向明任河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这时,他虽然身患数病,体力甚差,还是尽力坚持工作。
  “文革”开始后,向明又遭林彪、康生、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诬陷为“反党分子”“走资派”“叛徒”,对其无休止地批斗、打骂、围攻、抄家,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尽管如此,向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意志,从不悲观失望,灰心丧气。1969年,向明被送到河北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在参加劳动时,因体力不支而摔倒,送医院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于12月18日含冤病逝,终年60岁。1977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以向明曾被捕入狱为由将其定为叛徒,清除出党,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1980年12月,经中共中央和河北省委复查,认为过去认定向明“在政治上、组织上、精神上积极支持饶漱石,参加高岗、饶漱石的反党联盟”不是实事求是,是不能成立的,过去河北省委对向明同志所做的“叛徒,清除出党,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实属冤案;对向明一生的革命活动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恢复名誉,恢复党籍。1981年4月2日,中共河北省委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向明举行隆重追悼会。
  资料来源:《深切怀念向明同志》《临朐先驱颂》及临朐县党史研究中心、临朐县档案馆收藏资料。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