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4 21:09
鄌郚总编

李伯京丨昌乐故城老街巷琐忆

  昌乐故城老街巷琐忆
  作者:李伯京
  中國有句话:“一方水土养-方人。”其实,水土是有灵性的,不是什么人都养,只有故土才养故乡的人。一个人的身心不能与生存于斯的土地分离,一方水土养一种故土精神固守,这种恩养就是故乡愁。沒有故乡的人,沒有故土旳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身世、也就沒有了故乡愁。
  1
  晨曦,东方孤山沭浴在阳光中,伴着欢快的《兰花草》乐曲传来,一辆洁白的洒水车缓缓驶过昌乐老城利民街和故城街口,淋漓喷洒下-路清凉的水雾,街上空气清新宜人。新的一天开始了,在昌乐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昌乐故城老街巷经历时代风雨,承载人间悲欢,感受岁月沧桑。
  抚今追昔,如果把利民街老县城,放在整个昌乐文明发展全局坐标来审视,那么老街老城区过去会留有怎样的引以为荣的历史贡献呢?今天老城仍然有着不可小视的优势和潜力,明天将有着令人向往的前景和未来。年轻人未必真正了解老城的昨天。
  “故城” 即从前的旧城。昌乐城里,家家有炊烟和土炕、老街上有牛粪和泥泞,城里有膜拜的寺庙神灵,城外有祭祀的家族墓地。人们不知道那些国外的人和事,农历的年月,庄户人的节气,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卑微懦弱的性格、交通闭塞,缺乏灵性,使人们的心理狹窄和执拗,庄户人躬身耕作的劳碌一生,谈不上有尊严的生,有尊严的死。只是漫长苦痛和苦熬的岁月的承受者,只有眼前的利益是最大的可以感知到的生存伦理,最大愿望是能艰难度日活着。
  历史和机遇选择了昌乐,到了西方工业文明时代,1902年6月1日,-阵尖锐的蒸气机火车的轰鸣,喷出浓浓的烟雾,汽笛声响起,贯穿齐鲁半岛的胶济铁路从昌乐故城墙北呼啸而过。来自西方的交通工具—火车驶进晚清封闭的昌乐境内—朱刘、昌乐、尧沟。昌乐人耳闻目睹火车沿着胶济铁路在齐鲁大地奔腾不息的惊奇。耳濡目染着齐鲁文化交流浸润、接触到西方文明又使人耳目-新。
  “火车一响,黃金万两。”借助胶济铁路的交通便捷,年青人纷纷走出封闭的昌乐故城这块弹丸之地,农人走出了庄稼地,外出去经商、谋生、求学……从此,昌乐人的物质生活到精神心态发生决定性人生改变。昌乐这个名字,像铁轨上的一枚钉子,深深钉在胶济铁路历史深处。今天面对高科技时代兴衰,昌乐仍然和齐鲁胶济铁路共繁荣昌盛。
  一座城的历史,不仅是这座城的人文资源,也是这座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昌乐利民街是历史政治文化中心故城区核心地带街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西贯穿昌乐故城区的利民老街巷连接着昌乐的文化源头,是昌乐故城从孕育到生长过程的历史见证。它记录着城中地理与自然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乡土民风民情。可以说,利民街巷是昌乐故城的“活化石”。
  利民街在昌乐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西端北侧是县委政府、武装部、公检法、??务财政等机关所在地。是以全县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而存在的。“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岁月的流失累积成了历史,其积累过程是有源头的,昌乐亦如此。在聚孤山丹水为灵魂的昌乐县城,历代利民街就是气韵最为独特县衙署中心城。
  作为-个独立的行政区域的主街道,利民街全长3000多米,1959年铺设利民路和新昌路基,1968年全城建成沥青路面。1981年拓宽,设下水道,建花坛、街景休闲老县衙署大门喜雨泉公园。利民街经历了若干次的拓宽、延伸。可谓由窄变宽、由短到长,几经修建而渐完善。两侧种植国槐、法桐、云松、雪松、塔松成行成荫,街心公园绿地花坛四季花开妍丽多姿。城区街道幽静、素美、清新。利民路东西两侧新建铁路、公路立交桥,中段有东田铁路立交,夕阳西下,华灯映輝,令人心旷神怡。标志着昌乐经济正在发展腾飞。如今依然活力四射,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变迁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历代居住在故城里的人,对于昌乐这座老县城太熟悉了。老县城中的许多历史故事其实就是在一条条的老街老巷里发生的,老街巷记录着这座老城的荣耀与遗憾,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梦想。我们怀着一种别样的心境去寻找即将逝去的记忆。老街、老屋、老故事,每一处老地方都沉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然而,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讲述着昨天的故事时,你发现口中叙述的那些事物已经人去楼空、已经废墟满地、已经虚无飘渺。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旧城改造作为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城市容貌,提升城市品位旧城改造就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就意味着老城区、老街道将要渐渐地离我们远去逝去。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老街,记录这些老城的风貌神韵,为子孙后代留下乡忆乡思乡愁,也给这座老城留下历史的记忆!“留住历史、留住乡愁”一条老街就是一段乡愁,就是一份寄托,更是一种情怀。消失的老城、老街里留存一些永久的记忆。昌乐老城区新规划,初步确定故城中部分老建筑保留、部分修复老城墙、部分开发建设的新规划,这多少让故城的人们心中又多了一份期待。
  2
  秋风瑟瑟,落叶知秋,老朽的树枝斜倚在城东北角沧桑斑驳的故城墙断璧残坦上。夕阳穿过法國梧桐的树丛,落在利民街地上的树叶上。将最后的光的影子留在老城墙里老房子上,故城老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推倒了残留的老城墙。故城城墙在屹立600年风霜雪雨后灰飞烟灭,故城的消失也仿佛在谈笑间。
  我家祖辈居住在利民街县门前巷17号。生活在这里得这方水土之养育之恩惠。对故城老街老房子总有-种放不下的念想,穿过县门前那坍塌的老门洞,跨过那些散落在碎砖瓦砾、石磨洞缝中的衰草残花,在熟悉的老宅废墟上,我象踏入了久违的梦中,当年的瓜棚豆架下,街坊邻居、乡亲村妇又鱼贯般活现出来,我在其中。家门前的石礅过门石没有了;老屋的燕窝巢毁卵破;睹物思情的景物沒有了;我还能找到过去的印记吗?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每天清早,我沿着利民路老街到学校。县门前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高低起伏,连接着老街,留下童年的脚印和儿歌。在少年的眼里,利民路老街并不是太长,但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它东西两端连接着无边的农田荒野,孤山、丹河……青年时挥手离开家乡的炊烟,离不开是故乡人送别的亲情……想起走在老街上,下起雨来,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泛出青兰色水的光泽,仿佛听到我的先人匆忙走过这里的脚步声,朦胧中又看到祖母挪着小脚小心翼翼向我走过来……走近老街,感受到它的前世今生,这里有我们留下童年读书的影子和人生的年轮。那时,我们夜晚背诵课文,常抬头仰望故城纯净的星空。
  不远阎家巷口过去老石牌坊处有棵孤树、残阳照在抗日爱国将领阎拂尘将军风蚀雨浸破旧老宅上,风扶老墙无尽斑驳苍??、大门外墙上写着“保留” 的字样。隐约想起来解放初家阎家人就迁徙到北京居住。过去城东有阎家家族墓地,祭奠让我们知道自已的根在何处?知道自已身体里流淌的血脉的源头在哪里,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应该看清自已的来路。这是维持家族亲情的最后一道文化传承。阎家家族墓地早己沒有了,褪去往日的繁华和伤感、生活的嘈杂、琐碎、回归故土,一个家族己尘埃落定。
  寂静中我的心沉淀了下来,感受到积淀下的厚重的内涵底蕴。这种感受让我激动起来。我俯身辨认街上的残碑石块,寻找老街留下的一丝历史遗存,虽然这里每块青石板上裂痕都刻有岁月的皱褶,生长着岁月的故事,感到将来我们的后人,面对的不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态。 而是再也看不到故乡文明涵养之地上留存下的几代人的精神寄托之物。只有:“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今若还乡比之唐代古人、贺知章更有铭心之痛。
  在利民街营陵书院旧址、《喜雨泉》市民休闲广场上,我想再找一找当年的感觉,但是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盖的色彩艳丽的高层楼房,在这里祖祖辈辈居住的居民享受了现代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居住条件得到了充分改善。可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让我儿时充满欢乐的文庙那棵大银杏树?还是那攀爬过的老城墙……
  旧时,城外没有高层建筑,在我家老宅院中向东南望去,孤山、方山遥遥在望,北边车站水楼子、西边法国天主教堂屋顶色彩斑斓的绘画玻璃窗和+字架在阳光下闪耀。登上城墙东南角楼由近及远、城里是青堂瓦舍草屋顶一片,院落高高低低,城中院落大槐树点缀其间,堪与草山山麓景色比美。孤山巍峨屹立、方山正南面相对,群山点缀,丹水蜿蜒曲折向西北流淌,火车吐着白烟驶过丹河大铁桥……这些建筑自然景物都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城西文庙几百年树龄的的大槐树、银杏、松柏是儿时的风景,巨大的树阴是人们纳凉和儿时玩耍的风水宝地。站在我家大门口向西望去,文庙、三清殿、明伦堂的红墙大殿为老城增添了不少神秘!孩子们有在营陵书院、文庙小学的读书生涯,知道那座文庙的恢弘,庙里的大松树,银杏。文庙大殿屋檐上垂挂惊鸟的铁铃,庙里院中的龟驮石碑,营陵书院的大门洞和假山石径……简直太宏伟了!这样好的文庙、书院却毁于文革后期。
  难忘利民街上那槐花飘香、枝繁叶茂的春天美丽图景,始终怀念利民街上的老建筑那浓浓的人文气息。街上的老建筑、一草一木,凝聚着家乡父老的汗水,渗透着人们对它的情与爱。老街老城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神灵和人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亲切感受到,几代家乡父老那故土难离的泪水,与独特齐鲁浓厚的历史文化精神灵性融合在-起。昌乐人兼容并蓄的性格特征,朴实的民风,奉献的性情,真正体会到昌乐故城利民街与我们老百姓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难忘县委政府机关干部及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开拓拼搏,发奋图强创新精神,利民街两边建设工地那热火朝天的场面,昌乐故城在日新月异中改变旧貌。
  3
  我们从利民街和故城街开始寻找,过去这两条老街与众多老街一样青石铺路,草房土砖石结构,麦穰草泥抹粉白墙……老街面临两旁而建,因街而兴。就是这里有齐鲁唯一被称为:“铁城” 的石头城。
  民国时,清澈见底的城外护城河曾经举行过全省的青少年学生游泳比赛……城里十字口有齐鲁唯一的一座四面石牌坊。凭借地处胶济线居中鲁中、鲁南、鲁北接壤腹地,铁陆路青州潍县都会的交通便利,老城老街逐渐成为鲁中、南、东来往之要道、行旅之要津,成为了当时的连接胶东半岛商贸重地。这里当时已是“市场日繁、商贾云集、胶济铁路便捷其上,车马陆路接於其下。”昌乐城北有:屋顶流水高家河、欄邊四圖玉皇?R。这里指的是昌乐城北铁路北沿途的村庄。朱刘车站有圈子萬荘都昌街、它们都是连接老昌乐城的脉络,是老昌乐城的血肉骨骼。
  昌乐老城区布局错落有致,清晚居民住舍庭院和鹤立鸡群的砖木楼房鳞次栉比,旧县衙、城里名人大户的大四合院,高低错落,曲径通幽,高台阶大门楼,影壁砖墙,青堂瓦舍,前出廊后出厦的建筑风格,留下抹不掉的记忆。
  城里居住地名称谓主要是以昌乐城墙四门化分的:东关、南关、北关、西村。城中有自然存留下的三座土山高崖头,即今天遗存的城墙东北角老县府(古城小学钭对面泉印名门小区内东北角)城墙遗址。老城里小学对面赵家高门头。老昌乐县京剧团大门高门头。所以历史上有“昌乐城三山不见面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三个地方。城中有大街小巷22条,主要街道12条,宽6米。10几条以居住姓氏名命的街巷仅2—4宽,如南关楊家巷、李家胡同、陈家胡同、马家湾、东南村阎家巷、西村王家大门胡同、北关董家巷、昌乐城有句谚语:昌乐赵一半,可见赵姓居多。昌乐城里楼堂馆所、祠堂、府弟,足以让外地人惊叹、城中有赵氏大府、二府、刘氏府、三座楼、小楼、丁家楼、陈氏楼、田增祥楼、城墙东南角楼。张、赵、阎氏等大户人家都设有家族祠堂、会馆、牌坊、这些官运亨通的名人旺族当时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城里名医汇集,有西医院诊所数处。中药铺诊所居多称:“堂”有泰和堂、广仁堂、广生堂、宝和堂等。郄秋浦(1881—1972)名澄然、号东皋。堂号:泊静堂、名医世家。昌乐东管庄人。1921年在县城《广生堂》坐诊行医。1936年,昌乐民国政府组织360多名中医集中考试,郄拔得头筹。1956年,组建《昌潍人民医院》中医科、1966年遣回原藉、1979年平反。高蘭馨字香圃、石埠人。民国10年山东医专毕业。1930年创办《昌乐德生医院》任院长、中央陆军笫二后方医院内科主?P旌鑴熳置我ⅰ⒎锾ㄗ恕?1928年山东医专毕业,创办《昌乐寿康医院》任院长,国民政府内务部内科注册医师。马连城字子和、马家河子人,1904年出生。父马元吉、城里名中医。1956年《昌乐联合诊所》所长,《昌乐人民医院》中医科主??1962年9月病逝。
  昌乐民间有不少热心收集老城历史典故的人士。昌乐城里王洪财、张子明、杨进芝、等八旬老人召集南关、北关、东关、西村城里知名文史老人杨克勤、刘法德、董修、赵光贞、赵家修、王瑞芝、赵安丰等,多年收集昌乐城历史资料、文化传说故事、历经数月、2020年4月終于完成手绘《昌乐故城分布示意图》。图中标注了昌乐故城中寺庙、牌坊、古树等详細位置,让后人基本能了解昌乐故城的轮廓。
  这些老人一辈子与故城厮守,他们一生走过多少次老街,年少时爬过多少次城墙?自已也记不得了。但他们的手触摸过老城里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脚也走老城内外的每一寸泥土。泥土有记忆。老城有多少户人家,多少房子,有几口井?这些老人都知道。作为老一辈的过来人,每个人的处境和地位不同,经历的具体事物有所差异,但他们承受着共同的时代命运,代表见证着昌乐老城的今昔,他们所看到的、经历的同样能为老城历史作证。
  提起这些众多庙宇的名字,老人们是那样的熟悉,其中道教,佛教,回教寺院,城里北门大街+字口大天主堂、东门外基督教各一处,主持神甫神夫数人。明1458年建的昌乐文庙为鲁东之最,南门外卧佛寺、城西北城隍庙、财神庙、东门外龙王庙、城西三太爷庙、三清殿、南门外孤山神行宫(道教供孤山神李坡坐铜像、明县令于子仁建造)、于子仁庙、娘娘庙、药王庙、天齐庙、关帝庙、观音庙、南关大街西首白衣阁、东首文昌阁、北邻关帝庙、南接观音庙、南关东南角魁星楼、风雨日月坛、先农坛、隐公和尚塔矗立东丹河北崖、陈师傅庙迁西湖公园……人说昌乐城是个庙城,其言不谬。
  昌乐故城老街老建筑究竟老到什么程度,始建于何时,我无从考证。祖祖辈辈世代老人只记得孩时老城、老街、老楼、老寺庙就伫立在那里。这是一条古老而沧桑的老街,两旁房屋以砖土墙木梁结构为主,两边铺面林立,大集赶会时人声鼎沸。当年,庄户人家们肩挑手推着自家种的农副产品到东门外的市场街上叫卖,再换回生产、生活用品或是孩子的学费。交易就完成了。
  故街的住户有吃着农业粮的农民,或商品粮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的干部工人。改革开放,人们在居住的老街的门前,摆上一张桌子、一条凳子,桌上放置些日常生活用品,就成了一个摊位。住房宽敞一点儿的人家,就在自家房屋上开一个门口,支出一个柜台,因陋就简,生意便在吆喝声中做开张了。这些临街门面小店,不要支付其它费用,想摆摊就摆摊,真是自在安逸得很。在搞活经济年代,老街人这样的生活令人羡慕。
  记忆中的老街有了明显变化,沥青铺就的路面取代了昔日的青石板路,沿街老房子日益被新楼店取代,错落在街道两旁。在老街的胡同里,有限的土地被利用到极致,新翻建的房子和老房子占据着本就不宽的过道,拥挤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大多数人家仍是旧时模样,旧日的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不前。只是临街破旧的门面店铺,仅存的少数几家也是生意凋零、无人问津,门前的老人在暖暖的太阳下自顾瞌睡着。历经风雨淘洗、时光雕刻,老街真的老了——老去的不只是容颜,还有这里人的思维与心态。安逸生活让老街的人们我行我素,百年来固守着这座老城老街,与昌乐新城区那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老街正在遭遇冷落,渐被遗忘。
  故城失去的,也许正是让人惋惜的。昌乐利民街、故城街和城里街是昌乐老城记忆的主线,三座牌楼地标性建筑的拆除记载了老城的今昔巨变,记忆中的县衙已不复存在,林立的城内外寺庙消失殆尽,一座古老文庙和大戏楼成为居民小区,一座座清代四合院,一条条胡同变成宽敞的街道……时过境迁,如今的东门里街、南关街、当铺街也已消失,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於老街作永远的告别……
  终于有-天,昌乐故城的炊烟彻底消失了,老城的地标性老建筑符号消失了,只留下的一部分成了地名,一部分连地名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气息地标地名—西湖庭园、天鹅湾、太阳城、阳光城……上年纪的老城里人还真的有点糊涂了,弄不明白,这些洋名字和一座600多年的古城有什么关系?老人要接受点新名字事物,一时半会儿的记不住,就不知道这里过去是那里?城市要发展,城市建设需要破旧立新。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老城旧貌确实老了,老街上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真该拆了,破旧立新,顺应时代潮流。这是城市的发展规律。
  古老的昌乐城,历经沧桑,象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帶。面对着开放建设的商业大潮的冲击和无尽的喧嚣与诱惑,也必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有的发展节奏、不变的缄默稳重去昭示历史、昨天的生存的空间、传递优良传统,让人们在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陶冶中,多点沉静、多点思考、少点浮躁。
  4
  而今,百年轮回,当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从胶济铁路昌乐站驶出,昌乐老城迎来了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昌乐城棚户区改造。”为了老城区的创新建设,连续十余年,老城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拆迁、搬迁、改造等动作。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昌乐人有这么大的干劲?高强度的工作劳动,建设者不分昼夜地奋斗?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昌乐老百姓舍小家顾大家,含泪离开自己的故园热土,四处租赁房屋,投亲靠友而无怨无悔?是昌乐人的性格和精神。
  昌乐人自古有营陵底蕴、春秋精神、齐人的营丘先人的风骨,以刚强健壮、充?M活力的身躯和“有志者事竞成” 的发愤图强的精神,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昌乐好儿女们,同心协力、团结一心,夜以继日、冒雨搬迁,创造出昌乐拆迁史上的“北关速度”为昌乐故城棚户区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忆” 可以是个名词,也可以是个动词。一座老城有它的沿革和来历,有众多的历史遗存,这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是故城发展的见证。然而当一座老城的历史遗存不复存在的时候,老城的沧桑和老城的符号便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这种新的记忆没有了光阴的刻痕、记忆的沉重、沒有积淀沒有历史。而这种老记忆也只是老人们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模糊上一阵子也就没了,想起这些,还真让人心里隐隐作痛。
  于是,昌乐有心人开始寻找老照片,有关部门或个人征集,从照片中寻找当年的影子,为考老城留住些片段记忆。最近潍坊民族民俗博物馆举办了《老城记忆》老照片陈列展,就吸引了好多市民,老年人居多。
  2020年秋,故城新建成的北关小区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高大整齐的新区建筑群屹立在利民街西端北侧,旧房换高楼的人们欣喜欲狂……南关小区正在夜以继日的建设中,随着新一轮旧城改造大潮的到来,人们真心希望老城能够借此契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而昌乐老城人的思想观念也能在这场跨时代的改造中得到洗礼与升华。
  在故城老街巷旧址上踟蹰而行,此情此景令人唏嘘。眼下老城区已成为棚户区改造的主战场,从南到北、东到西,利民路两侧塔吊林立。夜间,北关新区二期建设工地灯光明亮灿烂,人们正在夜以继日的施工,路北工地门囗保留着北关赵修谦老师家的一棵百年古槐,在高处灯光时照耀下,留下巨大的树影。在路南新建北关古城小学工地矗立塔吊的位置,记得当年有赵家的一棵老楸树……
  祖先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后人总是保留的太少,毀掉的太多。多少事,从来急。存在了几百年的老县城也是说没就没了呢?人们怀念过去,只是怀念那些记忆美好的部分,而面对过去的苦难往往选择了遗忘。人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昌乐城能保留下文庙、牌坊、几座寺庙、古树……老县衙、书院、学堂、大戏褛、城墙门楼依然存在……昌乐该是什么样?实际这只是个人的念想,是心中对老城的那份怀恋。
  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存在时不知它的价值,失去了才感觉到它的珍贵。只有老城老街倒塌的房屋下,留下人们生活过的印迹,以及历史兴衰的见证。那里一砖-瓦、一草一木、一段残墙、一级石阶、一副老大门板、-块旧匾牌、一截埋在废墟里的石碑刻、它们兴许都隐藏着老城的-段记忆、老街的-个掌故……我们今天只有趁着现在一切还有迹可寻,心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虔诚地去寻找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