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7 17:03
鄌郚总编

昌乐无籽西瓜

  昌乐无籽西瓜
  赵允芳
  昌乐“金山西瓜”,1949年前已享誉全国,担负了特供瓜的重要任务。此种西瓜除要求质量绝对安全可靠外,更要求品质上乘。故在品种的选择上就用了糖度高、多汁、耐贮运、口味好的无籽西瓜。当时国内少有这种种子,价格昂贵。时势使然,进入上世纪60年代,我县就开始了无籽西瓜的精选育工作,先后选育了"昌乐无籽"、"蜜枚无籽"和一大批无籽西瓜品系。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昌乐无籽西瓜育种研究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由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从未中断过,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功。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有时势机缘的制约,昌乐无籽西瓜的研究工作也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为此介绍一下昌乐无籽西瓜育种研究的始末。
  大家都知道,普通西瓜是二倍体(即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而无籽西瓜是三倍体(即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此外,还有四倍体西瓜(即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无籽西瓜的育种过程就是用四倍体做母本,与普通二倍体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的过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育种原理大家都知道。在育种的初始阶段的路径大体都一样,都是先用2~‰到4‰的秋水仙素液处理西瓜幼苗细胞有丝分裂最旺盛的地方——生长点。秋水仙素可以在不影响细胞内的染色体复制的情况下,阻断细胞的正常分裂。由于不能正常分裂两个子细胞,导致新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原细胞的2倍,出现了染色体加倍的状况。由新细胞生长的西瓜植株,我们称其为就是四倍体,这种四倍体的西瓜在外观上有别于普通二倍体西瓜。,其特点是叶片较大,根茎变粗,花、果实、种子都较大,茎叶组织比较粗糙,颜色较深,并具皱缩现象,还有四倍体的花粉粒、叶子的气孔也比二倍体的大还有四倍体叶子气孔也较大,花粉粒较二倍体的更大。上述这些特点都很有用,利于可以用于辨别幼苗的诱导变异情况,从中选出可供分离的稳定四倍体材料来。
  另外在其他国家和我国外省也有用秋水仙素处理待播西瓜种子的方法。到目前看,我县还没有采用这种方法。
  我县首次无籽西瓜育种工作是上世纪60代开始的。由当时的县果品公司的科技人员贾文海(高级农艺师)主持,历时数年,终于在1974年育成了昌乐县第一个无籽西瓜新品种——昌乐无籽。该品种黑皮、红瓤,含糖量高,无空心,通过了上级技术部门的鉴定。
  当时的瓜菜生产和科研技术手段还比较原始,设备条件也差。研究工作没白没黑的干。他们吃饭在地头,睡觉在炕头。相当年,鄌郚公社后泉大队张立恩家就成了昌乐县的科研基地。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连续好多年。
  我县无籽西瓜新品种的选育高峰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好转,一批皮薄、含糖较高的西瓜育种材料从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不断地引进,又加之县里成立了西瓜研究所,对促进全县西瓜科研工作和完成无籽西瓜新品种的选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蜜枚无籽”西瓜是1994年育成的,选用了皮薄、大红瓤的地方品种"蜜宝"西瓜为育种材料,也是用秋水仙碱素处理的幼苗。然后经过多代分离选纯,经历数年,才获得了性状稳定的“蜜宝四倍体”。然后,再以这种西瓜的四倍体西瓜为母本,以其他的二倍体西瓜做父本杂交组合,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最后才是进行小区试验(即小面积种植试验)阶段。,对三倍体西瓜的产量、品质、性状稳定性等指标为因素(或者叫处理)的小区测评进行比较,优中选优。这样几番下来,终于找到了最佳杂家组合,即以日本引进的"黑枚"二倍体西瓜为父本,“蜜宝”四倍体为母本。
  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从众多经秋水仙碱素处理的材料中,分离出符合育种目标且能稳定遗传下去的优良性状。在筛选优良性状过程中,由于秋水仙素处理后的西瓜个体生理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表现稀奇古怪,必须要不厌其烦的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那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加之当时的技术手段还比较原始,设备条件机也比较简陋,导致工作量十分巨大。他们吃饭在地头,睡觉在炕头,没白没黑的干,而且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连续好多年,鄌郚公社后泉大队张立恩家俨然成了我县无籽西瓜科研基地。
  当年育种的场景那是历历在目。刚成立的县西瓜研究所是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县科委(现为科技局)人员,另一部分是县果品公司人员。虽然是合署办公,但在科研工作上,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记得当时地膜和小拱棚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全体同志都出智出力,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错峰播种、加代繁育的目标,加快了育种进度,只用了五到六年便完成了使本应七、到八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只用了五、六年。
  当时,选育基地安排在鄌郚镇高镇村北河滩地里,那里四面环山,沃土水丰,很适宜西瓜育种培植的条件。试验中,组合群体数量大,时间高度集中,一到西瓜开花时,几乎全所人员靠上,头顶晨雾、不惧霾寒,要抢在蜜蜂出巢前,完成采花授粉,有效隔离和记录标记的任务。当然,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大家提前几天就开始做好各种前期准备,有的这需要前一两天有足够的前期准备,例如定花、,有的卡花、,有的套袋等等。,否则仅用早晨的时间是不行的。
  育种工作量大,又加之工作性质使然,人们不得不冒烈日、沐寒露。这往往造成身体的损伤,,这对工作者的身体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蜜枚无籽"项目带头人庞学圣同志,就是积劳成疾,不得不在不得已去济南大医院动了做了腰椎间盘置换的大手术,然而还是但还是落了终生残疾。
  领导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时的西瓜研究所所长崔继元(兼果品公司经理)主动承担向上级争取项目的工作,一次次的往省里跑,那真是个费时又费力的活。当时各个地方都争着抢着要项目、要资金,竞争非常激烈,到省里跑项目,可就在竞争对手抢手如林的情况下,崔继元所长一次性争取到六万八千元的研究经费。那个年代,万元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天文数字,当时的老百姓可是一分钱都当做金子来花的。经费的重要多少,有一历史事件稍一类比就立刻分明。上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马王堆考古发掘项目工作,国家才批了6千元的经费,按当年的物价水平,折合到80年代,也就6万元撑顶了。如此算来,我县的科研项目已经赶上一个马王堆了。
  1993~1994年,国家有关技术部门组织了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蜜枚无籽”的验收工作,在省内外十几名西瓜育种专家的见证下,对该品种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认真的鉴察讨论,认为“蜜枚无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新一代无籽西瓜推广品种。在鉴定会上,专家们都签名认定,并对该品种正式命名公布。另外,由于“蜜枚无籽”在区域实现和实际生产中,产量和品质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省科技部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在该品种研制工作中有功人员,。记得获奖证书上首位人员就是庞学圣,其它共有还有其他四位人员。
  不管怎么说,世纪之交前后十几年的光景,也算我县无籽西瓜研究的第三个阶段。有些科研项目虽然没有国家部门的认定,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一定会助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无籽西瓜研究工作,社会环境变化之影响不全是消极的。西瓜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对西瓜新品种就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是积极的一面。还有信息的高速通道,栽培技术的集约模式和改革开放带来国内外育种资源的交汇等也是积极因素。
  除了以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积极因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在当今宽泛的学术环境中,人们眼界广阔,思想更活跃,也会助力各项科学研究工作。会使人们的研究更具深远意义,即在超前性和实用性两方面找到平衡点。比方说,进入新世纪,我县就有部分经营实体在不拿国家一文钱经费的情况下,研究出了包括“新龙无籽”在内的一大批西瓜新品系。虽未经国家部门认定,确能以商业品种推广的方式,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些“编外”的业余科技人员,不仅仅创造了多个西瓜品种。还造就了一套优化研究的理论模式。这种方法叫做"时空转换"模式,用它可极大提高研究效能,事半而功倍。
  以上仅就无籽西瓜育种研究为例加以说明。当下,在人工智能化立体栽培中,应用多项先进技术手段,有时可以时间换得空间,有时可以空间改变时间,在优化设计条件下,方可应用自如。
  有些东西看是现代的,其实也是古典的。时空因素的交互应用,助力西瓜研究好像仅此而已,其实不然,它是我国传统古典哲学理念的具象体现。即从阴阳互补为用上讲,时空是一体的,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
  不再扯远了,应该关注一下我县西瓜的问题。品种的研究是建立在以生产需求为目标的基础上,当前西瓜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的事情,如何破解,依个人意见,“水培法”是未来西瓜生产的大方向。当方向有了,未来无籽西瓜品种选育研究也就落实了。
  2017年6月21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