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7 17:07
鄌郚总编

昌乐大棚西瓜的发展历程

  昌乐大棚西瓜的发展历程
  吴进光

  尧沟镇过去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曾获得“吨粮镇”的称号,但未能改变高产穷镇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咬定瓜菜不放松,到目前全镇四万亩土地全部实行保护地栽培种植瓜菜,尤其是西瓜种植产业化革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优势,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被评为山东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科技兴农先进乡镇,并被国家农学会授予“中国西瓜第一镇”称号。
  尧沟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上世纪80~90年代为初始阶段。
  尧沟镇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年均降雨量在650mm以上,平均气温在16℃,农业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传统的种植业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为主,兼种黄烟、棉花等经济作物。由于实行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到1978年底,4万亩耕地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成为昌乐县的“粮仓”。以后几年粮食产量相对稳定,但亩均纯收入始终未能突破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在600元左右徘徊。农民开始认识到单靠种粮食很难富裕起来,要想实现快富、早富,必须另辟新径。当时,毗邻的寿光市已开始大面积种植大田蔬菜,亩收入能达到八九百元,效益明显高于种植其他作物。一些群众利用农闲季节,边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边琢磨如何充分利用起自己的土地,打好时间差,提高种植效益。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有了充分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个别农户便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用秸杆、农膜等保温材料直接覆盖的办法种植越冬蔬菜,未获成功。此时,相隔十几里路的寿光县三元朱村已开始用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效益很好。但经过考察后论证,棚体造价太高,一般户无力承建。如何建造一种投资少、结构简单、易推广,既能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又能显着提高复种指数的新型大棚,已成为许多人苦苦探索的问题。
  1983年,该镇尧东村农民技术员刘玉坤经过反复试验,率先用大拱棚种植越冬蔬菜获得成功,这种棚用竹杆作骨架、塑料薄膜覆盖,投资较少,仅为建设同面积高温棚的五分之一,棚体构造非常简单,适于大面积推广。当年发展大棚2个共4亩,亩收入达到4000元,是种植粮食作物的10倍。这恐怕是我国第一个蔬菜大拱棚。
  由于其投入产出的种植效益显而易见,许多人纷纷学习,第二年该村大拱棚发展到了80多个,面积达到了200亩,种植品种主要有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达到了三种三收种植技术,效益迅速提高。当时村里有个叫姚克全的农户种了3亩大棚西红柿,一季下来收入2万多元,除去成本净收入1.5万元,在十里八乡引起轰动,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一年下来,尧东村的200亩大棚收入了85万元,成为了全县的富裕村。与此同时,该镇其他各村大拱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户单独或合伙建造了一批大棚,在绿色田野上点缀银色的大棚已成为当时尧沟的一道独特景观。到1986年底,该镇蔬菜大棚已发展到了3800个,面积6500亩,户均达到1.2亩,全镇大棚发展已成燎原之势。
  此时,有些人便认识到大棚蔬菜品种杂、上市时间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加之相邻的寿光县是一个大“菜园子”,发展水平不在尧沟之下,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能把传统的大田西瓜移到大棚中来,肯定会尽快形成规模。于是部分菜农便大胆尝试搞起了大棚西瓜,不但产量高,口感好,还省时省力,明显提早上市时间,一季西瓜的收入大大高于同季蔬菜。但西瓜“重茬”问题解决不了,就不可能形成规模优势。1988年6月,镇农技站农艺师毛兴德与农民技术员刘玉坤一道经过上百次的反复实验,在国内率先用葫芦嫁接西瓜获得成功,使西瓜“重茬”问题得以解决,这在西瓜种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面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的突破。为西瓜的规模种植扫清了障碍,这在尧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人民日报》、《农村大众》等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门报道之后,西瓜嫁接技术迅速得到推广。1989年该镇大拱棚西瓜发展到了8000亩。到1990年底,全镇西瓜大拱棚已发展到1.2万个,2万亩,并同时建造了1600多个冬暖式育苗棚。全镇近一半的土地被大棚覆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0年代初~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群众种植经验和资金积累的增加,市场对大棚瓜蔬需求旺盛,促进了瓜菜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全镇以拱棚瓜菜为标志的设施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首先,是保护地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自1991年起,该镇瓜菜大棚以每年2000亩的速度增加,至1996年6月,全镇4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保护地栽培,春季种植西瓜,其他季节种植蔬菜、玉米等,(春)瓜(秋)菜型种植占到二分之一。从棚体结构情况看,大拱棚与冬暖式大棚比例达到了8:2,部分大棚已开始实行双膜覆盖,大大提高了冬季棚温,上市时间也明显提高。其次,是瓜菜种类迅速增加。先后引进培育了京欣、冠龙、和平、袖珍、黄皮、黑皮、黄瓤等七大类50多个西瓜品种和20多个蔬菜新品种,并适时地对瓜菜品种进行优化、筛选、更新,注重以市场需求安排种植。同时,通过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农药使用、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逐步提高了瓜菜品质,尧沟瓜菜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开拓了江北的主要大中城市市场。第三,是各类市场迅速发展。适应产业化的需求,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劳务、有机肥料、生资、瓜菜批发、餐饮服务等五大市场,其中劳务市场从初期的日上市劳力百余人发展到了1996年的日上市劳力5000多人;有机肥料市场日交易肥料2000吨,辐射周边县镇,部分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生资市场的经营业户达到了300家,主要从事薄膜、良种、农药、竹杆、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购销,日交易额达到了200多万元;瓜菜批发市场是1992年由镇政府投资180万元兴建的,占地200亩,有150多家瓜菜购销业户,交易设施配套齐全,年上市交易瓜菜2.5亿公斤,赢得了“江北第一瓜市”的美誉;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善。期间,修建小型水库3座,打机井1000眼,整修道路120公里,新增农机总动力2万千瓦,电力扩容6000千伏安,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道路网络化,全镇整个设施农业的投入达到了2个亿。第五,是种植效益迅速提高。由于在加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注意了瓜菜品种、质量,使得瓜菜销路看好,价格持续走高,种植效益可观。该镇镇区西部的西辛等村西瓜连年获得丰收,亩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形成并发展起了远近闻名的“万元田”方。自1991年以来,全镇农业总收入的年递增率达到了10.5%,到1996年,年收入达到了2.6亿元。
  1996年至今为巩固提高阶段
  自90年代中期开始,围绕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尧沟镇的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已形成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在特色上作文章,农业整体效益普遍提高。首先,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结合土地延包,在种植业内部进行了大力度调整,棚类结构增加了高温棚比例,瓜菜种植结构增加了蔬菜面积,基本实现了大拱棚和冬暖式大棚比例为3:2,瓜和菜各占一半,形成了在村庄周围和道路两侧全部建设高温棚大棚,种植精细蔬菜;大田更新为二代双膜棚,种植稀特西瓜。模式改革方面,针对秋西瓜试验成功后形成的三种种植模式,近几年来,大力发展了瓜菜型,稳定了瓜瓜型,1998年基本淘汰掉了粮食作物。西瓜品种在稳定京欣、冠龙等10余个产量高、品质好、适销对路的品种的同时,适时淘汰掉了20多个劣等品种,扩大了红小玉、无籽等优质新品种面积;蔬菜种植减少了普通类,扩种了日本大葱、长芋、樱桃西红柿等出口菜,全镇订单农业达到了50%,瓜菜良种率达到了89%。注重提高瓜菜的质量,围绕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大力推广生物菌肥和高效低残农药,普及农业种植新技术,使95%以上的农产品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增加了出口份额。在种植布局方面,以建立创汇农业基地为目标,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指导等措施,积极进行了夏秋菜的规模种植和连片开发。形成了优质秋西瓜、出口菠菜、日本大葱、大姜、优质甘蓝等总面积3.2万亩的五大精细瓜菜种植区,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服务,统一技术指导,既方便了农户,又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此外,该镇还注重了瓜菜上市时间差,实现了常年有瓜,四季常鲜和效益最佳。其次,农业科技含量大大增加。全面落实农业科技三项工程。在实施“种子革命”、加快良种更新换代的同时,积极推广完善了CO2发生器、节水滴灌、测土配肥、立体种植、生物菌肥、无立柱棚体等1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依托镇科技培训中心,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了全方位培训,该镇95%以上农村劳动力能掌握3门以上农业种植新技术,自1996年以来,每年外派担任技术顾问的瓜农不下百人。注重了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近年投资300万元建设了百余个高标准棚,筹建现代化育苗工厂,完成了一大批瓜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效益显着,被省科协授予“先进科普示范基地”。再次,农业组织化程度普遍提高。一方面,充分培育和发挥了瓜菜批发、劳务等各类市场的作用,使之成为了生产和销售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加快了市场网络建设,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设“尧沟瓜菜直销市场”。加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充分发挥好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建设的同时,1998年8月组织全镇种植、经销、科技大户成立了“农民瓜菜协会”,重点进行技术攻关和瓜菜经销。依托镇瓜菜批发市场,形成了一支千余人的经纪人队伍,在瓜菜购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镇积极引进资金、设备和人才,先后兴办了多家加工出口型企业,1999年加工出口量达到了2.5万吨,并带动起了2万亩精细蔬菜和1万亩优质西瓜基地的发展,全镇订单种植面积达到了年增加11%,农产品出口加工率达到了59.6%。
  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和升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带来了收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农业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镇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