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8 11:30
鄌郚总编

徐一波丨北海话碑记

  北海话碑记
  徐一波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2020年重阳节这一天,阳光灿烂柔和,我和汉韵轩主刘延平受潍坊市滨海区金辉大酒店总经理朱树峰先生、王成业老师的热情邀请,驱车百余里来到了石桥村,参观了朱剑秋故居,进而对一块宣统三年的旌表节孝孺人李王氏捐献女子学堂宅院碑记进行了拓印,受到了时任支部书记李义民的热情招待,并从当地村民表述中获知了很多秘密。在此感受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厚重的历史以及抗日英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潍坊滨海在多数人眼里,是在一片茫茫盐碱滩上成长起来的,诸如道路交通、文化教育等公益公共设施的领先发展是近些年的事。其实不然,清末宣统年间的滨海教育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石碑的发现,为滨海区大家洼镇石桥村李希文遗孀李王氏捐献宅院(约2400平方米)办学的事迹提供了实物依据。该石碑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潍坊教育史提供了史料记载,具有较大的保存价值。
  今天的女生坐在美丽的校园里,享有和男生同等的教育机会,并不以为奇。但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中国妇女来说,无异于一场无止境的梦魇。妇女要改变这种地位,只有走出家庭,接受教育。但让现今的我们想不到的是,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并非国人倡导,乃是始于基督教的传道士。中国内地最早的女子学校是1 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由英国“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派出的阿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宁波创立的。直到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女塾,便成了其后女子学校的开端,正西方传教士的宣传、兴办学校,此举大大促进、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据地方史料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明令废私塾、倡新学、废科举。1909年(清宣统元年),后任山东省参议员的石桥村知名人士李辅之(字相臣)遵旨倡建女子学堂。在今大家洼街道(原南皮乡)石桥村创建的清末女子学堂是是当时潍坊市北部屈指可数的规格高、规模大、最有影响力的学校之一。
  1910年(宣统二年)山东提学司责令“私塾一律改为学堂”。当时最大困难就是缺少堂址。李辅之不辞辛劳,积极游说名门大户与殷实之家为建学堂积极募捐。石桥村人李希文遗孀李王氏心系教育,申明大义,捐出宅院一所约2400平方米。1911年即宣统三年,女子学堂共建成校舍14间,北屋正堂和南屋各7间。正堂图纸由李辅之托省绘制。台基高约半米,房面斜山转角,飞檐雕壁。前面无实墙,全部为木制雕花落地门窗,风格新颖别致,时称冠盖一方。正堂7间,高大宽敞,东、西各三间为教室,中间一间供奉孔子先师遗像,每逢开学典礼,师生开门顶礼膜拜。1919年五四运动后,“倡新学,反旧礼”,此间为教师办公室。南屋7间,东西各三间为教室,中间一间是过道。四周院墙高筑,李王氏捐地建校纪念碑立于过道门前东旁,坐北向南。女子学堂首届招生70余人,其中女生3人。聘教师5人,课程设国文、算术、修身、四书等。1931年改办民国小学。1935年,学校从济南购进铜鼓、“洋号”一套、脚踏风琴一架,还有箫、笛等音乐器材,学生配穿统一黄色校服,规模、影响力在寿光屈指可数。李王氏捐宅办学事迹作为地方史料被载入《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但关于该事迹的“旌表节孝”碑却少有人见。这块石碑矗立在石桥村的一所幼儿园中,断成两块的石碑被石英胶黏合在一起,字迹大约还能辨别清楚。为表李王氏捐献学堂基址之义举,时任寿光县知事的饶桂森亲自为其撰文立碑。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王氏高尚情操的赞扬之情。碑记节选:李王氏……六十有五,家不过小康,以能性屡奉明诏,饬兴女子学堂,悯其庄乏建筑地,工团义举几阻,乃慨然输宅院一所。合基地估值京钱六百仟。学堂因底於成,是儒人义、直与孺人之节,可并垂不朽。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冬月上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