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0 18:30
鄌郚总编

侯德龙丨文化山梦开始的地方

  文化山梦开始的地方
  北京有研科技集团 侯德龙
  我出生在昌乐县西南一个小山村。村庄位于昌乐和临朐两县交界处,本村和邻村的房子呈一排,但邻村却属于临朐县。1988年中考,以全乡仅有的三名学生之一被县一中录取,我从此走出了偏远的小村庄,在昌乐一中学习,外省读大学,京城成家立业,与家乡渐行渐远,至今整整三十年。期间,总有一个令我梦魂萦绕的名字念念不忘,她就是“文化山”。文化山并不是山,而是一个地名称谓,我初中就读的“苇沟联中”就位于此。
  文化山坐落于车罗顶西侧山脚下一开阔的平地,一条公路把她一分为二。东北侧为苇沟联中;西南侧记忆中曾是公社大院,后来撤公社后,成为敬老院;东南侧一个稍低的空地,是学校操场。文化山东面不足一百米有一个水库,是我们学生因上劳动课取水而常去的地方。水库东岸,紧邻一座山,山顶是昌乐县境内海拔最高处,即车罗顶。“车罗顶如城墙,然再西,即临朐县境矣”,“盟津河有二源……西源发於冯家沟,西北经苇沟、东山旺之西,至时马庄南与东流之水合。”(《昌乐县续志》(1934年)《山川志》)
  当年的苇沟联中,校园不大,但环境安静。共有三排十多栋房子,
  每排房子在一个平面空地上,校园三层平面由台阶相连,最北面一排房子,是联小五年级教室;南面两排为初中三个年级的教室。该学校始建于1969年,到我们毕业时已是第十六届毕业生,是当年公社为解决车罗顶山区附近九个自然村庄的孩子中学就读而建。这九个自然村包括:中河疃、东河疃、东山旺、西山旺、苇沟、冯家沟、孟家峪、打鼓山、龙王河。除了联小五年级有两个班,初中三个年级都是一个班。当年的灰墙红瓦,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山村的学生,从这儿走出山区,走向全省、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在我的眼里中,有我们在的联中,就是最好的中学。这儿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当年我们的青春岁月,就曾在这里飞扬。
  每每想起初中的学习生活,脑海总有一幅画面勾勒出文化山当年场景:春天的傍晚,夕阳西落,远处车罗顶山顶呈现黛色,山上层层梯田涂上一抹淡红色。归耕的老农们肩扛着犁,赶着牛儿悠然地走在乡间小道,空气中弥漫着芬香的泥土气息和做晚饭的柴草燃烧的味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世世代代就这样重复着,播下种子,期盼秋天满满的收获。文化山周围的村庄,炊烟袅袅,暮霭茫茫,不时传来村童们的嬉闹声和狗吠声、鸡鸣声混成一片。
  不大的校区环境清幽,裸露黄土的校园、道路和红墙围挡,透着浓浓的自然气息。每当学习紧张,心情需要放松时,我就约上要好的同学,在校园外的槐树下坐坐,闻着甜丝丝的花香,看着花开花落,心情也会好很多。花谢香犹在,心静人自安。校园里的我们,尽管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难以咀嚼的煎饼,就着咸菜疙瘩,喝着白开水,但同样不敢怠慢年少时光,学习勤奋又刻苦,和农田里劳作的父辈一样播种着春天的希望。暑来寒往,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年少的我们将汗水挥洒在文化山的教室、校园和操场,甚至周围的小河边,山沟里,到处留下我们充满朝气的身影,留下了我们青春最美好的岁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山、那水、那人,还有那郁郁葱葱的槐树,时刻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文化山培为周围的山村育了一批批“温、良、恭、俭、让”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各奔东西,从此天南海北,有的彼此三十年从未谋面。如今他们都已为人父,为人母,各自为家庭的幸福默默奋斗着,忙碌着。每个人都在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本世纪初,苇沟联中的生源随着文化山周围村庄里孩子的减少而也逐渐减少。根据县教委要求,苇沟联中和北鄌郚中学合并,苇沟联中校区被撤销。2016年我从北京回到阔别七八年的老家探亲,特地回到文化山看看当年的校园。此时,物是人非,当年的校园现在乱草杂生,一片萧条。
  在返京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心中满怀惆怅。但是,不管自己取得多大成绩,我都不会忘记在文化山远眺过的车罗顶,仰望过的星空,奋斗过的时光,生活中的失望与泪水,以及这里的老师教诲和同窗笑语。她留给了我一生的财富,至今鼓励着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每回老家一次,我都会有种重新充电一次的感觉,心中充满前进的力量。
  文化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学 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