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11
鄌郚总编

朱刘丨甾川国的传说

  甾川国的传说
  西汉初期,高祖刘邦十一年夏(前196年),分齐地、立齐悼惠王刘肥子刘贤为甾川国王。昌乐境内,始有甾川国名。辖地今城关、尧沟、纪台三镇(详见西汉地图甾川国位置)。
  嘉庆《昌乐县志·沿革》载:"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年),春正月,立其子刘肥为齐王,称齐悼惠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从兄将军刘泽为营陵侯,一万二千户。十六年(应为汉惠帝四年)夏(前191年),立齐悼惠王刘肥子刘贤为甾川王,食三县:剧(今寿光市纪台处);剧魁(今昌乐城西六里处);柳泉,莽曰弘睦(今昌乐县城南近城流泉村处)。国治所在寿光市纪台镇。"据以上记载可见,当时甾川国辖域,即今寿光市南境毗连昌乐的纪台镇和今昌乐县尧沟镇、城关镇三镇。西汉北海郡26侯国,总人口59。3万,与今昌乐人口59。6万相比较,甾川国人口约是今人口的1/20,人口不足3万。可谓小国家也。
  甾川国国土辖域虽小,但属昌乐历史文明膏腴之地,土地肥饴,物产丰富,又有两丹河纵贯其境,碧水荡漾,人杰地灵,当属"天府之国"。故汉高祖将其贤孙刘贤封于此地,乃属厚封,使其衣食无虞矣。汉文帝(刘恒)十一年(前169年),徙济北王刘志为甾川国王。三十五年卒,子建立,是为靖王。三十年卒,子遗立,是为顷王。三十六年卒,子终古立,是为思王。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为孝王。十五年卒,子横立。至建始三年(30年),刘横卒,无嗣断封。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26年) 封刘终为甾川国王,十三年卒,国除,剧县并入入剧魁,从此合二为一国。称剧魁侯国,亦称剧国。甾川国虽然国小地窄,却渤海濯秀,孤山钟灵,蕴育出一位闻名古今的大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字季(前200~前121年)西汉淄川国人,即今昌乐县城南,西汉侯国柳泉,莽曰弘睦国人。史记称"菑川国薛县人",查无薛县只有薛村,属今昌乐尧沟镇。公孙弘少年为狱吏,有罪免职,家贫,牧猪海边,养后母孝慎。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承继先祖公孙高,即春秋时公羊高之口传《公羊传》,诠释著成《春秋公羊传》计11卷,始成为历史名著。今存《春秋公羊传》《左氏传》《谷梁传》,称《春秋三传》。为后历代儒学者必读经书之一。
  相传公孙弘读书立说处,即今潍坊市西南5公里处的浮烟山,清朝称程符山麓台书院处。有乾隆年间进士、吏部主事阎循观著《西涧草堂诗集》,其中有"程符山十咏"。其一咏"麓台"诗云:
  公孙幽檀处,荒台尚峥嵘;寒色四面起,万顷尘波清;吾辈复登临,壮心满月明。
  并在诗后加注云:"麓台书院,相传为公孙弘、平津侯著书处。"另见"程符山杂咏"诗云:
  悬壶系青丝,所亲或瞻汝;神鸟六月息,记迹真人处。不见平津侯,发愤由北渚;鹿龙两无似,安足铁钟虚。
  此诗可以鉴证,公孙弘即平津侯(因其晚年封称平津侯),曾在程符山麓台书院处读书立说,此为清朝时地方志书对公孙弘的惟一记载,恐不为谬。《史记》载:"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初继天子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时公孙弘年六十岁,征为贤良博士。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学士靡然成风。则当日朝野风尚,可以概见矣。"
  公孙弘不但因撰著《春秋公羊传》而闻名天下,更因其熟习文法、吏治,曾向汉武帝进言建议"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五职博士,又建议开设"弟子员科",即科举取仕制度,使天下人才分出高低次第,依其才能授予官职。其建议,均被汉武帝刘彻采纳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开了儒学和科举制度之先河,奠定了其后中国两千年封建国制的基础。公孙弘功不可没。
  公孙弘不但精于史事,更善于吏治,且貌伟丽,被汉武帝拜为"五经博士"。巴蜀民苦,诏弘视之。弘恢奇多闻,为巨儒称之;弘为布被,家无所有。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治,缘饰儒术,上大悦之。二年官至左内史(史记官),三年弘为御史大夫(御史府的首官)。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之。弘位在三公,俸禄始多,但常效管仲、晏婴,然为布衣,行不乘车张盖,食不重肉,妾不衣丝,上愈益厚之,63岁时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是汉朝文光焕启,运翊文明,仰竭忠贞,为国之桢的人物。辅佐汉武帝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风骚帝王。公孙弘68岁时,汉武帝念其忠勤、贤能,加封公孙弘为平津侯,地方百里,以养天年。
  公孙弘感恩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此三者,知则可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鉴三王(指尧、舜、禹),建周道,兼文武(指文王、武王),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弘于卒伍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弘不足称,素有负薪之病(有病不能胜任之谦词),恐先狗马填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矣。"上旨批曰: "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彰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闲,君其省思虑,补以医药。居数月,病有瘳,可视事也。"劝弘接受了侯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又病,竟以丞相位终,享年80岁,为汉丞相17年(以上摘自《史记·平津侯列传》)。
  公孙弘一生,横经立论,忠保汉室,亦名载史册。其子公孙度,继平津侯位。世传藏书《左传》序言中称:"公孙弘后裔为姜姓。"新莽时(9—24年),时隔百余年,王莽改昌乐城南流泉村处的柳泉侯国为弘睦国,以示对公孙弘的纪念;改北岩镇大小南岩村处的羊石侯国为朱虚国,以示对尧子丹朱所游之墟的纪念。两国皆以人名为国名,恐有所指弘睦,即有公孙弘诞生地之意,符合历史事实。故称公孙弘是西汉淄川国下邑柳泉国人,不谓谬矣。今称汉丞相公孙弘是今昌乐县城人,毋乃过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