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22
鄌郚总编

朱刘丨秤砣湾的传说

秤砣湾的传说

  在昌乐县朱刘街有个秤砣湾。并不是因为它样子像秤砣,而是因为它有段和秤砣有关的故事。秤砣湾在村后,水面不大,却很深,整年水黑登登的,看不见底。由于湾靠近路边,所以经常有人从湾边走过。
  一日朱刘大集,赶集的人成群结队。摩肩接踵从湾边走过。一个卖菜的小青年推着小车走到湾边。不知怎么回事,秤砣掉进湾里了。路有沟坎,小车颠簸,秤砣掉下来滚进湾里,这事没啥可奇怪的。但那秤砣掉进水里,却并不沉底,仍在水面上漂着。那小青年并没细想这是为什么。赶紧放下车子就去捞,结果因为坡陡草滑,一失脚掉进了湾里,任怎么挣扎,就再也没有上来。
  消息传开去。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小青年不小心把秤砣掉进了湾里,去捞时又不小心自己掉也进湾里,淹死了;有的说,这湾,掉进秤砣去就漂着,可不能捞,一捞,人就准掉进湾里,被淹死。
  到底哪种说法对,谁也不好断定,可事实明摆着,每大半年就有人把秤砣掉进湾里,那秤砣还都是漂着,人一下去捞就淹死。
  有个小伙子叫铁柱。脾气特别犟。他说:"我就不信那个邪!秤砣拴在秤杆上怎么会掉进湾里?就是掉下去,怎么会漂着?就是漂着,下去捞怎么就非得淹死?再一天我去试试。"
  这天。铁柱约上几个年青伙伴,推上车捎上秤杆秤砣,走到湾边,故意颠颠簸簸摇晃着走,可那秤砣就是没掉下去。走过湾边,他索性又折回来,把个秤砣往水里一扔,那秤砣并不漂着,扑通一声沉了底。他弯下腰去,探着身子,三摸两摸就把秤砣摸上来了,也没被淹死。
  同来的伙伴服气了。可是有的人亲眼见过秤砣漂着,人去捞淹死了,心里很纳闷。那些秤砣为啥落水就漂着呢?一个好事的忍不住回家找来了禾钩,在湾里扒呀扒,接连扒出了好几个秤砣,细一看就发现了故事。原来这些秤砣都特意挖过,挖轻了,使秤变"小"了,16两变成12两13两了。铁柱恍然大悟了,他对人们讲,这1斤的16两表示着人一身的头、四肢和五脏六腑,每个部位l两,1斤16两就是完整的一个人。他们挖秤砣短斤少两,就是挖割了自己的身子。这种缺脏少腑的人秤砣还不该掉进湾里?还不该漂着惹他去捞时淹死?
  人们都认同铁柱说的这个理。从此,那些没挖秤砣、足斤足两做买卖的实在人,大胆放心地从湾边走,再也没有人掉下秤砣去,自然也就再没有人为捞秤砣淹死。那些挖了秤砣缺斤短两的黑心人。再也不敢从湾边走了,有的干脆扔掉了挖小的昧心砣,换上足斤足两的标准砣,再也不敢做缺斤短两的昧心事了。
  13、石人坡村的传说
  五百多年前,曾经有明初皇帝下圣旨抄杀山东的传说。我们这里本来很荒凉,据说特别是经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抄杀后,更是荒无人烟了。听老辈讲,那时候,明兵站在山顶高处,只要看到哪里有一缕炊烟,便驱马下山,斩尽杀绝。幸存下来的人们只好住地洞,钻草蓬,捞来生鱼活虾和剥取草树皮借充饥肠。
  由于朝廷待百姓太苦了,人们活不下去,只好起来抗争,后来我们的东边又发生了饥民叛乱,朝廷调兵派将,到处征讨。最后是朝廷胜了,可损兵折将也不少,就连领兵大元帅也因病死在了这里,埋在了我们这里。由于战事紧张,无暇顾及,所以元帅死后无法按礼下葬。直到战事结束,皇上大封功臣,才又想起了他。圣旨一下,运来了石人、石羊、石虎等仪仗在坟前排列起来,并派了一个守墓人,这个守墓人是元帅族人,姓郝,专门看管此墓。战乱平息,人们又寻山觅水,相聚而居,我们这里才有了人烟。人们定居后,给这个村起名叫"帅墓"。
  后来帅墓怎么又成了石人坡呢?这里有两个传说:
  头一个传说,是说皇上派来的守墓人叫郝百万,并指示凡目及之处的土地都归他有,于是郝百万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大财主。有一年天气大旱,赤地千里,帅墓周围除了财主郝百万家,都断了烟火。人们挖草根,剥树皮赖以生存。
  当时村子西头住着一户人家,是远道逃荒来的孤老婆子,住着一间破草棚,无亲无子,无依无靠,平常好年景邻里百舍东凑一碗,西凑一瓢,日子还算过得去。可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自己都顾不过来,老婆婆只好跟着众人到田边崖旁剥树皮。说来也真是祸不单行,她到崖上剥树皮,一脚踩空竟从崖上滚了下来,把一只胳膊摔断了。
  夜里,老婆婆身疼肚饿,昏沉沉地躺在炕上呻吟。忽然听到门儿一响,走进来两个人,她打起精神睁眼一看,却是两个扎着鬃角的孩子。只见他俩走到炕前,伸手在老婆婆胳膊上摸了一把,说来也怪,胳膊立刻不疼了。
  两个孩子在屋里走来走去,锅碗瓢盆叮咚作响,不大一会草棚里就飘满了饭菜的香味。老婆婆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她惊疑不定,仿佛是在梦中。等她吃饭之后,两个孩子对她说:"奶奶,米面缸里有,菜在案上头,柴草永不断,豆酱香又稠。瓢在缸中转三转,清水甜甜往外流。己饱莫忘他人饥,借粮济荒记心头。切记!切记!"
  孩子说完要走,老人一把拉住问道:"你俩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告诉我也好到你家去道谢啊!"两个孩子相视一笑,其中一个笑了笑说:"我俩叫石生,无有父母和弟兄,若问居住处,只在村子中。"说完身影一闪不见了。
  第二天,老婆婆告知了四邻乡亲,叫大家前来取粮渡荒,消息越传越远,乡亲们越来越多。说来真是奇中有奇,小小一口米缸竟如一个无底洞,任你怎样挖取永无净尽,一只米缸竟救济了远远近近无数的乡亲,使人们在大灾之年活了下来。
  没过几天夜里,老婆婆刚入睡,孩子又来了,这次他俩神情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来时为乡亲们挨饿满脸愁容,这次来却是眉眼带笑,走到炕前对老婆婆说:"奶奶,明天是五月十三日 ,咱们这里要下大雨了,赶紧通知乡亲们准备好犁耙套索,等大雨过后,立即抢种荞麦,秋后可是大丰收呢。我俩得赶紧给乡亲们准备种子去,奶奶就去叫乡亲们到这里来取种子吧!"说完身影一闪又不见了。
  果然,五月十三日下了一场透地大雨。大雨过后,乡亲们纷纷前来借取种子,抢种荞麦。就在荞麦即将种完的时候,夜里,老婆婆刚躺下,隐隐听到屋里有阵阵呻吟声,她睁眼一看,只见两个孩子站在炕前。其中一个脸色煞黄,一只胳膊不见了,伤口还流着鲜血。她大吃一惊,赶紧下炕要找布给他包扎一下,那孩子苦笑了一下说:"不用了,奶奶,您的豆酱还有吗?""有,有,那碗豆酱咋也吃不完,眼下还有满满的一碗。你等等,我给你拿去。"说完,打着火儿,又吹着了火绒子,端了豆酱来。只见那孩子用手在碗里挖了一把,抹在了肩膀的伤口上。不大一会儿,血不流了,脸儿红了,又恢复了过去的样子,只是少了一只胳膊。老婆婆拉住他的手不住地抽泣,孩子受罪,她心疼啊!
  孩子把老婆婆扶到炕上坐下,对她说:"奶奶,灾荒过去了,我们要分手了。先前我俩没告诉您什么,现在我们全说了吧。您知道您米缸里的粮为什么挖不完吗?那是我们俩天天夜里从郝百万家的粮仓里扛来的,郝百万这个老守财奴,家有万贯却不拿出一分小钱,仓存万担却不舍不得一粒米糠,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饿死,好把乡亲们手里仅有的一点活命田夺了去。我们看不愤,才这样做的。"说到这,用那只好手摸了摸伤口,轻轻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今天夜里我们俩又到郝百万家找荞麦种,没提防,被他家的管家看见了,这些恶奴趁我们不备,一刀将我的胳膊砍断了,唉!好歹乡亲们的地都种完了,胳膊断了我也高兴。奶奶,我们要走了,今后你要好好保重身体,米面、柴草照常有,不会短缺的。"他又摸了摸肩头,沉思了一会对老婆婆说:"奶奶,告诉乡亲们,以后乡亲们谁要是背麻胳膊疼,拿豆酱往我肩上抹抹就好了。"说完又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手说:"奶奶,我俩家住村前,弟兄两边站。圣封护卫职,斩恶持利剑。乡亲若有求,定有神灵现。"说完,身影一晃即不见了。
  第二天,老婆婆依言到村前寻找,她走遍了大街小巷村边地头,始终没有找到,后来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沉思,等走到石人跟前,没成想被石人的底座绊了一下。她抬头一看,心里"咯噔"一跳,你当她跳什么,原来她看到西边站着的石人一只胳膊不见了,断臂上长了一些红通通的石锈,看上去就象抹了豆酱一样。
  "石生,石生,石头生的,一点不错。就是他,就是他们俩"。她一下明白了,一喜之下,她告诉遍了全村乡亲们。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不多时,四面八方的百姓争来观看,人越聚越多。人们拿来香、烛,摆上供品,叩头,作揖,答谢这两尊劫富济贫、济荒救灾的石人。
  就在这时郝百万家传出了号啕哭声。原来,郝百万一看家中所有粮仓的粮食不翼而飞。一气之下,两眼直瞪,口叶白沫,气绝身亡。人们闻知,都拍手叫好,为了不忘这两尊石人的救命之恩,人们异口同声,将村名"帅墓"改成了"石人坡"村。
  这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用豆酱抹石人肩膀治人们背麻臂疼的迷信医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石人被当成"四旧"毁弃后终止。
  另一个传说,是说明朝的中后期,由于朝廷昏聩,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处处都发生反对朝廷的叛乱。山东一支反朝廷的农民起义队伍也起来抗争,朝廷得知,便派来一位郝姓将官为元帅来剿灭。两方经过残酷的战斗,农民起义队伍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朝廷派来的军队也受到了惨重的损失。连郝元帅也在战斗中死去了。双方两败俱伤,只好各自收拾残兵败将,掩埋战死的尸骨,结束了战斗。
  几年后,朝廷想起了这次不太大的战役,也想起了他派来的郝姓元帅,派人来寻找,结果在县城南三十里路黄山子找到了元帅的坟墓。尽管埋葬不深,但元帅尸骨还在。朝廷大加封赏,赐予金鼎御葬,将他的执事安排在黄山子西南三里多路一处平坦地方排列了石人、石羊、石虎等,并且留下了一部分郝姓人居住,管理着这个"郝家帅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久年深,帅墓这里成了一片荒原。从各处迁移来的人,便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下来。帅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冢。
  不想后来,元帅的后代又想起了这位祖宗,派人来寻找郝家帅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害怕起来,怕郝家不让大家在这里居住了,便凑到一起商量主意。有人提出要想继续住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找不到坟墓。于是大家一齐动手,砸的砸,埋的埋,把地面上能表示坟墓的东西收拾掉。但两尊石人实在太高大了,不好处理,人们就把它用高粱秸藏了起来,石虎也用柴草遮藏起来。
  元帅的后人来了,由于找不到像征郝家老墓的标志物,就回去了。人们欢天喜地,留下来的石人、石虎又重见天日。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害怕郝族后人再来寻找墓地,便以石人的高大形象为标志,改村名为石人坡。
  就在大搞沤绿肥的年代,挖土沤绿肥,出土了一块残碑上边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山西蒲姑人  祖父郝琳父……三十里之黄山……窀穸浅淆  遗骸犹在……谷旦"
  此残碑证明了过去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