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23
鄌郚总编

昌乐丨韩信等村的传说

韩信等村的传说

  在昌乐城南街道丹水河畔,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韩信。这名儿一点不像地名,却与西汉开国大将韩信重名,这之间有啥子联系吗?说起这古雅名字的由来,与秦朝瓦解以后的"楚汉相争"确实有着密切关系,真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相传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打了一仗,刘邦惨败,仓皇逃到修武,正好大将军韩信在这里暂时驻扎。刘邦就命令韩信攻打齐地,包抄楚军后路,以达到动摇楚军军心的目的。
  韩信挥兵杀向齐国,齐国因与刘邦有"和约",毫无防备,骤然遇到韩信大军,吓得四散逃窜。韩信乘胜追击,很快攻破临淄城池,齐王田广落荒而逃,到了高密。田广派人向楚王项羽求救,项羽闻讯,派大将龙且 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龙且是个悍将,根本不把韩信放在眼里,率领大军,倍道东进,同时遣出快马向齐王报信,叫齐王与他夹击韩信。
  韩信正要向齐地高密进军,听说项羽手下鼎鼎大名的猛将龙且兵到,心想这回遇到劲敌了!于是韩信率军到达营陵,也就是现在的昌乐城南街道境内,并派人报知汉王,调集曹参、灌婴两军,与韩信军会和, 整军备战。
  潍水决战前夕,韩信的中军大帐即设在今韩信村中,"韩信村"因此得名。三军会合,兵马众多,营寨分布于以韩信村为中心的几个有战术意义的地方驻扎,因此留下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地名。韩信曾把左右两军安排在小丹河西岸,在那儿扎下了两座营寨,从而留下了"南寨"、"北寨"的村名。在大丹河沿岸扎下了前后二营,今天那里的两个村落仍叫"前营子"和"后营子"。 昌乐县城南街道前池子、后池子两村村名与这次重要战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听老人们口口相传,韩信在现城南街道整军备战其间,到处察看地形,以防楚军袭击。他走到先锋营西边二里的地方,发现一片很大的水池。当时,天热难当,人困马乏,韩信就命令手下将官停下休息,并卸下盔甲、马鞍,挂在大池旁边的一颗老槐树上晾晒。由于天热,又加上一路疾驰,马卸鞍后,得了血热风。韩信命令马夫四处遛马,一直遛到了池子南四里远处,发现一片泉水,马正口渴,喝了泉水。说来也怪,马的病竟然好了。韩信晾晒盔甲的村子原来叫李家菜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韩信,就把村名改成了"晾甲池",传承到今天的自然村落,就是前池子、后池子,而马喝过泉水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岳泉。昌乐一带岳和药发音相同,有人说此泉原先叫"药泉",后来才逐渐改叫岳泉。无论天多么旱,泉水从不断流,一直流淌至今。
  韩信带领整顿操练好的大军直奔高密,在潍水大破龙且和齐王田广的联军。这次大战,以韩信大获全胜而告终。自此汉军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为取得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潍水决战前夕,韩信驻扎营陵时留下了许多地名遗迹,也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佳话。
  据《昌乐县志》记载:"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冬十月,韩信击楚军,杀龙且于潍水,尽定齐地,邑归于汉。" 另据《昌乐县续志。杂稽传》载:"(昌乐)城南二十里有村曰韩信村。村西有亮甲池,北有安军埠,又有前营后营二村。相传汉韩信击齐军破龙且时屯兵于此,乡人以名其村。"村里的老人讲,在很早以前村子里有座庙,庙台上有块碑,是同治十一年所立,碑上记载着"韩信曾驻军于斯,因而得名",韩信等几个村子村名的由来被记载于地方文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