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28
鄌郚总编

昌乐丨尧与丹朱的传说

尧与丹朱的传说

  昌乐县宝城街道(原名尧沟镇)是山东省昌乐县的一个重镇,古有"三里尧沟五里镇,四里郑母不用问"之说。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三县市交叉处,东依昌乐县城,北靠寿光市,西与青州市接壤,土地平坦,水源充沛,交通便利,民风朴实。尧河、丹河像两条巨龙镶嵌在宝城东西两边。
  姜太公当年受封于齐地,建都营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激励着当地的人民热爱家乡,扬善惩恶,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的家园。尧帝和丹朱的传说就出自这里。
  在镇的东北部大丹河西岸,至今有一座气势峻拔规模宏大的古坟。当地人称为丹朱冢,相传为尧帝的儿子丹朱的坟墓。丹朱,本来叫朱,因封于丹水而叫丹朱,是尧的妃子女皇所生。《世本·帝系篇》记载:"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相传,尧从山西临汾的唐地被封迁到山东兖州的定陶后,体贴民众,发展农业,深得民心。而其兄挚虽为帝王,但是无所作为,不得人心,所以在位九年便被废,诸侯们一致推举尧回山西平阳登上帝位。尧上任后,招贤纳士,广听下属意见,四处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想尽办法为百姓谋利益,从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拥护和爱戴。尧帝在位的70年中,由于他尽心尽职地为国分忧,为民谋利,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治理山河、造福人民的业绩,成为了举国黎民所尊崇敬仰的明君。尧在位第六十一年的时候,天时作大雨,洪水成灾。尧为救百姓于水厄,就全国巡视,指导人们抗洪救灾。他带领他的儿子朱来到昌乐的大丹河流域及尧沟镇一带,领导人们挖沟排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帝的丰功伟绩,就把他曾挖过的沟叫尧沟,疏通的河叫尧河,即《水经注》:"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漠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曾经住过的山叫尧山。
  相传尧在位六十一年时,全国各地连降大雨,特别是受灾严重的丹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老尧沟一带,洪水泛滥,成了一片汪洋,房子倒塌,庄稼被淹,牲畜被冲走,当时没有被冲走淹死的就都聚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可是连续数月雨还是不停下,水不但不退,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聚在山上的人,眼看淹不死也得饿死。正当大家没办法的时候,来了一位仙人:这人头戴苇笠,身披蓑衣,从烟雨茫茫中坐着一个木筏子贴着水皮飞来,好像是神从天降。古池的木筏子上,还有他的好几个随从,并有一个公子打扮模样的人。
  这位仙人来到山上,叫大家不要慌张,说只要大伙听他的,他就有办法叫大水退下去。这时候,谁还不听啊,不用说是个神仙,就是根救命稻草大家也快抓住。大家一齐给这位神仙磕头,说是一定听他的,求神仙救天下苍生。于是,这个神仙说,天意难违,叫雨停下来是不可能的,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挖一条大沟通到北海。(也就是现在的渤海)水就能退下去。大伙一听能活命,都来了精神,纷纷用树枝、石块跟着这位神仙挖起沟来,大伙一起奋战了几天几夜也没挖几米,这时大伙已经又累又饿,再也挖不动了。当时这个神仙见没有一个偷懒的,就趁大家在山上熟睡的时候,便用手一指作了个法,一条大沟就通到了北海,那水很快就退了下去,而且平地上一夜之间就长满了庄稼。
  第二天,雨过天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大家醒来,看到这个情景,真是又惊又喜又跳又唱,大声欢呼。欢喜过后再去找那个神仙时,已经无影无踪,只留下了那个公子和几个随从。大家上前纷纷询问那个公子神仙哪里去了?其中的一个随从说,那不是神仙,那就是我们的大王尧,这位公子就是大王的儿子朱。
  人们为了纪念尧,把尧带领着大家挖的沟叫尧沟,尧住过的山叫尧山,尧山边上流淌的一条河叫尧河。这就是尧沟地名的由来。
  朱是尧的儿子,是尧的妃子女皇所生。相传,有天晚上女皇入睡时,朦胧中听到一声声"朱、朱"的鸣叫。那声音由远而近,她寻着声音追过去,看见到一只鹰头人爪的大鸟,一面在天空中盘旋,一面"朱、朱"地叫着,叫得声音凶猛而凄厉,女皇被惊醒后,才知道自己是做了个噩梦。从此,女皇就有了身孕,后来就生下了朱。
  朱,从小就不务正业,长大后,更加变本加厉,目无一切,整天游手好闲,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更不关心百姓死活。尧在尧沟一带治理大水时,发现在尧沟的东面有一条大河,叫丹河,河水的颜色是红色的,红水滔滔,从南到北,蜿蜒起伏,直接流到了北海,更重要的是这里民风淳朴,个个都有君子的风范,并且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便把他的儿子朱封地于此做了诸侯,被称作丹朱。他曾带领丹朱在大小丹河一带治理过洪水,也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有这里的民风谦和淳朴,百姓善良勤劳,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尧想,子朱虽然不肖,如将此地分封于他,日后也能生存下去。尧的这种做法,不但是爱天下百姓更是爱护自己的儿子的体现。
  丹朱虽是圣人之子,但却自幼性情乖戾,长大后更是喜好游玩,不务正业。尧帝为丹朱担心不已,前往仙人蒲伊住处请教教子之方。尧来到汾水之滨,看见两位仙人对坐在苍松下,划沙为道,以黑白小石子行列如阵图。右边的那位戴着斗笠,左边的披着蒲衣,坦腹露臂,尧帝便知这是蒲伊。于是上前施礼请教。蒲伊说:"丹朱善于争斗但是性情愚钝,你要投其所好,以闲其情。"并指着面前的游戏说这就是围棋。丹朱虽然人品低劣但却很聪明,他学会围棋后,经过对棋艺的潜心研究,将棋艺发扬光大,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围棋始祖。虽然没有象尧设想的那样,使丹朱的性格有所改变,但是围棋这种技艺却被丹朱发扬广大,在丹河一带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
  相传尧老了,要选接班人,由于丹朱游手好闲,不关心老百姓和国家大事,尧就想传位给当时著名的孝子舜。"尧知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不以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尧帝这种大公无私、胸怀全局,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高尚仁德,得到了历代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颂。
  可是丹朱不服啊,他是尧的儿子,他觉得他应该继承王位,做帝王才对,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和诸侯王的鼓动,丹朱就想造反,用武力夺取王位。很快,他秘密召集了三苗、共工等四五个诸侯王领着军队到丹朱国集合,并在南边皇帝曾封过禅的丹山车罗顶上歃血为盟,准备杀到京城去夺权。最终这个事还是被尧发现了,他就亲自领大军来镇压。此战从丹山开始打,丹河就发源于丹山,所以沿着丹河一直打到北海边,尧的大军才把丹朱的盟军打败。那场大战在丹山上打得最激烈,双方擂鼓大战,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杀的是尸横遍野,血流遍地,把整个丹山都染红了。丹朱的盟军逃到尧沟这里,又进行了拼死抵抗,杀得血流成河,把整个丹河都染红了,最后那几个诸侯王都被抓住,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但丹朱是尧的儿子,就也没杀他,也没流放他,还是封在了这个地方做诸侯王。
  直到现在,丹山的一座山峰上那土还是红的,到了晚上,风一吹,还能听到打鼓的声音,所以那座山峰后来就叫打鼓山。发源于丹山的另两条河,一条叫朱河,一条叫盟津河。丹朱死了以后,他的孝心并没有完全泯灭,非常留恋和父亲一起抗洪救灾一起战斗的地方,所以就埋在了尧沟的丹河岸边上。至今,那座坟还很高大,保存也尚完好,后来人们叫它丹朱冢。
  尧帝和丹朱的传说,远古至今,前不可考。现在了解此传说的主要有刘洪贵:(1929-2003),男,高小,宝城街道小楼村村民。刘洪美:(1930-),男,退休干部,宝城街道小楼村人。郭建华:(1956-),男,初中文化,宝城街道小楼村村民。郭建华
  曾当过多年村支书,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有所了解,并对此传说进行过挖掘整理,是在世的最了解此传说的当地人。
  尧乃中国古代五帝之一,影响巨大而深远。尧与丹朱的传说历史悠久,与当地的山、水、地名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考古价值;对研究古代气候、地理、经济、社会分封制度、政治禅让制度、人文状况、人口迁移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尧帝和丹朱的传说,由于年代久远,年轻人知之甚少,除了少数几个老人还能记得讲述外,几近失传。养育了众多历史故事的丹河水已出现污染,急需加快治理。"丹朱冢"历经岁月的沧桑,这座原来气势峻拔规模宏大的古坟的与原貌已相差甚远,几近荒芜,急需保护。
  近年来,宝城街道办事处和周边热心村民已先后出资数十万元,对丹河流域进行治理,防止水源进一步恶化,并通过对古坟进行抢救性保护,让这一历史传说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完善。同时,还利用文字记述和口头传承等方式,使历史传说的精神理念发扬广大、历久弥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