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30
鄌郚总编

昌乐丨伯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

伯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的传说一直在昌乐流传着,夷齐祠就在今昌乐县城东5公里的孤山上。
  孤山,原叫首阳山,亦名凤山。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二人隐居于该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后人为纪念这两位仁人志士而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
  《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城东南十里外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面积2。9平方公里,前有桂河缠绕,后有邢河源起北流,西与草山毗邻,南与方山相映,绿荫连绵数十里,是潍坊地区渤海南面第一山第一峰。古邑人居于该山西面,每天早上首先从此山顶上看见太阳,所以命名该山为首阳山。古人认为凤凰为太阳鸟,所以又叫此山为凤山。昌乐古八景之"孤峰夕照"、"龙洞云开"皆出于此山。有明昌乐县令于子仁八景诗咏之:
  孤 峰 夕 照
  孤峰倒影大桥边,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诗题。
  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烟含待鸟栖。
  二圣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凄凄。
  龙 洞 云 开
  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此龙洞传说每逢天旱,祷焉辄雨,极是灵验。所以山顶上除夷齐祠外,还有龙神庙。龙神庙早已毁废,迹不可寻。唯有夷齐祠庙貌依然,虽有破损,但仍可看出原来的形制概况。此庙建筑风格奇特,是一座石质无梁建筑,长约10米,宽5米,高6米,四墙石灰岩砌成,拱形顶亦由石灰岩发碹而成,前有拱形门,门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窗,庙前有一个方形石砌的蓄水池,早已干涸,里面填了些乱石,杂草丛生。此庙亦称昭贤祠、清圣庙,是专为纪念伯夷、叔齐两位先贤而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自隋唐至明清历有重修,有案可查的重要修复就有五次,可见此庙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隋代。现在庙里供奉着的一尊石像,头项已断,造型古朴浑厚,刻纹细腻流畅,是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石雕风格。
  庙周围古砖旧瓦随处可见,残碑断碣散落整个山顶,数一下碑座碑帽,原来大概有十几座碑碣,东南角躺着一块尚完整的大碑,大部碑碣的文字经多年的风剥雨蚀,都已很难辨认,唯东北角一块半埋地下的断碑文字还清晰,是清光绪二十七年知昌乐县事朱照重修孤山庙时立的,碑的横眉是"孤山庙记",竖眉是"重修夷齐祠记",碑文记录了孤山庙的来历,伯夷、叔齐的事迹和重修夷齐祠的意义。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胎氏,伯夷是大儿子,叫墨胎允,叔齐是二儿子,叫墨胎智。其父临终前立叔齐为国君,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不肯,遂逃去。叔齐亦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二子为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善养老,便一起前去投奔。等赶到西周,文王已死,正碰上周武王用车拉着文王的木雕像起兵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急忙上前拦住武王的马,叩头说:"你父亲死了不赶快下葬,却大动干戈,这算是孝吗?做臣子的兴兵伐君,这算是仁吗?"武王卫兵要杀死他俩,姜太公说:"这是两个仁义之人。"就上前扶起二人,让他俩离去了。等到武王消灭商朝,天下归周,武王做了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耻与为伍,就逃避到远离西周的东方,在北海的首阳山隐居起来,也就是逃到了现在昌乐县城东的孤山里,在这里挖野菜吃,发誓不吃周朝国土上的粮食。
  后来碰到一个上山挖野菜的妇女,说起天下变化,那个妇女说:"现在这里是姜太公的封国,这里的土地已是周朝的土地,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了。"
  伯夷、叔齐听后,仰天长叹道:"神农和夏禹的仁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唉呀,我们的命运真是悲哀啊!"从此以后,二人连野菜也不吃了,直至饿死。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个孤竹国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仁人兄弟,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并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以表其品格气节和精神美德。每年三月三有庙会,数不清的游客乡人云集山顶庙前,或缅怀贤哲仁圣,或祈求平安赐福,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伯夷叔齐被广为称颂,孔子赞曰:"古之贤人也,求仁得仁。"孟子赞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作:
  吊 夷 齐 文
  岁旻秋之仲月,从王师以南征。
  济河津而长驱,逾芒阜之峥嵘。
  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
  心旌摇而感怀,意惆怅而不平。
  望坛宇而遥吊,抑悲古之幽情。
  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
  洁己躬以骋志,衍圣哲之大伦。
  忘旧恶而希古,退采薇以穷居。
  守圣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
  厉清风于贪士,立果志于懦夫。
  到于今而见称,为作者之表符。
  虽不同于大道,令尼父之所誉。
  东晋诗人陶潜有赞诗:
  赞 夷 齐
  二子让国,相随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唐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唐大文学家韩愈之《伯夷颂》则颂其为:"独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至宋、元更被皇帝封为清惠侯、仁惠侯和清惠公、仁惠公。
  明学者薛瑄则有《咏夷齐拟古二首》赞其清风:
  (一)
  端居忆远游,路经首阳山。
  山有二贤祠,青松荫重关。
  斯人难再得,守饿心独安。
  清风激颓俗,高义起人寰。
  去之几千载,可慕不可攀。
  (二)
  人生苦不足,得陇更望蜀。
  祖龙泛海行,刘郎祀灶术。
  仙事俱茫然,百年竟飘忽。
  汲汲复营营,何时满所欲。
  吾慕首阳翁,清风在山谷。
  明嘉靖知昌乐县事朱木更有《清圣祠落成二首》颂其气节:
  (一)
  北海何年隐,芳声天与长。
  篁丛千岁节,棠芷万年香。
  碣石藓苔点,祠荒风雨伤。
  我来敬饰理,聊以慰穹苍。
  (二)
  扣马心何壮,纲常气自雄。
  清风与世远,劲节有谁同。
  明山东按察司赵鹤龄则亲书《昭贤庙诗》以弘扬其谦让仁义之品格:
  只为身言世道关,至今血食在孤山。
  谏周扣马终甘饿,逊国潜踪永不还。
  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儒更廉顽。
  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芳名宇宙间。
  (以上诗赋均选自《营陵诗略》)
  有关伯夷叔齐隐居昌乐首阳山的事迹,昌乐历代县志均有记载,现代《昌乐历史文化丛书》和《昌乐名胜名人传说》亦收录其事。
  所以这不但是昌乐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对现代和后世都有重大的励志作用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