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9 20:11
鄌郚总编

沂山史话:从西汉郊祀到明清祭地制度

  沂山史话:从西汉郊祀到明清祭地制度
  原创 夜语可书
  古代天地分祀制度最早见诸《周礼》。《周礼·大司乐》中记有"冬日至,祀天神,夏日至,礼地祗",说明自远古先民,已有祭祀天地之礼。《周礼》集上古礼仪文化之大成,所以克己复礼的孔子赞叹不已:"郁郁乎,吾从周!"这儿的复礼,就是复周礼。后世帝王均沿用周代礼制,而在周礼中,确定了包括沂山在内的五岳四镇祭祀制度。
  此后朝代更替,五岳四镇在排列顺序和名分归属上略有易换,但镇岳祭祀得以传承下来。尤其沂山作为东镇,地处初春生发之地,大地日出之所,是神灵之区,紫气之源,成为诸镇中的重镇,和泰山一样,备受历代王朝推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周时期镇岳祭祀制度是不包括中镇的,所以只有四镇。
  西周之后,春秋战国相互征伐,争战不休。秦一统天下,焚书坑儒,重用法家。一直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祭祀天地礼仪才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最初只祭天神,即五帝。"上初至雍,郊见五畤。"这个雍是当时的歧州雍县,在春秋时也曾有诸侯在这里筑坛;畤,则是指祭天或五帝的场所。武帝由此形成了惯例,常三岁一郊,初步形成了汉朝的郊祀制度。
  后来汉武帝崇信泰一,另建泰一坛,居于五帝坛中心,自冬至这天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泰一如雍礼。"祭地礼仪是根据太史令司马谈和祠官宽舒的建议,"于泽中方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在汾阴立后土祠。后土祠,按照《汉书·郊祀志》的解释,泽中方丘也。从而确定了圆坛祭天方丘祭地的郊祀制度。
  这郊祀之礼,自西汉后皆有所修订,基本沿用了南郊立圆丘北郊立方泽的模式。圆丘和方泽,成了南郊和北郊的代名词。到了隋朝,隋文帝欲新制度,把圆丘和南郊、方丘和北郊区分开来。圆丘和南郊在国之南,方丘和北郊在国之北,距宫城十里、十四里不等。诸坛皆有所祀。自隋朝开始,还有个重要变化就是在镇山祭祀中把沂山排在首位,正式确立了沂山为诸镇之首的地位。
  不过一直到唐朝,在国家祀典中仍然只有四镇,在宋朝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祀中镇霍山于晋州。元时,分岳镇海渎为五道,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先以岳镇海渎诸神合祭于城南,未有专祀;十年后又推行合祀,将圆丘台改建成大祀殿,在殿内合祀天地神。明成祖迁都北京,按照南京规制,在南郊建大祀殿合祀天地。一直到嘉靖九年,才有祀礼大臣上书,奏请将合祀天地改为天、地分祭。经过激烈争论,决定在大祀殿之南建圆丘坛,于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在北郊建方泽坛,于夏至日祭皇地祗神。这就是后来的天坛和地坛。
  自此以后,天坛和地坛成为明清帝王专祀天地的场所。在地坛五镇神位对各镇位置、所属州县分别加以介绍,对沂山注明了"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临朐县城南50公里,海拔1032米,气势磅礴,风景绝佳"。另外在先农坛中也同样有五镇神位。其基本情况,曾制成版面,陈列在东镇庙中。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