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04 11:33
鄌郚总编

山东早期十大人民抗日武装

  山东早期十大人民抗日武装
  “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背靠中原腹地,北接河北、天津扼京畿门户,南连苏皖华中富庶之地,东面临海,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东北过渤海即当时的工业重地东三省,省内铁路公路纵横,人民勤劳勇敢。自古至今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北平、天津尚立足未稳,10月,就沿津浦铁路南下,迫不及待的出兵华北和山东。由于国民党第三路军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不战而逃,日本人很快即占领德州、平原等地,12月,占领济南、泰安,1938年1月,侵占青岛,山东大部地区沦陷,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以“山东好汉”著称的齐鲁人民,自日军踏入山东的第一步开始,就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自发的开始了各种抵抗行动。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适时要求山东党组织迅速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毛泽东致电北方局:“整个华北地区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
  山东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全民抗战精神,发出“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在山东各地领导发动了多起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全省遍地开花,形成大大小小的多个抗日武装队伍。这些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武装,土生土长,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到1938年已发展到数万之众,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准备了必要的武装力量。
  但由于刚开始各地的武装抗日斗争大都是当地人民自发自觉的行为,地域分散,规模较小,行动零散,当时八路军主力部队还没有进入山东,起义队伍仅以少数红军干部和地下党员,以及从监狱里出来的同志作为骨干进行领导,致使早期的山东抗日武装各自为战,有叫“抗日救国军”,有叫“抗日游击队”,有叫“抗日义勇队”,有叫“抗敌自卫团”等等,甚至还有使用国民党“第五战区”番号的,名号庞杂,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和指挥,使我们看上去觉得很混乱,分不清楚谁是谁,谁跟谁。我根据就近地域的原则和时间顺序,将这些抗日武装整理成主要的十支,希望能使大家对这些队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1、冀鲁边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1937年7月,在河北盐山县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邢仁甫,政治部主任崔岳南,参谋长周凯东。主要活动在河北省津南地区与山东省北部的乐陵县。
  1937年10月,发起五铺战斗。1938年初,伏击刘佩臣部伪军。4月,发展到1700余人。7月,改编为平津支队,支队长邢仁甫,政委李宽和,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李铮侯,政治部主任崔岳南。9月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2、鲁西北抗日武装: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
  1937年11月,聊城的爱国将领范筑先成立“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其中第十支队为我党领导。司令员张维翰,参谋长周紫珊,政治部主任王幼平。活跃在鲁西北平原和肥城、长清一带大峰山区。1939年1月改为“筑先纵队”,后划归八路军129师。
  3、胶东半岛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
  1937年12月24日,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于得水,政委宋澄。
  1938年1月19日,威海发生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司令理琪,政治部主任林一山,下辖2个大队,1个特务队。
  2月3日,蓬莱地区抗日武装成立第三军第三大队,大队长于仲淑,政治部主任于眉,不久改为第三军第二路,下辖2个大队,350多人。此后扩大到10个大队,近2500人。
  2月,黄县也成立第三军第三大队(与上面同名),后改为第三军第四路,指挥李希孔,政委陈迈千,政治部主任仲曦东。
  3月8日,掖县成立“胶东抗日第三支队”,支队长郑耀南,政治部主任张加洛,参谋长赵森堂。
  1938年2月,3个主力大队改编为第三军第一路;蓬莱的改为第二路;文登、牟平、荣成、威海的改为第三路;黄县的改为第四路;即墨、莱阳、招远的编成大队;掖县的还称第三支队。
  5月,第三军第二路、第四路与马保山率领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7、第8支队(后面会再讲)在黄县会师,组成“抗日联军”,指挥马保山,政委林一山,参谋长赵修德,政治部主任宋澄。
  9月18日,第三军、第三支队(掖县的那个)等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辖5个团,司令高锦纯,政委宋澄,政治部主任宋竹庭、于眉。11月,改编成3个旅6个团。
  4、鲁中临淄长山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
  1937年12月27日,临淄长山之间举行黑铁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政委姚仲明,政治部主任赵明新,参谋长马耀南。
  这支队伍的战斗有必要说一说。1938年1月8日,廖容标率部夜袭长山县城,摧毁伪维持会,俘伪公安局长等3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19日,在小清河陶唐口附近伏击日军汽艇1艘,击毙日军青(岛)烟(台)潍(县)司爷松井山村一行12人,缴获电台1部,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播发了这次胜利消息。
  2月5日,在邹平县三官庙粉碎了来自周村、邹平等地敌人的报复性进攻,激战竟日,毙伤敌伪军近百名。4月初,第五军为配合台儿庄会战,对胶济铁路西段和张博铁路支线实行大破袭,炸毁日军军车7列,并攻入淄川县城,捣毁淄川县伪维持会。
  6月,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政治委员霍士廉,副司令员杨国夫,参谋长郑兴,政治部主任鲍辉。下辖7、8、9团。不久,将共产党员李人凤从王尚志部拉出来的第三大队编为第10团。10月,8团划归鲁中第四支队(新成立)。
  8月13日,配合武汉会战,第三支队一部联合邹平、章丘、齐东“抗日义勇军”向济南发动进攻,在黄台桥、青龙桥、西关、南关等处与敌激战,一度攻至普利门附近,此役共毙伤日伪军近千人,受到国民党大本营的嘉奖和各大报纸的赞誉。
  5、鲁东南莒县沂水抗日武装:鲁东八路军抗日游击支队
  1937年12月下旬,在昌邑、潍县北部起义,成立“鲁东八路军抗日游击第七支队”,下辖第1、2、3、4大队和1个骑兵队,支队长王培汉,政委鹿省三,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12月29日,寿光北牛头镇起义,成立“鲁东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八支队”,指挥马保山,政委张文通,参谋长马健生,政治部主任杨涤生。下辖第1、3、5大队和1个特务队、1个骑兵连,约700人。后扩大到2000人。
  1938年3月,第七、第八支队在昌邑会合,成立“鲁东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司令马保山,政委鹿省三、张文通,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后东上掖县、黄县,5月12日,与第三军会师,成立“抗日联军”。6月,成立“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副主席马保山、王云生、赵修德。部队改编为8个大队,指挥马保山,副指挥韩明柱,参谋长刘光汉,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7月,取消第七支队,统称第八支队,改编为3个区队(团)。12月南下鲁中,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6、鲁中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直接领导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莱芜、新泰、泗水、博山、莒县、临沂等地的抗日武装相继编入支队,4月,发展到4000余人,编为3个团。司令员洪涛,政委黎玉(山东省委书记)、林浩(兼政治部主任),副司令赵杰。
  4月28日,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6月初,撤销独立师番号,恢复“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廖容标(洪涛病逝),政委林浩,副司令赵杰,政治部主任孙陶林。廖容标从清河带来第三支队主力一部约1000人,编为第4团,廖容标兼团长。后集中力量创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7、山东泰西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
  1938年1月1日,泰安夏张镇武装起义,中旬与泰安、肥城等地抗日武装会合,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副主席葛阳斋,政治部主任远静沧,辖3个大队200余人。3月底,部队发展到2000人,1000多条枪,编为17个大队。6、7月间,整编为2个基干大队,1个独立团,1个独立营。
  2月初,汶上永安寺100多人举行抗日起义,成立“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4月,编为“第十支队挺进纵队”。9月,将东平县抗日武装编入,改称“第十支队挺进梯队”,共1000人。
  11月,“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和“第十支队挺进梯队”等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辖4个团,4000余人。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张北华,副司令员何光宇,参谋长马继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8、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
  1938年2月底,沂水、莒县游击队约500人,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6月,进驻莒南垛庄、岳家沟一带,改番号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司令罗积伟,政委杨昆,副司令吴坤。不久,进行整编,由省委派来的刘涌任司令,景晓村任政委,下辖2个营,1个特务连,共700多人。
  9、鲁南抗日武装: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1938年3月,“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团”在峄县北部山区与“四川旅沪同乡会战地服务团”合并为“战地服务团义勇队”。5月下旬,峄、沛、滕3县武装在滕峄边会师,编为“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张光中,政委何一萍,参谋长韩文一,辖3个大队,近600人。后附近的一些青年军、农民自卫队等武装陆续编入总队。
  10、湖西抗日武装: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
  这是土生土长的微山湖地区人民抗日武装,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就出自这里。继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在鲁南成立后,1938年6月11日,微山湖附近的抗日武装在丰县南渠楼会合,正式成立“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又称“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辖第5、6、7、8大队。总队长李贞乾,政委王文彬,参谋长张如,政治部主任孙叔平。6月13日,编入丰县、金乡、肖县的部分抗日武装,有20余个大队,共5000余人。1938年底,编为“山东纵队挺进支队”。1939年5月,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
  然后,我再说一下,八路军到达山东后,这些抗日武装的整编情况。1938年10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向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腾出手来,决定对山东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进行整编和整顿,统一番号,统一指挥。12月,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27日,山东分局公布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各地(不含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并建立了司政供卫领导机关和各种工作制度。所属部队整编情况如下:
  1.鲁东南地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刘涌任支队长。
  2.清河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支队长。
  3.泰山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廖容标任支队长。
  4.胶东区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高锦纯任支队长。
  5.泰西地区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来改编成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六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6.沂鲁山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马保山任支队长。
  7.安丘莒县边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九支队”(后来出现的)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王林肯任支队长。
  8.临费边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十二支队”(也是后来出现的)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二支队”,董慕仲任支队长。
  9.湖西地区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翌年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李贞乾任支队长。
  10.苏皖地区的“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第一总队分出来的)组建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
  11.鲁南抱犊崮山区的山东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直辖第四团直接隶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仍沿用直辖第四团番号,张光中任团长。
  12.随张经武、黎玉到达鲁中山区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队第四支队一营与山东纵队第八支队特务大队组建成山东纵队特务团,陆升勋为团长。
  13.临沂郯城边区的“八路军临郯独立团”(小散的)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临郯独立团”,薛浩任团长。
  山东纵队的成立,使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成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武装力量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中有三个都有山东纵队的队伍。
  勤劳、朴实、强悍的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37年10月3日,日军第十师团大举入侵山东,直到1945年12月27日,山东日军在济南正式签字投降,八年时间山东战区对敌作战2.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51.3万余人,占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歼敌总数的30%。牵制的日军经常在3万人以上,最多时达4.5万多人;牵制伪军10余万,最多时达20余万人。建立抗日根据地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其间山东人民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被杀害同胞89.5万,受害难民235万。可以说山东人民的抗日斗争功勋与苦难并存,光荣与鲜血同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