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04 15:35
鄌郚总编

潍县号称“戏窝子”

  潍县号称“戏窝子”,还有“戏子村”与“戏子店”

  旧社会的职业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
  潍县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史料记载:潍县大集“乃青岛济南间最大之市场,在本省各县中,工商各业,实无出其右者。”戏曲艺人为了生存,他们要到人多的地方去、要到富庶的城市中演艺才便于谋生。文献记载,清代中期,杂剧、昆曲、徽调、梆子等剧种就在潍县盛行;道光年间京剧传入,形成了以京剧为主,兼容茂腔、吕剧、周姑戏、潍县梆子、高跷戏、民歌等。潍县开埠后,不约而同,艺人从四面八方聚集潍县。有的在近郊租赁房子居住,有的则住客栈。于是,潍县有了戏子村、戏子店。戏子村即潍县东北关的辛庄、张家庄(现在的槐香小区)。逢大集日,艺人们涌向市场,在沙滩集市内,有自拉自唱者,有一唱一拉者,有几人围圈献艺者。有的则走街串巷入户演唱,唱资低微,略高于乞丐。到大户人家唱堂会,不仅收银有时还管饭。夏日傍晚,艺人在辛庄东侧河堤上乘凉时,各人唱起各人的戏曲,甚是热闹。潍人一开始看热闹,后来逐渐融入其中,学会了各种地方小戏以及民间小调。单就民间小调,潍县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传唱者。有酆惠春、王宝山、魏明章、蒋锡恩、徐兰亭等。张家庄酆惠春公认为歌王。解放初期,酆惠春曾被中央民族学院邀至北京讲课70余天,并将潍县民歌编入教学大纲。潍城郎咸芬自1951年始演唱吕剧,在演唱中有突出贡献,被提拔为省吕剧团团长、获省终身艺术成就奖,被人们誉为“吕剧皇后”。
  再述戏子店。北关有一客栈,名曰张家店。有草房数间,内设大通铺以及伙房等。很多艺人生活拮据,住不起城内的旅馆,便到城外这家张家店客居。张家店为艺人开店,不收住店费,还管吃管喝。待有演出赚到钱后再付费,所以,该店被当地人称为“戏子店”。张家店院内有一土台子,艺人们在无演出任务时,结伙上台演戏,锣鼓一敲,周边居民便来看戏。演戏却无人售票,在门口放一笸箩,看戏者自觉交费。观众自带座位,不带座位者站着看。潍人为各地艺人来潍献艺营造了一个极其宽松的环境,为文化大市的建立做了早期的铺垫
  我市坊子区马司至今还有一个茂腔村(肘姑子戏)。城区的文艺爱好者不间断地到村去学习茂腔。据原市工会老干部、90岁的文史作家陈瑞曾老师回忆说:“1953年坊子煤矿党委书记王振兴同志在总结工作时说: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工人出满勤,干满点,我们经常组织演出茂腔戏。因为坊子煤矿的矿工与茂腔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假设不演茂腔了。工人们就不来上班了!只有常常听到茂腔,他们才坚持出勤。”可见当时地方戏的魅力所在。这里曾是潍县首富丁善宝1867年开发坊子煤矿的首选之地。这里是最早使用蒸气抽水机的煤井,潍县现代文明的传承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家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