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1 12:49
鄌郚总编

潍县城“聚丰楼”轶闻

  潍县城“聚丰楼”轶闻
  “聚丰楼”座落在潍县城里大街上,做的正宗传统的潍县菜。“拌辣皮、芥末鸡;四喜丸子糖酥藕……”。今天不说“聚丰楼”的凉拌热炒、煎炸烹调。说一说跑堂的小伙计,说起跑堂的小伙计,大家一定想起电影、电视里边“一碟花生米,二两老白干,来了!”的台词。“聚丰楼”的小伙计,还有一个任务是外送。
  三十年代初期潍县经过开埠,经济发展很快,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潍县城里“丁、郭、张、陈”四大家族,不是官宦人家,就是巨富商贾。各自府上“这个节、那个令”,“娘生日,孩满月”。大宴“三六九”,小宴“二五八”。那时女眷是不能抛头露面、在外吃席,所以就要经常从饭馆叫菜。
  “聚丰楼”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购置了德国造的自行车,配备了送菜员。一位身高一米八多,二十打零岁数的帅小伙,每天骑着那辆德国造自行车,一只手扶着车把,肩上挑着食盒,食盒里面是菜肴,头上顶着簸箩,里面放着面食。“嘀铃铃”随着串串清脆的铃声,自行车疾速而去,行人不由得驻足,发出一阵赞叹之声。送到各自府上饭不能凉,菜不能撒。宛如杂技团的身家手段。
  这是何许人也?四十年后我成了他的侄女婿,是我岳父的胞兄。而这段故事也不是他告诉我的,那是当年我带着刚会走路的儿子,在岳父家附近的空场玩耍,有几位老人在那儿晒太阳、聊天,儿子不小心摔倒哭起来,其中一位老人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位青年面生的很,这是谁家的胖小子!我忙上前答道,孩子的姥爷是于某某。他听了哈哈大笑,我跟老于家挺熟的,你的丈母大伯当年在“聚丰楼”如何如何。
  后来我的丈母大伯师从名厨时麻子,学的一手好厨艺。先在聚丰楼、后又在潍中饭店。解放后以后三反五反、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又是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不断,人们生活困难,难有用武之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市饮食服务公司需要对饮食服务业(特别是厨师)要进行培训,要编写一本实用教材《烹调技术》,成立编辑班子,此时仍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的他也成了编辑班子成员。
  从网上查的当时出版的《烹调技术(老潍县菜谱)》上下两册,开本32张,448页,于1973年6月出版,在当时形势下也算是超前的。印刷较为粗糙,现在的淘宝价为300元。此书的出版为潍坊餐饮业培训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潍坊菜系乃至鲁菜的提高和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