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2-05 00:11
昌乐 刘文安

沙滩大集的剃头挑子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2 10:10
鄌郚总编
  沙滩大集的剃头挑子
  陈正宽
  清朝规定,成年男子,得留辫子。即脑袋前半,剃光;后半,束发留辫子。明代遗民,本留全发,清庭为制伏汉人,楞派剃头挑子下乡,强迫剃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挑子前挑上,有根小旗杆,挂着“不剃就砍”的圣旨。当年剃头匠,因此阔起来,封这剃头匠官叫“待诏”,所以潍县方言叫剃头匠为“代周”。时下是看不到“剃头挑子”这老古董了,我见过。剃头挑子,分前后两挑。前挑是炉灶,烧水洗头,上有盆,顶有杆,挂圣旨;后挑是坐杌,下有抽头,盛剃头工具。老潍沙滩大集上,有个剃头市,凡剃头的都在那里扎堆。
  上沙滩大集剃头,价格便宜。乡亲们进城赶集,顺便剃剃头,图个省钱。秋冬时节,温阳高照,上剃头市一游,别具风味。剃头的来了,剃头匠先陪笑。在前挑盆里兑热水,热发使软。在脑瓜上,刷一层厚厚的肥皂沫。客坐下,披上白围裙。剃头匠,不慌不忙,取出贼亮贼亮的剃头刀。在革带上,吃楞吃楞磨一阵子。就剃头了。吃楞楞,吃楞楞,一刀一刀地刮。眨眼间,一个大光头,又白又亮,剃出来。剃头匠在“挥着刀”,娃娃们围着看。也不是没有捣蛋的,立在远处念儿歌,恶作剧:“剃头匠,技术高,剃头不用剃头刀,一根一根地往下薅(念号),薅的满头净些泡!”但剃头匠,人有大量,不和娃娃一般见识,一笑就拉倒。
  坐杌上有椅背的,剃了头,还可刮脸。剃头人躺着,眯缝着眼儿。剃头匠,则拿了刀子,在起伏不定的面部高原,沙来沙去(刮得心里痒痒锯录的)。考察剃头匠技术高明与否,有两样活儿;一是打眼,就是把眼皮翻起,用剃头刀,在眼睑内轻轻地荡,很解痒痒。二是取耳,即挖耳朵。剃头人把头歪一边,剃头匠用耳剜子抠耳笋。那舒服,也是形容词不足以状其妙的。中国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有幅《挖耳朵》的漫画,把剃头人被抠耳朵的舒惬,全然表现出来,说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并非夸张之词。
  老潍县沙滩大集的剃头市,曾给人们留下了风俗画的记忆。虽然现今要找这么一个剃头挑子,十分困难了。只是,剃头挑子,留在潍县方言里的哲理,不曾消杳。如比方人,不好欺负,就说,请不要认为我这个“头”好“剃”吧。古代俗语,也有这样说的: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是说,凡是害人者,至终,也难免被人害。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蒺藜得刺。老观念说,剃头匠在三百六十行中,属下九流,被人瞧不起。活着糊口不易,死了竟无葬身之地。民国十年(1921年)十月,由潍县一些老剃头匠倡议,同业出资,在潍县城北、小红庙村东崖,买了一亩七厘五毫七忽墓地,作为潍县剃头匠公立义田,即理发人公墓,并立碑《公立义田碑记》,写下老潍县剃头匠的一曲公义之歌。
  (《昨非斋散文》,2010年10月2日作,2013年7月24日发,昨非斋记)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