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1 20:18
鄌郚总编

金乡县王氏祖茔记碑

  金乡县王氏祖茔记碑
  2011年10月,在山东省金乡县王丕镇康桥村一旧桥下,出土了一通元代残碑,名曰“王氏祖茔记碑”。该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蔡辅德撰文,济宁路阴阳提领张彦亨书并篆。是碑破损严重,现存残石四段,文字漶漫,多不可辨。但碑文追述了琅琊王氏一族辉煌的历史,向后人诉说着琅琊王氏与金乡的不了情。
  碑云,王氏“名家之胄也”。琅琊王氏为汉晋至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俊彦辈出,史不绝书。琅琊王氏的发迹是从碑中的“王吉”——琅琊王氏的一世祖,开始的。天汉四年(前97)夏四月,汉武帝立太子髆为昌邑王,治昌邑(今金乡县西北)。髆死,其子刘贺即位,王吉任昌邑中尉。乾隆《金乡县志》:“王吉,字子阳,琅琊皋虞人。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王好游猎,动作无节,吉上疏谏争,甚得辅弼之义。及霍光迎王,吉复奏书切戒。王既废,群臣皆坐诛,惟吉与龚遂以忠直数谏得减死。宣帝时,复为谏大夫,上疏极言得失,帝以为迂阔,遂谢病归。”碑文第12行“王霸王佐”当指王吉在昌邑期间,竭力规劝昌邑王刘贺之事。所以,当刘贺因荒淫被废,“群臣皆坐诛”时,王吉却因“以忠直数谏”得减死。宣帝时,又“复为谏大夫”。王吉在琅琊王氏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他不仅是其最早参与政治者,而且是其家族文化的奠基者。王吉在政治上的崛起之路无疑是从金乡开始的,这也开启了琅琊王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大门。
  碑中多次出现“孝”字,应是在讲述“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字休征,王吉之后,晋时官至太保,为琅琊王氏成为世家大族的关键性人物。王祥在后世影响颇大,这不仅因为他是魏、晋重臣,更主要是因为其“孝名”。王祥母亲早逝,后来他的父亲王融又娶了朱氏。朱氏心胸狭窄、刻薄,常常虐待王祥。王祥却一直对父母很孝敬。经过官方的宣扬和民间的传颂,“卧冰求鲤”、“黄雀入幕”和“风雨守柰”等有关王祥的故事,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卧冰求鲤”的故事,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孝”,妇孺皆知。王祥无疑成了琅琊王氏的最大荣光。
  碑中还提到了王导。王导是王祥的弟弟王览的孙子,为东晋开国功臣,三朝元老,世称“王丞相”。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太傅即郗鉴,金乡郗氏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王丞相”即王导;“床上坦腹卧”者即后来的书圣王羲之。据《金乡县志》记载,金乡县有不少王羲之遗物,“(金乡)县署东偏有庙,左侧有井,井形正方,系古碑甃成。相传,其中有王逸少(王羲之)所书碑”。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郗氏的女婿。他娶了表姐郗道茂,后来迫于皇帝的压力将她休掉。此事也成了王献之永久的悔,以至临终遗言:“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其动情之处,让人潸然泪下。
  琅琊王氏移居金乡后,对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在鲁西南特别是金乡的传播,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经过数代口传,王祥变成了“王小”。现居台湾已90余岁的袁乐民先生回忆说:“那时(1949年前)家乡人异地相逢,总要考考他‘你说你是金乡人,俺问你,王小他娘们日子过得怎样?’答不上来就不是金乡人,如果说‘日子过得不上不下的’,那就对了;原来出北门往西拐,城墙半腰镶了块石碑,说王小孝顺的事,它永远都是不上不下;可如今,连城都没了,谁知它‘娘们’又流落何方呢?”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