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9 14:38
鄌郚总编

建炎南渡中的潍坊士民

  建炎南渡中的潍坊士民
  中国历史上,中原士民曾有三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第二次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第三次则是宋代靖康之难后的“建炎南渡”。三次移民潮中,潍坊士民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建炎南渡”进程中,潍坊士民及其后裔将齐鲁儒风带至南国各地,深深浸染了当地人文,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期撰稿:李金科
  -
  金兵入侵民不聊生
  《三朝北盟会编》关于密州军卒作乱的记载。
  《潍县志》关于建炎年间兵祸的记载。
  《潍县志》关于金兵攻陷青州、潍州的记载。
  诸城人张择端的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图》,让世人领略了北宋东京汴梁的富庶与繁华。可繁华盛世掩盖不了重重危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一首《满江红》,更让无数人记住了“靖康之难”那段激昂悲壮的历史。
  -
  三路金军进攻南宋 潍州军民英勇抗击
  北宋宣和七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后,大宋王朝成为迅速崛起的金朝又一个猎取目标。是年十月,金兵分两路南下,包围开封,惊慌失措的宋徽宗竟让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在北宋军民的英勇抗击下,金兵撤军北还。靖康元年(1126),金兵再一次南下,并最终攻破开封。次年金兵掳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百官等三千余人北还,这即是历史上屈辱的“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金太宗派东、西、中三路军大举进攻南宋。完颜宗辅、完颜宗弼(兀术)统率东路军自今天河北沧州攻入山东境内,金宋两军由此在山东战场上展开长时间激烈争夺。金军先占领淄州(治今淄博市淄川区),威胁济南和青州。宋将李成率军试图夺回淄州,但被金兵击败,金兵乘胜东进。此时的青州、潍州、密州等地都危机四伏,资政殿学士、京东东路经略安抚使兼制置使、知青州曾孝序竟为乱兵所杀。建炎二年(1128)正月,完颜宗弼击败宋将郑宗孟,占领青州,而后由青州南下攻取临朐。金将完颜阇母则东上围攻潍州(治今潍城区),时任潍州知州韩浩是北宋名将韩琦之孙,率军民死守。金兵登城,宋军乘风放火、发机石,但未能阻止金兵,潍州最终陷落。韩浩力战而死,时任潍州通判朱庭杰身中数箭而亡,权北海县丞王允功、司理参军王荐皆全家陷没。朝议大夫周中世居潍州,率家人拒守,其弟周辛家最富,尽散家财守城,城陷后一门百口皆死。
  建炎三年(1129),金兵再次攻陷青州,又陷潍州,焚城而去。牛头河土军阎皋与小校教头张成率众据潍州,阎皋自称知州,以张成知昌乐县。不久青州军校赵晟聚众占据青州,新任知州、青州人刘洪道自潍州赴任,用计遣散赵晟部众,刘洪道以赵晟首乱青州、贼心难制,遂佯派赵晟守莱州,暗中却让阎皋、张成将其杀死于秬米寨,并改任张成为莱州知州。是年七月,金兵又大举侵入山东,刘洪道时在潍州,弃城而走,张成投降金将挞懒(即完颜昌)。
  -
  知州弃城密州大乱 安丘惨遭宫仪屠城
  建炎年间的密州(治今诸城),也是兵火连天。《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元年七月乙未,徽猷阁待制、知密州郭奉世统兵勤王。”同年,开封人赵野,复起知密州,时盗贼充斥山东,赵野携家属弃城南逃。赵野逃走后,密州军民乱作一团。《三朝北盟会编》载,密州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遂谋作乱,杜彦自称知军州事,并遣人于张仓镇执拿赵野并其家属,责问赵野弃城之罪,将其枭首示众。据《宋史·五行志》载:“建炎二年九月癸卯,权知密州杜彦献芝草。”国破家亡之际,地方官员尚行此等事,可悲可叹。
  建炎三年(1129)三月,地方割据势力宫仪围攻安丘。杜彦引兵相救,其党李逵、吴顺皆不从。杜彦不听,率军行至泼石桥,被击败,宫仪遂屠安丘城。杜彦还诸城后,李逵、吴顺责其军败,拒不纳。杜彦欲领兵而去,而其军皆有家属在城中,李逵遂开门纳之,乃杀杜彦,枭其首,李逵遂领密州知州事。
  建炎三年(1129)夏,已受南宋招安的宫仪与金兵对阵于诸城,长时间不分胜负。当时宫仪屯于诸城城南八十里磐石河,分兵驻屯于诸城城南二十里常山王庙,金兵则屯兵于诸城城北三十里,而诸城城中则是李逵、吴顺驻守。李逵为人反复无常,做好了谁胜投谁的准备,金兵遂专谋攻宫仪。金人不时出兵南侵常山王庙,宫仪以兵御之,金人辄佯装不胜而退,类似行动长达月余,宫仪之军遂放松警戒。金兵一日忽然马步军齐进,宫仪兵不能阻挡,金兵以马军直行八十里,直犯磐石河大寨,宫仪军皆崩溃。宫仪与京东经略安抚制置使刘洪道奔九仙山,后率余部南奔海州。李逵、吴顺遂以密州降金,而李逵后来又被吴顺所杀。这位密州知州李逵,被后世学者认为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的历史人物原型。
  -
  张邵出使被扣昌邑 滞留金国几次濒死
  建炎三年(1129)九月,南宋遣张邵充军前通问使,出使金国,而金左监军挞懒(完颜昌)当时驻扎潍州昌邑。张邵行至昌邑后,接伴使置酒奏乐,张邵说:“二帝北还,邵为臣子,亡之不恤,而又听乐,所不忍也。”数次让中止奏乐,闻者泣下。次日张邵见挞懒,挞懒命张邵行拜礼。张邵慷慨陈词,直言双方作为臣子,各奉其主,之间无需行拜礼。并说兵不在强弱,而在是非曲直,金人将大宋国土私自分封给刘豫,且穷兵不已,自属无理。挞懒大怒,将张邵囚于岞山寨。张邵后来被金人流放黑龙江等地,滞留金国十五年,几次濒死,终无悔惧之色。
  张邵初至昌邑金营时,竟然见到了秦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邵自楚州渡淮,则逢金军,遂见左监军完颜昌于昌邑,前御史中丞秦桧在焉。”后来张邵被放归南宋后,曾上书言秦桧在金时的忠节:“臣于建炎三年被旨,出使敌军,适逢桧于路,策蹇衣褐,有憔悴色,盖被执而训读童蒙,以给朝夕,亦犹苏武食窖中之毡雪,赖以偶活其命,留为今日中兴之用。”张邵的上奏由此被人讥笑。当时秦桧被掳后,被金主赐于挞懒,备受达懒信任,被任命为参谋军事,后任随军转运使。但张邵不知真情,见到秦桧大为惊喜,忙问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状况,秦桧以谎言相告,张邵误信,挥泪而去。其实,秦桧对潍坊这片土地并不陌生,宋徽宗时他曾任密州教授,至于秦桧在挞懒军营是否真是教授儿童,今天已无人知晓了。正是由于秦桧与挞懒的关系非同寻常,后来二人促成了第一次绍兴议和。
  自金兵入侵后,青、潍、密等州久经战火,民不聊生。《潍县志》载:“建炎三年,山东大饥,人相食,啸聚蜂起,金人纵兵四掠。”又载:“宋绍兴二年,刘豫称阜昌二年,潍自兵兴以来,秃垣废墉,几若邱墟,居其中者常常戚戚不自安。”当时避居青州的著名词人李清照无奈南下,所珍藏图书在战火中也丧失殆尽。祖籍高密的綦崇礼回潍州守丧,后独身一人南下投奔宋高宗。当时潍坊大地的众多先民无奈背井离乡,追随宋高宗踪迹南下渡江,大量的潍坊人由此加入了建炎南渡的滚滚移民潮中。
  -
  躲避金兵仓皇南渡
  -
  赵明诚夫妇离家南渡 国破家亡藏书多损毁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这是亲身经历南渡沧桑的李清照发出的无限感慨。“忆昔建炎南渡时,兵间脱死命如丝。奉亲百口一身在,许国寸心孤剑知。”同在大诗人陆游笔下,建炎南渡也是一部血泪史。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诸城人,宰相赵挺之第三子,早年入读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赵明诚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结为夫妻。一位酷爱金石书画的宰相贵胄,一位出身名门的盖世才女,演绎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人间佳话。
  新婚后的赵明诚与李清照,寓居东京汴梁,二人经常出入繁华的相国寺,收买金石书画。二人紧衣缩食,以致“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赵明诚学成入仕后,亦不惜终年粗茶淡饭,将所节省下的钱用于搜购金石珍品。此后,赵明诚与李清照退居青州十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归来堂”,把内室称作“易安室”。潜心搜集整理古籍文物,整日研究学问。
  北宋宣和年间,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随往。靖康元年(1126),正在淄州任上的赵明诚,闻金兵进犯京师,四顾茫然,知其所藏必不为己物矣。建炎元年(1127)三月,赵明诚母亲故世,他与李清照赶往建康(今南京)奔丧。南行时,赵明诚再三删减,挑选出精品共装15车南下,经东海郡,用几只大船渡过淮河,又渡过长江,终于抵达建康。青州旧宅十几间房屋金石书画,预定次年春天再南运。可不久金人攻陷青州,书画器物全部毁于战火。
  建炎元年(1127)八月,赵明诚以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建康府。建炎三年(1129)罢职,寓居池阳(今安徽贵池),不久被启用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自赴任,临行前,李清照问他:“池阳情况危急怎么办?”赵明诚说:“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冒暑驰马而去。
  赴任途中,赵明诚染病。李清照闻讯,一日夜行三百里急往探视,丈夫已病入膏肓,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在战乱中独自飘泊奔走江西、安徽、浙江等地,所收藏金石图书几乎散尽。晚年时,李清照整理其夫所著《金石录》并作后序,序文中叙述了夫妻二人艰难收集整理金石的经过,抒发了自己对国破家亡、金石书籍被毁的深沉愁苦之情,其对赵明诚的不尽思念也跃然文中。
  -
  宋高宗海上避难 綦崇礼追随左右
  綦崇礼(1083—1142),字叔厚,世居高密,其父綦亢迁居潍州北海,因此后人尊称綦崇礼为北海先生。
  政和八年(1118),綦崇礼高中进士,授淄县主簿。宣和年间,历任太学正、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金兵南侵之际,綦崇礼父母相继去世,于是回归北海。《綦崇礼墓志》记载:“亲族奔窜旁邑,公独守坟墓。”建炎二年(1128),丧服期满,宋高宗当时驻跸扬州,綦崇礼同北方众多的官员一样,不远千里南下,授尚书工部员外郎。
  二十四桥的明月最终留不住心惊胆战的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突袭扬州,宋高宗带领百官仓皇渡江,经镇江逃至杭州,又从杭州转到建康。同年秋,金兀术率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一行又不得已从建康南逃,经越州(今绍兴)逃到明州(今宁波),又自明州逃到定海,漂泊海上,最后逃到温州。随着宋高宗的南逃,大量的北方士族也追随宋高宗南来避祸。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宋高宗才回到杭州。
  宋高宗南逃之际,綦崇礼一直追随。宋高宗之所以避难海上,也是采纳了吕颐浩、綦崇礼等人的建议。当时宋高宗自越州行至钱清镇,得知金兵长驱追来,急问群臣对策。时廷臣意见不一,只有綦崇礼与户部侍郎叶份赞成出海避敌,綦崇礼说:“若有别的办法当然好,若没有,唯有走海道最为合适。”
  宋高宗最终踏上了出海避敌的行舟,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綦崇礼扈从高宗皇帝泛海于舟中,宋高宗在惶惶不安中度过了建炎四年的农历新年。据赵鼎《建炎笔录》记载,是时扈从泛海者,宰执之外,止户部侍郎叶份、中书舍人李正民、綦崇礼、太常少卿陈戬、谏议大夫富直柔、赵鼎六人而已。建炎四年(1130)五月,綦崇礼升试尚书吏部侍郎,当时从官随銮驾者,惟有綦崇礼及汪藻两人,其他人在道未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曾记载宋高宗避难海上时的窘状说:“时留者有兵火之虞,去者有风涛之患,皆面无人色。”皇帝臣工南逃尚如此之艰,可以想象那些南渡的平民百姓,面对金兵的铁骑,应是多么的无奈与不堪。
  -
  赵挺之幼女行数千里 赴泉州投奔兄长
  相比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中的南迁移民,方向更为复杂,目的地更为遥远。永嘉南渡时,南迁的齐鲁士民多集中今天的扬州、镇江、苏州一带,而建炎南渡之中的山东士民已远播粤西岭表。福建泉州是建炎南渡山东移民的重要聚居地,诸城人赵挺之的幼女当时不远数千里投奔在此的兄长。
  赵挺之的幼女为赠徽猷阁待制傅察之妻,赵傅两家为累世姻亲,傅察长女嫁赵思诚之子赵悰。傅察于北宋宣和末年出使金国不屈而死。泉州出土的《傅氏清源郡先太夫人墓志铭》记载:“先太夫人姓赵氏,崇宁宰相、清宪公挺之幼女。”“遭时方乱离,资产荡空,挈携诸孤,自中原南度(渡),转徙领(岭)表,极其险阻艰难,晚乃寓居于泉州。”
  赵氏勤俭持家,其子孙皆有成就。赵氏在南渡之时,还留有一段佳话。据记载,靖康年间,赵氏携家辗转兵乱之间,朝不保夕。路经高密,有亲戚庄姓老妇,以黄金一箧交付赵氏,委托携至江南还给其主人。赵氏受之不辞,挈提不离左右。至建康,卒访寻其家,举以还之。“其家不意得此金,大小至于感泣,时人以为难。”乱世之中,一介女流尚且坚守信义,不禁让人敬佩不已。
  据《八闽通志》记载,赵挺之还有一女嫁泉州知州王辟章,“建炎南渡,从诸赵卜居晋江”。
  -
  诸多名族寓居异乡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真实记载了建炎南渡这段移民历史。建炎南渡持续时间较长,大量的潍坊先民迁居今天的苏、浙、闽、赣、湘、鄂、桂、川、粤等地。
  在建炎南渡的移民群体中,北方籍官员占有很高比例,他们罢官后,故乡难归,往往留居当地。
  宋代的潍州孕育了孙、王、卢、张、吴等诸多科宦名族,姚氏家族亦是当时潍州著姓。北宋初年有山南西道节度使判官、中大夫、行尚书司封郎中、上柱国姚恕,朝奉郎、大理司直、泾州观察支使姚吉甫。吉甫之子姚迪,熙宁初尝应广文馆进士,撰有《潍州昌乐辛展重修平王庙记》。“靖康之难”后,姚恕裔孙宦居瑞州新昌,即今江西宜丰,后裔发展为当地名族。
  关于潍州姚氏迁居江西的经过,《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记载得甚为明确:“姚之宗为瑞之新昌着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盖中散大夫恕之后也……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先潍州北海人,中散在国初仕至上柱国,传至铜鞮县令某者,君之髙伯祖也。初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以忠殁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鞮府君之弟,君之髙祖也。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再转而丞新昌,因家焉。”同时代的《宋故判院漕姚公墓志铭》亦有类似的记载:“公讳宋卿,字节甫,姓姚氏,其先潍州北海县人。自太父为丞于筠之新昌,因即其地而寓家焉。曾大父讳喆,授登仕郎;大父讳铉,终知临江军新淦县;父讳溉韫……”
  -
  潍州姚氏迁居江西 后裔成为当地名族
  诸城赵氏迁居闽浙 子孙多人身居要职
  赵氏家族是宋代诸城第一望族,累世科甲,显宦辈出。宋初有任宫苑副使者,名失讳。后有赵挺之,崇宁间两度拜相,卒后赠司徒,谥“清宪”。赵挺之长子赵存诚、次子赵思诚、三子赵明诚,南渡后都曾担任要职。
  关于诸城赵氏迁居福建、浙江的史料甚多。《八闽通志》记载:“赵思诚,字道夫,其先高密(此处泛指高密郡,非高密县)人。父挺之,崇宁宰相。兄存诚与思诚相登进士,弟明诚亦富于学。三人皆博雅有远识。建炎南渡,存诚以徽猷阁帅东广,与思诚俱行。秩满,谋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家焉。后思诚历中书舍人,以宝文阁待制守泉。明诚以集英殿修撰帅金陵,卒于官。从弟濬、涣皆第进士,涣官御史,以亲党皆在泉,亦徙居焉。”随赵氏迁居泉州者,还有赵家的姻亲傅察家族、泉州知州王辟章家族。
  赵氏兄弟除迁泉州外,赵涣之兄赵濬迁居浙江鄞县,赵濬之子赵粹中官至吏部侍郎。全祖望《涌上望族表》载:“宗室茅山赵氏,待制粹中之后也。待制为一望,其子竴为一望。”俨然将诸城赵氏列入宋代皇家宗室。
  诸城赵氏还有赵平西一支于建炎南渡时迁居浙江温州。《赵昌裔圹志》载:“密之诸城赵氏,在山东为著姓,靖康以来,虽散居闽浙,而各克立家。居泉南者为江西提刑公焕(涣),居四明者为吏部侍郎公粹中,据永嘉者则全州使君吾伯氏也。”据记载,北宋宣和年间,金军南下,赵昌裔祖父赵正一时任云中路转运司干办公事,随军驻守太原,城破殉难,赠左朝散大夫,恩荫子孙三人为官。赵正一子赵平西,任温州乐清县丞,因家于温州。赵平西子赵昌裔,字敬夫,历任金华丞、宁海知县,淳熙十年(1183)以奉议郎知全州。
  -
  高密綦氏迁居浙江临海 湘东一带也有綦氏后裔
  南宋翰林学士、高密人綦崇礼晚年寓居台州临海,其兄淮阳军司工曹事綦执礼、刑部郎中綦审礼子孙也多聚居于此,其后裔为临海名族。元代翰林学士袁桷曾说:“北海子孙现流寓四明,为衣冠名族。”
  綦崇礼侄辈中,綦杨官右奉议郎,綦楫官承务郎,綦松官休宁令。侄孙綦炜官迪功郎,綦焕官通直郎、饶州从事、知德兴县。綦焕曾整理綦崇礼的文集《北海集》刊行于世,并整理綦崇礼事迹编纂成《綦崇礼年谱》。綦焕为范仲淹著作的流传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四库全书》收录了綦焕整理的《范文正公集》。
  綦崇礼的另一侄孙綦更生,曾任六部架阁官,亦工诗文,与南宋文学家楼钥相友善。楼钥《北海先生文集序》中云:“有更生者,亦公之从孙,早有寯声,寓居吾乡。”綦更生曾把綦崇礼扈从宋高宗避难海上时作的《海上诗》求楼钥作跋,楼钥为之作诗。楼钥所著的《攻媿集》中还收录了《答綦君更生论文书》一文。
  綦崇礼的侄曾孙綦奎,字仲文,通晓军事,亦工诗文,初由楼钥举荐任建阳令,后以承奉郎知衢州,迁大府少卿、湖广总领,以朝散郎、直敷文阁知平江府,以朝议大夫、直敷文阁知太平州,后任大理卿。綦奎子綦鍪,任休宁县令。綦家后裔也不乏科举出身者,其中綦壑中进士,官太常少卿。
  建炎南渡时,綦崇礼家族还有一支迁居湖南衡阳,今湘东一带多綦氏后裔。《湘东綦氏三修总谱》载:“綦氏系出綦连,世居山左高密,宋南渡时翰林学士叔厚公崇礼奉诏入粤,携仲子歧庵公峻道经衡,入赘衡尹,命卜江东岸家焉。湘东之有綦氏自歧庵公始也。”
  -
  燕肃后裔定居江西九江  仇悆一族寓居浙江奉化
  靖康南渡的潍坊士族甚多。源自青州的有:北宋龙图阁直学士燕肃的曾孙、合门宣赞舍人燕玟南渡后定居江西九江庐山下,抗金名将仇悆寓居浙江奉化,谯熙载家族居于浙江杭州,诗人卢蹈寓居四川夹江,王夷简亦居四川,明州通判闻实留居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潍州北海(治今潍城)人王嵎寓居浙江吴兴。高密人、尚书左丞侯蒙后裔迁居广西桂林,其族人侯寘寓居湖南长沙。安丘人周聿迁居江西上饶。诸城人于定远任台州判官,寓居浙江黄岩。此外,还有许多南渡后居址不详的家族,如北海人、提点江西刑狱孙佑家族,高密人、朝议大夫褚宗鄂家族,高密人、襄阳镇抚使桑仲之子桑昕、桑维兄弟。青州人、吏部侍郎王时升家族,寿光人、秦桧党羽、尚书驾部员外郎齐旦及其族裔台州知州齐硕、朝请大夫齐砺家族等。
  -
  爱国名将疆场抗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渡词人辛弃疾的一阙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让我们无尽遐想那个山河破碎的大宋王朝。面对国破家亡,无数大宋将士满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与慷慨。在悲壮的抗金疆场上,一直不乏潍坊籍将帅的身影。
  青州人张所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他曾选拔重用岳飞,为后来岳家军的创立立下了卓越功勋。
  张所在宋徽宗时登进士第,北宋末累官监察御史。宋高宗时上书力主还都开封,又论黄潜善兄弟奸邪不可用,被罢御史,改任兵部郎中,后贬为凤州团练副使。李纲入相,举荐张所充任河北招抚使。张所到任后,积极招募训练兵马,准备收复失地。其间,选用和提拔了许多坚决抗金的将领,岳飞就在其中。
  岳飞早年跟随宗泽抗击金兵,曾向赵构上书千言,力主抗金,被以越职言事之罪撤职遣返。张所招募将士时,岳飞投靠张所,张所以国士相待,任命岳飞为中军统领。在张所的支持下,岳飞带领宋军在太行山坚持抗金。后来,主战派李纲被罢官,张所也被免职,被贬到岭南安置,行至长沙,被游寇所害。岳飞没有忘记张所的知遇之恩,寻找到张所之子张宗本,“教以儒业,饮食起居,使处诸子右”,如亲人般将张宗本留在自己身边。岳飞曾多次上书,请求朝廷追复张所官职,给予张宗本恩荫。岳飞曾将本应给予自己儿子的恩荫官职转给张宗本,可见岳飞对张所的敬重。
  岳家军中有众多的智囊谋士,青州人朱芾为其中知名者。北宋末年,朱芾任监察御史。南宋初年,历任秀州知州、沿江措置副使、知建昌军、虔州知州,以直龙图阁任广南西路转运副使,迁右文殿修撰。绍兴十年(1140),朱芾受朝廷派遣,任岳飞宣抚司参谋官,参与岳家军大举北伐的军事谋划。史料记载,朱芾辅佐岳飞,“虑无遗策”。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朱芾随岳飞赴临安。岳飞被削夺兵权前夕,朱芾被调任敷文阁待制、镇江知府,旨在不让朱芾与岳飞朝夕相处,出谋划策。不久朱芾改任徽州知州。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岳飞遇害后,秦桧党羽、右谏议大夫罗汝楫,上书弹劾朱芾:“早预选抡,屡更任使。意其详练,俾参军旅之谋,庶无诡随,少副朝廷之委。而乃阿谀希宠,喑默保身,阙然裨补之劳,坐阅贯盈之恶。”同年五月,秦桧的另一死党万俟卨又诬告朱芾和岳飞的另一参谋官李若虚“偃居近地,窃议时政”,朱芾自左中大夫降授左朝奉郎、军器少监,并发遣到边远的邵武军。
  青州人、抗金名将刘洪道与岳飞交情深厚。刘洪道,字资深,登进士第,靖康中任吏部员外郎,被金军所俘,幸被义军所救。建炎二年(1128),除知青州兼主管京东东路安抚使,安抚百姓,联络各地抗金力量抗击金兵。诸城之战失利后,率部南下,任安抚大使司参谋官,后任明州知州。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在金兵追击下逃到明州,刘洪道与浙东制置使张俊合兵击退金军。历任池州知州、宣州知州、荆湖路安抚使、扬州知州、襄阳知府、潭州知州等职。刘洪道坚持抗金,与岳飞相厚。刘洪道的部属崔邦弼后来隶属岳飞,屡立战功。岳飞蒙冤后,秦桧死党万俟卨诬告刘洪道过去对岳飞“恭以媚之”,岳飞入狱,刘洪道“闻之失色,顿足抵掌,倡为浮言,簧鼓将士,几至生变”,结果刘洪道被贬为濠州团练使,安置于柳州,终生不被起用。清修《柳州府志》记载:“刘洪道,岳武穆重其才,辟为参谋,有战功,绍兴中飞死,洪道谪柳州。”值得一提的是,岳家军中也不乏潍坊籍将士,诸城人哮张二,失其名,为屠户,南迁鄂州,曾为岳飞部将。
  -
  青州多名抗金名将 与岳家军甚有渊源
  陈规率兵德安守城 最早发明管形火器
  安丘人陈规(1072-1141),字元则,通晓军事,善于守城。他在德安时发明一种管形火器,被后人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陈规早年中明法科,但他对军事情有独钟,精通《孙子兵法》。南宋初年,以朝奉大夫、直龙图阁知德安府,数年间多次成功击退围攻德安城的流寇。绍兴二年(1132),时任襄邓镇抚使的桑仲(高密人)上疏愿意率部收复京师,乞请朝廷出兵淮南以为声援,其副将霍明屯兵郢上,不听调遣。桑仲大怒,率数十骑来责备霍明,不料却被霍明所杀。桑仲部将李横追杀霍明围攻德安。陈规率军民抵御,脚被炮火所伤,但面不改色。在德安守城期间,他利用大竹筒发明了一种射击性管形火器,敌人死伤无数,落荒而逃。
  陈规后任徽谟阁直学士、沿江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再任德安知府。宋金议和后,任顺昌知府。绍兴十年(1140),金朝背盟攻宋,陈规与东京副留守刘锜协力守顺昌,金元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集中兵力十万人攻城。陈规同刘锜在城上巡视,勉励鼓舞众将,流矢击中衣服毫无惧色,士众殊死搏斗,最终击退金兵,史称“顺昌大捷”。陈规以军功升枢密院直学士,后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绍兴十一年(1141)卒,赠右正议大夫。
  陈规通晓兵法,著有《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德安守城录》《守城机要》。乾道八年(1172),南宋朝廷下诏刻印陈规《德安守城录》颁行天下,让诸将守城时效法。同时下令在德安为陈规立庙,赐额“贤守”,追封忠利侯,后又加封智敏侯。
  -
  仇悆深受百姓拥戴 积极御敌收复寿春
  青州人仇悆(1082-1146),字泰然,北宋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迁武陟令。后调任高密县丞,代理县令。当时高密民风彪悍,崇尚诉讼,仇悆“剖决如流”,审理案件从不过夜。后调任密州,可高密百姓拥戴他,又把他挟持回高密。
  南宋初,仇悆知建昌军,入朝为考功员外郎,改尚书右司员外郎。后任沿海制置使,以淮西宣抚使知庐州。时金军入侵,仇悆积极御敌,并派兵收复寿春,与京西制置使牛皋败金兵于庐州,以功加徽猷阁待制。后以浙东宣抚使知明州,改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加宝文阁学士,迁陕西都转运使。当时金人无故提出要归还侵占的大宋疆土,他上书力陈敌人狡诈。时秦桧力主议和,以为异己,罢免仇悆。不久,金人果然又重新占领归还给大宋的土地。后来,仇悆再以徽猷阁待制知明州,积官至左朝议大夫,授爵益都县伯,卒赠左通议大夫。
  -
  南渡文人异彩纷呈
  南宋文坛,名家林立,尤其是李清照、辛弃疾等南渡山东籍文人大放异彩。而潍坊才俊,诸如綦崇礼的骈文,侯寘、王嵎的词作,赵明诚的金石学,亦知名于时。他们才华横溢,佳作繁富,文名远播。
  -
  綦崇礼骈文名世 曾救李清照出狱
  《宋史》记载,高密人綦崇礼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十岁能为人撰写墓志铭。宣和四年(1122),顺州得千年枸杞宿根,形如獒犬,当时被以为是吉祥之兆。綦崇礼奉旨作文进献,宋徽宗为之改容,由此扬名京城。建炎初,綦崇礼任起居郎、给事中,长期陪伴宋高宗左右。后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当时未有,宋高宗犹以为得之晚。绍兴二年(1132)御笔除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撰写诏书。后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晚年退居台州临海,加封高密县开国侯,卒赠左朝议大夫。
  綦崇礼为人“端方亮直,不惮强御”,在撰写秦桧罢相的制文中大胆揭露其卖国行径,遭到秦桧的嫉恨,宋高宗数次要重用綦崇礼,都被秦桧所阻。綦崇礼著有《北海集》,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四库全书》。綦崇礼以骈文见长,其文章有白居易之风,辞藻华美,明白晓畅,切中事机,曾得到宋高宗的赞誉。南宋大诗人陆游读其文章后感叹其工,并称其文章“词藻精丽”。
  綦崇礼与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亦有一段传奇故事。綦崇礼是李清照之夫赵明诚的姑家表弟。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两人即反目。李清照告发张汝舟在当年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结果,张汝舟被革职编管。按宋朝律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属实也应受重罚,李清照由此身陷牢狱。李清照遂托人找到时任翰林学士的綦崇礼出面营救,在綦崇礼的帮助下得以出狱。李清照对綦崇礼非常感激,特地给綦崇礼写了一篇《投翰林学士綦公启》,文中赞誉綦崇礼说:“此盖伏遇内翰承旨,缙绅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
  -
  王嵎出身书香门第 才气纵横与陆游交好
  王氏家族早在北宋时期就是潍州当地书香门第,仕宦不绝。陆游的好友王嵎是潍州北海人。王嵎,字季夷,号贵英,寓居浙江吴兴。王嵎的祖父王竞,官至朝议大夫、直秘阁。父王慎修,官迪功郎,赠中奉大夫。王嵎与陆游少年时为同学,二人私交甚笃,陆游称之为“情好均兄弟”,其妻孙氏为陆游表妹。王嵎才气纵横,陆游称赞他“负天下才名”,绍兴、淳熙年间知名于时。
  陆游《剑南诗稿》中有关王嵎的诗作甚多,其《寄王季夷》诗云:“平生吾子最知心,巴陇飘零岁月侵。万里喜闻身尚健,五更惟有梦相寻。”王嵎卒时,陆游作《哭王季夷》诗缅怀故友,其诗云:“超遥天马渥洼来,万里修途忽勒回。爽气即今犹可想,旧游何处不堪哀。梦中有客征残锦,地下无炉铸横财。欲酹一樽身尚病,鬣封春露湿苍苔。”其友情之笃,跃然诗中。陆游曾为王嵎的女儿作《孺人王氏墓表》。据史料记载,王嵎后裔诗书传家,其三子王甲、王田、王申后来皆登科第。王嵎工诗词,著有《北海集》,早已亡佚,今有词作《祝英台近》《夜行船》传世。其《祝英台近》词云:“自别后,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莫谩被、春光僝僽。”其词作清新雅致,属婉约一派。
  值得一提的是,陆游在游览安徽当涂青山后曾作《游青山记》,文中提到了一位原籍潍州的周姓道士。北宋时,周氏家族是潍州宦族,家门豪富。建炎二年,金军攻潍州,潍州人、朝议大夫周中与弟周辛散尽家财率家人死守,城陷后阖家皆死。陆游父执、安丘人周聿曾上书,得以追赠官职。
  陆游与当时原籍潍州、密州的许多文士都是好友,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四有《徐大用乐府序》一文,是为当时诸城人徐大用词集所作。文中云:“吾友徐大用,家本东武,呼吸食饮于邞淇之津,盖有已相其轶思者,故自少文辞雄于东州。”徐大用的词作今已不存。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九《跋卢衷父绝句》记载寓居四川的青州诗人卢蹈,跋文云:“衷父名蹈,青社人,今寓犍为郡夹江县,佳士也。”并收录卢蹈的绝句:“客怀耿耿自难宽,老傍京尘更鲜欢。远梦已回窗不晓,杏花同度五更寒。”
  -
  密州侯家地位显赫 侯寘词作清婉娴雅
  侯寘,字彦周,出身于五代以来显赫的密州侯家。当时高密、诸城、莒县皆有侯氏族人分布。宋徽宗时高密人侯蒙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因直言蔡京心术不正被排挤罢官。侯蒙曾上疏请求招安宋江以讨方腊,《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名著因此也留下了他的名字。
  关于侯寘的籍贯,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为东武(今诸城)人。道光《耒阳县志》记载为高密人,但误记他为汉代人,并记载他“始建学校”,可见侯寘在任比较注重教育。根据史料、年代和人名用字推断,侯寘当为侯蒙族人,似为兄弟辈。
  南渡后,侯寘曾任耒阳令、秘书省检阅文字,辞官后寓居长沙。《直斋书录》记载,其母舅是南宋初年名士、工部侍郎晁谦之。侯寘与侯蒙一样工词,著有《懒窟词》一卷,入选《宋名家词》。《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说:“寘为晁氏之甥,犹有元佑旧家流风余韵,故交游皆胜流。”侯寘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为好友,《诚斋集》卷四有《和侯彦周知县招饮》一诗。
  侯寘词作清婉娴雅,曾作《眼儿媚》词,注云“效易安体”,可见其对李清照颇为景仰。他的代表作《四犯令》:“月破轻云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酴醿开独步。能著意、留春住。”其词风亦属婉约一派。
  -
  潍坊士子为官清正
  南宋政坛中的潍坊士子毫不逊色。诸城赵思诚、赵粹中,高密綦崇礼、安丘周聿等俊彦名流,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造福于民众,屹然众望,彪炳史册。
  -
  周聿: 划定宋金部分边界
  周聿(?-1146),字德元,南宋初年密州安丘人,南渡后徙居江西上饶。其父周子通,官德安府通判,曾与同乡陈规守卫德安城。绍兴初年,周聿奉命召对,陈经论匡济策,得到宋高宗赞赏。绍兴四年(1134)以右宣义郎任司农寺丞。绍兴六年(1136)以户部员外郎赴行在所供职,后改任尚书比部员外郎。绍兴八年(1138)升任大理少卿,与员外郎晁谦之主管机宜文字。次年充任徽猷阁待制、陕西宣谕使,权刑部侍郎,改户部侍郎,曾与签书枢密院事楼炤招抚抗金义士李世辅归南宋。
  绍兴十年(1140)充显谟阁待制、枢密都承旨。次年奉命沿江点检措置防守事务,并抚恤淮河一带失业民人。后以右奉议郎试尚书刑部侍郎。同年十一月奉命充京西路分画地界官,以割地使臣身份到金国,划定唐州、邓州一带宋金国界。后以右承议郎知鼎州(今湖南常德),绍兴十六年(1146)卒。周聿通经术,著有《春秋文义》《易说》等,工书法,其后裔世居上饶。
  周聿当时享有声望,南宋名士楼钥在《跋周侍郎聿三帖》中称赞他说:“周公古君子。”周聿与陆游之父陆宰是好友,陆游自幼随父宦游四方,归山阴故里时已是少年。当时与陆家往来的士大夫名流主要有周聿、李光、傅崧卿等人。李光,字泰发,上虞人,官至吏部尚书、参政知事。傅崧卿,字子骏,山阴人,高宗初以直龙图阁知越州,官至给事中。陆游在《跋周侍郎奏稿》曾中追忆说:“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乾陵斧柏之忧,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伏读侍郎周公论事榜子,犹想见当时忠臣烈士忧愤感激之馀风。”周聿、李光之流都是主张恢复中原的主战派人士,道德人品,可为一代师表。他们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给少年的陆游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
  赵思诚:屡上谠言陈述弊端
  两宋政坛上,曾活跃着许多诸城赵氏子弟,犹以北宋宰相赵挺之最为知名。赵氏南渡后,其家族科第鼎盛,亦不乏名臣。
  赵挺之长子赵存诚,字中甫,进士出身,北宋末年曾任校书郎、秘书少监、卫尉卿,南宋建炎二年,以徽猷阁待制知广州。赵存诚三弟赵明诚,南渡后曾以朝散大夫、秘阁修撰知建康府,并兼江南东路经制使,后又知湖州。
  赵挺之次子赵思诚亦著闻于时。赵思诚(?—1147),字道甫,北宋末年中进士,授秘书郎,大观元年授著作郎,政和、宣和年间曾任中书舍人。靖康之难后,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年(1132)守起居郎,次年试中书舍人,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后以徽猷阁待制知温州。绍兴四年(1134)再试中书舍人,侍御史常同弹劾赵思诚,称其父赵挺之与蔡京、王黼同时辅政,靖难之祸,难辞其咎,其子不能担任要职,遂罢中书舍人,以左朝散郎、徽猷阁待制知台州。后以左朝散郎、徽猷阁待制知嘉定府。绍兴七年(1137)复任中书舍人,充宝文阁特制,出知南剑州。次年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在任曾重修洛阳桥。绍兴九年(1139)又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一年(1141)以左朝奉大夫、宝文阁待制知衢州。后又以宝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1133),赵思诚上疏请禁武臣添差,以清入仕之门,息冗官之弊。赵思诚说:“州县武臣忝差甚众,一郡至有三四十人,贪污不法,民受其弊。望自今惟忠义及有功劳于国之子孙,朝廷特加优恤者许添差外,余并禁止。若以员多阙少,当自稍清入仕之门,以息官冗民贫之弊。”诏除宗室外,令吏部开具,申尚书省。绍兴七年(1137),赵思诚入对时,论荫补之弊,他说:“每遇亲祠之岁,补官者约四千人,是十年之后,增万二千员,科举取士不与焉。臣将见寒士有三十年不得调者矣。”但未被高宗采纳,一直到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才付诸实施。
  赵思诚工诗文,曾任著作郎,四任中书舍人,《宋诗选》录其诗二首。李弥逊《祭赵道夫待制文》称赞他说:“惟公少笃于学,老笃于行,慈仁之言入于人心,靖退之节根于天性……公之生也,有徳有年,有子而贤,有经可遗,有业可传。”
  -
  赵粹中:主张收复北方失地
  赵粹中(1124—1187),诸城人,字叔达,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榜进士。关于赵粹中与赵挺之的家世渊源,宋代文学家楼钥的《攻媿集》卷九十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记载得甚为明确:“公字叔达,密州诸城人,家世多以文发身,号东西赵。西有丞相清宪公,而公则东赵也。”赵粹中之父赵濬,是赵挺之的族子。赵濬登进士第,官龙图阁待制、左朝散大夫,久寓会稽,卒葬明州鄞县,子孙遂居鄞县。赵濬弟赵涣,举进士,曾任将作监丞、御史、两浙西路提刑,曾上书正宋太祖东向之位。赵粹中弟赵大猷,绍兴三十四年(1164)进士,曾任尚书六部监门。
  赵粹中初以进士授四川顺昌县主簿,调永兴县丞,继除太常寺主簿。轮对时,乞请昭雪岳飞冤案,优恤其家,以平民愤并激励将士。宋孝宗当时锐意恢复北方失土,赵粹中进《恢复机密十论》、《制狄权鉴》四十卷、《富强要策》十卷,孝宗极喜之,一岁九迁。由太府寺丞擢秘书郎,历任太子左谕德、起居舍人、临安别驾、给事中、权尚书吏部侍郎、试工部尚书。后以敷文阁待制知池州,擢龙图阁待制知湖州。因池州任内误杀传递文书的士卒被罢职,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曾授爵高密县开国伯。
  赵粹中为官清正勤勉,多有惠民之举,百姓为立生祠。平生主张恢复北方失地,深受宋孝宗器重,曾上书罢王安石父子从祀、力请正太祖东向之位。曾汇集司马光、范镇、孙固等名臣及其叔父将作监丞赵涣等奏议,萃而成册,进呈宋孝宗。赵粹中富有文才,楼钥说他“诗律酷似唐人,杜诗韩笔,深造精湛”。其子赵竴,字立之,以父荫补官,授永丰县主簿,后改南康户曹,“笃志好古,诸子百家之书无不淹灌”。
  -
  后裔继世才俊辈出
  建炎南渡中的潍坊先民,将齐鲁儒风带至南国各地,其后裔赓续家族文脉,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名流辈出,深深浸染了当地人文,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赵悰:为官有惠政 与朱熹是好友
  诸城赵思诚兄弟寓居泉州,后裔为当地官宦世家,赵思诚之子赵悰为官亦有惠政。明《八闽通志》记载:“赵悰,字彦忠。待制思诚之子,晋人。为福建运管,宽盐法之病民者。知惠州,惠前称丰郡,后复窘,悰曰:必吏欺也。覈之,果得米槲七千,缗钱五万,公入既羡,斥其余惠民,治以最闻。就提举常平,卒于官。子谊,好学能文,聚书万卷,终知富阳县,守南恩州。”
  赵悰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是好友。《八闽通志》称赵悰“与朱文公善”。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三《题赵清献(宪)事实后》亦云:“熹少时从赵公之孙惠州使君游,得观赵公手记所与蔡京异论本末,盖尝三复而叹公之不幸,今复从惠州之子某得此书而读之。”上世纪《衢县志》亦收录此文,以为是朱熹为宋神宗时参知政事赵抃而作,其实非然。朱熹此文中的赵清献(宪)实指赵挺之,而非赵抃。赵抃卒谥清献,赵挺之卒谥清宪,史家常以混淆。
  赵悰兄弟子侄多出仕,其兄弟辈中赵恬,字季和,为宇文虚中女婿,与洪迈、陆游为好友,曾任右宣义郎、福建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陆游开禧年间有《跋鱼计赋》载:“某恭闻徽祖宣和末,将下罪己诏……遂召肃愍公(宇文虚中谥号)……某尝见公遗像于友人赵恬家,英气如生。”
  邢世材: 从学于理学家吕祖谦
  邢世材,字邦用,先世青州人,后徙汴梁,靖康之难后,先祖南渡过江,寓居浙江会稽。
  据记载,邢世材幼孤,事母以孝闻,母亡,事其兄如父。乾道二年(1166)登进士第,历南康军司户参军,迁金华丞,未赴任而卒。
  邢世材曾从学于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开“浙东学派”先声,创立“婺学”,又称“金华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元学案》记载,邢世材“举进士得官,尽弃故学,遍从长者先生游”。吕祖谦在《答邢邦用书》中曾与其交流和朱熹讲学的心得。邢世材卒后,吕祖谦为撰墓志和祭文,祭文中说:“子之于学笃矣,质性淳固,可谓有学之资,若使其信学之坚还归乡闾,儒风方起,若多其共学之助,天之相子者何其多耶!”对邢世材的早逝感到无比哀痛与惋惜。
  -
  谯熙载:曾任宋宁宗赵扩伴读
  谯氏为唐末以来青州名族,谯熙载之父“遭靖康之难,间关南渡,糜靡定止”,至谯熙载时才得以赐第于杭州。宋光宗赵惇为太子时,谯熙载任赵惇之子、平阳郡王赵扩伴读。宋光宗即位后,谯熙载颇受宠信,累官忠州防御使、利州观察使、知合门事,赠太师、魏国公。
  谯熙载长子谯令雍,以荫补官,初任承信郎、平阳王府干办,寻充王府内知客。《宋史》说他:“小有才。”宋宁宗赵扩为平阳郡王时,尝与其论《春秋》褒贬齐宣王易牛、秦穆公悔过事,谯令雍即作诗三首进献,赵扩甚为爱重。赵扩即位后,谯令雍擢知合门事,累迁至扬州承宣使、保成军节度使。宋宁宗赐给居第,亲书“依光”二字赐之,又书“得闲知止”四字名其堂。后进检校少保,仍转太尉致仕,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谯熙载第三子谯令宪,字景源,淳熙十一年进士,累迁太府寺丞,出知江州,内迁都官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转军器少监,出知婺州,提点浙东、江东刑狱,迁福建转运判官兼知建宁府。谯令宪工诗文,喜好风雅,曾重刻谢灵运、谢惠连、谢眺的《三谢诗》,在江州时镌刻王羲之《十七帖》。与真德秀、道士白玉蟾常有诗歌往来,曾为白玉蟾《松风集》作序。
  -
  于恕:传承张九成理学
  于恕,密州诸城人,字忠甫,台州判官于定国之子,随父寓居黄岩。凡六举礼部而无成,遂匿影林下。后中特科,官昌国县主簿。
  于恕少受学于舅氏、著名理学家张九成。张九成是南宋绍兴二年状元,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以“谤讪朝政”罪名,谪居南安军(治江西大余)十四年。秦桧死,重新起用,卒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张九成致力经学,著有《横浦集》等多种,对经学有独创见解,后形成“横浦学派”。
  张九成谪岭表时,于恕“遂抱负琴剑,徒步三千余里”,抵谪处从之受学,随记张九成所说纂为《心传》。后于恕思亲归乡,其弟于宪亦不惮劳远,奋然独往,从张九成受学,也记其所言。兄弟二人后来各出所记合为一集,编为《横浦心传录》,于恕作序,刊行传世。
  -
  周舜元:岭南传播周程之学
  安丘人周舜元,字济美,斋号至乐,周聿之子,随父寓居江西上饶。曾任朝请郎、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右司员外郎、太府丞。乾道四年(1168),知韶州。淳熙六年(1179),时任右司员外郎的周舜元呈《解盐图》一册,交付史官。
  周舜元敬慕周敦颐、二程。北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曾任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治事于韶州,在任五载,颇有治绩。周舜元到韶州后,感怀先贤,于乾道六年(1170)在韶州州学讲堂建祠堂祭祀周敦颐,以二程配祀。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理学家朱熹所作《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对此事曾有明确记载:“乾道庚寅,知州事周侯舜元,仰止遗烈,慨然永怀,始作祠堂,于州学讲堂之东序,而以河南二程先生配焉。”周舜元对周程之学在岭南的传播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其卒后,其友人韩元吉作挽词云:“乃翁持橐旧知名,两郡分符见典型。禁闼方应驰儁步,中台俄忽随修翎。故人零落风前叶,北空漂流雨后萍。白马素车三巷路,沔兼腊雪酒林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