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0-01 08:31
鄌郚总编

李继武丨探寻青州温庄、高庄、官庄、大王堂李姓家谱之始末

  再探家谱寻旧源,释疑解惑利今天
  -----探寻青州温庄、高庄、官庄、大王堂李姓家谱之始末
  李继武
  按语:此文主要探查明初来自枣强县李姓四兄弟后裔落户、生长、繁衍情况。据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来自枣强县的李家先落户临支滩后又迁居四地,长兄李世荣公居温庄,二弟李世俊公居高庄,三弟李世英公居官庄,四弟李世德公居大王堂。还知道山头村李姓是温庄一脉分支,夹涧村李姓是西高一脉分支,李七村李姓是大王堂一脉的分支。李世英公一脉现依然不甚清晰,还需要继续探访。现将以上探访过程整理如下,也希望知情者能帮忙指点,以期更加明了完备。
  盛世修志,族兴续谱。这次家谱探寻要从整理我家家谱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也想看看我们家的家谱,问父亲,答曰家里没有,说在广敏、广权两位叔叔那里都存有一本,这两叔叔都是教书的,比较有心。
  还好,只要能看到就可以。找了个周末借阅了广敏叔保存的家谱,并做了部分记录。此家谱是民国九年修立,也就是1920年,也算是时间比较久远了。据书中记载我们家先祖李世荣公来自“冀州枣强县大李庄,洪武二年先迁至益都县城西南临淄滩,旋又迁温庄……”有祖茔中石碑为证。
  自觉兴奋至极,知道一世祖是谁、来自哪里了,再不用错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当做我们的祖先源起。当然也有不解之处,冀州,是今天的山西还是河北?查之,据枣强县行政区划演变地图得知,应该是今天的河北枣强县。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属中书省。明代枣强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冀州。
  枣强县,西汉初刘邦时设置。据《畿辅通志》,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早在战国时期此地就以蒸煮枣油闻名于世,并且因此得名枣强城。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到西汉时,这里更是“枣木强盛”,所以命名为枣强。但正史地理志中作“枣疆”(“疆”与“强”同音同义),直到《明史·地理》始改作“强”字。
  明初对移民实行的是“移狭乡就宽乡”政策。“狭乡”指的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宽乡”指的是地广人稀的地方。据查,元末明初青州府因为战乱,地广人稀,所以才有了迁民。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包括移民人口,青州(益都)也只有十七万四千余人。
  在我研读家谱的时候,老父亲说一九九八年他曾经在胶济铁路附近李七村学经族人那里得到过一份他们那里李家家谱序言的部分,这算是对我家家谱有益补充和印证了,材料难得。
  所以在整理自家家谱的时候,我加了个后记,是这样写的:二十一世广绪于一九九八年元月从铁路附近李七村同族学经处得宗谱部分叙述,但与温庄村李家保存家谱有出路,因无从考证,所以原文记录:“祖肇冀师友庄兄弟四人李世荣李世俊李世英李世德明洪武先迁居临淄因土薄当地人又欺后迁青州”,以求后证。
  这里提到始祖是从冀州师友庄迁来,与我们家谱中的李家庄不符,随查地图得知,枣强县这两个地方都有,且相距还不远,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从这份材料印证,当初迁来的弟兄四人,老大李世荣公居温庄,老二李世俊公居高庄,老三李世英公居官庄,老四李世德公居大王堂。此材料还知道,李七李家是大王堂一脉的分支,这都是我们李家的族人了。当时,学经老人还给抄录了他们家谱中有功名的两位世祖,用和公和用敬公,这也算是我们李家人学习的楷模了。
  查《益都县图志·选举志》记载:李用和、李用敬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同时期中举人。兄长李用和于嘉靖十七年(1538)成进士,弟弟李用敬3年后,于嘉靖二十年(1541)成进士。
  《益都县图志·列传》有俩兄弟的传记:李永(用)和,字元乐,安定李家庄人。父鉴,赠鸿胪寺卿。用和,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右寺副,选卫辉府知府。抑强暴,剔奸蠹,簿书业委剖析立尽,政刑明肃,治声大起。会有巨珰,纲运过郡,盗掠其千金去。时用和已奔父丧,去官矣,犹坐削职归。
  查此处的安定李家庄人中的“安定”指的是安定乡,当时益都下设乡,有附郭乡、乐善乡、安定乡……
  弟用敬,字仲学,号云坡,嘉靖二十年进士,授壶关县知县,行取给事中。时严嵩柄政,忌言事者。用敬独侃侃然论劾,无所挠。后因为人游说,廷杖落职。穆宗起言事者,复补用。后又转左右通政,升光禄寺卿。以母丧归,遂不出,以诗文自娱。八十岁后,犹能书蝇头细字。人问其养生之术,曰:“动则损佳。兵不祥,却走马以粪天下治矣。”年九十卒,赐营葬,遣官谕祭焉。
  为了进一步考证,托人联系到了学经老人的嫡孙志鹏,才知道学经老人已经过世,甚是遗憾。通过和族人志鹏交流,得知他们在一九九八年的确修过一次家谱,也是那个时候我们得到的学经老人誊写的材料。志鹏族人也把他们族谱的序言发给我看了,增加补充了我对李家家谱的认识和了解。
  又一个偶然的机会,陪闫玉新老师去拿他家的闫家家谱,他说陪我去看看大王堂钟羽正留下的路桥碑。一说起大王堂,我又想起了李七村李家家谱中的记载,其实我也听父亲说过我们和大王堂的渊源,我家世祖的四弟李世德公就在大王堂落户,并且已经开枝散叶。
  来到大王堂以后,闫老师在村边的广新超市买了点东西,说来也巧,老板说他也是李家后人,太好了。他还拿出他家保存的家谱,我看了看,又解惑不少。谢谢这位族人。
  从大王堂家谱序文得知,一、李家来自枣强县史牛庄,应该是师友庄,现在在地图上还可以查到;二、谈到迁徙原因的时候说到,因为元兵杀青州十二年,地广人稀,所以朱皇帝迁民于此;三、前面说到的临淄滩,这里说成了“临支滩”,且有备注,说有临支滩李家坟碑为证,此碑在大王堂西三公里处,只是因建龙山初中时损坏,甚为可惜!有待考证。
  此家谱上山西冀州枣强县中“山西”应该有误,据考证,是河北枣强县。另温庄家谱中缺少第二世到第五世记载,李七村家谱中缺少第二世到第四世记载,大王堂家谱恰有此段世系表,所以附上以备考证。
  前面已经基本了解温庄长祖李世荣公一脉和大王堂四祖李世德公一脉的繁衍情况,带着对先祖拳拳之心,又对西高二祖李世俊公一脉和李家官庄三祖李世英公一脉做了探寻。
  这里要感谢鲁清源老师的帮忙,先联系到了李家官庄李家族人,说明来意,他说他的世祖中的确有叫李世瑛的祖先,但却不是第一世,其实我也看到了,他们族谱上记录的第一世祖是李秉钊公。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第二天问问家里老人再给我回复,谢谢。
  后来据他说,他们家族谱上李世英公是十三世祖,这就更是一头露水了,看来应该是重名了。后经李瑞之老师印证,他说李家官庄李家与颜神一李,都是来自枣强县,这才感觉有点豁然。那我们李家一支落户李家官庄的记述,难道有误?还是去了李家官庄的世祖李世英公,改了名或者又流落他乡了?这需要进一步考证。
  后又辗转打听到西高二祖李世俊公一脉李传贵老人,也是同行,一名退休的老教师,很热心。据他说,他的祖上的确是李世俊公一脉确凿无疑。说回老家的时候,帮忙核实家谱。感谢瑞之老师,最后还是他帮我提前找到了家谱。
  此家谱明确记载说“山高地薄,世远无地”,所以兄弟四人才从临支滩分别迁往温庄、高庄、官庄和大王堂。这一点,大王堂李姓家谱上也有记录,可以印证。但这里的疑问是枣强县师友庄李姓到这里临支滩只是过渡,还是在这里存有几世?如果是过渡,怎么会有临支滩李家坟碑?如果是存有几世,那也就是说我们这四家李姓都不是枣强县师友庄迁来的第一世,是第几世迁走的?依据明初移民法,为了防止出现地方大族,因此将兄弟分别安插在不同的地方,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落户时候还没有结婚,四兄弟结婚后才逐渐迁走的。那样的话临支滩还有可能留下李姓族人,只是在附近的村庄考察后,没有得到相对确定的信息。
  值得庆幸的是,在探寻的过程中,又得知温庄李姓的一脉分支,青州山头村李姓。很早就听父亲说过山头村李姓和我们是一李,专门探查后得知,温庄李姓传至第八世,其中一支孔教公迁至山头村,虽有反复,绵延至今,后人亦有众多,有山头村李姓家谱为证。
  在探查西高李家家谱的过程中得知,夹涧村李姓是西高李姓一支。当西高李姓传至蔴公、良公时候,良公迁往夹涧村,蔴公留在西高。据李传贵老师说,他们村有一支李姓,还迁到了温庄村,应该是温庄村“后沟”里一支,这更加丰富了李姓家族。
  后又探查了几家来自枣强县师友庄的李姓家谱,一并叙述,以备相互印证。
  青州大王车李家,据瑞之兄回忆,其始祖原枣强县似牛庄,洪武三年迁居大王车,四世单传,坟墓淹没,至五世祖彪始,卜兆于此。又说老村碑记作"巳酉庄”。两处虽标记不同,但应该是一个地方,当时有文化的世家大族很少迁移的,迁移的人口大多属于一般百姓,应该是记的谐音,师友庄。瑞之老师还提出了个大胆的猜想,他们家谱中记载的世祖“拾乙公”应该是世英公,并且指出他们的世祖可能是第五世来的大王车村,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从官庄村辗转来到这里。
  这里当然也有疑问,从大王车李家族谱来看,其前四世都是单传,所以说其世祖拾乙公如果是世英公的话,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再考证。
  青州夹河子村李家,应该是以上李姓的同村族人,虽不是亲兄弟,至少也是来自枣强县师友庄李姓大家族的,可以与之相互印证。
  青州西店村李姓,据西店渔古堂李氏家谱记载,其村李姓也是来之枣强县师友庄。洪武二年本族从枣强县师友村迁于青州府益都城北镇清门外马驿店庄(后称西店村),遂著籍焉。可以为我祖佐证。
  又经过探查,青州原本姓李的并不是很多,但明初以后,李姓越来越多,就连清朝进士益都李文藻(1730- -1778), 其先祖也是自枣强(今河北枣强县)迁益都,至今李文藻后人仍居青州粮市街附近。
  后又对当时的枣强县地图上是否有大李庄、师友庄、史牛庄、似牛庄、侍牛庄等村名做了探查,师友庄、史牛庄、似牛庄应该是一个村,现在地图上叫师友庄。值得说明的是,地图上还真有大李庄,与师友庄相距很近,这就让我对先祖是来自大李庄还是师友庄仍有疑惑,我将继续探查。
  依据瑞之老师提供的临淄单家庄李姓家谱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大唐皇室李裕族人迁枣强县南定居,刻石牛做记,立村名石牛庄(师友庄)。元代山东战乱频繁,人口剧减,土地荒芜。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降旨,将枣强县民兵迁山东。
  始料未及的是这次探查得知,我们李姓还能跟皇家宗室有这么深的渊源,不管李裕公是不是做过皇帝,也不管我们李姓是不是皇室后裔,只需要知道师友庄源起就好。
  最后,鲁老师陪我去考查了“临支滩”,先祖第一个落脚的地方。现在地图上已经没有了,大体位置在今天王府办事处延庄村东临,莲花盆小学东临,省道102路南、东西沟以北。据延庄刘姓老人说,“先有临支滩,后有中正山”。临支滩是当时附近最早的村,立村后才修建了中正山上的庙。据说庙里有口很大的钟,钟声能传遍附近三十六个庄。谢谢这块宝地,滋养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祖们。
  当然,随着时代的久远,有些事情越来越模糊了,甚至很难考证,但我们知道,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编修家谱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更重要的是重温先祖良好家风,以伟业、事迹为后代留下垂范。一句话,修撰家谱是为了今天的人活的更好,利家、利国、利社会。
  此材料的整理还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比如大明初年枣强县移民或者青州府编民的相关具体文书印信,流落李家官庄世祖李世英公一脉的信息,在临支滩传承几世然后迁离的?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考证。也请了解情况的老师们继续不吝点拨、赐教。在这里也就此感谢本家李广敏、李志鹏、李广新、李传贵、李瑞之等,也特别感谢海岱文艺的鲁清源老师、青州一中的闫玉新老师、以及所有为此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此文是依据获得材料时间先后顺序整理的,没有先后之分,更无优劣之别。敬请谅解。
  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丽,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我相信,修德无人见,善心有天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