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0-12 18:42
鄌郚总编

清风慕荷初读《踏石留印》有感

  家住昌乐,心向阳光
  —初读《踏石留印》有感
  乍看书名,眼前一亮,心底一颤——“踏石留印”,多么自豪,多么温暖!
  昌乐,实如其名,地昌人乐,才俊辈出。王立庆先生即为其一。
  初读王立庆先生的文章,是在五年前的QQ空间。犹记当时读的是一篇追忆少年生活的日志,我为其简单朴素、率直利落的文字所叹服。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吃咸菜“齁”得如何如何,因为与昌乐山水相连的我的家乡也说这个词,但当时我却是平生第一次知道这个字如何写,而且随之查明它既是家乡方言,又是通行的普通话。
  之后,读他的文章渐多,从中得知他就职于昌乐教育局,遂暗叹他的文章之所以如此熟悉、亲切,是因为他也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由此感觉他的文章尤具吸引力与亲和力。我还从中知道他出过书,也知道当地电视台曾以他的文章为脚本做过文学欣赏节目——原来他早就是昌乐名人了。
  近日有幸读到王立庆先生近年的作品集《踏石留印》,对其敬仰益深。此书收集的文章,每一篇都朴实无华,亲切耐读,令人眼界开阔,受益匪浅。
  一个人的写作范围,大都离不开其生活、工作空间,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工作范畴决定了他文章的主要内容,王立庆先生也是。读他的文章,最大的感觉就是走心、接地气。他所叙写的,都是生活、工作中的片段甚至瞬间——尤以生活片段居多,有的甚至是看起来不屑一提的、小得不能再小的细微之事,都是生活的再现、工作的回放,完全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这些平常、琐碎的小事,任谁读起来都觉得熟悉、亲切、自然、和谐,毫无违和感,因为这些事情大多我们都曾经历过。而我们却因为或没有这份心情、或没有这种能力、或没有这般境界,无法将这些看似细微却情思蕴藉的小事形之于文、公之于众。他像一位坐在午后暖阳下的坦诚素朴的师者,一边品茶,一边与你聊时事、话家常、轻言工作的苦与乐。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敢说务实的“暖男”、“义士”:对妻子敬重,对女儿疼爱,对老人孝敬,对家人体恤;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无怨无尤;对时弊流俗敢于直言,对教育乱象深表担忧……那些或温暖、或伤感、或紧张、或棘手的细节,以及那些娓娓道来的对渐行渐远的传统村庄的感怀、对日渐消失的故乡风物的留恋,令人久久不忘,给人如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知不觉就会联想到自己身处其中的种种言行与感受。此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再现生活,回放那些平淡而温暖的瞬间、豁达而深远的感悟,使人从这些自己也会经常遇到的事情中有所感触、有所启发。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原来简单、琐碎、平淡如水的生活竟如此温情,竟也时时激荡起谐美的涟漪;原来每一种职业都不容易,干什么工作都必须用心。我还想到:只有善良、务实、有正气、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会活得有滋味、有骨气、有胆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稳步向上、向善,而不轻言放弃。
  王立庆先生的语言,可谓典型的原生态。他写文章,多用地道的家乡话,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浓烈的铺张,平淡无奇,直白如话,像一张没有上漆的原木方桌,没有修饰,色泽天成,纹理清晰,边边角角都渗露出素朴自然的韵味。绝没有做作和刻意,也没有奢华炫美与轻率张扬,朴实而不失活泼,沉稳而不乏自嘲。比如,他写冬春的久旱,说“干硬的泥土实在难以孕育出春天的消息”;说自己随心由性而健忘,把“老婆的嘱托彻底干净地忘到爪哇岛去了”;说吃了两顿自己挖来的荠菜,是“过了一把嘴瘾,把春天又送进了肚子里”——把春天送于腹中,这该是多大的心境、多深的情趣!还有那些自黑、自嘲的调侃,让人不禁莞尔。比如:顺路买菜时,“摸摸口袋,没装钱!不是没钱,有,却只有一毛硬币,还是前几天在路边捡的。这次,这枚硬币排上了用场,换回了两棵小葱,包水饺足够。”写女儿最初学习不力,直言“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从后面往前数才容易找到。”等读到下面这一句,保证谁也忍不住开口大笑:“农历十月十六日,阳历2011.11.11,在这个看似有点荒唐的日子,迎来了我的生日。”至于那段用自己都不尽信的“高见”开导妻子别羡金饰的话,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他写女儿因手机断电而母女“失联”、写老父尚在不敢老去、写无法尽享从年老体弱的父亲那里拿点果蔬食物这种特别的孝道、写与侄女去祭奠弟弟等这些家事,虽平铺直叙,明白如话,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不可置换、无以复加的至亲浓情,让人深受感染,以致情不自已,潸然泪下……总之,王立庆先生的文字,平淡中情怀尽现,率直中幽默点染,简洁中思想蕴蓄,耐读,且令人爱读。
  家住昌乐,心向阳光,爱在天下。《踏石留印》,让你看到的,满满都是正能量、真性情和率心趣。她是一首萦回于故乡田野的悠悠恋歌,蕴藉着泥土的气息、果实的芬芳与人间的温情,从昌乐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上传向远方……
  为《踏石留印》点赞。向家住昌乐的王立庆先生致敬。向昌乐这片土地问好。
  清风慕荷
  2015.6.16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