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07 16:18
鄌郚总编

首阳山又名孤山

   首 阳 山
    首阳山,又名孤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伫立山顶,居高临下,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放眼远眺,林海如黛,起伏连着起伏,连绵压着连绵。松涛之上飘游着白纱般薄雾,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楼群矗立,若隐若现,那是潍坊市委党校,国家培养栋梁的摇篮。西南峡谷,云蒸霞蔚,孤峰夕照,无限秀美。早年县令对首阳山的爱恋情怀,诗意文笔斐然。
    首阳山风光怡人,文化底蕴更值得称道。主峰顶处夷齐祠,又称孤山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后有数次修复。早年为两层无梁石质建筑,下层供奉孤山爷,上层供奉伯夷、叔齐。夷齐祠与孤山庙,虽是一处建筑,却是两个概念,前者供奉周初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伯夷、叔齐,后者供奉唐末仁义孝子寿光人李坡,即孤山爷。这是国内罕见的一处二庙三贤人的圣地。已经修复的夷齐祠,西厢三间,主祠一层,其中包括四座石龟、院中水池、六座石碑和孤山爷雕像。诸多残缺不全的夷齐祠石碑、底座、雕刻等建筑原件,件件都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座座斑驳陆离的石碑,像千年的沧桑史册,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商末周初的远古时代,依稀可见为世人敬重的两位先贤,在山坡上蹒跚而行,一边在草丛中寻觅采薇,一边低沉地哀叹着《采薇歌》。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幸亏姜太公说和,免于问罪。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感叹。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代表的伯夷、叔齐精神,数千年来,一直受到帝王将相、先师圣贤、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以及庶民百姓的推崇与礼赞,对伯夷、叔齐的风骨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孟子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仁义道德,历朝历代经久不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而早在伯夷、叔齐思想行为中,就多有体现。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曰"求仁得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正是"仁"。在那历代为争夺皇权,而不惜弑父杀兄的朝代里,让国行为极其罕见,是大"义"之举。伯夷、叔齐宁死成仁而"耻食周粟",正是儒家提倡的"礼"。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是"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
    由此看出,孔子对伯夷、叔齐尊崇有加,受启蒙影响,传承并发展了二贤的行为理念,由此产生了较为完善的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源泉,而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源头,也在情理之中。市委党校选址此地,想必也是为德源而来!
    李坡,尊称孤山爷,是唐朝末年寿光县人。因家里贫穷,跟母亲四处讨饭为生,后流落到昌乐,寄住在孤山脚下十里堡村,不幸被赵匡胤误杀。赵匡胤称帝后,封他为广陵侯,即龙神,掌管三潭四雨。人们遇旱求雨,他有求必应,孤山一带由此风调雨顺。为感念他的恩德,山民们在山顶建了孤山庙,古称夷齐祠,老百姓又叫孤山阁子。
    每年三月三庙会,无数香客摩肩接踵,云集庙前,或缅怀先贤,或祈求平安。文人墨客们,少不了赋诗作词,抒发思古幽情。山下十里堡村,早年有石碑雕刻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现已失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