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06 06:56
鄌郚总编

孙仲春丨寿光名字来源与置县时间

    寿光名字来源与置县时间
    孙仲春
    寿光名源于田齐宣王时。清嘉庆《寿光县志》载:“寿光之命名盖昉(始)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高士传》云:宣王猎于杜山(临淄县西)。闾丘先生与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欲得寿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所得为也。闾丘进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说苑》、《金楼子》所载略同。汉置寿光县,隋置闾丘县盖皆取此。”寿是如此,那么“光”是什么意思呢?光的意思是大,可以解释为寿大或大寿,如《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这里的光即大的意思。闾丘是个复姓,叫什么名字?古人未做探讨。明嘉靖《青州府志·人物志》中有闾丘邛,也未论证是否是劳王的闾丘先生。闾丘邛是宣王时人,年十八岁,向宣王求官,宣王说:“士以华发坠巅而后可用,子年稚未可也。”邛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华发坠巅与臣何异?”宣王用了他为相。那时的相不是丞相,是佐的意思。《古今人名大辞典》也只称闾丘先生而无名。宣王在位十九年(公元前320~前302年)。《说苑》上又记载用闾丘为相,闾丘先生即闾丘邛,是寿光人。至于他是寿光什么地方人,难以查证。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寿光南部置闾丘县,到了隋炀帝大业初并入寿光,就是根据闾丘先生的姓命名的,看来闾丘先生确系寿光人,当在南部。先生向宣王乞寿之时并非老年,多不过37岁。因18岁,宣王用为相,宣王在位仅19年。《高士传》上已特别指出:“闾丘先生与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不能理解为闾丘是老人,“与”是和的意思,也可理解为率。如果闾丘是老人,则是闾丘先生诸长老十三人,无疑先生即闾丘邛。寿光之命名,源于先生乞寿之辞是不可置疑的。
    辨析四种不正确的说法:
    1.“人年长者曰寿,土地平曰光,以其境内无山也。”(明嘉靖《青州府志》)
    2.“人多长年,且其地滨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故名寿光。(清康熙安丘张贞《寿光县志》序)
    3.青州城南云门山摩崖石刻“寿”字,夜光照于此,所谓“光被北海滨”即是。
    4.东晋十六国时,苻秦苻健的丞相王猛,剧(ji,在寿光南部)人,生前曾劝苻秦二世苻生不要伐晋,苻生不以为然,猛死后没有厚葬。苻生伐晋失败,始悔没有听王猛的话,前来剧探望王猛,猛已死,苻生命厚葬猛。因苻生的年号是“寿光”,改剧为寿光。
    前二种说法,是寿光二字的释意,是不值一辨的。后两种说法是后人附会的,其错误很明显。寿光是西汉置县,是公元前的事。云门山之“寿”字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刻,相差1700多年。再向上推,“寿”字最早也可能是在隋唐时候以投影放大方法雕刻的,从唐代赵居贞《投龙诗》来看,那时已有“寿”。据华北师大刘象天教授考证认为是在隋唐所刻。赵居贞为唐玄宗时柱国,天水人,时为北海郡太守,为唐王祈寿至云门,洞中呼声唐王为一万一千一百岁,题字云门记此事,后题长诗记之。因云门有“寿”字所以去祈。明代的雕刻也只是修葺而已,这也和寿光无关。再说苻生寿光元年是公元355年,寿光县名有记载是公元前148年,相差500年。且王猛是苻秦三世苻坚的丞相,并非苻秦一世苻健的丞相。猛生于公元325年,卒于375年,苻生寿光元年(仅2年)时王猛还健在。此说之荒唐是不言而喻。
    所以说这四种说法都不足取,而应取闾丘先生乞寿之辞,故人相传也多是如此。新写《寿光县志》也取此说。
    《后汉书·方术传》上记有寿光侯,乃姓寿光名侯。寿光是否因姓得名无考。诸书皆取闾丘乞寿之辞。从历史上看,理应如此。寿光作为地名出现早于置县,至少是在战国时。古时确有寿光这个姓,即大寿的意思。汉以前姓并不固定,父子兄弟不同姓。
    寿光置县时间从何时开始?
    其一,民国《寿光县志·大事记·编年》记载:“(汉)景帝中二年置北海郡,寿光属焉。”即公元前148年,至今已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只是说置北海郡,以寿光属之,并未解决置治时间,只是寿光归北海郡统辖的时间。清康熙《寿光县志》和嘉庆《寿光县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青州为齐郡、琅琊郡,则寿光之得名或在此欤?”然寿光之得名始著于西汉,但这一问,是发人深思的。因“废封建,置郡县”始于秦,汉袭秦制,寿光之得名应始于秦,著于西汉。查秦之地图,齐郡中仅有东安平(《中国历史地图集》。清咸丰九年《青州府志·沿革》在秦时也只记了东安平、剧、利、益等,而没有寿光。一部《秦史稿》也查不到可借鉴的资料。但汉袭秦制,是学者所公认的,汉县应是秦县。在清嘉庆《寿光县志·编年》中也记为:“景帝中二年癸巳,置北海郡,寿光属焉。”即前148年。
    其二,清康熙《寿光县志》的作者安致远,在《与李象先(今广饶人)辩答顾宁人书》中说:“据《汉书·地理志》,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国,所属县三:剧、东安平、楼乡是也。是时已有寿光之名,属北海郡。”这和第一个疑问不一样,肯定置菑川国时已有寿光之名。因安致远、李象先都是清初名士,而是辩答全国名士顾炎武定有证据。复查《汉书·地理志》:菑川国,故齐,文帝十八年(应为十六年)别为国。县三:剧、东安平、楼乡。寿光得名于战国,命名为县于秦,著于西汉。
    其三,有些刊物和志书把寿光置治时间定为前155年,即汉景帝二年置。如1960年《寿光县志》(初稿)和1983年《寿光县地名资料》都是这样记载的。在安丘、昌邑等县志稿里也把置北海郡的时间记为前155年作为置县时间,显然不对。这个问题所以错了,是因作者把“景帝中”的“中”字误解为时字。其实西汉景帝三次改元,共十六年。计前元七年,中元六年,后元三年,所以出现错误。清嘉庆《寿光县志》和民国《寿光县志》都明确记载:“景帝中、癸巳…。”癸巳正是前148年中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是前元二年,岁次是甲戌,所以说是不对的。
    汉置县也确有根据,都明确记载汉置县。如中华书局1982年12月重印的《辞海》(丑集208页)中记载:寿光,今县名,属山东省,在益都县东北,始置于汉,故城在今治东。”其他皆如此记载,但这些都不能排除秦置县的说法。辞海、辞典之编纂都是各县提供的资料,又是来自县志,并不能以此为据否定其他说法。现在认为西汉景帝置县比较一致。根据岁次癸巳定为中元二年,即公元前148年,在目前情况下志书这样记也是对的,史志工作者重视文字考证。孤证不立,无据不入志,是方志工作者的信条,应采取这个态度。但毕竟是把置郡时间作为置县时间,显然有误。考证质疑总应该有。考民初《山东通志》汉代郡国部分,郡国下所记的纪年,只说明郡国的置治时间,不能说属县的置治时间,如琅琊郡,注为秦置,就不能说属县都是秦置;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不能说景帝中始置所有属县,应先有属县,后有郡国,应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寿光县(前221年)。应该肯定安致远先生质疑是对的。敢于突破前人的记述,并考证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当代方志工作者的责任。应该认定秦置寿光县,因县作为一级政区并小于郡,始于秦。战国时,县辖郡。废封建,置郡县,始于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