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07 10:09
鄌郚总编

欧阳修知青州

  欧阳修知青州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元年(1068),已61岁的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在青州他奉行宽简施政的方针。熙宁二年(1069)夏,麦收季节,青州雨涝成灾,老百姓损失严重,他奏请朝廷,免除百姓一切税收,并给予赈济。青苗法的实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危害,他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擅自停发青苗钱。公事之余,欧阳修畅游青州山水,写下了不少诗作。他在青州的两年,青州政治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一度出现“年丰时稔,盗讼稀少”的景象。
  本期撰稿:迟玉红
  图为欧阳修画像。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值班主任:王兵 美编:许茗蕾
  -
  屡次辞官皇帝强留
  《辞免青州第一札子》和《辞免青州第二札子》
  《新唐书》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下诏,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已61岁的欧阳修当时屡遭贬谪,已心灰意懒,决计退隐,不料皇帝六次下诏,催其赴任。王安石在替皇帝草拟的诏书中又有意劝说,欧阳修只得领命。
  四岁丧父投靠叔叔 喜欢读书文笔老练
  北宋景德四年(1007),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带着他到湖北随州去投奔叔叔欧阳晔。叔父家虽不富有,也像父亲一样谆谆教育他。欧阳修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因家贫无纸笔,寡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犹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便对修母说:“修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欧阳晔去世后,欧阳修在为欧阳晔所作的墓志铭中写道:“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尝奉太夫人之教曰:‘尔欲识尔父乎?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修虽幼,已能知太夫人言为悲,而叔父之为亲也。”可见其叔侄情深,父子之情跃然纸上。
  欧阳修因自幼受到寡母良好的教育,后来成为一代爱民亲民的清正廉官,深得各地老百姓的爱戴。郑氏常告诫欧阳修说:“你的父亲做官清廉,喜欢布施别人,又喜爱招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常常没有剩余,他说不要因为金钱连累了自己的清白。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片瓦盖的房子,没有一亩地可以耕种。”
  郑氏出身江南名门大族,一生恭顺节俭、仁爱知礼,起初封福昌县太君,又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家里贫贱时,她以节俭治理家务,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超过一定的花费。她对欧阳修说:“我儿不能苟且迎合世俗之人,要俭朴节约,以预备有患难之时。”后来,欧阳修被贬官到夷陵,其母谈笑自若,说:“咱们家原来是贫贱的,我已经过得习惯了。你能安心,我也能安心!”
  考中进士洛阳为官 参与新政被贬滁州
  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考中进士,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中进士后,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这是借洛阳花来喻照自己,虽然被贬到穷乡僻壤,但自己曾经在洛阳享受过那样绚烂的青春,这一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改革弊政。在朝中做官的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不料,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参与者相继被贬。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此后,又知扬州、颍州(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处。
  至和元年(1054)八月,欧阳修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编《新五代史》。在此期间,他领导了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选拔了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文学人才。
  嘉祐二年(1057)二月,50岁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考生的试卷在交到主考官之前,先有书记重抄一遍,并略去考生的名字,以防止纳贿徇私。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答卷,其文章论证为政的简与宽,这正是欧阳修的政治哲学。他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不好以私情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
  欧阳修对他人说:“读其来信,不知为何,我竟然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从欧阳修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宽厚又高尚的思想品质。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屡遭贬谪决意退隐 皇帝下诏促其赴青
  宋神宗继位后,很器重王安石。熙宁元年(1068)二月,宋神宗诏王安石“越次入对”,为参政知事。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这就是“熙宁变法”。他的变法出现很多弊端,是一场积贫积弱的社会改革运动,为此欧阳修对变法曾提出异议。不久,皇帝下诏,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
  这时,已61岁的欧阳修屡遭贬谪,已心灰意懒,决计退居他日思夜想的颖州。皇帝六次下诏,催促赴任。他分别于八月九日、八月二十八日、九月十四日接连三次上疏,坚辞不就。他在《辞免青州第一札子》中说:“蒙恩授臣兵部尚书、依前观文殿学士知青州者。伏念臣近以疾病衰残,累上表章,陈乞致仕。天慈悯恻,六降诏书,未赐俞允……以臣辞免青州恩命,所辞宜不允,及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臣便受敕告,疾速发赴青州本任者。伏念臣自去春蒙恩,许解重任,俾守便郡,以养衰残。”在《辞免青州第二札子》上疏:“臣窃惟表海名邦,青为重地,圣恩优借,以宠衰残。岂合固辞,上烦宸听。伏念臣情有迫切不能自已者。盖臣近以疾病侵陵,心志昏耗,方沥血恳,乞从退休。”
  欧阳修曾经上奏22道奏章,请求隐退,反而皇帝给他的官职越来越高,以此来挽留。他曾在奏章中说“是每求退则得进,每辞少则获多”,可见他淡薄名利,并不为官衔所累。其实他不知道,宋神宗在给他下诏到青州府之前,有意让他做宰相一职。宋神宗很重用王安石,而此时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正需要像欧阳修这样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为人忠直的官员。王安石向宋神宗提议宰相的队伍中需要增添新人。宋神宗曾经询问王安石:“你觉得欧阳修同宰相赵抃、吕公弼、司马光相比怎么样?”王安石说比他们都强,所以宋神宗就决定要用欧阳修。但是王安石却又说欧阳修对改革变法有点微辞,如果他做宰相改革工作不好开展。宋神宗也十分为难,要找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为人忠直的官员实属不易。王安石却说哪怕我们用个庸才,也不能用自以为是的人,因此宋神宗打消了任欧阳修为宰相的想法。
  王安石在替皇帝草拟的诏书中有意劝说道:“青州是海岱名都,曾是姜太公的封地,又是安抚京东路的军事重镇,只有你这样的国家元勋才能担当此任。”欧阳修只能接受。
  -
  带着遗憾青州上任
  欧阳修的书法《灼艾帖》
  离别汴梁,欧阳修带着遗憾和不甘登上了去青州的官船。到达青州后,看到巍峨的群山碧水,感受到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他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上疏《知青州谢上表》,表示在其位负其责,不辜负朝廷及青州人民对自己的期望。
  心怀不甘离别汴梁 登上官船去往青州
  熙宁元年(1068)九月,欧阳修迎着秋风,登上汴水的官船。他怀着对王安石变法的不甘,怀着多年思归颍州却不被允许的深深遗憾,同时还怀着对青州生活的美好向往,飘然去往青州。只留下汩汩的汴水映射着汴梁的繁华景象,以及那餍足人心的生活。
  欧阳修生活的汴梁正如宋代孟元老的笔体记散文《东京梦华录》中描写的那样,举目之间是都市市井里不尽的喧嚣:“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这就是欧阳修生活的大宋,也是一个文采风流的朝代。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都在宋代高速发展,理学、史学、金石学等蓬勃向上,“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据了六位。宋代书法是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宋代绘画更是具有百代标程的地位,宋代理学颇具影响力。
  但是,繁华的大宋时期,东京的梦华里,也有着四面的楚歌。北宋的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也造成国力贫乏、财政拮据、军力羸弱、外患深重。朝野上下士气萎靡,政权岌岌可危。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计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拯救社稷危亡,忘我举荐人才,支持变法新政,提倡君子之交,保持了独立的思想和政治立场。
  但是宋朝存在很多弊端,欧阳修也力不从心,他只有带着遗憾赴往青州。
  深受青州人文吸引 上疏谢恩担起责任
  欧阳修到达青州后,看到巍峨的群山碧水,深厚历史文化地标性建筑表海楼、奎星楼、范公亭等,还有诗经《还》诗中那样勤劳善良的黎民,他被这里的人文风情和地貌深深地吸引了。所以他把“臣今更不敢辞免青州差遣,若得祗守旧官而往,庶几可免矫激邀求之责”,作为己任,在其位负其责,不辜负朝廷及青州人民对自己的期望。接着,于十月二十七日,他上疏《知青州谢上表》。
  臣某言,伏蒙圣慈,特授臣兵部尚书、依前观文殿学士知青州军事、充京东东路安抚使。臣已于今月二十七日赴,上讫。掌国五兵,叨进中台之秩;宣风一面,俾绥东土之人。祗荷宠灵,徒知殒越,臣某中谢。伏念臣学非通敏,材实空疏,幸逢千载之休明,误被三朝之奖擢。久陪法从,尝与政机。国恩未报,而身己先衰;世途可畏,而命亦多蹇。顷缘灾疾,遂决退休。敢期上恻于皇慈,未忍遽捐于旧物,而复过推优渥,以慰癃残。惟孤拙之无堪,蹈艰危(一作虞)而已甚。世之所以荣者,臣之所惧;人以为宠者,臣以为忧。是敢辄殚悃愊之诚,累黩高明之听,迫于危虑,罔避烦辞。而圣度并容宽其罪戾,恩言屡降譬以丁宁。知成命之难回,勉腼颜而祗受。而况全齐旧壤,负海奥区,民俗富完而凿井耕田,各安其业,诏条宽大而奉法守职,足以修官内省,庸虚奚胜?忝幸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日新求治,天覆推仁。谓簪履虽为于贱微,尚堪收录;而犬马苟丰于豢养,犹可使令。臣敢不策励疲羸,勤思夙夜,庶期尽瘁,少答鸿私。
  继承家传品质 天性仁良宽厚
  既然来到了青州,欧阳修便一心为民所想,为民谋利。在欧阳修的心底,一直怀有宋代以儒家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把青州黎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与范仲淹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作为一个士大夫,他以天下为重,耳边时时响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训谕。母亲郑氏在欧阳修被贬陷入清贫时也鼓励安慰,时常跟他聊起父亲爱惜民生、实行仁政、公正执法的事。母亲对他说:“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欧阳晔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与其兄欧阳观同举进士甲科,曾任兵部郎中。欧阳晔在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了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打开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饭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此人假装不知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泣涕而服罪。
  欧阳修继承父亲和叔父的思想,天性仁良,断狱执事从宽。他曾说过:“汉法惟杀人者死,后世死刑多矣。故凡死罪非已杀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
  这样的欧阳修,在少年时意气风发,砥砺改革,带领推行古文。他在洛阳时,上司王曙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准)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大家都被训得不敢做声,欧阳修年轻气盛,反应敏捷,回嘴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贬官,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欧阳修在中年时直言劝谏,不徇私情,在暮年也有着匡扶正义之心,不畏强暴。
  大宋清明上河的往事已经湮没,欧阳修却给比青草更青的这片土地,留下了美文佳句和一片清风,践行了一个良心文人的诺言:“所至民便,既去民思。”
  -
  宽简施政盗讼稀少
  欧阳修《夜宿中书东阁》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在青州继续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他倡导仁孝、教化乡里、求晴悯农、抗止青苗、为民减负,深得青州百姓的爱戴。两年之后,青州出现了“年丰时稔,盗讼稀少”的景象。
  奉行宽简施政方针 青州一度年丰时稔
  欧阳修在多地任职,且以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方针。《宋史》写他:“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多次述及“宽简”施政而政事不弛的情形:“民间兴利趋公,事且百端,昏然而不能省。若常时公事则绝简,过客亦稀。”他还曾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才能否,设施何如,但民称便,便是良吏。”
  已过花甲之年的欧阳修,在青州继续奉行“宽简而不扰”的实施方针。他待人宽厚,到任三五天后,事已十减五六。两个月之后,“官府阒然如僧舍”。欧阳修的爱民之心,也得到了青州黎民的爱戴和拥护,他真正体会到青州这座海岱名都与喧嚣繁华的汴梁城不一样的感受。
  熙宁元年十一月丁亥,郊祀恩,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欧阳修上疏《谢南郊加食邑五百户表》。
  欧阳修在青州两年之后,青州出现了“年丰时稔,盗讼稀少”的景象。他曾向下属说:“治民如治病。彼富医之至人家也,仆马鲜明,进退有礼,为人诊脉,按医书述病证,口辩如倾,听之可爱,然病儿服药云无效,则不如贫医矣。贫医无仆马,举止生疏,为人言脉口讷不能应对,病儿服药云疾已愈矣,则便是良医。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他拿治病做比方,诠释了自己的施政方略。欧阳修在青州倡导仁孝、教化乡里、求晴悯农、抗止青苗、为民减负,深得青州百姓的爱戴。
  有人问欧阳修:“你如何做到为政宽简而事不废弛?”
  他回答:“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弛废而民受其弊矣。吾之所谓宽者,不为苛急;所谓简者,不为繁碎尔。”
  欧阳修知任青州安抚使时,倡议废除死刑、审慎死刑的朴素思想对当时青州的狱典有着积极影响。宋朝时期的沙门岛是流放、囚禁犯人的地方,是有一定配额的。欧阳修认为既然朝廷宽恕其命,岂能无辜杀之。于是奏请朝廷,将编赦州名重犯合配沙门岛,而罪情轻的犯人,配远恶州军。
  熙宁二年(1069)夏,麦收季节,青州雨涝成灾,老百姓损失严重。“穗者不得施其手,积者不得入于廪,使皆化为羽翼而飞扬之,岂不可惜也哉”,欧阳修为民急痛,他特戒斋三日,沐浴焚香,写下了《青州求晴祭文》。同时,他又奏请朝廷,免除百姓一切税收,并给予赈济。
  思念颍州渴望归隐 乞求移知寿州遭拒
  在青州,欧阳修非常思念颍州,“西湖烟水如我家”,他向往卸任后回到颍州过湖水相伴的生活。史书记载欧阳修生于绵,长于随,仕于朝,家于颍。欧阳修在随州居住到20岁,其间参加了随州的乡试、州试。“仕于朝”,是指他在朝为官。“家于颍”,是指欧阳修以颍州为家。欧阳修来颍就任时举家迁居,最小的儿子欧阳辩即在颍州出生。《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载:“皇祐元年公四十三。正月丙午移知颍州,二月丙子至郡。乐西湖之胜,将卜居焉。”可见欧阳修上任伊始就有家居颍州之意。皇祐元年(1049)他被贬知颍州时,就被颍州的山川景物所吸引。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左手诗酒,右手爱民,寄情诗酒的颍州,是欧阳修人生中最渴望隐居的地方。
  熙宁二年冬,欧阳修上疏乞寿州。他觉得寿州离颍州较近,可以在寿州知任闲余时间去颍州。他一连上疏《乞寿州第一札子》《乞寿州第二札子》两道札子,足以看出来他对颍州的那种归隐生活有强烈的渴望,但皇帝皆不允。
  欧阳修在青州给王仲仪作诗一首《寄答王仲仪太尉素》,诗中仍然萦绕着对颍州的思念。
  丰乐山前一醉翁,余龄有几百忧攻。平生自恃心无愧,直道诚知世不容。换骨莫求丹九转,荣名岂在禄千钟。明年今日如寻我,颍水东西问老农。
  决定停发青苗钱 上书批评其弊端
  欧阳修虽有辞官归隐之心,但他清楚在任职期间,首先要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王安石的青苗法初期在河北路、东京路、淮南路三路试行,然后再全面推广。由于青苗法的试行害大于利,为了顾全大局,欧阳修与韩琦、苏轼、司马光等众位大臣就青苗法的内容及推行过程中的弊病提出了改良建议。他发现青苗法的实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危害,便擅自停止发放青苗钱。
  熙宁三年(1070)五月,欧阳修以《言青苗钱第一札子》《言青苗钱第二札子》连接两次向朝廷上奏,批评青苗法带来的弊端。欧阳修上奏道:“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则乞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取利矣。”从中看出欧阳修其本质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和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宋神宗鉴于青苗法存在的实际弊端,接受了欧阳修《言青苗钱第一札子》的意见,于是下诏:“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届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更不限时月,止作一科给散,却作一科或二科送纳,以便人情。如愿分两科请者亦听。”
  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由于对内的冗官冗费,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在国难当头之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计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主动挑起了拯救社稷危亡的重任。纵然遇到很多挫折和打击,但救国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泯。
  于是,五月二十九日,他上疏《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他在表中曰:“以臣奏乞不俵秋料青苗钱事,奉不不合。不听侯朝廷指挥,擅行止散之罪,特与放免者。有罪必诛,是为彝典……宠禄既丰,初无报效。筋骸已惫,尚此迟徊。曲蒙大度之并容,误委一方之寄任。职当抚俗,责在分忧。”
  -
  交结君子提携贤士
  欧阳修与知任青州的富弼、范仲淹都有过深入的交往,他们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忠君爱民的思想,在文坛上相辅相成,在政坛上惺惺相惜。他刚毅正直、坚守正义,帮助友人从不图回报,提携学生却不结党营私。
  与富弼交往颇深 富公亭留诗一首
  欧阳修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参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运动,有过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有被诬陷贬谪的经历。不论世事变迁、政局动荡,他始终坚持独立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亲君子、远小人。
  欧阳修与友人观点不同时,哪怕翻脸也坚持自身观点不隐瞒、不妥协;他帮助友人却不图回报,不要对方的投桃报李;有政见的强烈争执,却不妨碍对友人家人的无私帮助;提携学生,却不结党营私。王安石是他举荐的,但是青苗法的实施带来的弊端,他照样不顾情面地提出反对,他与王安石之间的私交也没有因青苗法之事而恶化,反而彼此更加相互推崇。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为此,在军事上是辽强宋弱,欧阳修曾为此事向皇帝谏言,但未采纳。当辽军压境,朝廷无人敢去,外交使节的角色便付阙如。吕夷简于是推荐富弼前去。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该角色是临时性的,临时指派的任务极为危险,欧阳修明白吕夷简荐富弼前去属别有用心,却没能阻止成功。或许是因祸得福,富弼竟出奇地完成任务,如此一来,打消了吕夷简的私心气焰,成功扳回自己的局面,欧阳修也释然,不再心存愧疚。
  庆历七年(1047)至皇祐二年(1050)底,富弼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并兼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世人称富公亭。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来到青州时,特意来到富公亭,题后自注《游石子涧》富相公创亭一诗:
  嶻嶭高亭古涧隈,偶携嘉客共徘徊。
  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后山光入酒杯。
  泉落断崖舂壑响,花藏深崦过春开。
  麏麚禽鸟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仗义执言受牵连 谢绝升迁书记官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这时,北宋内重外轻的政策酿成“冗兵”“冗官”“冗费”的沉重负担,国力衰微,民不聊生。范仲淹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推行“庆历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裁减冗员,整顿朝纲。但新政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范仲淹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范仲淹等被贬谪时,欧阳修仗义执言:“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一旦被罢除,而让奸邪相庆,蛮夷喝彩,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欧阳修为此受牵连也被贬为滁州太守。范仲淹升迁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64岁的欧阳修在青州之时,也常感念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范仲淹,曾赋诗刻石范公亭。元代于钦《齐乘》记载:“范公亭,府西门外。文正公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范公构亭泉上,民感公德,皆以范公目之……欧阳文忠公、刘贡父、张禹功、苏唐卿诸贤多赋诗刻石置亭中。”
  欧阳修与范仲淹、富弼之间的患难感情,何止是一阙词、一首诗所表达的。他曾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君子会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刚毅正直、直言不讳、坦荡交友、坚守正义,是欧阳修一贯的交友作风。“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就是欧阳修一生交友的写照吧!
  赏识有志之士 倾力帮助后学
  青州人张唐民系张思之子、甲戊科状元张唐卿之弟。他在青州以躬行仁义出名,而且十分好学,努力钻研古文。他特别喜欢《易经》,经常和欧阳修讨论《易经》。张唐民曾应举进士,却被淘汰。家境贫寒的他,无法奉养母亲,困顿艰难。欧阳修虽能力不及,想帮助他。在欧阳修的鼓励下,张唐民于庆历二年(1042)考取进士。同年三月十九日,欧阳修为他撰写《送张唐民归青州序》:“……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欧阳修写此文送给张唐民,是希望他在青州能够完成未完的事业,做出一番成就,同时生活上有所改变,不再困顿。
  嘉祐四年(1059),张唐民之父张思在陕西任上因积劳成疾而病故。其兄张唐卿匆忙赶到兴元府,护送父亲灵柩回到青州,办理丧事。因过分悲痛,加之操劳过度,吐血而死,被世人成为“孝义状元”。欧阳修甚为感动,特意为张思撰写墓志,赞扬张思“官虽卑,事亲能尽其养,不知其禄之薄也……为吏所至有能名。京东岁大饥,所在盗贼起,独君所治益都无盗,而赈恤饥人,比他县尤多。安抚使以为言,诏书褒美。在阆州,治嘉陵江石堤,民至今赖之”。
  青州人苏丕,其祖父苏德祥是建隆四年(963)青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宋朝第四位状元。苏丕年轻时因考试不中而筑室于弥水之畔,五十年不入城市,以田园隐居生活为主。欧阳修知任青州时,得知他的情况后上报朝廷,苏丕被赐以“冲退居士”的名号。据《齐乘》卷六记载:“在城东瀰水滨,丕德祥孙试礼部不第,辄隐居,足不入城市者五十载,欧阳修守青荐于朝,赐号冲退处士。”《增广尚友录统编》中记载:宋朝苏丕少年时参加考试没有考上,拂袖而去,说:“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气。”“英雄气短”成语由此而来,用来指有才识志气的人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进取心。
  -
  古城搜集整理金石
  《集古录》
  欧阳修是一位爱好收藏的雅士,他开创了金石学和文物收藏的风气。他的《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在青州他留下了不少金石方面的足迹和记录。他大量的《集古录》跋尾,就是在青州完成的。
  晚年仍醉心金石研究 《集古录》内容广泛
  金石学是以青铜器与石刻碑碣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以考订文字,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青州之所以成为山左金石学的重镇,首要依赖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州盛产众多金石。金石学家孙文楷是同治年间举人,他在《益都县图志·金石志》中云:“山左多古石刻。即益邑(青州)而论,段记所收垂百余种,可谓富矣。”
  商周秦汉,青州地区以金文为主。出土于苏埠屯的“亚醜”青铜器自宋代开始屡见于著录,并且还有甲骨面世,这些铭刻文字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东汉时期碑刻渐多,北魏北齐时期达到鼎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青州历史、地理、军事、风俗、文化、宗教、宗族等诸多方面。元明清三代遗存下来的碑刻更是数不胜数。
  青州金石学肇端于北宋。欧阳修潜心金石研究、著述,将金石学推向发展、成熟,形成金石著录、校勘、鉴别、考订等系统而专门的方法,为后世历代研究金石学奠定了基础。欧阳修的《集古录》一千卷,嘉佑八年(1063)成书。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
  欧阳修在风烛残年,来到了青州,以病弱的身体,继续醉心金石研究与创作,在青州留下了不少金石方面的足迹和记录。欧阳修九月丙申到青,曾于九月六日,撰《邹峄山刻石跋》,盖《集古录》成书后八年,得此于青州而附之。
  熙宁二年(1069)二月,欧阳修三子欧阳棐“撮其大要,别为录目”,撰《集古录目记》。欧阳棐打开父亲的千卷之藏,感叹道:“太过详尽了。自西周到五代,盛衰得失,贤臣义士、奸雄贼乱,释氏道家言论,应有尽有。这些历史遗迹分散零落数千百年而后聚,可谓艰难。父亲珍惜在乎的就是这些。题跋,让繁杂的事简而不烦,然后能传于久远。所以把大略道出,就是父亲的愿望啊!”所以,欧阳棐谨遵欧阳修的嘱咐,开始了“别为目录”的劳作。
  听闻消息前往王曾宅 见到唐玄宗手书石刻
  在青州,欧阳修一直没有停止访问金石的历程。熙宁元年(1068)秋末的一天,欧阳修在山斋整理自己的文稿。他的贴身书吏来告诉他一个消息,在城东王曾宅中有一名贵石刻。他便带了书吏和仆人急匆匆赶去。欧阳修熟知王曾是青州人,仁宗朝宰相,又是三元状元,此时已经去世有年。王曾的故宅在青州东关棘儿巷,大门朝北。到了王宅,欧阳修受到王曾后人的热情接待。当他见到石刻,十分兴奋,观察后认定此乃唐玄宗的《鹡鸰颂》手迹石刻。当天晚上,欧阳修对此石作了笔记并追述了以前所见。
  欧阳修后来记录:“当皇佑、至和之间,余在广陵(今扬州市),有敕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书《鹡鸰颂》本示余,把玩久之。后二十年,获此石本于国子博士杨褒。又三年,来守青州,始知刻石在故相沂公宅。”原来,王曾亦擅长书画。他在任上时曾获见过唐玄宗的这件书法作品,命人摩刻上石,退休后将石刻带回了老家。此石刻,出自唐玄宗的手书,宰相王曾为之刻石,如今经过欧阳修记述,其价值之高可见也。《鹡鸰颂》是唐玄宗唯一传世墨迹,现存于“台北故宫”。鹡鸰,也叫张飞鸟,这种鸟非常合群,如果一只飞走,其他鸟就会不停地叫,喊它回来。古人以鸟寓人,追求兄弟和睦,这也是欧阳修所喜之意吧。
  欧阳修在青州大地上搜集整理了一些金石,他大量的《集古录》跋尾是在青州完成的。对于碑刻,欧阳修与史传不同者,“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也每据碑以正之。此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
  三十七年后,《集古录》跋尾被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带到青州归来堂收藏。
  对砚台多有研究 尤喜青州红丝砚
  青州西南山区是红丝石的盛产之地。北宋翰林侍读学士唐询对红丝砚的开发与宣扬功不可没。宋代李石所撰的《续博物志》上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欧阳修的好友北宋重臣、书法家蔡襄,特意赠送他一方红丝砚,此红丝砚的原来保存者是唐彦猷(即唐询)。欧阳修非常喜欢这方青州红丝砚,特意在《欧阳文忠公全集·居士外集》中记述:“红丝石砚者,君谟赠余,云此青州石也,得之唐彦猷。云须饮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彦猷甚奇此砚,以为发墨不减端石。君谟又言,端石莹润,惟有错者尤发墨;歙石多错,惟腻理者特佳。盖物之奇者,必异其类也。此言与余特异,故并记之。”
  在青州还有一种砚叫石末砚,是以石末为原材料,经人工陶制而成的“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砚”。其取材为碎石,然后经研磨,成为粉末。再经澄滤,去除石粒,获其细末。经模压成砚形,最后经过烧制而成。石末砚自唐代已出现,发墨性能优异。《唐会要》与《唐书》均记载柳公权“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欧阳修《砚谱》云:“青州、潍州石末研,皆瓦砚也。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然稍粗者损笔锋。石末本用潍水石,前世已记之,故唐人惟称潍州。今二州所作皆佳,而青州尤擅名于世矣。”自唐以后,石末砚工艺渐失。后世虽有制作,但质量大不如初,终被石质砚材取代。
  青州的紫金石为历史名石,唐宋时即负盛名。欧阳修对其有高度赞誉,他在《砚谱》中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惟京东人用之。”
  写《泷冈阡表》悼念父母 刊刻于青石上运回祖籍
  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文章《泷岗阡表》悼念养育自己的父母。欧阳修回顾父母的一生,将先前写好的《先君墓表》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取名《泷冈阡表》。《泷冈阡表》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同成为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他请工匠刊刻于一块6.2尺高、2.8尺宽、7寸厚的青州青石碑上。“泷冈阡表”4个大字横刻碑额,每字见方16厘米,正文竖27行,共1116字,每字见方2厘米。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50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阴文、直书。欧阳修为父母撰写《泷冈阡表》后,以青州特产青石刻碑,载运回祖籍。这也是出于欧阳修对青州青石的厚爱,他在父亲去世六十载后,选取了青州青石作为载体,书写了对于父母的感恩和怀念,这在金石历史上打上了青州的烙印。欧阳修用他母亲的口吻来盛赞父亲的孝顺与仁厚,母亲的俭约与安于贫贱,文中有一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正是我们所大力倡导的孝行。
  乾隆帝给予《泷冈阡表》以极高的评价:“若夫垂诸万世,使酷吏读之亦不觉泫然流涕者……盖言有其实斯有其文也。”
  -
  畅游山水赏花写诗
  欧阳修在为政之暇,游览青州的山水,曾留下了许多饱含深情的赞美诗句。他喜欢青州的牡丹,尤爱鞓红牡丹。欧阳修在出游中,在友人聚会时,往往与酒相伴,他写的诗中,往往有酒相伴。然而,青州的美好生活仍割不断他想去颍州的渴望。
  在任期间居于山斋 公事之余静养写作
  山斋是欧阳修在任期间,作为居住静养和创作之所。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山斋,唐建,在旧府治中”,嘉靖志说在“旧府治中”,光绪志说在“府治南”。明、清时期的府治即在南阳城中,以上志书所说的“府治”是指南阳城。
  青州的南阳城始于南北朝时期,开始是东阳城的南郭。东魏天平二年(535),《青州市志》中记载:“卸任的刺史侯渊起兵反对朝廷,一度攻入青州南郭。”这说明当时南郭的战略位置已经相当重要。北宋明道间,夏竦知青州,在南阳河上架虹桥,方便了南北二城交通。庆历四年(1044),知州陈执中修州城。这时的州城便是南阳城。熙宁十年(1077)六月,京东东路转运使王居贞主持修州城,立飞梁、建楼橹,南岸置吊桥。这时候,南阳城与东阳城是中隔阳水,二城相对,但是在南岸置吊桥,说明青州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中心早已由东阳城
  转移为南阳城。欧阳修于宋熙宁元年来青任知州,其州衙便在南阳城。山斋如果是在“府治南”,那便是在今南阳城的南部。  公事之余,欧阳修常常在山斋静养、写作、接待宾客。
  宴游城外自得其乐 山水酒泉尽入诗中
  欧阳修常宴游于府城之外,自得其乐,山、水、酒、花、泉尽入诗意。他在青州创作了不少诗文,代表作有《表海亭》《留题南楼二首》《游石子涧》《山斋戏书绝句二首》《青州书事》等,文章有《题青州山斋》《跋醉翁吟》《花品序》《知青州谢上表》《青州求晴祭文》等。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始建于唐代,为纪念姜太公治齐之功而修建。名字源于《左传》中“世胙太师,以表东海”。宋代的表海楼声名远播,许多名人为之留下了不少诗篇,欧阳修也不例外。表海楼旧址在万年桥北,现重建后的表海楼位于衡王府路以东、南阳河北岸、偕园东临,是宋代仿古阁楼式建筑。可以想象到那年的冬天,来来往往的马车、行人在寒风中从万年桥上经过,南阳、北阳二河已冰封,城南的高山上铺满积雪,不见昔日的绿水青山。欧阳修面对着萧条的景象,不免又怀念起颖水的日子,那里有他的家,有他的田园小室。
  欧阳修自任颍州知州以后,一直把那里当作家来经营。嘉祐六年,欧阳修在《内制集序》中写道:“予且老矣,方买田淮、颍之间。”治平四年,欧阳修开始在颍州修建私宅。四月离京赴亳州任知州,专门请皇帝恩准在颍州停留月余,扩建宅第。在《与曾舍人巩》的书信中说:“某昨假道于颍者本以归休之计,初未有涯,故须躬往”,“及至,则弊庐地势喧静得中,仍不至狭隘,但易故而新,稍增广之,可以自足矣。以是功可速就,期年挂冠之约,必不衍期也。幸甚,幸甚!”《容斋随笔》载:“公生四子,皆为颍人。”
  欧阳修在青州的清闲生活,同时表现了他宽简不扰的为政风格,因为简政使得诉讼稀少、平安少事。青州的年丰,青州的山水,青州的人文,寄于他诸多情趣,却依然割不断他想去颍州的渴望。
  欧阳修在青州时,对鞓红牡丹的钟爱独有情怀。在他所著的《洛阳牡丹记》中,曾记载说,青州已是牡丹的主要产区。在北宋时期,赏牡丹也成为了青州的民俗,他称赞鞓红“牡丹尤为天下奇”。
  “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席间风起闻天簌,雨后山光入酒杯。”“载酒未妨佳客醉,凭高仍见老农耕。”“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欧阳修在出游中,在友人聚会时,往往与酒相伴。在知青州写的诗词中,有多处与酒相关的词句。酒入诗词,表现了欧阳修优游青州山水、思乡情切等情感。酒入诗词,表现了欧阳修醉心青州山水、思归田园等情感。欧阳修曾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
  熙宁三年(1070)七月辛卯,欧阳修改知蔡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过上了退隐颍州依山傍水的田园生活。
  ◎相关链接
  欧阳修在青州写的诗
  表海亭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
  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青州书事
  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
  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为闲人长。
  禄厚岂惟惭饱食,俸余仍足买轻装。
  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
  日长偶书
  日长渐觉逍遥乐,何况终朝无事人。
  安得遂为无事者,人间万虑不关身。
  读易
  莫嫌白发拥朱轮,恩许东州养病臣。
  饮酒横琴销永日,焚香读易过残春。
  昔贤轩冕如遗屣,世路风波偶脱身。
  寄语西家隐君子,奈何名姓已惊人。
  题东阁后集
  东阁三朝多大事,营丘二载足闲辞。
  近诗留作归荣集,何日归田自集诗。
  岁晚书事
  一麾新命古三齐,白首沧洲愿已违。
  轩冕从来为外物,山川信美独思归。
  长天极目无飞鸟,积雪生光射落晖。
  腊候已穷春欲动,劝耕犹得览郊圻。
  谒庙马上有感
  旌旆晓悠悠,行惊岁已遒。
  霜云依日薄,野水带冰流。
  富庶齐三服,山川禹九州。
  自怜思颍意,无异旅人愁。
  球场看山
  为爱南山紫翠峰,偶来仍值雪初融。
  自嫌前引朱衣吏,不称闲行白发翁。
  向老光阴双转毂,此身天地一飘蓬。
  何时粗报君恩了,去逐冥冥物外鸿。
  残腊
  残雪初销上古台,桑郊向日彩旗开。
  山横南陌城中见,春农东风海上来。
  老去每惊新岁换,病多能使壮心摧。
  自嗟空有东阳瘦,览物惭无八咏才。
  岁暮书事
  东州负海圻,风物老依依。
  岁熟鸦声乐,天寒雁过稀。
  跨鞍惊髀骨,数带减腰围。
  却羡常夫子,终年独掩扉。
  -
  青州百姓建祠纪念
  金石楼
  欧阳修在青州只有两年时间。他离开后,青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城西阳溪北岸修建了一座欧公祠。清朝顺治年间,富公祠、欧公祠与范公祠合并为“三贤祠”。欧阳修纪念馆也于2019年建成,为欧阳修在青州为官时起居之地。
  感念其德政建欧公祠 三祠合并为三贤祠
  庆历八年(1048)春,欧阳修辞别颖水时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的心情离去。熙宁三年(1070)七月,他离开青州时是否也怀着“花光浓杨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的情怀呢?至少,两年的光阴,他的德政惠民润青州。
  欧阳修离开后,青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德,在城西阳溪北岸修建了一座欧公祠。据康熙《益都县志》和光绪《益都县图志》等资料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青州知府夏一凤将富公祠、欧公祠与范公祠并建在青州西门外阳溪东岸范公亭内,名曰“三贤祠”。三贤为宋代知青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名官。范公祠于中间,左、右分别建富、欧二祠。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府陶锦重修,又建后乐亭于其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县人又重修三贤祠,并将冯玉祥的联语碑刻,后来又建了澄清轩和院落大门。三贤祠显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现已确定为廉政教育基地。
  欧阳修和范仲淹、富弼还被祀于十三贤祠中。十三贤祠在青州一中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请立祠,祀十三位宋代青州知州,纪念有政德的贤者。所祀之人为:寇准、曹玮、王曾、庞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欧阳修、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明《吴宽题先贤祠诗》:“汴宋人才无古先,东方作郡总名贤。朝廷择相多从此,州县劳人岂信然。隐隐故疆分海岱,堂堂遗像照山川。只今新庙烦虚位,莫道前修美独专。”清雍正时,府文庙名宦祠中列62人,十三贤包括在内。十三贤祠的兴衰与松林书院相始终,清乾隆年间,青州知府胡德琳重修书院及名贤祠,作诗句盛赞十三贤,分别刻石传世。现青州古城偶园内置十三块太湖石成为十三贤石,分别代表这十三贤。
  新建欧阳修纪念馆 内有四个主题展馆
  建成于2019年的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青州古城阜财门内东侧马道北,面积991.7平方米。原来是欧阳修在青州为官时起居之地,为宋式建筑,内有来青堂、庐陵草堂、金石楼和山斋四个主题展馆及泷冈阡表碑等。主要展示欧阳修在青州醉意山水的场景,他在青州的施政方针以及他与青州山水、青州鞓红牡丹、青州砚的不解之缘,文学成就和书法艺术,金石学方面的成就等。现在欧阳修纪念馆已确定为省级研学教育地。
  馆内还有水磨亭。旧志记载,水磨亭子“在府治东壕上”。现水磨亭位于山斋西侧,周边竹林摇翠,鸟鸣林间。熙宁二年,初愈后的欧阳修登东城而望向城边,望着新荷、飞鹭,望着南山的农耕,这田园情趣激发他作《水磨亭子》一诗:“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莺。载酒未妨佳客醉,凭高仍见老农耕。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山斋往南与木廊相连有“六一亭”和“文忠亭”,位于馆内东侧。东面是湖水荡漾的“射圃汀”,春来湖水碧绿,百鸟衔鸣;夏来荷花飘香;秋来宏伟的奎星楼下一片片高粗的白杨树,四周白杨参天,风吹叶动,势若雨声,夜深人静时尤觉清晰,万叶千声如雨声而至,故曰“南楼夜雨”。关于南楼,一说是指南门阜财门城楼;一说是古城东南角楼,即奎星楼;还有说是宋代所建,址在何处,无考。周贵德《青州纪游》一书中写到:“南楼,即阜财门楼也。南望云门、驼、劈诸山,环城拱卫,苍松峭壁,屏障天然。北俯全城,庐舍栉比,市井阗咽,繁庶之景象也。楼北墙半空中,斜古柏数十株,大者合抱,苍翠欲滴。每当星月交辉,更深人静,如风雨骤至,似万马奔腾,松涛汹涌,蔚为奇观。所谓‘南楼夜雨’,青郡八景之一也。”但不管南楼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南楼夜雨”是青州古十景之一,历代先贤咏南楼的诗作不少。欧阳修《留题南楼》两首绝句:“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
  奎星楼下的万叶千声依旧如雨,他的琴炉依旧在,琴炉后横伏羲式古琴、毛笔、抄手砚,古琴后放置书架,架上放置他的文集、金石录、酒壶等物品。斋内的琴声悠扬,他端坐在屏风前,正与诗谈情、与文论魂、与民交心。千年而逝,依旧让青州黎民念其“所至民便,既去民思”。
  部分资料来源:青州古城欧阳修纪念馆、《欧阳修全集》
  本期图片为青州古城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