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07 10:13
鄌郚总编

吕剧在潍坊

  吕剧在潍坊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通过对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的传承和发展,并吸收融合“弋阳腔”“杂调”“花鼓”等民间曲艺成分,演变而来的一种小型戏曲,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吕剧传入潍坊后,因其表演形式简洁、语言淳朴生动、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地成立业余剧团。1956年6月1日,昌潍专区吕剧团成立,这是潍坊第一个国营专业剧团。剧团的《李二嫂改嫁》唱响省内外,《碧水长流》实现潍坊“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65载吕韵悠悠,唱不尽一代代潍坊吕剧人的满腔热爱。
  本期撰稿:齐英华
  图为《李二嫂改嫁》剧照。左为张云萍,右为姜玉桂。
  -
  昌潍专区成立吕剧团
  1957年,昌潍专区吕剧团建团一周年合影。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关于起源、形成、定名存在多种说法。此剧种于20世纪初传入潍坊,发展较快,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地方剧种。1956年昌潍专区成立国营吕剧团,剧团成立后至1989年,共排演大、中、小剧目198出,其中现代戏115出、古装戏83出、创作剧目15出、改编剧目10出。
  吕剧入潍时称“琴戏” 各县组建业余剧团
  关于吕剧的起源,《中国戏曲杂志·山东卷》记载了广饶说和博兴说。山东东营广饶(现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人时殿元的同乐班化装演出《王小赶脚》成功后,又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装演出,带着同乐班到博兴、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20世纪初,广饶、博兴人在昌乐县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戏,遂产生了前牟村业余“梨花班”。1926年,博兴县寨郝乡寨卞村吕剧艺人卞士芳、傅士然、泥俊南、张文忠等在潍县白浪河沙滩演出《马寡妇开店》《空棺计》等。1932年,滨县单寺乡杀虎刘村吕戏艺人刘文喜等在潍县东关天蟾舞台演出《下苏州》《鸿鸾禧》等。初入潍地时,吕剧还叫“化装扬琴”或“琴戏”,群众为了和“大戏”京剧区别而称其为“小戏”,1952年之后正式定名“吕剧”。
  吕剧因其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又多是演绎民间小故事,故深受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吕剧渐渐在群众中普及开来。1951年,潍坊市工会俱乐部组织了工人业余吕剧队。这时,寿光、益都、临朐、昌乐、昌邑等县的乡镇业余剧团也大都演唱吕剧。
  从各地招收演职员 成立专业文艺团体
  1956年,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根据中央关于对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的指示,昌潍地委决定成立吕剧团,筹建工作由专署文教科负责。赵其昌起草了《关于筹建吕剧团的报告》,地委抽调新华影剧院副经理徐子文、昌乐文化馆馆长董秀亭、益都一中教师蒋存厚、潍坊市文化馆干事丁雨萍组成筹建小组。剧团演职员、乐队人员从潍坊、昌乐、益都、平度、胶县、青岛等地进行招收。
  6月1日,昌潍专区吕剧团在潍坊第二中学(今广文中学)举行成立大会。这是潍坊市最早的国有专业文艺剧团,蒋存厚任团长,徐子文、董秀亭任副团长,演职员36名(其中演员24人),团址初设潍坊第二中学,同年迁至和平路中段(今百货大楼北侧)。
  剧团成立之初的大部分演职人员在进团之前都有一技之长,剧团的道具和服装基本上自给自足,全团上下更是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吕剧团很快被老百姓熟知。建团初期,演员缺乏各行当表演基本功,唱、做、念、打知识浅薄,排练有困难。因此,剧团将演员基本功训练作为重点,有几个人排几个人的戏。同时选排了一组中型、小型吕剧传统戏准备汇报演出。
  7月1日,在潍坊新华影剧院向地、市两级领导做汇报演出,演出的剧目是《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挑女婿》等,轰动整个潍坊。
  7月22日,昌潍专区吕剧团在光华剧场首次公演。为提高演出水平,还专门请省吕剧团的演员来教唱,省京剧团的演员来教动作。8月,吕剧团参加昌潍专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诸多京剧演出团体进行交流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剧团人员业务能力。
  《李二嫂改嫁》是剧团演出的第一出现代剧目,1956年下半年开始排练,12月在临淄县召口首次上演。
  经过半年摸索,1957年、1958年,剧团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剧目上,行当齐全、题材丰富,除了古装剧目之外,剧团也创编了部分现代题材剧目。
  1958年3月,专区吕剧团下放潍坊市(县级),称潍坊市吕剧团,同年11月收回专区。从1959年到1964年,是吕剧团的大发展期,共创作排演58出剧目,原创剧目大大增加。
  抵达武汉演出仨月 当地观众热情赞扬
  1959年4月29日,应武汉市民众乐园之邀,剧团全体演职员在魏福祥、徐子文带领下抵达武汉,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演出,每天四场,先后上演《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传统戏。
  这是山东吕剧首次与武汉观众见面,深受武汉观众欢迎,一些山东老乡几乎场场都去观看,有些武汉观众从开始上演就连续包座,每晚观看,也有包座连续看一个月的。随着天气渐热,当地气温较高,一些观众就把大冰块送到后台,给演员们降温。
  演出期间,剧团演职员向武汉京剧院著名演员高盛麟、高世太学老生、武生等学习表演,向湖北汉剧名演员陈伯华学习旦角表演技巧,两地乐队也进行多次交流。部分演职人员还观摩了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现代戏《向秀丽》。吕剧团在武汉赶排了《三滴血》《生死牌》《劈山救母》《搜书院》《赵盼儿》五出大型古装戏。这次武汉之行,令演职人员眼界大开,丰富了艺术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舞台表演水平。
  三个月的演出,武汉观众与演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表心意,他们赠送给吕剧团五面锦旗,其中一面写道:“多才精艺,齐鲁之歌音,不同凡响;渤海长啸,汉江添新声,一鸣惊人。”当剧团离开武汉时,很多观众写信给武汉文化局要求挽留,其中有两位老太太一直把演员送到列车上,含泪向演员送别,并再三说:“你们一定再来。”一些山东老乡送袜子、手绢、食品,有些在送别时忍不住哭起来。
  赴省内外厂矿林区 参加各种慰问演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吕剧团遵循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排演了许多剧目。对剧团而言,慰问演出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几乎每年都参加省、地、市组织的慰问团,赴山东及其他省市的部队、厂矿、林区进行慰问,还为外宾、外事及各级的重要会议进行慰问演出。
  1959年7月下旬,剧团前往花园驻军(原驻山东省胶南部队)演出十多天,并多次深入战士营房和坑道工地进行小型演出,还参观了该部队的军事演习。1959年9月,《昌潍大众》刊载花园驻军寄给地委的表扬信,热情赞扬剧团的好思想、好作风。
  1960年5月,受山东省委、省人委委托,由山东省副省长王哲带领,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慰问22天。
  1964年5月,遵照山东省委、省人委指示,由省劳动厅副厅长崔介带领,剧团赴福建省慰问林区职工,历时62天,曾到南平、三明两市和建瓯、崇安、建宁等12县36个伐木场演出99场,观众达十万余人次。主要演出剧目《丰收之后》《夺印》等,还增加了现代戏。
  “三小”下乡为村民演出
  昌潍吕剧团“三小”下乡。
  吕剧团到部队慰问演出,中间表演者为姜玉桂。
  1965年,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关于“学习乌兰牧骑”的指示,昌潍专区吕剧团及时组织“三小”(小队伍、小道具、小剧目)演出队,一团多队、一专多能,演职人员自挑行李,自运道具,满腔热情地上山下乡,一年中为农民演出605场戏。
  剧团分成三个小队 演员一专多能样样行
  1965年初,昌潍专区吕剧团组织“三小”演出队,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
  为深入偏僻农村和深山地区,剧团首先排出一批小型现代戏和部分歌舞剧目,有《红管家》《喜事新办》《新风曲》《送镰记》《送猪记》《好媳妇》《新媳妇》《小保管上任》《风雷渡》《一条路》《怎么谈不拢》《槽头新曲》《审椅子》《五岔口》《三回船》《补锅》《抢伞》等;歌舞节目有《美兵自叹》《王杰为我们树标兵》《磨豆腐》,并利用天津快板、山东快书、单口数板、三句半、四个老头、老两口对唱等形式进行宣传。
  当时,剧团分成三个演出队。第一演出队22人,巡回演出于诸城、安丘、临朐。第二演出队16人,巡回演出于诸城、潍县、寿光、昌乐、益都。第三演出队19人,巡回演出于诸城、潍县、安丘、寿光。演员们轻装上阵,自挑行李自运道具,正月初四从潍坊出发,分赴各地巡回演出。
  为保证演出质量,演员们往往一专多能,上台演出,下台伴奏。女演员张秀英、青年演员隋永毅及乐队的宫炳信同志,在人员缺少的情况下,经过苦练很快掌握“一打三”,同时演奏三种打击乐器技巧,解决演出中打击乐人员不足的困难。《大众日报》1965年8月25日报道了这一事例,还发表评论员文章《把革命现代戏送到农村去》。
  演出队每人一条扁担,行李道具自挑自运,自带流动舞台,演出点近的三五里,远的十几里。演出完毕,汽灯照路,步行返回驻地,所谓一点扎根,四面开花。“三小”活动开始时,每人只能挑四五十斤,走二三里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能挑八九十斤,走几十里路。剧团纪成绪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肩挑重担走天涯,阔步向前迎朝霞。风吹雨打无阻挡,演到山区唱到家。”
  肩挑手推随走随演 淹子岭村民含泪目送
  姜玉桂和王永杰带着第一演出队来到临朐。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二把手推车,一侧绑着行李,一侧绑着道具,有时也用扁担挑,扁担压得两个肩膀疼,后来都没有感觉了。男的最多挑80斤,姜玉桂能挑50多斤走30多里山路,是女性中挑得最重的。
  到达临朐后,他们一头扎进招待所,从第二天开始“蹲点开花”——四处联系大队演出,到过蒋峪、寺头、九山、淹子岭等地。每到一处,住到村民家,走到哪里演到哪里,跟着农户吃地瓜叶子拌小豆腐、地瓜面煎饼,下饭菜是瓮里的陈年咸菜。
  大家团结一心,没有电,就用气灯,每走到一个村,有人负责联系宿舍,大部分人则帮着群众劳动,给村民理发,他们还背着药箱,为有头疼脑热的看个病,与群众打成一片。
  一切安排妥当,工作人员拿出幕布,从大队里找两根杆子支起来,演员化装,准备演出。锣鼓声一响,群众开始聚集过来。演出结束后,对有些不能出门的老人,他们再送戏到炕头。1965年10月23日,一队在临朐寺头公社演出时,听说深山里有几个小村没看上戏,特别是王庄,山路难走老人不能来,大家趁中午时间,翻山越岭前往该村,为他们做专场演出。
  临朐县与临沂交界的沂山老林中,有一个叫淹子岭的小山村,只有12户人家、50多口人。该村在高山的半山腰上,地势险要,没有剧团到那里演过戏。第一演出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心把戏送上淹子岭。
  准备爬淹子岭了,工作人员找来老乡,问是否有路,老乡说当地人都没去过那里,能上去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一边紧贴峭壁,一边就是悬崖。那样的羊肠小道,只能背着行李爬。
  18个人一大早出发,只带最小件的行李,再带上点服装、道具、乐器。大家拽着棘子往上爬,眼睛盯着前上方,不敢往后看,身后就是悬崖。一步一滑,终于在中午时分到达淹子岭,姜玉桂这才感觉到手生疼,低头一看,满手血丝。
  他们来到了村头唯一一块十余平方米的平地上挂幕布,乐队坐在旁边的石块上,村民依着山坡围坐成一圈,中间就是舞台……他们演出《新媳妇》《两垄地》《王小赶脚》等小戏,每出戏半个小时左右。观众看不够,演员演不完,有的节目演两次了,观众还是热烈鼓掌,不让结束。
  太阳西下,村领导坐不住了,向村民解释说:“剧团的同志们晚上还有任务,山路不好走,再不结束就下不了山了。”大家这才恋恋不舍地作罢。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围着演员们,流着眼泪说:“你们是第一个到我们这来的剧团。”几位大娘、大嫂拿出核桃、柿饼、栗子、鸡蛋、煎饼等,硬往演员们手里塞。
  演员们背起服装道具下山,50多名村民齐刷刷地站在山崖边,含泪目送。走到山下回头望时,村民们还站在山崖上挥动着手中的衣服……
  巡回七个县演出600余场 成为机关干部学习典型
  第三演出队在寿光县官台公社巡回演出时,把戏送到人烟稀少的北大洼———郭井子大队、卧铺大队(今皆属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这里解放以来从没来过剧团。公社干部与社员召开座谈会介绍说:“这地方有史以来生活很艰苦,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走了一些大宽道,听了些鸭兰子叫,吃了些菜种子,喝了些牛马尿’。外地剧团都不愿来,今天你们能来到这个穷海边,对我们鼓舞很大,特别是小节目里提名表扬了社员群众,对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你们和群众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也给干部做出榜样,要很好地向你们学习。”
  第二演出队在益都县王坟公社演出中,得知黄莲大队在大山里,交通不便,从没看过戏,大家利用中午时间免费演出。到达黄莲大队时,全村大人小孩都出来迎接。演出后,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说:“到底是共产党领导得好,你们连俺这穷山沟里的人也想到了。”
  临朐县蒋峪公社的刘家庄,从来没去过剧团。到刘家庄要翻过猴子山的西岭,当地群众说西岭是“走一步,喘三喘,走两步,白瞪眼”,经过西岭时,担子不能挑,大家往上抬,终于把戏送到刘家庄。演出中间,当地群众编出快板,跑到台上念:“昌潍吕剧团,来到咱刘庄,男女老少喜洋洋,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为了使沂山林业职工看上戏,演职员们自搬道具、乐器登上海拔1031米的高山顶峰,为他们演出。
  小分队每到一地就开展“三访一采”活动,即访问烈军属、访问贫下中农、访问五保户、采访先进人物和好人好事。把采访的材料,用顺口溜、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即时排练、当天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每到一地,利用演出前或社员劳动集中的地方,对公社、大队的业余剧团及共青团组织和学校进行辅导;对烈军属、残疾军人、五保户、敬老院等进行小型演出活动,将节目送到他们面前;对山里驻军及林场、盐场、工矿职工和水利工程工人也进行慰问活动;代销图书,到集市、山会上宣传计划生育,为社员理发,修钟表……吕剧团一年跑遍了潍坊的山山水水,共巡回7个县、76个公社、81个生产队,徒步行程1650余公里,演出605场,其中农村590场,观众180万人次,全年总收入36453.48元,收到各地机关、学校、部队、生产大队和业余文艺团体的表扬信98封。
  “三小”上山下乡,领导十分重视,地委书记魏坚毅等领导经常下去看望剧团,并进行鼓励表扬。演出队回潍坊后,姜玉桂代表剧团在机关礼堂作典型报告,地委副书记李惠民主持会议,号召机关干部学习剧团上山下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的革命精神。《光明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青岛日报》等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同期,剧团受青岛市委邀请前去作示范演出和典型报告。
  -
  上演半个多世纪 “李二嫂”代代出新人
  年轻时的姜玉桂
  《李二嫂后传》剧照,右二为姜玉桂
  康宝华在《李二嫂后传》中饰李二嫂
  尚小云(右)指导姜玉桂《失子惊疯》
  一部吕剧大戏《李二嫂改嫁》响遍大江南北,让山东土生土长的吕剧登上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峰。近70年来,《李二嫂改嫁》历经数个版本,演出5000多场,一代代“李二嫂”创造出特色各异的艺术形象,长盛不衰的经典阐释吕剧艺术的内涵。一部戏,历经半个多世纪,让几代人耳熟能详,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李二嫂”在潍坊又是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姜玉桂初入剧团担重任 《李二嫂改嫁》座无虚席
  《李二嫂改嫁》在潍坊舞台上出现是潍坊特别市文工团排演的,郎咸芬等主演。1956年下半年,昌潍专区吕剧团向山东省吕剧团学习了吕剧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代表作品《李二嫂改嫁》,这是建团后排演的第一出现代大型戏,从专署到剧团,都非常重视。此时,郎咸芬饰演的李二嫂已红遍大江南北,地方剧团要演好面临更大的压力,李二嫂的饰演者尤其重要。
  姜玉桂的付出和努力,剧团领导看在眼里,看中她是棵好苗子,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她形象好,嗓子音质好,能吃苦,成为赢得李二嫂一角的重要砝码。
  此前,她只通过电影对郎咸芬的演出有初步了解,因为有导演的指导,她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反倒演出生活感。
  姜玉桂是苦孩子出身,推车、挑担、拾草、挖菜、拉碌碡、打场、推碾、扶犁等这些活都会干,在饰演李二嫂时,碌碡拉得很自然,推碾时笤帚往上收米的细微动作、上鞋底时递针的动作,既有艺术性,又有生活性。
  “外在行动有生活”,因为会做,姜玉桂在舞台上特别自然。有专业人士评价她饰演的李二嫂生活气息浓:“姜玉桂饰演的李二嫂更注重在生活的体验感受。比如在第三场‘关房门’这一核心唱段中,在演唱完‘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一句之后,她慢慢走到桌边点燃油灯,再接着唱‘对孤灯思往事暗暗伤心’。郎咸芬大师和其弟子的表演方式是在关上房门之后,踩着弦乐点走到桌子旁边,点燃油灯,而姜玉桂与其学生表演则是关上房门之后,脚下一个踉跄走步,在站立不稳的情况下摸着桌子坐定。这样的处理是对生活的捕捉不同,对人物的感受不一,导致最后处理的舞台形象不同。如今潍坊的吕剧团在演出《改嫁》一剧时,演员大多数遵循的还是姜玉桂的表演心得和体会。”
  对李二嫂的内在感情,姜玉桂又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呢?“从我母亲那里感悟和体会”,姜玉桂的母亲36岁时守寡,深知寡妇门前是非多,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刻意避开一切可能的闲言碎语。到五莲体验生活时,姜玉桂被安排在一名寡妇家住了十来天,看寡妇的行动和为人处事。通过这些事情,她特别能体会寡妇的心理,揣摩李二嫂的形象,准确地触摸到李二嫂的内心,并在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鲜活生动。
  《李二嫂改嫁》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排练,11月在临淄县召口首次演出,主要演员姜玉桂(饰李二嫂)、范兆智(饰张小六)、张淑芳(饰和大娘)、丁月兰(饰天不怕)、魏淑娟(饰妇女主任)、陈锡聪(饰刘大娘)、裴永宽(饰李七)、张云萍(饰小青)。“天很冷,范兆智和裴永宽每人喝了一瓶坊子白干取暖。”姜玉桂说,首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姜玉桂饰演的李二嫂引起昌潍及周边地区的轰动,1957年5月去烟台演出时,剧场里座无虚席。
  1978年2月,《李二嫂改嫁》在潍坊市人民剧院恢复演出,场场爆满,一天三场,甚至四场,共演出73场,观众达到7.3万人次。姜玉桂累得患急性渗入肾炎,疼得睡不着。打一晚上吊瓶,第二天再上阵。后期实在没有办法,康宝华每天替换一场,她才有了歇息的机会。后又去昌邑19天,演出32场,胶县、五莲、安丘、潍县、掖县……为演好李二嫂,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姜玉桂拼尽全力。问她共演出多少场,她自己也不记得,老伴程玉声根据她填报职称时的演出场次估算,她演出《李二嫂改嫁》超过600场。
  《李二嫂改嫁》一剧,从布景、灯光到效果都是剧团自己创作,团长蒋存厚发电,副团长徐子文画布景。比如第二场打雷,闪电一过,“呱啦呱啦啦”的雷声响起来,那是有人拿着铁页子抖着响。比如下雨的场景,雨滴在布景上画着,用灯光一照,特别逼真,现场一阵阵叫好。“从舞美到灯光用的都是土办法,可效果都特别好。”姜玉桂说,演出成功不是主演一个人的功劳,是全团共同努力的结果。
  60余年过去了,昌潍专区吕剧团几经变迁,《李二嫂改嫁》历经姜玉桂、康宝华、秦霞、吕学芹、荣振平/吴金香五代李二嫂传承,至今仍为不少喜欢吕剧的人所念想。
  和编剧构思《后传》 边排边改共同创作
  姜玉桂是《李二嫂改嫁》的第一代李二嫂,亦是《李二嫂后传》中的第一代李二嫂。除了表演,《后传》编剧过程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20世纪80年代初,王兆田(1945-2012)来到潍坊戏曲研究室,住在吕剧团(今鸢飞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东南角)南侧的职工家属楼上,与姜玉桂是邻居。他没事就跟姜玉桂聊:“我刚从东北调来,要在潍坊站稳脚必须得有作品,你给我出个主意吧。”
  姜玉桂想,吕剧能迅速打出名声,被大家广泛了解接受的应该还是看家戏“李二嫂”,她说:“你能不能写写李二嫂改嫁后的事情,写一出《李二嫂后传》?”王兆田对这出戏不了解,姜玉桂便把剧本给他,跟他说剧情,“你列个提纲,我帮你参谋参谋”。王兆田很快就创作了《李二嫂后传》的大纲初稿。
  虽然剧本构思很快成型,可王兆田并非戏曲专业编剧出身,在舞台调度、舞台动作上并不熟悉,于是他写一场,姜玉桂排一场,他改一场。改到第三稿时,省吕剧团知道了消息,郎咸芬也要来看戏。姜玉桂认真准备,提前背好台词,还差最后一场就排完了。
  可就在省里来看戏的前几天,姜玉桂崴了脚,本以为没什么大碍,下午一瘸一拐地到政协参加完会议,却疼得回不了家,到医院一查,骨折。因为这次意外受伤,她遗憾地错过了这场戏。好在剧团的康宝华迅速担起这项任务。
  尽管姜玉桂错过《李二嫂后传》的首次汇报演出,但后来的演出中,她依然饰演李二嫂,演出无数场。1986年排演的现代戏《李二嫂后传》成为潍坊市吕剧团的代表作,参加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获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奖。获得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证书和奖金6000元。1987年,该剧由上影导演傅超武执导,潍坊电视台制作成戏曲电视片,获全国二等奖,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2000年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并进京演出,截至2012年演出了上千场。
  《李二嫂后传》从第一代扮演者姜玉桂,到康宝华、贾海娥、陈瑞、金燕,至今已传承五代,可见这出戏的魅力。
  裴永和扮演李七 无赖形象入木三分
  出生于1948年的裴永和是潍县东关人,1976年进入昌潍专区吕剧团时,他大哥裴永宽(《李二嫂改嫁》的第一代李七扮演者)已经调到省吕剧团。1978年2月,《李二嫂改嫁》恢复演出,裴永和接过“李七”的角色。
  一些场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李七去找张大娘,给张小六说亲,坐在炕头上搓着脚、喝着茶,裴永和把人物的那一副二流子、无赖的无耻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演的李七深入人心,走在街上时,人们冲他喊“李七、李七”,一段时间这竟成了他的名字。
  从1979年起,剧团分两队演《李二嫂改嫁》,他和姜玉桂一起,分在一队,演出了多少场,他也记不清了。
  到《李二嫂后传》时,他依然演李七,不过此戏中的李七已改邪归正,感到过去很对不住李二嫂。“时过境迁天地变,如今我李七不似当年。自从实行生产大包干,我收酒瓶满街喊,蹬的那个车子一个劲地转,跑遍了全县,头二年我一月能挣一二百块钱,李七我做梦也没想到能有今天。”采访中,裴永和唱起“时过境迁天地变”选段,似乎又回到戏中。
  1988年退休后,剧团返聘他继续演李七近3年。2011年建团55周年纪念活动,在剧团3楼排练厅演出《李二嫂后传》,裴永和继续演李七,唱到“玉山啊,乌鸦反哺都知恩,羊羔跪乳佳话传……你手拍胸膛想一想”选段时,拖腔很长,赢得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临时接演李二嫂角色 康宝华不负众望出彩
  出生于1943年的康宝华是潍坊市吕剧团《李二嫂改嫁》《李二嫂后传》的第二代传承者,也是潍坊吕剧发展史上的优秀演员。
  1959年底,她报考昌潍专区吕剧团,唱的是《李二嫂改嫁》的选段《借灯光》,考完后剧团领导说研究研究再给个信,她一听急了,非要个准信,说:“我有工作,能录取我就录取,不能录取的话,我回去继续工作。”魏福祥等在后台开会商量,过了一会儿出来说:“你回去等着调动吧。”
  康宝华进入剧团跟着练功排戏,新鲜感过后,开始觉得苦恼,但这些并没有难倒她,反倒激起斗志,凡事从头开始,坚持苦练下去才能取得成就。4个多月后,她走上舞台,扮演《借年》中的嫂子一角,毕竟时日尚浅,台步走得不标准,演出结束她认真总结反思。
  康宝华进入吕剧团时,《李二嫂改嫁》已排演多年,她很喜欢李二嫂这个角色,跟着姜玉桂认真学,琢磨唱腔,想着“唱出感情,唱出人物”。她也有自己的想法,试着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机会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1978年,《李二嫂改嫁》恢复演出,她迎来上场演出的机会,除了在人民剧院演出,还到各地巡回演出,共演出百余场。
  1982年,康宝华收到一封观众来信,对其扮演的芳嫂(吕剧《芳嫂》的主角)和素君(《夺婚记》主角)两个角色大加赞赏:“唱腔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动作是那样的自然,恰如其分地突出人物性格。”芳嫂这一人物不好演,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滋味都得有,康宝华“演得逼真,就像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样”,以人物强大的感染力感动观众。
  1986年,吕剧团准备推出《李二嫂后传》参加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在开幕前九天,饰演李二嫂的姜玉桂骨折,不能继续演出,康宝华急急上马,最终获表演奖。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康宝华十分感慨。她并没有参加前期的排练,也没有接触剧本,接到演出任务时距离正式演出不到一周,七场戏,一天学一场,背台词,做动作,琢磨唱腔。
  演出结束后,主演们参加座谈提意见,一进门,有位康宝华并不认识的领导说:“你演的李二嫂?扮相太好了。”省吕剧团导演沈涛说:“康宝华不简单,几天就排出戏来了。”她的演出得到一致好评。
  接到任务时,如何刻画好《后传》中的李二嫂,进入角色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康宝华动了心思。现在家中仍挂着一张她46岁时扮演李二嫂的剧照,轻淡的俊装,鬓角头发泛着一点白,不用多言语,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李二嫂,这是她在化装上花的心思。
  服装方面,她做出具有年代感的改变,奶油色褂子搭一件毛坎肩,展现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靠勤劳发家致富。在人物关系方面,康宝华进行了总结和设计:“李二嫂对天不怕孝、对李七帮、对儿媳妇教,总之是要体现她的胸怀大度。”如给天不怕送鸡蛋是孝心的体现,帮李七搞副业,交流时眼神要真诚,稍不真诚容易导致误会发生,在表演时紧紧抓住真诚这一特点;对儿媳妇的教育中,既教育又表扬,掌握方法。所有表现,总结成“胸怀大度”一个词。同时,她把《改嫁》中的一些动作借鉴到《后传》中,比如“拍腿”的动作,能让观众通过一个动作联想到李二嫂的前前后后。
  康宝华入戏快,入戏深,常走出不来,整天处在角色中。有一次在昌邑卜庄演出,演到第六场,小辣椒把李二嫂赶出门,婆婆天不怕和儿子张玉山把她接回家,李二嫂很感动。一场结束,康宝华到了后台,台上的情绪还在,趴在服装案子上放声大哭,村党支部书记问她:“怎么了?怎么了?”她这才止住,后面还有一场呢。
  勤奋刻苦地学习磨练,永不满足地追求探索,使康宝华在吕剧表演艺术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塑造出一批真实可信、风采各异的舞台形象,尤其是饰演的“嫂子”形象,更为观众津津乐道。在《出嫁》中她饰演雪芳嫂,获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演出月优秀表演奖。她演过《双玉蝉》《寻子记》等近百个剧目,主演的《李二嫂后传》获得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证书,之后还继续演出。
  ◎相关链接
  姜玉桂的艺术人生
  1956年春天,全国第一届职工会演在北京举行。来自山东省平度县的一名普通缝纫女工,凭借吕剧《王小赶脚》中“二姑娘”一角,斩获一等奖。这名女工就是姜玉桂。
  姜玉桂出生于1936年,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过世早,姐姐18岁出嫁,她很小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13岁起跟随舅舅到厂里学徒,做缝纫活贴补家用,后成为平度工人福利服装店工人。
  生活的磨砺,养成她泼辣的性格。虽非从小学戏,但在文艺方面的天赋让她在厂里崭露头角。结缘吕剧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天,工厂的大喇叭里播放吕剧,优美的旋律和曲调很快在她心里扎下根,后来她利用业余时间排演的《王小赶脚》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职工会演几个月后,昌潍专区决定成立吕剧团,郎咸芬、钱玉玲等都已调到山东省吕剧团,昌潍地区的吕剧专业演员十分短缺,于是,全国文艺会演的获奖者、各地的吕剧爱好者进入抽调名单,其中包括姜玉桂。接到调令时,她高兴得傻了眼,进剧团能享受国家干部工资待遇,每月24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竟落到自己身上。
  可母亲并不同意,家族的人也反对。当时,姜玉桂已是平度工人福利服装店一名成熟的缝纫工,计件工资,每月能发几十元,母女俩一个月能挣70元,家里生活不错,何苦到剧团唱戏受那个苦,况且莱阳地区已经开好证明,要调她到莱阳被服厂,参加业余文艺活动,还答应给她母亲安排好工作。
  姜玉桂左思右想,对戏剧的热爱,让她放下一切,铁了心要到吕剧团,第二天就跟着徐子文来到潍坊。
  对于非戏曲专业出身的姜玉桂而言,进入吕剧团面临着另一重考验。建团时的女演员中,年龄最小的15岁,大多数人十七八岁,她最大,已经20岁,过了戏曲功夫开蒙的黄金时期。面对繁重的戏曲训练,她没有退缩,没有害怕。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数倍于人的努力。别人练一个小时,她练三个小时。剧团规定早上7点起床,7时30分吃饭,她给自己定的时间是6时起床练嗓。在身体骨骼已经定型的情况下,她硬生生地从零开始,练功劈腿,下腰摔叉。
  演出的成功让她得到很多荣誉,1958年7月出席山东省第二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剧团领导对她重点培养,让她参加团代会、妇代会、工会等社会活动,但她始终没忘记演员的职责,坚持在演出第一线,在各地巡回演出。
  1960年5月,姜玉桂出席山东省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
  1962年,姜玉桂的大儿子出生。月子23天时,她接到参加政协会议的通知,五天会议期间,她趁着休会回来喂奶。政协会议刚结束,又接到赴青岛演出的任务,她和母亲带着孩子到了青岛。岂料,当晚又通知她到济南拜师,拜的是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
  她和母亲带着孩子连夜回潍,第二天一早同赴济南。两个多月的时间,她跟着尚小云学习了两出尚派看家戏:《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功夫得到深入的打磨和拓深。“《昭君出塞》学马趟子功,《失子惊疯》学水袖功,我的水袖在剧团数一数二,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她学到了尚派精髓,并在以后的剧目创作中灵活运用。
  孩子过完百日时,她刚好学习结束要返回潍坊,尚小云送给孩子四元压岁钱,给她画了一幅牡丹。
  姜玉桂主演剧目百余出,代表作品有《井台会》《王定保借当》《双玉蝉》《穆桂英挂帅》《生死牌》《秦香莲后传》《李二嫂改嫁》《李二嫂后传》《朝阳沟》等。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新中国40周年以来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2009年当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市100位时代功勋人物”。
  -
  创作《碧水长流》进京演出获盛赞
  《碧水长流》剧照。陈金斗(右,裴永和饰)拉拢乡长。
  《碧水长流》剧照。裴永和(右一)饰陈金斗,图中另一男干部为演员赵延吉饰演的宫玉成。
  《碧水长流》在北京演出前,裴永和(后右一)等演职人员在后台吃饭。
  《碧水长流》剧照。赵延吉(左)饰宫玉成,郝元新饰乡长吴焕文。
  《碧水长流》剧照。赵延吉(左)饰宫玉成,张小忠饰老民。
  《碧水长流》演员合影。后排左四裴永和、右四张小忠、右二郝元新。
  《碧水长流》剧照。赵延吉(左二)饰宫玉成,郝元新饰吴焕文(右一)。
  《碧水长流》剧照。赵延吉(右一)饰宫玉成,裴永和(打脸者)饰陈金斗。
  2001年3月2日晚,潍坊市创作的吕剧《碧水长流》,在全国政协礼堂向中央领导做汇报演出,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实现潍坊市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项中零的突破。
  牟家明扎根农村搜素材 塑造廉洁乡镇干部形象
  20世纪90年代,潍坊市委、市纪委为加强党风建设,要褒奖一批乡镇干部,对一些不足进行揭露。为此,有不少作家到农村去搜集素材,把农村的现实情况展现给广大观众。
  著名剧作家牟家明(1938-2015)当时已经退休,但并没有停止创作,继续扎根农村进行创作。他先到昌乐一乡镇挂职副镇长,听说高密有个引水上埠工程,而且有许多故事,他又回到老家高密,到乡镇挂职一年半,开始找老乡了解情况搜集素材,一点点地将故事积累起来。1999年,他写出反映廉政建设、正面塑造乡镇党委书记的大型现代吕剧——围绕潍坊市在实施“民心工程”中的生动素材展开情节,回答了如何在新时期转变干部作风、凝聚民心、净化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剧本交给潍坊市吕剧团进行二次“加工”时,尚没有名字,吕剧团最终敲定用《碧水长流》,寓意“干净的水”,象征着党政干部的清正廉洁。主人公乡党委书记宫玉成是一个办事“死认真”“认死理”“谁跟群众过不去他就跟谁过不去”、全身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辟致富之路并敢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傻干部”。通过着力塑造这样一个廉政爱民,敢于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的感人形象,歌颂基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敢于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揭露和鞭挞基层干部中少数腐败分子的丑恶现象。
  选定赵延吉饰演宫玉成
  不断精雕细琢成为精品
  创作期间,牟家明跟潍坊市吕剧团演员赵延吉有过多次交流,很欣赏他的表演风格,在挑选演员时极力推荐他,并称:“宫玉成这个人物必须你来演。”
  市委相关领导四次观看该剧,中纪委、文化部及北京的专家也两次来潍观看此剧。1999年底赴济南汇报演出,省纪委、省文化厅当即决定联合推荐该剧进京汇报演出,并准备在全省巡回演出。
  导演隋永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潍坊市吕剧团在准备《碧水长流》时提出,要“冲刺”国家级大奖,所以作曲、舞美、道具、灯光等每个环节的人员都积极进行认真的准备,以最佳的形象展示在舞台上。为了能更好地演绎这部剧,他们还不断到农村去体验生活。执导过程中,发挥了吕剧贴近生活的长处,使舞台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碧水长流》的演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这部戏前前后后大约巡演了100多场,从市里一直演到中央。在全市推广巡演的时候,还是一边演出一边修改,之后推荐给省纪委和省委领导后同样提出了修改意见,在向中纪委等部门报《碧水长流》录像的时候,前后一共报了三次。经过潍坊市吕剧团进行二次“加工”,边演边改,最终成为精品。
  进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 《北京日报》称赞情节感人
  2001年3月2日,《碧水长流》被中纪委、文化部调到北京,在全国政协礼堂向中央领导做汇报演出。赵延吉心里非常清楚,一个吕剧演员能到北京演出,这是非常大的荣誉,虽然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舞台剧毕竟不是电视剧,拍电视剧一条不过可以重来,舞台剧却不行,每一个演员都不能出丝毫差错。“演出之前我们巡演过多次,有充足的准备,但我们都明白,到北京演出的前一晚必须要休息好。”赵延吉说。
  看到中央领导,演员无法消除紧张感,然而,现场观众的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令他们的紧张感一点点地消除。“还是心态,演员需要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即便紧张但我们自己心里有数,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普通群众,不管场面大小,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演好。我们团演员的综合素质都过硬,汇报演出十分顺利。”赵延吉说,最终《碧水长流》的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实现潍坊市在“五个一工程”奖项中零的突破。
  《北京日报》2001年3月2日的报道称:“整个戏朴实生动,情节感人,是一部现实性很强的剧目。演员把农村生活带到了舞台上,使观众看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回答了如何在新时期转变干部作风、凝聚民心、净化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等问题。作为一部有着浓郁政治色彩的现代戏,极易流于‘传声筒式’的空泛说教,但在《碧水长流》中根本听不到说教,沿着宫玉成的足迹,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段段真情动人的故事。主题鲜明、人物生动、强烈的时代特征,成为该剧最大的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评价这部戏说:“《碧水长流》是我们文艺界利用文艺的形式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良好贡献。”
  从北京回来后,他们又在全省巡回演出,一天一个地方。那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化装登台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灯光再一照,更热,但这些困难都必须克服。
  赵延吉人性化表现好干部 塑造可亲可爱基层人物
  《碧水长流》剧中的干部有五人:乡党委书记宫玉成(赵延吉饰)、乡纪委书记(孟春红饰)、乡长吴焕文(郝元新饰)、乡办公室主任老民(张小忠饰)、河头村党支部书记陈金斗(裴永和饰)。
  为了演好宫玉成这个角色,赵延吉读剧本,体会人物的来龙去脉,抓住人物的“核心”,“演员的主要功力是刻画人物,把人物刻画好了,才能得到观众认可。”接到排演任务后,他开始背词,吃饭时背,半夜睡醒了也背,有时背一通,睡一觉起来全忘记,再从头开始,“做常人做不到的,付出的比别人多,才能达到最终效果”。
  宫玉成是苦孩子出身,到乡里任党委书记,看到群众饮水困难,决定引水到上埠。赵延吉根据故事情节,揣摩人物性格,耿直、温和,演起来顺手,“宫玉成是好干部,越是这种好干部,越需人性化表现,需要演员认真揣摩”。
  有一次在济南演出的时候,赵延吉因食物中毒上吐下泻。为了不耽误演出,他下午打针,晚上登台,化妆是别人帮着完成的。整出戏100分钟,他坚持下来,并没有影响效果。“作为演员,任务是第一位的,没有其他选择。”他的这种忘我精神是顺利演出的保证。而他真诚地说,任何一部戏的成功都不仅仅靠演员,是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等各组人员群策群力的结果。
  台下做好人,台上演好戏。有好的心态才能挖掘出好的人物。宫玉成搞的是“民心工程”,有一次到农户家中走访,看到这家孩子没钱上学,他被打动,决定去帮助这家孩子。每当演到此处,赵延吉都特别动情地刻画,看得观众心里酸溜溜地,“只有我们用情,观众才会入心”。
  他用实力回报编剧及剧团的信任。“赵延吉饰演的宫玉成没有官架子,但有一种堂堂正正的人格力量,这一人物让人觉得可亲可爱。《碧水长流》塑造好了这一人物,反映了生活的主流,奠定了这出戏正气必将战胜邪气的基调。”有评论文章这样指出。
  认真揣摩语言和动作 张小忠表演有感染力
  剧中的乡办公室主任老民也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50岁,陪了四届领导班子,当了半辈子“股级领导干部”。
  饰演者张小忠体会到“老民就是老百姓,是为老百姓说话办事的人,是基层干部的代表,是老百姓的化身”,这是他刻画这个人物的基调。长期的官场熏陶使得老民既有正直、正义的一面,又有玩世不恭、狡黠、幽默的一面,在反对腐败的斗争中不得不用迂回的方法,用看似玩笑的手段而达到坚持党的原则为人民群众说话办事的目的。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张小忠认真揣摩老民的性格、习惯性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并依据台词做处理,使角色更具典型性、立体化和感染力。比如,“接电话”一节,老民坐在办公椅上,两腿交叉,把双脚搭在写字台上,半躺着看报纸。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懒洋洋、慢吞吞地拿起听筒,拉着长声打起官腔:“嗯……我就是党……委……找谁……嗯啊?”听清电话线的另一端传来党委书记的声音时,马上把脸上那副高傲不可冒犯的样子,变成唯唯诺诺的腔调。
  这段戏只不过一分钟,却能强烈地感染观众。每次演到这里,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开心的笑声。老民长期处于低级别、低工资的生活状态,孩子上学、妻子治病拿不出钱来,抽空回家还要种承包的土地……所以他对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最后爆发出来对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和揭露。张小忠不自觉地为老民的可怜、可悲而声泪俱下,观众也为他流泪,为他不平。这个勤苦、朴实任劳任怨又无可奈何的干部队伍中的“老百姓”形象,得到充分褒奖。这个人物对其他人物的配合、村托,对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为能演好这个角色,能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而感到欣慰和满足”。
  裴永和饰演反面人物 阴险和狡诈刻画到位
  《碧水长流》剧中的最大反派是河头村党支部书记陈金斗。在吕剧院,裴永和以演反派角色为主,塑造陈金斗这一角色的重任自然落到他身上。
  陈金斗虽然是模范支部书记,但干的却是欺压群众为害一方的勾当。用裴永和的话说:“他不是出坏就是要胁,他上边有人,又会使手段,要扳倒他是着实不易。这一人物的塑造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斗争的艰巨性。”
  如何演好这一角色呢?裴永和从平时的生活中寻思路,找技巧,因为他对村一级的干部有深刻理解,甚至不用体验生活,就能揣磨出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心理,演出了这一人物堂皇外表下的阴险和狡诈。
  ◎相关链接
  “五个一工程”
  “五个一工程”,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
  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文艺类)、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电影。对获奖单位与入选作品,颁发获奖证书与奖金。1995年起,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五个一工程”的名称不变。
  剧团历次变迁
  1970年,国营昌潍专区吕剧团改称昌潍地区吕剧团。1975年,团址迁至跃进路(今鸢飞路)15号院北楼。
  1981年,剧团改称潍坊地区吕剧团。同年,团址迁至跃进路13号新建办公楼。
  1984年,随着潍坊地区改为地级潍坊市,剧团更名为潍坊市吕剧团。
  2001年,潍坊市吕剧团升级为潍坊市吕剧院,成为山东省内数一数二的吕剧院团。
  2012年,随着潍坊市文化体制改革,潍坊市吕剧院与歌舞剧院、京剧院合并,组建成立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
  张小忠执着守望吕剧
  《根的呼唤》剧照,张小忠饰赵玉祥。
  潍坊市吕剧团《寻子记》剧照,左起:张小忠饰儿子刘进忠,张佳丽饰儿媳刘桂荣,吕学芹饰母亲。
  张小忠近照
  1984年起,张小忠担任潍坊市吕剧团团长,他是国营昌潍专区吕剧团首批演员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从艺60载,主演过《屠夫状元》《借年》《李二嫂后传》等剧目,在近百出戏中塑造了几十个主要角色,作品获奖无数。退休多年,仍情牵吕剧,愿做吕剧守望者。
  夯实吕剧基础 提高文化水平
  张小忠1941年出生于昌乐,12岁登台演戏,在《李二嫂改嫁》中演老太太,此后一发不可收,在县城里也小有名气。参加昌乐县文化馆组织的演出队,排演《王小赶脚》《打猪草》等传统剧目,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光明大道》。
  董秀亭是张小忠走上文艺道路的领路人。他欣赏张小忠,昌潍专署决定成立吕剧团时,让他去当副团长,他把张小忠带到潍坊。1956年3月28日,张小忠到吕剧团报到,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文艺干部、吕剧演员。
  1956年6月1日,吕剧团挂牌成立。7月1日,向潍坊市党政领导和广大观众做汇报演出,一炮打响。剧团配备的文戏、武戏、音乐唱腔、表演等教师,让张小忠受到正规的、专业的训练,在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他随团边训练边演出,几年来演出遍及齐鲁大地、冀中平原、塞北江南、福建林区和海防前线。
  他在心里下定决心,树立目标:好好刻苦练功,做一名好演员,要读书、学文化,学音乐知识和戏剧表演理论。
  为提高文化水平,张小忠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函授大学,学习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学习鲁迅著作,学习诗词格律和平仄对仗的知识。为增加艺术积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他长期坚持阅读文学小说,有机会就多看电影和各类剧团的演出,坚持多看剧本多读唱词,不管是否是自己的角色,各种行当都要熟悉。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悟出一些道理:戏曲演员不仅要演行当,更要演人物。没有文化理论指导的演员,只能是一个唱戏的匠人,成不了艺术家。
  学习戏曲创作 丰富舞台表演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剧团考虑吕剧也要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于是决定把红遍全国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吕剧搬上潍坊舞台。没有专职编剧怎么办?剧团几名主创商量:“咱们可以边学边干,从易到难,实践出真知!”
  已进领导班子、分管创作的张小忠负责创作和改编,他深入分析唱词的韵律节奏,充分理解人物,写出一场就传给作曲者创作音乐,再传给导演和演员,一边读词学唱,一边进入排练场,舞美各部门同时行动。
  时间不长,大型吕剧《高山下的花环》编排出来了,连演50多场,场场爆满,特别是为解放军战士和大学生演出时,观众群情激奋,口号声、掌声震耳欲聋。演到连长梁三喜拿出一张300元的欠条,嘱咐战友替他还债,而后英勇牺牲时,全场响起“向解放军学习”的口号。当朴实憨厚、性格幽默豪爽、心直口快的英雄排长靳开来为连长请功解释欠债原因时,全场响起“向靳开来致敬”的口号。当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妻子韩玉秀上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喊起“向英雄的母亲致敬”的口号……演员激动得泣不成声。散场后,演员谢幕四五次,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靳开来由张小忠扮演,人物性格鲜明,他演的情绪饱满、活灵活现。
  音响师是个有心人,观众每鼓一次掌,他便在纸上打个对号,散场后对张小忠说:“今晚的掌声共41次,谢幕时的掌声乱了,记不清了。”
  当演员的同时进行剧本创作,张小忠拓宽了艺术发展路子,积极为剧团做贡献,更多了份差事,成为吕剧团的创作组长。除此外,他还创作改编三个大型吕剧和一个小型吕剧——《于无声处》《借猪》《夜闯石门寨》,这三个剧荣获潍坊地区创作剧目会演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参与录制电视
  宣传推广吕剧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对吕剧市场形成冲击。山东电视台台长金钊、总导演滕敬德到潍坊考察,剧团领导请他们看演出。考察团连续看了三天,当即决定调一个摄制组,赶赴潍坊录制电视吕剧节目,录制了《罗山记》《屠夫状元》《借猪》《借年》四出戏,向全国播放。张小忠在《借年》中扮演王汉喜,在《屠夫状元》中扮演屠夫胡山,担任《借猪》的编剧、导演,这是他的代表作。电视片播放以后,极大地提高了吕剧和演员的知名度。
  从这以后,潍坊电视台又拍摄吕剧团和郎咸芬联袂演出的《李二嫂后传》,张小忠扮演李二嫂的儿子张玉山。该剧荣获1994年全国戏曲电视“金三角”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96年,潍坊市吕剧团创作排演大型吕剧《根的呼唤》,参加山东省艺术节的演出,张小忠扮演生产队长荣获省二等奖。后来,山东省电视艺术中心和潍坊电视台把舞台吕剧改为电视吕剧,排成戏曲电视《大地情深》,邀请他演主角赵玉祥。
  1997年8月31日,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巨力杯)奖颁奖晚会在我市潍洲剧场举行,张小忠应邀参加。最后宣布《大地情深》获剧目一等奖、最佳演员奖时,突然叫到他的名字,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走上领奖台,触摸到熠熠生辉的奖杯时,才确信这是真的,激动的泪水不知不觉流下来。“这个奖项是电视戏曲最高奖,这对一名戏曲演员来说是至高的荣誉,是一生的追求。”张小忠说。
  2000年,张小忠从团长位置上退下来,但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参演了《碧水长流》等剧,62岁才真正退休。张小忠说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始终从事热爱的吕剧,他也相信,只要一代又一代吕剧人的不懈努力,只要有党和人民的支持和热爱,吕剧艺术一定可以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潍坊文化志》《潍坊市直文化单位史略》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