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3 08:58
鄌郚总编

十大代表张秀英

  十大代表张秀英
  张秀英跟随父亲从临沂蒙阴县逃荒来到潍县,落户前阙庄村。1936年入党,历任前阙庄妇救会长、大华制鬃厂工会主席、小河乡总支书记、双杨公社副社长、前阙支部书记、潍县县委委员、昌潍地委委员等职。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她都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翻身解放、为乡亲脱贫致富殚精竭虑,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一生清正廉洁、公私分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本期撰稿:张建国
  图为张秀英。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值班主任:王兵 美编:许茗蕾
  -
  流浪到前阙 出嫁带全家
  张秀英出身贫穷,母亲被土匪打伤不治而亡,她和弟弟妹妹随父亲逃荒要饭,落足前阙庄。老乡牵线,将她说给了村里的于万瑞,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将家人全都带过去。等到张秀英16岁,两人结婚。张秀英终于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在前阙庄扎下了根。
  -
  土匪强征好饭好菜 母亲遭踢含恨离世
  1915年,张秀英出生在临沂蒙阴县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祖传3亩山沟薄地,就是风调雨顺,收的粮食也不够一家人吃,而且都是高粱、玉米之类。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或者给老人生日祝寿,包回饺子、擀几张饼用的麦面,都要进城买或者等商贩进村兑换。张秀英13岁那年,鲁南费县(现平邑)土匪头子刘黑七袭驻村子。庄长逼迫村民擀饼炒菜,攒起来给他们。
  张家根本没有面粉,只好用高粱面和着地瓜干面摊煎饼。这可把土匪队长惹怒了,骂骂咧咧地到处翻,锅碗瓢盆摔砸了个够,也没找到什么,又要去翻箱倒柜。“哪有把粮面放到这里头的?”就是一家人的破衣褴褛也不能叫他们抢去啊,秀英娘挺胸向前阻止:“早知道你们来,天老爷行好,让俺的沟地变得能打麦子,就好伺候了……”没说完,就被恼羞成怒的匪队长劈胸狠踢一脚,顿时吐血不止。卧炕多日,求不起医,秀英娘含恨离世。
  -
  一家四口流浪讨饭 暂时栖居前阙庄村
  张秀英娘没了,家里缺少缝补浆洗、看门守护的,四口人没法过日子了。爹爹张本池就挑起一对破筐篓,一头是弟弟,一头是妹妹,让小秀英拉着衣角,开始了漫无目的、四处流浪讨饭的生活……过山蹚河,躲狼避狗,到了潍县前阙庄村(现属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也巧,遇到了一个在此落户的蒙阴人,老乡接他们到家住了几天。要走时,老乡看他无奈的样子,便说:“你有闺女,就地找个主,总能沾上光,别再和鹞子似的到处飘了。”张本池说:“大闺女才十几岁啊,谁能要……”老乡便让闺女先到他家住着,以后再做打算,张本池也就顺势答应了。
  老乡找了邻居的两间破牲口屋,让张本池一家住进去。过了些日子,老乡来说亲了。有一户家庭,只有三间土屋,也没多少地,俩儿子都是光棍,一家人都忠厚老实。“老大有残疾,老二于万瑞身子还不糙。秀英进来,会叫你放心,可恐怕她要受一辈子累,不知……”还没等老乡说完,张本池就立即说“愿意,愿意”。
  -
  嫁给贫穷厚道人家 带着全家一起过门
  当张本池嗫嚅着对女儿说了后,没料到女儿回应得那么痛快:“家里穷富、长得孬好,我都不在乎,就是有个条件,要他家也把爹和弟妹也收下……”于万瑞回家把张秀英的要求说给父亲听,父亲让他自己做主。于万瑞说:“爹,我比人家大十几岁,不嫌我老就算烧高香了。要是你不称心,我也不是非娶她不行,可看这爷四个太可怜,你就答应吧。咱家有闲天井,贴墙根给他们盖上几间土屋也不难。这门亲要是成了,我们好好过日子,好好伺候爹。”
  于是,张秀英先进于家当了童养媳。等到16岁时,择了日子,向邻居借了件小红袄穿上,搬进北屋,算是正式为人妇了。于万瑞没有食言,对双方长辈都很孝顺,农闲小两口一起出去讨饭,回家总是挑最好的干粮给俩老人。张本池在1939年过世,于万瑞为其披麻戴孝送终,葬在了自家田里。于万瑞的哥哥终生未娶,和弟弟分家,也只是搬到了三间屋的另一头,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弟媳张秀英但凡在家,总是端饭到床前,照料得无微不至。
  于万瑞与人无争,谈吐举止貌似无不顺从的样子,但性格倔强,是非分明。他珍惜家庭,和妻子一辈子没有红过脸吵过架。他们共同生育了一双儿女,含辛茹苦拉扯大,长大后都参军入伍。
  -
  加入党组织 扮乞丐送信
  -
  1972年,张秀英引领在附近拉练的解放军参观当年的八路胡同。
  张秀英在本村鬃场学绑鬃,与姊妹们一起为争取权利而进行斗争。她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注意,发展她为地下交通员。她一次次成功完成了任务,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鼓励村民参军,她先送自己年仅14岁的儿子上战场。解放潍县期间,她组织了担架队和村民自卫团,随时听候调用。
  担当地下交通员 以讨饭为掩护传信息
  前阙庄及周围几个村子是“潍县猪鬃”的发源地,清末就有了出口赚外汇的制鬃作坊或加工场。“蒲团一坐,口袋钱落”,几乎家家都有女人出来做这挣钱的营生,因而厂里女工占绝大多数。制鬃能手都有“童子功”,是自小练成的。
  1932年,张秀英有了儿子,生活信心倍增,到本村鬃场学绑(制)鬃,很快成为行家里手。前阙庄1929年曾在首任支部书记于清书的组织下发动鬃场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虽已过去几年,但工人们锻炼积蓄出来的斗争精神不泯。张秀英与姊妹们打成了一片,休戚与共,时常一起和盘剥之心不死的老板、商人进行斗争。在斗争中,她显示出了不凡的人气、看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层性。地下党组织多次接触并开导她:“要想以后不再被人霸凌被狗撕咬,天下不再有穷苦人,就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争翻身。”她听明白了:“我看你们都是好人,处处为穷人打谱、办事,不嫌我是个叫花子,要我怎么着,直说吧!”组织先让她传递了一份“情报”,她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并及时汇报。
  党组织在对她的家庭予以力所能及的照顾下,正式委任她为地下交通员。她借助大脚能奔波、口音有异的优势,以讨饭为掩护,传递口讯、信函,联络信息等。有一次,一封书信需要送到寿光稻田,几天找不到合适人选,张秀英知道后,主动请缨,带上原先讨饭的几件破旧衣裳,走一地换一件,混过了敌人的道道关卡,送到目的地,安全归来。她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前阙庄——河南村——牟家院、小庄子一带。一次次的成功,赢得了党组织的充分信任。1936年10月15日,张秀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此,她干劲更足。
  --
  送14岁儿子参军 带动村民踊跃报名
  1937年年底,张秀英又添了女儿,家中杂事拖累得她难以出门。党组织批准她原则上在本村工作,发展壮大党的力量,有些与老“关系户”的联络需要她出面就出面。她担任过民兵队长(有段时间还去县武工队)、妇救会长、农会主席。村里当街有棵立村时种的国槐,抗战胜利前夕,她在下面掀去了“神秘面纱”,亮出自己的真实面目,让人彻底颠覆了“叫花子媳妇”的印象——站在突兀硕大的树根上,手拿铁卷话筒,向村民宣讲共产党的各项政策。人们恍然大悟,“这个女人不寻常”,老实巴交的于万瑞竟说了这么个能干的媳妇。
  地主恶霸、国民党暗杀团不断对她进行威逼利诱,甚至悬赏要她的脑袋。张秀英毫无惧色,不为所动,义无反顾地坚持斗争。有几次夜晚回家,突然横空飞来致命“黑石头”,丈夫于万瑞吓得总是摸黑等她,暗中察看。
  1945年,日寇投降。可战争仍在继续,征兵一度不畅。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没办法的干部。张秀英深信这个理儿,就进这家钻那户地苦口婆心作动员,但效果不大。她想到了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送不足14岁的儿子当兵。起初没得到批准,她找熟识人疏通关系再三求情,终于使部队破例收下。她的送子举措让人们改变了对参军的看法,全村不到200户,就有近百人踊跃报名。她看在眼中、喜在心里,还跑到邻村动员。很快,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的争先恐后局面。
  李巴夫是前小河村人。1947年6月,他正要到昌邑西海中学报到,张秀英串联到他村,在村口相遇,说眼下世道还不明朗,念书还不是最急的,先去当兵。李巴夫返家,商议了母亲,7月考进了部队卫校,抗美援朝时上了战场。他在回忆录中说:“张秀英这一阻拦,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
  纸条传进八路胡同 鼓励村民咬牙坚持
  1946年3月26日,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袭击了潍北独立营驻地王固庄村,酿成近300名军民牺牲的“王固庄惨案”。在外开会的高振声副营长火速赶来前阙庄,组成临时营部,在大槐树下指挥了自卫反击。惨案后,国民党顽八军变本加厉,拼命报复,向共产党活动频繁的这一“堡垒村”和紧紧毗连的后阙庄,挥起了屠刀。凡被怀疑或沾亲带故参加过革命的村民,都被关进了所谓的八路胡同,禁止进出,逼迫村民交出更多加害对象。在这危急关头,张秀英和于芝荣想尽办法传递消息,鼓励大家咬紧牙关,说胜利很快就到来。
  直到这年冬天,解放军攻下前阙庄,八路胡同才崩塌瓦解。随大人关押在此的于佩韦曾回忆说:“一次,我饿了,到处找干粮,突然见胡同堵头儿的阳沟里钻进来一条小狗,含着粑谷(窝窝头),我急忙撵,干粮掉在地上,我捡起来就吃,没想到里面夹着一根纸条,我拿给大人看,写着‘沉住气,我们军队又打了胜仗,敌人兔子尾巴长不了,坚持就是胜利’的话。八路胡同存在了仨月多,有人不断传进来纸条,里面的人传看了,很受鼓舞。出来后打听,这些事是张秀英她们干的。”
  1948年清明时节,解放潍县期间,就有炮兵在前阙庄村南操练如何轰击城墙。张秀英忙碌不停,跑前跑后,组织妇女儿童给士兵送开水递鸡蛋,还成立了担架队,随时听候调用。后来,她还组织了20多人的村民自卫团,亲自调派,邻村民兵也组织了“外围防线”,一有敌情,飞快通报,挫败了地主“还乡团”的反攻倒算,村子安全、民众无恙。
  -
  建厂又造田 一心搞生产
  -
  新中国成立前,潍北县政府决定建立“大华制鬃厂”,张秀英在村里组织车辆,征集到建材等,运到双杨工地。张秀英发动女社员,又联手于芝荣、庄梅英,仨村组建了一个80余人的“造田连”,填沟造田百余亩。她还辞去公社干部的职务,回前阙当了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大搞生产。
  -
  调集车马征运建材 筹建大华制鬃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潍北县政府决定在双杨店村建立“大华制鬃厂”,把周围村子的制鬃好手组织起来,集中力量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创取外汇。张秀英到县里开会回来,立马在村里组织车辆,把征集到的建材苇箔、麦草等,绕过坡路十八弯,迤逦运到双杨工地。路途上,她娴熟地赶起了大车,吁吁吁……驾驾驾……带头走在前面,所经之处无不引人伫足观看。有了解者说她坡里干活也不赖,能耕能牵,走得绷直没有弯儿,活脱脱一个“女子汉”。
  各村有物的出物,没物的出人,奋战年余,工厂竣工投用,张秀英以村干部的身份兼任工会主席,亲自编了诙谐的顺口溜:“广大姊妹们哎,当家做了主人唻,闷着头子绑好鬃喂,家里做饭那口子在,进门倾着撑个肚儿圆嗨……”
  上级发文要召开1951年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张秀英完全秉持公心,把既有革命斗争经历、又有劳动技能的后阙庄村李桂香的材料上报,得到批准。李桂香去济南开会,工会都组织了接送,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
  -
  组织仨村妇女造田 填沟平壑整出百亩
  1950年,党组织公开化。张秀英被确认是村内继于清书之后,党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1951年,前阙庄被公示为潍北县第一个圆满完成土地改革任务的村子。其后张秀英兼任小河乡乡长、乡总支书记、双杨区副区长等职。1958年,张秀英当选刚成立的双杨店人民公社副社长,分管妇女、共青团、鬃业生产等工作。“大跃进”开始,为了提振不同年龄、性别社员的信心和干劲,公社请人在双杨店村南北大街上画了三国人物关张赵马黄以及佘太君、穆桂英、樊梨花的壁画,吸引得众多观客,张秀英看了陷入思索。
  1950年,自南向北流向的大于河在此经人工开掘,向东分出一岔,俗称东(于)河,到安固村西并入白浪河,再向北流。吕家埠因此被拦腰斩断,埠麓横亘在岸北,加上本来密若蛛网的河汊水沟,水地状如棋盘。若就埠取土填埋水面,可造大片可耕地,又能便捷交通。
  张秀英回前阙庄发动女社员,又联手于芝荣、庄梅英,仨村组建了一个80余人的造田连,铲埠填沟。在不耽误本村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她们忙里偷闲,比学赶帮超,取土填沟,自南向北三四里,形成一道热火朝天的风景线。张秀英和庄梅英上了阵,掘土、拉短(拉小车过险要地段);小脚的于芝荣鼓劲呐喊,向小推车上轮流插着小红旗。“巾帼”们的忘我,让仨村的“须眉”们汗颜,几天后也相继而来,前吕等沟水流经村也出动了人马,形成了劳动的浩淼海洋,奋战月余,基本填完河沟水洼,造田一百余亩。
  -
  回村当了支部书记 撸起袖子大搞生产
  1959年,张秀英又当了潍县县委委员、山东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次年4月始,正式领取国家干部工资。1962年,国家实施恢复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精简机关干部,她以“没有文化,不适合当公社干部”的理由提出辞职,谢绝一再挽留,于8月回村。
  1963年伊始,张秀英当了前阙庄支部书记,撸起袖子大搞生产。几年内创办了养猪场,打了机井,购置了拖拉机、运输汽车等,各项工作走在全公社前列。上世纪70年代初,“顶层”舆论开始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张秀英很不理解:“不生产啦,那要耽误吃饭。工人就该钻研技术,农民就该精心种田,学生就该认真念书……”
  1972年,农村完全恢复了党支部领导,张秀英继续当书记。她先后创建了钢模铁业厂、砖瓦厂等。难能可贵的是,资金完全靠副业所得,没有利用名气、资历去“等、靠、要”。社员分红有结余,又购置了4辆型号功率不同的拖拉机、1辆汽车,全村8个生产队都砌了标准氨水池库……向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目标昂首阔步大迈进,走在了潍县乃至昌潍地区农村的前列。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小麦亩均200公斤,大大高于别的村。
  区、县、社粮棉丰产观摩会经常在前阙庄召开,张秀英介绍经验总离不开共同富裕的话题:“村村富才叫富,家家有才叫有。”
  -
  当十大代表 葆革命本色
  1973年,《大众日报》上刊发了张秀英的事迹。
  “文革”期间,张秀英被污蔑,但她丝毫不惧怕,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心态面对一切。1973年,张秀英作为昌潍地区两名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共十大。会议期间,许世友特意找到张秀英,询问潍县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北京归来,张秀英成了不少女干部的偶像。但她始终保持低调,戒骄戒躁,永葆本色。
  -
  被冠莫须有罪名 心中坦荡不惧污蔑
  1966年春,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张秀英找来报纸,一遍遍地请人念给她听,每每被文章所描述的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
  几个月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编织“莫须有”罪名,妄图戴到张秀英头上。称她是县委委员,看焦裕禄的事迹报道是“嫌官小,妄图当县委书记”。因她是先进典型,媒体曾拍过她不少照片,此时却被批“假劳动,摆姿势,故意蹲低身子,显出庄稼好、肥堆高”等。
  张秀英不怕污蔑,有人要为她辩护,她坦然说:“大可不必,让他们吆喝过瘾吧,胡言乱语风过耳,扭过头去就是了。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她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心态面对一切。有良知的人了解她,没有忘记她曾想尽一切办法和老少爷们共克时艰,私下严厉警告说:“谁敢动张书记一指头,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胆子有多沉!”因此,张秀英那时没有受到肉体摧残。
  -
  光荣参加党的十大 许世友亲切问候
  1973年春,《大众日报》记者到前阙庄采访了一周,以《永葆革命青春》为题,报道了张秀英的事迹。次年春,《人民日报》摘要登载了该文。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秀英作为昌潍地区两名代表之一出席了,成为她政治生命的最高峰和人生荣誉的炫彩点。
  亲眼看到毛主席坐在大会主席台正中央,亲耳听到周总理作政治报告,张秀英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她原本是个叫花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竟能坐在国家的大会堂里……
  一天正吃午饭,一个佩戴着鲜红领章的老解放军走到她桌旁,问有没有潍县来的代表,同桌指着张秀英说“有啊”。老军人看着张秀英,说他叫许世友,在潍县待过。一听是大名鼎鼎的山东兵团司令(员),张秀英立马站直说:“首长,是您和谭(震林)政委打下了潍县……”“咦,我俩三头六臂有那大本事?是毛主席决策、华野指挥、无数军民拼命打下的。”张秀英兴奋地说:“那时我组织了担架队,伺候好了铺盖,等待抢运解放军伤员呢。”许世友朝张秀英伸出了大拇指。张秀英心花怒放,可马上又后悔了,心想:“这么大的领导都谦虚得要命,不夸自己,我咋能自我表扬?”许世友一再询问潍县老百姓现在生活得怎么样,问有没有困难,说很想故地重游,就是抽不出空儿来……许司令要离开时,扭头嘱咐她:“我们共产党人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要为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多操心多办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一夜,张秀英没合眼,老寻思着回家应该怎么做,才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
  做事低调珍惜情谊 开会议事平等畅言
  张秀英从北京回来,公社党委考虑到她快60岁了,成天东颠西跑,就指示大队为她配一个“专职司机”——找个年富力强、自行车车技好的社员载她。张秀英说:“那办事肯定是及时了,上传下达文件也快了,可老少爷们儿会不会说我摆谱拿架子呢?”她谈了自己的想法,公社书记张法臻诚恳地说:“秀英同志啊,这是为了工作,有条件的话党委该有辆吉普车,你到哪里都能拉你去呢!”张秀英只好有前提地接受了:“那人家有空,恰好我有事,就叫他载我。”
  自从从北京回来,张秀英圈了不少女干部“粉丝”,接连被邀去拍照片,并冠以“和十大代表张秀英合影”。她很珍惜情谊,把一张合影镶在镜框里,照题却掩去了。别人不理解,她说:“把我拥在当中就是抬举了,再写上和我怎么就过头了,我还是我,是姊妹大家庭里的一个,是你们的一个街坊邻居。”
  这期间,张秀英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开会时自己每每说什么、对哪件事表态,听的人多是“不言不语,连连点头”。她怀疑自己是否跌进了“一言堂”的窝子里,更怕自己被当外人。她要想方设法把事情反转过来。
  召集干部开会议事时,她不定调子,让大家先说,可都没出声的,闷在那里等她先开腔。在秋播动员会上,她故意篡改农谚,说成“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最适宜”,终于有个队长站起来纠正:“二大娘,白露比寒露早,你说倒了。”张秀英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扫瞄一下全场,问:“错了,是我说错了吗?不是你听错了吧……”众口作证:“是你说错了!”“哦,我还不老,就糊涂了。”自己笑了场,众人错愕,随即也笑。气氛一下子宽松了,嘁嘁喳喳不停口,各抒己见。
  张秀英要的就是这种民主,就是这种平等畅言的效果。
  -
  良种援官庄 改造陷马湖
  疏浚后的丰收河
  1974年的暴雨令官庄损失惨重,粮仓进水,麦种受损。张秀英不忘官庄曾阻敌保前阙庄安全,力主支援他们近五千斤良种。改造陷马湖时,她身先士卒,不顾伤痛带领社员大干一冬,终于把湖洼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1975年疏浚河道时,她主动将双杨路段包揽过来。
  --
  听闻官庄雨灾受损 支援麦种近五千斤
  1974年8月中旬,暴雨成灾,大、小官庄村因处两条河堤交汇位置,村子被淹,损失惨重。张秀英带领青壮劳力帮助堵豁口时,被湍流冲出十几米远,人们惊呼着抢救。她上岸后一边吐水一边说:“没事儿,解渴。”
  官庄两村的粮仓进了水,麦种遭受浸泡,眼看到了再播的日子,村民一筹莫展。张秀英知道后,就召集八个生产队的队长开会,商议援手。然而,多数人认为本村受损失也不少,麦子是精粮,都缺,哪能管得了别人。“别忘了,于清书当年带领鬃场罢工,打潍县时,咱堵住还乡团没遭难,不是受到了他们支援?今天他们有了困难,我们就坐视不管?今天我就说了算,用咱的好麦种换他们发霉的,谁反对,就请他起来站到我这里,讲个大家都服的理儿!”张秀英硬气地做了决定。见没人出声,又说:“换来后,掺上好麦子磨面,能吃就吃,不能吃就犒劳鸡!”各队一凑,换出去近5000斤良种。
  翌年,小麦下来,官庄要还,全村口径一致,婉言谢绝:“撒地的种子怎能收回来——本来就是送给你们的!”
  此事,连别的村都赞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张书记好样的!”
  --
  身先士卒改造湖洼 忍住病痛大干一冬
  前阙庄村南有块70多亩的盆地,当地人说骡马陷进去都动弹不得,所以叫“陷马湖”。1974年“三秋”结束,党支部做出了彻底改造的决定。
  张秀英身先士卒,挽挽裤腿下了洼。开工不几天,她旧病复发,全身疼痛,别人劝她休息,可她回答说:“谁叫我是支书,我不带头谁带头,干不动沉的干轻的。”有人直接说:“你要是累坏了,谁也担待不起,没法向上头交代啊。”还拿她的“十大”代表说事。“到北京开了一次会,我就变了模样,老婆子倒变大闺女,不认得啦?”她面带愠色,“往后谁也不许把我当代表这事挂在口上,谁说就罚谁工分……”脸阴沉了一大阵子,又转晴,不自禁地噗嗤笑了。
  她带领社员们大干了一冬,终于把湖洼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
  疏浚大于河泄洪沟 主动包揽双杨路段
  鉴于1974年暴雨成洪造成惨重损失的教训,潍县决定次年春,疏浚东距前阙3里、1964年开凿的大于河东河泄洪沟。此沟20余公里,径直流过双杨、高里、南孙、肖家营公社入海。工程已有基础,相对不复杂,指挥部决定各公社“各负己段”。双杨公社动员了十几个村的民工,早来晚走,不住宿,只吃顿中午工地饭。施工没几天,张秀英就向双杨指挥部建议:“双杨地面上不过3里地,这活用不了这么多人,就我们挨沟的几个村包了,别的回去忙坡里吧。”她的提议得到同意。受过前阙庄麦种援助的村子,深知张秀英的公心和威望,没有丝毫怨怼。
  那时,张秀英走路动不动掐一下腰,隐约显出腹内不舒服,但这没能阻挡她天天上工地劳动,与大家同甘共苦。人们劝她休息,在旁边看看、出出点子就行,她却说:“这条河沟子挖好了,洪水再大也危害不了庄稼地,村村沾光啊。我揽过来多干,大家不怪我吧?”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没意见,没意见!”她更感动了:“自然灾害时,上级拨给咱庄的救济粮多,这事不能忘了,活多干点也应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能光磨舌头啊!”她调来本村平常都舍不得多用的拖拉机运土,大大节省了劳力和工时,如期完成了任务。
  老沟道拓宽到20米,不能再叫什么沟了。县水利局征新名,张秀英代表双杨参与了意见,从众多预选名称中,选中“丰收河”。
  给妇女鼓劲 勇敢去抗争
  张秀英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也不识多少字,但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她演讲从不用稿,善用民谚,比喻生动形象,说话妙趣横生。她鼓励村里的妇女解放思想,要敢于反抗,和不公的命运作斗争。
  -
  虽没上过学语言能力强 演讲无稿说话妙趣横生
  张秀英虽没把自己当回事,但在群众心目中却是“政治明星”,好长一段时间应邀宣讲“十大”精神。事关原则问题,不能出纰漏,党委要给她组织稿子,她谢绝说:“别让我上布袋插水笔——装识字的!就是我能念,那也是千篇一律,大家看报纸社论就是了,听我唠叨个啥!”“先写出来,多念几遍给你听,就记住了。”“不必不必,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受难为。”张秀英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共产党、社会主义等不多的词。虽然她没上过学,但能精确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再组织下面实施。她会无意识地运用教科书上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谁懒,就说“倚着席站着”;说饿极了就夸张成“肚皮贴着脊梁”……有个青岛知青,乘车时被人踩了一脚,疼得尖叫,可对方不认错,便吵了起来。张秀英听说后劝人家:“反正疼过去了,你就干脆来个反道歉,我耽误你脚落地啦,说不定他会赔不是,两下里谁也不生气了,这叫不打不相识,再见面有可能成朋友啦。”那知青笑惨了,说这“反道歉”有意思,完全可以编进相声里去。
  1977年,潍县组织“万亩方”(即万亩方田,广造良田的代义词)土地平整大会战,张秀英提议双杨公社建个“娘子军连”。落实后,她做了一次动员:“咱们个中个都是百里挑一的,比选男兵还难,要对得起大家对咱们的这份信任,绝不能让男人嘲笑。”她说话痛快淋漓,风趣盎然,这是基于她的丰富阅历。她口音仍带鲁南腔,方言俗语运用却完全潍县化了,嗓子沙沉而富有磁性,话掏心窝子接地气,犹如缕缕清风拂耳。到哪里讲,讲什么,完全无稿,还时不时蹦出彩句佳词来,说多说少都耐听,引人回味。
  -
  鼓励妇女摆脱老思想 独具慧眼推荐女干部
  张秀英具备超前的政治理念。一解放,党和政府就开始制定改变妇女地位的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扫盲班、一夫一妻制、男女同工同酬等。但长期受封建意识毒害和禁锢,不少妇女还“听天由命”,放不开手脚去斗争。张秀英曾多次现身说法是如何向命运抗争的。有次她指着自己的脚说:“像我这个年龄的,十之八九缠脚。我小时大人想给我缠,我死活不干,拱进柴禾垛几天几夜不出来。他们找不到,反而求我了,到处吆喝让我快回来,说依着我啦。要不的话,我也是小脚,走不了远路要不来饭,也来不了前阙当于万瑞的媳妇。男人能干什么,女人也能干,你们看,新钱上就画着一个开拖拉机的女人。谁的命都是在自己手里的,敢反抗就能改变。”
  1977年1月31日,于万瑞病故。3天后,去外地争取副业项目的张秀英回到家,悲痛不已,扑在冰冷的尸体上痛哭。知情的老人说,她一辈子就这样,忘不了困难时拉自己一把的人。
  1977年下半年,潍县“万亩方”大会战前,她向双杨营推荐了村里的于美萍当“娘子军连”连长。于美萍1976年高中毕业,正想参选“工农兵学员”,张秀英却让她当了村团支部书记:“从小我看着她长大,泼辣,正直,体格好,声嗓大,和假小子似的,又有一定的文化,经过历练,可以成为称职的女干部。”果不其然,于美萍工作出色,出席了1979年山东省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后嫁到湖林埠村,很快就当了妇女主任,59岁时,还担任了村支书。
  -
  指示善待英烈后代  讲述考团抗战事迹
  山东第八区抗日游击队“独立一团”团长考斌之的妻子于万英是前阙庄人。考斌之被坊间称为“老考”,1941年牺牲在日寇枪炮下,妻子终生没再嫁,独自拉扯儿子考宗泽。
  于万英是绑鬃高手,1970年从延安外贸加工厂退休回家乡,当时仍处讲出身、论成分的时期。她一回来,张秀英就去看望。走出考家,张秀英从人们诧异的目光中读出了点什么,不问自答地说:“老考也是打鬼子的……”
  随即,张秀英指示大队有关人员不要另眼看待考斌之的儿孙,要和其他农民子弟一样使用。于是,考宗泽成了令人羡慕的大队柴油机手。孙子考林绪读书、升学也是一路绿灯。
  1981年,文史工作者来村调查考斌之的事迹,张秀英讲的一段往事充实了考团抵抗日寇的战例:1940年秋后,老考率通讯班和特务连的一个班驻前阙庄,流饭桥据点的日、伪军被考团袭击过,闻讯赶来报复。老考从容指挥作战,一面组织火力正面迎击,一面命令通讯班去村西的小河桥上用排枪侧攻。敌人弄不清兵力有多少,不敢久战,向南败退。这时,老考看见一个骑马军官,想结果了他,可排枪射程不够,就从身旁士兵手中抓过一支大枪,随着“砰”的一声,敌军官中枪落马毙命。敌军顿时乱了阵脚,狼狈逃窜。
  -
  留下规划图 愿景寄未来
  前阙庄成为潍坊市红色教育基地。
  1983年张秀英查出肺癌晚期,在病床上仍然记挂着前阙庄的发展规划,惦记着试验田里玉米的收成……当年,她再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只是没能亲手领到证书和奖章。她去世后,家人遵照遗嘱,对于上门还钱和粮食的一概拒收。
  --
  住院期间挂念不止 交待后人拒收还债
  1983年夏末秋初,张秀英感觉身体不适,在昌潍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查出肺癌晚期。
  张秀英曾随团到大寨、下丁家,江浙一带的先进村庄参观取经,每每有“回来能用上”的收获。她请一名美术教员绘制了一幅《前阙庄村容规划图》,唯恐丢失,一直压在自己枕头下。孩子们拿这事开玩笑,她呵呵一乐:“这是我的‘梦现图’,做梦也想要实现的图,让社员都过上天堂生活。”
  在病榻上,村干部前来探视,她逐个拉拉手,眼角噙泪,声音微弱地说:“待要富,先修路;有了路,必定富。前阙庄,前阙庄,欠缺好路的庄。我工作没做好,没做到底,对不住老少爷们,今后要靠你们了……”她颤颤巍巍地把规划图拿出来说:“你们……留着琢磨吧。”《前阙庄村容规划图》中道路纵横如棋盘,一式的二层楼房,树木郁郁葱葱,街灯密密高悬,还有文体广场、学校、敬老院、托儿所等。
  张秀英在病榻上询问探视的村干部,念叨玉米“耩播法”的产量会怎样。玉米是农民的主要口粮,世代沿袭“点种法”,把几粒种子撒进相隔尺余的窝埯里,待出芽后薅剩一棵旺苗,亩产最多五六百斤。1983年春,双杨公社普及土地承包,种子站要推广玉米“耩播法”,株距不再那么大,甚至“丛生”,需要试验田。新生事物出现,往往不被马上接受,许多村子抱着观望态度。张秀英听说了,就把这活揽了过来,排除非议,在尚未完成分地的四队,用5亩地做尝试。
  张秀英还不失幽默地对探视的说:“人家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是还喘着气,挂念就不止啊……”
  1983年9月27日,张秀英去世,享年68岁。
  就在这年春,她再次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但奖章和证书姗姗来迟,她未能看上一眼,只能由儿子代领。
  张秀英连干20年村支书,为全村留下了多座公共建筑、十几部机械化设备,40万元“天文数字”的集体积蓄。
  在她过世之后,玉米才收下来,亩产较往年翻番。现在,双杨地面上的玉米,亩产1200斤都是小菜一碟——殊不知,这里面包含了张秀英的“吃螃蟹”精神。
  张秀英的个人遗物里,没现金没存折,值钱物仅是一个老式的半导体收音机、一张卯榫懈晃的纱网饭橱,一口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水瓮。她的孙子、原潍坊护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于刚回忆,奶奶临终前,家人问她和谁家还有账目,她说:“我没欠谁家一根针一条线、一捏盐一滴油,我死后没有人会上门儿来朝你们要的;倒是有欠咱钱粮的,哪家我就不说了。但凡借,也是虑谋了好久,开出口来不容易,他们帮过我护过咱。我送出去的是报答,不能回收啊。要是登门来还,一定说不要了,这会让你们和街里爷们相处得更和睦。”她死后,十几户扛着粮食或拿着钱来还,家人遵照遗嘱,一概拒收。
  --
  规划蓝图今已实现 前阙成为全国先进
  土地的高强度粘合拖赘,是前阙庄发展的极大制约瓶颈。人们谈泥色变,只是冬天受欢迎——四村八疃来挖泥膛炉子洸锅台的倒不少。如何挤掉道路泥淖这个“脓包”,是每届领导班子的当务之急,多任书记都拼过,却无力回天,改变不了大环境的制约。张秀英办砖瓦厂的初衷,除了搞增收外,还想利用煤灰砖渣铺敷村路。搞过两次,但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
  而今,前阙庄“两委”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下,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带领全体村民苦干实干,旧貌变新颜。昔日道路泥泞,今日平整堂亮;昔日茅草陋房,今日高楼鳞次,成为全新的田园旅游胜地。村后济青高铁“复兴号”呼啸而过,邻村陆续纳入版图,人才不断涌进。享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称号,并成为潍坊市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了“社区+产业+新型职业农民”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开创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的“前阙模式”。
  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面对媒体采访,总是发自内心地说:“这些变化,是张秀英书记愿景的体现,是她规划构想的延续和拓展,没有她的先导,也许我们想不到这样做。”新民谣中称“前阙路,水泥铺,公交线,八加五(即13条),随便去”。
  倘若张秀英真有在天之灵,一定会泪飞笑瞰这片她终生拼搏过、奉献过的土地。
  本期图片均为张建国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