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3 09:18
鄌郚总编

清代廉吏刘棨

  清代廉吏刘棨
  刘棨(1657—1718),字弢子,号青岑,先祖刘福自明弘治年间,于江南砀山县徙居诸城北乡逄哥庄(今高密市逄戈庄)。刘棨之父刘必显是刘家第一位进士,也是刘家清廉为官家风的开创者。刘棨先后担任湖南长沙知县、陕西宁羌知州、山西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他政声远播,一心为民,以廉洁著称。刘棨共有十子,有八子先后中举,其中又有三人中进士,书写了八子登科的传奇故事。
  刘家能取得三世一品、父子祖孙翰林、八子登科、五世蝉联进士的诸多辉煌,优良家风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而刘棨作为刘家奠基式的人物,对后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沉思和感悟。
  本期撰稿:李金科
  -
  数世书香科第联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棨传记史料。
  刘果会试履历
  与明清众多新兴的科甲望族一样,刘棨家族原本是平民之家,但数世书香,对科举功名执着追求,最终凭借科举入仕成功跨入清代望族世家之列。
  -
  自砀山迁诸城 族人务实躬行
  关于刘棨家族的源流,刘棨第五子刘统勋所撰《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与明清众多的望族门第不同,以刘棨、刘统勋、刘墉为代表的清爱堂刘家,并没有妄追世系、攀附历史名人、大肆联宗,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未知的族源绝不妄加推测,这在当时的名家大族中并不多见,也足见刘家子弟的务实躬行。
  刘家的门生阮元后来在《东武刘氏族谱序》中心存敬慕地说:“刘氏之二十有五,汉唐以来,将相名人不可胜数。今诸城谱为砀山,以上不可稽,不能推世系,又何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宰相著其姓,今诸城文正、文清两公,非徒为宰相,且为贤宰相,天下仰之。族谱不因宰相而修,而贤相更足立族谱之望。呜呼!此圣翰所特许,为海岱高门第也。”
  刘棨先祖刘福徙居诸城北乡逄哥庄(今高密市逄戈庄)后,数代以务农为业。至刘棨曾祖刘思智,字鉴宇,始中秀才。当时刘家依旧贫寒,但他毕竟开启了书香之门。刘思智之子刘通,号泰路,亦为秀才。他与其父一样,刻苦求学,家贫无书可读,在亲戚朋友处看到好文章,就抄录于旧纸或掌肱间,回家后抄录成册,以便诵读,由此可见其对学习的执着。
  -
  父兄皆中进士 俱以清廉著闻
  刘棨之父刘必显(1600—1692),字微之,号西水,是清爱堂刘家第一位进士,也是刘家清廉为官家风的开创者。
  刘必显幼时刻苦力学,十九岁成府学秀才,岁试第一。天启四年(1624)中山东乡试举人,此后近三十年屡次参加进士科考皆不中,又因倔强成性,耻于世俗,遂至家徒四壁。清顺治九年(1652),年过半百的刘必显终于考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后晋户部河南司主事。辞官归里后,在诸城之南九仙山构筑槎河山庄别业,“惟聚子孙一堂,教以耕读,不及世事也”。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二十七日卒,时年93岁,后崇祀诸城县乡贤祠。
  刘必显为官清廉,开启了清爱堂刘氏清廉为官的先声。其督理通州中南仓时,于署后空地,捡除瓦砾,种菜自给,数月不知肉味。当时通州人都说:“刘监督,但饮通州水耳。”一日,水夫因丧妻耽误供水,刘必显得知其家赤贫,给银十两,让其娶妻立嗣,当时通州人又说:“刘监督并通州水亦未饮之矣。”乾隆《诸城县志》亦载:“在官不及十年,然风裁峻整,不可以私干,教子孙亦以廉隅为吏治之本。”其后裔继承清廉家风,以为官清正廉洁久负盛名。
  刘棨兄弟四人,次兄刘果(1627-1699),字毅卿,一字木斋,晚号樵云老人。十岁应童子试,文章甚奇伟。刘果不仅长于文学,又富有武略。明末大乱,数次救父于危难中。曾随父避难金陵,清朝定鼎后,回归故里,“家徒四壁,蓬蒿没人”,在父亲激励下,“略无一顾”,发奋读书,于顺治十六年(1659)中进士。
  康熙三年(1664),刘果出任山西太原府推官,在任捐修文庙,兴办义学,狱无冤滞,百姓称为“刘青天”。康熙七年(1668)出任直隶河间县知县,爱民如子,百姓称誉。
  康熙九年(1670),康熙皇帝出巡畿辅,询问民间疾苦,暗察地方官吏治绩,单骑微服私访至河间。据张贞《诰授奉政大夫、提督江南学政、按察使司佥事刘公墓志并铭》记载,康熙皇帝问乡间老人:“河间知县贤否?”老人回答说:“我生七十年,从未见贤如刘令者。”康熙即日召见刘果,命骑马随从,从行十余里。刘棨后来曾自豪地说:“以德得此遭遇,从古稀有。”又从行二十里,命回县办事。康熙皇帝即日下旨:“朕田猎畿南,访知河间知县清廉爱民,才具优长,着从优议叙。”一时声望传闻中外。
  刘果由河间知县擢升刑部江南司主事,累升刑部浙江司郎中。康熙十七年(1678)冬,擢江南按察司佥事、提督江南学政。刘果对江南士风产生了很大影响,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桐城派先驱朱书等江南名流都是刘果的门生。其胞弟刘棨曾说:“由是文气复古,名公蔚起,海内皆以为先生力居多。”《江南通志》《重修安徽通志》则记载:“谢绝私交,厘正文体,浮滑委靡之习为之顿改。”
  刘果后因丁母忧回籍,服除后,应补监司,其弟刘棨应授知县,兄弟二人以父年事已高,皆不出仕,“朝夕承欢,极尽志物之养,十三年不少懈,于是两孝子之名闻天下。”刘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初五卒。
  -
  次兄亲自教授 最终考为进士
  刘棨少时聪颖,有神童之誉,年仅十一岁就中秀才。邵彬儒《活世生机·刘公绸》记载,一日其父问他:“读书何为?”答曰:“做官。”父曰:“做何等官?”答曰:“做好官。”父曰:“要做好官,先得做好人,做秀才不好,做官时断难好矣。欲做好人,尤须先做好子,不可以为子,将何以为人。”刘棨叩首受教,由是刻刻不忘父训。
  刘棨十五岁时,随父至京。著名文士德州人田雯见其文章,甚为欣赏,认为是科第之才。并对刘棨之兄刘果说:“令尊年迈,有弟如此,而不早教,是君之过。”刘果颔首称是。其父南归时,指着刘棨对刘果说:“此子颇不大鲁钝,汝素爱之,然好嘻戏,吾老又不能教,吾以此子付汝,汝能教之有成,即之以友为孝。从此日,随汝到任所,我归不携去也。”并给刘果一把杖尺,上书曰:“国法三尺,家法二尺,果儿所用,棨儿能受,方是孝子,方是孝弟。”刘棨由是受教于刘果。
  康熙十二年(1673),刘果出任江西九江关监督,刘棨随往。刘果亲为其弟选定所读文字,竟日讲解,至夜半犹不倦。刘棨作文不佳时,刘果即用父亲所授杖责之,责罚后兄弟相拥而泣,泣后复教,如是一年,虽盛夏未尝间断。
  康熙十四年(1675),刘棨以监生中式顺天乡试第125名举人,时刘果因病三月不起。刘必显寄信给刘果说:“倖传第,世间常有。教弟成人,古今罕见。”刘果捧书,病中不禁泣而笑曰:“吾病瘥矣。”不到十日康健如常。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会试,刘棨高中第26名贡士,殿试中二甲二十五名,刘果得知后说:“吾家继前人志者又有人,吾可游优泉林,事老父,弄诸孙,以遂成我初念矣。”
  刘棨是清爱堂刘家的第三位进士,也由此将刘家开启了新时代。乾隆《诸城县志》记载,刘棨中进士后,“益学书,博涉子史”。
  -
  长沙宁羌颂声蔚起
  三千路隔水盈盈,岳麓山头雁字横。爱尔风流新令尹,赠君清白旧家声。这是刘棨出任长沙知县时,其兄刘果的赠诗。刘棨没有辜负家兄的嘱托和期望,一入仕途,即政声远播。他升任陕西宁羌州知州后,将家乡的养蚕织绸技艺传到当地,民利赖之。
  -
  任职湖南长沙知县 力除陋习政声远播
  十年孝心天地鉴。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十九岁虚龄的刘棨离开家乡赴京谒选,得授湖南长沙知县。居乡十年奉养老父的佳话早已远播四乡,宦途伊始,刘棨踌躇满志。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记载,其任长沙,“以廉明称”“居官廉惠,见义奋发,尤善应变”。力除溺女陋习,活人无算。当时有裁兵谣言,巡抚标营千余人围堵巡抚衙门,巡抚不敢出,刘棨为陈大义,并预发三个月军饷,以表无裁兵诚意,事情得以妥善解决。嘉庆《长沙县志》亦载:“年少高才,听断如流,各上宪有繁剧重任必以委棨,合省守令有疑狱重案皆咨访之。”
  刘棨在长沙任内,政声远播。康熙间,汉阳诗人王戬《赠刘青岑明府》诗云:“迢递湘江道,维舟指驿亭。草生两岸绿,天近数峰青。夜雨连云梦,微风过洞庭。舆人诵新政,倾耳若为听。”
  清爱堂刘家与浑厚的湖湘文化其实甚有渊源,刘棨的父亲刘必显曾颁诏偏沅,留下诸多佳话。康熙三十五年(1696)刘棨出任湖南乡试同考官,所取多知名士。“公暇即至义学与诸生论文,寒暑不倦,严立课程,亲为甲乙。”岳麓山同样留下刘棨的足迹,浙江仁和进士汤右曾《同刘青岑游岳麓寺》诗云:“欢言故人驾,共此霜州渡……诺公诗家流,雕琢有秀句。相将共游衍,往复惬欢趣。”多年以后,其子刘统勋公正审理湖南巡抚许容诬陷谢济世案,其孙刘墉又出任湖南巡抚,讲学岳麓书院。湖南粮储道刘垿、湘潭知县刘之錧、沅江知县刘坰等一大批刘家子弟长期在湖南为官,博大浑厚的湖湘文化也由此融入了清爱堂的影子。
  -
  升任陕西宁羌知州 推广养蚕救济灾民
  康熙三十七年(1698),湖广总督吴典以循良举荐刘棨,得授陕西宁羌知州。宁羌地瘠民贫,刘棨到任后,“为均田赋,完逋赋,补栈道,修旅社,安辑招徕,期年而庐舍萃集”。百姓感念刘棨,“呼为刘父,每饭祀之”。宁羌偏僻无书,刘棨为建书肆,又建义学,亲为讲解,不久竟有两人中举人,“蓋三百年所未见也,督抚交荐其贤”。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光绪《宁羌州志》记载他:“操躬正直,治民乐易和平。”清代入祀宁羌州名宦祠,宁羌人专建刘公祠纪念。《四川布政使青岑刘公宦迹述略》载:“公在州日,民有持束薪为公寿者,及去州,有拾公遗金来还者。曰:公廉吏,薪可献也,金不可不还也,其感人至此。”
  宁羌多槲树,宜养山蚕,刘棨便派人回家乡购买蚕种。诸城是清代柞蚕的重要发源地,辽东、陕西、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柞蚕养殖技术,几乎清一色地源自诸城。刘棨请人传授养蚕织绸技艺,宁羌百姓受其利,将织成的丝绸称为“刘公绸”。后来陈宏谋任陕西巡抚,在省内推广其养蚕法。嘉庆《汉中府志·物产·货之属》:“缣紬:宁羌有刘公茧,山内青冈树生野蚕成茧,州牧山东刘玺(棨)教民缫丝织紬,民利赖之,名曰‘刘公茧’。”
  刘棨传播养蚕法,对清代山东仕宦子弟产生了积极影响。乾隆间安丘人李大本仕宦湖南,亦传山东养蚕法。济南人、遵义知府陈玉壂传播养蚕法于黔中。诸城人王縈绪任四川酆都知县,传山蚕养殖之法于巴蜀。胶州人王隽任四川大邑知县,从山东取种分给当地百姓饲养。潍县人韩梦周任职安徽来安,教民养蚕,著《养蚕成法》。高密人郝敬修,任职陕西汉阴时亦传播养蚕法,当地人称所织绸为“郝公绸”。他们都颇受刘棨的影响。
  当时陕西发生大灾荒,而宁羌地处秦巴腹地,山路崎岖难以转运粮食,刘棨请求上司批准将官仓储粮借给百姓,动员百姓自运,规定自运一斗粮者付给三升作报酬,不到十天,运回粮食三千石。上司派刘棨协助赈济洋县,刘棨亲自沿江踏勘路线,再按人定量发粮,不几日全部分完。他对洋县知县说:“此粮是借贷的官粮,倘若百姓不能偿还,咱们俩人当替百姓偿还。”到了秋后,洋县百姓自动还清粮食,最后还多出一百石。
  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陕西三原人陈嘉绩,并不认识刘棨,对任职家乡的这位贤良官员非常敬重,向朝廷举荐刘棨“清廉勤敏”。乾隆《三原县志》卷九记载:“后(刘)棨历官藩司,终始未通闻问。”
  -
  母丧丁忧无钱还乡 变卖田产筹集路费
  康熙四十年(1701),刘棨擢升甘肃宁夏西路同知,未及赴任,因母丧丁忧。他因替百姓完赋税竟无钱还乡,写信给胞弟刘棐,令其代卖家乡田产。宁羌人听说后,争先输金为助。刘棨拿出家书说老家田地早已卖掉,宁羌百姓无奈作罢。
  由于良好的政绩,宁羌人当年曾专门为刘棨建刘公祠,但由于路途遥远,刘氏后人鲜有造访者,乾隆间刘棨之孙刘墉任陕西按察使时曾前往宁羌瞻仰。迨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任云贵总督林则徐道经成都,与刘棨的玄孙、时任四川按察使的刘喜海相遇,刘喜海遂请林则徐托其友人查访刘公祠并作修葺。林则徐没有忘记此事,两年后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刘喜海已升任浙江布政使,林则徐写信给时任宁羌知州孙玉麒说:“前康熙间由宁羌牧洊升至四川方伯刘公棨者,前山东诸城文正、文清两公之祖父,而今浙江燕庭藩伯之高祖也。其治行已载于国史,而武都旧有专祠,但未卜时历百年,栋宇尚未坍圮否?弟前过锦江小住,得与燕庭往还,承渠托弟转恳执事复加修葺,并嘱弟为撰楹帖,寄悬祠中。兹特将撰联寄来,敢求执事将刘公祠量为修整,并将弟之楹帖,觅匠制就,只须木板蓝字,便觉朴素浑坚矣。现附严司马过陕之便,附寄修费贰拾金。虽不足以资匠工,亦聊借襄黝垩云尔。缅维阁下循良心迹,与刘公先后同符,琐事奉烦,或不厌弟之琐渎也。”宁羌知州孙玉麒也没有辜负林则徐的嘱托,他在任重修刘公祠,并撰写碑文,亦以良好政绩留存于史册。《宁羌州志》记载:“刘公祠在南门内,知州孙玉麒重建,祀四川布政使、前任宁羌知州刘棨。”
  -
  任职平阳政绩卓著
  刘棨任职平阳,用心周济抚恤灾民、修葺文庙等。纂修《平阳府志》时,聘请了四位名士担任分纂,《平阳府志》修成后被誉为全国名志。从长沙到宁羌,从宁羌到平阳,每至一处,刘棨都以良好的政绩被百姓铭记。“在任吏惕民怀,善政不可胜举”,这是乾隆《平阳府志》对刘棨的赞语。
  -
  丁忧期满赴任平阳 煮粥赈饥体恤灾民
  《四川布政使青岑刘公宦迹述略》载,刘棨丁母忧时,奉特旨:“陕西宁羌州知州刘棨居官甚好,俟其起复日启奏。”康熙四十三年(1704)冬,服阕入京,例补湖南长沙府同知。康熙皇帝说:“刘棨居官甚好,未知学问如何?”遂诏试乾清门,试四书文一篇,曰:“文章甚好。”即日改授山西平阳府知府。
  刘棨任职平阳时,值刚刚发生地震之后,满目疮痍。刘棨用心周济抚恤,岁欠煮粥赈饥,修葺文庙,整理乐器,重建鼓楼,年终预给兵饷,延请孔尚任主修《平阳府志》,修卜子夏、王通、司马光、薛瑄诸祠,并恤其后裔。时任山西学政邹士璁在《重修平阳试院记》中曾记叙刘棨捐修平阳试院的经过,当时平阳试院因兵祸和地震荡然无存,刘棨深以为忧。恰值刘棨生日,其34位属吏商议造画屏祝寿,刘棨说:“必欲寿我,盍以此为我建平阳试院乎。”属吏争先恐后捐助,邹士璁亦捐俸钱襄之,不数月而落成。邹士璁在文中称赞刘棨:“公职守牧民,乃能恤轸士、建书院,有兄之风。其治平阳,美绩不可胜书。”
  刘棨在平阳,注重以礼乐治理平阳,颇有汉唐循吏的影子,他见学宫祭祀礼器不全、礼仪不备,于是延请颇懂文庙祭祀礼仪的曲阜人孔尚任主持整饬文庙礼仪,并亲撰《府学文庙祭器乐器仪注碑记》。
  -
  聘请名士纂修府志 府中幕僚皆为才俊
  刘棨府中一直不乏才俊之士,这种招贤纳士的风范在刘家得到赓续发扬,后来其子刘统勋、其孙刘墉都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康熙《平阳府志》记载,刘棨纂修府志时,专门聘请山东曲阜人、原任户部员外郎孔尚任,浙江嘉兴人、进士高孝本,江南徽州人、翰林院孔目吴启元,江南桐城人、候选知县刘允升四位颇有才气的士人担任分纂,同时聘请绛州翰林李复泌、闻喜翰林张克嶷等担任校正,因此康熙《平阳府志》修成后被誉为全国名志。
  康熙《平阳府志》的四位分纂中,孔尚任出身于孔府世家,其他三位都是江南名士。康熙四十六年(1707)冬,孔尚任受邀到平阳,《临汾县志》记载孔尚任赴平阳的原由说:“太守诸城刘公修郡志,聘至平阳董其成焉。”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平阳府志》完成后,孔尚任返回曲阜。
  孔尚任在平阳的数月里,虽是获罪之人,但刘棨待之甚优,曾赠袍给他。孔尚任《平阳郡署主人赠袍》诗云:“吟诗瘦尽沈腰存,一袭霞袍竟体温。家去何愁羞季子,春游直可傲王孙。摊书倦后妨灯灺,顾曲欢时怕酒痕。少在身边多在箧,信陵席上不言恩。”孔尚任在诗中将喜纳宾客的刘棨比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由此也可见刘棨当年幕府中的盛况。孔尚任《腊日客平阳刘青岑太守设鲜鳆鱼享客,诗以志异》一诗称赞刘棨:“太守悬鱼朝野闻,早韭晚菘性所嗜。”刘棨任职平阳时,康熙皇帝曾驾幸五台山,刘棨有幸前往五台山接驾。刘棨有《纪恩》诗四首记叙五台山迎驾事,其一云:“缭绕层霞旭日开,千官齐拥圣皇来。九天淑气临初地,万里春光上五台。华谷夜闻仙乐奏,珠林朝见紫鸾回。小臣亦厕鸳班后,独立惭无献赋才。”从孔尚任的《踏灯词》“太守迎恩上五台,北门锁钥不轻开”亦可佐证此事。
  高孝本更是刘家的贵宾。高孝本,字大立,别号华青,又号戴笠,浙江嘉兴人,康熙辛未进士,历任泾县、绩溪知县,为官廉直。后应邀入刘棨幕府,参与纂修《平阳府志》,继纂修《隰州志》。后长期任刘家西席,教授刘统勋兄弟。早在刘棨任长沙知县前,安徽休宁人吴启元就与刘棨交往。吴启元,字青霞,号霞槎里人,又号三十六峰老农,著有《秀濯堂集》。刘允升,字岩遇,号云芝,安徽桐城人,诸生,著有《怀古堂诗稿》。
  在刘棨的诸多幕僚中,浙江嘉兴人沈廉也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沈廉,字补隅,高孝本门生,曾长期追随刘棨。工诗,著有《蜀游诗》《云锦斋诗钞》。沈廉曾在平阳刘棨幕中多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刘棨调任天津,沈廉南归,后刘棨出任四川布政使,沈廉陪同前往。清人金永昌为其作传云:“少颖慧,博闻多识……家本贫,不惜万里游。初至蜀,方伯刘公青岑奇其才,延入幕,刘公夙负诗名,性耽吟咏,与先生倡和无须日。”乾隆七年(1742),时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巡视海塘北归,与沈廉相遇,曾漫谈话旧。沈廉《壬戌初夏刘延青(清)总宪视海还朝舟次话别》诗云:“三载相逢清晏日,轻舟谈笑动关河。风高裘带人如玉,气静蛟龙海不波。白发难忘先德在,青云偏系别情多。平泉他日如邻近,眭夸犹能曳杖过。”其对刘棨当年的知遇之恩感激之情跃然诗中。
  寓居诸城、原籍江苏昆山的金奇玉亦是刘棨在平阳时的座上宾。金奇玉,字绍怀,号琢庵,少时因家难逃避诸城,后中举人,曾任河南渑池知县,工诗善画,著有《龙溪纪年诗集》,诗入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刘棨曾参与校订金奇玉的《龙溪纪年诗集》,《龙溪纪年诗集》卷七收录数篇与刘棨有关的诗作。康熙四十六年(1707),金奇玉随新任临汾知县、诸城举人李廷瑗前往山西,道经平阳,曾寓居平阳多日,与刘棨幕僚高孝本、吴启元、刘允升、孔尚任等亦有诗歌往来,高孝本、吴启元曾为金奇玉《龙溪纪年诗集》作评。金奇玉《过候刘太守青岑兼中颂谢二首》云:“才捷风云大,官清气象尊。”他在《平阳郡楼四十韵》小序中称颂刘棨说:“时呼过从,往来其下,目睹其盛制壮观,为合郡阜安长计,忾然於少陵咏道州云。”
  刘棨好宾客,政事之余与幕友造访平阳山水古迹,高孝本《同青岑太守东塘壧遇佃野榆村西郊访花,同登姑射山遇雨,再宿神居洞,出山过金龙池观水,又过婆婆城看竹》诗云:“道旁老稚纷迎拜,笑指滁州有醉翁。”沈廉亦有《丁亥暮春陪刘青岑太守游河津龙门即事纪兴二首》诗。刘棨的诗作清代曾被收录于《平阳府志》《临汾县志》中。其《襄陵道中》诗云:“揽辔城南沙路遥,看花芳圃不须招。风流犹愧东坡老,尚与渔人争渡桥。十里桑田信马蹄,暖风迟日绿杨西。流莺似爱春光好,飞向桃花枝上啼。”
  -
  为官清廉御赐堂名
  乾隆《诸城县志》关于康熙御赐清爱堂的记载
  刘棨所制清爱堂墨
  刘棨担任天津道副使期间,康熙南巡至天津,刘棨迎驾,趁机乞赐清爱堂额,康熙遂书“清爱堂”相赐。在父兄的激励和熏陶下,刘棨作为清廉爱民的典范再一次让刘家子弟走进帝王的视野,清爱二字亦传衍数百年。
  -康熙南巡至天津 刘棨乞赐“清爱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下诏举荐操守清廉才俱优长之员,以知府被举荐者惟有刘棨与陈鹏年两人。刘棨在平阳任,得授中宪大夫,加三级。
  康熙四十九年(1710),刘棨被擢升天津道副使,《山西通志·名宦录》记载,其离任时,“士民泣送之”。当年,康熙南巡至天津,诏许从官恭瞻,康熙亲洒宸翰,刘棨趁机奏其兄刘果任河间知县时曾受到“清廉爱民”的褒奖,乞赐清爱堂额,康熙皇帝遂书“清爱堂”相赐。这是刘棨第二次迎驾康熙皇帝,第一次是在山西平阳任内,当时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刘棨以平阳知府的身份前往迎驾,曾给康熙皇帝留下很好的印象。
  《四川布政使青岑刘公宦迹述略》对御赐“清爱堂”一事记载得颇为详细:“公因跪奏臣兄刘果昔任河间县知县,曾奉有刘果清廉爱民之旨,臣今敢求御书赐臣‘清爱堂’三字,因清廉爱民出自天语,故敢冒罪叩请。上顾令写字,因授御笔令伏御案作字。公敬书‘天下太平’四字以进,上曰讫,及援笔写‘清爱堂’三大字。翌日,内侍捧出,传旨云:‘因刘棨居官清廉,特赐此匾。’”清爱堂从此成为刘家的堂号,声名远播。乾隆《诸城县志·刘棨传》把御赐清爱堂记载为刘棨迎驾五台山时之事,与史实有出入。
  清人德州卢见曾辑《山左诗钞》,收录刘棨《生孙》诗一首。并记载:“公清操特著,所至有声,而才智深沉规画宏远。余以乾隆辛未转运天津,距公去任已三十余年,公在天津道任又不过数月(此处记载有误,刘棨在天津道任二年有余),而声施未艾,遗爱在人,贤者之益於地方固如是乎!《生孙》一作计在公宦达之时,而已食指为愁,其清节可想见矣!”
  刘棨的《生孙》诗后来也被收入《晚晴簃诗汇》中,其诗云:“休怪年来白发新,添丁汤饼会频频。掌纹差喜堪绳祖,食指添繁渐累人。我以江山经岁月,儿从襁褓走风尘。何时共聚枌榆社,绕膝含饴乐是真。”生孙本是人生乐事,但正如卢见曾所说,《生孙》一诗作于刘棨宦达之时,却彰显添丁之愁,其为官清廉可以想见。当然,刘棨也不会想到,他的孙辈后来科第蝉联、异军突起,将刘氏家族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刘棨的37个孙子中,有12人中举人,中举者中有2人中进士,共有15位出仕为官,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就是其中最为佼佼者。
  -
  刘氏子弟清廉爱民 堂号成家族代名词
  刘棨家族对御赐清爱堂备感荣耀,刘家子弟与清爱堂也结下了很深的情感。当年,刘棨之兄刘果在河间知县任上,得到康熙皇帝“清廉爱民”褒奖后,刘果亲书“清爱堂”三字悬挂于官署厅堂,刘家“清爱堂”最早雏形由此而来。刘家得到康熙御赐清爱堂后,康熙皇帝亲书的清爱堂匾额也由此成为刘家的骄傲,“清爱堂”后来也渐渐成为刘墉家族的代称,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佳话。
  刘棨对翰墨特别喜好,曾制“清爱堂”墨家用,邀制墨名家、安徽歙县人曹素功制墨。刘棨制墨多标有“御书清爱堂”“槎河山庄主人清玩”“余清轩”“青岑”等字样。周绍良《蓄墨小言》记载说:“墨质细润,形制雅致,格局大方,确为不俗。”关于清爱堂墨,亦有乾隆年间制品。乾隆三十九年,刘棨侄孙刘墫曾经有一段识语:“清爱堂者,先伯祖方伯公蒙圣祖皇帝御赐之匾额也。先伯祖服官之暇,怡情翰墨,採新安歙县之犀纹,颜以御额。诚拳拳服膺弗失之义,今日月几何,而余来江左,复访旧模而为之。盖数典而不敢忘。非仅宝者贵於文人学士已也。”
  清爱堂刘家对翰墨古砚情有独钟,刘棨后裔刘统勋、刘墉、刘镮之、刘喜海四代都喜好藏砚,这与刘棨的影响息息相关。迨至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命刘镮之整理伯父刘墉墨迹,摹勒刻石,名《清爱堂石刻》刊行于世。而御赐清爱堂作为印章,屡屡出现在刘墉书法作品上。
  清爱堂因刘家清廉爱民而得名,清爱堂也自然成为刘家清廉为官的代名词。刘墉堂弟刘堮在《文清公挽诗五首》中怀念先祖功德、感慨清廉爱民家风说:“惟将冰蘖酬恩遇,官愈崇高操愈清。今日悠然殡祖宅,此生真不愧堂名。”清人阎湘惠《谒刘文清公墓》颂云:“先世传清爱,今人念老成。”清代二百多年间,清爱堂走出了众多“刘青天”,清爱堂和“刘青天”的光辉形象也早已印在无数老百姓的心坎上。
  而清爱堂作为刘棨家族的堂号,备受当时士大夫景仰。后来乾隆皇帝赐诗刘墉“海岱高门第”,嘉庆皇帝亦称誉刘家“洋洋表海东”。迨至清末,清爱乡作为乡名出现在诸城东北部的版图上。直到今天,刘棨故乡逄戈庄新建清爱文化园,清爱二字传衍数百年,依然熠熠生辉。
  -
  在江西任内时值大赦 详勘死囚平冤百余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二月初七,刘棨奉旨升任江西按察使,从时任刘家西席的高孝本所作《客津门三载,癸巳二月将之南昌,庭槐梁燕依依惜别,漫赋二十八韵》诗推断,刘棨当是次年赴任。刘棨在江西任内,时值康熙六十大寿,恩诏大赦,刘棨详勘死囚,平冤者百余人。康熙《庐山秀峰志》收录刘棨《山中古碑》一诗:“平原北海柳诚悬,虞赵残碑与共传。犹有文成题半壁,山中呵护嘱诸天。”
  刘棨在江西按察使任内诰授通议大夫,恩荫一子(由第六子刘组焕承荫)。刘统勋兄弟亦随父居南昌,刘统勋在《胶西高氏世德录序》中曾回忆在南昌的岁月:“东武与胶为邻邑,往来旧婚媾相从,先光禄府君臬江西,与高将军旦复公官同城而善。余兄弟又与将军冢子佩中、犹子英玉同学,先后同膺癸巳、丁酉乡荐。”刘统勋所说高将军指高文熠,字旦复,山东胶州人,康熙间以参与平定西北王辅臣叛乱累立军功,康熙四十一年升南昌镇总兵,后升西安副都统。
  -
  外足兵饷内抒民困
  刘棨四川赴任,经陕西宁羌时,宁羌百姓夹路欢迎,声震山谷。在任期间,他外足兵饷,内抒民困,康熙五十七年因筹划兵备致疾,病故于四川,虽壮志未酬,但他清廉为官的故事令人敬重。
  -
  经宁羌赴四川上任 筹划兵备致病离世
  康熙五十二年(1713)十二月二十日,刘棨奉旨升授四川布政使。刘棨的幕僚沈廉随往四川,从沈廉《怀远将军徐砚渔挽词二首》记载的“今夏余随刘公赴西川,取道河东,感念畴昔之好追赋挽词”等史料推断,刘棨一行入川时,是由京师出发取道山西平阳,经剑阁入成都。据记载,道经陕西宁羌时,宁羌百姓夹路欢迎,声震山谷。
  刘棨任四川时,时任四川巡抚为汉军镶黄旗人年羹尧。当时正值川陕用兵,刘棨主要负责筹措粮饷,“外足兵饷,内抒民困”。清人王培荀《寓蜀草》卷四对清代仕宦四川的山东籍名宦极力颂扬,列举了刘棨及益都王遵坦、莱阳宋琬、新城王士祯、福山王骘、诸城王沛憻等人,并说:“山东前官蜀者多有名迹,景仰风徽,宛然如在。”其中《诸城刘方伯棨》诗序云:“青岑先生宰长沙,禁溺女全活甚众,牧宁羌教民蚕织,为四川布政使,值军兴抒民困。”
  康熙五十五年(1716)二月,康熙皇帝询问大学士、九卿,举出如陈瑸等一样的操守清廉之员,九卿共举荐余正健、朱轼、张应诏、刘棨四人。同年二月初八日的起居注记载:“给事中郭徽祚等举出四川布政使刘棨居官勤慎,操守好。上曰:刘棨居官如何?汤右曾对曰:刘棨居官甚好。张鹏翮奏曰:刘棨先任宁羌知州时极有声名。礼部尚书陈诜奏曰:刘棨现在四川声名亦好。兵部侍郎李先复奏曰:刘棨前任天津道、平阳府时,声名俱好。上曰:朕西巡时,即已知之。刘棨居官声名甚好,朕屡次简用。”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二十六日,湖北巡抚刘殿衡病故出缺,大学士马齐、李光地等遵旨列出学士张廷玉、通政使张连登、四川布政使刘棨三人。康熙皇帝首先论及刘棨:“四川用兵之际,刘棨办理粮饷不可移动。”最终让张连登出任湖北巡抚。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刘棨因筹划兵备致疾,告其诸子说:“吾夜诵屯之三爻,易象告我矣,为我具奏乞休,勿误国事。”居数日,移榻中堂就寝而逝。时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十二日,卒年六十二。归葬故乡逄戈庄村西南。
  刘棨辞官时,其侄婿王沛憻在邸报中得到刘棨辞官的消息后,惊讶之余又甚感欣慰。其在《致四川刘藩台书》中云:“从此,烹鲜坝上,曳屐莲山无为之乡,逍遥自得矣。栈道崎岖,溽暑难行,北归卜期,或在秋深以后也。”可惜,刘棨未能如愿,再也不能煮酒韩信坝,畅游五莲、九仙诸山了。
  -
  官声良好时人敬重 多地史志为其立传
  当年刘棨升任四川布政使时,“论者咸谓非善地”,但刘统勋的同乡、与刘家有亲戚之谊的诸城相州人王沛恂寄书说:“窃独喜,非谓开府指日、富贵逼人,实深幸此地之可有为也。”刘家的女婿、时任四川建昌道的王沛憻在《致四川刘藩台书》中也说:“入为卿相,出为藩宣,此大丈夫得志于时之所为也。我辈少年读书,何敢望必於此。而今已至于此,而况又不止於此者,侄婿久滞会城,专候台驾,乃日复一日未见的音。”王沛憻、刘棨都是人中龙凤,年少时已崭露头角,刘棨胞兄刘果对王沛憻特别赏识。
  刘棨以良好的官声为时人敬重,乾隆《诸城县志》记载:“性和厚,为治无所矫饰,遇人温温善下,乡人皆称之。”清修《长沙县志》《宁羌州志》《平阳府志》皆为其立传。清代入祀长沙、宁羌、平阳、陕西名宦祠。乾隆二十七年以其子刘统勋显贵,赠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川布政使青岑刘公宦迹述略》称誉说:“公居官二十余年,蒙圣祖特简,由邑令沥升藩条,恩纶承锡,迥异寻常。历官所在,人人思慕,久而不忘。”
  -
  ◎相关链接
  研究留存史料发现 刘棨与年羹尧不合
  关于刘棨与年羹尧的关系,从清代留存的几处史料来看,他们二人并不融洽。
  一是与刘家有数世亲谊的直隶口北道王棠、两广盐运使王概兄弟为其父吏部侍郎王沛憻编撰的《念庵府君年谱》记载:“时外叔祖刘公讳棨来任四川布政使,至亲共事,府君频致书道川中利弊甚悉,为巡抚掣肘不得行。”此处所说的巡抚即指时任四川巡抚年羹尧。
  二是从原任四川建昌道、时任贵州按察使的王沛憻写给刘棨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其中端倪。康熙五十六年,王沛憻由四川建昌道奉旨升授四川按察使,但不知何故,任命不久被取消,其中是否因年羹尧作梗不得而知。刘棨辞官时,王沛憻在写给刘棨书信中说:“接阅邸抄,忽见病休奏请,惊骇之余,竟至中夜,彷徨坐以待旦。因见川中分袂时老叔岳精神百倍侄婿。今日之病真乎?假乎?急流勇退,乃豪杰心事,况地处危疑,又值上下左右无一同志,不能早断必贻后累。”
  三是当时刘棨患病时,时任四川巡抚年羹尧上的奏折。年羹尧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初十日上奏的《特举高其佩等贤能官员折》说:“窃惟藩司一官,统率属僚,经理钱谷,责任甚重。我皇上用人惟贤,凡遇布政司缺员,必访问九卿,务期得人,今日之藩司,即异日督抚之选,诚慎之重之也。况川省劝课招徕,既须经画,又值备兵措饷,尤赖预筹,现任布政司刘棨抱病日久,因其无甚溺职之处,未即纠参,然其未病之先,一切军需粮饷,皆臣代为料理,以臣蒲柳之姿,年未四十,而须发已有白者,所赖奏请诸员皆蒙特恩俯允,分委办理,幸得无误。今该司以痰火不愈,具详请休,已经另疏。会题所遗员缺,应听内部开列,候旨简用,臣又何敢冒渎?然臣受皇主隆恩,实逾常格,但求有裨于地方,有益于军务,不敢避嫌缄默,冀得少助高深。”当时的年羹尧虽是一方大员,但还不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对康熙皇帝欣赏的廉吏刘棨,年羹尧并不敢冒然弹劾,因此才有他奏折中的“刘棨抱病日久,因其无甚溺职之处,未即纠参”之语。
  四是清代济南王培旬《乡园忆旧录》所记:“及为四川布政,或言为人所制,不得展其志。按:公於康熙五十二年到川前,四十八年抚院为年羹尧,至五十八年始易巡抚,所谓人,必指年也。年素骄恣,待下苛贤,如王云衢不得志以去,概可见矣。况值军兴,百务倥偬,公筹饷恤民外,不暇更有设施,亦理势然也。”
  -
  一家父子九登科第
  乾隆《诸城县志》关于刘统勋、刘綎煜同榜中举的记载
  《固哉叟诗钞》关于高孝本教授刘棨诸子的记载
  刘家历代子孙崇文好儒,刘棨共有十子,有八子先后中举,其中又有三人中进士,书写了八子登科这段传奇故事。在刘棨的言传身教下,子孙后代为官清廉,出了众多“刘青天”。
  -
  刘家世代崇文好儒 延请大量名师教授
  刘家崇尚科第,其崇文好儒,刻苦向学的家风,被刘家历代子孙秉承。刘棨祖父刘通,“非圣贤之书不置案头,恐防业且坏心术”。刘棨之父刘必显曾中举人近三十年没有考中进士,有人劝他出仕为官,他推辞说:“余性傲急,且无宦情,惟思得进士二字启牗后人耳。以青袍致台鼎,非其好也。”刘棨之兄刘果避难金陵时,其亲戚劝说弃笔从戎,刘果婉辞说:“我本儒家,虽未能以文章名世,终不敢投笔事戎。”刘棨之父刘必显曾在槎河山庄教育子孙力学苦读,对山庄甚为喜爱。刘棨中进士后,刘必显“即以与之”,曰:“用奖汝志,且以励后人之读书者。”后来刘棨又将山庄交给学业有成的次子刘綋熙。
  清爱堂刘家科举上的成功很大一方面得益教授于刘家的老师们。刘家除父子兄弟相互师友外,曾延请大量知名人士教授。刘棨曾延请嘉善名士高孝本、青州名士王述等人教授子弟。王述,字无再,号旅亭,博闻强记,名重一时。康熙五十年中举人,官章丘教谕。《益都县图志·艺文志》引《旅亭说》云:“后乃依诸城刘青岑,教其诸子,相国刘统勋即其弟子也。”嘉兴进士高孝本自刘棨任平阳知府时就任刘家西席,跟随刘棨至天津、南昌任,后刘棨升任四川布政使,才离开刘家。关于高孝本在刘家教授刘统勋兄弟的史实,刘棨的幕僚、浙江嘉兴人沈廉在《固哉叟诗钞序》中说:“先是廉为方伯刘公门下士,刘公守平阳,先生方适晋,刘公素重先生名,延为上客,命群公子受业。厥后刘公藩巴蜀,先生倦游归里。”刘棨三子刘绶烺,亦非常重视对子侄教育,曾延请安丘名士马长淑、李大本、李漋馆于其家。李漋曾预言说:“则刘氏之家世将日大,兹庄之花木亭榭与山水之秀丽,将日以盛且显,而赠公(指刘必显)之所贻可百世而未艾矣。”乾隆年间,滕县拔贡赵诚品,诸城翰林窦光鼐、举人鹿莘,高密举人王万里等地方名士,以及浙江德清进士许祖京、高邮进士任基振,嘉庆间浙江海盐进士朱方增都曾执教于刘家。刘墉早年就曾师从于高密举人、高密诗派代表诗人王万里。刘统勋曾延请许祖京、任基振教授其孙刘镮之,刘墉亦延请窦光鼐教授侄子刘镮之。刘镮之曾延请上海人高成基教授其子。晚清时期,高密举人王庆霖、王城、李希周、安丘进士王范都曾教育刘氏子弟。
  -
  生有十子八人中举 其中三人又中进士
  明清时期,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荣登科第被当时读书人视为无上荣耀。刘棨共有十子,其中有八人先后中举人,中举者中又有三人中进士。父子九登科,兄弟八登科,清代惟有清爱堂刘氏一家而已。清末民初刘氏后人刘维城在《东武刘氏诗萃后跋》中曾骄傲地说:“吾家累世业儒,有清二百余年,科第称盛。”
  刘棨十子中,长子刘缙炤,字书思,号愚庵,康熙辛卯副贡,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山东乡试中举人。次子刘綋熙,字尔厚,号恬园,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顺天乡试举人。三子刘绶烺,字尔重,号引岚,与长兄同榜中举人。四子刘綎煜,字尔振,号岫洲,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乡试中举。五子即被乾隆皇帝誉为真宰相的刘统勋。六子刘组焕,字尔立,号桐园,荫生。七子刘维焯,字尔痴,号见三,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八子刘纯炜,字仰仲,号寄庵,乾隆四年(1739)进士。九子刘绂焜,字慎来,号善溪,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十子刘经焘,字常庵,监生。
  清爱堂刘氏自刘统勋祖父刘必显中进士,后世科第蝉联,累世不绝。刘必显之子刘果、刘棨,刘棨之子刘统勋、刘纯炜、刘维焯,刘统勋之子刘墉,刘纯炜之子刘诗,刘墉之侄刘镮之先后中进士,五世蝉联甲科,遂为科宦名族。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刘纯炜小传附诗话云:“青岑诸子,文正为乾隆朝贤相,霁庵及兄缙炤愚庵、弟綎煜岫洲、维焯见三、綋熙恬园、绂焜善溪,先后登甲乙科,服官中外,并有诗翰留播家集,具见门材之盛。”
  -
  刘棨言传身教 子孙清廉继世
  清爱堂刘家最大的荣耀就是孕育了众多的“刘青天”,这与刘棨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刘棨长子刘缙炤,以举人授河南固始知县。乾隆《诸城县志》载:“性严毅,遇事不避艰难,黠吏豪民闻风摄迹。”其三子刘绶烺,任直隶唐县知县。“鞠狱皆谆复开导,不施威刑”,人称“刘一板”。有兄弟相互构讼,他以骨肉亲情相劝,各流涕而去。其四子刘綎煜,历任山西兴县、凤台、猗氏、曲沃等县知县,有祖、父遗风,以清廉著闻,《新修曲沃县志·名宦传》记载说:“前平阳守棨子,以凤台令病起,来摄邑篆。廉洁自矢,时值军兴,夫马旁午,刘减其供应。民不知扰,且听断和平,数语解纷,莫不各压其心以去。邑人怀之,竟欲制衣伞以献。则曰:余家世清白,无为吾累。”其七子刘维焯,一次奉命伴送安南公使,回京后同僚见其行囊鼓鼓,猜测定是黄金无疑。刘维焯不露声色,解开行囊示众,仅一斤肉桂而已。其侄刘墉曾作诗赞美:“但使远人酬白雪,不闻客囊有黄金。他日容台添掌故,好详家乘待追寻。”其八子刘纯炜,罢任江西分宜知县时贫不能归,其离任平湖时百姓焚香相送,其任杭州时军民为立生祠。
  -
  十子四女嫁娶 皆为名门望族
  清爱堂刘家与当时众多的望族门第都有婚姻往来。刘棨先娶李氏,诸城秀才李冲斗女;继娶郭氏,潍县望族、江西抚州府同知郭一琪女,为刘统勋生母。又娶侧室曾氏、李氏。共有十子四女,嫁娶皆名族。
  刘棨长子刘缙炤娶高密夏氏、工部员外郎夏畴女,次子刘纮熙娶安丘峰山李氏、中牟知县李其昂女,三子刘绶烺娶高密薛氏、永宁副将薛得女,四子刘綎煜娶曲阜孔氏、两广盐运使孔兴琏女,继娶高密单氏、监生单务格女,五子刘统勋娶诸城贾悦王氏、增生王宸嗣女,六子刘组焕娶诸城柴村邱氏(今属高密)、南宫知县邱性善女,七子刘维焯娶潍县郭氏、贡生郭壮基女,继娶吴县金氏、安丘知县金用楫女,八子刘纯炜娶武进赵氏、太原府知府赵凤诏女,九子刘绂焜娶潍县郭氏、户部主事郭崑女,继娶即墨黄氏、涿州知州黄理中女。长女嫁胶州举人、江南高邮州判李宫;次女嫁汉军正白旗、四川雅州知州杨文彩;三女嫁武进赵氏、太原府知府赵凤诏第四子赵倚敬;四女嫁即墨进士杨玠之子、贡生杨士钰。汉军正白旗杨氏、即墨杨氏、江南武进赵氏都是官宦名族。赵申乔曾孙赵怀玉曾追忆赵刘两家亲谊:“文正同怀姊,余族祖母,余从祖姑又为文正弟太仆纯炜配。家君官西曹,文正适掌邦禁,有知己之感。累世交渊,舍下曾无只字,良为憾事。此虽短札,而曲江风度犹可想见。墨卿於前辈笔墨,虽片楮必加珍护,可谓有心人矣。”
  -
  优良家风世代相承
  乾隆《诸城县志》关于刘棨胞弟刘棐的记载
  《诸城县续志》关于刘纶炳的记载
  乐善好施是清爱堂刘家的优良家风之一,刘家子孙秉承祖训,仗义疏财,故乡发生灾荒时,坚持十个月救济饥民。刘氏数世崇尚节俭,坚守孝悌忠信仁义之风,父子兄弟之间往往相互激励。
  -
  刘棨兄弟言传身教 后世子孙传承家风
  刘棨的父亲刘必显是清爱堂刘氏优良家风的开创者,通过刘棨兄弟的传承,最终缔造形成了刘家崇文好儒、清廉爱民、乐善好施、淳朴节俭的优良家风,并通过言传身教被后世子孙继承发扬,清爱堂刘氏能够发展为名满海内外的著姓望族,刘棨的奠基之功实不可没。
  同清代其他著名的家族一样,清爱堂刘家后来也形成了严格的家训。《诸城刘氏家训》今存不同的版本,但大义相近。其一曰:“清廉爱民,循良为吏。积德行善,宅心仁厚。刻苦向学,科举为重。虚心抑己,谋事深远。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孝悌为本,意在睦宗。识才爱才,推贤黜佞。远离浮华,崇敦尚厚。”其二曰:“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耕读创业,忠孝祖传。”刘棨就是这种优良家风的缔造者和赓续者。
  -
  积德行善代代踵行 仗义疏财泽被乡里
  乐善好施是清爱堂刘家的优良家风之一,刘棨的父亲刘必显对“积德积学必有厚报”的理论十分信奉,刘必显曾告诫次子刘果说:“吾家皆穷命人,获财必为鬼神所忌,必有事而散之,汝等甚勿多藏为念,不能享恐反招祸。惟积德积学不见夺耳,命赠金勿收。”
  关于清爱堂刘家积德行善裨益家族的论述,也颇为时人认同。1938年10月23日的《天风画报》载《诸城刘青天》一文说:“世多艳称诸城刘文正文清,父子两代宰相,为熙朝佳话,殊不知积德累仁,实基於厥考弢子公讳棨之所自也。”《榆巢杂识·天理彰彰》亦记载:“刘文正公太翁任某省藩司,岁饥,先发赈而后入告,为上所嘉。后生文正公,为一代名臣。”记载与史实虽有出入,但刘棨赈灾一事为刘家后世赢得声望却是不争的事实。
  清爱堂刘家积德行善之举代代踵行。刘棨之父刘必显一生行善,“助婚嫁、恤丧葬、赎女童以完人骨肉,囤粟以周乏”,善行不胜枚举,并且“令子孙踵行之”,曾告诫刘棨诸兄弟说:“嗣后村中有不能葬者,必为市棺,汝等志之勿忘。”刘棨兄弟“奉命四十年未敢忘”。
  刘家子孙秉承祖训,仗义疏财,泽被乡里。刘棨兄弟四人,继承衣钵,与其父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四十一年(1702)刘棨丁母忧归里,值故乡发生灾荒,与弟刘棐一单日、一双日,轮流日出十余里,见饥民即给粮三升,一直坚持十个月。刘棨之子刘维焯,每遇荒年,省用捐食以周济他人,出田种?子,存于社仓,救济灾民,其仁义之举被乡里称颂。刘家历代行善者不胜枚举,刘棨侄刘纶炳,“出粟济族党五阅月”。刘绍辉,“性俭朴,周恤贫匮,无吝色”。刘继爚,尝于村中设义塾,延师教授族党及佃户子弟。刘棨侄曾孙刘埘之女,年十九而寡,“乾隆五十一年岁大侵,亲邻丐贷者填门,分应之不遴。收养贫家女三十余人,比岁孰归父母,无归者嫁之。”刘家后裔中,刘渼,灾荒之年收养弃儿,长大后听任自去;刘潀,“慷慨好施,凡殁无以葬及贫鬻子女者,每倾囊助之”。刘乔林,“家素殷实,以好施周急,遂中落”;刘云栋,“轻财好施,岁饥煮粥以济饿者,冬买棉衣给贫寒,死无以殓者予之棺。”
  -
  谨遵家训行事从简 数世保持淳朴节俭
  清爱堂刘氏数世亦崇尚节俭,刘必显为人“崇惇厚,黜浮华”。曾留下丧事从简的遗训,刘棨兄弟认为“不尊则不孝”,遂“尊家训行事从简”。
  刘棨继承乃父家训,后世子孙保持了淳朴节俭的优良家风,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刘家简朴家风在刘统勋、刘墉父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刘统勋后来虽官至内阁首辅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位及人臣,但始终保持节俭之风。乾隆二十年(1755),刘统勋任协办陕甘总督时因妄议撤军被抄家,其名下没有一厘田产,其子刘墉名下也只有二顷五十三亩。《乡园忆旧录》载:“尝因事籍没,无家赀,耕田四驴入官。后命赏还家产,四驴在县已饿毙,县令买四健驴以偿。”刘统勋卒后,乾隆皇帝亲自到刘家吊唁,见刘统勋居所“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不觉大恸,说“朕失一股肱矣”。
  家运与国运往往紧密相牵,刘家勤俭淳朴的家风,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姚永朴《旧闻随笔》就记载说:“诸城刘文清公墉,文正公子也。初为外吏,听断明审,人比包龙图。及登台辅,值和珅当国,以奢华导后生。凡翰苑部曹莫不以舆服美丽自喜,公故著敝衣徜徉班联中。曰:吾自视无一宜於时者,乃能备位政府,不致陨越者何也。寄语郎署诸公,亦可自悟矣,于是风气稍变。”
  -
  兄友弟恭相互扶持 家族和睦蒸蒸日上
  刘家子弟坚守孝悌忠信仁义之风,刘氏父子兄弟之间往往相互激励,以绍绪家风。
  刘棨赴任长沙时,其兄刘果赠诗勉励:“既有文章雄海岱,可无膏雨沐荆湘。西南杼轴肜疲甚,制锦当思早报章。”刘棨之子刘组焕寄给时任砀山知县的儿子刘臻诗云:“我勉簿书儿抚字,循良家学共图存。”刘棨第八子刘纯炜出任江西分宜知县,刘墉赠叔父诗云:“悬知为政乐,良未厌清贫。”刘棨之孙刘埠官安庆时,其堂兄刘堮赠诗云:“知将清白绍家传,更向诗书期后进。”刘棨之孙刘畇在《示鼎铭》诗中告诫其子说:“远路趋廷还有待,诗书莫忘旧家风。”刘镮之勉励其长子刘喜海诗云:“闻鸡起舞吾家事,莫误长沙射策年。”刘墉《题十景图画册后》诗亦云:“尔昔垂髫今壮夫,田园书籍不荒芜。他时世业云礽好,记取传家有画图。”正如刘畇所说:“诗书莫忘旧家风”,许继家声被一代代刘氏子弟恪守,后世子孙随风向慕,形行景从。
  兄友弟恭在刘家也久为风尚,刘家父子兄弟之间和睦有爱,往往相互激励扶持。乾隆《诸城县志》记载,刘棨自宁羌卸任回乡奔丧时,因负债不能还乡,委托其弟刘棐变卖田产。刘棐则说:“兄田已卖大半,而且都是贫瘠之地,能值多少钱?我怎能袖手旁观。”乃卖自己良田相助,刘棨得以归里。刘墉堂兄弟刘壤,为人孝友,其兄刘壧任虹县知县坐法被劾,变卖己田三百亩为其赎罪。《诸城县续志·孝义传》载:“刘增,字益其,监生,父卒,弟埴、垲、墫俱幼,从弟垿亦少孤,抚教之,恩义甚笃,诸弟感奋,相继以科名显。”刘棨侄曾孙刘钧信,事继母孝,兄弟已析箸,复同居,其兄刘钧恕欲援例为官,出己田百余亩相助,晚年穷困,在其堂叔砀山知县刘臻处谋生。曾写家书云:“人生有几兄,弟再难惟愿力尽而同死,不欲踽踽以独生。”此般兄弟情谊直教人崩泪。
  清爱堂刘家能取得诸多辉煌,其优良的家风是重要成因。
  本期图片由李金科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