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9 08:42
鄌郚总编

京剧名家李芸秋

  京剧名家李芸秋
  -
  补坑 唱三天 十五岁走红
  张云溪
  张云溪《三打祝家庄》
  李芸秋10岁时因为家贫被父母卖给京剧“挡手”李云彩,并认李云彩为养父。在养父的调教下,她凭借着自身天赋加上心无旁骛的练习,打下扎实的京剧功底。15岁时,给着名武生张云溪“补坑”,连唱三天,没想到一炮而红。
  家境贫寒被卖学戏 十岁时离家去闯荡
  李芸秋1926年出生在奉天市。10岁时,见到了李文彩,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从此与京剧连在了一起。
  李文彩是京剧“挡手”(业务相当于现在的艺人经纪人),对内专司人事,组班邀角儿派戏,对外负责交际公关,一般都是戏班里的能人。他虽不会唱戏,但懂得经营,专门为白玉昆、白家麟、张云溪、王芸芳、李香匀等名角管事。
  当时,李文彩的老伴带着两个女孩在沈阳唱戏,其中一个较小的11岁,经常和李芸秋玩。有一天,李芸秋跟着女孩去了李文彩家,被李文彩一眼相中。
  李文彩找到李芸秋的父亲谈学戏之事。因为家里太穷了,父母虽舍不得,可还是忍痛把女儿卖给了李文彩。双方写下的合同约定九年、40块大洋,如果第二年有钱了随时可以把她赎回去。
  当天晚上,李文彩将李芸秋带回家,第二天一早带着全家搬离沈阳,到达营口。在养父家,李芸秋主要是陪他女儿练功、学戏,也改口叫李文彩“爸爸”,此后再未见过亲生父母。
  郊外练嗓把冰喊化 勤学苦练功底扎实
  李文彩请来傍着任丽霞的琴师焦玉亭给李芸秋教戏调嗓。李芸秋每天清晨四五时起床,到郊外喊嗓子。东北的冬天格外冰冷,她身上缺衣,腹内无食,还得苦练真功。师父让她对着冰冻的地方喊,要把冰喊化了,脸冻僵了缓过来再练。师父告诉她,只有这样下苦功,才能唱好戏。她就这样喊了几个冬天。喊完嗓子,回来找武功老师练功,下腰、踢腿、打把子、跑圆场。
  九时,叫醒师父、师娘,伺候他们洗漱,打扫卫生,干完了才能喝口水、吃点东西。之后,师父便开始给她吊嗓子,一吊三个多小时,还不准喝水,这样一练就是四五年。这让李芸秋养成个好习惯,无论唱多大的戏,都不饮场。她有天赋,对京剧痴迷、执着,经过勤学苦练换来了深厚功底。
  刚离家的那段日子,想家想父母,李芸秋时常哭闹不止。无奈之下,李文彩哄她说:“你只要好好练功,每天能挣一块钱,我就将你母亲接来!”正是为了养父的这句承诺,为了能早一天见到母亲,她更是加倍练功、拼命学戏。
  -
  学会三十多出旦行戏 到处跑码头练胆量
  李芸秋开蒙戏学的是“王八出”(全部《王宝钏》,即以王宝钏为主要故事线索的八出戏:《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平贵别窑》《探寒窑》《武家坡》《算粮》《大登殿》)、《祭江》《祭塔》《南天门》《宝莲灯》《桑园会》《汾河湾》《朱痕记》《春秋配》《起解·会审》《六月雪》《大·探·二》《审头刺汤》《贺后骂殿》等30多出青衣唱功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焦玉亭给李芸秋吊嗓子,说道:“你跟我学了这么多戏,可你不能登台,得不到锻炼,这哪成!”为了让徒弟有所提高,他把唱梆子青衣的太太从天津接到营口,给她加工身段。这样,李芸秋又跟师娘学习了《鸿鸾禧》《花田错》等花旦戏。之后,她一边学戏,一边登台。
  学戏两年,李芸秋开始唱开场码。李文彩为了锻炼她的胆量,带她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吉林省)白城子等地跑码头。她首次登台是在《四郎探母》中饰演抱着“喜神”的丫头,嗓音洪亮圆润、动作舒展洒脱,赢得满堂彩。“只是登台,算不上演戏。”她强调,那时演丫环、二旦、二路活等,唱一句半句,所以还不叫演戏。她是一个聪明而不自满的人,初次登台崭露头角后,坚持在实践中积极进取。
  -
  “补坑”登台一炮而红 与武生张云溪合作
  在锦州时,着名武生表演艺术家张云溪(1919-1999)在一家戏园子演出时,没能准时赶到。戏园子老板找到李文彩商量帮助“补坑”,演出10天,李文彩便派出李芸秋。只有15岁的李芸秋比较瘦弱,也没名气,老板有些看不起,就将他们随便安置了。可李文彩不干了,说:“我们也是挑过班的人,你允许我们唱上三天戏,如果不成,我们卷铺盖走人!”
  第一天的打炮戏是全部《玉堂春》,李芸秋幕后一声“苦哇”,台下满堂叫好声。越往下演,喝彩声越多。演出刚刚结束,戏园子老板就来到后台问角儿在哪儿,李文彩说正在下处(宿舍)卸装。老板说不成,安排人赶紧腾出房间让角儿化装。这时,李芸秋被人从下处叫了回来,连忙致谢。
  第二天打炮戏《王宝钏》,第三天《别宫祭江》,三天打炮戏唱完,李芸秋名声大振,受到观众的欢迎,好评不断,很多人都来祝贺。这时,李文彩却收拾起行李,操着浓浓的天津口音让众人别这样。他准备带着李芸秋等人离开,还撂下话:“你们当初不是怕砸了嘛!”老板见状连忙劝阻,并答应重新做宣传,包银另定。报纸上宣传李芸秋的版面比以前大多了,而且包银一个月一涨。
  李芸秋一炮走红,开始挂头牌。张云溪来到后,李文彩和李芸秋准备离开,张母提出合作。这样,李芸秋跟张云溪每天轮流演大轴戏。两人也有合作戏,七夕节在任子衡的帮助下排演了《天河配》,李芸秋饰演织女,张云溪前饰演大鹏鸟、中饰牛郎、后再饰大鹏鸟,这出戏很受欢迎。他们唱了一个月后,又排一出应节戏《盂兰会》,唱了一周。八月节之前在任子衡的帮助下排演了“后羿射日”,李芸秋饰演嫦娥,张云溪饰演后羿。这出戏也非常受欢迎,剧情很喜庆,剧名叫《月宫佳话》。
  大家为了能够将李芸秋跟张云溪绑在一起演出,可谓煞费苦心。像张云溪演出一至四本的《铁公鸡》,他饰演张嘉祥,就特意安排一场“张嘉祥招亲”的戏,让李芸秋饰演张嘉祥的妻子。
  --
  赴各地巡演 受名家指点
  李文彩的“挡手”身份给李芸秋学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不断邀请名角与李芸秋合作,并让他们栽培李芸秋,梅派、程派李芸秋皆有所长。18岁时李芸秋正式拜陈少华为师,陈少华根据她的嗓音条件,为她设计了演唱风格。
  -
  在安东演出程派戏 三天演完大获成功
  在锦州和张云溪合作一年多后,李文彩带着李芸秋及其班底,从锦州、营口、安东(今丹东)、辽阳等地,一站一站边演出边学戏。
  每到一地,李文彩都要邀请名角合作。不管接谁来,他都要求人家教李芸秋戏,栽培她。所以李芸秋小小年纪受到过许多名家的指点,能唱很多流派的戏,王芸芳、李香匀、小杨月楼、董岐山等都曾传授过她技艺。她虽不曾正式拜过师,但从小学戏孜孜不倦,对京剧艺术悉心钻研、博采众长、兼容并济。不管是授业老师还是合作伙伴,都是她的学习对象。
  李文彩觉得她光唱青衣戏还不够,应该拓展戏路,又请田师傅教授了几出花旦戏,如《小放牛》《打花鼓》《探亲家》《花田错》《五花洞》等,以开阔她的视野,锻炼她的技艺,为她成名成家奠定基础。
  李芸秋再回安东演出时就换了戏码。那时候刚刚兴起程派戏,但东北还没有唱的。演出师傅和李文彩打算让她唱《玉堂春》,可她想尝试程派戏,所以三天打炮戏全是程派代表作,第一天《锁麟囊》、第二天《孔雀东南飞》、第三天《碧玉簪》。三天打炮戏演完,没想到大获成功,观众反响热烈、赞誉不断,从此东北三省都知道有一个李芸秋。
  可养父的承诺并没有兑现,母亲久盼不来,而且养父不断带着他们搬家,希望李芸秋能够尽早成角儿,唱遍东三省。随着一年年长大成角儿,李芸秋开始明白,是亲生父母把她卖了。她成角儿后多次回沈阳演出,却再也没有回去找过父母,年轻时对父母卖自己一事心存怨念,老来想回去找却终是遗憾。
  -
  一路巡演一路学戏 不断吸收各家之长
  那个年代,李芸秋合作的京剧名家名角特别多,她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各家之长。梨园界过去有句老话,“宁给二百钱,不把艺来传”,可李芸秋正红又叫座,有钱挣,老先生们看她肯学又是块料,也就不那么保守了,不辞辛苦手把手地耐心传授技艺。
  李芸秋16岁时在四平跟麒派老生崔韵生合作演出。崔韵生平时演出不排戏,所演的剧目天天不重样,跟他合作李芸秋天天“钻锅”(京剧演员为扮演自己所不熟悉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像《北汉王》《姜子牙卖面》《六国封相》《黄犬救主》《梅伯抱烙》《伯邑考进贡》等大部分都是背功戏,她几乎是隔一天钻一个“锅”,受到很大的锻炼。
  在四平演出两个多月,他们又到长春巡演,与享有“南麒北马关东唐”之誉的唐韵笙合作。唐韵笙是外江派,带有自己的美术制作班底。他的戏舞台美术制作非常好,带的任翠卿、张云溪、张世麟全是有名的好角,走到哪里红到哪里,剧场座无虚席,叫好声不断。李芸秋觉得,在他们面前能唱四五码戏就不错了。这次合作,她偷学了不少技艺,这一阶段也是她学习、提高、成名的重要时期。
  这期间,李芸秋戏班又接了言慧珠和童芷苓的戏,二人全是名角。她边演出、边偷师、边琢磨,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艺,提高自身演出水平。也是这个时期,朱桂华、郝效莲两位先生向她传授了《樊江关》《监会》《团圆》《游龙戏凤》等多出戏。这次,他们给她说戏的方法是全堂(所有演员、乐队,甚至锣鼓点都要会,俗称全堂),这为她后来自编、自导、自演打下了基础。
  -
  正式拜师陈少华 打造自己的风格
  李芸秋18岁时遇到人生中的第二位师父陈少华。他是姜妙香的大弟子,工小生,当时傍着陈效秋到长春演出,在火车站碰上日军,车上的东西都被泼上镪水(具有强酸性质的液体)。一行人到达长春,打开戏箱一看全都傻了眼,服装行头全被毁。旧时,角儿演出都是自带服装行头的,这是吃饭的家伙,没有服装行头怎么演戏,家伙没了饭咋吃?
  李文彩听说此事后,对陈少华说:“你放心,没有碗再找碗,总会有饭吃,保证饿不着。我有个姑娘是块料,把她给你,你培养她,叫她养活你。赶明儿你看看她演的戏,咱俩把劲儿用在她身上。”就这样,陈少华没有随陈效秋回北京,而是留下做了李芸秋的师父,教她一些派头戏,特别是梅派的《凤还巢》《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和他们一起跑码头,在东北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演《起解·会审·团圆》《玉堂春》(二本)、《凤还巢》。
  陈少华的小生行当开启了李芸秋人生的又一篇章。他欣赏她的天赋,对她的培养也是无人能及的。陈少华不仅为她说戏,还根据她的嗓音条件设计音乐和唱腔,形成她的演唱风格。
  七八月时,他们排演《天河配》,李芸秋把从唐韵笙那儿学来的机关、布景用到自己的演出中,从真牛上台到一道天河分开的满台燕子搭鹊桥,震撼了观众,赢得满堂喝彩。这一出戏他们连演半个月,观众喜欢,角儿们高兴,随着受欢迎程度的提高,叫座率不断上涨,知名度大增。
  -
  与名角合作 唱响东三省
  在沈阳中山大戏院,包括李芸秋在内的“五大头牌”联袂演出。“关东唐”唐韵笙亲自跟她说唱腔,毛世来见到她总是客客气气。在东三省,年轻的李芸秋与名角频频合作,名声大振。
  -
  在沈阳演出一年 和前辈合作挂头牌
  l8岁时,李芸秋回到沈阳,在中山大戏院与孟小冬之妹孟幼冬、文武老生曹艺斌、旦角名伶容丽娟、武生盖春来等前辈名角同台,而且挂头牌。那四位都是大家,李芸秋是后起之秀,和他们合作,她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虚心好学,吸取营养。“五大头牌”联袂演出,阵容强大,她每每想起都激动不已:“这几位都是老前辈、是名家、角儿,我才登台演戏,人家捧我。”
  在中山大戏院演出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一起演《墓中生太子》等许多传统戏,编排了五本的《墓中生太子》等几出连台本戏,这使她在东三省名声大振。
  李芸秋跟孟幼冬合作较多,如《王宝钏》《御碑亭》《四郎探母》、全部《朱痕记》。在《大·探·二》中,她饰演李艳妃,孟幼冬饰演杨波,方荣翔饰演徐延昭。那时方荣翔20岁出头,刚出科,还没挂牌,唱铜锤花脸,因为年龄小,观众称他“小花脸”。曹艺斌等人走后,沈金波来到沈阳,与李芸秋合作过《苏武牧羊》《四郎探母》《坐楼杀惜》等戏。
  唐韵笙不断提携 亲自教授为其加戏
  在中山大戏院一年间,名角接了一拨又一拨,再到锦州演出时,沈阳共益舞台又来接李芸秋和她的戏班。
  共益舞台原本就有唐韵笙带着周亚川、李元春,唐韵笙为提携李芸秋,特意给她排演《斩韩信》。她不会戏中“未央宫”一场的吕后,唐韵笙非常细致地先慢慢给她讲解、分析人物,然后再说唱腔。每次唐韵笙演完戏都会留下“抱本子”,跟演员、龙套和乐队的人一起说戏。有时,他为了突出李芸秋,特意在戏中为她临时编写四句唱词;排演二十多本《怪侠除奸记》连台本戏时,为她安排一个角色娟娘,这是《红龙涧》中的重头戏;排演《瘸拐李招亲》,给她安排的是李妻。
  -
  与毛世来合作《十三妹》
  在沈阳,毛世来带着剧团来演出,找到陈少华,希望傍着他演出全部《十三妹》,请陈少华演安公子。陈少华说他不演了,可以让徒弟演。毛世来问是不是角儿,陈少华说:“错不了,人家在中山大戏院唱一年了,挂头牌。”如此,毛世来答应下来,让李芸秋演张金凤。
  陈少华对李芸秋提起此事时,她说不想陪毛世来唱,因为父亲不让她给别人做龙尾巴和挎刀(当配角)。陈少华说:“人家可是‘四小名旦’,孩子,你可真是‘老斗(外行)’呀,我跟你说,《十三妹》里的张金凤不是二路活,全本的她也是角,这是合作戏呀!”听师父这么说,她勉强答应下来。本来,张金凤一上场是[西皮原板],李芸秋问师父,改成[慢板]行不行。师父同意了,她跟乐队说戏,单场上,唱[慢板]。
  李芸秋跟毛世来合作《十三妹》演到“船头提亲”时,上场后铆足了劲先唱这段六句的[慢板],观众叫好声不断。毛世来听后担心地说:“这是谁呀?这不拔我的毛嘛,左一个好右一个好,别人还唱不唱了。”可当何玉风上场,演到张金凤建议她同嫁安公子时,毛世来唱道:“并头花岂能够开双朵,女儿岂能嫁一人?”观众同样给予阵阵喝彩。
  毛世来在演出的三个多小时中总是踩着跷,功力很深。演完到了后台,见到李芸秋连连客气地说:“您辛苦!您辛苦!”毛世来的谦虚及为人令她由衷敬佩,同时,对男旦的功夫更加钦佩。
  有一次唱堂会要唱“三三”的《盘丝洞》,李芸秋演第一场,第二场采桑遇八戒、拉唐僧入洞房,容丽娟演劝酒跳舞,第三场沐浴拉八戒,由唐韵笙的夫人雪艳梅演。三人演一个角色,每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绝活,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来劲。
  -
  钟情程派想拜程砚秋为师
  在沈阳共益舞台的演出结束后,陈少华对李芸秋说:“东北的戏都是外江派,在东北你名气够大了,该到北京去镀镀金,拜个师归归派别。”他问李芸秋喜欢谁,李芸秋说:“我想拜程砚秋先生,除了他,我谁也不拜。”陈少华说:“程先生不收女弟子,没事,等到北京再托人去办此事。”李芸秋知道,师父是姜妙香的大弟子,姜妙香跟程砚秋先生关系很近,所以师父一定是想请姜妙香为自己说和。
  李芸秋为什么钟情于程派?她的开蒙戏是《贺后骂殿》,对这出戏的词和腔早已烂熟于心。13岁时,她偶尔在留声机中听到播放程砚秋先生唱的《贺后骂殿》,唱法新奇,悦耳动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想:“程先生唱的词和我的一样,为什么味道不一样呢?他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声音呢?这么好听。”从此,她开始学习程派戏,也开始了“两门抱”(戏曲术语,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个角色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的戏路子,演出时,《玉堂春》《三娘教子》等全部的演法来打炮。她多年来崇拜、揣摩、学习、演出了《锁麟囊》《碧玉簪》《青霜剑》《金锁记》《牧羊卷》《鸳鸯冢》《孔雀东南飞》等程派戏,一心想亲自得到程砚秋先生的教诲,所以当师父问起想拜谁时,她毫不犹豫地说程砚秋。
  李芸秋在锦州又和沈金波合作短期演出,一路巡演进关。
  1946年,在陈效秋的帮助下,20岁的李芸秋来到关内,正巧天津邀请她去演出,她便顺道到了天津,下榻在国民大戏院。
  -
  在津获美誉 足迹遍齐鲁
  -
  进京拜师的路上,李芸秋来到京剧历史悠久的天津演出,一炮打响,一期演出后续约一月,并获得“金嗓铜喉”的美誉。师父陈少华去世后,她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踏进齐鲁大地,在济南完成人生大事。
  -
  在津演出大受欢迎 37家报纸竞相报道
  梨园行有句俗话:“学戏在北京,唱红在天津,挣钱在上海。”说的是北京名人荟萃、科班遍地,是学戏的好地方;天津京剧历史悠久,戏迷懂戏也会看戏,更会挑毛病,如果没有硬功夫、真本事和几手绝活,在天津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能够赢得天津戏迷的认可和追捧,在其他地方走红自然也不在话下。
  李芸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一期12天,打炮戏第一天是《玉堂春》,第二天是全部的《忠孝节义》(《三娘教子》),第三天白天戏“王八出”,晚上是《大·探·二》。三天打炮戏唱完,她凭实力在天津一炮打响,大获全胜,之后又连演十余天,一期的演出合同结束又续约为一个月。她那老道的演技、俊俏的扮相、高亢的唱腔大受欢迎,场场爆满,37家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演出盛况,并由此送给她“金嗓铜喉”的美誉。期间,她还看了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程砚秋的《王宝钏》。
  在天津唱红,李芸秋离目标更近了一步。她原计划在天津完成这期演出合同,下一站就进京拜师,不曾想有一天正在台上演着戏,有士兵到剧场抓人。李文彩见此情形,拿着斗篷上台把她包起来,吩咐后台跟包的把服装行头打软包连夜逃走,去往河南。
  旧时,戏班一天不演戏,就没有收入。他们刚到郑州时,有人介绍与李宗义合作,李宗义让她挂二牌才肯合作,李文彩没同意,合作一事未果。李芸秋和师父陈少华、花脸朱玉良、武生钟鸣岐在河南开封、郑州一带转了一圈,第二年再次回到天津,她心里想的还是进京拜师。她上次在天津演出的名气大,合约不断,观众叫座率、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天津离北京那么近,她的梦想近在眼前,这一年她21岁,“天津我也红了,离北京拜师不远了”,李芸秋这样梦想着。
  可就在这时,陈少华患怪病,一直拉肚子,人逐渐消瘦。她把师父送到天津有名的马大夫医院治疗。师父住院期间,她接到另一家戏院的邀请,与老生演员刘麟童、花脸贺永华、武生姜铁麟合作演出半年多,在排演本戏《金鞭记》时,陈少华去世。她为师父出殡花费了大量钱财,欠下一屁股债。这是李芸秋命运的转折点。师父离世后没有人引荐,她知道北京是去不成了,只好一路巡演挣钱还债。对于程砚秋先生,她只能当个私淑弟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巡演足迹遍布齐鲁 来到潍坊大受欢迎
  1948年,李芸秋接到烟台一戏院的邀请,遂乘船赴烟。这是她第一次到烟台演出,从此足迹踏进齐鲁大地。
  凡到过烟台的伶人都知道“烟台戏最难唱”这句话,没有货真价实的本事是不行的。李芸秋戏班此行在烟台三个多月,唱得很红,烟台观众喜欢听她的唱功戏。
  青岛的戏院闻听她在烟台,便发出邀请。她到青岛后,在永安大戏院接郑冰如的坑,唱戏两个月,又到位于中山路上的华乐戏院接戴绮霞的坑,接武生王鸣仲的坑。王鸣仲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还能唱红净,他带着师弟张鸣宇、于鸣奎等及黄宝岩、小武生杨运超、小生李妙兰,演出阵容非常强大。李芸秋在青岛的这期合约一年多,排演了连台本戏13集的《西游记》。
  1949年6月,跟赵慧雯合作排演《白蛇传》,还没等上演,青岛解放,正赶上烟台又来接她去大众剧场演出。她第二次来到烟台,跟老生马玉良、旦角景慧媛、女老生兼老旦王亚伦、武生刘俊文、小生姜振发、小花脸赵春亮合作演出一年之久。
  在烟台期间,李芸秋又受邀去河北衡水。她一路巡演途经沙河、掖县,最后来到潍坊,在永乐戏院接尚凌云的坑演出一个月,受到潍坊观众的热烈欢迎。1951年,李芸秋受邀来到青州,她没想到,青州益新影院是个放电影的地方,演出条件非常简陋。李文彩一看这情形,说:“我姑娘从来没有演过这么简陋的剧场。”邀请方好说歹说,他才同意:“我们只在此演出三天。”结果三天大戏演完,观众空前热情,剧场连站票都售卖一空,各界坤商再三挽留加演三天。就这样三天加三天,最后共加演了40天。
  离开青州,他们到达衡水。之后巡回演出的足迹遍布山东德州、淄博、惠民、济南等地。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她和方荣翔、毛世来、周亚川、许翰英、童芷苓、沈金波、徐韵声、周啸天等京剧名家都曾联袂演出,场场珠联璧合,好评如潮。
  -
  在济南嫁为人妻 与养父分道扬镳
  1953年,27岁的李芸秋在济南人民剧场演出,下榻在剧场对面的福照楼。军宣队一位女同志介绍她认识了一名男子,并从中撮合。当年8月,两人结婚。起初,李文彩因男方有哮喘病,不同意这桩婚事。李芸秋并不懂这些,只是看着男方人挺好,执意要嫁人。
  李文彩眼见木已成舟,闹着跟她分家。无奈之下,她只好把服装行头分给养父一份,从此离开养父,嫁人成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李芸秋从15岁挂头牌开始挣钱到27岁结婚,钱都在养父手里,自己从来没见过钱,甚至挣了多少钱也不知道,只在结婚时从养父手里拿了200元钱,买了身衣服。
  1954年6月,她的大儿子出生后,江苏徐州的许翰英请她到徐州做客,她欣然前往。许翰英是团长,女老生佟韶音、女花脸全都是相识的姊妹,邀请她一起合作演出。这一演就是两个多月。山东这边知道后,跑到徐州要人。徐州也想留她,提出条件随她开。考虑到牵扯两个省,婆家又在济南,她最终选择回山东。
  1955年,流动演员开始固定。李芸秋加盟山东省京剧团,是团里的骨干演员,固定工资为四级演员、月薪240元。同在剧团的还有方荣翔等。
  三儿子出生后,益都县邀请她去演出,她拖家带口前往。益都观众非常喜欢她,她捐献了大半的服装行头,受到县委书记的表扬并在全县大会上展出,当地也一直想把她留下。
  -
  扎根在潍坊 传艺六十载
  2004年11月15日,秋声社成立时合影。
  1988年,李芸秋(右)在 人民剧院演出《锁麟囊》。
  2008年10月,82岁 的李芸秋在潍柴文化 宫演出。
  从1960年调到潍坊,李芸秋此后60年扎根在昌潍大地,参与剧团创建,能编能导更能演;艺校创建后,她是最初的六名教师之一;退休后,参加老干部艺术团,创办秋声社。她把一生所学都倾囊相授,为传承国粹奉献毕生。
  -
  加入昌潍京剧团 是“八大头牌”之一
  1960年4月,李芸秋服从组织需要,调到昌潍专区京剧团,担任艺委会主任、主演,是剧团“八大头牌”之一。因为地区之间的差异,地专级最高工资是五级,她被定级为演员五级,月薪180元。
  此时,她已会百余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戏。她继承梅、程两派的特色,表演《贵妃醉酒》《凤还巢》时,将梅派的雍容华丽,唱得韵味十足;唱《锁麟囊》《王宝钏》时,将程派的幽婉凄切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哪出戏,她都表演得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极具个性,深受观众欢迎。她常年到各县市区巡回演出,下乡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过去,李芸秋一直演传统古装戏。1963年,国家提倡京剧改革,排演现代京剧,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团演员,很快就排练、演出了《夺印》《南海长城》《雷锋》《好媳妇》《丰收之后》《芦荡火种》《风雷渡》《草原英雄小姐妹》《审椅子》《就是他》《送肥记》《红嫂》等20多出现代京剧。她一人身兼导演、编剧、唱腔设计、服装设计制作、主要演员数职,主演的《红嫂》更是声情并茂,真实感人。这一切都源自她的积累,她会唱梅派、程派,有多年的舞台经验,形成自己的唱腔演出风格。
  1964年4月,昌潍专区京剧团由李观行编剧,李芸秋参与编导的《黎明的河边》在济南汇报演出后,山东省确定该剧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965年5月25日至6月25日,观摩演出大会如期举行,《黎明的河边》获得金奖。
  -
  担任学习班老师 从无到有带学生
  1970年,昌潍地区京剧学习班(潍坊艺术学校前身)成立,李芸秋被调去担任老师。从开始的六名老师,没地、没人、一无所有,一点一点地招收学员开始,到一年一出大戏。第一届学生在校五年,由于传统戏还没放开,所以只学习现代戏,排演了《红色娘子军》《龙江颂》《磐石湾》《智取威虎山》四出样板戏。
  第二届1975年招生,京剧学习班改成戏剧训练班,增加吕剧班,由现代戏开蒙。1978年,赶上中国京剧院排演《红灯照》,学校派人到北京学习,把《红灯照》“搬”回来,让学生们排演,整台戏的服装由李芸秋带着三四个人制作完成。《红灯照》一经演出,得到省领导和专家张春秋、方荣翔的肯定,《大众日报》刊登报道。
  1979年,传统戏恢复,李芸秋教给学生《三击掌》《武家坡》《二进宫》,为他们打下传统戏的基础,有助于分配到团里后尽快适应演出环境,得到演出机会和锻炼。第二届学生1980年5月毕业。
  1982年,李芸秋和徐韵声一起以京剧团做班底,在人民剧院合作演出《玉堂春》《潇湘夜雨》,徐韵声演出了《失空斩》,这是李芸秋20多年后的第一次演出。
  -
  节目入选央视戏曲频道
  1984年退休后,李芸秋仍没有放下挚爱的京剧,她愿意和酷爱的京剧艺术一生相伴,传承好这门国粹。“我从小学这个,愿意把后半生精力都放在传承京剧上,能导就导,能演就演,不能演了,我就起个组织作用,人家有什么不会的问我,我能说上个一句半句,这也是奉献我的力量。”李芸秋说。
  1991年,潍坊市老干部艺术团正式成立,聘请李芸秋担任艺术顾问、业务团长。她带领艺术团参加省级、市级各项大赛,曾获得过多个奖项,争得很多荣誉。1996年10月,山东省首届票友节演唱会,潍坊市老干部艺术团代表队全面获奖,其中李芸秋、陈玉琴等演出的《咏梅》获创作表演奖。
  2002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潍坊行摄制组遴选,市老干部艺术团牵头,联合多个单位、团体组织了720名京剧爱好者和嘉宾,参加京剧竞赛和访谈活动。对一个市级老干部艺术团来说,能参加央视的节目,没有较强的实力,不过五关斩六将是进不了门的。为此,李芸秋进行了精心准备,挑选演员、确定剧目、不顾劳苦指导排练。最终,老干部艺术团获得优胜奖。当年老年文艺体育团体大赛上,市老干部艺术团选派的三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李芸秋等演唱的《蝶恋花》悠扬委婉、如泣如诉、酣畅淋漓、动人肺腑,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获最佳演出奖。
  -
  成立秋声社发扬程派艺术
  2004年11月,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众多京剧程派爱好者的迷恋和十多年集体学习、演练基础上,王学曾和李芸秋倡导成立潍坊市老干部艺术团秋声社,制定了以研习、发扬程派艺术为宗旨的办社章程。
  成立伊始,李芸秋带领秋声社到青州、安丘、寿光等地组织程派剧目专场演出,受到各县市程派爱好者的欢迎和支持。他们每年组织程派剧目的演出,在全国各地影响很大,程砚秋之子程永江、程永源及夫人祝贺,并来秋声社参观指导。多年来他们邀请了程派名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陈琪,名票阮宝利、彭林刚等来为秋声社指导、演出,为潍坊的程迷送上文化大餐。
  2008年10月,秋声社成立四周年,在潍柴文化宫举办了专场纪念演出——六省京剧名家名票专场演出,82岁的李芸秋领衔主演,陈琪、黑龙江京剧院程派青衣刘秀杰、江苏省演艺集团程派名票彭林刚等各地各行名家名票登台献艺。
  10月4日首场大轴戏演出全本《锁麟囊》,薛湘灵的扮演者依序为:程派票友范宏谋演“选奁”,苏春湘演“春秋亭”,潍坊市老干部艺术团毛葆娴演“新婚后”,陈琪教授的学生、程派青衣吕耀瑶演“归宁和花园”,安徽大学教授徐强演“三让椅”,李芸秋压轴演“团圆”。梅香由71岁高龄的名丑余德胜先生扮演,碧玉由杨永春先生扮演。京胡伴奏为李慕良先生亲传弟子张继厚,司鼓特聘国家一级鼓师李国贵先生。第二天,李芸秋演出了《凤还巢》选段和《蝶恋花》。
  这次演出,李芸秋得到学生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帮助,是她从艺70年真正意义上的告别演出。从此以后,她因腿疼无法出门,有喜欢京剧的学生来家里学戏,她总是热情接待。“没有别的,我也只会西皮、二黄,这点玩意只要有想学的,我会倾囊相授。”李芸秋常常这样说。
  2020年11月,李芸秋因病去世,享年94岁。
  李芸秋命运多舛,是京剧艺术伴她走过那些艰难的岁月,成为生活的动力。李芸秋一生饱经风霜,遭遇人生三大不幸:少时离开父母、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大灾大难接踵而至,但不幸的遭遇没有动摇过她对京剧的追求。她把巨大的悲痛化作前行的力量,正如她在日记中写道:“回顾我这一生,从10岁被卖学戏,到15岁挂头牌唱红,27岁济南结婚生子,40岁被‘赶下舞台’,1970年到京剧学习班授业,1984年退休,1991年成立老干部艺术团,2004年成立秋声社,2008年专场演出,京剧给我留下美好的一生,唱念做打相伴无悔无憾!”
  -
  受益于男旦 盼乾坤并行
  李芸秋所演的戏基本上都是跟随前辈男旦演员学来的,让她获益的男旦有小杨月楼、王芸芳和李香匀等。她觉得乾旦(男旦)身上有些东西是坤旦(女旦)不具备的,特别是嗓音方面。她认为艺术就是借鉴,取长补短,看别人的戏好,拿过来,用在自己身上就是自己的了,这使她一生在艺术上受益匪浅。
  -
  学会小杨月楼的拖腔技巧
  京剧花旦小杨月楼(1900—1947),本名杨慧侬,7岁登台,人称“七岁红”,艺宗逊清三庆班杨月楼,故取艺名小杨月楼,是南派旦角名家。他擅长的戏码是《空城计》《取成都》《李陵碑》《辕门斩子》《斩黄袍》等。
  1937年,小杨月楼受邀到辽宁营口小红楼大舞台演出《忠烈鸳鸯》《八宝公主》《盘丝洞》《石头人招亲》等戏。此时,李芸秋是个刚开始学戏的“小老斗”,有些东西还学不来,领悟不到,但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小杨月楼的扮相和服装,他演戏洒脱,扮相漂亮,比女性更加妩媚。
  《三皇姑出家》和《观音得道》两出戏是小杨月楼的独创。《观音得道》戏码较简单:观音得道前,是国王的女儿、三公主,因为心向善,虔诚地修佛道,最后成仙。小杨月楼在这出戏中饰演妙善。这出戏最大的特点是扮相与众不同,唱腔一板一眼。比如“上金殿”一场,导板出来后,有一大段清板(无伴奏清唱),他不但念了“无量佛”“天罗佛”等十余个“佛”,还在最后唱了一句“南无弥陀”很长的拖腔,拖三十到四十大板,拖到台下能叫五个好,东北管这类唱腔叫“螺丝大院”。
  还有一段演出,导板后,小杨月楼穿着一身黑出来,走到台口“扑通”跪下,拿着香盘念经。李芸秋学会了这段“经文”和小杨月楼的念佛、拖腔技巧,借用到日后和武老生合作演出的《斩经堂》(武生演叫《吴汉杀妻》)中,她饰演的王兰英在经堂念佛一场就唱了这段经文,也很新颖,受到观众好评。
  -
  借鉴王芸芳的化装和表演
  “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芸芳(1903-1947)常在沈阳、哈尔滨演出,此时,李芸秋刚出道不久,只能演二路旦角的小活。李文彩是王芸芳的“挡手”,因此王芸芳经常指导李芸秋。
  王芸芳在哈尔滨中山大戏院的打炮戏《指鹿为马》(全部《宇宙锋》),是海派演法,那表情、扮相、身段,把人物刻画得细腻逼真,让人犹如看见真的疯癫了的赵艳容,处处体现出男旦的洒脱和独到。“修本装疯”一场,王芸芳唱[反二黄]时的做功,做戏做得又细又到家,很符合剧情,让人感觉到不是为了做戏而做戏。这让李芸秋眼界大开,她后来演《宇宙锋》时,就借鉴了王芸芳的化装和表演。
  《棒打薄情郎》中“棒打洞房”一场,王芸芳有一大段京白,念得非常生动,表现出悲愤的感情,这让李芸秋敬佩不已,偷偷学来,在演“棒打洞房”时就照王芸芳的念法,同时请男旦朱桂华先生加工,把这场戏的京白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整理,重新学字儿、语气、劲头,最终演出效果极佳。
  -
  李香匀手把手教授
  李香匀(1911-1969)是梅兰芳先生的高足,人称“天下第一美男子”,20世纪30年代在梅兰芳剧团演《廉锦枫》《红线盗盒》等戏。他嗓音甜美,唱念俱佳,扮相一流,挂的都是头牌。他到东北演出,在《大登殿》中饰演王宝钏,找到李芸秋演代战公主。此时,李芸秋也已挂头牌,觉得演这个角色有点委屈:“我都是角儿了,怎么还能演二旦呢?”养父李文彩说:“多学点东西吧,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梅派。”
  李芸秋跟着李香匀虚心学戏。她以前没有演过代战公主这个角色,李香匀就把代战的[二六]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给她,那手势一比划很媚气,特别好,直到教会她。与名家同台又得其亲传,用李芸秋的话说:“真是三生有幸。”通过李香匀教授的这段[二六]和念白,她感受到梅派的美,加深了对梅派的认识。
  跟李香匀同台演出的那段时间,他在舞台上的严谨规范和特殊的美,在李芸秋心中深深地烙上印记,她提高不少。李香匀是李芸秋学习梅派的启蒙老师,她决心要学梅派,可到哪里学呢?那个年代学习资料太少,只能跟着梅先生的唱片学,开始听梅先生的《玉堂春》《打渔杀家》《三娘教子》等,凡是当时出版的梅兰芳唱片,她都买回家跟着学。
  -
  ◎相关链接
  李芸秋谈男旦
  李芸秋见证了京剧男旦从上世纪初的繁盛到后来的衰落,她曾多次提及希望旦行“乾坤并时代,争艳百花开”。2013年8月6日的《重庆青年报》刊发过一篇《消失的京剧男旦》,李芸秋谈了自己的看法。
  李芸秋认为,随着西学涌入,改良主义兴起和民主思想传播,妇女开始戒绝缠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成社会潮流。她还指出,“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出于对几千年禁锢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封建礼教的痛恨,鲁迅等一批新文化运动战士对京剧舞台上‘男扮女’的男旦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李芸秋表示,“解放后,男旦艺术发展之路几经坎坷,虽出现过梅葆玖、宋长荣、沈福存等男旦名家,但总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近三十年来,优秀女演员人才辈出,横扫各路大奖,而男旦却因不符合参赛资格无缘国内京剧大奖赛,连唯一的第三代梅派传人胡文阁也几度与大型文艺晚会‘擦肩而过’”。
  李芸秋解释说:“由于京剧旦角是由男人创立的,因此发声特点也比较符合男性特点,男旦的有些音坤旦的确发不出来。这是因为男性嗓音比女性更厚,而女性的嗓音尖且薄,以小嗓唱出的声音常常没有男旦的声音圆润饱满。”
  -
  教学不保留 师徒情谊深
  李妙春
  毛葆娴
  赵恩美
  李芸秋热爱京剧,弘扬国粹,她一生教授的学生遍布五湖四海。着名荀派花旦李妙春是她的得意门生,深得她的教益;对非科班出身的京剧爱好者,她同样不遗余力地教导,毛葆娴、赵恩美等也受益匪浅。
  李妙春 60余年后再见恩师跪地拜谢
  荀慧生弟子、着名荀派花旦李妙春,1937年出生于烟台,1950年起在烟台京剧团学戏期间,李芸秋启蒙教她《贺后骂殿》《玉堂春》等诸多戏码,并在咬字、行腔、运气等方面帮助她提高。李妙春于1951年开始登台,以扮相清秀、嗓音清亮深受观众欢迎,享誉山东大地。演出的京剧《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在胶东半岛名重一时。她程派戏擅长《锁麟囊》《六月雪》,荀派以《红娘》《香罗带》《红楼二尤》和《霍小玉》最受欢迎。
  1952年师徒分开,再也没见过面,但始终把对方记在心底。李妙春一直在寻找恩师,可是多少年过去了也没有消息。回想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和学戏、做人的帮助,李妙春总是眼含泪水,没有李老师就没有她的成就。
  2015年,李妙春发现家中订的京剧杂志上有一篇介绍李芸秋的文章,她想:“这应该就是李芸秋老师吧!”她告诉了老伴,老伴让她联系杂志社,通过杂志社联系到作者并要到李芸秋的联系方式。
  刚拨通电话时,李妙春很紧张,告诉老师自己是“春儿”。李芸秋停顿了几秒,反应过来,连忙叫着她的名字,师徒二人互诉衷肠。得知李芸秋要在2015年11月22日过九十大寿,李妙春坐了七个小时的火车,提前三天赶到潍坊。见到恩师后,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感谢老师的恩情。相隔60多年,师徒终于相见。
  毛葆娴 跟随老师学习程派制做戏装
  1940年8月,毛葆娴出生在潍县城。她从小喜欢京剧,十几岁就登台演出,参加工作后,加入社员俱乐部,经常参加演出。
  1985年,李芸秋在文化馆有一场演出,唱《二进宫》,毛葆娴唱《女起解》,这是二人第一次同时参演。毛葆娴感到很害怕。科班里规定演出前不能随便说话,避免分散精力。她非科班出身,却也恪守规矩不敢说话:“李老师是角儿,是名人,我是业余的,怕跟她说话她不理。”化装后,她壮着胆喊了声“李老师”。虽然具体细节她已记不清了,但她感到李芸秋老师人很好,没有架子,让她紧张的心放松下来。演完后,在后台相互道:“辛苦了,辛苦了。”李芸秋说:“好、好、好,你是哪个单位的?”以后,再见李芸秋时,毛葆娴不再紧张。
  毛葆娴学京剧,先习梅海、荀派、张派,1990年从山潍拖退休,正逢市老干部艺术团筹建,她加入后学习程派。艺术团成立之初,经济条件有限,大家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自己动手根据旧戏装制作新戏装。李芸秋会裁、会做,带人赶大集买来布料,大家齐动手。有一次参加庆典演出,李芸秋托人买来料子,裁剪好,要分下去,便问团里的人谁会做衣服,毛葆娴说:“李老师,我来吧。”
  毛葆娴做事认真,做出的戏装得到李芸秋的认可,后来成为制作戏装的主力,常和李芸秋老师一起到纺织城买布料,自己不会做的,李芸秋用纸剪好样子,让她照着裁,教她镶边,做青衣披等。那些日子里,做戏装成了毛葆娴的第二职业,只要在家里,除了做家务,就是趴在缝纫机上“嗒嗒嗒”地做戏装。
  1995年,毛葆娴跟着李芸秋学习《荒山泪》。她说:“李老师没有老戏班那么多的规矩,也没有架子。”李芸秋在家中,一招一式地教她,有说有动作。“李老师教起来毫无保留,真是花钱也找不到这样的老师。”毛葆娴很感慨,虽然李老师没有架子,但在她面前始终十分谨慎,力求上进,认真学艺。
  赵恩美 学艺五年受益终生
  昌乐人赵恩美出生于1951年,现为昌乐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昌乐县新时代艺术团团长。2000年退休后开始学唱青衣,与李芸秋相识源自一次演出。
  2004年秋,赵恩美到潍坊参加京剧演唱会,扮演《龙凤呈祥》中的孙尚香。李芸秋在台下观看,对陪同的人说:“舞台上有个唱《龙凤呈祥》的,叫下来问问是哪个单位的。”原来,李芸秋正在筹备秋声社的成立事宜,一眼相中了赵恩美。
  两天后,秋声社成立,赵恩美担任副社长,每周六下午到潍坊参加活动,一次都没落下。“我是副社长,必须以身作则,而且我也十分珍惜跟李老师学艺的机会。”赵恩美说,李芸秋老师从手眼身法步、唱腔的吐字发音教起,一点点地传授,学一阶段组织一次演出,从中寻找不足及时改进。
  2006年,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比赛山东赛区的比赛要在潍坊举行,李芸秋动员赵恩美报名。赵恩美心里犯怵,自己学京剧时间不长,参赛底气不足。李芸秋鼓励她说:“你大胆、放心地报吧,我来教你。”她报名,准备唱《龙凤呈祥》。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李芸秋不辞辛劳地教她,一个手指一个眼神,耐心细致地教。比赛在潍坊工人文化宫举行,临上场前,李芸秋还给赵恩美鼓劲、打气。最终,她拿到金奖,2007年1月到北京参加全国决赛拿到银奖。
  此后,赵恩美又参加了多次比赛,获得多个奖项。“李老师是我的恩师,没有她,就没有我的这些成绩。”赵恩美说,李芸秋老师对她特别爱护和栽培,并没有因为她学戏时间短而有所怠慢。她跟着李芸秋老师学会了《二进宫》《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状元媒》《凤还巢》等戏。
  跟着李芸秋学艺五年,赵恩美受益终生,不仅学会了唱戏,还学着做人。李芸秋待人宽厚、坦诚,深深影响着赵恩美,在她组织艺术团几年间,一直用李芸秋待人处事的方法带着有60余名演职人员的团队。
  参考资料:李芸秋生前手稿和采访视频、《京剧名宿访谈叁编》等。张晓东、薛月刚、丁苏青对本文亦有帮助。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