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9 08:48
鄌郚总编

画都沙龙

  画都沙龙
  -
  ——时振华、陈华山水画品鉴会分享
  “画都沙龙”由潍坊市文联、潍坊日报社主办,潍坊晚报、潍坊市美术家协会、潍坊市书法家协会、潍坊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
  “画都沙龙”的举办,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切磋技艺的阵地,也是中国画都学术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画都沙龙”开办以来,先后邀请了我市着名画家时振华先生和陈华先生,展出了他们近期的主题创作作品,并邀请书画界、收藏界文化名家进行欣赏点评。
  本期人文潍坊选取了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与大家分享。
  图为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画都沙龙”活动地址。
  主编:窦洁 副主编:李海滨
  值班主任:李金娜
  美编:许茗蕾

  -
  画家名片:
  画家名片:
  时振华,中国美协会员、首都师范大学时振华山水课题班导师、山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山东画院院聘画家、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潍坊市美协名誉主席、潍坊同志画社社长。
  擅长山水、花鸟画。十余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举办的各类展览,获特等奖、金奖、银奖各一次;八次获得山东省各类美展一等奖。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定为“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两次获山东省美术创作荣誉奖。
  出版有《时振华精品集》《心游云山作品集》《山水名家·时振华》《中国画的当代力量时振华作品集》(山水集·花鸟集)《时振华速写集》《时振华水墨写生作品集》《艺术百年·当代画史·时振华作品集会》。1991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5年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师承龙瑞先生。2007年为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山水课题班成员。2009年执教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造型艺术高研班。2010年为北京凤凰岭书院精英班成员。2012—2014年为首都师范大学龙瑞山水画课题班执行导师。2015年始为首都师范大学时振华山水画课题班导师。
  诗意尽在画中
  9月5日上午,在潍坊日报社四楼的记者驿站,咖啡飘香,音乐悠扬,“玉宇清辉”时振华山水小品赏鉴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了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着名艺评家齐鲁滨,潍坊电视台高级记者、文化学者陈岗担纲赏鉴会的主讲老师。我市书画界和收藏界名家陈华、周赤舟、陈浩、段孝敏、李国强、曹红军、刘紫云、武晓燕、崔连玉、王刚等出席了分享会。嘉宾们围绕时振华的画作展开讨论,畅谈感想,在观点的碰撞中相互提升。
  齐鲁滨: 独具一格 自成风貌
  齐鲁滨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着名学者、艺术评论家
  我与时振华是相识相交40多年的同道中人,时振华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进入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数十年砥砺前行,奋发有为,迄今已成为国内着名实力派艺术家,可以说已成长为我们这个城市文化界的代表性人物,也可以说是彪炳于中国画都艺术苑囿中的一面旗帜。他纷至沓来的艺术成就,也可以说从来没脱离过我的视野。
  时振华在初入工艺美术研究所时,学习与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和有限,但他依然私下里大量临摹唐宋明清古代传统绘画艺术,数量之多,非常罕见,业内也鲜有可以匹敌者。正是那时候有了这种笃行与底气、积累和积淀,才奠定了时振华日后在艺术道路上的升华与绽放。时振华有着许多和别的画家所不同的地方,举凡名山大川,长河旭日,自不待说。而一朵小花,一棵小树,一根小草,一只小狗,一条小鱼儿,他都能面面俱到,津津有味,收于笔底,纳入怀抱。他的创作便独具一格,成自家风貌,用我的话说,叫做“振华山”“振华皴”,亦可当仁不让。
  正是基于这样的领悟,观时振华的图像,既看到大气磅礴,又看到精细入微;既看到苍茫气象,又看到人间烟火;既看到现实世界,又看到宇宙洪荒……笔墨之关照,气息之呼应,意蕴之加持,最终呈现给观者的,必将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画面。诚若《孙子兵法》所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陈岗: 元人笔墨 宋人意境
  陈岗
  潍坊电视台高级记者、作家、文化学者
  时振华老师的画我看过很多,与我以前看过的相比,这次看他的山水小品,又有了新的面貌。总的感觉是时老师这批画小品不小,小中见大,小品可以创作出大意境,大思想,大境界。
  这些画不过两尺多一点,但表达出的意境却是咫尺千里,让人遐思无限。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这是振华先生多年的艺术积累和不断探索的结果。从年轻时候起,振华先生就致力于宋人山水的意境和元人山水的笔墨,孜孜以求。他的画有宋画的宁静和雅致。咱们过去说看境界,那就看宋画;看笔墨,那就看元画。我觉得这些画恰恰是用一种元人的笔墨,创造出宋人的意境。小中见大,诗意无限。在创造出这样的境界的同时,他的笔墨又非常见功力,耐欣赏,可玩味,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振华先生一直非常推崇元人的笔墨,欣赏王蒙的繁密与变化。他是用元人的笔墨,创造出了宋人的意境;用繁密的笔墨创作出简净的境界。同时这种境界又是现代的,是与时代精神紧密契合的。
  振华先生从古人的笔墨中走出来,抒写自己的内心,也创造了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他年轻时,在中国传统绘画上下过大功夫,经过成年累月的临摹历练,每一条线,每一笔都非常强,但是他恰恰用这种非常传统的功力,创造了一种很现代的世界,看他的画能感觉到这是当代人的画,这是现代人的审美境界,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陈浩: 画中融入古人笔墨
  陈浩
  书画家、装裱艺术家
  我们是接近50年的老朋友了,振华特别优秀,年轻时我们经常通宵达旦,互相看画作。振华一来,我一是赶紧把电话本收起来,二是在桌上放一摞纸。有一次忘了放纸,他随手在我新做的写字台上画起来……他坐火车,也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一个人的成功,与天分、老师是分不开的,只要他进入工作室,马上就拿起笔来,这已经不是敬业了,而是一种习惯。
  我能记住他所有的画,哪一年在哪画的、画的哪里我都知道。年轻的时候,他创作水平特别高,他临摹了大量古画,再加上现代的审美,他的用笔、用墨已经到了很精到的程度了。他能把古人的东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画风格鲜明,一看就知道是他的。
  刘紫云: 展厅如流动的盛宴
  刘紫云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
  我的博士论文是《中国哲学和山水画的关系》,得到了时老师很多指教。时老师跟我说万物是如何相应相和谐的,山水画也是,我收获很多。今天我一走进来,看到时老师的画,就感觉是一组乐章的形式,每一幅小画都是一个乐章的一个小部分,虽然山水画是静态的,但每一幅画它都是流动的。所以整个展厅看起来像一个流动的盛宴,我觉得特别好。
  山水画虽然立足于传统,但是就像我们中国文化的所有形式一样,都是往前走的。在这个画里不仅有古代又有现代的东西,可能现在中国人看时老师的画,觉得是对山水画的创新,但是在一个西方人眼里,是抽象的、简洁的、有些表现主义的笔墨在里面。他的画具有东方韵味,不仅对中国人来说是好画,对全世界的人来说,也是一幅好画。
  -
  武晓燕:画品如人品
  武晓燕
  潍坊学院副教授
  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非常喧嚣,我们经常谈诗和远方,都有一个到远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梦想。去看什么呢?看山、看水、看大自然,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走出去呢?看时老师的画,我觉得他把最美的山水和大自然送到了眼前,这种画不是简单得像照片的复制,它是一种提升。
  专家讲到时老师的画有宋人气,这些我不懂,但是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我觉得时老师有独特的视角,尽管他临摹过很多人,但是其中融入了他的思想。我们家老一辈和老师家非常熟悉,时老师每年都去写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次,他的工作经历让他临摹了大量古画,每一张画他都烂熟于心,他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人,再加上他的性格特点,形成了自己绘画的风格。
  时老师有一枚印章叫四无茅棚。我当时还问他为什么是四无茅棚,他说想在山上搭一间茅棚,四下里什么都没有,任凭东西南北风,他只是画画就好。这也体现了时老师的一种心态,一种意境,他非常专注。
  我有一个朋友根本不懂画,但每次看时老师的画就出神,越看越喜欢。我问他这画好在哪儿?他说有两点感受,第一是干净,第二是大雅。画品如人品,这句话用在时老师身上恰如其分。
  潍坊市美协副主席李国强:我记得在2001年,第一次跟时老师去蒙山写生,觉得他的笔墨实在非常震撼,后来发现也一直在慢慢变化。看到本次沙龙的作品,有一种传统东西延伸到现代的画面中,有非常新颖的时代气息,我感觉就是从传统里边升华出当代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潍坊市画廊协会会长崔连玉:什么画值得收藏?第一要看画家的功力,时老师有几十年的画功,研究古画,在全国也是前列。第二是创新,关键是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创新。第三是风格化。画家形成一个风格,在境界上是第一位的。时老师的每一幅画虽风格一致,但是千变万化,对中国画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所以时老师的画值得收藏。
  潍坊广播电视报记者李敬友:现实生活中,时振华是一位太极拳的执着习练者。黄宾虹先生讲书画的秘诀在太极图中,时振华深以为然。在时振华的画中,一山一水,一花一鸟,皆有太极的影子。时老师认为中国画中的黑与白、浓与淡、疏与密、虚与实、远与近、整体与局部,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与太极图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完全相通的。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晓芳: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久久伫立于时老师的画作前,脑海里凸显出来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老师的画作,初读安静内敛,再读起承转合,又读云卷云舒。一幅画作里,可以读出一个人生,更可以读出一个超越人生的自由灵魂。中国古代文人始终有寄情山水的理念,在时老师的画作里体现得平和又深沉。
  时振华:很荣幸能做客记者驿站。驿站,创作、休息的地方,能让人冷静下来。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真正能冷静下来的不多,许多画缺少诗意,也感动不了人。
  我认为,画中要有诗,我要创作的诗意都在画中,此次展出的作品正是我想要表达的感受。我尽可能地用横线,这种形式感让人产生平静的感觉,不要过度汹涌。我更注重的是什么?就是山的韵律,而不是山多么险峻。我所表现的草地也是追求一种节奏感,一种韵味,就像我当年在新疆的草原上,梦一般的感觉。今天又下雨了,我就喜欢这个天气,也是我画中所要表达的。
  -
  笔墨自成一家
  时振华认为,中国画的用笔源于书法的笔法,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要传神达意、渲染意境并且表现心象,使原本没有生命力的线条具有生命力,具有丰富的可以独立的精神内容,这是创作者精神世界自由充分的表达。他对用笔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层面。
  笔墨之间的精神世界
  中国画的“形”和“神”的问题,早在一千年前就解决了。是诗人又是画家的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石涛和尚说得更深刻也更具体。他除了把书和画列为“非小道”(言外之意就是大道)的大事,把“形似”作为世人的一般见识外,还把用笔提升到了创造世界、表现乾坤的地步。石涛和尚是中国画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一位用笔墨创造世界、表现灵魂的大家。他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纵观一部中国美术史,中国画的用笔,源于书法的笔法,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还要达意与畅神,表现心象并且渲染意境。它在完成第一使命的同时,必须使原来毫无意义的线的本身具有生命的表现,具有丰富的,几乎可以独立的精神内容。任何艺术,都是创作者精神世界自由充分的表达。表现在中国画上,这种表达就靠了用笔的千变万化来承担。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个世界首先就是创作者在创作当下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律动,由这个世界,生发出大千世界,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正是中国画“用笔”的精神来源。按照道家理论和太极学说,古老的“易”理成就了“一画论”的审美理念。虽为“一画”,实为“一点”,因为莫不是“积点成线”。一点就是一个太极、一个世界。这就说明,用笔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基础。这也从中国文化的维度证明,西洋画之所以不像中国画那样强调用笔,是因为用笔造型的技术性是间接地服务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的,而中国画的“用笔”则是直接等同于精神传达,也就是傅抱石所说的“可以独立的精神内容”。所以用笔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核心要素,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
  宾虹老饱经学养终其一生,总结出用笔的五字真言——平、圆、留、重、变,既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德行,也有太极图循环往复的用笔方式。它无穷的魅力包含着哲学的、心理的、品德的一种深厚文化内涵的价值判断,超越了形象、色彩、布局甚至意境,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明确阐述了中国画的用笔属“道”的范畴,使得在中国书画的审美鉴赏中,用笔的笔法鉴赏成为最高的鉴赏。笔者认为,用笔的追求,内源于画家精神世界的追求;画家精神世界的境界高下,决定了“用笔”的境界高下。所以高致者自有高致,鄙俗者求之不得。而一旦达到了大涤子这样的精神境界,孤高感油然而生,可以使对话者回到世界的本初,唱和者成为山间的孤石与天上的明月……
  由此可见,用笔是中国画的宿命,舍此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正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正如中国的京戏,离开了京戏唱念做打的规范,“味道”何在?
  因此,过用笔关是成为中国画画家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唯一正确的修为路径。也因此,笔墨功力和规范的积累更是需要人一辈子不断努力。理论家形容此为:“‘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条路就是用笔的关,过了此关下山后方可‘条条大路通罗马’,海阔天空,自由翱翔……”
  说到家,中国画入门的路径只有两个字:用笔;说到家,中国画终极目的亦是两个字:用笔。这就是中国画家的世界,这亦是中国画家精神和艺术的追求。
  文/时振华
  -
  时振华品鉴会实录
  ●我从小喜欢画画,跟着潍坊的几位老先生学,但是我不算是个听话的孩子。一些传统的东西画着觉得不过瘾,偷着画点别的也不敢让老师看,老师常说:“一看你就是个老实蹭。”
  ●元人笔墨我理解得非常透彻,宋画里面有变化,但是元人有各种自然结构。我1975年参加工作,1976年开始写生,一直坚持到现在,有40多年了。每年都去,让自然逼出了新的技巧和创作意境。比如杂乱的植被、山石的画法,统统是摸索出来的。如果一年不出去一趟,就像“赔本”一样。潍坊在写生这方面是走在全国前面的,现在学生写生已经蔚然成风,全国哪里都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实际上就是集中了人类共同的视觉经验。比如说平的直线,它首先代表内心的一种平静,一种沉思,一种开阔,还要舒展。过去山水画多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意味着稳定性,它是在横线的基础上,会有一种凝聚感。
  -
  画家名片
  陈华,字夕白,号天龙,1952年生于潍坊,潍县四大名门陈氏世家后裔。潍坊市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委会委员,山东美协会员,潍坊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潍坊北海书画院副院长。
  其作品深得各界珍爱,应邀在深圳、澳门以及日本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黄山雄风》《三月桃花分外香》等多幅作品被中南海收藏,《云卷千峰集》为六米长卷,由人民大会堂收藏。亦有数十幅作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其履历被《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等收录。中国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陈华画集》《陈华精选集》等。
  -
  太行写生札记
  太行山纵贯八百余里,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誉。陈华正是被太行山的浑朴、雄奇、险峻、劲峭所深深吸引。直面太行,体味物象,将万趣融其神思,气韵融其笔端,观天地之大道,研艺术之至理。从2009年开始,陈华每年都有半年时间住在山里写生,在山里他尝尽了各种滋味。
  第一次写生尝尽人间百味
  我第一次写生是1978年,潍坊群众艺术馆(现潍坊市文化馆)组织山水画写生。周晓光老师带队,一共6位同志参加。写生长达3个月,从潍坊出发,由西再向东,到崂山结束。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我们坐拖拉机和牛车,大多是徒步。登蒙山之前,与画友6人在蒙山招待所准备了干粮和一瓶韭花酱。
  到了山上,我们一起住在了一个小庙里,晚上没有灯,便早早睡下,清晨一见亮,就外出写生。庙里没有床,我们用木枝和干草搭建了临时可以坐的地方,靠墙坐着睡。军用水壶是必备的,因为凉水可以喝也可以画画用,干粮根本不够吃,经常画着画着肚子就开始叫了。
  进了十月,山里渐冷,每天只吃一顿饭,准备下山返程时,我忽然大汗淋漓,头晕目眩,一步也走不动了。画友们轮流背着我,好不容易在村里找到了小卖部,唯有半斤花生糖,画友们全买下给我吃,我吃了几块才发现,花生糖里都是小虫子,原来过期好久了。
  山中走散以茶调色画小品
  融入太行,画出太行,很多趣事也记忆犹新。2017年春,也是我太行写生的第八个年头,5月13日清早,我同洪春等学友一起往太行山桃花谷出发。为了减轻行囊分量,只背画材和必需品,提神的茶水也只能背半杯。画友们对我很照顾,帮我分担了墨汁、马扎等物料,大家一路高歌前行。看着大山的美景,越走越兴奋,不觉竟然与画友们走散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用喝剩的小半杯红茶水稀释调色盘里干了的国画颜料,就地画了起来。一画就是四个半小时,全然忘却太阳高照。天气很热,几次都忍不住想把茶水喝掉,最终还是坚持把画完成,往日的惜墨如金变为今日的惜茶如金,写生的小品我珍藏起来,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个有味道的写生生活。
  寒冬冒风雪入山创作长卷
  2020年我去了太行三次。第三次是12月20日,我目的非常明确,要创作60米乘1.5米太行山春夏秋冬长卷。我与画友冒着风雪艰难入山,因为山里零下20摄氏度,客栈里没有其他人入住。客栈主人对我们非常热情,准备了电热毯、木柴和炉子。头两天房子全冻透了,水管破裂,晚上冻得实在睡不着。早上出门发现瀑布早已变成冰川,非常壮观,让人敬畏。十多天里我领略了太行的冰天雪地,直到把客栈的所有木柴都用尽了,才不得不返回,身体虽苦心里乐,为了创作一切值得。
  一晃太行写生就是十多年,对太行山的情感愈来愈深,每当身临巍山雄姿,看到层峦叠嶂,内心都会被这种浑厚苍茫气势深深打动。近年来,我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本乎自然的美感,希望作品在“离形得似”中趋近“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层面,“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笔墨意象的超然玄远,以期达到“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境界。               文/陈华
  -
  山之魂水之魄
  11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画都沙龙活动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正式启动。“心铸山魂”——陈华山水品鉴会在此举行。
  潍坊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齐鲁滨、陈岗担任主讲嘉宾。我市书画界、收藏界文化名家王居明、周赤舟、韩子夫、曹红军、陈乃磊、郭强、赵笃珍、张维平、张子刚、孟永胜、徐鲁白、段孝敏、李国强、赵伟东、于伟建、戴曰礼、戴哈安、王永一、杨洪春、李乃祥等参加了分享会。嘉宾们围绕陈华其人其画其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活动现场气氛高涨、热烈。
  丁汉邦: 德艺双馨 热心公益
  丁汉邦
  潍坊市技师学院院长
  潍坊是一个文化重镇,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中国顶尖的艺术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书画展更绵延不断,这些都是中国画都最好的艺术成就。我们有大批潍坊籍画家遍布全国各地,潍坊本土也有大批艺术家在辛勤耕耘。
  在本地艺术家中,陈华是极具代表性的。他基本功扎实,传统艺术底蕴深厚,并能在不同的年代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艺术的升华。陈华善于画大画,一幅山水画挂二三十年都不过时,大气磅礴,笔墨苍劲。他的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用墨、用笔、用色上,既有守正传承,又有大胆创新,还充满了时代气息,雅俗共赏。
  陈华每年坚持去太行山写生,山中的春夏秋冬都有他领略太行山的踪迹,不断向大自然学习、汲取艺术营养,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陈华为人友善、心地善良,热心公益,空闲时间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德艺双馨,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情怀,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潍坊艺术家的正能量,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欢迎。
  王居明: 心胸如画一片光明
  王居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潍坊市美协主席
  “艺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近年来,陈华多次深入太行山,十日一山,五日一水,朝夕流连,镇日晤对。揽天地之精魄,察山川之灵脉,与古人为徒,以自然为师,勇猛精进,令人尊仰。
  陈华心铸山魂,善于画大画,其艺术水平、艺术价值有目共睹。陈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画如此大气的画,与他个人的品格密不可分。陈华为人谦虚,每谈起其他画家都会讲出许多优点以及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他认为每名画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闪光点,他始终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陈华是艺术家们学习的榜样,虽然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陈华在创作上兢兢业业,深冬时节,深入太行山写生,大雪封山,他躲在一个深山小屋里,把一户农家中的“木头山”烧完取暖,只为画好心中的大山。
  这些年来,陈华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还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画作也具有正能量。陈华虽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内心充满了阳光,在阳光下成长起来的画家更具有艺术气息。
  周赤舟: 不拘一格打破传统
  周赤舟
  潍坊市美协顾问、油画家
  陈华笔下的山水巍山雄姿,层峦叠嶂,每每欣赏都给人扑面而来的感觉,笔墨之间洋溢着苍茫雄浑之气。通过他的画就能看出这是一位心胸豁达,善于包容,做大事,行大道的艺术家。落笔处随心开壑、着意写心,追求天地往来的大境界、大气象,从而折射出精神气度与胸襟之美。
  陈华历经60年的艺术磨炼,不拘一格,打破传统,走出了属于自己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格局。他走遍祖国东西南北之山川,将万物收入笔下,神韵飞动,让人身临其境。细细琢磨,陈华的山水画既有满纸敷彩的青绿,也有素墨点染,两种元素和谐共存,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有丹青精神,为人也十分低调谦虚,圈内好友众多。他善于学习,特别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点评时,都积极吸取,仔细揣摩,用于日常创作之中,这也是他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潍坊的各位艺术家,为潍坊文化尽力,为中国画都、金石之都两块艺术丰碑添砖加瓦。
  齐鲁滨:入古出新 纯臻老辣
  齐鲁滨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着名学者、艺术评论家
  陈华美术馆在十笏园文化街区于希宁美术馆和潍坊市美术馆附近。前段时间,受邀前往,真是窗明几净,纸墨笔砚皆精良,满目琳琅,环壁生辉。佳作目不暇接,腕底入古出新,令人刮目相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潍坊是中国画都,艺术人才辈出,文脉延绵不断,而陈华是老潍县世家陈氏后裔,从小生活在书画之乡,对中国山水艺术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知,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积数十年功到垂成,早已成为蜚声内外、受人尊敬、造诣深厚的画坛名家。作为活跃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并有着巨大影响或不凡业绩的标杆性艺术家而言,称他为画都潍坊的“文化英雄”也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陈华凭借数十年的绘画功底,兢兢业业,纳黄山、太行等名山大川皆入妙笔,或崇山峻秀,或草木峥嵘,或云蒸霞蔚,或飞流激湍,一幅幅水墨画卷鬼斧神工,得天地之灵气,揽山川之醇厚,写时代之华章,形成独特的艺术格局与艺术气象。近年尤其屡赴巍巍太行写生,形成独特的“太行”山水艺术风格,其作品既得北方之苍凉,亦有南方的温润,艺术表现更趋纯臻老辣,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与业内同道的击节喝彩。
  陈岗: 以文化自信,开画都新境
  陈岗
  潍坊电视台高级记者、作家、文化学者
  潍坊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也增强了书画爱好者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是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深入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并一代代传下去。现在,潍坊的文化优势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连续多年举办中国画节、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等重量级的文化活动,让潍坊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越来越高。
  我接触陈华的山水画最早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那时和已故山水画家谭新湖先生经常到我北下河老宅拜访我父亲。我那时的床头上就挂着一幅陈华的山水画。多年来,陈华先生把潍坊的城市文化融入到笔墨中,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形象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深深地植入了文化元素,这也充分说明了潍坊文化对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文化的追求和自信。他将这种文化自信通过皴擦点染,折射出种种正能量,给人健康向上的感觉。二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山、一水、一所小房子、一个小牧童,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礼赞。古人云“山水可游可观可居”,在陈华先生的山水画里都有很好的体现。三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充满着时代气息。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陈华先生在创作中,将时代气息融入到自然景观中,抒发心中意象,创作出一幅幅高水平的山水画,很值得大家学习。
  韩子富: 展现不同的山水风貌
  韩子富
  潍坊对外书画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华是老潍县名门陈氏世家后裔,受家族熏陶及乡贤先辈之影响,使得陈华在绘画方面有着不凡的才华和灵性。陈华从小学画,60年来笔耕不辍,中国画讲究笔墨功夫,挥毫泼墨,皴擦点染。看陈华的山水画,从中体会到他深厚的传统功力。
  他在传承绘画技艺的同时也注重求新求变。陈华是潍坊画家中较早去黄山写生的,那时候他的生活很艰苦,家境也不宽裕,但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去写生。他的画作展现给人们不同的山水风貌,这也给潍坊的山水画派竖起了一面旗帜。
  陈华不仅艺术造诣高,还非常注重艺术培训教育。他的子女从事艺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育几百乃至上千孩子,为明天储备人才,这是对中国画都最大的贡献。只有后继有人,中国画都的牌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谭国华:  在传统中力求创新
  谭国华
  潍坊市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陈华从老潍县深厚的文脉中汲取书画创作的学养,受益无穷。他数十年如一日,饱学笔墨,苦练技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秘诀,渐渐地形成了自己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陈华多次到太行山写生,在写生中不断研学画理,知行合一,日益精进,独创自己的笔墨语言,成为当今潍坊山水画坛的一面旗帜。陈华的大境界、大气象精神,始终影响着我。品读陈华的作品,如同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精神饱满的心灵旅行。
  多年来,陈华始终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完善的艺术体系,从一个点入,不断探索向外延伸。在潍坊,画太行山的画家有很多,但是陈华的作品却能以黄山的结构对比、画面冲击不断组合发展。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通过他的笔墨熠熠生辉,和谐共生,让人不禁赞叹他的胆识和才气。
  -
  山之魂水之魄
  11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画都沙龙活动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正式启动。“心铸山魂”——陈华山水品鉴会在此举行。
  潍坊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齐鲁滨、陈岗担任主讲嘉宾。我市书画界、收藏界文化名家王居明、周赤舟、韩子夫、曹红军、陈乃磊、郭强、赵笃珍、张维平、张子刚、孟永胜、徐鲁白、段孝敏、李国强、赵伟东、于伟建、戴曰礼、戴哈安、王永一、杨洪春、李乃祥等参加了分享会。嘉宾们围绕陈华其人其画其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活动现场气氛高涨、热烈。
  丁汉邦: 德艺双馨 热心公益
  丁汉邦
  潍坊市技师学院院长
  潍坊是一个文化重镇,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中国顶尖的艺术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书画展更绵延不断,这些都是中国画都最好的艺术成就。我们有大批潍坊籍画家遍布全国各地,潍坊本土也有大批艺术家在辛勤耕耘。
  在本地艺术家中,陈华是极具代表性的。他基本功扎实,传统艺术底蕴深厚,并能在不同的年代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艺术的升华。陈华善于画大画,一幅山水画挂二三十年都不过时,大气磅礴,笔墨苍劲。他的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用墨、用笔、用色上,既有守正传承,又有大胆创新,还充满了时代气息,雅俗共赏。
  陈华每年坚持去太行山写生,山中的春夏秋冬都有他领略太行山的踪迹,不断向大自然学习、汲取艺术营养,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陈华为人友善、心地善良,热心公益,空闲时间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德艺双馨,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情怀,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潍坊艺术家的正能量,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欢迎。
  王居明: 心胸如画一片光明
  王居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潍坊市美协主席
  “艺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近年来,陈华多次深入太行山,十日一山,五日一水,朝夕流连,镇日晤对。揽天地之精魄,察山川之灵脉,与古人为徒,以自然为师,勇猛精进,令人尊仰。
  陈华心铸山魂,善于画大画,其艺术水平、艺术价值有目共睹。陈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画如此大气的画,与他个人的品格密不可分。陈华为人谦虚,每谈起其他画家都会讲出许多优点以及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他认为每名画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闪光点,他始终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陈华是艺术家们学习的榜样,虽然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陈华在创作上兢兢业业,深冬时节,深入太行山写生,大雪封山,他躲在一个深山小屋里,把一户农家中的“木头山”烧完取暖,只为画好心中的大山。
  这些年来,陈华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还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画作也具有正能量。陈华虽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内心充满了阳光,在阳光下成长起来的画家更具有艺术气息。
  周赤舟: 不拘一格打破传统
  周赤舟
  潍坊市美协顾问、油画家
  陈华笔下的山水巍山雄姿,层峦叠嶂,每每欣赏都给人扑面而来的感觉,笔墨之间洋溢着苍茫雄浑之气。通过他的画就能看出这是一位心胸豁达,善于包容,做大事,行大道的艺术家。落笔处随心开壑、着意写心,追求天地往来的大境界、大气象,从而折射出精神气度与胸襟之美。
  陈华历经60年的艺术磨炼,不拘一格,打破传统,走出了属于自己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格局。他走遍祖国东西南北之山川,将万物收入笔下,神韵飞动,让人身临其境。细细琢磨,陈华的山水画既有满纸敷彩的青绿,也有素墨点染,两种元素和谐共存,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有丹青精神,为人也十分低调谦虚,圈内好友众多。他善于学习,特别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点评时,都积极吸取,仔细揣摩,用于日常创作之中,这也是他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潍坊的各位艺术家,为潍坊文化尽力,为中国画都、金石之都两块艺术丰碑添砖加瓦。
  齐鲁滨:入古出新 纯臻老辣
  齐鲁滨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着名学者、艺术评论家
  陈华美术馆在十笏园文化街区于希宁美术馆和潍坊市美术馆附近。前段时间,受邀前往,真是窗明几净,纸墨笔砚皆精良,满目琳琅,环壁生辉。佳作目不暇接,腕底入古出新,令人刮目相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潍坊是中国画都,艺术人才辈出,文脉延绵不断,而陈华是老潍县世家陈氏后裔,从小生活在书画之乡,对中国山水艺术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知,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积数十年功到垂成,早已成为蜚声内外、受人尊敬、造诣深厚的画坛名家。作为活跃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并有着巨大影响或不凡业绩的标杆性艺术家而言,称他为画都潍坊的“文化英雄”也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陈华凭借数十年的绘画功底,兢兢业业,纳黄山、太行等名山大川皆入妙笔,或崇山峻秀,或草木峥嵘,或云蒸霞蔚,或飞流激湍,一幅幅水墨画卷鬼斧神工,得天地之灵气,揽山川之醇厚,写时代之华章,形成独特的艺术格局与艺术气象。近年尤其屡赴巍巍太行写生,形成独特的“太行”山水艺术风格,其作品既得北方之苍凉,亦有南方的温润,艺术表现更趋纯臻老辣,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与业内同道的击节喝彩。
  陈岗: 以文化自信,开画都新境
  陈岗
  潍坊电视台高级记者、作家、文化学者
  潍坊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也增强了书画爱好者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是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深入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并一代代传下去。现在,潍坊的文化优势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连续多年举办中国画节、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等重量级的文化活动,让潍坊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越来越高。
  我接触陈华的山水画最早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那时和已故山水画家谭新湖先生经常到我北下河老宅拜访我父亲。我那时的床头上就挂着一幅陈华的山水画。多年来,陈华先生把潍坊的城市文化融入到笔墨中,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形象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深深地植入了文化元素,这也充分说明了潍坊文化对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文化的追求和自信。他将这种文化自信通过皴擦点染,折射出种种正能量,给人健康向上的感觉。二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山、一水、一所小房子、一个小牧童,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礼赞。古人云“山水可游可观可居”,在陈华先生的山水画里都有很好的体现。三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充满着时代气息。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陈华先生在创作中,将时代气息融入到自然景观中,抒发心中意象,创作出一幅幅高水平的山水画,很值得大家学习。
  韩子富: 展现不同的山水风貌
  韩子富
  潍坊对外书画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华是老潍县名门陈氏世家后裔,受家族熏陶及乡贤先辈之影响,使得陈华在绘画方面有着不凡的才华和灵性。陈华从小学画,60年来笔耕不辍,中国画讲究笔墨功夫,挥毫泼墨,皴擦点染。看陈华的山水画,从中体会到他深厚的传统功力。
  他在传承绘画技艺的同时也注重求新求变。陈华是潍坊画家中较早去黄山写生的,那时候他的生活很艰苦,家境也不宽裕,但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去写生。他的画作展现给人们不同的山水风貌,这也给潍坊的山水画派竖起了一面旗帜。
  陈华不仅艺术造诣高,还非常注重艺术培训教育。他的子女从事艺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育几百乃至上千孩子,为明天储备人才,这是对中国画都最大的贡献。只有后继有人,中国画都的牌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谭国华:  在传统中力求创新
  谭国华
  潍坊市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陈华从老潍县深厚的文脉中汲取书画创作的学养,受益无穷。他数十年如一日,饱学笔墨,苦练技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秘诀,渐渐地形成了自己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陈华多次到太行山写生,在写生中不断研学画理,知行合一,日益精进,独创自己的笔墨语言,成为当今潍坊山水画坛的一面旗帜。陈华的大境界、大气象精神,始终影响着我。品读陈华的作品,如同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精神饱满的心灵旅行。
  多年来,陈华始终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完善的艺术体系,从一个点入,不断探索向外延伸。在潍坊,画太行山的画家有很多,但是陈华的作品却能以黄山的结构对比、画面冲击不断组合发展。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通过他的笔墨熠熠生辉,和谐共生,让人不禁赞叹他的胆识和才气。
  -
  言有尽意无穷
  对于山水画家陈华的画,孙敬明先生和徐恩存先生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孙敬明称陈华骨法用笔有其独到之处,挥毫落墨则极似李营丘之宗法。徐恩存称陈华的作品“是艺术心灵的惊鸿一瞥,是寻求艺术本质精神的永恒审美印象”。
  孙敬明:胸中富丘壑 腕底有鬼神
  今日人文昌明,潍上书画,蔚为鸿业,扬前代之风流,创佳妙于方来。欣见翰墨丹青,高手如林,而能传承山水画业者,亦多得其人,可称数者,山水画家陈华便是其中一位。
  陈华对艺术的追求,可谓如醉似痴,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寒暑,不舍昼夜。艺术的根本来源于现实,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宗旨则在于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关于此种境界与要求,不惟对于治传统学问,对于从事山水画艺术创作而言则尤为重要。陈华遵循传统的法度要求,少年坚持野外写生,壮年则得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逐流溯源,千古名胜,拈来画笔。并且注重各地风光景物的四时变化,以不同节令而参访游观,自能得其万般灵妙。
  观陈华于骨法用笔,有其独到之处,其所作嶙峋峭拔、群峰崔嵬之山,笔下勒线饶有宋人马远的韵致;而于绵延无尽之丘山,挥毫落墨则极似李营丘之宗法。古人讲究的若干皴法,其运用则在于综合与变化,即交替使用,相映生辉。还讲求浓淡干湿、沉雄老辣与清新典雅,如何用至化境,则在于艺术家的综合修养,其不惟笔墨一事。作画容易,成画家难,而画家自成面目,独创出自己的笔墨语言,或谓之独特的艺术个性则就更为艰难。而陈华所追求的则正在于逐渐培养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陈华有极强的色彩感触,读其画作既不是满纸敷彩的青绿,亦非素墨点染,而是以有限色元素协调面与线的关系,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画路宽阔,而且谋篇布局极具气势,所作巨幅横过十数米,纵则近两米。凡此鸿篇巨制如不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充沛的艺术创造力是很难以奏效的。观其巨制群峰峥嵘,直入云霄,松柏蓊郁,绵延天外。近见飞瀑出岩壁而直下深潭,远望峰岫隐流云则旷视无涯。青黛赭朱,翠微烟霞,满篇盈溢,神韵飞动。古人论画,格调高古者,谓之有“烟霞之气”,而此“烟霞”之谓,即俗间所谓神仙气象。读此画作,仿佛置身世外,离梦超尘,使人心灵净化,渐入“无我”之境。
  陈华用墨,得其水、力与速度之众妙,取其润者自能酣畅淋漓,或浸润如玉肌冰莹。得乎焦者,则是浓墨枯笔、雄风挥落,自有刀斧皴法之致。一幅之中焦、润相映,硬者如铁石,而润则似水绵,经由距离参差之比,故济生出无限夸张之美感。
  陈华之佳作,堪当潍上千百年书画艺术联绵传延、积淀发展和创新自树之典型,诚乃“潍县画派”之翘楚。
  (作者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徐恩存:现代语境中的山水想象
  阅读山水画家陈华的作品,最强烈的印象是画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悉心领悟与实践,以及对自我艺术的不断超越——变自然的山水为心中的山水,使诗意情调更为浓烈,思理醇厚而达观,技法娴熟而丰富多变,笔墨也更为清澄纯净,使其画面意象之间始终有一种空灵飘逸之充盈弥散。特别是其山水画蕴含了超越性的审美意识,融汇了传统的人文情怀和山水情致,创造想象空间,注意审美意象的营造和写意风神的转换,使作品获得独特的美学气象,标志着画家艺术风格的成熟与老到。
  显然,陈华山水作品在整体上之所以达到较高的情境与情致,且具有相当的美学意蕴,在于他所确定的审美目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空灵含蓄与由此生发的格调、韵致;其作品因而具有深意而难以言诠与破解,留给我们的则是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和二度想象与思维延伸的空间。
  譬如其作品《万山红遍》《涵蕴万象》《岩壑瑞雪》《云山沐春》等,都印证了上述美学思想,得以在写景状物、抒情达意、审美想象、诗性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性特色。陈华从现实的自然山水中,选取并筛选和加工提取艺术意象,通过感性生动的生命意象,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诗性智慧和艺术想象;显然,画家善于发散思维与想象,将现实感的想象触角向传统延伸,用以体现山水画传统的延续性和深层的文化功能。
  自然韵致与生命情调开启了陈华的神思和悟性,也滋润了画家作品的结构与笔墨。愈至晚近,陈华的作品愈益显示出主体想象的空灵与谲奇,审美体验更为精微和灵动,更富有人文情怀和诗意情趣,尤其是审美传达的艺术形式和技法更为娴熟与精湛。
  陈华自幼得乡贤徐培基、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郭子宣先生诸丹青巨匠之沾溉,心摹手追,寻根问道。因此,在陈华山水作品面前,我们观赏的不仅是自然山水,更是山水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诗情与哲思。他对于山水艺术精神的守望,使他的作品得以延伸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他不断超越自我,他的艺术亦因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
  我们可以如此评价陈华作品:是艺术心灵的惊鸿一瞥,是寻求艺术本质精神的永恒审美印象;因为,他不倦地追寻着历史和现实的诗意与美感、梦想与渴望。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着名美术评论家。)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