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9 09:08
鄌郚总编

《铸匠》与潍坊制造业

  《铸匠》与潍坊制造业
  3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铸匠》前期在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热播,讲述了上世纪初潍县青年慕容柏为组装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柴油机,创办了泰丰机械厂的故事,演绎了抗战烽火中潍坊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一座盛产“隐形冠军”的“隐形城市”》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我们惊讶地发现,在3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潍坊拥有57家,位列16个地市的第1名。潍坊工业总量今年将突破1万亿,在全省仅次于青岛。《铸匠》的热播让全国人民关注潍坊制造业的前生今世。11月20日,潍坊日报社“画都沙龙”举行《铸匠》主题研讨会,邀请《铸匠》创作团队、剧作原型原华丰机器厂老职工代表、潍坊当代工匠代表、有关部门单位代表齐聚一堂,畅谈《铸匠》的创作过程及潍坊制造业的历史辉煌和当代成绩,嘉宾们饱含激情的发言,让我们看到《铸匠》中所体现的精益求精、不怕苦不怕累、敢为先的工匠精神传承至今。
  主编:窦洁 副主编:李海滨
  值班主任:李金娜 美编:许茗蕾
  校对:代进(A01-A02) 封敏(A03-A04)
  王明才(A05-A06) 曾艳(A07-A08)
  图为《铸匠》剧照。
  -
  《铸匠》编剧、投资人董兴梅:
  把工匠故事讲给大家听
  《铸匠》研讨会现场
  董兴梅在研讨会上畅谈创作经历。
  电视剧《铸匠》编剧、投资人董兴梅讲述了小说《半缘君》改编成电视剧《铸匠》的故事。董兴梅自幼丧母,她说自己是工人的女儿,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对于工厂有种特殊的感情,她身上也融入了工人特有的工匠精神。通过该剧她希望用一名工人子女的视角讲述潍坊工业故事,讴歌工匠精神。
  潍坊制造业历史悠久故事丰富
  潍坊制造业历史悠久,是我国着名的老工业城市和山东省制造业核心基地,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这是《铸匠》创作的先天条件。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从小在工厂里长大,是工厂养大的孩子,从17岁开始到现在又从事了40年的机械制造工作,因此对工厂和潍坊制造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小就想写一下潍坊工业那些事,想把潍坊工业故事讲给大家听。
  创作原着小说《半缘君》,并改编成剧本拍摄《铸匠》,源于我小时候的经历。我的母亲在我两岁时就去世了,父亲是工厂的一名普通钳工,我的童年基本都是跟着父亲在工厂中度过的。
  工厂的叔叔阿姨对我特别好,拿我像亲女儿一样对待。我心怀感激,想通过手中的笔,写写工厂的事,来记录、报答工厂叔叔阿姨们对我的照顾。我感觉这是一种朴素的报恩思想。
  1981年,我进入工厂上班,工厂的领导们依然给予我最大的照顾,让我半工半学。1990年,我写的有关潍坊工业的论文在全国发表,受邀到杭州参加论文发表活动,我坐在主席台上,周围都是来自全国工业领域的专家,这次经历对我触动很大。那一刻,我真正认识到了潍坊工业在全国的分量,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更加坚定了我要用手中的笔为潍坊工业做点事的想法。
  作为老工业城市,潍坊从明清时期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全国,今天我们又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可以说,潍坊工业始终走在全国的前沿,潍坊的工业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史的一个缩影。
  正因如此,潍坊深厚的制造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富矿,也成为我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
  ---
  用工人子女的视角讲故事
  2000年,我所在的工厂倒闭后,我和朋友联合创办了山东圆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之余,我仍然每天坚持写作、积累素材,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做好准备。
  《铸匠》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更好认识潍坊、了解潍坊,让人们记住潍坊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人们的感人故事。现在剧中的泰丰机械厂正是以潍坊制造业企业为原型,历史真实性达到70%。
  为积累素材,确保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我连续多年对老华丰和潍柴等企业的近30位退休工人、老技工进行了采访。同时,还通过查询史料等方式,从历史典籍中吸取营养。剧中的慕容是复姓,正是长辈们的结合体,他集合了所有潍坊人对工业的热爱和付出。
  2016年我开始动笔创作潍坊工业发展的三部曲《半缘君》。由于在网络中有着较高的转载量,第一部小说被选中作为潍坊市建市70周年的献礼片进行拍摄。但在讨论过程中,我感觉作为建市70周年献礼片,第一部作品的厚度还不够,于是主动献出了还没来得及出版的第二部作品,也就是现在的《铸匠》。
  后来与影视公司的沟通中,我们在历史发展脉络上出现意见不一致,于是我放弃了对方开出的丰厚条件,决定自己成立影视公司拍摄。就是想从一名潍坊工人子女的视角去讲述潍坊工业故事,去讴歌工匠精神,表现中国工匠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民族、国家的一腔热血、赤子之心。所以我坚持一定要以工业工匠为主体,把潍坊记忆保留在作品里,让剧作有根有魂。
  ---
  创作艰难拍摄艰苦 但动力十足
  2017年,剧组正式筹备,我联系了北京的编剧团队共同完成剧本。那段时间,我白天忙工作,晚上修改剧本忙创作,周末还跑到剧组和主创人员一起打磨。
  当时,剧本从晚上11点写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成为一种常态,有时能到早上6点半,直到腿麻了才停下。这样的节奏接连持续了3个半月的时间。
  因为第一次接触影视剧拍摄,我压力很大,但很多演员诸如李幼斌、郑晓宁等都被这部剧的故事脉络打动,对拍摄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拍摄条件虽艰苦,可演员们从不喊苦、叫累。当年在冬天拍摄,演员们常常是穿着羽绒服、再裹上军大衣,里三层外三层地取暖。由于剧情需要,转战无锡后,需要拍摄一场大雪的戏份,可无锡却不具备降雪条件。我们商量着去东北拍摄。可就在准备出发前几夜,仿佛是上天的恩赐,演员们拍摄到凌晨后刚刚睡下,一场罕见的降雪悄悄降落。大家瞬间睡意全无,迅速起床化妆,完成了拍摄。
  自己写的故事能拍成电视剧,现在还能被人说“这剧不错”,我很兴奋,这也是继续创作的动力。
  作为一座制造业大市,潍坊有太多工业故事值得去书写。未来我会像潍坊工匠们那样精益求精,把更多精彩的潍坊工业故事讲给大家听。
  本版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元超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
  《铸匠》体现家国情怀
  《铸匠》策划人之一王炳泰、山东橙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民俗顾问聂晓岚和山东橙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凯在研讨会上讲述了《铸匠》的来龙去脉及拍摄的幕后故事。中国作协会员、潍坊市首批签约作家朱建霞和文化学者邓华也分别对该剧所展示的工匠精神谈了不同感受。
  《铸匠》策划之一、党史顾问王炳泰:触动人心灵的故事
  我是这部电视剧最早的策划人之一,董兴梅女士跟我说她写了一本书,并大体跟我讲了一下内容,说有拍成电视剧的想法,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曾经参与过《山东工业四十年》一书中“潍坊四十年”的编写,跟工厂和工厂师傅打交道比较多,因此对潍坊的工业发展史十分了解。
  我能感受到历代潍坊人,特别是在潍坊工业战线上的人,非常希望有一部以潍坊民族工业发展史为主线,能把潍坊工业繁荣的景象还原出来的电视剧。潍坊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是我国着名老工业城市和山东省制造业核心基地,滕虎忱又是“中国内燃机之父”,潍坊有这么好的人物原型故事,没有一部电视剧来讲述潍坊工业发展史确实很遗憾。
  潍坊民族工业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致的,辉煌的背后有辛酸、有血泪、有牺牲。其间,涌现出了一批像滕虎忱先生这样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实业家。《铸匠》一剧将这一点拍得比较到位。潍坊民族工业过去发展不容易,可谓是历经波折。
  我们希望电视剧本厚重,能触动人的心灵,于是请到着名编剧团队来写。电视剧播出后,很多人见了我就讲,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看的电视剧了,有家国情怀的厚重感觉。
  女一号谁来演?程前导演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我们不去请一些名角,就通过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来塑造名角。”最终,这部电视剧也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希望看过《铸匠》的观众,尤其是上一代有工厂情怀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在外地的潍坊人看到后能产生浓浓的家乡情。
  山东橙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民俗顾问聂晓岚:
  潍坊风土人情融入剧中
  对潍坊观众来说,看一部反映潍坊工业发展的大剧,一定要有潍坊元素,所以片头我们特别设计了一幅中国画,风筝从画中飞出,小少爷牵着风筝在跑。潍坊是画都、风筝都,我们首先将这两张名片推出来。慕容家的小少爷鸢儿这个名字也和风筝有关系,而朝天锅、景芝白干、蓝印花布等地方物产则通过场景来体现,把潍坊的风土人情融入剧中,让观众通过这部剧更深入了解潍坊。
  剧集播出后,有人问我:“你们潍坊当时有那么洋气吗?二奶奶怎么穿得那么好?”实际上,咱们潍坊尤其城区很洋气,女人特别注意这一点。潍坊是胶济线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工商业发达,有“潍县原是小苏州”之誉,在服装上是契合的,这是真实的。
  大多数人了解潍坊的轻纺、手工业发达,通过这部剧了解到民族机械工业也如此辉煌,这是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体现。
  -
  山东橙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凯:
  聚焦工业抒发爱国情怀
  《铸匠》在央视8频道热播,首次在荧屏上聚焦潍坊民族工业,用“忠诚”和“信仰”再现了日军侵略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的场景,抒发了爱国热情。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问世,需要大量的筹备工作。悉心打磨剧本、坚持剧作品质、从制作、发行再到播出等,每一个流程的变化,都可以决定一部电视剧的“生死”。2017年,根据董兴梅网络小说《半缘君》改编而来的《铸匠》(曾用名:《烟雨潍水》)正式开拍搬上荧屏。大家一起见证了在无资金、无公司、无执照的重重困难下,董兴梅带领我们整个剧作团队不屈不挠、不断奋斗,体现了铭刻在骨子里的大国工匠精神。
  《铸匠》在央视8频道首映后,取得了不俗成绩,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潍坊民族工业发展、推动潍坊影视市场繁荣。
  -
  文化学者邓华:鼓舞后起之秀的楷模
  十多年前我以潍坊着名企业家滕虎忱等为原型创作了人物传记小说《滕虎忱传》,对潍坊民族企业家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推崇备至,他们对潍坊动力工业和印染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铸匠》精神是中国工匠们在千锤百炼的浇铸锻打中形成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电视剧《铸匠》挖掘了重大历史题材,再现了中国工商业兴起的浩荡潮流,也是鼓舞千百万后起之秀、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艰苦创业的楷模,《铸匠》展现了民族工商业之魂。
  -
  中国作协会员、潍坊市首批签约作家朱建霞: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铸匠》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与董兴梅扎实的现实基础、生活底蕴有关系,她本身就是那种坚守初心使命,执着奋斗的典范,工厂生涯和创业经历让她具备了成功的特质,让她的作品鲜活,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特点。在创作中歌咏中华民族工业崛起过程所释放的情感,是可圈可点的。
  《铸匠》虽然是写过去的事情,但我们今天看来,丝毫没有距离感。董兴梅的这部心血力作所展示的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非常符合当前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符合我们国家、民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是扎根中国历史和民族根魂,将工业发展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打造出符合观众审美的精品力作。
  本版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郭超、黄万勇整理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
  滕虎忱满腔救国热情 华丰跃居江北第一
  华丰机器厂创建者滕虎忱素怀实业报国之志,倾毕生精力和全部才智为我国动力机械工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办的华丰机器厂曾是潍县近代机械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和骄傲。而《铸匠》一剧中的泰丰厂正是以华丰机器厂为原型,真实度达到70%。
  -
  听孙中山演讲立志实业救国
  潍县华丰机器厂建于1920年,创始人滕虎忱(1883-1958),原名景云,字虎忱,又作虎臣,潍县滕家庄(今坊子区坊安街道滕家庄子村)人。出身于一个锢漏匠(潍县对锔锅者的通称)家庭,从小跟随父亲打铁(制造工具),铸就了刻苦勤劳的性格。15岁随父去青岛谋生,19岁考入德国修理军舰的场所——水师工务局当学徒,每日做工八小时,上课两小时。他在该厂学徒四年、服务两年后,又留厂七年。
  滕虎忱只读过三年私塾,从未进过洋学堂,但他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经历。在青岛当学徒工期间除了刻苦学习生产技术,还在业余时间到基督教青年会读夜校。青年会不仅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文化补习班,还有制图、外语、会计等各种职业培训班。滕虎忱便结合自己所需的专业技术,有的放矢选学各种知识,后来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聘请张纪鸿为教师,每天早晨坚持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由于如饥似渴地坚持努力学习,他的文化水平实际早已达到大学程度。在水师工务局13年中,他一面做工,一面努力学习制造机械的实际知识,成为一名精于锻工、车工、钳工的多面手。他对机器制造极感兴趣,有时研究得废寝忘食。
  1912年9月,孙中山结束与袁世凯的北京会谈,到青岛发表了反帝演讲,提出“反对列强,唤起民众,挽救中华,实业救国”的主张。滕虎忱两次聆听,深受感动。当时青年会创始人刘寿山向孙中山介绍他:“在德国船坞工厂学徒的滕虎忱,刻苦学习生产技术、业余坚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成为技术全面的能手,令德国技师折服。”孙中山为他点赞,并勉励他:“继续努力学好机器制造技术,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振奋实业救国。”
  孙中山的演讲和勉励,改变了滕虎忱的一生。他亲身感受到工人干活死拼体力的劳累之苦,亲眼看到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中国现状,认识到只有兴办工业才是自强自救的好办法,从此奠定“响应孙中山的伟大号召,矢志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
  -
  发展18年生产经营盛极一时
  1918年,滕虎忱回到潍县,想筹办一家铁工厂,可既无资本,集资又不易,只好在潍县广文中学理化制造所制造器具。当时只有一部旋床、一部手摇钻,还有些小工具,都是妻子和他打铁制造而成。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没有实践机会将前功尽弃,滕虎忱与得意门生谭毓秀、焦长兴、谭温海等人一起办起小铁匠铺。
  1920年,滕虎忱变卖全家赖以生存的几亩土地和3间房子,凑了500元,又经过多方筹集,共计融资3000元,在东关大街租赁了十几间大草屋当厂房,因陋就简创办机器制造工厂,生产设备只有两部车床、5马力“特尔科”汽油发动机及发电机各一部,还安置了红炉,工厂命名为“华丰机器厂”,取“中华”“丰盛”之意,滕虎忱担任总经理,亲自掌钳,教徒弟锻打及车工、钳工等技术。
  滕虎忱艰苦创业,经营管理有力,华丰机器厂发展迅猛。增资后,增添先进机器设备,大量招收职工,厂子规模扩大,便在东关升曦门外(今东风东街潍州路交叉口西南角一带)购置3亩6分(老亩,一老亩等于三市亩,下同)地新建厂房。1927年,又在厂子附近购地3亩,建起高大的新厂房,陆续添置了机床、钻床、刨床等设备,至1928年,又设立了锻铆、铸造、金工、白铁、木工、装配等车间,员工增加到150多人,华丰机器厂初具规模。此处厂房为华丰一厂。
  1932年,华丰机器厂又在大马路建立了华丰二厂,由原青岛水师工务局技术员李占元任厂长,计划研制生产发电机和电协机。1934年,又在东关大街路南新建了门市大楼,并请潍县名书法家郭恩言用大字写了厂名。从建厂之初到七七事变前,前后18年间,华丰机器厂由3000元起家,发展到150多万元,生产经营盛极一时,成为享誉国内外、颇具规模的机器制造厂家。
  -
  仿制织布机引发织布业革命
  华丰机器厂开工生产后,只能干些小型修理和制造小型农具,先给烟潍汽车路工程设施及桥梁制造夹板、螺栓等零部件,并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研制生产斗式水车、弹花机、轧花机、榨油机、轧豆机等农用设备。滕虎忱热心办厂又积极钻研技术,参照先进的机器和教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开拓生产门路,产品物美价廉供不应求。
  传统工艺自纺、自织的布匹俗称土布。清末,潍县一带的土布业已呈传统手工业的业态。土布只能织到0.5米宽、8米多长,既窄又短,俗称“小布”。潍县开埠后,英国、美国、日本的棉纱和布匹等洋货大量拥入,洋布以布幅宽且长、质量好、密度大而充斥城乡市场。
  滕虎忱集中精力和技术人员一起努力研制,成功仿造出日本“石丸”式脚踏式铁木合制织布机,将其命名为“丰字”牌织布机。这种脚踏式织布机,可以织出与洋布同样规格的宽幅布。“丰字”牌织布机由潍县东乡一带发展到全潍县,一度供不应求。除了华丰,先后有11家铁工厂也投产仿造这种织布机,潍县城区及附近城镇、乡村以及邻近昌邑等地的农村作坊和个体业户,很快便普遍以脚踏式织布机为生产设备,生产与“洋布”同样规格的布匹。到七七事变前,潍县共生产了8万台这样的织布机,仅东乡眉村、穆村一带便有2万多台。这期间,潍县城区及周边先后出现与布业有关的150多家大小工厂和作坊,从业人员大约15万人,这就是“十万织布机”名声的由来。
  脚踏式织布机代替木织机,宽幅布取代窄幅布,可谓是织布业的一场革命。自此以后,潍县传统织布业转变为现代织布业,织布业成为潍县的支柱产业。滕虎忱还发动广大群众集资80多万元,购买大量棉纱贷给贫困农民织布,与百万农民联合组成了一个经营实体,与洋布竞争,为织布业革命作出卓越贡献。
  -
  造出柴油机打破外国垄断局面
  工业的发展对柴油机的需求激增,但国产者甚微。1931年冬,滕虎忱亲自带本厂三名员工去上海,重金购进德国制造的先进车床、摇臂钻床、龙门刨床、汽锤等大型设备,购买了一台当作动力的15马力狄塞尔式柴油机。
  滕虎忱和工人时常在这台柴油机周围端详,想着制造它,可计划了好久,都没有办法。所以,他去青岛请了一名曾在青岛东义铁厂学徒出身的工人王宏茂,来厂担任技术指导。这名年轻人很聪明、很刻苦,且有一定机械制造经验。
  他把王宏茂请回厂里后,和工人一起,使用精良工具,反复拆装试验,琢磨构造原理。他们将柴油机部件绘成图纸,又请广文中学英语教师卢文楷把机器部件名称和说明书译成中文,帮助工人了解机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维修及保养方法,为仿制柴油机做了充分准备。
  滕虎忱天天鼓励王宏茂研究制造柴油机。拆开机器,王宏茂连零件名称都叫不出来,该用什么工具,经过哪几道工作流程,也不知道。滕虎忱依然鼓励着他,要他一步一步研究和制造,先把样子按照尺寸精密画好,然后根据一般的机械制造知识,研究每一部分零件用什么工具,用何种流程。滕虎忱又去上海办了一些制造柴油机的工具,如一丈有余的大旋床、刨床、打造柴油机大拐轴的一吨重的汽锤等。
  他们开始先制造最难制的喷油器部分,喷油嘴有四个孔,柴油经过压力从这里喷出,变成气体燃烧,故孔只能很小,像一根头发那样粗,却要穿过半毫米厚的钢才成。该用什么工具凿成?没人知道,更无从购买工具。于是王宏茂便用风钢在砂轮上磨成极细的钢针,然后在油石上磨光,又磨扁,用马达拉旋,居然制造成功。
  滕虎忱带着工人克服每一个困难,工人、学徒也学会每一步的制造过程。1932年秋,华北第一台15马力柴油机试制成功,效果不亚于原产品。自此,外国垄断动力机械的局面被一举打破。
  此后几年,华丰机器厂又研制出8马力和25马力柴油机、40马力卧式单缸低速柴油机。这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柴油机,虽然是小型号的仿制产品,但就当时来讲,国内只有上海和无锡的两家工厂要与外国厂商协作才能生产同类柴油机,华丰机器厂却能全靠自己的设备制造,是全国最早能独立生产柴油机的厂家,华丰在国内机器制造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华丰机器厂的柴油机对潍县机械行业乃至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又批量生产供应全国,为我国的民族工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动力机械的柴油机也逐渐成为华丰的主打产品。
  冯玉祥将军参观华丰机器厂及职工的福利设施和技工学校后,赞扬滕虎忱艰苦创业的精神,感慨地说:“全国有200人能像你这样有血性,能奋斗,国家的前途就大有希望。”到1936年2月,华丰事业发展达到高峰,在民营机械行业中有“华北最大机器厂”和“长江以北第一厂”之称,成为江北第一家动力机械生产基地。
  -
  日军拆除厂子整体迁往济南
  七七事变爆发后,滕虎忱多次向山东省政府申请火车皮,把华丰机器厂内迁至汉口,却未得到支持,万般无奈之下,向董事会提出辞呈,将华丰机器厂一厂、二厂的全部设备和资产转交给董事会,由丁执庸管理,张执符代理董事长,自己则流亡到内地抗战。
  日军侵占潍县后,华丰机器厂生产日趋艰难,被日本人强迫“日华合办”。1939年至1940年间,日方又强行将华丰机器厂一厂、二厂的全部机器厂房等统统拆除,将141部设备及拆除厂房后的各种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瓦、机器等运往济南。总价值150多万元的华丰机器厂被日寇掠夺殆尽,几乎成了一具空壳。丁执庸和厂长李占元、会计张仲元及几个工人拼死守护,在华丰机器厂营业部及惠东大药房后院掩蔽下,部分物资和自行车零件才得以幸存。
  所有物料到达济南后,日方在千佛山北簏成立了历山兵工厂。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滕虎忱赶到济南向国民党政府要求,将历山兵工厂返还,答复是:“战乱期间,暂征军用。”1948年,潍县和济南相继解放,滕虎忱曾向山东省人民政府要求归还历山兵工厂,但因国家经济恢复时期,离不开机器制造工业,因而也没归还,该厂后来发展为“济南柴油机厂”,成为当时国家石油部唯一的采油用柴油机定点生产厂。
  滕虎忱1948年由济南回潍后,召集华丰机器厂原有职工,收集埋藏的少量物资和残存设备,重建华丰机器厂。1954年完成公私合营。
  -
  ◎点评
  滕虎忱是潍县工业界技术权威
  华丰机器厂的创建与发展,是滕虎忱苦心经营、锐意进取的结果,他将爱国思想、创新精神融会到生产管理中,尊重技术和人才,坚持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摸准市场、开发产品、开拓市场,这是他的经营之道、华丰发展之动力。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诚信可靠的经营作风,华丰机器厂树立了良好信誉,业绩日益突出,滕虎忱由此登上社会舞台,社会地位和声望也逐步提高。
  他凭借华丰机器厂的实力和办厂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努力实现其“发展实业 振兴中国”的宏愿,积极促进潍县工业的发展。在华丰机器厂和滕虎忱的扶持影响下,潍县的机械业、织布业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如染厂、颜料厂、火柴厂、面粉厂、制革厂等先后成立并发展起来。他们建厂时,大都请滕虎忱协助,在技术上予以指导,生产设备安装完成,请他鉴定后,才能放心地试车投产。早期的华丰机器厂和滕虎忱实际上已成为潍县工业界信得过的技术权威和靠山。
  A04-A05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参考资料:《潍县老字号》《奎文文史大观》)
  -
  不忘初心实业报国 华丰精神传承至今
  -
  华丰机器厂从建厂开始,精益求精、不怕苦不怕累、敢为先的华丰精神注入到了每一个工人身上。潍坊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工匠的拼搏和努力,随着《铸匠》的热播,华丰老员工的记忆再次被打开,研讨会上他们讲述了各自的经历,再现了执着的匠人精神。
  -
  赵学圣:为潍坊工业发展感到骄傲
  我81岁了,现住在华丰小区,每天都在小区内走两圈,一帮老工友看了《铸匠》后奔走相告:“这都是说的咱厂啊。”
  我1958年6月进入华丰机器厂,在厂办当秘书,滕虎忱是私方经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9月,我调到省委从事机要工作。1969年9月重回华丰,曾负责过生产。1971年,我负责8马力的185风冷柴油机的生产,月产500台,已经制出了499台,最后一台按流程还需两三天才能完成,耽误了进度怎么办?我找到有沙眼的机体顶上,老厂长陈泽民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要求将机体特别标号拆装,华丰人看重质量,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牺牲质量。这件事教育了我,而在华丰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让我更加认真、虚心地向老师傅学习技术。
  1975年,我任厂办主任,省里来华丰搞试点,检验厂里所旋木头圆的光洁度。我到机修车间,让职工旋出一个,党支部书记王希兰精益求精,将砂纸覆在圆上打光,旋出的圆锃光明亮,让省里的人很惊叹,“华丰真是有水平,光洁度这么高”。
  潍坊工业就是中国工业的缩影,看了电视剧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作为一名潍坊人,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
  于春瀛:工人们干劲十足争当先进
  我是华丰机器厂退休老职工,85岁了,耳朵有点背。1956年,19岁的我到华丰机器厂参加工作,当时干杂工,每天主要打扫车床下的铁渣,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起工作的工友里就数我做得最好。我还拉过火、帮过床,还干过冲床下料。后来在车间里拜郎益宾为师学习车床,立志做车工,就是《铸匠》第一集慕容家二少爷的那种工作。郎师傅手把手,别人两年出徒,学得快的我只用了一年就出徒,开始独立使用高速电动车床,用车床车调速轴、铜套等零部件,安装到12马力140柴油机上,我特别自豪。
  以前的车床跟现在的有所不同,传动比较呆板,还是用天轴集中传动,头上一根轴带动十几个床子工作。后来换的电动车床,一个车床一个电动机,车起零件来得心应手。
  在华丰的时候,工人们干劲十足人人争当先进,我因干得好得过不少红旗,也收到了20多个“大花”。当时获得一个荣誉要高兴自豪好几天呢。
  -
  李乃新:华丰广告彰显实业救国理想
  “欲国富强、惟一目的、皆赖工商……”这是20世纪20年代华丰机器厂的广告,我喜欢收藏,徒弟从文化市场淘到这个广告送给我,我保存至今。
  我84岁了,1956年与40余名年轻小伙,成为华丰机器厂的第一批学员。我爱好文艺,是厂里的文艺骨干,也是工作积极分子,每次厂里生产大比武,我都夺第一名。
  当时我国工业力量落后于其他国家,我们做梦都想生产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机器。为了在实业救国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和工友们放弃休息时间。
  寒冬腊月里,车间里非常冷,手都冻得裂开了,鼻孔、耳朵里都是黑乎乎的油,工友们工作热情非常高,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那时只要想到能为自己的国家工业生产力贡献力量,心里就非常满足,根本不觉得辛苦。
  《铸匠》热播,让我们那一代人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奋斗的自己,非常激动。特别是看到剧中慕容松与工人生产出柴油机时,仿佛见到了当年大家在车间时奋斗的样子。
  -
  谭风云:左手食指卷入机器仍带伤上阵
  我67岁了,没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被拍成了电视剧《铸匠》,挺触动人心的,看了让我回忆起在华丰机器厂工作时的情景。
  我16岁从潍坊一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丰机器厂从事会计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工人们干活从不计较报酬,大家铆足了劲,每天干劲十足。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我比其他工人轻松些,只需要正常上下班即可,但我没有放松要求,每天下班后,自觉深入车间,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劳作,常常回到家里已经是凌晨时分。由于经验不足,再加上长时间疲劳过度,一天,在车间工作时,我的左手食指被卷入机器中。简单包扎后,吊着胳膊,第二天我又带伤上阵了,那时候不让加班还有意见呢。工人们的拼搏精神激励我至今,退休后我自谋职业,至今仍活跃在工作一线。
  -
  不忘初心实业报国 华丰精神传承至今
  -
  -
  夏秀兰:每天球鞋灌满沙子脸如黑煤球
  “一月开门红,四五六月生产大会战,七八月战高温夺高产……”这是我在华丰机器厂工作期间的口号。
  我今年68岁,1970年参加工作,先在华丰机器厂从事铸工工作,这是企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每天早上6时许,就来到厂里。车间地面沙土遍地,常常一天工作下来,高腰球鞋里灌满了沙子。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每天如同一个“黑煤球”,看不清本来的面容。
  当时厂里一片热火朝天,我们都争戴大红花,希望在黑板报上出现自己的名字。当时电力匮乏,生产时经常出现停电现象,我们就利用这段时间简单休息一下,厂里来电后,无论凌晨还是夜晚,马上返回工作岗位,从不喊苦叫累。由于踏实肯干,凭借一股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一步步从车间工人升为团支部书记,直至退休。
  现在我们的技术产品质量越来越高了,大家都很欣慰。《铸匠》的热播,让我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经历,感觉自己仍然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小姑娘。
  -
  尚金城:工匠精神是企业的根基
  华丰机器厂在1920年建厂,2020年华丰迎来百年厂庆,并且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场,成为潍坊市去年首家上市企业,为潍坊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动力城,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
  潍柴集团去年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
  豪迈集团生产的巨型轮胎活络模具-硫化出的轮胎直径可达4米。
  近日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铸匠》用潍坊故事讲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史,它给我们在当下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潍坊制造业,若是从时空坐标中重新审视潍坊制造业,我们更可感知当下潍坊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深远意义。
  -
  老潍县匠人有一颗爱国赤子心
  《铸匠》的播出,是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活化,循脉向前,依稀可见老潍县民族制造业的萌芽,民族实业在抗日战争中一路艰难前行,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生,为潍坊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埋下伏笔。
  潍坊制造业历史悠久,是我国着名的老工业城市和山东省制造业核心基地。
  艺术是现实的投射。《铸匠》主要讲述了上世纪初潍县青年慕容柏痴迷机械技术,为组装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柴油机,创办了民族工业企业——泰丰机械厂的故事。该剧全方位展示了本土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可谓有满满的潍坊元素。慕容柏是当时现实世界里的滕虎忱。没有滕虎忱,就不会有“华丰”,而没有“华丰”,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潍柴”。在传记《中国柴油机之父——滕虎忱》里,这种说法是誉不过实。
  -
  潍坊工业总量今年将突破万亿
  从以滕虎忱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到以谭旭光为代表的当代企业家心无旁骛攻主业,一代代潍坊企业家挺起了民族工业脊梁,积淀丰厚着潍坊制造的高地。
  在时间刻度里,潍坊制造业发展非一日之功。很多人是通过农业“认识”潍坊的,早在30年前,1991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调查报告《风筝都的崛起》,重点关注了改革开放标兵城市潍坊,农业成为潍坊崛起的重要因素。到2020年,潍坊农业产值实现1038亿元,成为山东首个过千亿地市,再次加深了人们对潍坊是“农业大市”的认知。
  30年后,潍坊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路口,成为全国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样本城市。“其实潍坊是隐藏在农业发达地区背后的制造业中心城市”,在很多学者眼里,潍坊已经是一个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共荣的“双竞之城”。
  支撑起潍坊走在前列,工业贡献不容忽视。至上世纪90年代初,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建材等行业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盐业、海洋化工等已成为全市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潜在优势行业。拥有潍棉、潍柴、山潍拖、潍坊华光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潍”字头企业,柴油机、激光照排、录音机、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一大批名牌拳头产品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享有中国“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和农机城”的美誉。
  在历史的年轮里,潍坊制造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步步成长起来。“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争行业先锋,创国际一流”……一批像潍柴、歌尔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转型升级,成为潍坊制造业的龙头,成为城市“新名片”、新标签。
  潍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晓东介绍,潍坊工业总量今年将突破1万亿,在全省仅次于青岛,居第二位;潍坊工业的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正因如此,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全国制造业看山东,山东制造业看潍坊”。对于《铸匠》,孙晓东说:“《铸匠》这部剧以潍坊工业发展为主题,对潍坊工业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效应,作为工业的综合服务部门,我们对创作团队为宣传潍坊工业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听说还要拍续集,我们也将全力服务好、支持好。”
  -
  厚植工匠精神 建设制造业强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既是老工业城市,又是经济大市,潍坊始终保持一颗产业强市、工业强市的雄心,潍坊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培强做大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也同时交出一份先进制造业的新答卷。
  潍坊制造企业在创新实干中向高质量发展登顶,拥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示范企业达20家,省级单项冠军达到87家……潍坊制造业发展臻于佳境。
  2020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9%,形成了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3个过千亿级产业集群。此外,全市80%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依托潍柴、歌尔、豪迈等企业,潍坊全市建设了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37家省级创新平台等。
  潍坊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贾平说,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正是我们厚植的文化根基。潍坊建设万亿俱乐部,离不开工匠精神这个主基。潍坊近几年来培养选树潍坊工匠,每年评选潍坊工匠、金牌工匠10个,推送评选齐鲁工匠、大国工匠,产业群体越来越多,建设了一支精干的产业大军。要感谢潍坊本土的创作团队创作出像《铸匠》这样优秀的作品,希望反映工业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多。
  潍坊制造业的基因,在新时代潍坊人民的创新实干中蝶变为冲击万亿之城的先进制造业力量。
  打开产业地图,作为潍坊两大主业之一的潍坊制造业版图清晰可见。15条产业链,解码着潍坊制造业的产业图谱,更像是潍坊冲击万亿之城的动人乐谱,这也是《铸匠》传承的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脉络与传承的注脚。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华丰人不忘实业报国初心,扎根潍坊、坚守实业、深耕主业,打造了民族品牌。我1970年进入华丰机器厂工作,先后经历过多个工作岗位,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干活的时候就一心想着要把自己本职工作、分内的工作做到位,这种工匠精神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正是华丰人的传统。
  干一行爱一行,在普通的岗位上,把小到不起眼的事做到极致。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华丰人始终传承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根基所在。相信华丰未来发展得更好,为潍坊工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济南柴油机厂的前身也是华丰,这在《铸匠》电视剧里也体现了出来,这些都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
  王树军:把技艺和工匠精神传给新人
  《铸匠》是一部宣传民族工业、弘扬工匠精神的电视剧。目前反映这类主题的电视剧非常少,希望越来越多像《铸匠》这样题材的电视剧掀起关注民族工业的热潮。
  潍柴是民族工业的代表,1946年建厂,1947年生产发动机支援解放战争,1953年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2018年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发布世界上第一款热效率突破50%的发动机。从改革开放中走来的潍柴越做越强、越做越大,举起潍坊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大旗”。
  我是潍柴子弟,1993年从潍柴技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设备维修工作。曾获山东省十大“齐鲁工匠”、“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省管企业道德模范”,当选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如今潍柴发动机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在生产车间,零部件关键加工工序的设备还是依赖进口。我作为“工匠创新”环节末端的执行者,一定会加深高端设备学习,掌握更多技术。同时带好新人,把自身技艺、工匠精神传递下去,为潍坊制造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李红:不争第一就是在混
  我曾经是潍柴人,也是华丰的子弟。我母亲是华丰的一名工人,我是在华丰长大的,上的是华丰幼儿园、华丰子弟学校。
  昌师毕业后,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到潍柴上班。因为我从小在工厂长大,对企业有一种情怀,见证了前辈们那种拼搏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的妈妈曾说,她最高兴的事就是劳动竞赛得奖,大家把大红花送到铣床边。
  企业发展靠的是一种精神。在企业辉煌时,加班加点生产;在企业低谷时,卧薪尝胆、苦练内功,团委组织优秀青年全面学习,从第一道工序学到最后一道工序,炼成了一批批机械加工多面手、全工序多面手。我们靠的就是“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精神,“一天当两天半用”的精神。
  后来,我转到学校工作,要求学生也要有这种精神,那就是“干就负责,做就到位”“错误不能重复出现”“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的精神。这种工匠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我所在单位的员工和孩子们。
  A06-A07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郭超、刘元超、黄万勇、方文婷整理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郭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