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1-02 20:46
鄌郚总编

侯月阳丨昌乐有个“红色师范讲习所”

    昌乐有个“红色师范讲习所”
    ——兼谈校刊《破晓》背后的人物及故事
    侯月阳
    近日,文友马洪奎老师在“昌乐县作协文史委”微信群里发布了四张照片。照片的内容,是昌乐县立师范讲习所1936年9月的校刊《破晓》。我研究昌乐抗战史多年,立时觉得这是昌乐县党史上极其重要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昌乐县立师范讲习所不愧是“红色师范讲习所”,更是伟大沂蒙精神的传承“酵母”,这个答案豁然而出。
    “破晓”,意为“天要亮了”。一天里的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破晓时分了。天色微亮,日破云涛,绯红的霞光晕染着云朵,就像是那漫天的希望铺陈开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写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也正如李大钊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所说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彼时彼刻,昌乐“红色师范讲习所”的人们在寒夜中期待“破晓”,准备迎接无限美好的日子。
    据《昌乐县续志》记载,“民国元年,设单级教员养成所,所长由劝学所长刘中典兼任,学员四十余人。二年,所长刘延禄,学员九十余人。三年,改组为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田际隆,学生五十余人。四年六月,停办。八年,设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刘延禄,学生五十余人。九年五月,停办。前举办四次,皆在学宫明伦堂。二十三年,建立师范讲习所,所长由县长王金岳兼任,学生六十人。”乡贤李少军先生言,1934年,在文庙大成殿前附建师范讲习所,戟门改为穿堂,乡贤祠前建教室四间,东西两庑改为学生寝室,棂星门东西各筑室两间,东为传达室,西为厨房,专门培训小学教师。当时师范讲习所所长为王金岳,副所长李霑吾,时任教员有李霑吾、李华舫、刘次恭等,学生六十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昌乐县立师范讲习所被迫解散[。1939年3月,民国昌乐县政府将原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联合小学附设之初中补习班合并,组建了昌乐县立初级中学。再后来,昌乐县立初级中学发展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于是上级党组织安排李霑吾带领部分进步师生秘密投奔沂蒙山区。在抗战烽火年代里,他们凭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凭着对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不变信念,无惧生死、心无旁骛听党话、跟党走,他们用生命和奋斗书写并发展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这份校刊《破晓》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物和故事呢?
    一、县立师范讲习所副所长李霑吾
    由于王金岳县长兼任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李霑吾任副所长,所以一些资料称李霑吾是校长。当时,李霑吾同志系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利用讲习所校长身份为掩护,在进步学生中秘密发展党员,培养革命人才,做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就积极组织和发动师生开展抗日救亡爱国活动,组织学生罢课,宣传党的主张。后因环境变化,他已成为敌人“共党嫌疑”的目标。在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下,他带领部分进步师生秘密离开昌乐。后来,有的学生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如昌乐籍的赵建平同志(原名毕叶、毕翠英,1948年任昌乐县妇女联合会第一任主任,曾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徐海棠同志(改名徐华,昌乐城南毕家庄人,后来任江苏省劳动厅厅长)等。1948年昌乐解放,两名昌乐籍女生徐海棠、毕翠英随人民解放军接管昌乐,她们就住在文庙讲习所。
    李霑吾等到达沂蒙之后,与李仲林同志领导的中共临沂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发展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领导和组织开展沂蒙山区的抗日救国斗争。当时,临沂特别支部的班子组成人员为:韩去非任书记,丁梦孙、李华舫为委员。此时,临沂县约有党员60余人,党的组织力量十分薄弱,亟待加强和完善,以适应引导和领导广大民众投身抗日、图存斗争的新形势。1938年1月,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同意,临沂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临沂第四小学成立,专员张里元到会致辞。国民党县长王保和、中共临沂特别支部委员丁梦孙被推为正、副主任。是年春,日寇继续南进,国民党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张里元和临沂县县长王保合准备逃跑,张里元的秘书、复兴社分子李仲勋带领一部分反动军官潜逃临沂西南山区尚岩一带,企图与当地大地主赵鉴南等反动势力勾结,继续统治临沂城乡。这时中共临沂特别支部决定,由丁梦孙以临沂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的合法身份,到临沂南乡三重村一带组织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丁梦孙、李霑吾等到达三重村后,与当地比较有声望的革命知识分子张家轩、白溥泉等取得了联系,团结了一大批男女学生和革命知识青年,1938年5月在丁庄小学召开临郯青救团成立大会,建立了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县团部,丁梦孙同志任常务(即主要负责人)。这也是我党第一次在临郯地区公开组织的抗日救国群众团体。“苍山浮着白云,沂河流着黄金。我们为了生存,下定了抗战的决心。我们活泼勇敢、朴实坚定,更有牺牲的精神。团结临郯的青年,大家一条心……临郯的青年,青年!向前进!进!”在《临郯青救团团歌》的鼓舞下,青救团抗日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1938年8月底,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二期在岸堤村开学。原计划招收400名学员,实际各地党组织和部队送来600余人。鉴于学员猛增,规模扩大,边区省委除从省委各部门和有关单位选调一批干部到干校任职外,又把黎玉、张经武从延安带来的干部派一批去干校任职,充实了干校的领导班子和健全了教学机构。干校在行政上设立了校部,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处以下又分设了若干个科。政治处内设组织科、宣传科。1939年2月,教育处主任贾丰调走,该处工作由徐仲林负责。教育处内设三个科:军事教育科,科长肖松圃;政治教育科,科长徐仲林;文印科,科长李霑吾(第二期)、李景涛(第三期)。总务处,主任赵龙图。总务处下设供给科、财务科、管理科,分别由韩友三、李星元、徐佩孚任科长。
    与此同时,为了争取、团结各地社会青年参加抗战,更多地培养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各个方面的建设人才,中共鲁东南特委决定在上疃(桑园附近)举办青年训练班。青训班自1939年初至“六一大扫荡”前约五个月的时间里,共举办两期,学员共200人。学员有小学教员、失业知青,中小学学生和其他职业的抗日人士,如店员等。青训班由特委宣传部领导。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是王新华,李霑吾负责教务,不久,特委派刘维璇(刘健)任副指导员。青训班课程有《论持久战》、《游击战术》、《民众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等。除特委负责同志高克亭、李均、李仲林、谢辉、崔介亲自上课外,尚有辛玮、王新华、李霑吾、刘维璇、胡铭襄等人上课。应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要求,中共鲁东南特委还派李霑吾、李争、曹成镒、王丕铮等到一一一师工作。
    1939年6月,中共沂水县委以警卫连为基础成立沂水县大队,李钟盈任大队长,人员60名左右,在沂水县二、七区坚持斗争。同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派刘怀文、郑斌、李霑吾到沂水县大队,分别任大队长、教导员和政治部主任,李钟盈改任副大队长。然而当时,由于国民党山东省各级军队和政府消极抗战,胜少败多,节节后退,山东全境几乎沦陷,山东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八路军山东军区为拯救人民,夺取抗战胜利,遵照中央指示,坚决挺近敌后,打击敌人,建立抗日根据地,成立民主政权,开展抗日工作。至1941年,鲁中抗日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县,区、乡村各级人民政府都相继成立,为发展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创造了有力条件。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江海涛任县长,李霑吾任文教科长。为使抗日军政干部安心工作、投入抗战,使其子女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1941年4月,在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倡导下.由县文教科主办的抗日子弟学校在沂水西南山区中心根据地金泉区(今院东头乡)上岩峪村成立。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革命后代,加强文化学习,亦即“教、养”——教,就是教育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抗战道理;养,就是首先对他们的一切生活安排妥善,使其成长为革命人才。凡参加入校的学员都享受供给制待遇,由政府批拨粮食,发给生活补助。学校成立后,开始只有朱晓亭、张琳两名教员,学生仅有十来名。不久,县文教科派抗大刚毕业的安善平同志任该校校长,这时已有学员二十名左右。当时,县文教科科长是李沾吾(后为许平、张惠),他对这个学校非常关心,常去帮助指导工作。后来,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学校又先后迁至望仙院、田家峪。1943年5月,由于日军“扫荡”,学校停办。该校虽然存在仅仅两年的时间,但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9年后,李霑吾担任了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1960年,他怀着对昌乐的深厚感情,主动请缨带领工作队下放到战斗过的地方劳动锻炼。中苏友协的机关干部、《友好报》的编辑、著名作家浩然就是当时的队员之一。李霑吾兼任县委副书记。据浩然生前回忆,全国解放后,李霑吾时刻怀念当年在昌乐地下工作的这块土地,适逢中央机关干部下放之机,他毅然要求带领中苏友协的干部回到了久别的昌乐县。
    二、县立师范讲习所教员李华舫。
    李华舫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曲阜)读书时,因思想进步曾被怀疑为共产党。1932年春,二师党组织受到大破坏时,他被捕坐狱二年;1937年,他在昌乐县师范讲习所当教员时,日寇侵入胶济铁路,他约同校长李霑吾同志,带领赵钧[。1942年10月初,泰山地委机关、军分区司令部和十团一营驻栾官、阁老一带。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汪洋。](后来任泰山军分区十团一营营长,1942年10月17日在莱芜吉山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殉国)、赵建平(女,曾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等一批进步学生南撤临沂,与韩去非、丁梦孙等同志一起发动抗日工作,他在台儿庄发动组织了百数十人枪的部队,经他主动要求,编为汪洋同志领导的部队。
    三、县立师范讲习所教员刘次恭。
    刘次恭又名刘学宽,今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人。上学期间,时值发生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叛变革命等重大事变,学校的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掀起反封建的浪潮,刘次恭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自省立二师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辗转单县、济宁、费县、临沂、掖县、昌乐等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昌乐讲习所解散,他眼见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刘次恭毅然决定脱下长衫,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他主动找到中共临沂特别支部负责人韩去非同志,受其委托,刘次恭和同校教员李华舫一起到兰陵同学杨只辰[。1937年7月下旬,兰陵人杨只晨(又名杨文田、杨东圃、杨冷),以临沂保安司令部少校副官和少校大队长的名义,与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赵昭,到兰陵组织抗日武装力量。10月左右,在北大寺集合起一支拥有60余人枪的队伍,命名为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这支队伍很快就发展到百余人枪。11月上旬,该部改属张里元领导。11月中旬,这支队伍开赴临沂城接受点名检阅,检阅后发放军衣枪支。1938年2月,飞机连续轰炸,专署机关及其部队都逃离,只留新编的独立营守城。3月部队北上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三团。](杨文田)处组织抗日游击武装。之后,刘次恭到临沂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1938年2月,刘次恭等人准备到蒙阴县组织抗日活动,路经家乡地方镇时,听说省委正在蒙山前活动,刘次恭决定留在家乡,与本村赵光、王力生、王依群、时克一起组织青年救国团。3月初,在韩去非的介绍下,刘次恭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刘次恭又介绍时克等人入党,并成立了地方镇党支部,刘次恭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由于蒙山前一带文化落后,当地百姓对教书先生历来都很敬重,刘次恭在家乡地方镇迅速树立了威望,不少百姓都说,“人家刘先生(次恭)有学问,见多识广,人品又好,说话在理”,地方镇党的群众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省委和四支队北上路过地方街时,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住宿、给养安排得非常妥当,数百人自动到街南门欢迎队伍的到来,军民联欢、气氛热烈,俨然一片“老根据地”的盛况。省委书记郭洪涛对刘次恭的工作十分认可,亲自写信给费县县委,提拔刘次恭为县委民运部长。1938年9月,刘次恭帮助上冶乡国民党乡长马鸿祥以上冶乡动委会的名义,组建了人民抗敌自卫团。之后10月初,刘次恭又转任费县宣传部长的职务。10月下旬,刘次恭以地方乡李鹤轩(李元松)自卫团为基础,发动地方周边党员和爱国青年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武装队伍,不久之后,这个武装力量被命名为“八路军费县抗日游击第一大队”,由李鹤轩任大队长,刘次恭任政委。由于在这支队伍里,中共党员占较大多数,所以这支部队是抗战爆发后在蒙山前诞生的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为后来进入蒙山作战的八路军正规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1938年11月,这支由刘次恭亲自组建的抗日武装升级编入八路军115师686团1营,成为蒙山前第一支升格为正规八路军的地方武装。12月,刘次恭正式接任中共费县县委书记,仍兼一营政委。12月10日,日、伪军二三百人东犯费县城,路经地方镇时恰逢地方街大集,为了保护群众,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第一大队十几名队员以“亮剑精神”主动伏击日军,打响了蒙山前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抗击日军的第一枪,为蒙山前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树立了信心。
    刘次恭能够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从一名非党爱国青年到中共党员再到县委的部长最后到县委书记的华丽转变,其超强的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他对党的事业的信念和忠诚。1938年3月初刘次恭入党后,由于介绍其入党的韩去非同志没有直接与省委取得联系,导致刘次恭的党员身份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在此后近3个月的时间里,刘次恭一直抱着极大的热忱继续工作,直到当年的6月份,刘次恭的党员身份才得以恢复。刘次恭任费北县县委书记期间,领导组织抗日自卫团、农民救国会,配合部队打击敌伪和封建势力,整编旧政权的县、区武装,给主力部队补充兵源。1946年1月,刘次恭任蒙山县委书记、鲁中二地委委员。其间,他领导群众进行反奸诉苦,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斗争,发动参军热潮,10天内,全县集结新兵5000多人,受到上级的表扬。1948年济南解放后,刘次恭任济南市八区委书记。1949年初,随南下干部济南大队到上海,先后任提篮区接管专员,常熟区委书记、上海市监察局副局长、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1971年在上海逝世。
    四、县立师范讲习所学生张力平。
    张力平(1920—?),原名张锡荣。山东省寿光县田马乡殷家村人。1920年出生于农民家庭。十岁开始上学。1935年夏,考进昌乐县师范讲习所。1937年“七·七”事变,学校停学。翌年5月,他约同学数人,到昌乐南部山区寻找参加抗日的道路。后经钟辉[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沦陷区犹如人间地狱,成千上万的群众向邳县骆马湖逃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决定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辟苏北根据地。时任国民革命战争军暂编第9师政治部主任的钟辉,接受创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的任务后,从中共山东分局驻地沂水县岸堤镇出发,经费县、临沂、苍山抵邳北铁佛寺,会见中共邳、睢、铜有关负责人,传达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将邳、睢、铜3县抗日武装组建南支指示。随后,钟辉在邳东许楼村召开3支武装全体官兵大会,宣告陇海南进支队在邳县成立。在司令员兼政委钟辉的率领下,南进支队出山东,入徐海,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杀敌除奸,浴血奋战。仅一年零九个月,这支抗日部队就由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七八千人马,威震苏鲁皖。至今,在当地群众中,广泛传颂着“钟司令”的故事。“钟司令除汉奸只用刀,他说‘子弹要留着打鬼子’。”“陇支第一次打邳城时,打的是汉奸刘宜祥。钟辉司令员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城墙,战士接踵而上,城北门被打开后,大部队冲入城中,八路军攻进城后,把100多名伪军全部压到城隍庙中围歼。战士们都穿着蓝棉袄,其中有个大高个挎着盒子枪,那就是钟辉司令员。”]介绍,张力平等人进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岸堤)学习。同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国民党鲁南专员张里元部做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秋,峄县抗敌司令部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十四区大队,他任政治教导员。1940年春,张力平调任一一五师后方政治部秘书兼指导员。同年夏,鲁南军区[ 1940年,是鲁南地区抗日斗争大发展的一年,5月,鲁南区党委成立。10月,鲁南区党委决定,并报请山东分局和115师司令部批准,成立鲁南军区,统一领导鲁南各地的武装力量。接着又成立了鲁南军区一、三军分区。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邝任农,政委、党校校长赵镈,副司令员孙伯龙,参谋长贾耀祥,政治部主任潘振武。]建立,他仍在政治部任秘书。1941年初调作司令部作战参谋。1942年初,他任军区政委傅秋涛的专职秘书。1942年10月,他进军区干部轮训队学习。1944年回鲁南第三军分区任二连指导员。同年10月他调任军分区司令部队列参谋,不久任作战教育股长。1945年10月,任警备九旅十七团副参谋长。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他历任军分区作战教育科长,警卫团长,十九团参谋长,先后参加鲁南、盂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8月调华东海军,任广州军舰政委,运输处长兼政委。1955年转业到地方,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业务宣传处长,果树所,烟草所党委副书记,尔后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现巳离休。
    五、县立师范讲习所学生赵建平。
    赵建平(1921~2005),女,本名毕叶,又名毕翠英(毕萃英),昌乐县五图街道叶落官庄人。昌乐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1921年2月,毕叶生于昌乐五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普遍贫困化而破产。父亲不得不将自家的土地低价出卖,举家到县城谋生活。他们一家寄住在书院旁边,全靠母亲给书院学生浆洗衣被艰难度日。清贫困苦的生活,使毕叶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1928年在母亲的主张下,毕叶进入昌乐县立第二小学学习。1935年,考入昌乐县立师范讲习所,在学校里认识了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李霑吾,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一名追求革命真理的进步学生。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她作为骨干学生组织罢课游行,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受到国民党反动警局的通缉。1937年1月,被迫离开昌乐到青岛大康纱厂打工。7月回到讲习所继续上学。1938年1月,日寇沿着胶济线侵占昌乐县城。毕叶背着家庭,与几位同学在李霑吾老师的带领下毅然参加革命,徒步奔赴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临沂,加入了共产党在临郯组织的青年救国团。在此期间,她化名赵建平,接受党的教育,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鲁东南二支队民运科工作时,积极参加对东北军五十七军一部的统战工作,利用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矛盾,宣传统战政策和抗日主张,扩大了我党和八路军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影响,为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1941年在沂南县、临边县妇联任主任时,组织妇女参加减租减息,动员参军、反扫荡、反伪化、反奸诉苦、土改支前等运动,被誉为“红嫂的引路人”。1945年9月任安丘抗联副主席兼妇联主任,创立解放区妇女组织,开展土改支前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1948年6月随解放军接管昌乐,任昌乐县第一任妇联主任。1950年先后任昌潍专区妇联主任,临沂专区妇联宣传部长、主任。1953年9月任济南市妇联服务部副部长、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她始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了妇女工作的发展。1971年3月任济南市向阳区(即天桥区)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3月任济南市革委民政局副主任。1979年12月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离职休养。期间,她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为发展新时期人民政协和爱国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9月4日,在济南去世。
    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勋先生曾说过,新文学运动,总体上是批判的、进步的、革命的,内容有着广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红色师范讲习所的校刊《破晓》,昌乐中学的校刊《幼稚园》等也不例外。红色文物,让越来越多的昌乐人亲近红色历史,同时也让他(她)们更主动地去探寻红色历史,铭记红色历史。他(她)们走近这些遗迹、文物,更加深刻铭记昌乐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所有的屈辱与抗争、苦难与辉煌。是的,人们的心中种下了对红色历史的深思与敬畏。于是,红色文化通过人们的生命中得以传承。
    昌乐“红色师范讲习所”,是昌乐革命文化的一个真实而又精彩、生动而又深刻的典型案例。愿新时代的年轻人,经过红色文化的洗礼后,如同初升的旭日,与这经历破晓的昌乐大地一起,迎接新时代的盛大美好,成为一个个行走着的红色传承人,成为一个个行走着的红色奋斗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