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1-30 00:00
鄌郚总编

李文藻生平大事记

    李文藻生平大事记
    李瑞之整理并作注
    (序:至今已有诸多研究者作过《李文藻年谱》,然而,总觉有些不足或错讹之处,叙事也不甚详尽,很难令读者对李文藻先生有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所以,我参考点校本《光绪版益都县图志》、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国宣先生《李文藻交游考述》与《李文藻编年事辑》、2016年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马宏蕾的硕士学位论文《李文藻年谱》,依据丁昌武、隋同文先生校勘之《李文藻诗文集》和栾绪夫先生《岭南诗集注》,重新整理,详细落实,把《李文藻诗文集》和《岭南诗集注》中,能落实著作时间的诗文及其活动,悉归之于年月,编辑成《李文藻生平大事记》。其中定有错讹和差强人意之处,恳请广大古籍爱好者和研究专家给予纠正补漏)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李文藻字素伯,一字茝畹(按:应该是“号茝畹”。详见备注一),晚号南涧,亦曾自称大云山樵,清益都东门外春牛街人,天资聪慧,博览今古,不为世俗之学,以第二名乡试中式。填榜日,按察使沈廷芳闻呼文藻名,起揖主考钱大昕,贺曰:“此子天下才也,君得人矣!”又明年,会试中式;又明年,成进士。文藻欲以文显,然亦以政闻。庚寅,充广东乡试同考官,署新安县,调潮阳县。以海疆三年俸满,保荐擢桂林府同知。岁余,卒,年止四十九(按:此记为虚岁)。
    (李文藻画像。图片取自丁昌武、隋同文先生校勘之《李文藻诗文集》)
    据2016年淮北师范大学马宏蕾硕士学位论文《李文藻年谱》,李文藻,晚号也作南磵,生于公元1730年,卒于公元1778年。(按:文藻先生出生之年,曾有不同说法。其实他在诗作《生日》中,有明确交代,“济南名士同庚戌”。“济南名士”是指周书昌,二人生于同一年,即庚戌年,正是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
    文藻先生先世何代来清,其后人有不同传言,或曰始自文藻父,或曰祖祖辈辈世居于此。
    然,前者必定有误。
    文藻房师纪晓岚,在为其所撰墓志铭中,有明确交代,文藻父名远,母邢氏,曾祖举,高祖逢春,天祖有能,列祖东武;一世祖东武,从枣强迁清(按:据文藻房师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一《益都李氏宗祠记》,“讳东武者,自枣强之李家庄徙郡城之东郭”),文藻为迁清第七世;父亲李远“既废举子业,乃援例授州判职,养亲不出,遂不仕”,即实未到任。
    光绪《益都县图志》曰,李远“乐施与,善小儿科,远近求者辄应,不惮烦也”。李远早孤,“一就童子试辄罢”,“废举子业”,“罹病几殆,疾俗医误人,乃闭户究岐黄家言,遂精其术”,“善小儿科”,“乐施与”,后“援例授州判职”。
    “援例”,即“引用惯例或先例”。科举时代,凡屡试不中之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到,就叫 “援例出贡”。但李远“一就童子试辄罢”,已“废举子业”,何来“援例授州判”?
    此“援例”,也只有捐官可解释了。
    “捐官”,是指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得官职。
    “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西汉已有成制,唐、宋、元、明皆有捐纳 <https://baike。so。com/doc/1703653-1801269。html>,大清一朝最盛。又分例捐、常捐,明码标之,泛滥时,近六成之官皆出于斯。
    故此,马宏蕾之言,“父李远因‘纳粟’得候补州判”之说,甚合其理。
    乾隆十二年,李远“纳粟”得州判,四十而卒;次年,即乾隆十三年,县大饥,其夫人邢氏为粥,日饲百余人,自十月至明年四月乃罢。设若李远始定居青州,他很难积聚如此巨大之家业。
    纪晓岚有言,李远“厄于族党之不咸”。“不咸”即“不睦”,此言表明,当其时,李远之李氏一族绝非是独门独户。
    纪晓岚乃“据南涧之状铭其父”,其言不应有误。文藻祖上当来自枣强,此说应该无疑。
    虑及青州人或以迁青第一代为始祖,或以落地村第一代为始祖,文藻之祖或于明初迁至山东某地,后东武祖又迁东关并被记为一世祖。
    如今,东武祖已传至第十九世。
    据此推定,东武祖约明光宗(公元1620年)前后定居东关。
    而李氏族人亦传言,先祖之迁,当明末清前。
    (按:文藻后人,因无谱记可查,只知世序,不知其详,均称自己乃文藻之后。李贤稳先生称,其家曾藏有文藻之画像卷轴,乃李贤稳生父李先福先生,于民国时购得,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被大队收走;李述明兄弟也称自己乃文藻后裔,其家曾藏有许多旧物,其中有文藻时圣旨一,被李述明卖掉。但是,两位李先生皆称,他们并非同出一支。)
    文藻故居原址,在今牟家巷与青龙桥街十字口南,路东第三个院落,今李守经先生住宅处。当李守经建宅之时,挖得石制插旗垛,遂垒于照壁下,以作地基。
    文藻,兄弟四人,文藻居长,次弟文涛、次弟文渊、次弟文濬(一作浚)。姊妹各一,其名不详。
    弟文涛,字平仲,有诗名。子章甫,字冕堂,嘉庆十八年举人,授高密县训导,工诗,有学行,卒于官,有《警园诗草》一部。
    弟文渊,配郇氏,年幼丧父,秉性刚烈,好与人斗,文藻母严教之,读书与品性为之改,谨事母,好古文,有文声,旁通医。文渊卒无子,以文涛次子章韩为嗣。
    弟文濬,字季深,监生,好吟诗,曾随文藻官岭南,有《粤游记》,无子,以文藻三子章姚为嗣。章姚,岁贡生,著有《西斋偶笔》、《大云山房诗稿》。
    文藻姊,适国子生蒋汝业,生子蒋器;妹,适窦岽,早寡守志,育有一女。
    从文藻始,定传世字辈为:文章师古圣,道德秉(也作“述”)先贤。
    文藻先后有妻三,曰邢氏、曰周氏、曰何氏。
    文藻正妻邢氏,乾隆二十八年病,为照顾母亲和妻子,文藻于次年买周氏为妾,周氏时年十六周岁。又七年,即乾隆三十三年,邢氏卒;又八年,周氏卒。
    文藻妻邢氏,乃其母再从姪,生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六月辛已,卒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三月壬申,周岁四十,祖先历城人,迁益都已七世。邢氏年二十三嫁于文藻,勤俭持家。但是,从血缘上讲,邢氏与文藻属近亲结婚,虽育女有五,夭折三,存活二,即选娥、转娥,然选娥先天“痖而痴”。
    继妻周氏生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三月二十日申时,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八月二十日酉时,周岁二十八,原籍濮州,先世为明嘉靖汉中知府,曾祖周令隆官至同知,祖周綡为监生,父周履让无功名,家道败落。周氏为长女,乾隆二十九年冬,卖身文藻为妾,然“事予母孺人及妻甚谨”,生子三,章鄄、章棉、章姚(章姚过继给季弟文濬);女一,溪娥。
    继妻何氏,公元1777年娶为继室。
    文藻好聚书,藏书数万卷,皆手自讎校,穷经志古,肆力于汉唐注疏,著述甚丰,有《泰山金石考》十二卷,《益都金石考》四卷,《毛诗本义》一册,《山东元碑录》一册,《濮雅》八卷,《青社拾闻》四卷,《饾饤录》三卷,《金石书录》四卷,《尹河南集笺注》若干卷;又《附录补遗》二卷,《齐藩录》二卷,《隶补》、《南北史考略》、《国朝献征录》、《齐谚》、《粤谚》、《师友记》诸书,多散佚或未成。光绪间,同里段松苓为之编《尧陵考》四卷及昌乐阎湘惠为之辑《文集》三卷尚存。 (按:文藻藏书处曰“竹西书屋”,藏书多而精,多存善本。其藏书印众多,有“李文藻印”白文方印、“南涧居士”朱文方印、“素伯”朱文方印、“李文藻印”朱文小方印、“字曰香草”朱文方印、“李樵”白文小长方印、“李生”白文方印、“竹西书屋”白文小长方印、“左经右史”白文方印、“繁露山长”白文长方印、“空读南华第二篇”白文方印、“大云山房”朱文方印、“李氏珍藏”朱文双虬方印、“辛巳进士”朱文方印、“李南涧藏书印”朱文方印、“敦修堂”朱文方印、“青州东郭李氏藏书”白文横方印、“拙斋先生伯子”朱文横方印、“李伯子”白文方印、“李静叔之伯兄”白文方印、“管窥轩藏书印”白文方印、“训厚堂藏书记”白文方印、“李生子曰香草”及“文藻”白文方印、“李南涧藏书记”朱文印、“人当风雨散,花到别离开”白文大方印、“与朋友共”朱文方印、“己卯庚辰”白文大方印等28种)
    (青州市博物馆藏本李文藻著作集——图片由王瑞霞馆长提供)
    今将李文藻一生大事,按年代先后顺序简述如下:
    1。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出生。
    秋十月十五日丑时,生于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关村春牛街,时父远周岁二十三,母邢氏周岁二十二,文藻生之前夕,家人梦钟馗入室。(按:春牛街为今粮市街东段,原三义庙以东,因东侧附近建有清代先农坛,而得名春牛街。然据77岁的李贤稳先生所言,七世祖文藻公祖宅,位于春牛街北侧青龙桥街里,今李守经住宅处)
    2。乾隆二年,周岁六。
    从张舆京入学。
    3。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周岁十二。
    随父游曹家亭,仿《赤壁赋》作一记,“见者以为神童”。(按:一说作《曹家亭记》,时在乾隆八年。然,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及钱大昕《李南涧墓志铭》所记,文藻于乾隆四十三年“四十九殁”, “十三岁作”游曹家亭记,“十三”当为虚岁。故此,文藻作《曹家亭记》当在乾隆七年。)
    弟文渊生,九月而能言。
    4。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周岁十四。
    始学为诗。
    5。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周岁十七。
    与邢氏订婚。
    父李远因“纳粟”得候补州判,但未赴任,不久乃卒,葬城南安定乡,周岁四十。(按:据文藻后人之言,祖坟在青龙桥东街与青龙桥东街四巷交叉口附近。相传,墓地乃李文藻所置,为营造风水,文藻买了一条水道,西起昭德街,沿牟家巷而东,过一石桥,石桥东原有一石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尚存,文曰“青平桥兵马四街”,又东,经青龙桥东街至墓地西,入桥湾子,又折向东南,入三角(音jia)子湾,湾在清代先农坛北侧,又北去,经墓地东侧,入今青龙回小东侧桥子沟,沟今已无存,沟底有一泉井,青石甃壁,呼“甜水井子”,旱年可保障附近村民用水,又东,入苏家桥村,又东去,接通潍县老道。不过,尚有一疑,据记载,文藻父李远葬城南安定乡,而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安定乡在东关东北方向,明显不在城南。但是,据钱大昕为文藻母所撰《故李母邢孺人墓志铭》,“海岱阁南安定乡,郁郁佳城夫所藏。丁亥二月日己未,孺人之柩衬于是”。海岱阁,就是南阳城东门城门楼。可见,文藻时代,其祖坟所在地属于安定乡无疑。父李远卒时,文藻年仅周岁十七;而据纪晓岚《李远墓志铭》,“公旁究风角、卜筮、相地之术,皆穷极幼窅”。是故,“买水道”营造风水,不应是文藻,而可能是其父李远所为。)
    5。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周岁十九。
    与邢氏完婚,邢氏周岁二十二。
    6。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周岁二十。
    补县学生,入读青州松林书院。
    7。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周岁二十二。
    春,识周书昌于济南水西书屋。(按:周书昌,名永年,书昌其字,号林汲山人)。
    手抄《海岱会集》四册,并作《<海岱会集>跋》。
    文藻少,心向往《海岱会集》一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深冬,置一皮裘赠与书贾刘雪友,始得将抄本借出,呵冻手抄,自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凡三十四日方抄录完毕。(按:《四库全书》之录《海岱会集》,全赖文藻抄本之功)
    8。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周岁二十三。
    二月,偶游青州广福寺中,于殿西偏乱石内,得元魏石像记及隋舍利塔下铭。
    永康州知州葛君,讳沛,字霖苍,号槐存,濮州葛家楼村人氏。始祖洪,明洪武中,自洪洞迁濮。葛君生而惠,有至性,十数岁为文,有政声,素谨事父,数以惊痛,患肠疾。五月,驯至不起,年四十五。其卒也,乡人识不识皆惜之。文藻感焉,遂为《永康州知州葛君传》。
    秋,乡试未中。
    9。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周岁二十四。
    读书于青州劈山广福寺,寓居寺僧舍。三月四日,于佛殿前土中,得隋开皇十年四月八日张洪亮等男女二十人祈福所造《石像记》。
    春,作《入劈山寺二首》之一:“踪迹信蓬飞,今年住翠微。岩花春日瘦,涧水雨余肥。地僻自朝夕,云闲无是非。相看家弟在,回首忆重闱。”
    秋作《尤西堂虎丘竹枝词二首》,一曰:“传闻万木斩荆溪,血溅寒山山鬼啼。寄语南飞绕树鹊,吴王台畔趁鸟栖。”二曰:“歌条舞叶自年年,肯作艨艟下巨川。此后半塘杨柳树,春风倒系木兰船。”
    冬又作《入劈山寺二首》之二:“性自耽岑寂,情非避市嚣。松门长苔发,茅屋出林腰。借米连沙煮,拾薪和雪烧。从今不名姓,应号劈山樵。”
    10。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周岁二十五。
    正月,作《宝薤亭记》,记乾隆十八年游广福寺,得元魏石像记及隋舍利塔下铭,及十九年得开皇十年《石像记》诸事。
    11。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周岁二十六。
    明年,刘湘皋欲赴乡会试两科考,文藻代为拟《丁丑会试谢表》。
    12。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周岁二十七。
    正月,新任知府琳朝,欲重修东岳庙,为之作《重修东岳庙引言》募捐。(按:庙在南阳城东门不百步)
    二月二十八日,为知府裴宗锡母裴太夫人七十设帨之辰。太夫人庸德至行,靡所不尽,名节可勉,裴公之德,无一不出于慈训。刘统勋与裴家有通家之好(即“世代交谊深厚”),不敢以祝釐之词了之,文藻遂代为《裴太夫人寿序》。又代他人作《裴郡尊母邓太夫人七表寿序》。
    三月,知县祥符人王国华授意尉王君云生所造二舟,阅九月终成,试于河,文藻为之作《杨姑桥东巨洋造舟记》。
    三月,乾隆南巡,遣散秩大臣昭义伯永庆,致祭于浙海之神庙。文藻拜撰《南巡御祭海神庙文》。
    十月十一日,青州太守,河东裴公宗锡,调任济南,青之人攀辕泣下,醵钱树碑北郭外,题曰“清正仁明”。受教诸生思公之德,立“去思碑”于松林书院,文藻作《青州太守裴公遗爱碑记》。
    是年,又代作《焉青县公祭评澹莽司马文》。
    13。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周岁二十八。
    五月,诰授通奉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布政使,盐城徐公,以疾卒于官,文藻为之作《方伯徐公诔》。
    七月,松林书院院长,原安邱知县严先生,以疾卒于书院之东斋,文藻为之作《严先生诔》。
    七月二日,广信府同知丁琰以劳疾卒,文藻为之作《广信府同知丁琰传》。
    诸城王君见龙,刊其所辑《韵谱汇编》五卷于文藻同里段君琢庵宅,黄君尔康相与研敲宫徵,雠刊偏旁。工竣,尔康偕见龙过文藻之庐而问序。文藻取而观之,叹其用心之勤且巧。秋八月,文藻为之作《<韵谱汇编>序》。
    冬,作《四松记》。
    又,与益都张云会选辑《全唐八韵诗》。
    又,录王士祯《律诗定体》及赵执信《声调谱》,名之曰《律诗合谱》,并作《<律诗合谱>》序。
    14。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周岁二十九。
    二月,东关修路,作《修路碑记》。
    六月十八日,飞蝗过泰安,自东南而西北,映云如縠,弥漫泰山南,自卯至申不绝。七月六日,文藻赴济南,渡泮水,见路多死蝗。夜大雨,不能寐,遂作《记蝗》,又《渡泮河,却寄成山先生》。
    七月七日,作《七夕,阻雨张夏店》。
    以第二人举乡荐。乡试五言八韵寻霜字,作《赋得白露为霜》,有云:“孕冷来青女,飘华向粉塘。乍浦仙掌露,已拂曙袍霜。缀草珠无颗,封條剑有芒。阳晞三经湿,月落一林光。菊老疏篱外,鸿飞野浦旁。金茎承豦浩,王杵梼时忙。冰雪情同澹,蒹葭意共长。圣朝虚席佇,极目望苍苍。”
    大主考批注该韵曰:“饞前呈露如华,岳峰尖见秋隼。” 本房加批曰:“隽不伤雅。”
    秋,客居历下,山东按察使沈廷芳,询以浒山泺水利之事,文藻考察实地,究其源流,作《浒山泺水利议》。
    秋,莱阳周守一奉檄监理泺源书院。是年为乡试之岁,诸生多且倍于前,皆上官于十郡中择其优而拔之者。周守一因忆壬子同学诸君,取谱观之,深有感。文藻代为《<泺源书院同学谱>后序》。
    与周书昌、聂鈫(字剑光,泰安人)等同纂《泰安府志》。
    15。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周岁三十。
    正月初七日,受同乡藏书爱好者刘君硕所托,为其藏书《茅亭诗钞》作序,后刊印。
    三月会试,文藻文学功底深厚,深谙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之道,且征引赅博,有理有据,为同考官纪晓岚所取。
    其对策一,题为《策问》:“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不可入乐而后有乐府,乐府在殷曰瞽宗,在周曰大司空……五言始于苏李,七言始于柏梁……倝翊卢纶出而诗尚富丽矣……皇上崇尚风雅科场,试士改增唐律正诗学昌明之会,敢略述其源流以应执事之问焉。” 大主考钱大昕批曰:“征引该洽……”。大主考叶批曰:“洞悉源流……。” 本房纪晓岚加批曰:“于汉魏以来诗人,标举眉目,品荐处亦复荟萃众家,知其汲古深矣……。”
    对策二,题为《第三问》:“国家澄叙官方百工效职考课之法,仿摩虞三载考绩,周官二年大计而变通之一,以才守政,年为优绌,任之重而责之严,诚有如执事所云者……帅斯民承流宣化治道,将蒸之而进于古矣,岂不盛哉,岂不盛哉!” 大主考钱大昕批曰:“体大思深……。” 大主考叶批曰:“考据明洽……。” 本房加批曰:“知古知今,斯为经世之学……。”
    七月,文藻送弟静叔(即文渊)至济南乡试,过长山(今邹平县)东郭,昏黑觅一店,安床处与灶通,烟蒸不可开目,呼奴另觅别馆。既得之,文藻不肯移,曰:“此家盖贫而初开店者。一闻别觅,灶间妇作叹息声,曰:‘开市五日矣,不能发一利市乎?’予恐伤其意耳。”
    七月,为前进士候选知县韩梦周之母,作《韩母张孺人墓志并铭》。
    七月,江西金溪书贾毛成涵,诚为其母乞寿序。毛母初寡,成涵尚在襁褓,家赤贫,以纺绩养家,至成涵立,三十余年,贞孝著称,文藻感而作《金溪毛孺人六十寿序》。
    八月,代山东巡抚阿尔泰,撰《微山湖伊家河神庙碑记》。
    八月,济南太守颜君浚溪,严明有治绩,尊甫邃亭先生、母何恭人皆贤,岁皆七十,其悬弧设帨之辰相距甚近,官于山左者,谋奉觞为寿,遂代为《颜太守父母寿序》,并代仁和沈廷芳作《颜太翁颜太母七十双寿序》。
    十一月十九日,同东平孟介眉兄弟,“将投旅店”,“刑部郎中张松亭先生闻而召之宿”家中。后,介眉来信索记,曰:“‘松不足记,张翁之爱松足记也’……”,于是为《松亭记》。
    十一月,又作《书邵璟传赞后》。
    弟文涛之奶岳父(即岳父之父),祖父密友潘翁晰微,年九十有一,视听弗衰,言动如五十岁人,寔行显于时,乡里推为长者。十二月二十二日,为揽揆之辰,亲党先期寄书京师,索文藻文为之寿,遂为《潘翁寿序》。(按:潘翁晰微,今青州市北马栏人氏,有孙女嫁于文涛为继妻)
    去岁己卯,纪晓岚典试山西,得曲沃郭生某。是年,郭举进士,至京师,请纪晓岚文为母寿。郭母,近七十,谨于妇德,善持门户,教子有方,富贵寿考。文藻代为《郭母寿序》。
    又,庚辰科总裁介父蒋溥,取己卯庚辰乡会试卷,精选六十有九篇,以为圭臬,梓以行世,文藻代为《<庚辰科会墨选>序》。
    又,本年,识“岭南三子”之钦州冯敏昌。
    杭州朱君,字卓然,瞽目能诗,卓然有行,及殁,子衮等辑之以为《因瞽得闲集》,以状求文藻于京师,遂为《<因瞽得闲集>序》。
    16。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周岁三十一。
    补行殿试,中进士。廷试对策博赡,为进士之最,以补试例不与进呈之列。
    房师纪晓岚依计敏夫《唐诗纪事》所载,而排纂《张为主客图》。五月,文藻为之《跋》。
    山西王氏故多文人,每乡试发榜,十常居一二。乾隆己卯、庚辰两科共十有六人。辛巳春,计偕都下,相与谋通牒。夏五月,为之作《<王氏通谱>序》。
    七月,参与注释房师纪晓岚之《庚辰集》。
    十月,代德平县知县,加三级△瑞昌文治光,为《重修德平县内城兼新光岳楼记》。
    是年,主德州繁露书院,识梁鸿翥。
    十一月,为诰封中宪大夫颜太老公祖大人、恭人颜太老祖母何太恭人七袠双寿,作《颜太老公、何太恭人七袠双寿序》。
    17。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周岁三十二。
    去岁十二月初三日,诰授光禄大夫、两广总督、署理山东巡抚,兼提督全省军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二级鹤公,卒于山东官署。遗疏上,皇上鉴其忠勤,悯其殒谢,特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崇祀贤良,给银三千两治丧,余恤典如例。故吏青州府知府琳朝,受公知最久,故恸公独深,是年二月二十一日,乃率属吏以洁牲普淖香帛庶羞之仪,致奠灵筵之前,而为文以诔之。文藻代为《山东巡抚鹤公诔》。
    阜阳张君厚渠,为德州吏目,其母扈孺人,谆谆以勤事爱民为训,称贤当世。冬十有一月,将为之八十寿,闰五月索文于文藻,遂作《张母扈孺人寿序》。
    五月十六日,连平颜公由山东督粮道,迁四川按察使。闰月十六日,陛辞,召见圆明园,遂改命陈臬(指任按察使)江西,遂作《贺粮道颜公升江西按察使序》。
    同月,又作《送颜观察诗》四篇并《序》。
    九月一日,过邹平,访马宛斯之侄,得见《十三代纬书》目录。
    九月二日,致信房师纪晓岚,请教《十三代纬书》之惑,以答先生督学之命。《与纪晓岚先生书》曰:
    “前承谕,访马宛斯《十三代纬书》,某初谓是拾缀谶纬之书,后读施愚山为作墓志云:‘疾将革,惟语子弟以《左传事纬》、《十三代纬书》未镂板纬遗憾。’以《左传事纬》例之,又谓纬书,必马所著矣。昨于九月初一过邹平,邀一友同至其家,一白须者出,自云宛斯之侄。问所存遗稿几何?白须云:‘伯父没十年,予始生,其遗稿一簏在长房某所。某不识字,恐其有干予田产者,故不肯示人。数年前,卢运使征诗札至,仅得一首报之。’因问《十三代纬书》安在?曰:‘三十二套皆质于典家。’惊其太多,索其目视之,乃即汉魏以来诸书而裒集之,盖丛书之大者,非其所自著述。十三代者,周至隋也。共二百二十二种,而《周礼》、《仪礼》、《尔雅》三传皆在焉。殊不可解。其或以五经之外,国家不以取士者,皆得谓之纬书耶?丰氏伪诗传等亦收入,所收六朝人著述颇多,惟吴均《齐记》世间罕有,余非甚难得者。谨将全目抄寄台览,倘邺架尽有,其书则不必览。马家所藏者,但首必有序例,惜未及见。白须云:‘原本签帙,皆其伯父手题也。’
    昨诸申之差竣过此,留书院一日。有书数种,托其送通考馆,不知达否。自闻吾师有督学之命,即盼行旌,冀得面诲。兹接家信,知姊氏病笃,姊素为家母所钟爱,恐有不测,母必过恸,谋即连夜驰归,势不能候于此。且某以应诸城修志之聘,拟在岁前开局,又恨不能追随左右。为闽中之游也。私怀怅惘,惟吾师谅之。此函留江君觐祖处,俟惟万福,不备。”
    九月,文藻姊(国子生蒋汝业之妻,蒋器之母)病笃,文藻连夜驰归。姊当月卒,母痛,旧病间作。
    十月,纪晓岚任福建学政,文藻等聘为佐学幕,但文藻因故未就任。
    十月庚寅朔,越二十五日甲寅诸城县知县宫懋让,昭告于本县城隍之神,文藻代为《告城隍庙文》。
    冬月,作《书<邵璟传赞>后》。
    是年,因县志漫漶,历久不修,诸城知县宫懋让,于民间求得旧印者二本,又得陈志一本,招集搢绅,商榷数四,开编《诸城县志》,以益都进士李文藻总其成,于乾隆二十九年刊印。《山东方志记要》评曰:“内容丰富,详略得体,行文流畅,记事简括,力循史笔,严于考据。”
    又,历城王秋史先生殁数十年,县人周书昌得其文集数巨册于肆市,文藻叹“是集之遇书昌,又非独先生之幸也”。冬至日,于诸城寓舍,作《<蓼谷纪年集>序》,后刻印之。
    又,冬日作《咏史》。
    是年,又作《重建常山苏公祠记》。
    18。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周岁三十三。
    卫氏,故巨族。贵州巡抚伯严公,尤显于国朝,曾孙熙淇出家谱示文藻,文藻观而慕焉,正月七日,作《<卫氏族谱>序》。
    正月,弟文渊(字静叔)患咳疾近月,日渐重,然仍至勤至孝,顷刻不离母亲左右,百般照料。文藻作《为静叔病祷祠堂文》,以为弟祈寿。
    正月已未朔,越二十六日甲申,赐进士出身、例授文林郎、候选知县,年家眷晚生、同里李文藻等,谨以洁牲普淖香帛庶羞之仪,致奠于祥延张二老丈之灵,文藻为《祭张祥延先生文》;又代朱承旭为《祭张祥延先生文》。
    二月朔越?日,以《祭王封翁文》,与年眷?侄同里赵振绪,致奠于敕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王公建子王太老年伯大人之灵。
    端午,为乡前辈刘延之作《<操觚字义诠释>序》。
    裴宗锡之女丹霞,少读经书,有才力,谨出天性,好施与,持斋诵内典,常恐为善之不足。六月二十四日,以难产死于夫洪洞刘秉恬京邸,年二十六。八月,文藻代为《女丹霞小传》。
    城北夏家庄,张君丞宣,始祖自枣强前迁张家峪,性刚介,好周济,长子希圣补诸生,次子希贤举顺天乡试。张君卒,将于十月十二日葬,其子希贤致书文藻(按:文藻时任教德州繁露书院),嘱为墓志,遂作《例赠文林郎张公墓志铭》。
    19。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周岁三十四。
    三月丙子,代诸城知县宫懋让作《<诸城县志>序》。
    益都城东二里,驿站之旁,有天后宫(按:约今青龙回小东半部),近复置田五亩,陆分为释子茶粥计。八月八日,为之作《天后宫置赡田记》。
    十月,滨州学正王君,讳作善,字祥伯,以疾卒于官,年七十,子云灿述君遗行,乞文藻为之传,遂作《滨州学正王君传》。
    十月,弟文涛继妻潘氏病,十一月卒,文涛为墓志铭,文藻书丹,文渊篆盖。
    冬月,作《<遯山堂集>后跋》。
    冬,买妾周氏,妻邢氏颇喜。时,邢氏“四体已挛,辗转皆以人”。
    20。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周岁三十五。
    任教于濮州丹陵书院。
    二月,致书弟文渊,报平安。
    齐珍女,许字州人吕金符,年十七未及嫁而夫卒,即柩前拜舅姑成礼,守志二十八年,事舅姑甚谨,日制女红以供养,故曰“吕贞妇”。五月,文藻感其行,于濮州丹陵书院,为之作《书<吕贞妇传>后》。
    永城王公复臣,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宁波移佐青州,为海防同知。三十年夏,出官署书怀三十首,示文藻。文藻为之作《<郡司马王公诗>跋》,并代为《<青州官署即事书怀三十首>序》。
    秋,作《乙酉秋日》。
    九月二十一日,永略将军赵栋之女孙,两广总督宏灿之女,山东布政使梁方伯之淑配,诰封夫人梁赵氏,以疾卒于山东布政使官署。梁夫人为女淑慎端庄,为妇孝敬勤顺,为母严明仁慈,三者具美。文藻为之作《梁方伯夫人赵氏诔》。(按:赵栋,丁昌武、隋同文先生校勘之《李文藻诗文集》误作“梁栋”)
    冬,自濮州归益都,得金二雅札,悉房师纪晓岚已由闽返京。
    冬,青州府海防同知王复臣,向文藻备述先德,为父求墓志铭。时年,复臣六十有余。复臣四岁丧父,母养成人,父曾任淅川县教谕之职,少有干济,当给事宰安肃,三藩用兵送迎,供亿无虚日,悉委以家政,未冠而练世务,不得施于民社,时论惜焉。文藻为之撰《淅川县教谕王君墓志铭》。
    十二月,参与潘公朴村集会,并为之作《<绿荫轩雅集>序》。
    除夕,作《<抄本尹河南集>跋》。
    21。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周岁三十六。
    正月,女溪娥卒。(另见文末备注二)
    二月,赴濮州。
    四月,客授浮山张氏。张为山右闻家,仕中外者,绂冕相望。五月一日,为张君揽揆之辰,同僚咸谋称觞,文藻为之作《成安少府星斋张君七十寿序》。
    濮州知州潘汝诚,过茌平鲁仲连祠下,赋诗见投,茌平县令,顺天宛平人李涛因谒而葺之,又于祠北二里筑其墓。五月,文藻代为《重修鲁仲连先生祠墓记》。
    六月七日,作《<周易辨録>跋》。
    六月十一日,于濮州得钱大昕书函。
    六月十二日,家奴至,告以文藻母中暑,急归益都。
    六月戊申,母邢孺人卒,孺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十二月乙卯,享年周岁五十八。
    六月,以《与西园》书,“稽颡再拜西园六弟足下”。
    某月日,为“启父墓祔葬”,文藻致书房师纪晓岚,请为先人墓志铭,曰:
    “前岁,从邸抄知吾师遭大故,惊痛逾时,羁于授徙,未能趋拜灵帏为恨。去年冬,归自濮州,得金二雅札,始悉师自闽回,读礼京第。今年正月晦日,具有芜禀并奠分一函,付司马孝廉梦祥者转寄恩门。司马本姓沈,时主郡之松林书院,自云曾蒙款接,故相綞诿耳。文藻二月赴濮,六月中旬先母中暑,兼程驰归,已不及含殓,庐居偷活,孽久重深。将于明年二月合葬先父之兆,去先父捐馆舍实二十年矣。文藻早孤,无能显先德。今且为无母之人,思可以不朽吾亲者,惟有文章一端。世之蓄道德能文章如吾师者,海内共仰望为宗匠,或欲得其文而不可得,而文藻之举礼部,实出大贤之门,意者凭借先人之灵,幸而至此,而先人之潜德遂将有闻于后世也。文藻在同门十人中,材质最驽劣,师教之特勤,遇之特厚。回籍日,恨其不得一官,为怅惘不快,赠诗三首,以著书相勉,俾文藻不感场屋之荐拔,而感场后谆谆之诲。自忘其为暗中摸索之门生,而愿为执经受业之弟子。今文藻以先人墓志铭衔哀上请,或亦师所乐为表章乎?先父名不出乡邦,年不及下寿,然性刚直而好义,于物实有所济。见背以来,家中有一美事,人必曰:‘其父好德之报也,’有一祸事,必曰‘其父好德不宜有此也’。文藻为一善,人必曰‘庶儿肖其父’;为一不善,人必曰‘坠其家法矣’。所为状,有不知,无虚饰;有不及,无溢量。非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者可比,惟师择其可书著于篇,俾补二十年之缺,则先父将托此以传,而文藻之感恩怀德,较所以造就文藻者更无穷极矣。将求吾师之文取信于后世,预恐先人之行不足信于吾师,此文藻日夜号痛临发彷徨而不敢不亟亟以白也。先母志铭即求嘉定座师俱拟,腊月勒石,书者京兆窦公,篆盖若得戴东原先生则不必假名他人。先人在地,弗获抚服门墙,谨遣一介沥陈哀愫,上读尊严,伏惟兹鉴,临禀荒速不备。”
    是年冬,纪晓岚为撰《李文藻父李远墓志铭》,曰:
    “先大夫于士慎许可,顾亟称李子南涧学有根抵而行笃实。南涧成进士后,不与馆选,先大夫惋怅形于色。后在福建使院,犹时时问南涧近日状,惜幕府不致斯人也。而南涧于余亦情愫恳挚,书讯岁必三四通。丙成冬,南涧书至,视封题有异,心怪之。发视其函,则南涧方遭母夫人忧,将以明年月日启父墓葬,而持其父拙斋公状乞予铭。忆余初官翰林,为人作志,词或缘饰,先大夫视之,意弗善,因预著遗令:‘他日勿得乞人铭’。余自是亦不敢轻作。然余作《李守敬传》,则先大夫实督成之,信守敬也。今南涧行谊既先大夫之所信,余据南涧之状铭其父,谅亦先大夫所心许也。遂应南涧之请,不复更辞。
    状称公读书有奇慧,不幸早孤,厄于族党之不咸,未能卒业,故一就童子试辄罢。然耽于诗,老而格力弥上,存稿四卷,佳句往往在人口,又称公五六岁时已谨重能自立,或导以非礼,毅然弗从,终身行路无旁视。虽溽暑炎款,未尝对奴婢弛亵服,而恂恂善下,骤遇横逆能不校,故里党畏而爱之。又称公罹病几殆,疾俗医误人,乃闭户究歧黄家言,遂精其术。急人之急,不避寒暑。既没之后,里有病者辄思公,或至涕泗。又称公旁究风角、卜筮、相地之术,皆穷极幼宵,而顾未尝一轻试。盖意所来信,不以诬人。得古君子之用心,其言皆切近不夸饰。独所称斥逐狐魅一事,颇近语怪。然其来也汹汹,月余毁器具,焚屋宇,人所共见。公为义讼神,悄然绝迹,亦人所共见。盖一人之身得气之精者为心,而万物得气之精者为鬼神。精与精薄入乎微,?崛瞬坏枚?欺鬼神。气与气薄胜以刚直,鬼神亦不得不畏人。鳄鱼无知,昌黎驯之,而况魅固灵者耶,然则南涧亦非夸饰也。嗟乎!南涧工为文章,何难比附古义,铺张扬疠以炫世,而所述事迹止此,南涧信笃实人也。然即其所述,公固已卓然古君子矣!是可铭之无愧词。
    公讳远,字君宏,拙斋其号。先世有讳东武者,自枣强迁益都,东武生举,举生有能,有能生逢春,逢春生元盛,是为公父。公既废举子业,乃援例授州判职,养亲不出,遂不仕。以乾隆十二年月日卒,春秋四十有一。配邢氏,后公十九年卒,串具学士钱公所撰志。子四:长即南涧,名文藻,乾隆辛巳进士,余分校会试所取也。次文涛、文渊、文濬。女二人。女孙四人。
    铭曰:石墨镌华权侔史,真凤告逝词乃绮。不诬厥考公有子,我从其志芟华靡,九原可作颜不泚。”
    诸城窦光鼐为之书,休宁戴震篆盖。
    (注:本图片来自李森、傅冬华先生《出自三大师之手的清代李远墓志》)
    又致书钱大昕,为其母乞铭,曰:
    “不孝文藻稽颡再拜,谨启座主钱先生门下。六月十一日,从濮州书院接奉五月十五日手谕,伏蒙勉诲谆谆,未即禀复,次夕家奴至,闻老母中暑,兼程而归,已无所逮及,抢地呼天无复生,理成服已后,左体不仁,逾百日,哀痛小定,乃命工为《倚闾图》,附书先母病状遗言于后,将终身展奉,借以触其悲慕之怀,而暴其不孝之罪。复粗述族贯懿行,稽首遣介,求先生为作志铭,用光幽竁。又先父见背二十年矣,兹求河间房师补作一志,同纳圹中,更求先生为作墓表镵石于外,而以先母之行附焉。文藻愚劣无状,向以出于门下为平生幸事,受知既深,遂以文字为请,当不至见麾斥。而其私心恳恳,欲有所言者,近世行状多繁冗,不合为文义法,为文者不便太简,遂别有一种应酬之文,姑塞求者而不以编入本集,虽能文章如方望溪,不能免也。今文藻掇拾父母遗事讫,不得其要领,冗长殊甚,伏恳先生择其合于铭法者书之,幸弗瞻狥。盖文藻所求先生之文非徒恃刻石以传,恃先生之本以传也。而先生之文所以必传者,又以道德经术为之主而非徒以其文,傥先生不拒所请,谢一日之客而为之,则文藻之父母何其荣,而先生之赐文藻者何其厚哉!然后自幸其出于门下者,又在此不在彼矣。状二册所述,皆庸行,无虚诳,先父尝留心经济之学,志愿甚大而天夺其年,先母平生勤苦善惜福,教文藻至登第矣。而不逮禄养,皆文藻抱恨终天无可解免者。惟仰首待先生之文以慰二人于地下,起死骨肉,是在先生耳!沥陈哀悃,上渎鸿慈,藉候福安,仰惟钧鉴。”
    钱大昕作《答李南涧书》,曰:
    “尊使至,知年兄于六月内奉太夫人之讳,悲哀切至,而仆远在千里外,无从具生刍絮酒之敬,仆之抱愧甚矣。来教欲仆为表志之文,及读年兄所撰行状,文笔古雅,至性肫挚,流露行墨间,洵为必传之作。昔柳州、庐陵皆尝表其先人之墓,今年兄之文,自能不朽其亲矣。曷不仿此例为之?仆之文平浅,恐未能传世,而有虚年兄之盛意也。但交好有年,不敢固辞,谨撰尊甫太翁墓表、太夫人墓志各一道,皆摭取行状中语,掠美之诮,谅所不免。行状所述嘉言懿行,可采者甚多,因篇幅毋取太长,割爱置之,然即此已足不朽矣。表志既出一手,故所载三代子姓及葬地,两篇各有详略,意取互见,未识于体制有合否也。撰书人衔名或在文之前,或在文之后,古人初无一定,可以不拘,结衔止署本官阶,今人多有书赐进士及第出身者,似亦无妨。但宋元碑却未见,恐是明人始有之。惟称呼弟姪晚侍之类,起于近日,最为陋恶,想好古者断不效之耳。天寒读礼,惟以道自爱。不宣。”
    钱大昕为文藻母邢孺人撰墓志铭,曰:
    “益都李进士文藻,丧其母邢孺人,葬有日矣,遣一介走京师,以所为状乞予铭。文藻从予游久,其母之贤,固耳熟焉,乃序而铭之。
    孺人姓邢氏,讳止,候补州判李公讳远之配也。端重能治家,事君姑张孺人,甚有妇道。公尝病伤寒,十日不汗,孺人稽首吁天,请减己寿十年,以益夫算。病良已,又十年,乃卒。君姑犹在堂也,孺人将迎百方,惧伤姑心。哀至,则哭于别园。久之,姑亦怡然忘其失子矣。延名师教诸子于家,多为储书而程其课,以故诸子皆成立,而文藻尤以文学显。青州人士知从事于诗、古文,自文藻始也。孺人好施予,亲党以贫乏告者,周之无吝色。戊辰岁,县大饥,孺人为粥,日饲百余人。自十月至明年四月乃罢,囷廪为空。独不信仙佛因果之说,僧道至其门求施者,拒之曰:‘吾岂有赀财供其盖五脏庙哉!’五脏庙者,谚谓假修寺观,恣饮啖也。其驭女奴以严,有过必笞。然能时其饮食,无偏劳逸。又及时为择良对,故既殁而灶下皆哭失声。张孺人好蓄哑婢,谓有二善:一残疾不失养,一不以口舌生家衅。孺人亦买二焉。村女有为狼啮失人形者,其父母弃之,孺人令收养,名之曰狼剩。狼剩善操作,孺人甚爱之。孺人殁,诸婢哭最哀者,狼剩也。
    孺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乙卯,卒于乾隆三十一年六月戊申。丈夫子四: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候选知县文藻,文涛,文渊,县附学生文濬。女子子二:长适国子生蒋汝业,先孺人没;次适窦岽,早寡守志。孺人尝慰之曰:‘吾子女不朽者惟汝耳,何恨!’
    铭曰:历城之邢名族裔,迁于益都今五世。祖讳振邦考士抡,两世不仕潜德闻。孺人十六室于李,善事威姑相夫子。中年集蓼食苦辛,抚孤父师兼一身。懿哉德修未食报,终五十九廑下寿。海岱阁南安定乡,郁郁佳城夫所藏。丁亥二月日己未,孺人之柩衬于是。有子而才多文词,贤母之泽百代贻。”
    八月,岳母冯氏卒。
    明年正月十六日,为张明府六十揽揆之辰。明府,名述孔,字柯岩,陕西洛川人,进士,乾隆二十五年益都县令。幕友徐君政修、申君大文,将称觞奉寿,寄书于青州知府,铁岭赵瓒,备述其行,属为序。冬至日,文藻代为《张明府六十序》。
    22。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周岁三十七。
    二月,同乡李义本,文藻典试山东所得士,为其祖父李翁书升,祈八十二寿文。文藻作《李书升八十二寿序》。
    二月己未,文藻母亲始葬。
    二月二十八日,叔弟文渊毁卒,周岁仅二十五。文渊精通古文,且“旁通医”,撰有《得心录》一册,多为其创制新方,另著有《左传评》三卷。
    三月壬申,文藻妻邢氏卒。病八年,濒死者数十,终年周岁四十。
    三月,应历城令胡德琳之邀,始与密友周书昌同纂《历城县志》。
    是年春,山东巡抚,湖北江夏崔应阶,与历城令胡德琳谋,于济南城西黄冈,伐石为二桥,凡百七日乃成。闰七月,文藻代为《黄冈二石桥记》。
    夏,文藻道东昌,过邓汝勤(字谦持)处,手文渊自为墓志,嘱书于石。
    十一月壬辰,葬弟文渊于考妣墓侧。葬前,周书昌为文藻弟文渊作《李静叔私谥“孝悼”议》,与彭绍升等私谥文渊为“孝悼子”。罗有高作《书历城周君私谥益都李静叔议后》。
    23。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周岁三十八。
    春,寓居济南,作《吏部左侍郎俞公传》,借胡书巢所藏《隶释》抄录。
    四月,至濮州校对。
    七月十五日,作《<隶续>跋》。
    又,任教于濮州丹陵书院。
    24。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周岁三十九。
    正月,赴德州,买德州宋弼(字仲良)、卢见曾(字澹园)所辑《山左明诗钞》,又得卢见曾小传。(按:1763年卢见曾致仕,携《山左明诗钞》书稿回乡,1768年获罪抄家,遂卒。同年9月宋弼卒)
    三月五日,长子章鄄生。后,为永志房师潘朴村之恩,以潘所居旧宅,名长子曰“宅郎”。(注:女溪娥,因潘夫人居前有溪遂名之)
    五月二十三日,以谒选至京师,寓百顺胡同,驻足琉璃厂。后离京,著《琉璃厂书肆记》,有云:“琉璃厂韦氏鉴古堂,八年前,韦氏书甚多。韦颇晓事,而好持高价,查编修莹、李检讨铎,日游其中。数年前,予房师纪晓岚先生买其书,亦费数千金。”
    谒选客京师间,房师纪晓岚方戍西域,郎君半渔(即长子汝佶)招检曝书籍,文藻得见惠定宇所著《周易述》、《易汉学》、《周易本义辩证》、《左传补注》、《古文尚书考》,并抄录《古文尚书考》二卷。
    又借抄吴缜《新唐书纠谬》二十卷。
    六月,购得《二妙集》,并作《<二妙集>跋》。
    又为寿光李铎作《<玉堂>序》、《<海山>序》等。
    九月二十五日,谒选广东恩平县知县,十月初三日引见,二十三日领凭。
    十一月初七出京。出京前,嘱邵晋涵,为之手校《新唐书纠谬》。邵晋涵作《送李芭畹之官粤东》两首。
    十一月,高邮王念孙(字怀祖)遇文藻于京师,嘱为购毛刻北宋本《说文》,稍后向文藻举债购得,以欲创字学,作书四种,以配顾炎武《音学五书》。
    十一月,出京师,始作《恩平程记》,以录赴任途中见闻,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六省,行约八千里,耗时四月有余,至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四月二日,方达任所。沿途遍访庙宇、寺观、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每遇精妙石刻碑文即椎拓之,当晚理之成文。
    十一月七日,出京,宿长新店,作札寄邵晋涵(按:邵晋涵,字与桐,号二云,又号南江,余姚人)。
    十一月八日,行五十五里至窦店,游清凉寺、东岳庙,访古迹;遇文登于君朝栋,又遇熊公学鹏。又行四十里至涿州,访南关火祖庙。
    十一月九日,行九十里宿白沟河,同年赵君杭林至店,畅叙至夜分。
    十一月十日,行百十五里,宿任邱西关。
    十一月十一日,行百里,宿商家林,作陶宗翰等札数封。
    十一月十二日,行百十里,宿阜城东关,作家书,先遣人归。
    十一月十三日,行百十里,宿德州大西关,晤门人梁鸿翥、李邦基、宋献存、罗奎章、罗保章,又晤封雨甘、张协中、宋智辅。
    十一月十四日,行百里,肃平原二十里铺。
    十一月十五日,行百里至禹城,会周肃斋父,又四十五里,宿晏城。
    十一月十六日,行七十里,之济南,见张对亭、周书昌、济南太守赵公、运使蒋公、潘芳余。书昌同至店中,谈至五鼓痛哭而别。
    十一月十七日,行百十里,宿章邱东关。
    十一月十八日,行九十里,宿长山东关。
    十一月十九日,行九十里,宿辛店。
    十一月二十日,行五十里至家。弟辈迎至小辛店。
    十二月三日,祭墓;四日祭姊墓、外祖墓;十三日嫁女(按:选娥“痖而痴”,溪娥卒于1766年,时年不足两岁。是故,此所嫁之女,当为转娥。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1776年,返京途中,文藻曾作《浈阳峡,次女婿毕龙骧韵》可见,毕龙骧当为转娥之夫婿。详见文末备注三)。
    十二月十二日,作《致曾光远书》,贺钱大昕门人曾光远擢升官职,并探讨其城内金石古刻,曰:“弟五月归舍,居一日即行,不及走贺,至今歉然。九月分选得恩平……汉张迁之外,宋金元不一,而兄城内瑞云寺亦多古刻,城北《王陵台札刺儿氏墓碑》,其制甚巨,皆弟所摹录者……藉贺升祺。不宣。”
    十二月十六日午,妹窦氏、四弟文浚(即季深)及女婿毕龙骧随行,启程南行三十里,宿石沟河。
    十二月十七日,行九十里,宿小关店,寄家书。
    十二月十八日,谒沂山东镇庙,得宋、金碑各一,元碑十。行九十四里,宿高桥庄。
    十二月十九日,行百里,宿沂水苏村。
    十二月二十日,行百十里,宿蓝山白塔村。
    十二月二十一日,行九十里,宿蓝山、郯城界李家庄。
    十二月二十二日,行六十里,宿郯城北十里铺。
    十二月二十三日,行百二十里,宿宿迁?峿。
    十二月二十四日,行六十里,宿宿迁中和集,寄家书,接朱成禀帖。
    十二月二十五日,行百里,宿桃园重兴集。
    十二月二十六日,行七十五里,宿王家营子。
    十二月二十七日,行四十五里,宿淮安西关。作札俟与王念孙,遣李凤翔送冯孟坚银,信于山盱通判席公。
    二十八日,至宝应、高邮界,宿界首。
    二十九日,宿高邮南关,访曜孝廉,致邵二云书;又访王念孙。
    三十日,至扬州。
    25。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周岁四十。
    正月二日,谒运使郑公、扬州太守陈公,与卢雅雨游平山堂并作《游平山堂记》,过书肆买《山左诗钞》十四部。
    三日,宿三叉河。
    四日,宿镇江西关。
    五日,宿子午滩。
    六日,宿丹阳南关。
    七日,泊漆氏堰。
    八日,至无锡,拜陈占武,过秦静轩,谒师张有堂,又夜行,泊浒墅关。
    九日,至虎丘,游石观音殿,又抵苏州府。
    十日,苏州城外候王光禄(鸣盛)、吴舍人(泰来)、吴按察(坛)、史明府(尚确)、彭同年(绍升)。
    十一日,购书于文粹堂陶氏,与彭绍升往谢秀才汪绪。(注:彭绍升,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
    十二日,行,泊尹山桥。
    十三日,至江南、浙江界王江泾。
    十四日,经嘉兴,泊石门宋老桥。
    十五日,抵杭州北新关。
    十六日,报税,过关,至德胜坝。
    十七日,入武林门,登城隍山,访书肆,过凤山门。
    十八日,携眷游西湖,遇秀水朱介裴,购得王氏《九域志》、叶氏《契丹国志》、赖氏《大雅集》、偶氏《乾坤清气》、钱氏《江月松风集》、汪氏《浮溪集》《林和靖集》《刘须溪集》等数种。
    十九日,与弟季深游龙井寺,经上天竺,过飞来峰,谒灵隐寺。
    二十日,过南关,晚泊开化寺六和塔下。
    二十一日,宿富阳城,作《富阳》一诗,有云:“富阳山水最清修,小憩停帆大岭头。”
    二十二日,入泊桐庐,恰桐庐九里洲梅花新盛,作诗《九里洲看梅花》一首。
    二十三日,过子陵钓台,泊泠水铺。
    二十四日,过严州府,泊建德、兰溪界三河铺。
    二十五日,过桐子山,泊兰溪瀔水驿。
    二十六日,泊裘家堰。
    二十七日,泊龙游停步驿,见董明府锡蝦。
    二十八日,过马叶村,阳村,泊樟树潭。
    二十九日,至衢州城,见同年西安明府景君士秀,同游周宣灵庙,又行经双溪口,宿哑桥。
    二月一日,过王埠、磴头、牛户潭、招贤、牛头镇,泊三溪口。
    二日,过马居、朱家渡,至常山县东隅,晚候葛明府朝阳。
    三日,闲住常山城。
    四日,抵江西玉山西关,夕至端明书院,候朱天门丈。作《朱天门丈招集端明书院赋诗见赠?次韵留别二首》。
    五日,候湖州人玉山明府沈君梦龙。朱文连日饷面饭。
    六日,朱文故人张君同舟行,野泊沙溪。
    七日,过广信府,泊铅山叶青洲。
    八日,过河口镇、青山头,夜泊弋阳县,县令吴兴宗来访,始阅《魏氏古今考》。
    九日,过上河潭、贵溪县,泊鹰潭。作《贵溪县》。
    十日,过安仁县、龙井,泊霸口。
    十一日,经瑞洪,泊官溏汛。
    十二日,过无鬼寨,距南昌十里野泊,妻周氏病,几殆。
    十三日,抵省城,泊滕王阁下,谒颜方伯、张竹书、南昌令徐君,为周氏召医。作《南昌遇故人张竹书二首》。
    十四日,观滕王阁、孺子亭,并题《南昌府》一诗,有云:“豫章城畔夕冥冥,万里孤舟此暂停……偶然词赋滕王阁,大有烟霞孺子亭。”
    十五日,过生米潭,泊市汊。作《市汊雨泊》、《剑江驿》。
    十六日,过苦竹洲、丰城县,泊扬子州。
    十七日,过清江县樟树镇,访惠烈王庙,又过临江河口,泊沙河。
    十八日,过新淦、长牌,野泊峡江樟口,作《新淦东山》、《望玉笥山》、《樟口野泊》。
    十九日,过仁和,经峡江城,又过钓鱼台,泊童江湾。
    二十日,过吉水,寄书新令朱朴士,又过吉安府,遇广东布政使欧阳公及其子金,泊泰和县花石潭。
    二十一日,泊泰和县外。
    二十二日,过窯头,泊万安百家村。作《百家村》。
    二十三日,泊万安观澜门外,栖霞人林明府诰来,报以诗。
    二十四日,过惶恐滩、漂神滩、棉滩、大蓼滩、小蓼滩,至皂口溏,访刚应侯庙,又过匡风、武朔二滩,泊武朔溏口。
    二十五日,过昆仑滩,又过万安、赣县界源口滩,又过锡州滩,泊攸镇对岸。作《昆仑滩》。
    二十六日,过石人坝、黄金洲、铜盘洲、大釜港、九脚滩、横涧溏、水口,野泊水涧滩,夜作札,寄罗台山、周书昌。
    二十七日,至储潭庙,访古椎拓,抵赣州,谒知府署吉南赣宁道李公枝昌,并晤赣县明府卫君,寄储潭碑四通与钱辛楣先生,登八镜台。作《储潭庙》、《赣州府赠太寮李公枝昌——时摄道印主关榷》。
    二十八日,泊三江口。
    二十九日,过九牛驿,泊五心井。
    三十日,过南康县,泊富坑塘。作《南康县》、《牵夫谣》。
    三月一日,过小溪驿,泊新田塘,寄札周书昌。作《南安峡口,山形曲峭,颇似佛峪,因寄周书昌》。
    二日,抵南安府,宿郭家行,寄家书。
    三日,抵梅岭关,入广东界,访唐张九龄祠,作《张文献公祠》。
    四日,泊小水塘。
    五日,过横塘,至始兴江口登大舟。长子正周岁,作《舟中观晬》。
    六日,过平圃,至韶石,抵韶州府,谒府道,泊新东门外,晤曲江令萧君及恩平令杜君。作《曲江道中》。
    七日,过白芒、白兔、驿子矶、龙头影山,遇肇庆知府戴公汝槐,至观音岩,泊菜洲。
    八日,抵英德,过香炉峡、大庙峡、黄石矶,入中宿峡,登飞来峰,泊清遥县。作《横石矶》。
    九日,过三水县,泊小塘。作《三水道中》。
    十日,过佛山,泊乌雅塘。
    十一日,至大王庙,游大通寺,抵广州府,泊天字码头。作《广州竹枝词二首》。
    十二日,入城,至十九日,见府台、藩台、臬台,游观古迹。
    未及恩平任,即游南海庙,手拓庙碑数十。(按:庚寅至辛卯两年间,文藻曾四游南海神庙)。
    十六日,作《海幢寺》。
    四月二日,达恩平任所。作《到恩平任二首》。
    (按:文藻沿途诗作甚丰,仅就创作日可考者以附)
    又,相继作《恩平杂咏六首》。
    八月,奉调入闱,充广东乡试同考,居闱两月余,十月回衙。作《奉调入闱二首》。
    十六日,作《十六夕主考陆公召集次韵二首》。
    八、九月间,作《内帘呈同事诸君》、《荐卷》、《阅卷》、《闱中夜坐》、《闱中夜坐》、《十房官公宴两主考?即席二首》。
    九月,作《送主考陆公回京二首》。
    十月,作《衙斋》。
    冬,始校《山左眀诗钞》,翁方纲常以金石碑刻相往来。
    26。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周岁四十一。
    正月一日,作《辛卯元旦》。
    正月,主编之《历城县志》书成,县令胡德琳作《历城县志序》,曰:“虽不敢谓毫发无遗憾,而订误却十分之三,补缺者十分之五,益都进士李茝畹,邑孝廉周静函之功居多。”梁启超评曰,“李南涧《历城诸城》两志,全书皆纂集旧文,不自著一字,以求绝对之征信,后此志家,多踵效之”。今此二志均获评“全国名志”。
    又,作《织篢》。
    二月,作《迎春二首》。
    罗有高(字台山)至广东恩平,寓文藻署中,居数月;授文藻婿毕龙骧小学;为文藻校文渊遗文数十。
    三月二十五日,故长宁训导颜公子纯,以八十有一岁卒于家。诰赠通奉大夫江西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公长子历典泰安、济南诸郡,泊为福建江西藩臬,皆有善政可纪。公之将葬,其长子委志神道于文藻。文藻遂为《皇清诰赠通奉大夫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颜公神道碑铭》。
    五月,作《灵洲山》。
    夏,由恩平调任新安,全家八口渡海至新安,作《抵新安任》《家人至自恩平》。(按:此八口者,乃文藻夫妇二人、子三人、弟文浚、妹窦氏以及女婿毕龙骧)
    八月,分校乡试,得胡亦常,又识顺德龙江张药房玉洲(即张锦芳)兄弟。以二人与钦州冯敏昌,为“岭南三子”,作《岭南三子诗》示胡亦常。
    八月,两广总督李侍候尧、广东巡抚德保联名上奏,潮阳地处海滨,民俗刁悍,必精明强悍之员,方足以资治理,谨遵人地相须之例,荐文藻任潮阳县知县。(按:青州市博物馆藏此奏折)
    八、九月间,作《曹胡两主考,用东坡监试呈诸试官韵赋诗,属和》。
    十月,与罗有高(字台山)自新安游南海神庙,留连竟日。其后,陪侍金雨叔侍郎代祭,又随上官秋再祭。
    十一月,为邓谦持《<午厓初稿>序》。
    十一月,为德州宋弼(字仲良)、卢见曾(字澹园)所辑《山左明诗钞》,作《序》并刊刻是辑。此书得以流传,惟文藻买书辑印之功是赖。
    十一月二十五日,帝褒文藻,颁诏追赠文藻祖父元盛及父远,为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
    《清乾隆三十六年敕封李元盛夫妇诏书》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功臣……尔李元盛,乃前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李文藻之祖父,锡光有庆……兹以覃恩勉,貤赠尔为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锡之敕命。”
    《清乾隆三十六年敕封李远夫妇诏书》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政之忱,聿隆褒奖。尔候选州判李远乃前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李文藻之父,提躬淳厚……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锡之敕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冬,文浚归乡,作《送四弟文浚归里》诗;罗有高调署新安。
    是年,《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六卷刊板。
    27。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周岁四十二。
    正月一日,作《壬辰元日舟中作》
    正月二日,作《壬辰正月二日舟中作》。
    二月,自新安调任潮阳,作《将之潮阳》。
    文藻自恩平羊城出发,经惠州、海丰、陆丰、普宁、揭阳,约清明时节至潮阳,先后作《开船二首》、《望罗浮》、《陂沟村》、《惠州二首》、《陆丰县》、《陆丰城南作》、《普宁道中》、《舟中作》等诗。
    恩平、新安之任,文藻以居官清廉强干显名,潮阳父老知其将任,夹道欢迎,文藻遂作《到潮阳任五首》。其一云:“人称旧尹名籍甚,我是书生迂可怜。父老无须迎道左,先求收拾满怀砖。”
    至任,问民疾苦,举数措,民风改,又勤于课试。复东山书院,延潮阳进士郑安道为山长,购经史子集数十种,以教学者,士风顿振。
    郑进士,锐意穷经,以教其徒,问文藻索《说文》,文藻为札求于济南周书昌。适逢揭阳郑运使自两淮归,专一介问,运使实无而不报,遣健足走扬州,从马秋玉之子取数部,往返三阅月,以其二饷文藻。文藻藏其一,另一贻郑进士。郑进士喜过望。
    秋,作《夜发》。
    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欧阳永?淑人,姓叶氏有女德,持家楝,性严正,教诸子读书甚勤,甘淡泊,习劳,膺得浩敕。淑人八月二十日卒,终年周岁六十二,文藻为《例封淑人欧阳配叶氏墓志铭》。
    九月,作《寄毕子长二首》。
    十月生日,作《生日二首》。(按:文藻在此二首中标明时间为年“四十三”。但,文藻常以虚岁记事,又周岁四十三时,因羡慕周书昌被诏参编《四库全书》,而作《生日》诗一首,故此《二首》,当为虚岁四十三而作)
    十一月,作《周抑斋惠香橙》。
    是年冬,有事羊城,得济南周书昌所寄《说文》。首卷有“籍圃主人”、“麦溪张氏”诸小印,又有刻赵文敏语二印,方寸六十余字,尤精致,纸色盖百年物。此即后之所贻冯鱼山者。
    初冬,作《陪侍德大中丞祭南海四首》。
    十一月,《山左眀诗钞》三十五卷刊成。
    广东连平人一徴,客于潮阳,其堂弟存絅有诗一册,一徴乞为之序。文藻怜弟文渊,同为好古之人,英年早逝,至今六年,遗集数十篇,未能刊刻,终为遗憾,遂于十二月二十日,于黄木湾舟次,为存絅作《<竹溪诗钞>序》并书之。
    十二月底,作《黄果沥》。
    十二月二十九日回县,作《回县明日即除夕矣二首》。
    28。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周岁四十三。
    正月一日,作《癸巳元日二首》。
    二日,作《初二日题郡馆壁,用东坡<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韵》。
    是年春,门生胡亦常病殁。文藻为之痛惜,作《哭胡生亦常二首》。其一云:“闻道胡生死,东南叹丧朋。……才气山川竭,诗名造物赠。”其二云:“二晓文章伯,群才赴大钧……天南遗书札,倾倒在斯人。共道昆生璧,谁知海变尘。”
    作《劝农告示》文及《劝农十二首》、《劝农至南塘,示诸父老二首》。
    闰三月,聊城邓谦持寄时文十三首至文藻。文藻喜而作《邓谦持书至》,云:“清风朗月思元度,渭树江云感少陵。万里开缄见颜色,尘中忽对玉壶冰。”
    四月,作《海阳道中。》
    是年,主编之《历城县志》刊印。
    同年,《四库全书》开编,房师纪晓岚为总纂官。
    闻知周书昌、邵晋涵、戴震奉诏入京,集修《四库全书》,作《新闻二首》,一表祝贺,二示艳羡与遗憾。叹曰“墨绶成鸡肋,金闺付马肝。行橱足坟史,五载不曾看”。
    九月九日,作《九日憩登冈村》。
    又,作《周书昌被诏分校<四库全书>,特授馆职》一诗,“数行御札下彤墀,检点巾箱北上时。几辈同登麟趾殿,明年许到风凰池。出山道为诗书重,拜爵名教妇孺知。我亦归班前进士,甘迷簿领向南陲”。语间满是赞美,但亦不乏艳羡。
    作《上纪晓岚先生二首》,以表自己不能参修《四库全书》之遗憾。一曰:“不奉巾綦十载余,知音未报鬓毛疏。受衣去后翻多难,作吏前时已废书。丹药甘输话鼎犬,铜章竟似上竿鱼。同门衮衮多才彦,尽被提携到石渠。”一曰:“《四库全书》管领新,扬雄刘向是前身。充庭缥帙方州贡,脱手丹铅内府珍。仗节频为乘传使,宣麻正用读书人。何年问字承明直,一坐前堂浩荡春。”
    又作《生日》一诗:“仆仆尘途又一年,驽骀恋栈不胜鞭。鬓毛独觉经霜早,筋力何如过岭前。儿女惟添新债负,诗书已断旧因缘。济南名士同庚戌(谓周书昌),昨被温纶上木天”。
    可见,文藻不能参编《四库全书》,其心有几多惆怅。
    (按:文藻先生生辰,当在农历十月二十日左右。本《生日》诗中,有句“鬓毛独觉经霜早”,应该是南方秋霜乍起时。另外,其诗歌,在诗集中按写作先后顺序而列,《生日》后是《山步普宁》,其中有“渐寒橙子熟”一句。随后,又列一首《十月》,有诗句,“嫩绿甘薯叶,深红扁豆花。严寒忆乡里,晴暖感天涯。弟侄围炉火,应烹雪水茶。”据时令推定,此首约写于农历十月底,此时文藻老家青州应是天寒地冻,但岭南依然“薯叶嫩绿,扁豆花红”。再结合本《生日》诗和《山步普宁》诗来判断,此时岭南只是初霜时节。后来,文藻先生擢升桂林同知,赴任途中,于十月七、八日到达武昌,然后前往岳阳。“江船作生辰,起登岳阳楼”。从武昌至岳阳楼,水路约450华里,正常行程日约百里,但此段为逆水行舟,所以,可以推定其生辰当在十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间)
    又,作《十月》。
    是年,礼部左侍郎仁和金公夫人胡氏寿七十,二子三吾门生张文璁等寓书潮阳,乞为祝釐之词,文藻遂作《胡夫人寿序》。
    29。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周岁四十四。
    正月,赴潮州府,作《甲午正月赴郡》,“缘林渡海一径通,郡城来往何匆匆!八千余里为下走,四十五年成老翁。榆荚风狂钱堕地,木棉春烂火烧空。小诗合命舆航集,得向山邮水驿中。”
    又经惠州至广州。
    三月,作《合江楼》、《赭桐花》、《抵广州》。
    又,作《惠定宇<九经古义>刻成,寄示周书昌二十韵》。
    三、四月间,作《白鹤峰四首》。
    四月十六日,考证光孝寺东铁塔。
    四月二十五日,与钦州冯鱼山敏昌、顺德张药房锦芳相邀,于二十八日同游光孝寺。至期大雨,辰刻雨止。文藻先至,考证西铁塔,度高阔,访西南龚澄枢铸塔记,数椎拓。归,作《游光孝寺记》及《南汉二铁塔考》。
    端午,羊城舍馆,招集冯鱼山敏昌、张药房锦芳等,翌日同游西郭二寺。六日午刻,药房书至,云:“与经先至寺矣。”文藻邀冯鱼山俱往,鱼山病酒不能行,乃独往。录集内所载以归,俟觅各画录与鱼山考。归,作《游广州西郭二寺记》。
    五月二十四日,张君锦麟卒。其兄张锦芳恸甚,辑其手稿近千,欲刻之,请文藻为墓志,遂作《举人张君墓志铭》。
    六月,作《观察方公招游廨西池亭三首》。
    六月,返潮州,文藻将百年古本《说文》赠冯鱼山。二十七日,于潮州红蕉馆作《送冯鱼山<说文>记》,云:“鱼山方讲小学,每以不得此书为恨,回潮乃举此书赠之。予之于书,聋瞽耳目,徒有之而不能用,鱼山得此,将尽发其聪明,他日以语林汲(即周书昌),其不负万里寄之意矣乎?”文藻之藏《说文》,实属不易,但尤能忍痛割爱,令尽最大之作用,可见文藻胸怀无私,亦可见其对冯敏昌之器重。
    七月,钱大昕调任广东学政,文藻闻,遂致书恩师,言在广州相待。
    是月,作《喜雨》。
    秋,作《秋风》、《送侄孙永年归里》、《夜行》。
    九月八日,作《九月八日》。
    九日,作《九日游东山,示诸幕客及季弟文浚,兼寄仲弟文涛 三首》。(按:以上两首,当为前后之作,而后者有“五年安否凭书札,两地悲欢落酒樽”之语,且文藻1769年离家赴任恩平,可见,此二首当作于1774年)
    是月,又作《极目》、《已宿葵潭,闻吴亨仲抵陆丰,明日当相遇于陂沟村,先寄以诗》。
    十月,得周书昌所寄惠栋《易例》一册。
    十一月四日,自羊城归,舟出扶胥口,游南海神庙。翁学士误陈诗刻南海神庙苏碑之阴,冯鱼山见拓本有大小而疑之,尝问文藻,文藻数至亦不能定为一为二,遂于十一月四日,再游南海神庙,以为之确。归,作《游南海神庙记》。文藻考镜源流,辨别真伪,求真务实,当永为后辈之学。
    是年冬,作《海丰夜发》。
    十二月,得李琪所寄《文苑英华辩证十卷》,命吏胥抄録以自用,原本寄呈钱大昕。
    是月,又作《舆中作》、《宿山门田家》、《冬至澄海道中》。
    30。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周岁四十五。
    正月二日,念及亲人如参商之不相见,作《乙未正月二日郡南作》。
    同月,作《迎春》。
    春夏间,居广州两月。
    四月十七日,作《李复堂题画诗》。
    五月端午,招孙稼轩、张药房、冯耒堂小集大佛寺,遂游六榕、光孝二寺,并赋诗《端午四首》以为记。
    六月,作《隆中场暑中西园亭》、《雨中至鹅埠,则吴亨仲先生在》、《草庵》、《奉赠辛楣先生二首》。
    六月,周肃斋来访,文藻幸甚,“日日羊城共浊醪”,作《喜周肃斋至粤》一首。
    六月,还潮州,作《回帆,寄周书昌》。
    六月,周肃斋前往惠州同知任,文藻作《送周肃斋署惠州同知迭前韵》一首。
    周肃斋任惠州不久,因事罢官,闲居家中,生活颇窘,文藻叹其遭遇,寝食难安,作《寄肃斋广州二首》。其一云:“闻君解组后,日日有欢悰。拓字攀双塔,弹琴就六榕”;其二云:“桂林到数月,作恶为思君。良吏未食报,诸郎将有闻”。
    是年,文藻同乡故交毕发(字子长,岁贡生),作《过李茝畹月下小饮》,云:“故友交情在,芳尊向月倾。对床花影密,拂坐竹阴清。露重客衣湿,菜香炉火明。相看幽兴极,刻漏已三更。”文藻作《答毕子长》,云:“别来枳棘叹卑栖,期会劳劳簿领迷。头白趋风梅岭外,山青引梦稷门西。文章到在花前读,得失知从酒后齐。不是天公付吟管,吾曹何异太仓稊。”
    炎夏,作《陂沟》。
    七月,作《答蒋器》。
    八月,又赴广州,秋作《中秋夜对月》、《癸屿道中》、《不寐》、《鹅埠旅店》、《惠州西湖二首》、《樵妇》、《寄王周山》、《普宁舟中》。
    十月,作《晚抵惠来》、《龙江渡》、《题甲子所刘氏书馆》、《野店》。
    十一月二十一日,于潮郡寓馆,作《张尔歧<嵩庵闲话>跋》并刻刊。张尔歧(稷若)“自序谓无关经学世务,故命之‘闲话’”,然先生精于三《礼》,卓然经师,蓄道力学,文章与顾同,“是文盖《日知录》亚也”。
    是年,于潮阳刊刻李文渊《左传评》三卷,钱大昕为之序。
    年底,作《逼除,有事澄海》、《除夕》、《守岁示季深》。
    31。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周岁四十六。
    正月一日,作《丙申元日》、《元日得张药房见怀诗,次韵奉答四首》。
    七日,作《人日舟中》。
    正月,又作《村行见桃花二首》、《言岭寺》、《石港村胜思寺》、《六通庵》、《有事澄海南鄙》、《上水船》、《丰顺县卧病,谢龙交亭饷酒》、《病中寄季深》、《别龙交亭》、《丰顺道中》、《言岭诗》。
    二月,作《桥头栅》、《嘉应州》、《赠蒋南庄州牧》、《松口登岸视丘生锡协病》、《回澜亭次署道康公韵》、《雨》、《羊蹄岭》。
    三月,作《大通滘》、《大通寺》、《赠黎简》、《柬张药房》。
    三月十九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熊学鹏联名荐举文藻任琼州府同知,清高宗批“著部议奏”。(按:青州市博物馆藏此奏折)
    五月五日,为惠栋《<易例>跋》。
    六月,作《郑进士安道极言龙潭之胜,予尝谒大湖神庙,去此仅十里而未到也。是日,与郑及李白水联登、萧明经斯论文,至夕始罢,因成二首》。
    夏,访顺德人黎简(字简民,时人又称黎明经二樵),黎简为之绘小照数帧,毕肖。文藻作《赠黎简》。(按:文藻与黎简、吕坚、黄丹书几同时获交)
    七月,卸任潮阳,继室周氏病笃。潮阳、海阳与揭阳俗称三阳,仕其地者多致富。然,南涧去官之日,囊橐萧然。
    七月九日,作《季深闻予至朝阳,自龙川回舟,四日夜达郡城,相见于景韩寺二首》。(按:该诗当写于七月,因八月初八日,文藻已离别朝阳抵达番禺)
    潮阳一任,深得爱戴。将离,夜过南塘村,村民“夹路数十人,缚草以代桦。麾之不肯去,父老跪相迓。”因作《夜过南塘村,父老出迎于路,惭甚有作》。
    八月初八日,文藻抵番禹,命工摹光孝寺贯休罗汉画四轴以归,曰“此吾广南宦橐也”。
    八月二十日酉时,周氏病殁,年二十九。周氏介于“买妾”之身份,文藻许以“继妻葬之”,目乃瞑,三子俱幼,文藻痛甚。后作《悼亡十四首》。
    十月,作《十月二首》。
    作《岭上韩祠》、《过岭》。
    作《悼亡十四首》。其三曰:“月旦陈衣事可嗟,殡帏寂寂况天涯。我进但抱婴儿哭,簪珥前朝付典家。”其十二曰:“我老嘲君生较晚,谁知黄泉反争先。一枝来世仍连理,君比卢郎大几年?”字字泣血,可见文藻对继妻周氏,感情笃深。
    十二月,作《别肃斋四首(二)》,曰:“婴儿在绷中,索母日夜啼。留之无乳育,长道自挈携。大者七八岁,眠食付老奚。过岭适腊月,冰雪风凄凄。怜此掌中珠,生小杂蛮黎。畏冷不畏热,肤嫩如兰荑。夏虫犯酷寒,恐遂填沟溪。”
    又,作《十二月十二日羊城解缆,顺德张毓东日珣、张药房锦芳、黎二樵简、黄铭室丹书送至佛山镇,舟中弹琴、围棋、赋诗、作画至次日夜半,过沙口始别,怅然留赠三首》。后,文藻将死,邮书至粤东,云“愿乞张黄黎吕各製挽诗一篇”。可见文藻与诸君交谊之深厚。
    又作《霞村尚在羊城二首》、《寄别詹生仰龙》。
    又作《发广州寄平仲二首》、《行李》《连州江口》、《浈阳峡,次女婿毕龙骧韵》、《圣寿寺》、《英德南山三十韵》、《观音岩三十韵》、《白都岩》、《韶石》。
    除夕,作《拨船》、《舟中除夕》。
    32。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周岁四十七。
    正月一日,作《丁酉元旦二首》。
    二日启程,北上京师。
    经江西浈水——江西南康——江西赣州——江西南昌——江西豫章城——江西吴城——江西鄱阳湖——江西庐山——江西九江——江西湖口——江西彭泽——安徽怀宁——安徽铜陵——安徽繁昌——安徽芜湖——江苏南京江宁,清明时节至扬州。
    途中不忘著述校刊。
    四日,作《初四日寄怀药房,兼示二樵》;五日,渡岭,致书张锦芳,作《过岭次季深韵二首》;六日,泊横浦,作《宝界寺》;七日,作《人日寄肃斋》;九日,校毕《隶续》。又先后作《闻霰》、《南康县,次季深韵》、《南康寄张度西》、《夜抵赣州,再用前韵》、《游赣州光孝寺》、《赣州二首》、《出滩次季深韵寄平仲》、《滕王阁》、《百花洲》、《读朱朴士<字江集>,四用前韵书其后二首》、《易舟二首》、《北兰寺》、《吴城,五用前韵》、《黄岩瀑布》、《鄱阳湖寄平仲》、《寄潘五亭本侃二首》、《湖口县,六用前韵》、《湖口道中八首》、《彭泽县,七用前韵》、《怀宁道中三首》、《黄家套喜雪》、《丁家洲》、《荻港,八用前韵》、《荻港见杏花二首》、《板子矶守风寄平仲》、《江宁镇守风次季深韵》、《江宁镇遇雪》、《江宁杂诗八首》、《扬州清明送孙既同归里》等。
    又经运河北上,三月至淮安,得邓谦持死讯,纡道东昌,昏夜投其家恸哭。谦持有女,先其七日死,妻孙氏方归宁莘县,其弟汝敏全家在圞城,遂无应门者。是夜,文藻宿其西邻耿观察寿平家,闻有妇人哭甚哀,问之,乃知其妹。文藻与观察语至半夜而眠,然合眼则谦持在床前,遂不寐达旦。
    四月初,抵京师,客居房师纪晓岚宅,两月有余,辑录见闻,欲为《平台啜茗录》,惜至殁未成。
    又,常与翁方纲、孔继涵、程晋芳、钱坫、黄景仁等聚;又交游于冯敏昌、周书昌、王昶等,借抄中秘籍。黄景仁、冯敏昌题诗于文藻《啖荔》、《曝书》二图。
    四月十七日,应翁方纲之邀,与孔继涵等,同拓法源寺金明昌二年碑。
    十九日,与翁方纲、梁鸿翥、程晋芳、周书昌、陈以纲等,共饮米市胡同。
    五月,诏书特下,授为文林郎,擢桂林府同知,并受敕封。
    王庆华辑《清乾隆四十二年敕封李文藻夫妇诏书》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分符百里,必遴出宰之材;报最三年,爰重懋官之典。尔李文藻乃前任广东潮州府朝阳县知县,今升广西桂林府同知,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怀保无穷,不忘顾复斯民之责。兹以覃恩授尔为文林郎,锡之敕命,于戏前劳已茂,用褒制锦之能,来轸方遒,益励饮冰之操。”
    作《初著白鹇补服戏作》。虽擢升桂林府同知,文藻并无欣喜之意,其诗曰:“八年墨绶最波澜,佐郡新叨五品官。从此萧然号闲客,当胸试画与君看”。同知,虽为五品,实一闲职。诗中,酸楚跃然纸上,此亦表明,文藻先生亦非无政治抱负之文人。
    又,作《翁覃溪学士、程鱼门吏部邀同丁小山、陈立三、周林汲、孔荭谷、梁志南小集,即席限南字》。
    六月七日,与钱坫观翁方纲藏宋椠施顾注苏轼诗集。
    十二日,与孔继涵、翁方纲、李威、黄景仁聚于诸筠椒花吟舫。
    缛夏,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新编?李文藻》记曰:“闻余有《惠氏易汉学》诸书,至余寓舍借抄,大暑中漫肤多汗,沾渍衣襟,不以为苦也。”
    六月十五日,出都假归益都,冯敏昌、周书昌等来送,作《出都留别二首》,嘱望周书昌等荣登要职,将中秘之书刊行于世。
    翁方纲亦赋诗四首,题曰《南涧补拓粤东金石见惠,赋此四首兼送其之任桂林》,一为赞赏文藻搜录金石之功,二为恭贺文藻擢升之喜。
    七月下旬,抵家、拜祖,作《抵里赠诸故人》。
    二十五日,以妻之名葬周氏于恩平府君墓东侧,并亲为墓志铭以表其节。志文曰:
    “濮州周履让长女,以乾隆二十九年归予为簉室。其祖綡,监生。曾祖会隆,仕则同知。自以旧家失敌,体意常郁,而事予母孺人及妻邢氏甚谨,母爱之。邢卒,予不复娶。周独随往广东,历八年,宰县三,皆能治署内事,甘菲淡顾,日念其母,三万里无见期,疾不时作。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予去潮阳而周病笃。舟载一捭,溯程江度老龙岭,数濒危而弗死。八月初八日抵番禹,二十日酉时没,目不瞑,许以继室礼葬乃暝。距生于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申时,年二十九。明年三月,榇返乡里。六月,予从京师假归,敬绎妻不在,许以妾为妻之律意告于祠,以七月二十五日戊子葬之先赠恩平府君墓东侧。周之先世自明嘉靖间汉中知府显,宗与子蒙以诗名,其后人多能诗、尝请予选定为一集,异日必践之以慰泉下。邢无子,周生子三:章鄄、章棉、章姚,女一溪娥,皆幼。章姚为季弟文濬后,予得以八月之官桂林,乃为之志如此。予,益都李文藻也。”
    八月十二日,携弟文涛、子章鄄、侄章甫、甥蒋器,同游云门山,拓唐宋石刻二十余种,并于云门洞前西侧北面石隙及巨“寿”之西,留亲笔题刻二处。
    是月,起祠堂于所居之东,贻书钱大昕,请为记。
    是月,启程赴任桂林同知,作《后出门行》,由山东西境,经河南、湖北、湖南,向广西。(按:文藻妹窦岽夫人随行,照料其幼子三人)
    九月九日,过茌平登鲁连台,作《潘店题壁》。
    然后,渡黄河(作《渡黄河二首》),至开封(作《开封却寄周东木》),至叶县(作《叶县》、《落日》、《夜大风》、《风后闻雨喜作》),至裕州(作《裕州》),至南阳(作《南阳道中》、《南阳寄弟》),至汉江(作《白河》、《汉江月》、《镇南楼》、《大堤曲》),至隆中(作《隆中》、《估客乐六首》),至宜城(作《宜城道中二首》、《白雪楼》、《宜城舟中寄周书昌》),至沔阳(作《沔阳道中》、《雁》),至汉阳(作《金口》),至武昌(作《武昌道中寄怀纪晓岚先生》、《京水笔》、《梦见邵二云》、《端砚》、《沌口》),至岳阳(作《将抵岳州》、《岳阳楼》、《洞庭湖》、《生日》),至湘阴(作《三闾大夫庙四首》、《黄陵庙二首》、《芦林潭阻雨,寄怀药房》、《湘阴道中,寄罗台山京师》、《湘阴道中,寄蒋太守谦斋》、《赠潘四郎君本信》),至长沙(作《同潘芳余游岳麓寺》、《贾谊故宅》、《岳麓八咏》),至湘潭(作《过晚洲十里,雨甚野泊,用杜韵》、《望岳八首》),至萱洲(作《萱洲》),至衡阳(作《宿樟木市寄书昌》),至衡南(作《月洲遇雪》、《合江亭,次韩昌黎韵,寄黄太守树裳》),至永州(作《游浯溪,用皇甫持正<读中兴颂>诗韵》、《浯溪六咏》),至零陵(作《湘口》、《永州道中五首》、《盘洲石壁》、《挂满堂歌》《东安道中》、《果合山》),至全州(作《全州》、《赠陈全州天桂》、《全州道中官松歌》),至兴安(作《灵渠》、《兴安县》)。
    十一月十九日,作《<宝刻类编>跋》。
    十二月八日,重游清遥县峡山广庆禅寺,僧海光复出示所藏梁瑶峰侍郎留题墨迹,遂用其韵,作《重游峡山寺》,并寄广州诸故人。
    冬,至广西桂林府任所,作《桂林》、《寓西贡门外二首》、《除夕前一日二首》。到任受事后,关防虽镌有盐运、水利之文,而一无所事。
    33。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周岁四十八。
    广西自去岁大旱,南宁尤甚。
    文藻至任,司支发秀峰、宣城两书院生徒膏火,及育婴堂、孤贫院口粮,颇自得。
    作《清明雨中过迁江》。
    又, 作《清明寓目两首》:“米贵如珠自去年,春来用尽卖儿钱。村村井灶空如扫,不到清明已禁烟”、“新坟不闻哭声哀,节到清明鬼莫猜。儿女纷纷船载去,凭谁为挂纸钱来!” 行间字里,满是悲况。
    三月三日,作《匆匆行》。
    又,作《宾州二首》、《上林道中》。
    三月十三日,视察宣化,作《赠宣化李进士曜庚》;过总兵府,拓一古碑。
    十四日,奉谕委勘南宁南粥厂。
    十五日,视察北粥厂;登望仙坡,谒六公祠;访西门外古碑;视西粥厂;过午,乘小舟,迎王观察五里外。
    十六日,候左江道。
    十七日,视东粥厂,拓府学元碑二通。
    十八日,访古碑不得。
    十九日,拓祠内诸碑,候各衙门来答。
    二十日,衣裘而行,八十里外,宿五塘。冒风寒,夜得汗。
    勘察南宁两月余,巡视粥厂,勘察陡河(即灵渠)河道,疏通楚南米船,积劳成疾。
    三、四月间,又作《敷文书院水亭,为前守杜公所筑,予寓其中八日,寄颂杜公桂林三首》、《南宁杂诗三首》、《陈公松》、《丁桥》、《邹墟渡》、《来宾道中》、《雅落》、《归过川山,沈巡检他出,仍宿其可青书屋中二首》、《马平道中二首》、《寄弟》、《阳朔舟中寄药房》、《阳朔看山作》。
    五月初,归桂林任。初五日,生一上马痈(按:痈生于左臀之下折纹中,即为上马痈)。
    六月初,作《病中示小岑》。
    闰六月十五日始收口。作《闰月望日》云:“闰月之望立秋辰,委顿绳床心转轮。五角六张余几日,疮百孔尚周身。”
    六月乙丑夜,大风摧折署东乔木。
    又三日,左臀生大痈,顽疮复大作,上下体欲百其孔,脓血竟流。
    二十日晨,微雨,作《濒危闻雨》。
    二十一日,病愈剧,苦痛不堪,委顿在床。始口授蒋甥,俾书其所欲言者。
    七月一日,病重,嘱持自作《年谱》,乞墓志于钱大昕,另嘱求钱大昕令姪献之(名坫)或翁方纲或刘若愚书写篆盖。
    七月四日,又命蒋器,以曾祖墓表作底,求钱大昕或罗台山作祠堂碑文。并嘱,若碑阴无文可刻,即将“文章师古圣道德述先贤”十字刻之。又他日,遗命欲得张锦芳、黄丹书、黎简、吕坚(合称岭南四大家)四人挽诗各一首。
    钱大昕遂作《李南涧墓志铭》与《益都李氏宗祠记》,以了其心愿。
    七月四日,文藻病重,念及梁志南诸书刻,嘱后人曰:“我应多出资,虽卖物亦可。俟书昌来,即与之也。”
    七月五日,口述临终二三事:“周季和先生古文、《邓谦持时文二本》必刻之。定例,现任官及现任官父母妻室柩许入城,兹吾家城外,不用此例。但青俗有不许入宅者,幸吾弟勿如是也。潮阳进士郑安道,粹然儒者,古文亦将有成。”
    七月八日,命记师言:“钱先生云‘宋之所以待士大夫甚厚,而士大夫所以报国者甚薄’。纪先生云:‘尔声名析清华,宜读书以实之’,而竟悠悠负师言矣!”……
    七月十日,口述《邓谦持小传》。
    七月十二日,仅存皮骨,饮食辗转皆以人,午烧宵迷,气断复续。自悔其好虚名不务尽职,以干罪戾,亟呼其甥蒋器为书此词,以投百神,乞神鉴佑。言,若赐之生还,则尽焚其所录以自明。并嘱将《疡厄自祷文》“抄一篇交书昌改之”。
    七月十四日,口述:“最易作之文蹉跎而不为,今欲为之而不能,今欲以俗话行文,然不能接续,盖精神溃乱不能久矣。”
    七月十五日,口述《<邓谦持时文稿>序》,备述得此文稿之原委,并以此《序》悼念故人。
    自此,或日下数次,医之无效。然,每有转圜,乃嘱文稿诸事。
    某日,寄周书昌,曰,“孰通经义孰文章,历下追随似雁行。连日摧残梁邓李,岿然君是鲁灵光”。 夜,暴下,元气泄,幸又到天明。
    又某日,言:“近来蟒袍内造者多五爪龙,公然服之不为怪。家人为予检得一件,将以入地。予立使第三女取针挑去一爪,恐有不到,自督为之,亦守礼之一端也。”(按:“三女”当为转娥。详见备注四)
    又某日,精神稍好,补作去年《拜墓》诗一首:“牵丝滞百蛮,风木涕潸潸。微秩推恩及,严程给假还。十年坟上草,万里梦中颜。石表蹉跎甚,光沉箧笥间。”
    嘱,“潮阳封典到日,虽有丧,全家吉服迎接。吾父母、妻邢氏之封,宣于墓;吾之封,宣于灵前;何氏之封宣于家”(按:文藻先生在其文集中,只此一次提及妻子何氏。何氏境况,详见备注五)。
    嘱《节妇传》旌节时,求周书昌为妹窦氏作传,以旌表其节行。
    七月二十七日,夜下两次,日下三次,饮食绝少,流注往往不已。言:“吾虽神气甚定,无恐无愁,亦不过数日之局耳。”
    七月二十九日,夜连今晨,大下六次,饮食不进。嘱家亲有欲言者,“即来问吾”。又大下十次,服参无效。家人小子忻然解金条脱为易参。叹“三秋官悔久,万里归患迟”。
    八月二日,“忽能作字,然生气将散,今夜父两到矣,生顺殁宁,何伤乎!若气不散而浅止,仍未知生死何如。时天明矣,诸先生调鼎者聪明绝世,得一知己而仍相对茫茫也”。然,勿忘嘱为医生乞小传于周书昌,曰:“医生诸君诊予最费心矣,无以报之,蒋甥可作一节略,求周书昌作一小传。”
    八月四日,四肢凉甚而清醒如故,午刻,邵、诸、湛三先生过视,六脉俱无。自言逍遥饮对症,服之,遍嘱家人不离侧。复将已,嘱身后之事,再三叮咛,且大喊,少顷,汗出。戍时病殁于桂林任所。
    文藻曾叮嘱后人,求钱大昕、纪晓岚、翁方纲、邵晋涵、张锦芳、罗有高,以定其诗,年半即定即刻;叮嘱长子章鄄,将所藏之书与之子侄之能读者,如若必分,归于书昌可也。惜后辈未竟其愿,后又家道中落,又遇火灾,藏书存稿几数万卷,皆焚烧殆尽,现流于世者,十不其一,实令人扼腕!
    备注一:
    古人有名,亦有字,亦有号。这“一字茝畹,晚号南涧”之说,逻辑似稍有不通,何致前无号,而晚方有之?
    友人潘广珠先生提示说,此乃先由钱大昕错记,而所致一误再误。“茝畹”,本文藻之号。
    《李文藻诗文集》所录钱大昕作《李南涧墓志铭》曰,“一字茝畹,晚号南涧”。江藩作《国朝汉学师承记?李文藻》,亦作“一字茝畹”。但,杨慎之《邑先辈记略?李文藻》,却记为“号茝畹”。
    就言语逻辑言,若记为“南涧,讳文藻,字素伯,号茝畹,晚号南涧”,才可通。
    可见,“茝畹”应该是其号,而非字。潘广珠先生之言极是。
    备注二: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八月,继妻周氏殁。十二月,文藻作《别肃斋四首》之(二),曰:“婴儿在绷中,索母日夜啼。留之无乳育,长道自挈携。大者七八岁,眠食付老奚。”“大者”,是指章鄄,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三月五日生,此时正七周岁。
    周氏卖于文藻为妾室,已年满十六周岁,此时已具生育能力。然,五年后方育章鄄,与情似乎不合,溪娥之生亡,可释此疑问。
    据文藻为妻邢氏所撰《故李嫔邢孺人墓志铭》,“(孺人)生女五,存者二:转娥、选娥……。周生一女溪娥。皆未许人。其卒之月庚寅,葬予父母墓侧”。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妻邢氏卒。墓志铭当作于邢氏入葬前。故,溪娥当于邢氏前而卒。
    又,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文藻买妾周氏,周氏生溪娥。按天干地支纪年,庚寅月大致为正月。1764年至1767年间,惟1766年正月为庚寅月。
    是故,溪娥当卒于1766年正月间,年不足两岁。
    备注三:
    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1776年,返京途中,文藻曾作《浈阳峡,次女婿毕龙骧韵》。毕龙骧乃一晚辈,文藻能与之唱和,似可推断,恩平、新安、潮阳三任,女转娥与婿毕龙骧,可能一直陪伴左右。
    查点校本《光绪版益都县图志》,得以证实。
    “毕龙骧,原名启堉,字尺木,金岭镇人。生有诗癖,童时入塾,夜深课倦,授以韵语,辄精神勃发。弱冠,随其外舅李文藻官潮阳,受小学于江西罗有高,因肆力经传,而诗益深厚。”
    “外舅”,即岳父。
    备注四:
    文藻《故李嫔邢孺人墓志铭》曰,“(孺人)生女五,存者二:转娥、选娥……。周生一女溪娥”。
    1778年7月15日后,文藻弥留之际又言:“近来蟒袍内造者多五爪龙,公然服之不为怪。家人为予检得一件,将以入地。予立使第三女取针挑去一爪,恐有不到,自督为之,亦守礼之一端也。”
    据此,修改蟒袍之时,溪娥似尚活于世。
    但是,为妻邢氏所作墓志铭却言,溪娥“卒之月庚寅”。以此推算,溪娥当卒于1766年正月间。
    或文藻先生之将死,才为邢氏墓志?此可能亦或存在。
    然,文藻甥男蒋器代笔所为《南涧先生易箦记》,对此却无任何交代,且此年及之前最近之庚寅月,在1776年。此又与“家人为予检得一件,将以入地。予立使第三女取针挑去一爪”,于时间相矛盾。
    如此,当别有可能。
    此“三女”,非溪娥,而当为文藻六女之第三者,即邢氏所生,尚活于世之选娥、转娥中一位。而选娥先天“痖而痴”。故,此“三女”,是转娥无疑。
    备注五:
    1777年8月,文藻赴任桂林府同知,女转娥当亦前往。不然,及至文藻病重,欲以官服入葬,修改龙爪之时,转娥何以从青州赶至桂林?又,据文藻临终所嘱,“窦氏妹《节妇传》旌节时,求周书昌为之。其万里随予出门,抚予孤,归予骨,尤为奇行,应叙入”,文藻赴任,其妹(窦岽夫人)当随行在侧。
    文藻女及妹一并前往桂林,照料其幼子三人当为其要务。
    据此,文藻继妻何氏,似为文藻到任同知后所娶。不然,文藻妹(窦岽夫人)以及女转娥,似无万里随行之必要。
    然,据点校本《光绪版益都县图志》,“何氏,李文藻继妻。少读《论语》、《孝经》、《女诫》诸书,长工女红,举止端重。文藻丧偶,闻其贤,聘之。抚前室子女如已出。逾年,文藻卒于官,何年二十五,欲从死。文藻妹劝之抚孤,乃不死。携诸孤,水陆七千里归葬。家中落,刻意自俭,举事中礼法。守节三十八年。”
    但,此亦不能为何氏娶于文藻到任同知前之凭证。
    又,文藻亲撰《妻周氏墓志》言,1777年“六月,予从京师假归,敬绎妻不在许以妾为妻之律意,告于祠。以七月二十五日戊子,葬之先赠恩平府君墓东侧”。这也似乎说明,六月尚未娶何氏。
    1776年秋,潮阳任满。12月,文藻作《别肃斋四首(二)》,言“婴儿在绷中,索母日夜啼。留之无乳育,长道自挈携。大者七八岁,眠食付老奚”。“眠食付老奚”,分外明确,文藻此时尚未娶何氏。
    1777年5月,诏书特下,敕封文藻夫妇。马宏蕾《李文藻年谱》一文有按,赠封亡妻邢氏及现妻何氏为“孺人”。然,诏书中未见任何字证。
    而文藻弥留间曾嘱家人,“潮阳封典到日,虽有丧,全家吉服迎接。吾父母、妻邢氏之封,宣于墓;吾之封,宣于灵前;何氏之封宣于家”。文藻明确,潮阳一任,文藻父母、妻子邢氏与何氏均得封典,而周氏未得(注:周氏未得封,乃因其身份为妾之故)。由此可知,此封应在擢升桂林同知前。
    此可证明,何氏娶于文藻擢升桂林同知之前。
    文藻于1777年4月初抵京,五月擢升桂林同知。
    如此,何氏当娶于是年四、五月间。此,可为定论。
    附:               《为宅郎求婚启》略考
    文藻先生有《为宅郎求婚启》一文,编录于《南涧遗文》。
    宅郎,乃文藻长子章鄄之乳名,生于1769年3月5日。
    《为宅郎求婚启》全文如下:
    “伏以礼有婚姻,命由父母。古者慎于择婿,画雀屏间,后人藉以缔交,系羊车下。夫妇以义合,互称堂上为舅姑;朋友最情亲,特向膝前分半子。欢连两姓,诺在一言。恭维亲家先生,礼乐大儒,山川间气。八岁已耽图籍,向巨达竟有后身:六经都赖爬梳,郑康成乃其先辈。曹仓杜库,兼马蹄鹿苑之;陆海潘江,尽负笈祛衣之彦。笃于内行,怡怡孝弟之风回;化其乡人,蔼蔼诗书之泽。文章归尔雅,力除卉犬莜骖,友道本至诚,事异青蓝朱赤。壬申春半,初瞻光采于水西;己卯岁阑,共葺轶闻于岱下。管夷吾之于鲍叔,毋忘贫时;皇甫缇之效韩公,不如远甚。从此晦明有间,由来梦寐相依。车过济南,歧路之赠言犹在;?回桥外,瘴乡之尺犊恒通。一月数开缄,字挟?山秋色;双鱼遥作答,心随庾岭花。缔帙邮来,读奇文于枕秘,榕厅吏散,见颜色于梁。阅会录而翻惜名高,词赋未陪雕辇,捧邸抄而恭闻诏下,谕经旋入石渠。拟古人则刘向、扬雄,方近代亦杜镐、孙奭。韦曲去天尺五,瀛洲共仰神仙;潮阳计路八千,炎海徒添俗吏。不恨云泥势隔,本非东野之龙;只怜清浊涂分,甘作聟乡之鼠。少陵易老,风花与骥子相催;五岳未游,婚嫁惟向平是累。夙闻令媛,琢玉易成;所愧长儿,画口无状。讵属聊城邓子,许持伐木之柯;因令澄海王生,敬致问名之简。传永言乎万里,盼金诺于来春。夫杨玠经箱,盗从崔氏,涪翁句法,得自谢公。玉弗润而妄托水清,黄口敢于前喆;珠既联则何妨璧合,青云冀附高衢。伏愿飞风谐占,乘龙中选。鸡鸣戒旦,预闻静好之音;熊梦当宵,将得蕃昌之庆。马迁之有杨恽,能传《史记》一书,道韫之在谢家,已赏《毛诗》两句。七桥跨明湖之上,牛女星辉;五柳邻庄岳之间,朱陈村近。丈峰泰水,松萝之戚。??方新,翘瞻君子之光;喜滋牵丝,只候吉人之命。
    谨敬。”
    考《启》之所言及文藻交游史,足可断定,文藻属意之长媳,乃好友周书昌之女。
    周书昌,名永年,书昌其字,曾读于佛峪林汲泉畔,故自号林汲山人,1730年生,1791年卒,济南历城人,清代学者,藏书家,首创公共图书馆,1771年举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协助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后充文渊阁校理,1779年充贵州乡试副考官。
    1752年春,文藻结识周书昌。
    1959年,与周书昌等人同纂《泰安府志》。
    1767年至1769年5月,文藻应历城县知县胡德琳之请,与周书昌一同主纂《历城县志》。
    1767年2月壬戌日,弟文渊卒,葬于11月壬辰日。葬前,周书昌为之作《李静叔私谥“孝悼”议》,私谥曰“孝悼子”。
    1769年,文藻谒选恩平知县。11月7日,出京师。16日,早行五十里,饭于中店铺。又二十里,至济南,过李坤亭、张对亭、周书昌、济南太守赵公、运使蒋公。晚宿东关,潘芳余见过。周书昌同至店中,谈一夜,至五鼓痛哭而别。
    书昌之痛哭,一因二人友谊之笃厚,自此天各一方,难免惆怅;二对友人此任,难免有不安之情。岭南多瘴气,自古多为官员流放之地。文藻此任恐有凶险,书昌之所忧者,当为此。
    文藻之《恩平集》、《潮阳集》、《桂林集》及《岭南轶诗集》,寄赠友人书信凡35封,涉及23人,其中,周书昌独得9封。可见,文藻先生与周书昌感情之深厚。
    文藻谒选恩平后,与周书昌之交游,确记者有:
    公元1770年2月20日前后,作《舟次寄周书昌》:“济南东郭别,挥涕忽逾年。云树回头杳,溪山寓目偏。贫知行路苦,懒失著书缘。怀友兼多病,春来雪满颠。”
    2月26日,寄书周书昌。
    3月1日,过小溪驿,泊新田塘,寄札周书昌。作《南安峡口,山形曲峭,颇似佛峪,因寄周书昌》。
    1772年,致书周书昌,索《说文》一书。
    冬,周书昌将古刻本《说文》寄与文藻。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正月作《寄周书昌》。
    3月,作《惠定宇<九经古义>刻成,寄示周书昌二十韵》。
    5月,作《回帆,寄周书昌》。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4月指6月,文藻客居京师,与周书昌过从甚密。
    6月15日,周书昌等来别,文藻作《出都留别二首》之二,曰:“两月住京华,与君无暂闲。借抄中秘籍,手少傭为艰。同好周柱史,插架高难攀。万卷不满意,持录愁攒颜。四库写未半,积债如层山。怜我二三子,怅怅岐路间。同出国西门,书簏光烂斑。所遗尚几种,将行复欲还。终日停轸语,未过卢沟关。好古苦无力,此情不能删。望群登要津,刊布传通阛。”
    9月,作《宜城舟中寄周书昌》:“我登长道今一月,逆风舟滞汉水滩。楚中天暖叶未脱,宜城一雨生新寒。岑寂何人共美酒,推篷北望青云端。君得奇书早相寄,衡阳南下无飞翰。”
    10月底、11月初,作《宿樟木市寄书昌》:“衡山一解缆,风舟挟迅翮。下淀及烧炬,闻鼓不见驿。戍堠县已改,邮签里逾百。南岳撑心胸,合眼耸危碧。五峰不曾上,云气送行客。神仙无引导,蓬莱阻咫尺。翻似登第归,未通金门籍。望尔天上人,十年丧神魄。”
    病重弥留之际,不忘寄周书昌,曰,“孰通经义孰文章,历下追随似雁行。连日摧残梁邓李,岿然君是鲁灵光”。
    《李文藻岭南轶诗集》,还录《寄周书昌》一首:“书来如见济南生,别后谁寻历下盟?行雨翻迷三里雾,弹琴贻笑一分筝。笺诗我识虫虾目,学道君闻瓦砾声。苦忆鹊华山色好,茫茫地隔万牛鸣。”
    文藻诗文关于周书昌最早之记,见于1762年。历城王秋史先生已殁数十年,周书昌得其文集,文藻叹曰,“是集之遇书昌,又非独先生之幸也”。冬至日,于诸城寓舍,文藻为作《<蓼谷纪年集>序》。
    而文藻与周书昌同生于1730年,文藻1759年秋乡试中式。周书昌何年中举,查无线索,但从年龄推论,周书昌参加本次乡试可能极大。二人当于此时相识相交,而二人又志趣相投。这正与《为宅郎求婚启》所言,“己卯岁阑,共葺轶闻于岱下”相吻合。
    《启》文言,“车过济南,歧路之赠言犹在”。而1769年11月16日,文藻过济南,见张对亭、周书昌、济南太守赵公、运使蒋公、潘芳余。与文藻“挥涕”别于东郭者,惟周书昌。
    《启》文又言,“瘴乡之尺犊恒通,一月数开缄”。此人亦为周书昌。
    《启》文又言,“诏下”、“入石渠”。当年济南作别诸君,被诏参纂《四库全书》者,亦为周书昌。
    由是可知,文藻所“令澄海王生,敬致问名之简”之人,必定为周书昌无疑。
    文藻殁,宅郎(即长子章鄄)时年仅九周岁。《为宅郎求婚启》,见录于文藻《南涧遗文集》,不见于《南涧先生易箦记》,而二者皆未录女方之回复。这似乎说明,文藻知其寿限将至,乃为长子未来作一完全之策。
    据此可推定,《为宅郎求婚启》,约作于1778年闰6月20日前不久。但是,文藻先生在《为宅郎求婚启》言,“盼金诺于来春”,这个时间跨度又似乎稍大了些。
    另,据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何子龙硕士学位论文《李文藻研究》、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国宣《李文藻交游考述》,文藻殁后十一年,周书昌由济南至青州,慰其诸孤并尽携其书版以归,辑为《贷园丛书初集》四十六卷(一说《贷园丛书初编》十二种)。
    可见周书昌对朋友之至诚,然,唯不知其女嫁于宅郎否。
    又查阅得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国宣先生考证认为,文藻先生于1774年11月致信周书昌,为宅郎求婚。
    刘先生接触资料多且权威,其考证应当可信。
    但是,对于文藻先生之请,周书昌答应与否,刘先生同样难以定论。
    特别鸣谢:
    在本文整理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师友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丁岱宗先生提供了《李文藻诗文集》,潘广珠先生提供了《岭南诗集注》,朱国涛先生提供了《茌平县志》,王瑞霞女士提供了青州市博物馆藏资料,李森先生和潘广珠先生对本文的整理进行了大力指导,李继武先生陪同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如果本文还有什么价值的话,完全归功于他们的无私帮助。在此,谨表示真诚的感谢!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