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05 20:15
鄌郚总编

王志芳丨秋种

    秋种
    作者:王志芳
    雨过天晴,又得抓紧时间种小麦了。
    现在种麦子全部用机器,不用使太多的力气。我们这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伙计们,您还记得六十年代种小麦的场景吗?
    那时的农村,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缓过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政策稳定,人民生活开始好起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作物以地瓜为主,也种小麦,俺队里就种了将近二百多亩。高粱、大豆、玉米收获后,就开始整地种小麦。
    那时化肥很少,靠进口,上了年纪的都管化肥叫“洋粪”。种麦子一般不使,全靠土杂肥,把粪从栏里抬出来晾干,捣碎,待地耕好后运到地里。
    那时耕地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像《庄农日用杂字》里说的那样,一个撒着粪,一个就扬鞭,“撤绳皮抓口,笼头荆条编,拖车带犁耙,铲头犁子按,领墒黑罩头(大黑公牛),先去耕河滩。”一切准备就绪,便去耕地。
    那时小学生放麦假和秋假,不放暑假,主要是帮队里干点农活,于是连着三年我都被队长安排去牵头耕地。扶犁的是本队里四十来岁的九哥,他人好,勤快,会过日子,是庄户地里的一把好手。
    清早起来,迎着初升的朝阳,九哥扛着犁在前,我牵着那两头大黄牛在后,秋风瑟瑟,满草挂着露珠,来到南坡,套好牲口,开始耕地。
    耕地分扶着耕和劈着耕。扶着耕从地中间开始,一圈一圈转。劈着耕则从两边开始,最后把中间耕完。中间剩一条墒沟。扶犁有很多技巧,必须先调整好犁子,使其深浅一致,犁耕时必须靠紧,不落土地,耕得均匀。牵头的必须听从扶犁的指令,随时调整两头牛的距离。这样耕出的地才深浅一致,均匀平展。刚耕完的地像松软的被褥,冒着热气,散发着自然的泥土芳香味。呼吸着早上的新鲜空气,闻着泥土的芳香,顿觉心旷神怡。
    耕完后,再用牲口拉着耙,把地耙平,把捣细的粪一堆堆均匀地运到地里,准备播种。
    播种,那时叫耩地。“耩子拾掇好,种金尖又尖,耧门锤拴好,耧仓休要偏。” (摘自《庄农日用杂字》)。种小麦和其它作物不一样。要种得深,“麦耩黄泉谷漏糠”。
    一人牵着牲口,一人扶耧,两人分别不停的用粪斗往耧斗里倒粪,这营生真不轻快。一边跟着耧走,一边往里倒,还得使均匀,地软难走,来来回回不轻松,真是累人。扶耧的更得有技巧。必须靠的均匀,垅大小一致,便于出苗后划锄。
    小麦种上后,砸坷垃,用耢拖一遍,把麦种盖好,才算完成。耢条要湿的,“索头连横杆” (摘自《庄农日用杂字》)。出苗后再查苗补苗,冬前的管理完成。那时别看种麦子不多,可是没有机器,“白露麦甭使粪”,一般都从白露一直种到霜降以后。没有水浇条件,不使化肥,靠天吃饭。小麦亩产二百来斤就算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小麦亩产能达到一千多斤。
    馒头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可我总觉得,不如那时用石磨磨的面粉蒸出来的大白馍馍香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