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06 21:43
鄌郚总编

《礼记。学记》诗解5师教真情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金册典藏 移动到本区(2023-02-22) —
    《礼记。学记》诗解5师教真情
    题文诗:
    善学之人,师逸功倍,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功半,从而怨之。善问之人,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久自通,相脱以解;
    善待问者,答如撞钟,叩小小鸣,叩大大鸣,
    待其从容,从容不迫,应答如流,有大就大,
    有小就小,无相错乱,抑扬顿挫,后尽其声;
    进学之道,问答自然。记问之学,不足为师,
    必听问语,因问以答,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不知,舍之后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小马,车在马前。
    至学简始,始于模仿。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同类相比,事学易成。鼓非五声,弗得鼓声,
    五声不和;清水无色,弗得水润,五色不章;
    学非为官,五官不学,不得为治;师非五服,
    弗得师教,五服不亲。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志学。
    三王祭川,先河后海,河源海尾,报本返始,
    不忘根本,学然后圣,学为圣本,谓之务本。
    全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分段注解: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郑玄注: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从,随也。庸,功也。功之,受其道,有功於巳。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言先易后难,以渐入。○说音悦。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从,读如“富父舂戈”之舂。舂容,谓重撞击也,始者一声而已。学者既开其端意,进而复问,乃极说之,如撞钟之成声矣。从,或为松。○撞,丈江反。叩音口。从,依注读为舂,式容反。父音甫。重,直用反。复,扶又反。此皆进学之道也。此皆善问善答也。
    [疏]“善学”至“道也”。○正义曰:此一节明善学及善问,并善答不善答之事。○“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者,受者聪明易入,是为学之善,故师体逸豫,而弟子所解又倍於他人也。○“又从而庸之”者,庸亦功也。所得既倍於他人,故恒言我师特加功於我者,是“从而功之”也。○“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者,此明劣者也。巳既闇钝,故师体勤苦,而功裁半於他人也。○“又从而怨之”者,已既闇钝,而不自责已不明,乃反怨於师,独不尽意於我也。○“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者,此明能问者。问,谓论难也。攻,治也。言善问之人,如匠善攻治坚木,先斫治其濡易之处,然后斫其节目。其所问师之时,亦先问其易,后问其难也。○“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者,言问者顺理,答者分明,故及其经久,师徒共相爱说,以解义理。○“不善问者反此”者,若闇劣不解问之人,则与能问者意反也。谓先问其难,心且不解,则答问之人,不相喜说,义又不通也,故云“反此”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者,向明问,此明答也。以为设喻譬,善能答问难者,如钟之应撞,撞小则小鸣应之,撞大则大鸣应之。能答问者,亦随彼所问事之大小而答之。○“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者,又以钟为喻也。○“不善答问者反此”者,谓不善答他所问,则反此。上来之事,或问小而答大,或问大而答小,或暂问而说尽,此皆无益於所问,故云“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者,言上善问善答,此皆进益学者之道也。○注“从谓”至“之舂”。○正义曰:舂,谓击也。以为声之从容,言钟之为体,以待其击。每一舂而为一容,然后尽其声。言善答者,亦待其一问然后一答,乃后尽说义理也。按《左传》文十一年冬,叔孙得臣败狄於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以戈扌春长狄喉而杀之,是也。
    【今注】
    ①庸:功。②节目:树干与树枝之间的节疤。③说:通“脱”。
    【今译】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却双倍,并且把功劳归 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而教学效果却只有一半,并 且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 的地方开始,而把较硬的节疤留在后面,时间一久,那些节疤也就 脱落分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善于回答人家问题的 人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地敲打,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打 钟的人一定要从容不迫有间歇,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不善答 问的人则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郑玄注: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难,乃旦反。必也其听语乎。必待其问乃说之。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舍之须后。○语,鱼据反,下同。舍音舍,又如字,下注同。
    [疏]“记问之”至“舍之可也”。○正义曰:此一节论教者不可为记问之学。又教人之时,不善教学者,谓心未解其义,而但逆记他人杂问,而谓之解。至临时为人解说,则先述其所记而示人,以其不解,无益学者,故云“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者,听语,谓听其问者之语。既不可记问,遂说教人之时,必待学者之问,听受其所问之语,然后依问为说之也。○“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者,若受业者才力苟不能见问,待愤愤悱悱之间,则师然后乃示语之矣。○“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者,弟子既不能问,因而语之,语之不能知,且舍住,待后别更语之可也。
    【今注】
    ①记问之学:指预先记诵一些辩难、论说性文章,自己实际上没有什么心 得和见解。
    【今译】
    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这种人不能做人家的老师。做老 师的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如果学生不会提问,那老 师应讲给他听;如果讲给他听了他还是不懂,那就暂时不再讲了。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郑玄注: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仍见其家锢补穿凿之器也。补器者,其金柔乃合,有似於为裘。○冶音也。锢音固。穿,字又作{穴身},音川。凿,在洛反。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仍见其家桡角幹也。桡角幹者,其材宜调,调乃三体相胜,有似於为杨柳之箕。○箕音基,注同。桡,而小反,下同,曲屈也,一音乃孝反。幹,古旦反。胜音升,任也,一本作称,尺证反。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以言仍见则贯,即事易也。○始驾者,一本作“始驾马者”。贯,古患反,习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学矣。仍读先王之道,则为来事不惑。
    [疏]“良冶”至“於学矣”。正义曰:此一节论学者数见数习,其学则善,故三譬之。此为第一譬。良,善也。冶,谓铸冶也。○裘,谓衣裘也。言积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其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者,此第二譬,亦世业者。箕,柳箕也。言善为弓之家,使幹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者,此第三譬,明新习者也。始驾者,谓马子始学驾车之时。反之者,驾马之法。大马本驾在车前,今将马子系随车后而行,故云“反之,车在马前”,所以然者,此驹既未曾驾车,若忽驾之,必当惊奔,今以大马牵车於前,而系驹於后,使此驹日日见车之行,其驹惯习而后驾之,不复惊也。言学者亦须先教小事操缦之属,然后乃示其业,则道乃易成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学矣”者,结上三事。三事皆须积习,非一日所成,君子察此三事之由,则可有志於学矣。
    【今注】
    ①本段大意:铸金补器,与缀皮为裘相似,故良冶之子亦能为裘;挠曲角 干为弓,与用柳条作箕相似,故良弓之子亦能为箕;小马学驾,先在大马之后。 举此三事,说明凡事均须长期模仿学习,才能有成。
    【今译】
    好的铁匠的儿子,一定会用零碎的兽皮补缀成裘衣;好的弓匠 的儿子,一定会把柳条弯曲编成畚箕;刚开始学驾车的小马,一定 要先把它系在车的后面,让它跟在老马后面逐步适应。君子观察 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学习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郑玄注:古之学者,比物丑类。以此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丑或为之计。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当犹主也。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当,丁浪反,主也,下及注皆同。治,直吏反。
    [疏]“古之”至“不亲”。○正义曰:此一节论弟子当亲师之事,各依文解之。○“比物丑类”者,既明学者仍见旧事,又须以时事相比方也。物,事也。言古之学者,比方其事以丑类,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事学乃易成。既云古学如斯,则今学岂不然?○“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者。○此经论师道之要,以馀事譬之。此以下四章,皆上比物丑类也。鼓,革也。当,主也。五声:宫、商、角、徵、羽。言鼓之为声,不宫不商,故言“无当於五声”,而宫商等之。五声不得鼓,则无谐和之节,故云“弗得不和”也。所以五声必鼓者,为俱是声类也。若奏五声,必求鼓以和之而巳,即是比类也。○“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者,“水”谓清水也。五色:青、赤、黄、白、黑。章,明也。言清水无色,不在五色之限,无主青黄,而五色画缋者,不得水则不分明,故云“弗得不章”也。五色是其水之出也,故五色须水,亦其类也。○“学无当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者,本学先王之道也。五官:金、木、水、火、土之官也。夫学为官之理,本求博闻强识,非主於一官,而五官不得学,则不能治,故云“弗得不治”也。故化民成俗,必由学乎!能为师,然后能为君长,故“官”是学之类也。○“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者,师,教之师也。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师於弟子,不当五服之一也,而弟子之家,若无师教诲,则五服之情,不相和亲也,故云“弗得不亲”,是师情有在三年之义,故亦与亲为类。
    【今注】
    ①朱熹认为此句当属上章,且语意未完,可能有阙文。②五声:宫、商、 角、徵、羽。③五色:赤、青、黄、白、黑。④五官:《曲礼下》:“天子之五官, 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此处当系泛指政府各部门之官职。⑤五 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
    【今译】
    古代的学者以同类事物相比。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声中的 哪一声,但是当乐器演奏时,没有鼓则五声就没有和谐的节奏;水 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中的哪一色,但是当绘画的时候,没有水则 五色就不鲜明;有学问并不等于就可以做官,可是做官的如果没有 学问就做不好工作;老师并不相当于五服中的哪一种亲属,但是五 服之亲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则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亲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郑玄注: 君子曰:“大德不官,谓君也。大道不器。谓圣人之道,不如器施於一物。大信不约,谓若“胥命于蒲”,无盟约。○约,徐於妙反,沈于略反,注同。大时不齐。或时以生,或时以死。○齐如字。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学矣。”本立而道生。言以学为本,则其德於民无不化,於俗无不成。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测。○原,本又作源。委,於伪反,注同。勺,时酌反。
    [疏]“君子”至“务本”。○正义曰:此一节论学为众事之本。○“君子曰”者,记者引君子之言,故云“君子曰”也。“大德不官”者,大德,谓圣人之德也。官,谓分职在位者。圣人在上,垂拱无为,不治一官,故云“大德不官”也,不官而为诸官之本。○“大道不器”者,大道,亦谓圣人之道也。器,谓物堪用者,夫器各施其用,而圣人之道弘大,无所不施,故云“不器”,不器而为诸器之本也。《论语》云“君子不器”,又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是也。○“大信不约”者,大信,谓圣人之信也。约,谓期要也。大信,不言而信。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不言而信,是大信也。大信本不为细言约誓,故云“不约”也,不约而为诸约之本也。“大时不齐”者,大时,谓天时也。齐,谓一时同也。天生杀不共在一时,犹春夏华卉自生,荠麦自死,秋冬草木自死,而荠麦自生,故云“不齐”也,不齐为诸齐之本也。○“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者,结之也。若能察此在上四者之事,则人当志学为本也。庾云:“四者,谓不官为群官之本,不器为群器之本,不约为群约之本,不齐为群齐之本。言四者莫不有本,人亦以学为本也。”○“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者,言三王祭百川之时,皆先祭河而后祭海也。或先祭其源,或后祭其委,河为海本,源为委本,皆曰川也,故总云“三王之祭川”。源、委,谓河海之外,诸大川也。○“此之谓务本”者,先祭本,是务重其本也。本小而后至大,是小为大本。先学然后至圣,是学为圣本也。○注“谓若”至“盟约”。○正义曰:案桓公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左氏云:“不盟也。”杜云:“不歃血也。”案彼直以言语相告命,非大信之事,引之者,取其不盟之一边,而与此不约相当,故引证。○注“源泉”至“不测”。○正义曰:皇氏以为河海之外,源之与委”也,今依用焉。或解云:“源则河也,委则海也。”申明先河而后海,义亦通矣。云“始出一勺,卒成不测”者,《中庸》篇云:“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鲛龙生焉。”是其始一勺也,后至不测也。犹言学初为积渐,后成圣贤也。
    【今注】
    ①原脱“曰”字,据孔颖达疏补。②本:《十三经注疏》作“学”,据孔颖达 疏改。
    【今译】
    君子说:“具有伟大德行的圣人,并不专门担任某一种官职;作 为宇宙万物的大道,并不局限于一种事物;最大的诚信不需要订立 盟约;天之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一个人 明白了这四种情况,就有志于学之本了。夏、商、周三代天子在祭 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海的源头,海是河的 末尾。这就叫务本。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