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7 15:42
鄌郚总编

张永贵丨酒店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临朐会员作品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酒  店
    张永贵
    解放前,临朐交通落后,又加日寇入侵,社会动乱,在广大农村,那些懂得无商不富有经营之道的精英人物极少,他们能办到的也只是小作坊式的酒店、油坊。交通便利规模较大的村庄才能有几家油坊或者酒店,比如龙岗村。小时候路过龙岗,老远就闻到飘来的酒香味。
    1943年春天,爷爷曾开过酒店。厂子设在我家西边二祖父的敞棚里。
    做酒的主要原料是小麦和高粱。先把小麦用大石磨磨成麯粉,准备做麯用,把高粱蒸熟,准备做酒醅。
    做麯是小孩子们的事,叫做“踩麯”。踩麯的模子是用木板做的,长25公分,宽20公分,高5公分。这年我八岁,跟着几个哥哥一块儿干。工人师傅把麦粉倒到一口大锅里,加上适量的水,拌均。模子里面先铺上麻叶,麦粉舀到模子后,用脚丫踩实。
    几个孩子一溜摆开,大哥13岁,他在最前头,叫做“领班”。他踩好第一个,大喊一声:“换班了!”“啪”的一声,他把踩过的麯模子翻给下一个孩子,继续踩。“换班了!”叫喊声、”啪啪!啪!”麯模触地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个个兴高彩烈。一块麯要六、七个孩子每人踩一遍这才完成。做酒师傅把一块块踩好的麯码放到屋里,盖上布袋和柴草,保温、保湿让它发酵。当麦麯外边生上绿毛,里面生成无数空洞,重量变轻,麯算发酵好了。
    做酒师傅把蒸熟的高粱和秕谷按比例拌上粉碎的麦麯,这叫酒醅。用大木锨一次次翻动均匀,然后把酒醅铲到酒醅池里,用脚踩实,密封起来让他继续发酵。
    酒醅池也叫“酒窖”,挖在地下。酒池呈油篓状,深约3——4米,底下直径约3——4米,池口月1米。我记得在酒厂院子里就挖了两三个。
    数天后,酒醅发酵好了,打开酒池盖,飘飘袅袅的雾气从酒池口里窜出来,整个院子弥漫着酒糟味。做酒师傅把酒醅从酒池里挖出来,通过晾晒,挥发一部分水分,准备蒸酒。
    蒸酒使用一口大铁锅,炉灶挖在地下,锅沿稍高于地面。锅里盛上水,放上篦子,上面再放木甑。木甑高约1。5米,是有多块6—7公分厚度的近似梯形的木板组成,像个没有底的圆筒。做酒师傅把凉好的酒醅装进木甑里,木甑上面放上铁“鏊”,鏊呈陀螺状,里面放上凉水。下面烧火加热,蒸汽透过酒醅升到铁鏊上,遇冷结成水珠,顺着酒溜子流到外面的酒篓里。工人用T的木棒在铁鏊里不停地来回搅动,使水温均匀。铁鏊里的水,热到一定程度就换掉,再放上凉水,继续蒸馏,这时流出的酒最好,叫二锅头。因为这段酒既没有头锅酒的浓烈,也不像后几锅酒味的寡淡。出酒这天,酒的香气弥漫整个院子,酒香醉人,随风飘到老远,俗话说:十里飘香,名不虚传。
    爷爷这天最高兴,只见他一手提一把大锡壶,一手拿一瓷盆,把酒从酒篓里盛出来,高高举起,缓缓地倒到瓷盆里,霎时泛起蘑菇状的酒花,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久久不散。爷爷的胡子喜得往上翘着,高声说:“好酒,好酒!”当时没有测量酒精度数的仪器,凭肉眼和经验观看酒花的多少和停立时间的长短来鉴定酒的优劣。它的度数在65—75度之间,叫“纯酿”又叫“原浆”。这种酒喝起来太酽烈,需要勾兑。一壶纯酿,一壶凉水兑在一起,叫“俩一个的”,这种酒在当地最畅销。
    蒸酒用过的酒糟晾晒到厂子里,它是上好的牲畜饲料。
    当时临朐一带盛产红高粱,为蒸酒提供了优质原料,泥窖发酵,窖内恒温,微生物丰富,没有任何添加剂。蒸馏的酒,绵软醇厚,轻抿一口,热浪入肚,酒香不散。为使这种原始的蒸酒工艺得以流传,谨以此为记。
    注:酒篓、油篓是解放前盛酒、盛油的容器,口小(约15公分)、肚大。油篓呈圆状,酒篓呈扁状。使用荆条编成篓状,里面糊上羊皮,涂上桐油。在当时是运输油、酒的主要的容器。现在塑料桶的出现,酒篓、油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手艺也已绝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