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7 19:07
鄌郚总编

王华庆丨妄说人的“字”

    妄说人的“字”
    王华庆
    中国的文化人大多有字,名人、伟人就更不用说了。中国人的字,也称之为 “表字”,或别名。据史料记载,字是从谥引申而来的。《左传。隐公八年》载:“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西晋大学问家、大政治家杜预(据查这位老兄还是司马懿的小女婿)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注释说:当时的诸侯因为位卑不得赐姓,故以所侍奉的王的“字”为姓,以至漫延成族。谥,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中国古代的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据本名的涵义而令立别名。这就是中国人的字。因此应该说先有名,而后有字。字是名的的延伸、丰富、完善,往往蕴涵着更多的寓意。
    中国人有字,大概是从西周开始的,其开国功臣姓姜,名尚,字子牙, 人称周朝第一臣。他可是为了不起的人物,中国的诸位神仙都是由他来封称的。后来的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此人乃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奠基者,他的《论语》“半部,可治天下。” 同时期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此人是中国黄老之学,乃至道教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其理浩淼,囊括无限。稍晚些时候的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此人集先秦时期思想、哲学、文学于一身,是“无为之学”的创建人。三国时期的各位名人,更是人必有字: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后来的王羲之,字叔虎。李白,字太白。范仲淹,字希文。刘基,字伯温。再往后以至到上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文化人、名人、政治家更是人必有字的。李鸿章,字少荃。袁世凯,字慰亭。孙文,字逸仙。毛泽东,字润之。蒋中正,字介石,世人多以其字称之。说到蒋介石的名和字,我辈觉得需要多说几句。蒋介石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十五岁之前学名志清。据说在蒋十五岁时,一位精通《易经》的老学究,观其貌相不凡,遂研查多日,为其改为名中正,并起字介石。其名和字都出自《易经》的卦辞,“豫卦”中其“六二,爻辞”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易经》中的“豫卦”乃预谋之卦,主要是讲的做大事的人,特别是九之尊者,想成就帝侯霸业者,要有战略预谋,才能“贞吉”,否则不成大事。而这段“爻辞”又有二意:一是对战略预谋,行动计划要成熟在胸,不能喧嚣张扬。要“介于石”,“介”是刻画,就是要刻画于石头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比喻,它比喻的是一种静止、稳固、沉默,因为石头是静止的。成大事者即要坚定,要“介于石”,又要沉静,不张扬,如山石那样静默于世。二是“不终日”。这里的“不终日”是指早上该干的事不能等到晚上再干。只要有了战略预谋,行动计划,就要抓紧安排,付诸实施。要踏踏实实,有条不紊的去行动,去落实这些战略预谋和行动计划,这样才能“贞吉”,才能成其大事,以“中正也”。 《易经》中多次提到 “中正”二字。如“讼卦”的卦辞说:“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其意是说“大人崇尚中正,这里的大人是指九五,是代表大众利益,为大众说话的人,为大众裁判的人。”“履卦”的卦辞说:“刚中正,履帝为而不疚,光明也。”“(女后,音gou)卦”的彖辞说:“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巽卦”的彖辞也说:“刚巽乎中正,而志行。” 这里的“中正”其意也有二:其一是处“中正” 之位者乃九五之尊,帝侯者也。二是处中正之位者,身为九五之尊的帝侯,其言行规则就要 “中正”。帝侯是国之公器,国之大器。帝侯是国家的,大家的,士民的。身为九五之尊的帝侯就要在一切言行上,做到即中且正,大中致正,不偏不移,至中至庸,中庸于道,公正于道,此乃帝侯之法。从以上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其名其字都是良苦用心的。我们知道蒋介石十五岁之前虽然天资聪明,但是性格却调皮怪谲,惯用歪招作弄人,包括同伴、塾师、甚至长辈,常被人称为“瑞元无赖” (张明镐著《蒋介石在溪口》)。连蒋自己都承认“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他年轻时,在很多时候可以算是个“五毒”分子的。也可能是因了名和字的关系,蒋介石在中年以后改变很大。蒋介石的中后期在韬略、悟道、愿志、毅力、践行等方面都是非凡的。其他不说,仅他坚持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烟、不酒、不茶,坚持每天都写日记,直到去世不辍,这就不是常人所办得到的。在前后的几十年间,蒋介石纵横排阖于军阀割据、混战之中,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战略、策略和手段(包括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最终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袖,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乃至总统,寿九十而善终。蒋介石本人及其家脉持续统领了国民党、国民政府长达六十多年。由此我们不能不说,蒋介石者一代枭雄也。也有不少的人说,就是因了“中正”,“介石”的名和字,蒋介石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否则,用唐人的话说,这小子根里就不怎么样。不知你看过《金陵春梦》否。
    中国人的字用处很多,我辈觉得除去自赏外(比如我辈的字就是用于自赏的),其中的一条就是用于相互之间的交往。特别是文人、名人、伟人之间交往大多用字而不用名。他们或信函的抬头、落款称字而不称名,或当面交谈也是互相尊称对方的字,而不直呼其名。对此我辈认为文人、名人、伟人之间交往之所以用其字而不用其名,其意有三:一是互相之间称字显示出高贵文雅之举。文人、名人、伟人他们大多有社会地位,其交往,当然是君子之交,或见面或信函当是温文尔雅,谦谦尔恭。这样才显得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而直呼其名就显得俗、粗,有点少有养成,这岂不大大的跌失了身份。譬如不是很久以前的大多数中国农民,大多不识字,连名都是张三、李四、牛二、阮小七一类,谈何有字?二是互相之间称字表现出亲切之情。虽然这种亲切之情,有真心,有假意,而且很多时候是做出来的姿态,毕竟“文人相轻”对很多的人来说是刻到骨子里的。即便如此,但是很多时候中国人就是需要这种“做出来的姿态”。三是互相之间称字体现出尊重之意。人都有“愿受尊重的心理”,就是说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相互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础。而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首先尊重别人。因此不要说是文人、名人、伟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般人之间,除上下级、长幼外,一见面就大呼其名,也显得有点不尊重,不礼貌。青州人在埋怨这种人时,常说:“这人怎么老是提名挂搭姓的。”语言虽朴实,确也反映了不被人尊重时的心态,这就为交往之路增加了摩擦力和曲折性。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现在虽然不称字了,代之以称其职务,或姓前加“老”、“小”,也或只称其名,或姓名后加“同志”,近年来加称“老师”、“先生”、“小姐”、“女士”的也多了起来。这些称呼即显得亲近、礼貌,也能使对方在心理上得到了受到尊重的满足。
    看来中国人的字,在交往时的用处还是很大的,否则有些人在有些时候和有些人见面时,还真不好称呼对方。比如1945年8月,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见面,并且持续了43天的谈判,假如毛泽东没有字,还真是尴尬了。那时这两个多年的老对手,其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毛泽东虽然在文才、胆略、气势上胜过蒋介石这位草头将军,但蒋介石毕竟是当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按战时体制,就是国家元首,还兼三军总司令,得到了美国和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承认支持,就是共产党执政的苏联也是承认支持这位委员长及其政府的。毛泽东当其面也是称蒋介石为委员长,将对方称为政府的。这对毛泽东来说没有困难。况且蒋比毛岁数大,所以毛泽东有时侯也是称其为“介石兄”。而就毛泽东来说虽然是解放区的实际领导者,但实际的职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而这些正是蒋介石不愿看到,更不于承认的。对于共产党及其军队,他一直是称其为匪的,如今能让其坐到谈判桌的对面,直面相对,已是高待毛泽东和共产党了,如何能再称其为“主席”!这时就看出“字”的妙用了,蒋介石作为玩弄政治手段的九段高手,当然是信手拈来,遂笑容可掬的称其为“润之先生”,或“润之老弟”。这样就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即显示出对毛泽东的尊重,又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只要两人见面,或是对别人谈起毛泽东,蒋介石都是一口一个“润之先生”的叫着。你看这位委员长是多么的亲切感人啊!虽然在延安“毛主席万岁”的呼声,已是喊过多年。但是到了重庆,毛泽东知道蒋是不会称自己为“主席”的,而蒋直呼自己的名字,那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被称为“润之先生”时,毛泽东也欣欣然而举杯相应了。其实我们在到看蒋介石这些亲切感人的做派表演之时,也不难看出他自恃作为国家元首,政府代表,作为兄长,以“润之先生”、“润之老弟”称呼谈判对手毛泽东,就把自己放在了高人一等的位置,从而显示出其居高临下之意。这里看似尊重毛泽东,也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似乎是平起平坐的样子。但是个中的滋味,毛泽东身在其中,当是感受至深的。了解蒋介石的人都知道,他对如何称呼别人是很在意的。他自恃为国家军政最高领导人,作为一个封建意识特别浓厚的独裁者,他在称呼别人上都是居高临下的。这里不说他如何称呼国民党内部的人,仅就对共产党的要人来说,能让他称呼字的也只有两人,一是毛泽东,因早年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在1923年3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并代理宣传部长,开会时是坐在主席台上的。而此时的蒋介石则只是大会的普通代表,开会时坐在会场中的代表席上(有回忆录说,他就坐在会场左侧第九排中间的某个位置上)。后来毛泽东又成为共产党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对毛泽东的韬略一直是敬而畏之的,以至成了蒋介石最终败北的对手。所以对毛泽东,蒋介石是不得不高看一眼的。二是朱德,蒋介石当面也称其为“玉阶兄”。朱德比蒋大一岁,且当年讨袁护国时,朱德已是少将旅长,军阶当然比蒋高出好多。后来朱德又是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所以才使得蒋介石对他能够以字相称。而对于周恩来,虽然蒋对其才能很敬佩赏识,但因1926年蒋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而周恩来则是其政治部副主任,是蒋的直接下属,所以蒋对周都是直呼“恩来”其名,而不称其字翔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化,特别是新文化的流演,进入上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有字的少了,公开场合称呼其字的几乎没有了。但是,我辈有字,而且以字治印,常常把玩自赏。只是知我字者甚少,呼我字者没有。怕人耻笑:“王华庆乃何许人也,焉能有字!” 因此从没将我辈的字公开示人。 而时至今日,我辈年已六十有四,脸皮已是厚似夜幕。那些还没有落定的、或是还能够飘悠的尘埃已经不多, 又是为了本文而说出我辈的字,就是有人耻笑,其痛痒对我辈来说也不觉得那么深沉了。记得上世纪的1989年,一个秋高气爽的闲暇之日,正在晋北某地从戎的我辈,与几位知己好友登游驻地附近的北岳恒山。尽兴而归后,刚出得山门几步,右首一老者跨步揖首曰:“诸位部队领导,可否暂住小憩一谈,以增雅兴。”其时我们都着便衣,这老者竟能呼出我们的身份,就让我们为之一震。听到这清朗的、很有底气的晋北普通话,我们几个遂朝这老者看来。只见这老者一身半旧的中式黑衣裤褂,线缝虽洗得有点发白,却无破缀之处。白布袜,黑圆口布鞋,黑色的缎带扎就裤角,戴一顶黑色半旧的解放帽。其身高1米7左右,身材修长且直,皮肤白净,消瘦的长脸庞,也还算干净,这在塞北高原的山区是少见的。特别是一双手指细长且尖,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眼珠微黄,却眼神炯炯,定睛的看你,会让人感到有一股射人的眼力。这老者胸前长髯飘逸,看面目应在七旬以上,却无一丝的白发,给人一副仙风道骨,似道非道,似僧非僧的摸样。炯炯眼神中似乎在向人展示着阅人无数的阅历。再看他原来所站之处,即无摊布,也无道具,只是一个马扎,一个水杯,一本发黄的书卷翻着放在马扎的面上。看来这老者是有人来就说事,无人无事则翻书阅读以消磨时间。待我们几个刚刚站定,这老者便向身材魁梧高大,而又相貌堂堂的刘建国(其人乃我一团之长矣)问到:“敢问大名,是否有字?” 刘答到:“姓刘,名建国,字,一丁。”那老者也不再问,遂捻须而忖,很快便朗声道:“你是家中老大,你下边有三个以上的妹妹。”只见刘建国惊愕稍许后便点头称是,我们在场的几位也大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这老者又神采自得地朝我注目,我便赶紧自报家门说:“姓王,名华庆,字众玉。”这老者听后,把我仔细地端量了一番,遂大呼说:“可惜!可惜!恕老身直言,你的前程仅此而已矣!众者三人也,玉者乃王加一点,乃三人的一个小头头尔。你是德善之人,所以你的职位已经超过三人小头头了,可以知足也。”我们几个听后大笑不止,我辈遂也只好大作一番认真严肃地知足之状。
    古人云:相马失之于瘦,相人失之于贫。不知这老者相看我们靠得是什么。在回来的路上,刘建国不断地佩服这老者算得很准。刘家几代单传,建国于1949 年出生后,其祖父大喜,这位晚清的秀才,即赶时髦,遂其起了“建国”的名,又封建意识作祟,认为生了男孩家里才算添了“丁”,而生的女孩再多,也不能算是家中添丁的。旧时将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称为“膝下犹虚”,称为“无后”,且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建国的出生,让刘家喜添新丁,有了后,也就是为祖上尽了大孝。其祖父当即又给起一个字曰“一丁”,旨在盼望还有“二丁”、“三丁”的出生。不想却事与愿违,后来他妈给他接连生了三个妹妹,刘家也就仅此“一丁”了。我辈作笑曰:“建国兄,你的字应该叫‘五丁’才好。” 而我辈所起之字“众玉”,当时只是觉得“玉”是一种宝物,“玉”字也是一个很好听的字。《红楼梦》中有个贾宝玉,我辈姑家的表哥也叫宝玉,同伴中取“玉”为名的也不少。至于取“众”字之意,就是多的意思。我们王家在当地虽不是什么望族,却是大户,我辈也是兄弟五个。想想四十多年前,自己就取“众玉”为字,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看《三国演义》(其书中正式登场的人物几乎人皆有字)“惹得祸”,当然也有自己崇古而好奇的情趣所至。那时的用心其实就是要“做一个王家的好孩子”而已。后来才知道玉者,好也,美也,石之精华,精莹滑润,出其类而拔其萃也。古人推崇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而君子尤其推崇玉德,时时日日修身思齐。《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老夫子更是给玉美辞曰:“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道、德。”可谓尽善尽美者也。呜呼!儒家之辈所推崇的全部集玉于一身矣!也是后来才知道字是要以名而起的。其实,对于我辈来说,一个农民的儿子,其祖辈都是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再早的难说,反正上溯到我辈二十代的祖上,就都是抡镢头、锄头的。如今我辈混得就算很不错的了,我辈知足也!就我辈的这点历练,咋还能想到那么多,更不会想到起个字还会关乎前程。早知如此,我辈就应该起个“千玉”、“万玉”为字了,诸位看官您说对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